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2篇文章
< 1 2 1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placement behavior and mechanism of long-term water flooding in sandstone oil reservoirs 被引量:2
1
作者 CAO Ren-yi DAI Zong +4 位作者 WANG Zhi-kai WANG Ya-hui JIANG Jun LI hai-long JIA Zhi-h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3期834-847,共14页
Sandstone oil reservoirs with huge bottom water and high permeability are generally developed with high flow rate.After long-term water flooding(LTWF),the water flooding characteristic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 Sandstone oil reservoirs with huge bottom water and high permeability are generally developed with high flow rate.After long-term water flooding(LTWF),the water flooding characteristic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riginal reservoir.In this paper,the effects of the PV number,viscosity,and displacement rate during LTWF are studied through experiments.The mechanism is analyzed based on analysis of changes in oil composition,rock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wettability.The oil-water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s,oil recovery and wettability were obtained with new experiments methods,which avoids the oil metering error by measuring oil and water separately.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when the viscosity increases,the water phase permeability decreases,the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increases,and the water content rate increases earlier.A higher water flooding rate results in a higher ultimate recovery.A higher asphaltene content results in a higher viscosity and more oil-wet reservoir conditions.After LTWF,the wettability tends to water-wet,which is more favorable for heavy oil recovery.Moreover,LTWF reduces the clay content,which creates a more water-wet surface and a larger reservoir pore throat environment.This research provides insightful characteristics of offshore sandstone oil reservoirs,which can be used to enhance oil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term water flooding sandstone reservoir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WET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KE FLOOD模型的平原水网地区内涝治理效果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侯俊 陈诚 +3 位作者 郑玉磊 丁伟 时间 苗令占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47,70,共8页
为科学评估平原水网地区内涝治理效果,以昆山市淀山湖镇为研究对象,基于MIKE FLOOD模型,耦合一维河网、二维地形和一维管网模拟了平原水网地区城镇内涝情况。采用实测降雨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并模拟了2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 为科学评估平原水网地区内涝治理效果,以昆山市淀山湖镇为研究对象,基于MIKE FLOOD模型,耦合一维河网、二维地形和一维管网模拟了平原水网地区城镇内涝情况。采用实测降雨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并模拟了2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和20年一遇4种重现期降雨条件下现状和治理后的最大淹没水深。模拟结果表明:20年一遇降雨条件下内涝范围变化明显,其余3种重现期降雨条件下内涝范围变化不明显;对于降雨重现期较小条件下的城市内涝治理,应优先考虑管网改造,而针对短历时的强暴雨事件,应优先考虑海绵城市设施建设改造;为了应对不同重现期、短历时降雨造成的城市内涝风险,应在管网改造的基础上配合海绵城市设施建设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水网 内涝治理 海绵城市设施 MIKE flood模型 淀山湖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升式钻井平台Diverter Flooding系统设计
3
作者 王晓乾 程家元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2期233-235,238,共4页
由自升式平台主船体潜水泵出口管路直接为泥浆分流器提供flooding海水,与传统flooding系统相比,该设计方案海水供水管线的水压、流量均可达到泥浆分流器预期工作要求,且不影响平台其他用水设备的正常运转,使平台钻井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关键词 自升式钻井平台 钻台中心转盘 泥浆分流器 冲洗堵漏海水 潜水泵 软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油田长3油藏注水伤害规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邓志颖 唐鑫禹 +3 位作者 姬振宁 朱静怡 张占辉 熊礼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90-3200,共11页
为明确陇东油田低渗油藏注水伤害机理,以长3储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从储层内在因素到外在工程因素出发分析储层注水伤害机理的综合分析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为明确陇东油田低渗油藏注水伤害机理,以长3储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从储层内在因素到外在工程因素出发分析储层注水伤害机理的综合分析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分析储层自身的岩石物性及孔隙结构,采用联合可视化微流控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实验方法分析外来注入水对低渗油藏的伤害规律。结果表明:造成长3储层堵塞的内在因素是该层位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孔喉直径都是小于20μm的小孔,储层物性较差,液相在储层中的渗流阻力较大,并且黏土矿物组成主要是高岭石与伊利石等速敏性矿物,易发生微粒运移而堵塞储层;造成堵塞的外在工程因素是注入水与地层水不配伍而产生垢体微粒,垢体微粒与黏土微粒会在孔喉通道处经历堵塞-突破的过程,导致注入压力波动式上升,同时注入水会携带垢体微粒与黏土微粒运移至油藏深部,在油藏深部聚集并加重堵塞,严重降低水驱的波及范围。研究成果明确了长3油藏的注水伤害规律,为油田注水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开发 储层损害 核磁共振(NMR) 微流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8月份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桂亚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4-295,共12页
三峡水库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已有一定基础,8月份动态控制条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实施三峡水库8月份运行水位动态控制,能够减轻三峡水库蓄水期对湖区水生态、水环境的影响,也可提升三峡水库的综合效益。本文从城陵矶地区防洪需求及洪水... 三峡水库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已有一定基础,8月份动态控制条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实施三峡水库8月份运行水位动态控制,能够减轻三峡水库蓄水期对湖区水生态、水环境的影响,也可提升三峡水库的综合效益。本文从城陵矶地区防洪需求及洪水组合效应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不同水情边界条件下的莲花塘水位水动力模拟模型,分析了三峡水库8月份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幅度及条件。结果表明:(1)当三峡水库和四水合成来水合计小于51 000m3/s时,城陵矶地区不会超过警戒水位;(2)8月1日以后,当实时四水合成来水流量小于15 000 m3/s,且莲花塘站水位低于29.5m、预报洞庭湖水系未来一周无中等强度以上降雨过程时,三峡水库动态运行水位可控制在145~155 m之间。研究成果可为三峡水库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尤其是可为8月份及之后出现涝旱急转不利条件时贮备抗旱水资源,实现旱涝同防同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动态控制 8月份 城陵矶防洪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二次上返区块封堵失效井的识别与治理
6
作者 付青春 黄凯 师磊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69,共6页
A区块是大庆油田首批上返区块,封堵萨Ⅱ10—萨Ⅲ10层系,二次上返开发萨Ⅱ_(1-9)层系,由于存在封堵失效,开发效果不如首次上返。针对A区块上返后封堵层失效影响开发效果的问题,围绕注入能力、产液能力、采聚质量浓度、见效程度4个方面开... A区块是大庆油田首批上返区块,封堵萨Ⅱ10—萨Ⅲ10层系,二次上返开发萨Ⅱ_(1-9)层系,由于存在封堵失效,开发效果不如首次上返。针对A区块上返后封堵层失效影响开发效果的问题,围绕注入能力、产液能力、采聚质量浓度、见效程度4个方面开展研究。通过研究针对性构建视吸入指数变化幅度、产液指数变化幅度、含水变化幅度、采聚质量浓度变化幅度等封堵失效评价参数,明确了不同封堵失效类型的响应特征;结合采油井见效情况,建立封堵层失效识别图版,应用于A区块317口井,识别准确率达到90.8%。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上返区块封堵失效井识别,最大程度减少两驱干扰,保障了聚驱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堵失效 两驱干扰 二次上返 聚驱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安全保障分析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1
7
作者 姚仕明 姚立强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共7页
目前长江流域基本建立了防洪减灾、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体系,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已初见成效,但影响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水安全问题尚未根除。深入剖析了长江流域水旱灾害特征与防御、水环境质量与重金属污... 目前长江流域基本建立了防洪减灾、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体系,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已初见成效,但影响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水安全问题尚未根除。深入剖析了长江流域水旱灾害特征与防御、水环境质量与重金属污染、水生生境与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现状与水资源调度、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围绕长江流域在水灾害防御、水环境质量提升、水生态系统修复、供水安全保障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挑战与重点,提出了防洪体系建设及水利工程优化调度、工业园区与沿江企业优化布局及生产工艺提升、岸线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枯水期用水安全保障与水资源监督管理、水土流失区划与分类治理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支撑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水安全保障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水安全 防汛抗旱 水生态环境保护 水土保持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韧性国土空间和城市的中国模式 被引量:2
8
作者 俞孔坚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共12页
本文是笔者持续30年关于国土空间和城市生态安全课题探索之延续。从基于自然的哲学、基于生态的国土空间格局、道法自然的生态工程技术和生态基础设施构建3个维度,定义了国土和城市气候韧性的中国模式。它根植于中国千百年积淀的季风文... 本文是笔者持续30年关于国土空间和城市生态安全课题探索之延续。从基于自然的哲学、基于生态的国土空间格局、道法自然的生态工程技术和生态基础设施构建3个维度,定义了国土和城市气候韧性的中国模式。它根植于中国千百年积淀的季风文化和传统生态智慧,经过科学化和模块化设计和在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实践检验,通过对水过程的调控设计构建整体化的生态基础设施,保护与修复生境、调节洪涝、减缓干旱与热岛,柔性应对海潮、自然净化水土和提供避难空间等诸多方面,增强国土空间与城市的气候韧性。它展示了全球气候应对策略从以碳为中心的单一减排策略走向立足土地、水驱动的全面气候韧性策略的可行性。在全球气候日趋“季风化”以及灾害频发的今天,这一中国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韧性 生态文明 防洪 生态安全 水驱动气候韧性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 中国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条件下CO_(2)-水岩反应对砂岩储层地化性质影响研究
9
作者 张超 朱鹏宇 +5 位作者 黄天镜 鄢长灏 柳洁 王博 张斌 张益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5-553,共9页
国内现采用CO_(2)驱油的油田多为水驱后转入注CO_(2)开发,长时间作用下CO_(2)-水岩反应造成储层物性条件变化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为解决目前CO_(2)-水岩反应相关研究存在反应时间较短,环境变量对CO_(2)-水岩反应的影响不清等问题,... 国内现采用CO_(2)驱油的油田多为水驱后转入注CO_(2)开发,长时间作用下CO_(2)-水岩反应造成储层物性条件变化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为解决目前CO_(2)-水岩反应相关研究存在反应时间较短,环境变量对CO_(2)-水岩反应的影响不清等问题,利用高温高压反应釜模拟储层环境,采用高性能场发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研究不同环境变量下CO_(2)-水岩反应对储层物性与矿物成分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CO_(2)-水岩反应后,长石类矿物的溶蚀和黏土矿物的生成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随着实验温度升高,水岩反应加剧,钾长石、钙长石与钠长石加速溶解,高岭石占比增加,储层物性改善。压力增加时,大量CO_(2)的溶解降低了溶液的pH值,抑制了钾长石、钠长石等矿物向高岭石等黏土矿物的转化,储层整体物性变差。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长石与碳酸盐岩类矿物溶蚀加剧,Na^(+)、K^(+)、Ca^(2+)等主要离子质量浓度上升,储层物性改善且有石膏生成。在实验范围内,CO_(2)-水岩反应对矿物的溶蚀程度与温度、时间呈正相关,与注入压力呈负相关。最后,利用Kozeny-Carman方程对实验结果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储层孔渗物性与温度、时间呈正相关,与CO_(2)注入压力呈负相关。通过研究不同环境变量下CO_(2)-水岩反应对储层的影响,对CO_(2)驱油提高采收率在页岩油矿场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EOR CO_(2)驱替 水岩反应 地化性质 孔喉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P型非离子嵌段聚醚清水剂处理聚合物驱含油污水的性能
10
作者 张志庆 张雨 +5 位作者 严忠 戴新河 杨春天 逯志刚 赵建 张国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7-202,共6页
针对海上油田高含油的聚驱污水的处理问题,以三乙醇胺、乙醇、丙三醇、十八醇为起始剂,以环氧乙烷(EO)、环氧丙烷(PO)为单体,合成8种聚氧丙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PEP)嵌段结构的非离子聚醚清水剂。通过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瓶... 针对海上油田高含油的聚驱污水的处理问题,以三乙醇胺、乙醇、丙三醇、十八醇为起始剂,以环氧乙烷(EO)、环氧丙烷(PO)为单体,合成8种聚氧丙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PEP)嵌段结构的非离子聚醚清水剂。通过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瓶试法评价其对于高含油聚驱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8种非离子清水剂对于高含油聚驱污水的处理效果均优于阳离子絮凝剂,且形成的絮体不黏滞;清水剂TE-2b的用量越多、处理时间越长、处理温度越高,除油率越高;原油添加量越多,除油率越高,当其用量为300 mg/L,原油添加量增加至2%时除油率可升高至90%;污水中聚合物含量升高,除油率逐渐降低,但在1000 mg/L范围内影响不大,除油率均可超过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水 聚合物驱 非离子清水剂 嵌段聚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油田采出液分析及其对调驱增产的机理
11
作者 王燕 鄢长灏 +4 位作者 陈佳俊 王骏 易萍 马波 梁晓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32-1337,共6页
为研究聚合物微球调驱对采出液的影响,加深聚合物微球调驱增产机理的认识,开展长庆油田特低渗、超低渗、低渗等主力油藏典型区块的采出液分析以及调驱前后标准岩心物性变化分析研究。通过分析调驱前后采出液中原油族组成、采出水中K^(+)... 为研究聚合物微球调驱对采出液的影响,加深聚合物微球调驱增产机理的认识,开展长庆油田特低渗、超低渗、低渗等主力油藏典型区块的采出液分析以及调驱前后标准岩心物性变化分析研究。通过分析调驱前后采出液中原油族组成、采出水中K^(+)、Na^(+)、Ca^(2+)、Mg^(2+)、SO_(4)^(2-)和水含量变化,总结其中的变化规律。此外,通过润湿角测试及岩心驱替试验对聚合物微球调驱前后标准岩心的润湿性、渗透率及孔隙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各典型区块注入聚合物微球后,原油中饱和烷烃含量均减小,非烃含量均增加,含水量均明显降低,采出水矿化度均有所增加。经聚合物微球调驱后,亲水岩心的接触角有所变大,向着中等极性方向转变;亲水岩心不同渗透率岩心的渗透率和孔隙度均有所减小;不同渗透率的岩心渗透率和孔隙度变化显著程度的顺序为:特低渗>超低渗>低渗。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聚合物微球在储层中主要发挥“堵”的作用,通过扩大注入水的波及体积来动用剩余油,为长庆油田调驱增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4组分 采出水离子 聚合物微球 调驱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渗透油藏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机理
12
作者 张永强 张晓斌 +1 位作者 薛姝雯 徐飞艳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8-343,共6页
超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过程中,水驱波及范围内原油优先被开采,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具备再次开发潜力,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技术是有效的油藏开发技术,但在超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机理尚不明确。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学、微生物学等,结合油藏工程,对... 超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过程中,水驱波及范围内原油优先被开采,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具备再次开发潜力,微生物活化水驱油技术是有效的油藏开发技术,但在超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机理尚不明确。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学、微生物学等,结合油藏工程,对原油族组分、微生物多样性等进行跟踪分析,并利用生产动态数据,对驱油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储集层较为均质的区域,油井产出液的表面张力基本保持不变,原油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未出现明显降解,原油黏度未出现明显变化,研究区微生物驱油机理以微观调剖为主,以提高驱油效率、降低原油黏度等机理为辅。在矿场实践中,依据油藏微生物变化规律和油井生产数据对该观点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油藏 微生物活化水驱油 驱油机理 微观调剖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北次凹小型断陷湖盆断陷期重力流沉积演化特征
13
作者 南金浩 沙宗伦 +4 位作者 李跃 孔凡顺 刘少然 侯思宇 于东旭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7,共12页
小型断陷湖盆具有源储距离小、储层发育等有利成藏因素,乌北次凹为典型的小型断陷湖盆,断陷期发育铜钵庙组和南屯组地层,成藏砂体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岩心、地震、测井特征识别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等多种沉积类型基础上,以构... 小型断陷湖盆具有源储距离小、储层发育等有利成藏因素,乌北次凹为典型的小型断陷湖盆,断陷期发育铜钵庙组和南屯组地层,成藏砂体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岩心、地震、测井特征识别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等多种沉积类型基础上,以构造-沉积学为指导重建乌北次凹断陷期重力流的构造—沉积演化。结果表明:受断陷期强构造运动影响,乌北次凹湖盆面积不断扩张,东西物源扇体交互、满盆含砂逐渐过渡为陆源扇体局限分布在湖盆周围的沉积格局;重力流沉积也由铜钵庙时期仅湖盆中心发育,逐渐过渡为南屯组大面积展布的特征;洼槽中心铜钵庙组顶部和广泛发育的南屯组的湖底扇沉积成为该区主要的油气储层;精细的沉积特征分析认为不同时期湖底扇分别为滑塌重力流和异重流2种类型,其有利目标分别为南屯组时期浊积扇体浊积水道和铜钵庙组湖底扇前端浊流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海拉尔盆地 乌北次凹 沉积充填 滑塌型深水重力流 洪水型深水重力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长石砂岩储层压裂液伤害机理及SC-CO_(2)解水锁作用实验研究
14
作者 王娟娟 王军舰 +2 位作者 张冲 董传瑞 葛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12,共13页
针对松辽盆地JS-LS气田沙河子组致密砂岩气藏压裂后返排率低、气井产能差的问题,利用岩心驱替实验、矿物组分分析、润湿性测试及微观分析等测试手段,分析了致密长石砂岩储层压裂液伤害机理及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解水锁作用机理。... 针对松辽盆地JS-LS气田沙河子组致密砂岩气藏压裂后返排率低、气井产能差的问题,利用岩心驱替实验、矿物组分分析、润湿性测试及微观分析等测试手段,分析了致密长石砂岩储层压裂液伤害机理及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解水锁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河子组储层岩性为典型的致密长石砂岩,其较小的孔喉尺寸与极强的亲水性导致压裂液侵入后滞留明显,使得平均束缚水饱和度达到60.51%,平均液膜厚度为373.31nm,束缚水和液膜占据了大量孔隙空间,水锁渗透率伤害率占渗透率总伤害率的55.54%,形成以水锁伤害为主的压裂液伤害。SC-CO_(2)极强的扩散性、穿透能力以及在水中较高的溶解度使其在解水锁方面与常规前置液氮具有明显不同的功效。SC-CO_(2)在高压条件下溶于水形成碳酸,通过萃取溶解与储层矿物发生溶蚀作用,改善了储层渗透率,并与水形成混相以降低界面张力。相较于N2和天然气,SC-CO_(2)在排驱过程中大幅度降低毛细管力,使岩心中束缚水体积膨胀,破坏液膜,从而降低了束缚水饱和度与液膜厚度,平均束缚水饱和度降至26.754%,平均液膜厚度降至179.35nm。SC-CO_(2)几乎可以进入到储层任意大于CO_(2)分子直径的孔喉中,从而进一步增强其解水锁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水力压裂 超临界二氧化碳 混相驱 束缚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在鄱阳湖洪灾抢险路径实时规划中的应用
15
作者 刘向铜 鲁仁辉 +2 位作者 张峰雪 席阿雷 陆政勋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146,共5页
在洪涝灾害发生时,实时获取受灾区域道路淹没情况有利于制定救灾方案,优化救援路径。针对洪灾期间光学遥感技术受限的问题,本文选用免受天气影响的SAR影像,利用2020年鄱阳湖洪涝期间鄱阳县莲湖乡和都昌县周溪镇的Sentinel-1A影像,对数... 在洪涝灾害发生时,实时获取受灾区域道路淹没情况有利于制定救灾方案,优化救援路径。针对洪灾期间光学遥感技术受限的问题,本文选用免受天气影响的SAR影像,利用2020年鄱阳湖洪涝期间鄱阳县莲湖乡和都昌县周溪镇的Sentinel-1A影像,对数据进行辐射定标、地理编码等处理,得到极化数据后采取面向对象的方法,并在决策时加入DEM数据去除山地阴影,得到最终的水域矢量图;然后结合道路矢量数据与水域矢量图进行路径分析,实时规划路径,最终得到避开积水区域的最佳撤离路径。试验结果表明,实时规划的救灾撤离路径能够很好地避开路面积水的区域,并在避开积水道路的同时选择最短路径,符合抗洪抢险对实施路径规划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抢险救灾 Sentinel-1 面向对象分类 水体提取 路径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和水交替注入井储层内流体的吸附特征研究
16
作者 白玉杰 蔚浩东 南晓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7-145,共9页
为了研究水和二氧化碳交替驱地层内不同流体的竞争吸附特征,分析了储层岩石的微观结构及矿物成分,建立了地层岩石结构的分子模型,研究不同黏土矿物对流体吸附特征,分析了不同流体在岩石表面的竞争吸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庆榆树林... 为了研究水和二氧化碳交替驱地层内不同流体的竞争吸附特征,分析了储层岩石的微观结构及矿物成分,建立了地层岩石结构的分子模型,研究不同黏土矿物对流体吸附特征,分析了不同流体在岩石表面的竞争吸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庆榆树林油田的致密岩石主要由二氧化硅基质以及高岭石和蒙脱石等黏土矿物构成;储层矿物对轻烃的吸附能力大于对重烃类的吸附能力,对水和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大于对烃类的吸附能力;二氧化硅对水和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最强,说明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和水交替注入驱,以二氧化硅为主的储层采收率更高。采用水和二氧化碳交替驱替采收率更高,间歇性地停止注入可以使二氧化碳更容易进入到岩石样品当中,使原油更容易排出;较高的温度会加速原油、水和二氧化碳分子的物质交换,高压下二氧化碳会与岩石表面的原油作用改变原油性质,进而提高除油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吸附 致密油 超临界二氧化碳 水气交替驱油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不同流体驱油效率实验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超 晏晓龙 +1 位作者 罗晓静 甄延明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准噶尔盆地东缘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开发效果变差,含水率变高,需要新的有效开发手段,选取不同流体开展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天然岩心组合成长岩心并模拟地层条件,进行全程水驱及水驱至油藏目前采出程度后转注N_(2)、CH_(4)和C... 准噶尔盆地东缘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开发效果变差,含水率变高,需要新的有效开发手段,选取不同流体开展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天然岩心组合成长岩心并模拟地层条件,进行全程水驱及水驱至油藏目前采出程度后转注N_(2)、CH_(4)和CO_(2)的驱油实验,并对不同流体注入前后,进行岩心核磁共振扫描及原油赋存孔隙直径反演。研究结果表明,CO_(2)驱可提高原油采出程度21.58%,驱油效率及原油动用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O_(2)、CH_(4)、H_(2)O和N_(2)。N_(2)主要动用较大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为170.9 nm;CH_(4)主要动用中—大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为48.7 nm;CO_(2)可以动用各个尺寸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最低,为27.8 nm。油田现场建立CO_(2)驱先导试验区,注CO_(2)后产液量上升,含水率下降,产油量增加,研究成果在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砂岩油藏 水驱 气驱 CO_(2)驱 驱油效率 提高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ke Flood在中小河流洪涝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8
作者 施露 董增川 +2 位作者 付晓花 王雪薇 寇嘉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0-357,共8页
为了加强对中小河流的洪水管理,分别构建中小河流域水文学模型、Mike11模型以及Mike21FM模型,运用Mike Flood对一、二维模型进行耦合计算,对中小河流进行洪涝风险分析。以徐州市丰县复新河左岸地区为例,建立洪水演进数值模型,分析复新... 为了加强对中小河流的洪水管理,分别构建中小河流域水文学模型、Mike11模型以及Mike21FM模型,运用Mike Flood对一、二维模型进行耦合计算,对中小河流进行洪涝风险分析。以徐州市丰县复新河左岸地区为例,建立洪水演进数值模型,分析复新河的防洪能力以及不同暴雨情况下研究区内涝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基本满足20年一遇防洪能力,部分中小河流排涝能力不足,导致部分地区内涝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 flood 中小河流 洪涝风险 河道水位 淹没面积 复新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下穿通道积涝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岚杰 侯精明 +4 位作者 王添 潘鑫鑫 栾广学 王晨晓 贾严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1,共9页
利用SWMM与GAST模型耦合的水文水动力学模型,对长治市主城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易涝点积涝特征并探究其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下穿通道易涝点的积水量峰值和积水水深峰值受降雨重现期影响大于普通路面易涝点,降雨重现期由5 a增大到100 a... 利用SWMM与GAST模型耦合的水文水动力学模型,对长治市主城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易涝点积涝特征并探究其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下穿通道易涝点的积水量峰值和积水水深峰值受降雨重现期影响大于普通路面易涝点,降雨重现期由5 a增大到100 a时,易涝点A、B、C、D的积水量峰值分别增加了292.8%、265.5%、1281.3%、59.7%,积水水深峰值分别增加了83.3%、92.1%、581.0%、31.3%;不同降雨重现期对不同类型易涝点的积水水深峰现时间影响不同,降雨重现期由5 a增大到100 a时,D点积水水深峰现时间提前了11 min,A、B、C点积水水深峰现时间分别滞后了20、84、4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易涝点 下穿通道 积水量 积水水深 长治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水驱井解封化学驱后封存储量经济界限确定方法
20
作者 赵云飞 王福林 +7 位作者 王朋 王志新 崔建峰 李洪男 王璐 杨晨 冯程程 王海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3,共7页
目前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储量已封存9603×10^(4)t,为释放这部分储量潜力,减少其对产量的影响,开展了利用水驱井网有效解封二类油层化学驱后储量研究。利用盈亏平衡原理和渗流理论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计算解封各项指标的经济界限公式,有... 目前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储量已封存9603×10^(4)t,为释放这部分储量潜力,减少其对产量的影响,开展了利用水驱井网有效解封二类油层化学驱后储量研究。利用盈亏平衡原理和渗流理论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计算解封各项指标的经济界限公式,有效解决了解封井经济参数与工程参数的关系,量化了解封井的选层标准,绘制了不同油价下不同投入产出比的累计增油量和解封有效厚度图版。结果表明:随着油价增加产出比减小,累计增油量界限、补孔有效厚度界限也随之减小。按照油价为60美元/桶计算,解封井最小的解封补孔厚度为7.47 m,累计增油量下限为186.25 t,投入产出比达到1∶2;通过实际数据验证,日增油量和累计产油量均达到计算下限,实现了对封存层系经济有效开发。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解封井界限及解封层位选择,丰富了有关利用水驱井解封化学驱后层位界限的理论方法,对层状砂岩油藏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界限 封存储量 水、聚驱同采 二类油层 解封 水驱井网 渗流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