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西北部陆架第四系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指示
1
作者 葛家旺 成湘 +3 位作者 赵晓明 刘宇明 李旭彪 张欣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0-1025,共16页
沉积物的粒度数据可反映水动力特征及陆源物质构成,综合反馈海平面升降、区域物源及气候环境变化等信息,其中粒度数据中环境敏感因子是沉积环境及季风强度的良好指标。南海西北浅水陆架地区系统的钻井资料为水动力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 沉积物的粒度数据可反映水动力特征及陆源物质构成,综合反馈海平面升降、区域物源及气候环境变化等信息,其中粒度数据中环境敏感因子是沉积环境及季风强度的良好指标。南海西北浅水陆架地区系统的钻井资料为水动力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载体,本研究基于获取的陆架区第四系52件样品的粒度特征分析认为,南海西北部陆架沉积物主要由黏土和粉砂组成,自下而上粒度呈“细—粗”的变化趋势,水动力作用增强。分别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法、端元组分分析法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沉积物样品提取环境敏感组分,以探讨东亚季风气候的强度变化与敏感组分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提取出的细粒和粗粒组分含量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3种方法均适用于南海西北部陆架区环境敏感组分分析。端元组分分析法获得的端元组分的比值EM1/(EM1+EM2+EM3+EM4),与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分离出的4个粒级主成分计算得出的综合指标GS,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可作为东亚夏季风相对强度变化的替代指标;3种方法综合得出的4.03~8.68μm细粒组分含量变化也可指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度变化。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约0.8-0.9 Ma)之后,东亚季风的变化幅度加剧,夏季风有所增强,冬季风显著增强后减弱;在0.9 Ma之后,海平面下降造成陆架暴露,粗粒沉积物随之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环境敏感组分 沉积环境 第四系 南海西北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沉积物敏感粒级构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2
作者 田元 范德江 +3 位作者 张喜林 陈彬 王亮 逄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9-326,共8页
沉积物粒级包含了大量的沉积环境信息,在古环境恢复和重建中被广泛应用。基于采自东海内陆架的三根沉积物岩芯,作者利用激光粒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确定了敏感性粒级,探讨了搬运机制及其环境意义。研究表明:东海内陆架现... 沉积物粒级包含了大量的沉积环境信息,在古环境恢复和重建中被广泛应用。基于采自东海内陆架的三根沉积物岩芯,作者利用激光粒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确定了敏感性粒级,探讨了搬运机制及其环境意义。研究表明:东海内陆架现代沉积物含有大致相同的三个敏感性粒级,分别是粒级1(<12μm)、粒级2(12—225μm)和粒级3(>225μm)。从北到南敏感粒级具有逐渐细化的趋势,该趋势与长江入海沉积物向南搬运过程中发生的沉积分异作用有关。粒级1和粒级2分别由均匀悬浮次总体和递变悬浮次总体构成,而粒级3则由生物过程产生。结合该区的海洋动力特征,作者认为,粒级2可较好地用来指示冬季海洋动力强度,并具有揭示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潜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 沉积物 敏感性粒级 搬运机制 替代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分析滩坝砂体水动力学机制的初步探讨——以东营凹陷西部沙四上滩坝砂体沉积为例 被引量:29
3
作者 操应长 王健 刘惠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4-284,共11页
东营凹陷西部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广泛发育了滨浅湖滩坝砂体沉积。在钻井岩心观察描述及其相关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滩坝砂体的环境敏感粒度进行计算,结合粒度概率图分析和古地貌、古水流研究,在研... 东营凹陷西部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广泛发育了滨浅湖滩坝砂体沉积。在钻井岩心观察描述及其相关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滩坝砂体的环境敏感粒度进行计算,结合粒度概率图分析和古地貌、古水流研究,在研究区内确定出了四种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分别代表悬浮搬运、沿岸流、波浪和风暴浪。其中,波浪和沿岸流是控制滩坝砂体形成和发育的主要水动力类型。通过对波浪和沿岸流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占整个粒度总体的百分比的计算表明,波浪对滩坝砂体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程度由凹陷边部向内部逐渐减弱;而沿岸流对滩坝砂体形成和发育的影响程度在凹陷外部较小,而主要表现在滨浅湖区的内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坝 粒级—标准偏差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水动力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湖泊沉积物粒度组分记录的区域沙尘活动历史:以新疆巴里坤湖为例 被引量:35
4
作者 薛积彬 钟巍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7-654,669,共9页
根据中国西北干旱区巴里坤湖BLK-1剖面沉积物的粒度分析,采用粒级一标准偏差法提取了对沉积环境变化敏感的粒度组分。结果表明,巴里坤湖沉积物中45-170um粒级组分含量和平均粒径对研究区区域性风沙活动较为敏感,据此结合”C测年数据... 根据中国西北干旱区巴里坤湖BLK-1剖面沉积物的粒度分析,采用粒级一标准偏差法提取了对沉积环境变化敏感的粒度组分。结果表明,巴里坤湖沉积物中45-170um粒级组分含量和平均粒径对研究区区域性风沙活动较为敏感,据此结合”C测年数据重建了研究区9400cal aBP以来的风沙活动历史。在过去的2000年内,巴里坤湖地区尘暴事件多发或强风沙活动时段主要出现在240~440 cal aBP、600~1280cal aBP和1400~1800cal aBP期间,这些时段同历史时期的雨土频率高值期、古里雅冰芯阴阳离子高含量期较为一致。从更长地质时期来看,8000~8300cal aBP、7400~7700cal aBP、6500~7000cal aBP时段,特别是在中全新世(3900~6100calaBP)期间,区域性的尘暴事件或强风沙活动尤其频繁,这些时段同古里雅冰芯中微粒浓度、敦德冰芯中的微粒含量记录均可以进行良好的对比。干旱区封闭湖泊沉积是记录地质历史时期风沙活动的良好载体,但由于气候环境变化往往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因此,对某一剖面沉积物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及应用不具有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里坤湖 全新世 沙尘活动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富阳区建成区生态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陈闪 蒋文伟 +1 位作者 陈尧 王旭东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7-844,共8页
生态敏感性分析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以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建成区为例,选取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高程、水域缓冲区和植被覆盖指数等6个因子,将研究区划分为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等5个等... 生态敏感性分析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以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建成区为例,选取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坡向、高程、水域缓冲区和植被覆盖指数等6个因子,将研究区划分为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等5个等级。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因子叠加法完成研究区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并建立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富阳区建成区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等5个等级敏感区面积比例分别为7.14%,18.95%,33.98%,20.17%和19.76%。在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类型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策略,为今后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生态学 生态敏感性 地理信息技术 空间主成分分析 富阳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喀纳斯湖沉积物粒度组分所揭示的环境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周建超 吴敬禄 曾海鳌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859-868,共10页
通过对新疆喀纳斯湖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结合放射性同位素210Pb、137 Cs定年,研究了喀纳斯湖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喀纳斯湖沉积物以细颗粒组分(粒径小于16μm)为主,但1814~1830年(32~35cm深度处)和1893~1903年(18~20cm... 通过对新疆喀纳斯湖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结合放射性同位素210Pb、137 Cs定年,研究了喀纳斯湖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喀纳斯湖沉积物以细颗粒组分(粒径小于16μm)为主,但1814~1830年(32~35cm深度处)和1893~1903年(18~20cm深度处)这两个时期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发生了突变,粗颗粒组分(粒径大于16μm)尤其是粒径大于63μm组分含量迅速升高。对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的分析表明,这两个时期的沉积物来源或沉积动力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基于此,首先运用粒径-标准偏差法提取了沉积物中的敏感粒度组分C2(粒径为15~238μm),进而通过敏感粒度组分与器测气象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和沉积物粗粒径(C)-中值粒径(M)图分析,研究了喀纳斯湖沉积物沉积时的动力条件。组分C2的含量大小与区域春季、夏季温度有关,反映了山地春季和夏季雪、冰融水入湖的强度,组分C2含量在1814~1830年和1893~1903年这两个时期的快速增大与水动力异常偏大有关,据此识别了两次显著的洪水事件。与区域树轮、冰芯记录及文献记载的对比分析表明,洪水事件的发生与对应时期内暖湿的气候特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演化 沉积物 粒度 敏感组分 环境意义 洪水事件 喀纳斯湖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西洼陷沙二段滩坝砂体粒度特征及其水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1
7
作者 路慎强 王健 +2 位作者 操应长 谭明友 张营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29,112-113,共4页
车西洼陷沙二段沉积时期广泛发育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滩坝沉积,因沉积砂体的碎屑颗粒粒度是沉积环境中水动力条件和能量强度的响应,故在岩心观察及系统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对滩坝砂体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水动力学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车西... 车西洼陷沙二段沉积时期广泛发育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滩坝沉积,因沉积砂体的碎屑颗粒粒度是沉积环境中水动力条件和能量强度的响应,故在岩心观察及系统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对滩坝砂体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水动力学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车西洼陷沙二段滩坝砂体主要存在低截点高斜一跳一悬式、高截点高斜一跳一悬式、两跳一悬式和滚动、跳跃加悬浮式4种粒度概率曲线及两峰型、三峰型、多峰型3种样式的粒级—标准偏差图。利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滩坝砂体的环境敏感粒度进行计算,结合粒度概率图进行分析,在研究区确定出了4类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分别反映了悬浮搬运、沿岸流、波浪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流体作用下的4类水动力类型,且波浪和沿岸流是控制滩坝砂体形成和发育的主要水动力类型。在车西洼陷沙二段滩坝砂体沉积时期,水动力类型以波浪为主,其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占粒度总体的60%以上,沿岸流作用强度较弱,其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占粒度总体的比例一般小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水动力 滩坝砂体 沙二段 车西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乌伦古湖沉积物粒度特征揭示的环境信息 被引量:8
8
作者 周建超 吴敬禄 曾海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8-1165,共8页
在放射性同位素210Pb、137Cs定年的基础上,通过对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分析,探讨了近200年来乌伦古湖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研究表明,乌伦古湖WL孔沉积物以黏土和细粉砂为主,但在1970 AD前后,粒度参数发生了突变,其中>16... 在放射性同位素210Pb、137Cs定年的基础上,通过对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分析,探讨了近200年来乌伦古湖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研究表明,乌伦古湖WL孔沉积物以黏土和细粉砂为主,但在1970 AD前后,粒度参数发生了突变,其中>16μm组分所占含量迅速升高,在约1830~1842 AD及1910 AD前后这两个时期,沉积物的粒度参数也有较显著的变化。对沉积物粒度频率分布曲线的分析表明,在对应时期内,沉积物的搬运介质或搬运动力发生了变化。基于此,首先通过粒径—标准偏差方法提取了粒度中的敏感组分C2(7~25μm),进而通过粒度敏感组分与器测气象数据的相关性分析,明确了组分C2含量的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组分C2含量的大小与研究区冬、春季温度和冬季降水量大小有关,反映了积雪融水入湖的强度。在约1830~1842 AD、1910 AD前后,组分C2含量偏高,反映入湖水量较大、湖泊水位较高。而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沉积物粒度参数的显著变化与流域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 粒度 敏感组分 环境意义 乌伦古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灌河口沉积物粒度组分特征及沉积速率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徐芳 冯秀丽 +2 位作者 陈斌林 贺心然 魏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3-88,共6页
为了研究灌河口海区的沉积环境,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位于灌河口的柱状样GH-1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根据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此柱状样的环境敏感粒级进行了计算,并结合对粒度概率曲线图的分析来对该区域进行沉积环境的研究,从而探讨... 为了研究灌河口海区的沉积环境,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位于灌河口的柱状样GH-1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根据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此柱状样的环境敏感粒级进行了计算,并结合对粒度概率曲线图的分析来对该区域进行沉积环境的研究,从而探讨了该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环境指示意义。在研究区内确定环境敏感粒度组分为250~32μm,32~16μm,代表沉积过程中的两种动力机制,分别是风暴流和沿岸流。通过该柱状样的^210Pb测年可以得到沉积速率和沉积环境的变化,上段沉积速率较大为1.9cm/a,下段20cm沉积速率较低为0.4c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河口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210Pb 沉积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山地冰缘地貌表层土壤粒度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剑刚 张华 +5 位作者 朱岩 朱夏夏 何红 刘玉国 王颖 马明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6-45,共10页
为探究辽东山区冰缘地貌表层土壤的质地特征及侵蚀强度,对48个典型冰缘地貌的土壤样品进行粒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级配良好,且径级跨度较大,质地以黏土质粉砂为主,粉砂其次,偶见砂质粉砂。土壤粒度整体较细(粒度参数平均粒径M... 为探究辽东山区冰缘地貌表层土壤的质地特征及侵蚀强度,对48个典型冰缘地貌的土壤样品进行粒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级配良好,且径级跨度较大,质地以黏土质粉砂为主,粉砂其次,偶见砂质粉砂。土壤粒度整体较细(粒度参数平均粒径Mz的值约6.45),分选差(标准偏差σI约1.89),以正偏居多(约占58%),峰态多为很窄峰(约占83%);粒度频率分布包括单峰(25%)、双峰(50%)和多峰(25%);结合萨胡判据和南北坡土壤粒度不对称等特征,初步推测早期土壤沉积组分来自近源浅表风化和远源风成沉降,其混合组分经冰缘流水搬运改造后形成土壤沉积。根据分维值(约2.28)、级配比例及敏感组分的提取可知,沉积水动力不强,地表植被覆盖越优良,对流水侵蚀能力的消耗和抑制则越显著。供试样品的粒度特征反映流水侵蚀强度不大,植被覆盖发挥了重要的水土保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缘地貌 土壤 粒度 萨胡判别 分维值 环境敏感组分 辽东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在识别三角洲朵叶期次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明涛 于兴河 +5 位作者 李顺利 谭程鹏 王建忠 单新 王志兴 李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853-3865,共13页
以内蒙古黄旗海属内陆断陷型湖盆中面积最大且朵叶期次明显的大河湾三角洲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的109个样品粒度特征分析,结合近200 a来该地区的水文资料,提取并对比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分析大河湾三角洲不同朵叶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和沉... 以内蒙古黄旗海属内陆断陷型湖盆中面积最大且朵叶期次明显的大河湾三角洲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的109个样品粒度特征分析,结合近200 a来该地区的水文资料,提取并对比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分析大河湾三角洲不同朵叶形成的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相带的异同,确定不同朵叶之间的叠置关系,从而识别出大河湾三角洲的发育期次。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野外探槽岩相沉积特征、粒度特征,结合地形坡度变化,研究不同期次朵叶顺物源方向上的沉积构型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河湾三角洲经历了3次显著不同的水运力环境,形成了3期不同的朵叶,各朵叶在平面形态及沉积序列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以第1期水动力最稳定,形成的朵叶分布范围最广,面积最大;第2期水动力不稳定,朵叶最不发育;第3期水动力渐弱,以发育多个摆动强烈向前叠置的朵叶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粒度组分 朵叶期次 河口坝 大河湾三角洲 内蒙古自治区黄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敏感因子在威海湾沉积环境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郝榕荣 杨怡红 +2 位作者 朱龙海 朱颖涛 袁晓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63-777,共15页
环境敏感因子是沉积环境演化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其提取方法有多种,不同方法在海湾内应用成果相对较少。文章根据山东半岛威海湾WH-05岩心(钻探深度18.2 m)高分辨率(2 cm)粒度分析结果,采用基本端元模拟算法(BasEMMA)、粒级—标准偏差法... 环境敏感因子是沉积环境演化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其提取方法有多种,不同方法在海湾内应用成果相对较少。文章根据山东半岛威海湾WH-05岩心(钻探深度18.2 m)高分辨率(2 cm)粒度分析结果,采用基本端元模拟算法(BasEMMA)、粒级—标准偏差法和粒级旋转主成分分析法(V-PCA)提取了环境敏感因子,结合AMS14C数据,对不同方法提取的环境敏感因子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其对季风强度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8.4 ka B.P.以来威海湾沉积物类型均为粉砂,粉砂含量为主、黏土含量次之、砂含量较少,以跳跃组分为主,悬浮组分次之。BasEMMA和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的3个敏感粒级范围(2.6~11.0μm、31.3~63.4μm、256.9~500.0μm)总体一致,能较好地反映东亚季风长周期变化事件(8.4~6.5 ka B.P.东亚季风强度减弱;6.5 ka B.P.至今东亚季风强度增强);V-PCA提取的环境敏感因子,能较好地反映东亚季风短周期变化事件(如明清小冰期、西汉小冰期事件等)。以上三种方法提取的环境敏感因子指示了研究区气候变化,对研究区沉积环境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海湾 环境敏感因子 基本端元模拟算法 粒级—标准偏差法 粒级旋转主成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