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oughts of a travelling ecologist 14. Structure-function conflation in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1
作者 Gábor L.LOVEI 《生物安全学报》 2018年第4期233-235,共3页
Recently,I attended a conference organised by the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in the beautiful and prosperous Italian city of Parma.The overall topic of the conference was risk assessment,and the program included a... Recently,I attended a conference organised by the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in the beautiful and prosperous Italian city of Parma.The overall topic of the conference was risk assessment,and the program included a section on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In various areas,including the evalution of the effects of pesticide applications,invasive organisms or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Arpaia et al.,2014)preparing an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is an obviously relevant exerci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 Structure-function conflation in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Thoughts of a travelling ecologist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态与产业趋势分析
2
作者 杨旭楠 刘丛竹 +7 位作者 陈杏娟 宋仲戬 杜娟 李曼 吴清平 刘东风 俞汉青 许玫英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203,共12页
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响应,通过检测其生理生化特征、群落结构或功能变化来评估环境质量的技术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本文通过文献调研,... 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响应,通过检测其生理生化特征、群落结构或功能变化来评估环境质量的技术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本文通过文献调研,系统梳理了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基础原理与研究进展;基于专利分析,揭示了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路径和技术发展特点;结合行业调研,评估了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等产业发展条件,阐述了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基于微生物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已成为突破传统理化监测局限的重要途径:微生物指示法、微生物传感器和微生物生态评价等技术的创新推动环境监测进入新阶段,合成生物学技术、环境脱氧核糖核酸分析和智能化检测设备的发展使监测手段更加丰富,细分领域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研究建议,强化技术创新与完善微生物组学标准体系建设、构建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创新生态、加强政策保障和生物安全管理,促进我国微生物环境监测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环境监测 指示微生物 微生物传感器 环境微生物组 环境脱氧核糖核酸 生态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与疏水性有机化合物对土壤动物的联合作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肖乃川 代文才 +4 位作者 王子芳 由乐林 赵欢 张雅蓉 高明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0-624,共15页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高温会对土壤动物造成损伤,影响其生态功能。同时,人类活动释放的化学污染物也对土壤动物造成毒害作用。疏水性有机化合物(Hydrophobic Org...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高温会对土壤动物造成损伤,影响其生态功能。同时,人类活动释放的化学污染物也对土壤动物造成毒害作用。疏水性有机化合物(Hydrophobic Organic Compounds,HOCs)是土壤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污染物。高温与HOCs会以联合作用的方式对土壤动物产生影响,在供试物种最适宜温度下开展的HOCs风险评价试验结果会因为忽略温度因素而不准确。目前对于高温与HOCs对土壤动物联合作用的影响及机制仍缺乏深入理解。因此,本文系统总结了不同高温场景和HOCs对土壤动物的影响,以及这些研究结果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意义,强调未来研究需关注HOCs与高温在现实场景中的综合影响,尤其在分子水平上的影响,并加强生态毒理学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从而提高我们对自然界中HOCs的认知,改进现有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下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气候变化 疏水性有机化合物 联合作用 环境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菜生长土壤中重金属的环境质量及来源
4
作者 王嘉怡 陈健 +3 位作者 李洋 李秀丽 齐啸威 张鑫迪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5-502,507,共9页
安徽省舒城县庐镇乡安菜村出露有秦岭—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榴辉岩,并产出特色农产品安菜,为查明安菜生长区土壤中重金属的环境质量及来源,揭示安菜生长土壤的独特性,文章在安菜村系统采集了岩石、土壤和安菜样品,测定Ni、Cu、Zn、As... 安徽省舒城县庐镇乡安菜村出露有秦岭—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榴辉岩,并产出特色农产品安菜,为查明安菜生长区土壤中重金属的环境质量及来源,揭示安菜生长土壤的独特性,文章在安菜村系统采集了岩石、土壤和安菜样品,测定Ni、Cu、Zn、As、Hg和Pb等6种重金属的质量比。结果表明,研究区安菜生长土壤中6种重金属的质量比较低,均未超过相关环境质量标准值,区内天然土壤无重金属污染的风险。安菜中Cu和Zn的质量比较高,而Ni、As、Hg和Pb的质量比较低,但土壤和母岩中这4种元素的质量比却较高,表明安菜对Ni、As、Hg和Pb等重金属的生物富集作用较小。百丈崖土壤和岩石均富集Zn,棋盘石山岩石富集Pb,土壤富集Ni、Zn、Hg和Pb,土壤和岩石样品中重金属的质量比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表明成土母岩是该区土壤中重金属质量比的决定因素。此外,土壤中Cu、As和Hg的质量比均高于成土母岩中的,Cu、As和Hg在成土过程中有一定的富集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环境质量评价 来源解析 土壤 安菜 舒城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雷州东部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来源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郑立龙 张德程 +7 位作者 郝连成 代友旭 张健康 李先锋 任开文 刘建 孔凡全 王勇峰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0-314,共15页
【研究目的】以雷州市东部为研究区,研究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剖析重金属来源,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及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方法】采集381个点位的表层土壤样,分析测试土壤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Ni、Pb和Zn,应用... 【研究目的】以雷州市东部为研究区,研究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剖析重金属来源,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及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方法】采集381个点位的表层土壤样,分析测试土壤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Ni、Pb和Zn,应用GIS软件分析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采用蒙特卡洛健康风.险模型评估人体健康风险。【研究结果】(1)As、Cd、Cr、Cu、Hg、Ni、Pb、Zn在土壤中的平均值依次为5.85×10^(-6)、0.079×10^(-6)、64.03×10^(-6)、14.11×10^(-6)、0.07×10^(-6)、21.23×10^(-6)、35.38×10^(-6)、76.45×10^(-6),其中Cd、Cr、Ni和Zn超过广东省土壤背景值,表明这四种元素在土壤中呈相对富集。(2)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显示研究区土壤质量总体较好,以清洁状态和尚清洁状态为主,仅有个别点位存在轻度污染。(3)重金属除了地质背景来源,还与交通源、农业源和工业源有关。(4)健康风险评价表明,土壤重金属对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可以忽略,但对成人和儿童存在可耐受致癌健康风险,最主要的致癌因素为重金属元素As;敏感性分析表明非致癌风险中皮肤黏着系数(SL)是影响非致癌风险的首要因素,致癌风险中SL和As分别是影响成人和儿童致癌的首要因素;致癌途径主要是通过皮肤暴露和手-口暴露途径进入人体。【结论】雷州市东部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整体呈轻微生态风险,但Hg和Cd应引起足够的重视;As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致癌因素,应加强对As的污染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污染评价 健康风险评估 相关性分析 因子分析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雷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昌平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及来源解析
6
作者 阚炜杰 徐明泽 +2 位作者 左强 王金凤 田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94-1302,共9页
为构建地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提升土壤质量监管能力,突破农业健康发展的瓶颈约束,把控农田污染影响,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于2018—2022年对北京市昌平区64个采样点采集土壤表层样本320份,监测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Cd、Hg... 为构建地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提升土壤质量监管能力,突破农业健康发展的瓶颈约束,把控农田污染影响,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于2018—2022年对北京市昌平区64个采样点采集土壤表层样本320份,监测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Cd、Hg、As、Pb、Cr、Cu、Ni、Zn)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Pi)法、内梅罗综合指数(P)法以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法对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结合UNMIX溯源模型解析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来源。结果显示:研究区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低,但个别重金属存在富集现象,Hg、Cr、Zn的平均含量达到地区背景值的2.4、1.9、1.7倍;研究区重金属来源主要有工业源、母质源、农业源以及交通源,各部分整体占比分别为40%、39%、10%和11%;Cd与Cu、Zn这3类重金属元素在来源、迁移途径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研究表明,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和大流量的交通运输活动影响了研究区重金属富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重金属 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角度评价焦化污染土壤生物堆修复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性
7
作者 史涛 原慧聪 +3 位作者 桑义敏 王清玥 刘畅 张文毓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5,共7页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生物堆修复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水平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生命周期评价软件eFootprint和工程案例,从环境影响角度评价了某焦化土壤生物堆修复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性。结果表明:焦化土壤生物堆修复技术绿色可持续...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生物堆修复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水平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生命周期评价软件eFootprint和工程案例,从环境影响角度评价了某焦化土壤生物堆修复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性。结果表明:焦化土壤生物堆修复技术绿色可持续性总体较好,人体毒性(HT)、水资源消耗(WU)、生态毒性(ET)、全球增温潜势(GWP)、可吸入无机物(RI)、非生物质资源消耗潜值(ADP)、酸化潜值(AP)、初级能源消耗(PED)、竞争-土地使用(CLU)、富营养化潜值(EP)对环境影响相对较高且差别不大(贡献率为94.90%~100%),臭氧层消耗(ODP)对环境影响稍弱(贡献率为68.53%);影响环境(HT,WU,ET,GWP,RI,ADP)的主要物料清单因素为气体通入量、CO_(2)产生量、尿素投加量和风机耗电量。选择营养全面、含水率(w)大于10%的焦化场地,优化最小风量设计以及配备合适风机型号等措施可提升焦化土壤生物堆修复技术的绿色可持续性。研究结果可为有机污染土壤生物堆修复技术绿色可持续性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污染土壤 生物堆修复 生命周期评价 绿色可持续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助剂在砷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风险研究:以草酸为例
8
作者 陈晓晨 张增娣 +6 位作者 吴诗宇 刘小刚 余健英 尧聪聪 徐佳燕 许华诚 魏楠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85-2895,共11页
活化技术有助于砷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但其应用过程中极可能增加砷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研究综合运用毒性浸出试验、动物试验、体外试验等方法,从全面对比施用前后土壤砷的形态/价态、浸出性以及口部生物有效性/生物可给性等角度,评... 活化技术有助于砷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但其应用过程中极可能增加砷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研究综合运用毒性浸出试验、动物试验、体外试验等方法,从全面对比施用前后土壤砷的形态/价态、浸出性以及口部生物有效性/生物可给性等角度,评估了经典的土壤砷活化助剂——草酸的应用风险,并深入阐释机理。结果显示,草酸会显著增加土壤砷的活跃性和基于浸出性的生态风险。经动物试验和体外试验相互验证,草酸显著降低了土壤砷的健康风险。基于小鼠模型,草酸显著降低了砷的相对生物有效性;基于生理学提取试验人体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模拟(Physiologically Based Extraction Test-Simulator of Human Intestinal Microbial Ecosystem,PBET SHIME)模型,发现草酸显著降低了结肠阶段土壤砷的生物可给性。此外,草酸抑制了结肠液中生物可给态As(Ⅴ)的还原,促进了高毒性As(Ⅲ)的甲基化,进一步降低了土壤砷的健康风险。这主要是由草酸活化后,土壤中释放出过量的金属组分以及肠道菌群对草酸的代谢所共同导致。整体而言,草酸对土壤砷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的影响在不同土壤中具有一致性。作为典型的低分子质量有机酸类活化助剂,草酸在砷污染土壤修复方面值得推荐。研究成果为砷污染土壤活化修复助剂的选用给予了科学启示,为相关修复场地的风险管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土壤修复 草酸 风险评估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在核设施退役中加强土壤污染监管与防治工作的思考
9
作者 彭浩 孙宏图 +3 位作者 滕柯延 张爱玲 吴迪 朱培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03-1211,共9页
《土壤污染防治法》已于2018年颁布实施,该法基于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和推动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理念,提出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为推动土壤修复治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核设施退役涉及大量土壤修复和... 《土壤污染防治法》已于2018年颁布实施,该法基于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和推动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理念,提出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为推动土壤修复治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核设施退役涉及大量土壤修复和土地资源再利用等问题,相关工作在《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指导下,通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管理,由于相关文件制定时间较早,与当前基于环境质量改善的管理理念存在不匹配的情况。该文通过系统调研中国现行土壤环境监管体系和土壤放射性污染防治监管现状,并从法规标准体系、监督管理程序以及相关技术指标等三方面逐一进行比对,提出和论证了在核设施退役中引入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了在不改变现有行政审批制度情况下的具体实施建议。结果表明:1)核设施退役与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在服务目标和管理理念方面存在一致性,在核设施退役中引入该制度是必要且可行的;2)可借鉴中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法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的成功经验和成熟做法,有针对性地快速健全核设施退役土壤污染防治监管法规标准体系,包括制定部门规章及相关技术标准;3)部门规章的制定旨在建立管理程序,并需要配合项目试点予以优化;4)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应重点聚焦于明确剂量准则、明确风险筛选值、明确土壤中剩余放射性可接受水平推导模式及相关参数选取,以及明确土壤放射性污染源项调查原则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设施退役 土壤污染防治 环境影响评价 风险管控 土壤修复 剩余放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典型生态功能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源解析
10
作者 岳瑞 张梦林 +3 位作者 段佳辉 宁墨奂 陈星 陈国栋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17-2927,共11页
为探明重庆市生态功能区重金属污染状况和分析其污染来源,以石柱县(2129 km^(2))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土样5716件、岩样100件和5件矿渣,分析研究区重金属质量比和分布特征。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单因子污染指数对研... 为探明重庆市生态功能区重金属污染状况和分析其污染来源,以石柱县(2129 km^(2))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土样5716件、岩样100件和5件矿渣,分析研究区重金属质量比和分布特征。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单因子污染指数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正矩阵分解(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模型分析研究区重金属来源。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土壤中As、Cd、Cr、Cu、Hg、Ni、Pb和Zn超农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的比率分别为0.0625%、28.24%、0.09%、0.4%、0.185%、1.8%、0.055%和0;在空间分布上,重金属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东部的二叠系和三叠系地层中,表明重金属富集与地层构成有关;单因子指数评价表明,研究区Cd环境质量较差,有31.24%面积的土壤受到污染;内梅罗综合评价显示,研究区土壤环境污染等级以清洁和轻微污染为主;地积累指数显示,主要污染物为Cd、As和Hg,分别有23.31%、11.24%和10.85%的点位出现污染,表明Cd在研究区内存在明显富集现象;PMF模型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表层重金属来源主要为3种,分别是自然来源、工农业和交通混合源、工业源,所占比例分别为47.83%、25.37%和26.78%。土壤中Cd元素的质量比会随着岩石中Cd元素质量比的变化而变化,工矿企业周边矿渣中重金属质量比显著高于研究区平均值,这进一步表明重金属富集形成与自然背景值和工业活动有关。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源解析表明,由自然源和工业源造成的Cd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风险较大。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土壤重金属污染 重庆市 污染评价 正矩阵分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6
11
作者 龙新宪 刘文晶 仇荣亮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8-1200,共13页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重金属主要通过经口摄入土壤、吸入土壤颗粒、皮肤接触和食物链摄取等暴露途径进入人体,其中经口摄入重金属污染土壤和农产品是主要的暴露途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在农田土壤质...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重金属主要通过经口摄入土壤、吸入土壤颗粒、皮肤接触和食物链摄取等暴露途径进入人体,其中经口摄入重金属污染土壤和农产品是主要的暴露途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在农田土壤质量分类和风险管控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梳理了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发展状况,介绍了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和评估技术,论述了影响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及优化措施。在农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中,应加强耦合污染源识别技术、重视食物消费暴露途径、精准识别不同敏感受体、本土化敏感受体的暴露参数、纳入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同时提高农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未来可从加强应对健康风险评估过程不确定性的技术方法、考虑各种饮食的暴露途径和建立本土化的重金属毒性标准数据等多方面深化农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以期推动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技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土壤重金属污染 健康风险评估 环境风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盘锦稻区土壤环境的监测、保护与治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纪薇薇 魏晓敏 +3 位作者 王紫 张秀双 佟倩 沈洋 《北方水稻》 CAS 2024年第1期58-60,共3页
总结近年来盘锦稻区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部分情况,简述稻区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意义,介绍盘锦稻区土壤环境保护、监管与治理的相关进展,并提出强化土肥基础工作、拓宽监测范围、完善数据资料、加强环境监管、强化污染治理、加强相关培训... 总结近年来盘锦稻区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部分情况,简述稻区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意义,介绍盘锦稻区土壤环境保护、监管与治理的相关进展,并提出强化土肥基础工作、拓宽监测范围、完善数据资料、加强环境监管、强化污染治理、加强相关培训与宣传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锦稻区 土壤环境监测 土壤环境保护 污染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业互联网平台的灌溉监测信息系统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红莎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1-225,共5页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作物智能灌溉系统的作业效率,基于农业互联网平台,针对其灌溉监测信息处理环节展开研究。以大数据及SOA平台为核心架构,建立土壤环境参数与灌溉系统数据监测之间的内在关系,完成监测信息的布局设计与精准灌溉作业实...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作物智能灌溉系统的作业效率,基于农业互联网平台,针对其灌溉监测信息处理环节展开研究。以大数据及SOA平台为核心架构,建立土壤环境参数与灌溉系统数据监测之间的内在关系,完成监测信息的布局设计与精准灌溉作业实现。进行系统在互联网平台下的灌溉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农业互联网平台的灌溉监测信息系统改进后,各灌溉模块的功能运转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信息监测准确率与系统控制精准度分别提升至95.56%与94.51%,灌溉系统效率相对平台应用前提升了7.79%。所设计的联网平台架构下的灌溉系统整体改善效果明显,是我国向智慧农业方向迈进的重要基础,对于类似智能灌溉装备广泛推广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系统 互联网平台 土壤环境参数 信息监测准确率 智慧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驱动的文物环境风险状态评估方法研究
14
作者 王琨 梁茹 +4 位作者 侍洪波 谭帅 蔡兰坤 吴来明 徐方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150,共8页
在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对环境风险监测和风险变量的及时定位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各个文物展馆的差异性,很难将某一展馆的环境风险划分标准应用于其他展馆,甚至无法应用到同一展馆的不同类型文物。除此之外,当风险出现时,博物馆无法及时... 在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对环境风险监测和风险变量的及时定位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各个文物展馆的差异性,很难将某一展馆的环境风险划分标准应用于其他展馆,甚至无法应用到同一展馆的不同类型文物。除此之外,当风险出现时,博物馆无法及时锁定影响因素,延长了风险排除所需的时间。因此,结合上海博物馆江南文化艺术临展的连续监测数据,提出了一种针对纸质文物的环境风险状态评估二级监测框架,并按需求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进行风险监测。首先,使用“优”数据集建立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模型并构建控制限用以挑选“优”数据,“差”数据集通过已有的PCA模型得到判断“差”等级的控制限;然后,使用“非优非差”数据集建立ReliefF-PCA模型并得到“良”“中”等级划分的控制限;最后,对应PCA模型和ReliefF-PCA模型分别使用贡献图和基于ReliefF算法计算权值的加权贡献图,以此量化风险,初步定位对环境指标存在影响的风险变量。通过两个评价模型构建的监测框架,为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评估和后续馆藏环境调控提供了一种更为科学的方案,有助于提高整个文物保护系统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风险评估 文物保护 PCA算法 贡献图 变量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胁迫下施用磷石膏改良滨海盐碱土对小麦生长影响与环境风险评估初探
15
作者 吴洪生 陈小青 +11 位作者 马文舟 王晓云 周国华 丁军 程诚 李妍慧 迟金和 石陶然 段亚军 邸明春 李贞伟 石佑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2-1050,共9页
在前期磷石膏改良效果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盆栽试验,采用滨海盐土种植小麦,磷石膏施用量45 000 kg/hm^(2),进行不同土壤持水量下水分与磷石膏的交互作用对小麦生长影响及环境风险试验,分别设置土壤饱和持水量的90%、80%、70%、60%、50... 在前期磷石膏改良效果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盆栽试验,采用滨海盐土种植小麦,磷石膏施用量45 000 kg/hm^(2),进行不同土壤持水量下水分与磷石膏的交互作用对小麦生长影响及环境风险试验,分别设置土壤饱和持水量的90%、80%、70%、60%、50%、40%、30%共7个处理。结果表明,含水量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30%处理比持水量80%处理的小麦株高减少32.06%,总鲜生物量减少44.17%,根生物量增加106.06%,根冠比提高,小麦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提高,丙二醛含量增加98.37%;土壤Cd增加3.2%,Pb增加7.2%,Cu增加50.9%,水溶性F增加150%;小麦叶片Cd增加50%,Pb增加33.3%,F增加275%。虽然尚未达到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环境质量标准,但是如果长期连续高量施用磷石膏,会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相应有害物质积累;小麦叶片中的重金属在灌浆时会逐渐向籽粒转移积累,有一定风险。水分胁迫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导致土壤及小麦叶片中Cd和水溶性F含量提高,会带来小麦籽粒残留Cd和F增加的风险。在气象干旱及盐碱地盐胁迫引起的生理干旱条件下施用磷石膏改良盐碱土可能会引起土壤及地下水环境风险和农产品安全风险,需要加强专项研究和应用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土 磷石膏 水分胁迫 小麦 抗性酶 环境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土壤砷的环境标准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戈子轩 吴同亮 +4 位作者 王霞 黄奕航 朱琳芳 王小治 王玉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55-2471,共17页
土壤砷污染不仅危害农产品质量和陆生生态环境,也会增加地下水污染风险,且对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威胁。本文从陆生生态毒理学效应、动植物体内积累暴露风险、人体健康风险和土壤-地下水迁移风险4个角度阐明了砷的土壤环境标准的推导方法和... 土壤砷污染不仅危害农产品质量和陆生生态环境,也会增加地下水污染风险,且对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威胁。本文从陆生生态毒理学效应、动植物体内积累暴露风险、人体健康风险和土壤-地下水迁移风险4个角度阐明了砷的土壤环境标准的推导方法和过程。本文还调研获取了北美、欧洲、亚太和非洲等19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中包含农用地、住宅类用地和工业(含商业)类用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共计139个砷的土壤环境标准值。结果表明:各国家和地区间制定的砷的土壤标准值差异较大,与国际标准值相比,我国在《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制定的农用地筛选值为20~40 mg·kg-1,处于国际平均水平位置。我国在《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制定的第二类用地标准筛选值和管控值分别为60 mg·kg-1和140 mg·kg-1,较国外标准更严格。在调研的3类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国家和地区制定的砷的土壤标准值在农用地和住宅用地土地利用方式下更加严格。制定的砷的土壤环境标准值的保护目标、毒性参数取值、暴露情景及途径和暴露参数与暴露模型的不同,是导致不同国家和地区标准值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对于我国砷的土壤环境标准的现状与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砷污染 环境质量标准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监测用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标准溶液量值比对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莹 杨永 +5 位作者 谭铃 巢静波 樊丽妃 贺岩涛 陈艳 杨婧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4,共7页
针对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和氨氮(NH_(3)-N)标准溶液(以下简称液标)制造商、浓度水平和使用情况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选择常用的7个品牌COD_(Mn)液标和9个常用NH_(3)-N液标品牌开展量值比对和质量评价研究,匿名采购129支液标经盲样... 针对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和氨氮(NH_(3)-N)标准溶液(以下简称液标)制造商、浓度水平和使用情况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选择常用的7个品牌COD_(Mn)液标和9个常用NH_(3)-N液标品牌开展量值比对和质量评价研究,匿名采购129支液标经盲样编码后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推荐标准进行分析测定,计算和评定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以En法进行量值比对评价。研究表明,NH_(3)-N液标量值均满意,COD_(Mn)测试中的加盖操作会使测定结果偏高,按照证书要求操作时COD_(Mn)液标量值合格,未按照液标证书中要求进行液标样品前处理测定会造成测定结果的偏离,影响评价结果。建议监测人员合理选用和规范使用环境用液标,加强环境用液标的选购和管理,确保检测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 高锰酸盐指数 氨氮 质量评价 量值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场地土壤筛选值研究及其对中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晓宇 屈雅静 +1 位作者 赵文浩 马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6,共13页
土壤环境基准是土壤环境标准和土壤环境保护的基础。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关注污染场地保护并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国家之一,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本文以美国为例,综述其在土壤筛选值(SSLs)方面的... 土壤环境基准是土壤环境标准和土壤环境保护的基础。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关注污染场地保护并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国家之一,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本文以美国为例,综述其在土壤筛选值(SSLs)方面的研究,通过分析美国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系统梳理美国在SSLs方面的研究成果,从直接摄入、皮肤吸收、摄入污染地下水、吸入室外挥发物与颗粒物和蒸汽侵入5个方面阐述美国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SSLs制定的理论方法。在此基础上,为我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进一步加强我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工作,立足我国国情开展土壤环境基准研究,加强本土化参数研究和土壤环境基准研究规范化,以及协同开展土壤地下水环境基准研究,以期为我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与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筛选值 土壤环境基准 风险评估 污染场地 人体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与土壤环境综合监测上的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鄂高阳 韩芳 +1 位作者 秦秉希 刘之广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3-170,共8页
近年来,遥感技术和遥感设备已被普遍应用于农业资源与土壤环境综合监测中,且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等几个方面成效卓著。但是,土壤问题依然影响着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制约着人类健康和发展的稳定性。随着国内外对土壤问题... 近年来,遥感技术和遥感设备已被普遍应用于农业资源与土壤环境综合监测中,且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等几个方面成效卓著。但是,土壤问题依然影响着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制约着人类健康和发展的稳定性。随着国内外对土壤问题研究和调查的不断深入,针对性提出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和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环境问题,但也暴露出监测技术不足、监测方法亟待改进等很多新问题。本文综述了遥感监测技术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三个方面的应用现状,重点对遥感监测手段、遥感技术在土壤监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对现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土壤综合监测 农业生产 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琼中岩-土体系重金属迁移特征及表土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红坤 唐世新 +4 位作者 付燕刚 兰瑞烜 赵克强 李晓东 马生明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51,共15页
地球关键带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岩-土体系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海南岛针对不同成壤母质岩-土体系的详细研究较少,并且重金属亟需基于新标准进行评价。为了查清岩-土体系中重金属元素迁移特征及污染状况... 地球关键带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岩-土体系是地球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海南岛针对不同成壤母质岩-土体系的详细研究较少,并且重金属亟需基于新标准进行评价。为了查清岩-土体系中重金属元素迁移特征及污染状况,本文以海南岛琼中3个土壤垂向剖面及7115件表层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发射光谱法(ICP-MS/OES)和原子荧光光谱法(AFS)等分析方法,测定岩石和土壤中Cu、Pb、Zn、Cr、Ni、Cd、As和Hg共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利用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内梅罗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定量评价了表层土壤样品重金属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①海南岛琼中二长花岗岩岩-土体系中,不同重金属元素表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Cu、Pb、Zn、Cr、Ni、Cd元素以亏损为主,As元素以富集为主,Hg元素则表现出不同的富集或亏损特征,As、Hg元素尤其富集在表层。②琼中绝大多数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土壤污染风险低。③以琼中和海南岛背景值为评价标准时,应关注Cr、Ni和As污染以及Hg、As和Cd的生态危害。以土壤环境质量为评价标准时,研究区表层土壤的环境质量总体清洁,生态风险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体系 重金属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发射光谱法(ICP-MS/OES) 原子荧光光谱法(AFS) 质量迁移 环境质量 生态风险评价 海南岛琼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