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PSIR模型在成都市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小玲 刘凡菲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7-363,共7页
成都市生态安全评价对协调西部地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模型,建立成都市2010—2022年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多... 成都市生态安全评价对协调西部地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模型,建立成都市2010—2022年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多因子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成都市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呈现从中度预警状态转变为安全状态,生态安全指数由0.267上升至0.724。其中,驱动力指数由0.057上升至0.102,压力指数由0.044上升至0.117,状态指数由0.029上升至0.089,影响指数由0.103上升至0.228,响应指数由0.034上升至0.187。城市扩张、工农业污染、公共政策与公民素质是影响成都市生态安全的关键性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从城市规划、产业发展、能源体系、交通体系、农业结构5个角度提出了维护该区域生态安全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生态安全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公益诉讼司法实践创新的偏失和匡正
2
作者 吴勇 梁洋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2,共10页
近年来,在回应型司法和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指引下,司法机关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探索。这些司法实践创新着重于生态环境的修复、预防性原则的落实以及环境纠纷的实质化解决,有着积极意义。但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 近年来,在回应型司法和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指引下,司法机关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探索。这些司法实践创新着重于生态环境的修复、预防性原则的落实以及环境纠纷的实质化解决,有着积极意义。但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创新也出现了主体定位不清、权力边界模糊以及利益衡量不足等偏失。对此,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创新应该注意理性限度,明确检察院积极创新、法院审慎创新的角色立场,恪守权力边界以及加强利益平衡原则的适用等,从而真正实现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公益诉讼 回应型司法 恢复性司法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典化视域中的生态保护修复及规范建构
3
作者 陈海嵩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4,共11页
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然面临着矿山修复治理不达标、虚假修复、湿地修复滞后、人工防护林退化等突出问题,需要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中加以专门考虑和妥善规范。目前,我国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然面临着矿山修复治理不达标、虚假修复、湿地修复滞后、人工防护林退化等突出问题,需要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中加以专门考虑和妥善规范。目前,我国生态保护修复中存在不同主管部门职责的交叉重叠问题,生态保护修复成效评估工作推进机制不畅,生态保护修复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生态保护修复中的中央—地方财权分配问题需要理清。对此,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工作应立足于现有法律依据和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根据立法论的要求,以“生态保护修复的总体职责+分领域生态保护修复要求”的思路形成体系化的制度构造,包括:主管部门在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以及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组织实施、动态监测、监督检查、项目验收、效果评估上的职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生态保护修复资金上的主要职责,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地方人民政府在森林、草原、湿地、海洋、河湖、矿区生态保护修复上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 生态保护修复 政府职责 立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视域下排污许可法律责任的体系化构造
4
作者 刘佳奇 胡锋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32,共9页
当前我国排污许可法律责任存在“无证排污”的法律责任设定不一致、超证排污与超标排污的责任“倒挂”等体系性问题。采取法典化方式实现排污许可法律责任的体系化是现实状态下的最佳立法方案。在目标定位上,要遵循“适度法典化”的编... 当前我国排污许可法律责任存在“无证排污”的法律责任设定不一致、超证排污与超标排污的责任“倒挂”等体系性问题。采取法典化方式实现排污许可法律责任的体系化是现实状态下的最佳立法方案。在目标定位上,要遵循“适度法典化”的编纂理念,并确立面向责任追究的比例原则和防范环境风险的预防原则。在总体思路上,应形成“统一规范+专门规定+具体规则”统分结合的排污许可法律责任体系。在具体责任规范的构造上,一是将目前分散在各相关立法中的排污许可法律责任条款加以整合提炼,并适当创新后纳入生态环境法典的法律责任编,同时为《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等下位法预留必要的立法空间;二是强化排污许可行政法律责任条款与相关司法解释中涉排污许可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条款之间的有机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污许可 生态环境法典 法律责任 体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环境审计与企业绿色创新
5
作者 卢锐 唐凯 陈诗婷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6,共12页
以我国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地方官员与企业负责人视角,检验政府环境审计的效果。研究发现:政府环境审计能够促进工业企业的绿色创新。地方官员及企业负责人的环保重视度能够提振此促进效果。地方官员会借助环保补助与排... 以我国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地方官员与企业负责人视角,检验政府环境审计的效果。研究发现:政府环境审计能够促进工业企业的绿色创新。地方官员及企业负责人的环保重视度能够提振此促进效果。地方官员会借助环保补助与排污收费将环保理念传递给企业负责人,企业内部也会调整针对高管的薪酬契约设计以进行环保激励。进一步地,政府环境审计能够实现企业绿色创新的“增质提量”,并帮助发展新质生产力,且此效果受到多种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利用政府环境审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证据与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环境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 绿色创新 环保重视度 新质生产力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高子滢 王海燕 张亦凡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5-656,共12页
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是表征土壤有机质组成和养分有效性的指标,对认识土壤碳氮磷循环和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关于不同驱动因素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具体影响的研究仍有待加强。本研究通过分析2009—2023年来国内外在土壤生... 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是表征土壤有机质组成和养分有效性的指标,对认识土壤碳氮磷循环和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关于不同驱动因素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具体影响的研究仍有待加强。本研究通过分析2009—2023年来国内外在土壤生态化学计量领域的年度发文量和研究热点,从生物因素(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自然环境因素(地质灾害、地形和成土母质),全球气候变化因素(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氮沉降、酸雨)以及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式)4个角度,探讨了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变化的驱动因素,以阐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变化规律及其内部机制。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相互作用共同驱动土壤碳(C)、氮(N)、磷(P)循环。土壤动物取食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周转;微生物群落的复杂性调控土壤C、N、P耦合。地质灾害导致养分流失和微生物活性降低,从而扰动土壤化学计量平衡。地形因子、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改变了水热条件等因素,间接影响土壤化学计量比。成土母质的矿物组成和结构可直接调控土壤C∶N∶P。氮沉降和酸雨通过土壤酸化、养分淋失等过程影响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性,从而改变土壤C∶N∶P。土地利用方式则通过农业管理和植被覆盖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化学计量平衡。环境因素通过生物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但影响方向和程度尚不确定,未来应重视多因素的协同效应和多途径调控机制,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养分管理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C∶N∶P 土壤养分 环境响应 驱动因素 CITESPACE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产清算视域下企业承担生态环境责任的体系化思考
7
作者 李文凤 吴满昌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4期1-8,33,共9页
企业的生态环境责任应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但检视现有制度发现,破产法与环境保护法的价值目标和制度设计难以衔接和协调,破产清算企业承担生态环境责任缺乏程序保障。理论上,破产法应秉持多元化的价值目标,将破产制度的视野从债权人利... 企业的生态环境责任应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但检视现有制度发现,破产法与环境保护法的价值目标和制度设计难以衔接和协调,破产清算企业承担生态环境责任缺乏程序保障。理论上,破产法应秉持多元化的价值目标,将破产制度的视野从债权人利益扩展至环境公共利益,在利益衡量中坚持公益本位原则。在法律适用上,破产法需尊重环境保护法律规范设定的义务和责任,其“调整权力”限于环境债权之清偿等非核心内容。在操作层面,破产清算中企业的生态环境责任包括固体废物的处置责任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以责任形态为标准可二分为行为责任和财产责任。行为责任的履行无需中止,由破产管理人具体落实,相关费用分别归于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之列。财产责任在理论上具有转化为债权的可行性,依据功能和性质差异可享有不同程度的优先权,由董事与企业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产清算 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责任 环境公益债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犯罪恢复性司法的建构
8
作者 王画 李长兵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64,共14页
我国环境犯罪恢复性司法面临定义模糊、定位不清的理论困境;实践中存在运用范围局限、主体受限、修复失范及程序保障不足等问题,因而对环境犯罪应做广义理解。环境犯罪恢复性司法是对惩罚权更有建设性的运用,可与传统刑事体系分层融合,... 我国环境犯罪恢复性司法面临定义模糊、定位不清的理论困境;实践中存在运用范围局限、主体受限、修复失范及程序保障不足等问题,因而对环境犯罪应做广义理解。环境犯罪恢复性司法是对惩罚权更有建设性的运用,可与传统刑事体系分层融合,即轻罪案件采用恢复性司法前置程序并赋予其阻却效力,重罪案件则作为量刑参考,平衡修复与惩罚。实践中,应拓宽环境犯罪恢复性司法的运用范围,采取“轻罪强制+重罪选择”的混合启动模式,确保主体适格;同时,应增进协商效果,确立修复协议的法律效力与法律效果,规范生态修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犯罪 恢复性司法 生态修复 程序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动态:环渤海地区的实证研究
9
作者 刘沁萍 戚梦豪 田洪阵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8-356,共9页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环渤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挑战。现有研究未能动态评价环渤海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和未来趋势。研究基于1 km×1 km网格尺度,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元胞自动...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环渤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挑战。现有研究未能动态评价环渤海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和未来趋势。研究基于1 km×1 km网格尺度,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Cellular Automata-Markov,CA-Markov)模型,评价与预测2010—2035年环渤海地区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动态。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环渤海地区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经历“先降后升”趋势,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格局。2010—2020年,土地生态安全的安全级占比分别为24.33%、21.73%以及23.15%。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土地利用程度和人为干扰指数是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关键驱动因素,对应的年均解释力q分别为0.977、0.966、0.938、0.912和0.896。交互因子探测结果显示,人类干扰指数、土地利用程度、建设用地比例3个变量的交互作用最强,均超过0.87。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加强,环渤海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在未来将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土地生态安全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模型 环渤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桐子在多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性能及抗逆性研究
10
作者 徐松 《林业科技情报》 2025年第1期53-55,共3页
本研究旨在评估山桐子在多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性能及其抗逆性。通过选取不同生态环境条件进行试验,分析山桐子的生长指标和生理响应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山桐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显著的生长差异,同时展现出较强的抗逆性特征,特别是在... 本研究旨在评估山桐子在多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性能及其抗逆性。通过选取不同生态环境条件进行试验,分析山桐子的生长指标和生理响应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山桐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显著的生长差异,同时展现出较强的抗逆性特征,特别是在抗旱、耐盐碱等逆境条件下。实验数据为山桐子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合理栽培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其在生态修复和经济栽培中的应用潜力提供了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桐子 多环境条件 生长性能 抗逆性 生理响应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环境立法、环境司法与企业绿色创新--基于立法与司法协同视角 被引量:6
11
作者 翟华云 高蔚然 +1 位作者 李岱玲 刘亚伟 《审计与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企业绿色创新是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的基础和托底,是企业实施绿色转型战略的必然路径。基于机器学习和文本分析法从经济价值导向维度和生态价值导向维度衡量企业绿色创新,并以2007年开始陆续在全国各地设置专门环境法庭为背景,将地方环... 企业绿色创新是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的基础和托底,是企业实施绿色转型战略的必然路径。基于机器学习和文本分析法从经济价值导向维度和生态价值导向维度衡量企业绿色创新,并以2007年开始陆续在全国各地设置专门环境法庭为背景,将地方环境立法与环境司法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利用2004-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地方环境立法与环境司法协同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立法和环境司法具有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的协同作用,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环境司法协同环境立法能够通过增加企业环境成本和促进企业主动进行绿色战略调整来驱动企业进行绿色创新;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经济价值导向绿色创新,企业更加倾向选择生态价值导向绿色创新,并且在国有企业、成本转嫁能力低的企业、处于经济上行期的企业、处于官员绿色政绩考核时期的企业以及管制行业企业中,协同作用更加显著。研究结果拓展了企业绿色创新的驱动因素,对政府推进环境治理、加速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环境立法 环境司法 协同作用 绿色创新 生态价值导向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尺度政治与正义实现:以A市绿中村改造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炎 杜汝旭 +2 位作者 黄经南 王博然 周俊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76-1386,共11页
生态环境保护往往面临着保护责任和发展权益在整体社会与保护区局部群体间公平配置的难题。由于权益配置是不同层级政府与局部群体间博弈的结果,文章引入尺度政治与环境正义的理论框架,梳理用于解析生态环境保护中正义格局形成与演化的... 生态环境保护往往面临着保护责任和发展权益在整体社会与保护区局部群体间公平配置的难题。由于权益配置是不同层级政府与局部群体间博弈的结果,文章引入尺度政治与环境正义的理论框架,梳理用于解析生态环境保护中正义格局形成与演化的逻辑路径,并以中部某省会城市生态保护区内的村庄改造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未事先落实保护区居民发展权益的情况下,自上而下的刚性生态环境保护易造成不同尺度主体间的矛盾,表现为低尺度的居民发展权益受制于高尺度政府主体的保护要求;尺度重构成为前者寻求正义的一种非正规途径,表现为低尺度的居民寻求更高层级政府的介入,将其发展诉求的响应尺度上移,从而赋予发展与保护同等话语权,迎来环境正义实现的契机。诉诸非正规途径寻求正义本身也说明,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缺乏保障低尺度群体合理权益的正规途径。文章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为此提供了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正义 尺度重构 尺度政治 生态保护 村庄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环境责任能否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兼论制度、技术与理念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胡宗义 李好 +1 位作者 刘佳琦 李毅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9-71,共13页
地方各级政府履行环境责任对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8—2022年我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从制度、技术与理念三个方面探究政府环境责任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影响差异的来源。研究发现,政府环境责任... 地方各级政府履行环境责任对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8—2022年我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从制度、技术与理念三个方面探究政府环境责任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影响差异的来源。研究发现,政府环境责任不仅能显著促进本地的绿色经济发展,还对邻地城市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影响在不同的政府环境责任维度之间存在异质性。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以及更换空间权重矩阵等多种检验后,仍具有较好的稳健性。进一步分析发现,环境司法、数字化技术和绿色消费理念有利于增强政府环境责任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本文研究为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局面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环境责任 绿色经济发展 环境司法 数字化技术 绿色消费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背景下损害担责原则的体系定位与立法表达 被引量:2
14
作者 冯汝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3,126,共10页
从发展历程与立法本意来看,损害担责原则的实质内涵应为行为人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资源枯竭等损害后果的,应当承担防止和减少损害、环境税费缴纳、环境治理和修复、损害赔偿和受惩罚的法律义务。损害担责原则应与生态优... 从发展历程与立法本意来看,损害担责原则的实质内涵应为行为人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资源枯竭等损害后果的,应当承担防止和减少损害、环境税费缴纳、环境治理和修复、损害赔偿和受惩罚的法律义务。损害担责原则应与生态优先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相互配合,共同体现环境正义的价值导向,并成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在生态环境法典总则中应以独立的条款将该原则规定为“原因者负担原则”,并对其内涵进行明确界定。在各分编中应在“一般规定”部分对该原则进行细化展开,形成“污染者负担,致因者担责;开发者保护,破坏者修复;使用者付费,生产者回收;排放者治理,受益者补偿”的完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法典 损害担责原则 环境正义 基本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都市区城市群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森林应对策略
15
作者 殷鲁秦 金佳莉 +5 位作者 姜莎莎 古琳 孙睿霖 陈玉飞 史依凡 杨玉坤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4期100-105,共6页
2021年中欧双方联合开展了中欧绿色城镇化的城市森林应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我国宁波都市区是长三角区域内的重要发展极核之一,其城市群建设也是该研究项目的典型案例。文章在总结宁波都市区“小城镇点状发展-大都市主导发展-城镇化高速... 2021年中欧双方联合开展了中欧绿色城镇化的城市森林应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我国宁波都市区是长三角区域内的重要发展极核之一,其城市群建设也是该研究项目的典型案例。文章在总结宁波都市区“小城镇点状发展-大都市主导发展-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区域尺度综合分析城市组团之间生态空间、森林质量与景观风貌、外来入侵植物、河流水系生态廊道、城乡居民生态福祉、平原村庄风貌等9个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后提出群域区生态共建共享共治、中心区生态空间查漏补缺、核心区生态服务能力提升和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挖潜4方面的森林应对策略,以推进长三角区域生态协同、助力美丽杭州湾建设、构建宁波都市区生态安全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都市区 城市群 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应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司法服务乡村生态振兴的逻辑展开
16
作者 王清军 余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05,共10页
环境司法服务乡村生态振兴构成一个显性议题。《宪法》新发展理念以及生态环境国家目标任务对司法权履行乡村环境治理职责提供了规范依据。中国党政体制形塑之下的环境司法具有特殊回应机能,在实现环境正义的同时能够产生治理叠加效应... 环境司法服务乡村生态振兴构成一个显性议题。《宪法》新发展理念以及生态环境国家目标任务对司法权履行乡村环境治理职责提供了规范依据。中国党政体制形塑之下的环境司法具有特殊回应机能,在实现环境正义的同时能够产生治理叠加效应。体制变革之后的国家检察机关能够有效承接立法权、有机整合行政权和有序对接审判权,在制约行政权方面凸显出不同于法院审判权的特殊意涵,实现了“行政主治”与“司法督促”的良性互动。检察机关通过发挥政府履职的承接者和监督者、条块联动协调者、多元参与组织者、治理机制稳定器等功能,消解政府主导乡村环境治理机制的牴牾、缺位、僵化,赋予环境司法服务乡村生态振兴新的内涵。同时,环境司法服务乡村生态振兴也存在着过度扩张、忽略过程监督、政治俘获和过度竞赛等风险,需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司法 检察机关 乡村环境治理 乡村生态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响应和环境秩序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子华 李嘉欣 王振波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2-512,共11页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①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②非遗的环境依赖程度因文化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制作、营造、医药、生产以及饮食酿制类非遗的生态依赖最明显;③非遗具有一定的生态脆弱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水质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会影响到文化保护与传承;④非遗一方面依赖生态,一方面也因生态作用而扮演了建构、维系地方环境秩序的角色,直接表现为非遗推动跨县、跨海拔、跨地形地貌的生产分工与合作,在促进民族交流中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山地民族 生态响应 环境秩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预防性民事司法体系的现实检视和完善路径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腾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117,共15页
2010—2022年各地和各级人民法院共计2524份环境民事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表明,虽然我国既有的生态环境民事司法规则已经对生态环境风险诉求予以初步回应,但其规制的重心仍然是事后性损害救济,并未围绕生态环境风险或者危险构建系统的司... 2010—2022年各地和各级人民法院共计2524份环境民事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表明,虽然我国既有的生态环境民事司法规则已经对生态环境风险诉求予以初步回应,但其规制的重心仍然是事后性损害救济,并未围绕生态环境风险或者危险构建系统的司法规则体系。生态环境预防性民事司法体系存在具体司法规则不足和技术性规则缺位等问题。这与生态环境风险预防性诉求是不匹配的。生态环境预防性民事司法体系的完善应当以法治化建设为依托,搭建具体的规则体系和技术性规则,以实现对生态环境风险的有效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民事司法 民事裁判文书 生态环境风险 生态环境预防性民事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逻辑重构--从“权利救济”到“义务证成”的嬗变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小姣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10,共10页
当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主要是在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理论框架内进行设计,但在权利话语下,不仅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性质争议引发诉讼性质认定之困难,而且权利本质的个人性与生态环境的公共性相悖。为避免循此“权利救济”逻辑安排给环... 当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主要是在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理论框架内进行设计,但在权利话语下,不仅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性质争议引发诉讼性质认定之困难,而且权利本质的个人性与生态环境的公共性相悖。为避免循此“权利救济”逻辑安排给环境司法造成不可忽视的漏洞,有必要转向义务视角证成政府提起索赔的内在逻辑。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实质是政府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新方式。鉴于此,首要的是遵循行政优先原则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作为行政执法不能之兜底手段,在此基础上合理赋权和严格控权以保证赔偿磋商的公平公正,同时应完善问责机制以避免政府索赔角色的冲突,最后衔接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关联诉讼的关系,进而保障该制度的全面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 环境保护义务 公法责任 行政优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荒漠草地总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0
作者 李烨烨 张勇娟 +1 位作者 姜芸 李从娟 《草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92-2808,共17页
荒漠草地是干旱半干旱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功能评估具有深远影响。本研究以乌鲁木齐荒漠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MODIS-MOD17A2H GPP和气象数据(降水、温度),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MK... 荒漠草地是干旱半干旱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功能评估具有深远影响。本研究以乌鲁木齐荒漠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MODIS-MOD17A2H GPP和气象数据(降水、温度),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MK)显著性检验等方法,探究2001-2020年乌鲁木齐荒漠草地总初级生产力(GPP)时空特征及其对气温、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20年来乌鲁木齐荒漠草地GPP多年平均值为94.26 g·(m^(2)·a)^(−1),整体呈微弱波动上升趋势。2)各区(县)荒漠草地GPP均表现为轻微增加趋势,水磨沟区的增长速率最高,其次是沙依巴克区,达坂城区最低。3)荒漠草地GPP对降水的响应显著高于气温,对降水响应敏感的区域占研究区的59.47%,表明降水是影响乌鲁木齐荒漠草地生长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4)未来乌鲁木齐市荒漠草地整体会有“部分退化、局地改善”的发展趋势,对于北部及南部地区有退化趋势的区域亟需采取人工补水或补播改良等合理的保护和修复措施。研究结果可为乌鲁木齐市荒漠草地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特征及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荒漠生态系统 植被生产力 时空动态 气候变化 环境驱动 生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