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性石墨烯量子点起泡剂的制备及性能
1
作者 吴景春 代勇辉 +3 位作者 石芳 殷鹏 蓝斌斌 张春龙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41-1848,共8页
为制备一种稳泡能力较强,降黏与起泡能力优异的石墨烯量子点(GQDs)起泡剂,采用柠檬酸水热法制备了GQDs,然后对其进行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偶联剂功能改性,制备了两亲性石墨烯量子点型起泡剂(D12-5-GQDs)。采用FTIR、纳米... 为制备一种稳泡能力较强,降黏与起泡能力优异的石墨烯量子点(GQDs)起泡剂,采用柠檬酸水热法制备了GQDs,然后对其进行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偶联剂功能改性,制备了两亲性石墨烯量子点型起泡剂(D12-5-GQDs)。采用FTIR、纳米粒度电位仪、UV-Vis对D12-5-GQDs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通过评价静/动态吸附量、界面张力、起泡高度和分流率,阐明了不同实验条件下D12-5-GQDs的发泡能力、稳泡剂协同特性以及降黏调驱等能力。结果表明,温度31℃时,质量浓度1.0 g/L的D12-5-GQDs的能力最佳,15 min内载液量可达187 mL;D12-5-GQDs应用范围在30~350℃,质量浓度1.0 g/L的D12-5-GQDs水溶液在350℃时起泡体积仍能>200 mL;D12-5-GQDs的抗吸附能力较强,最终平衡吸附量约为0.18 mg/g;质量浓度1.0 g/L的D12-5-GQDs溶液调驱能力较好,级差4.6与16.6对应的高、低渗最终分流率之比分别为61∶38和70∶29;D12-5-GQDs在0.5 PV(孔隙体积)的注入量下可迅速起效调驱,并在1.5 PV左右使分流率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泡剂 石墨烯量子点 泡沫复合驱 稠油热采 提高采收率 油田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其应用
2
作者 张晓芹 蔡志彪 +3 位作者 关文婷 周璿 李勃 邢宝荣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132,共8页
近年来,大庆油田通过三类油层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持续攻关,基础理论和现场应用均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基于非均质特征的油层分类新标准,明确了宏观地质分布特征,为化学驱分类开发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深化了储层特征与渗流规律研究,明... 近年来,大庆油田通过三类油层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持续攻关,基础理论和现场应用均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基于非均质特征的油层分类新标准,明确了宏观地质分布特征,为化学驱分类开发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深化了储层特征与渗流规律研究,明确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三类油层适合复合驱,方向为弱碱和无碱化。自主研发了DS系列抗盐聚合物和新型高效复合体系,室内复合驱可比常规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10百分点以上。针对不同类型油层,优化设计驱油体系,聚合物驱和复合驱现场试验取得实践认识,分期开采模式也具有应用效益,形成了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化学驱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成果为实现“十四五”大庆油田的工业化推广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大庆油田 三类油层 分类标准 驱油体系 化学驱 物理模拟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氮气效果及主控因素
3
作者 蒋林 魏学刚 +3 位作者 郭臣 朱乐乐 曾清勇 刘学利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7-464,共8页
塔河油田不同岩溶地质背景下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处于不同的注氮气开发阶段,注氮气效果差异较大,主控因素不明确,影响后期注氮气系统规划和总体部署。在揭示缝洞型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主要机理的基础上,利用“两线三区”注氮气经济效... 塔河油田不同岩溶地质背景下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处于不同的注氮气开发阶段,注氮气效果差异较大,主控因素不明确,影响后期注氮气系统规划和总体部署。在揭示缝洞型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主要机理的基础上,利用“两线三区”注氮气经济效果评价方法与矿场统计方法,明确了缝洞型油藏在不同岩溶地质背景下的注氮气效果,并从油藏动静态参数出发分析了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风化壳油藏单井注氮气无效井占比为40%,井组氮气驱无效井占比为31%,存在注气时间长、常规注气续注难的问题;复合型油藏单井注氮气无效井占比为24%,井组氮气驱无效井占比为27%,目前仍处于低轮次注气阶段,是未来注氮气的主要潜力油藏;断控型油藏单井注氮气无效井占比为57%,井组氮气驱无效井占比高达66%,整体注气适应性最差。确定了储集体类型、阁楼体大小、储集层分隔性、构造幅度、洞顶剩余油储量、底水能量和注采参数为影响单井注氮气效果的主控因素,注采部位、井间优势通道、水体倍数、注采参数和注气井网为影响井组氮气驱效果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岩溶 碳酸盐岩 缝洞型油藏 注氮气机理 提高采收率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塘湖油田NJH区块中黏油CO_(2)近混相驱实验及应用
4
作者 张琦 朱永贤 韩天会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0,共7页
三塘湖油田NJH区块属于中黏油砂岩油藏,地层原油黏度为20.8 mPa·s,处于中含水期,预测水驱采收率为22.70%,提高采收率空间小。为了探索提高采收率技术,检验中黏油CO_(2)近混相驱可行性,揭示CO_(2)近混相驱相间传质规律及增油机理,... 三塘湖油田NJH区块属于中黏油砂岩油藏,地层原油黏度为20.8 mPa·s,处于中含水期,预测水驱采收率为22.70%,提高采收率空间小。为了探索提高采收率技术,检验中黏油CO_(2)近混相驱可行性,揭示CO_(2)近混相驱相间传质规律及增油机理,开展了CO_(2)驱油室内实验及矿场试验。结果表明:CO_(2)驱前缘主要发挥溶胀作用,后缘萃取抽提作用强于前缘,降黏作用及提高剩余油驱油效率是主要的增油机理,地面原油黏度降幅为55%,C_(2)—C_(15)含量升高18.3%,驱油效率提高4.6倍;渗透率级差是影响波及体积的主要因素,渗透率级差达到6,低渗透层采收率仅为13.84%。矿场试验阶段累计注气量为2.66×10^(4) t,累计产油量为0.78×10^(4) t,换油率达到0.29,证实中黏油CO_(2)近混相驱具备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油田 NJH区块 中黏油 CO_(2)驱油 近混相驱 提高采收率 矿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稠油降黏复合驱技术研究与矿场试验 被引量:3
5
作者 赵林 郝丽娜 +5 位作者 于春生 张勇 肖梦华 柴细琼 姚江 龚恒圆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0,共7页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且热采成本高、碳排放量大的问题,基于春光油田低温高盐储层的流体性质,优选了阴离子型降黏剂和耐盐聚合物,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明确了热水驱、单一降黏剂驱、复合驱的降水增油机理;建立了降黏复合驱反...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水驱采收率低且热采成本高、碳排放量大的问题,基于春光油田低温高盐储层的流体性质,优选了阴离子型降黏剂和耐盐聚合物,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明确了热水驱、单一降黏剂驱、复合驱的降水增油机理;建立了降黏复合驱反应动力学方程,在CMG-STARS软件中开发了降黏复合驱数值模拟方法,并优化了春2单元普通稠油降黏复合驱井网、井距及注采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降黏复合驱可以充分发挥驱替相增黏、被驱替相降黏的加和效应,具有体系用量少、碳排放低、提高采收率幅度大等优势;降黏复合驱适合五点法井网,注采井距应小于200 m,在增稠剂质量分数为0.25%、降黏剂质量分数为0.20%的条件下,最佳注入段塞量为0.5倍孔隙体积,注采比为1.05。矿场实践表明,特高含水后期(含水率96.0%)的油井实施降黏复合驱,含水率降幅达30%以上,日增油5 t/d。研究证实了该项技术矿场应用的可行性,可为改善普通稠油开发效果、实现工业减排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稠油 复合驱 数值模拟 提高采收率 春光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综合治理新方法及工程实践路径 被引量:7
6
作者 杨勇 曹绪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针对胜利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在科学、技术、管理、工程四个角度面临的开发矛盾,以渤76块为典型单元,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具体对策分析,构建了“适、专、快、集”的老油田化学驱综合治理新方法。“适”指在老油田科学开发方式转化上,构建不... 针对胜利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在科学、技术、管理、工程四个角度面临的开发矛盾,以渤76块为典型单元,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具体对策分析,构建了“适、专、快、集”的老油田化学驱综合治理新方法。“适”指在老油田科学开发方式转化上,构建不同油藏类型老油田化学驱最佳介入时机模型,提出了在含水率相对较低的阶段,是适合化学驱的有利时机,高效开发方式需“适”介入。“专”指在老油田开发技术应用上,改变传统聚合物先溶解后注入的开发思路,研制可控相转化聚合物,使聚合物先注入后溶解,解决炮眼剪切降解的难题,提高油水流度控制能力,老油田开发矛盾需“专”治理。“快”指在老油田综合管理模式上,改变传统方式,即矿场提问题、研究院设计方案、化工厂生产驱油剂的“串联”管理模式,提出充分发挥矿场、研究院、生产厂三方优势的“并联”管理模式,形成针对单一油藏的产品工业化工艺包以及产业化落地方案,老油田开发技术实现“快”转化。“集”指在老油田工程应用实践上,打破老油田化学驱地面大规模建站的工程工艺模式,采用集约化撬装配注设备,实现老油田化学驱的集约快速配注,老油田工程工艺实现“集”应用。运用上述方法,在胜利油田渤76块综合含水率上升初期,实施由水驱转为可控相转化聚合物驱,实施后一年即见到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单井日产油水平增加8.6t/d,综合含水率降低3.1%,验证了综合治理模式的可行性,为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高效开发提供了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老油田 高质量发展 综合治理新方法 提高采收率 工程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骨型分支井SAGD分支形态优化及采出程度变化规律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志军 张祺 +2 位作者 衣犀 唐佳琦 张国青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5,共9页
风城油田低物性段普遍发育,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鱼骨型分支井SAGD通过分支深入储集层可改善常规SAGD蒸汽腔扩展受限的问题。为了达到最佳开采效果,有必要对鱼骨型分支井SAGD的分支形态进行优化,并掌握影响采出程度变化的规律。为此,利用... 风城油田低物性段普遍发育,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鱼骨型分支井SAGD通过分支深入储集层可改善常规SAGD蒸汽腔扩展受限的问题。为了达到最佳开采效果,有必要对鱼骨型分支井SAGD的分支形态进行优化,并掌握影响采出程度变化的规律。为此,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及正交实验设计的手段,确定分支参数对提高采出程度具有敏感性,并优化分支参数,分析不同储层物性下分支参数对采出程度的影响规律。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风城油田,该研究区块的最佳井型部署方案为:分支长度为120 m、分支数量为4条、分支角度为75°、分支异侧为非对称分布、分支间距为100 m。通过研究可知,各分支参数的影响权重以储层渗透率2.0 D为明显的分界点:当储层渗透率小于2.0 D时,主要影响因素为分支长度、分支数量;储层渗透率为2.0 D时,分支角度、分支间距的作用开始变强。研究成果对风城油田SAGD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骨型分支井SAGD 分支形态优化 数值模拟 提高采收率 风城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开发提高采收率新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2
8
作者 袁士义 韩海水 +5 位作者 王红庄 罗健辉 王强 雷征东 席长丰 李军诗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1-854,共14页
总结近年来油田开发基础研究手段方法方面的进展,以及老油田和陆相页岩油开发提高采收率新方法的研究和试验进展,分析各类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与建议。阐述了原位获取地下岩石/流体样品与无损检测分析等基础研究手段的进... 总结近年来油田开发基础研究手段方法方面的进展,以及老油田和陆相页岩油开发提高采收率新方法的研究和试验进展,分析各类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研究方向与建议。阐述了原位获取地下岩石/流体样品与无损检测分析等基础研究手段的进展,综述了“纳米水”驱等改善水驱,低浓度中相微乳液驱等化学驱,微纳米气泡驱等气驱,注空气热辅助混相驱等热采,以及密切割均匀压裂/无水压裂等常规油和页岩油提高采收率新方法的驱油机理、技术路线、关键技术研究与矿场试验进展。油田开发提高采收率新方法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有些已在矿场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初步效果,但仍然面临机理研究欠深入、方法和配套工艺待完善、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建议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加大现场试验规模,进而促进新技术系列的形成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提高采收率 老油田 页岩油 改善水驱 化学驱 气驱 热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CO_(2)驱油技术研究试验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9
作者 程杰成 白军辉 +7 位作者 李玉春 刘勇 李国 孟岚 杨铁军 贾世华 韩重莲 李佳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4,共9页
CO_(2)驱油技术具有驱油经济效益与减排社会效益兼得的显著优势,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该项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庆油田开展CO_(2)驱油技术的研究较早,CO_(2)非混相驱应用规模长期保持国内领先水平。论文系统总结了大庆油... CO_(2)驱油技术具有驱油经济效益与减排社会效益兼得的显著优势,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该项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庆油田开展CO_(2)驱油技术的研究较早,CO_(2)非混相驱应用规模长期保持国内领先水平。论文系统总结了大庆油田CO_(2)非混相驱开发设计、跟踪调整及分层注入等理论技术成果,介绍了特低渗透榆树林油田CO_(2)非混相驱工业化试验、中低渗敖南油田CO_(2)驱先导试验及古龙页岩油藏CO_(2)驱试注试验,展望了大庆油田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的应用前景及不同类型油藏技术攻关方向。研究成果可为国内同类型油藏CO_(2)驱油与埋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CO_(2)驱 提高采收率 矿场试验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采收率化学剂评价标准发展概述探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昝晶鸽 王远征 +3 位作者 沙宗伦 孙海童 屈鸣 杨二龙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3-570,共8页
提高采收率化学剂在提高油田产量和挖潜残余油资源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其有效性和可靠性取决于一系列技术和质量标准。文章重点关注国内外提高采收率化学剂评价标准的发展动态和编制历程,总结了国内外提高采收率化学剂现行标准的特点,... 提高采收率化学剂在提高油田产量和挖潜残余油资源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其有效性和可靠性取决于一系列技术和质量标准。文章重点关注国内外提高采收率化学剂评价标准的发展动态和编制历程,总结了国内外提高采收率化学剂现行标准的特点,对该类化学剂的特征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未来发展趋势和评价标准的建议,旨在为提高采收率所使用的化学剂的标准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和依据,以满足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通过对该类化学剂的质量和性能标准化,可确保其在油田现场的有效应用,从而提高油田产能,并减少潜在的环境和经济风险。在不断演进的油气行业中,标准化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提高石油采收率 油田化学剂 标准和质量 评价标准发展趋势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北油田断控缝洞型凝析气藏衰竭式开采特征及保压开采对策 被引量:6
11
作者 苏皓 郭艳东 +5 位作者 曹立迎 喻宸 崔书岳 卢婷 张云 李俊超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8-188,共11页
顺北油田断控缝洞型凝析气藏具有特殊的地质条件,开采难度大。基于顺北油田气藏实际参数,采用建模-数模一体化定量分析方法,对断控缝洞型凝析气藏的衰竭式开采特征进行了刻画,并制定了相应的保压开采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针对不同的... 顺北油田断控缝洞型凝析气藏具有特殊的地质条件,开采难度大。基于顺北油田气藏实际参数,采用建模-数模一体化定量分析方法,对断控缝洞型凝析气藏的衰竭式开采特征进行了刻画,并制定了相应的保压开采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针对不同的介质相类型,采用地球物理属性雕刻的分级建模方法,得到融合的三维储集体模型;基于波阻抗、测井数据、试井解释数据,采用人机交互、逐级嵌套的构建方法得到三维孔渗模型;结合由流体高压物性实验拟合得到的流体模型,可得到代表地区特征的断控缝洞凝析气藏多组分数值模拟模型。(2)反凝析作用、应力敏感性是制约此类凝析气藏衰竭开发效果的两大因素:反凝析作用使油的稳产时间缩短、气油比变大、累产油减少;应力敏感性储层在一定应力作用下裂缝可能发生闭合,导致部分与裂缝连通的储量无法动用。(3)CH_(4)是保压开发的最优注入介质,以略高于露点压力进行保压补能,其增油效果最好;注采速度和注入时间均与增油量呈正相关关系,但换油率随注入量的增加而减小;对于井组单元采用先持续注采、后脉冲注持续采的方式,其防窜增油效果最好,对于孤立的井单元可采用单井吞吐注采方式提高凝析油采收率;注入井和采出井部署在同一洞内有利于对洞内储量的定向驱替,保证注采井间有足够距离,有利于预防气窜和增加波及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型 衰竭开发 反凝析作用 应力敏感性 保压开采 开发对策 提高采收率 凝析气藏 断控缝洞型储层 顺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稠油油田热化学复合吞吐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姜维东 罗少锋 +2 位作者 张伟 孙玉豹 王少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48,共8页
针对渤海稠油油田在生产稠油井存在的原油黏度大、胶质沥青质沉积造成储层有机堵塞严重、产量递减快、边底水突进、含水上升快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分析、物理模拟与参数优化开展了海上热化学复合吞吐增效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随温度... 针对渤海稠油油田在生产稠油井存在的原油黏度大、胶质沥青质沉积造成储层有机堵塞严重、产量递减快、边底水突进、含水上升快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分析、物理模拟与参数优化开展了海上热化学复合吞吐增效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胶质、沥青质扩散系数增大,石英石表面对重质组分的吸附能力减弱,有助于胶质沥青质解离;热气化学复合解堵后,岩心水测渗透率均可恢复到初始岩心水测渗透率的60%~70%;热(80℃)+气(溶解)作用下,与50℃脱气油相比可使原油黏度降低约80%;在热和化学剂作用下,原油形成低黏水包油乳状液,稠油黏度由2000 mPa·s降低至30 mPa·s,降黏率为98.5%;稠油相渗曲线测试实验(100℃)结果显示,化学剂注入后使稠油相渗曲线等渗点右移,两相共渗区域增大,油相渗透率变大,水相渗透率降低,残余油饱和度降低,开发效果改善;在热水驱过程中,注入泡沫堵调后,高渗填砂管和低渗填砂管采收率均有明显提高,低渗管采收率提高约11个百分点,高渗管采收率提高约8个百分点。模拟吞吐实验结果表明:在热+化学+气协同作用下,可至少降低含水20%~30%,采油指数由0.90 mL/(min·MPa)提高至1.95 mL/(min·MPa),可显著改善低产稠油井的开发效果。热化学复合吞吐增效技术已在渤海稠油油田现场取得成功试验,措施井含水最高降低73.4个百分点,有效期150天,平均日产油较措施前提高2.9倍,有效期内累增油4300 m^(3),为渤海稠油冷采井增储上产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稠油油田 热化学复合吞吐增效 采油指数 稠油冷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盐低渗透油藏CO_(2)泡沫微观尺度耐盐性及调驱效果 被引量:3
13
作者 魏鸿坤 王健 +3 位作者 王丹翎 路宇豪 周娅芹 赵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3-710,共8页
针对高盐低渗透油藏CO_(2)驱存在的气窜问题,以长庆油田H3区块为研究对象,构建SiO_(2)纳米颗粒强化CO_(2)泡沫体系,从泡沫流变性、气液界面张力、气泡液膜厚度与渗透性、泡沫微观结构4个方面评价泡沫体系耐盐性;通过开展SiO_(2)纳米颗... 针对高盐低渗透油藏CO_(2)驱存在的气窜问题,以长庆油田H3区块为研究对象,构建SiO_(2)纳米颗粒强化CO_(2)泡沫体系,从泡沫流变性、气液界面张力、气泡液膜厚度与渗透性、泡沫微观结构4个方面评价泡沫体系耐盐性;通过开展SiO_(2)纳米颗粒强化CO_(2)泡沫体系并联岩心调驱实验,研究该体系调驱效果。根据实验结果,在油藏条件下,构建出配方为质量分数0.20%(OW-1)+0.30%(OW-4)+0.05%(SiO_(2))纳米颗粒强化CO_(2)泡沫体系,该泡沫体系的综合指数为36834 mL·min;该泡沫体系的微观尺度耐盐性评价结果表明,矿化度46357 mg/L与矿化度500 mg/L的配液相比,泡沫流变性更好,气液界面张力在10 MPa时仅增加1 mN/m,液膜渗透性增加了0.14 cm/s,但仍具有良好的泡沫骨架结构,该泡沫体系具有良好的耐盐性。此外,在并联岩心渗透率级差为15.55的条件下,该SiO_(2)纳米颗粒强化CO_(2)泡沫体系对岩心剖面改善率达到了97.28%,采收率显著提升,展现出良好的调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盐低渗透油藏 长庆油田 气窜 CO_(2)泡沫 微观尺度 耐盐性 调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对稠油油藏的物性调控及辅助蒸汽驱提高采收率 被引量:4
14
作者 魏鸿坤 王健 +3 位作者 许天寒 路宇豪 周娅芹 王俊衡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27,共7页
为提高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开发效率,聚焦“双碳”背景下CCUS-EOR(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J6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CO_(2)作用前后的稠油四组分分析,测试饱和压力、膨胀系数、黏度和密度变化情况,探究CO... 为提高稠油油藏蒸汽驱后期开发效率,聚焦“双碳”背景下CCUS-EOR(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体系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以克拉玛依油田J6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CO_(2)作用前后的稠油四组分分析,测试饱和压力、膨胀系数、黏度和密度变化情况,探究CO_(2)对稠油物性的调控效果;通过并联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CO_(2)辅助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稠油黏度主要受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影响,稠油随着CO_(2)溶解气量的增加,饱和压力由2.08 MPa上升至11.11 MPa,膨胀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7.6%;同时,黏度降低30.5%,密度减小3.5%。表明CO_(2)在提高饱和压力的同时,通过优化膨胀系数、黏度和密度,有效改善了稠油物性。此外,采用CO_(2)辅助蒸汽驱后,在CO_(2)溶解降黏、破乳的作用下,稠油采收率从38.55%提高至46.46%,相比纯蒸汽驱提高了7.91%。为CO_(2)辅助蒸汽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可为同类型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油田J6区 稠油油藏 CO_(2) 蒸汽驱 提高采收率 物性调控 四组分分析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J-21菌株在胍胶压裂液体系中破胶驱油的复合性能 被引量:3
15
作者 翟怀建 董景锋 +3 位作者 张凤娟 尹剑宇 孙秀鹏 赵静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1-919,共9页
在储层压裂改造过程中,胍胶压裂液体系低温破胶难,储层改造效果差,是新疆油田油藏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针对这一技术难题,将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应用于压裂液体系中,从新疆油田吉7井区烧房沟组采集到油泥,通过对样品中微生物的... 在储层压裂改造过程中,胍胶压裂液体系低温破胶难,储层改造效果差,是新疆油田油藏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针对这一技术难题,将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应用于压裂液体系中,从新疆油田吉7井区烧房沟组采集到油泥,通过对样品中微生物的富集培养及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能够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将其命名为XJ-21。结合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及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XJ-21菌株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itlis)。FTIR分析确定XJ-21代谢产物中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与环脂肽类结构一致。XJ-21菌株与外源ZW-027菌株复配后,复配体系对油藏环境条件具有广泛适应性,不仅在温度为35~55℃的范围内可以产生物酶使胍胶冻胶破胶,还可在50℃下降低样品所在区块的原油黏度,降黏率可达95.45%。在水驱后,使用复配体系驱油与仅用水驱技术相比可以提高10.14%的驱油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胍胶 微生物强化采油 稠油降黏 表面活性剂 油田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后水气交替注入驱替特征及剩余油启动机制 被引量:6
16
作者 孙成岩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8,共7页
水气交替注入(WAG)是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CO_(2)连续气驱后实施WAG驱,仍然存在驱替特征模糊、剩余油启动机制不明确等问题。以海拉尔油田贝14区块为研究对象,借助Micro⁃CT研究WAG驱启动剩余油的微观作用机制,同... 水气交替注入(WAG)是特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CO_(2)连续气驱后实施WAG驱,仍然存在驱替特征模糊、剩余油启动机制不明确等问题。以海拉尔油田贝14区块为研究对象,借助Micro⁃CT研究WAG驱启动剩余油的微观作用机制,同时通过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CO_(2)驱后水气交替注入的驱替特征。Micro⁃CT实验结果表明:目标区块大孔隙的体积比例超过85%,在被CO_(2)全部动用后成为了气窜通道,采收率仅47.95%;CO_(2)驱后WAG驱不仅启动次级大孔隙中的剩余油,对中小孔隙的剩余油也有不同程度的动用。长岩心实验结果表明:在CO_(2)驱后开展WAG驱,水和气段塞需要交替注入一定量(0.40 PV左右)后采收率才能大幅度增加,气水比和段塞尺寸存在最优值,分别为1∶1和0.10 PV,该条件下WAG驱的采收率增幅主要由第3、4交替轮次所贡献,10轮次的水气交替注入可在CO_(2)驱的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8.68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气交替注入(WAG) 特低渗透油藏 CO_(2)驱 剩余油启动机制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高温高盐稠油油藏复合驱技术 被引量:26
17
作者 石静 曹绪龙 +2 位作者 王红艳 郭淑凤 夏晞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9-133,共5页
为提高胜利油田孤岛油田东区油藏化学驱油体系的耐温性、抗盐性、增黏性,研制了新型二元复合驱油体系。根据聚合物驱水油黏度比与提高采收率的关系,确定了聚合物的合理黏度,利用动态界面张力分析,研究了驱油体系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为提高胜利油田孤岛油田东区油藏化学驱油体系的耐温性、抗盐性、增黏性,研制了新型二元复合驱油体系。根据聚合物驱水油黏度比与提高采收率的关系,确定了聚合物的合理黏度,利用动态界面张力分析,研究了驱油体系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油藏条件下分子质量为22×10~6的超高分子质量聚丙烯酰胺可满足驱油要求;石油磺酸盐(SLPS)与烷醇酰胺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GD-1)复配能大幅度提高体系的界面活性和抗钙能力;高效二元复合驱配方为0.18%聚合物+0.2%SLPS+0.2%GD-1,室内提高采收率17.4个百分点。孤岛东区Ng3-4二元复合驱先导试验于2011年实施,试验后综合含水率从94.7%降至80.9%,日产油由279 t/d增至778 t/d,截至2016年8月,试验区已累计增油65×10~4t,提高采收率6.0个百分点,预测可提高采收率11.3个百分点。研发的新型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可满足胜利油田高温、高盐稠油油藏开发的需要,先导试验的成功为同类油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研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稠油 复合驱 界面张力 先导试验 胜利油田 孤岛油田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岛油田聚驱后聚合物微球调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44
18
作者 宋岱锋 贾艳平 +3 位作者 于丽 陈辉 王涛 林桂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5-169,185,共6页
在模拟孤岛聚驱后油田条件下,在70℃考察了两种聚合物微球在10g/L盐水中的形态变化及岩心封堵、调驱性能。一种是乳液、微乳液聚合法制备的纳米级聚合物微球(纳米球),在盐水中浸泡14天后粒径增至100~1200nm。另一种为用分散聚合... 在模拟孤岛聚驱后油田条件下,在70℃考察了两种聚合物微球在10g/L盐水中的形态变化及岩心封堵、调驱性能。一种是乳液、微乳液聚合法制备的纳米级聚合物微球(纳米球),在盐水中浸泡14天后粒径增至100~1200nm。另一种为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具核壳结构的微米级阳/阴离子聚合物微球(微米球),在盐水中初始粒径2~5μm,7天后形成几十至几百微米的微粒聚集体。分别在高、中、低渗岩心中注入0.3PV用孤岛污水配制的1.5g/L纳米球液,在低渗(0.42μm^2)岩心中注入溶胀15天的纳米球液时封堵率最高(40%)。相同浓度的一种微米球液在中渗(1.7μm^2)、高渗(4.8μm^2)岩心的封堵率为76%(0.3PV)、86%(0.4PV)。注入0.3PV溶胀15天的0.5g/L纳米球+1.5g/L微米球污水液后,并联高渗(5.3μm^2)、低渗(1.2μm^2)岩心组中高渗岩心分流率由82%逐渐降至10%。用此复合微球液驱替水驱、聚驱后岩心剩余油,浓度0.5g/L+2.0g/L、注入量0.3PV时提高采收率13.54%,浓度或注入量增大时提高采收率幅度增大。此体系的试验已在有8口油井的井组顺利实施。图7表1参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微球 油田污水 溶胀特性 岩心封堵性能 流体转向性能 聚合物驱后 提高原油采收率 胜利孤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岛油田中一区馆3区块聚合物驱后微生物驱油先导试验 被引量:12
19
作者 曹功泽 刘涛 +4 位作者 巴燕 徐登霆 王涛 赵凤敏 束青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4-96,117,共3页
为了探索微生物驱油技术在聚合物驱后油藏的适应性和驱油效果,在孤岛油田中一区馆3区块开展了先导试验.在室内筛选了激活剂配方,有效激活了试验区块的内源微生物群落;同时筛选了4株在油藏环境下能大量生长繁殖的外源高效驱油菌种,对试... 为了探索微生物驱油技术在聚合物驱后油藏的适应性和驱油效果,在孤岛油田中一区馆3区块开展了先导试验.在室内筛选了激活剂配方,有效激活了试验区块的内源微生物群落;同时筛选了4株在油藏环境下能大量生长繁殖的外源高效驱油菌种,对试验区原油具有良好的乳化作用.室内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微生物驱可提高驱油效率7.8% ~ 8.3%.在室内实验基础上开展了现场试验,油井产出液跟踪检测结果表明,油藏微生物得到了有效激活,且具有良好的代谢活性,代谢产物乙酸根质量浓度最高可达105 mg/L;生产动态分析表明,试验后油藏的生产动态得到了显著改善,提高采收率为1.27%,试验期间试验区采出程度提高了4.7%,达5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驱油 聚合物驱后 先导试验 提高采收率 孤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泡沫的封堵调剖性能及矿场试验 被引量:21
20
作者 付继彤 张莉 +1 位作者 尹德江 隋志起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49,共3页
针对强非均质油藏和大孔道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需要,开展了强化泡沫驱油技术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和矿场单井试验,初步评价了强化泡沫体系的封堵调剖能力和驱油效果,探索了强化泡沫驱的注入方式。孤岛油田28-8井区强化泡沫驱矿场试验取得了... 针对强非均质油藏和大孔道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需要,开展了强化泡沫驱油技术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和矿场单井试验,初步评价了强化泡沫体系的封堵调剖能力和驱油效果,探索了强化泡沫驱的注入方式。孤岛油田28-8井区强化泡沫驱矿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试验期间注入井注入压力上升,吸水剖面明显改善,6口生产井见到了降水增油效果,累积增产原油1.1×104t,表明强化泡沫驱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三次采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驱 封堵调剖 提高采收率 矿场试验 孤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