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ESD及外科治疗术后生存预后比较
1
作者 郁馨 杨若云 +2 位作者 陈涵 周晓颖 张国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73-983,共11页
目的:评估早期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J)患者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根治性手术的长期生存结局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1年2... 目的:评估早期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J)患者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根治性手术的长期生存结局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1年2月于单中心三级医疗中心接受治疗的562例早期SiewertⅡ型AEGJ患者,其中接受ESD治疗393例,根治性手术治疗169例。通过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平衡基线特征后,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早期SiewertⅡ型AEGJ患者ESD和外科手术的生存差异。结果:562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7.7个月(范围6.2~147.0个月)。经过PSM后生成了2个平衡组,每组包含163例患者。ESD组和手术组的5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5%vs. 90.7%,P=0.734)。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P=0.95)、疾病特异性生存期(P=0.1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分析显示,两组在淋巴结转移(6.7%vs. 7.4%,P=0.829)、局部复发(4.9%vs. 9.2%,P=0.130)、术后狭窄(3.7%vs. 1.2%,P=0.152)及出血(1.2%vs. 0.6%,P=0.562)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手术组的反酸症状发生率更高(11.0%vs. 3.1%,P=0.005)。结论:ESD与手术治疗早期SiewertⅡ型AEGJ的长期生存结局相似,提示ESD可作为该人群的有效替代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生存预后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氨酰-谷氨酰胺联合微生态制剂对食管早癌ESD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彩凤 姜旭 +4 位作者 姬娟娟 张超群 张龙 杜学芳 韩宇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探究丙氨酰-谷氨酰胺联合微生态制剂对食管早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入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ESD术的食管早癌病人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8)和干预组(n=48)。对照... 目的:探究丙氨酰-谷氨酰胺联合微生态制剂对食管早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入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ESD术的食管早癌病人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8)和干预组(n=48)。对照组病人予以常规术前禁食、术后基础治疗及营养支持,干预组术前第3天予开始注射丙氨酰-谷氨酰胺和口服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术后第1~7天同时予以丙氨酰-谷氨酰胺和微生态制剂。比较两组病人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肠道菌群分布、肠黏膜屏障功能、营养指标、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及术后康复情况。结果:术后7 d,干预组病人肠道不耐受症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58%vs 37.50%,P<0.05)。术后,干预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较对照组增多,大肠杆菌较对照组少,二胺氧化酶、内毒素和D-乳酸水平较对照组低,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水平较对照组高,白细胞介素(IL-1β、-6、-8)水平较对照组低,CD3^(+)和CD4^(+)/CD8^(+)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丙氨酰-谷氨酰胺联合微生态制剂可有效提高食管早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减轻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改善营养状况,提升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早癌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 丙氨酰-谷氨酰胺 微生态制剂 肠黏膜屏障功能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胃癌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
作者 董娜 马甘青 +3 位作者 王露露 师荣慧 冯洁 黄晓俊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6,共8页
目的 建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患者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23年7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ESD术的EGC患... 目的 建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患者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2023年7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ESD术的EG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ESD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治愈性切除组和非治愈性切除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分析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行ESD术的EGC患者479例,其中非治愈性切除组60例,治愈性切除组41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直径>2 cm(OR=3.017,95%CI:1.483~6.136,P=0.002)、病灶形态为平坦型(OR=2.712,95%CI:0.774~9.497,P=0.043)、组织学类型为未分化型/混合型(OR=4.199,95%CI:1.621~10.872,P=0.003)、黏膜下层浸润(OR=30.329,95%CI:13.059~70.436,P<0.001)是EGC患者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内部验证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67(95%CI:0.811~0.923),校准曲线示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临床决策分析曲线示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结论 基于病灶直径、病灶形态、组织学类型、黏膜浸润深度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有望辅助临床早期进行EGC患者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高风险人群筛查,为最佳临床决策的制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非治愈性切除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增生性息肉伴异型增生/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4
作者 徐瑞 高杨 +4 位作者 岳冰 张政 杜风 陈光勇 李鹏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3-669,共7页
目的探讨胃增生性息肉伴异型增生/腺癌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诊断的24例胃增生性息肉伴异型增生/腺癌的病... 目的探讨胃增生性息肉伴异型增生/腺癌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诊断的24例胃增生性息肉伴异型增生/腺癌的病例(共44枚息肉),分析其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女性20例、男性4例,平均年龄(65.5±7.9)(56~76)岁。44枚息肉中3枚发生于胃窦、1枚发生于胃角、40枚发生于胃底/体部。32枚息肉诊断为高级别异型增生、4枚诊断为低级别异型增生、4枚为低级别+高级别异型增生共存、2枚以黏液腺癌为主、1枚为低分化腺癌、1枚以印戒细胞癌为主。背景黏膜23例符合自身免疫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的组织学表现。8枚息肉P53为突变型表达模式。通过MUC5/MUC6/MUC2/CD10联检,33枚息肉黏液表现为胃型(其中25枚为小凹上皮型),4枚为肠型,5枚为胃肠混合型,2枚为非胃非肠型。结论胃增生性息肉肿瘤性转化与自身免疫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密切相关,需重视对背景黏膜的评估,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增生性息肉 异型增生 腺癌 自身免疫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降噪耳机隔离术中噪声对食管胃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5
作者 宋芬 刘晓杰 刘玥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4-710,共7页
目的探讨降噪耳机隔离术中噪声对食管胃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平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择2023年8月至2024年2月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食管或胃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的患者,年龄≥18岁... 目的探讨降噪耳机隔离术中噪声对食管胃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平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择2023年8月至2024年2月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食管或胃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的患者,年龄≥18岁,性别不限,ASAⅠ-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全身麻醉下手术中使用降噪耳机来降低噪声强度,对照组不进行噪声隔离,记录术中平均噪声强度和噪声强度≥70 dB的术中时间比例。观察并比较的主要结局指标是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测量的术后24 h恢复质量,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48 h的QoR-15评分;术后拔管即刻、离开复苏室时、术后24 h、48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表(VAS)测量的静息和运动诱发疼痛评分,术中与术后48 h内镇痛药物消耗量;术后48 h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评估的睡眠质量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24 h的QoR-15评分显著升高[(123.43±5.92)vs.(119.75±6.62),t=3.211,P=0.002]。观察组术后拔管即刻静息VAS评分[1(0,3)vs.2(2,3),Z=-3.755,P<0.001]与运动VAS评分[2(1,3)vs.3(2,3),Z=-2.959,P=0.00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离开复苏室时、术后24 h、48 h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芬太尼用量显著降低[(0.23±0.05)vs.(0.27±0.06),t=3.515,P=0.01],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48 h内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术后PSQI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5.40±2.57)vs.(6.63±3.23),t=2.313,P=0.022]。结论在全身麻醉食管胃病变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中,应用降噪耳机进行术中噪声隔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提高术后恢复质量、缓解术后疼痛和降低镇痛药物总消耗量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全身麻醉 术后恢复质量 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对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吉玥 张波 +1 位作者 李亚茹 黄留业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6-723,共8页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时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时发生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4年8月期间收住院且行ESD治疗的235例早期CRC患者的相关资料,绘制ROC曲线分析SIRI等炎性指标对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预测价值,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所得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入组患者中非治愈性切除的发生率为26.38%(62/235),炎性指标SIR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早期CRC患者RSD术后的非治愈性切除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SIRI(AUC=0.704)的预测价值更高,年龄、家族史、癌胚抗原(CEA)、SIRI、SII是影响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选取年龄、家族史、CEA、SIRI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C-index为0.741(0.675~0.806),应用Bootstrap法检验预测模型,决策曲线提示模型的预测价值良好。结论SIRI相对于SII在预测早期CRC患者ESD术后的非治愈性切除中具有更高的价值,年龄、家族史、CEA、SIRI、SII是影响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中年龄、家族史、CEA、SIRI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 早期结直肠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非治愈性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应用的新进展 被引量:58
7
作者 刘靖正(综述) 姚礼庆(审校)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8-202,共5页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ESD能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组织,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术后随访也证明了其优越性。目前国内应用ESD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报告...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ESD能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组织,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术后随访也证明了其优越性。目前国内应用ESD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报告呈逐年递增趋势。ESD的手术操作分为标记、抬起、切缘、剥离和创面处理等五步,出血和穿孔是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就ESD应用于消化道肿瘤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其处理、技术评价等内容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消化道肿瘤 治疗 应用 esd 病变组织 完整切除 诊断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喷洒铝镁加混悬液对上消化道ESD术后溃疡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卢桂芳 杨佳卉 +6 位作者 卢新兰 殷燕 张志勇 任牡丹 刘亚萍 冯云 和水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8-592,共5页
目的评价局部创面喷洒铝镁加混悬液对上消化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患者术后症状改善及ESD术后医源性溃疡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接受上消化道ESD患者330例,随机分为对... 目的评价局部创面喷洒铝镁加混悬液对上消化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患者术后症状改善及ESD术后医源性溃疡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接受上消化道ESD患者3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24例)、喷洒组(108例)及喷洒+口服组(98例),随访4周、8周内镜下的溃疡好转率及愈合率,同时记录其术后症状缓解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喷洒组及喷洒+口服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35.48%vs.17.59%,P<0.01;35.48%vs.20.41%,P=0.01),喷洒+口服组胃ESD术后4周溃疡好转率优于对照组(68.33%vs.89.80%,P=0.01)。此外,喷洒+口服组患者的胃窦溃疡8周溃疡愈合率达到了100%。术后出血发生率相应减少,随访中未观察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局部创面喷洒铝镁加混悬液治疗上消化道ESD术后溃疡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术后患者不适,同时促进胃ESD术后溃疡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医源性溃疡 质子泵抑制剂(PPI) 铝镁加混悬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S法评估PPI联合黏膜保护剂对ESD术后溃疡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张猛 孙斌 +4 位作者 王亚雷 孔德润 韩玮 许建明 张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14-1218,共5页
目的利用计算机视觉测量软件法(EAS)对艾司奥美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溃疡疗效的评价。方法选取69例行胃ESD治疗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联合组35例、质子泵抑制剂(PPI)组34例。药物联合组给予艾司奥美拉唑... 目的利用计算机视觉测量软件法(EAS)对艾司奥美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溃疡疗效的评价。方法选取69例行胃ESD治疗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联合组35例、质子泵抑制剂(PPI)组34例。药物联合组给予艾司奥美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PPI组仅给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疗程均为4周。应用EAS法评价两组患者术后2周及术后4周溃疡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药物联合组无迟发性出血的发生,两组均未出现术中及术后穿孔。ESD术后2周两组溃疡分期、溃疡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周药物联合组溃疡愈合级别高于PPI组(P<0.05),药物联合组溃疡面积小于PPI组(P<0.05)。结论艾司奥美拉唑联合替普瑞酮能有效提高ESD术后溃疡愈合的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EAS法有利于ESD术后溃疡愈合疗效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医源性溃疡 替普瑞酮 艾司奥美拉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牵引辅助下ESD与传统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毕小刚 沈鹏臻 +1 位作者 周文雄 毛淑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415-417,421,共4页
目的:探讨经口牵引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传统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差异。方法:收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观察组接... 目的:探讨经口牵引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传统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差异。方法:收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观察组接受经口牵引辅助下ESD治疗,对照组仅接受传统ESD治疗。记录两组术中剥离病变直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应激激素含量。结果:观察组剥离病变直径大于对照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1d,观察组的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血清应激激素皮质醇(Cor)、β-内啡肽(β-EP)、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TⅡ)含量低于对照组。结论:经口牵引辅助下ESD可以有效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病灶剥离效果,减少术后炎症及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经口牵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竹方改善早期胃癌ESD后症状及预防复发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陆喜荣 彭惠平 +1 位作者 徐倩菲 徐进康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4-457,共4页
目的观察芪竹方改善早期胃癌胃黏膜剥离术(ESD)后气阴两虚型症状及预防胃癌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共84例早期胃癌ESD后气阴两虚证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脱落6例,纳入治疗组39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胃复春治疗,治疗组予芪竹方治疗,持... 目的观察芪竹方改善早期胃癌胃黏膜剥离术(ESD)后气阴两虚型症状及预防胃癌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共84例早期胃癌ESD后气阴两虚证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脱落6例,纳入治疗组39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胃复春治疗,治疗组予芪竹方治疗,持续治疗1 a。观察2组临床复发率、胃镜像糜烂灶、病理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及癌胚抗原(CEA)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复发率方面低于对照组(5.13%vs.20.51%,P<0.05),治疗组可以较好地减少糜烂灶(P<0.01),降低病理积分及CEA水平(P<0.01),改善临床症状(P<0.01),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竹方可以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胃黏膜糜烂、肠化生及异型增生,降低复发率,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竹方 早期胃癌 胃黏膜剥离术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胃愈疡方结合奥美拉唑治疗脾虚郁热型胃ESD后溃疡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林冠凯 李保良 +1 位作者 叶小峰 张琪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3-466,共4页
目的观察和胃愈疡方结合奥美拉唑治疗脾虚郁热型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溃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脾虚郁热型胃ESD后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给予和胃愈疡方结合奥美拉唑治疗,2组疗... 目的观察和胃愈疡方结合奥美拉唑治疗脾虚郁热型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溃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脾虚郁热型胃ESD后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给予和胃愈疡方结合奥美拉唑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的溃疡面积缩小率、溃疡再生黏膜组织学成熟度、血清前列腺素E2(PGE2)水平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后2组溃疡面积均较治疗前缩小(P<0.05),治疗组溃疡缩小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溃疡再生黏膜组织学成熟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PGE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和胃愈疡方结合奥美拉唑治疗脾虚郁热型胃ESD后溃疡疗效确切,能加快溃疡愈合速度,提高溃疡愈合质量,显著缓解临床症状,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溃疡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和胃愈疡方 脾虚郁热 奥美拉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R和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周煜燊 潘慧 +2 位作者 方超英 游治杰 何利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50-554,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南院行内镜治疗...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南院行内镜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EMR和ESD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共纳入167例患者,其中EMR组74例,ESD组93例。ESD组的手术时间均长于EMR组(P<0.05)。病变直径≥20 mm时,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高于EMR组(P<0.05);病变直径<20 mm时,EMR组和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EMR组中,病变直径≥20 mm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低于病变直径<20 mm(P<0.05)。ES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R在直径<20 mm的病灶中疗效显著。而在直径≥20 mm的病灶中,ESD能获得更高的切除率及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结直肠癌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黏膜白色苔藓样病变是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雨琳 牟钊 +2 位作者 张罗姚 周海月 杨国栋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1145-1150,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患者临床、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8月于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且术后病理...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患者临床、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8月于四川省南充市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资料。共198例患者纳入研究,通过内镜下判断是否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分为2组,分析其临床、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有无差异。结果:198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有119例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并与ESD术后切缘阳性有关(P=0.032)。ESD术后标本切缘阳性34例,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合并有白色苔藓样病变(P=0.036)、病变累计管周范围(>3/4管周,P<0.001)、术后病理(黏膜内癌以下,P=0.002)、病变浸润深度(M3以下,P<0.001)是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后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合并白色苔藓样病变患者ESD术后切缘阳性风险性增加;病变累计管周范围>3/4管周、病变浸润深度是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黏膜白色苔藓样病变 早期食管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切缘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GF-β1/Smads/ACTA2信号通路探讨猪食管ESD环切术后狭窄模型人工溃疡纤维化的机制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鑫 马丹 +6 位作者 付娟 王云锋 苏胜昌 唐祖鑫 李晓渝 陈洁 李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64-770,共7页
目的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_(1))/Smads/α-肌动蛋白-2(ACTA2)信号通路探讨猪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环切术后人工溃疡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将8头实验白猪分为假手术组(n=4)与模型组(n=4),模型组通过ESD环切术建立猪食管狭窄模型... 目的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_(1))/Smads/α-肌动蛋白-2(ACTA2)信号通路探讨猪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环切术后人工溃疡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将8头实验白猪分为假手术组(n=4)与模型组(n=4),模型组通过ESD环切术建立猪食管狭窄模型。术后第3周分别采集两组猪食管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食管组织的病理特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GF-β_(1)、Smad2、Smad3、ACTA2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ACTA2的阳性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TGF-β_(1)、Smad2/3、p-Smad2/3、Smad4、Smad7、CTGF、ACTA2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人工溃疡部位成纤维细胞(FB)大量增殖,并向肌成纤维细胞(MFB)表型转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GF-β_(1)(P<0.001)、Smad3(P=0.004)、ACTA2(P=0.001)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CTGF(P<0.001)、ACTA2(P<0.001)的表达明显升高。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GF-β_(1)(P=0.002)、Smad2/3(P=0.003)、p-Smad2/3(P=0.002)、Smad4(P<0.001)、Smad7(P=0.016)、CTGF(P<0.001)、ACTA2(P<0.001)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功建立ESD环切术后猪食管狭窄模型,该模型人工溃疡纤维化的形成可能与TGF-β_(1)/Smads/ACTA2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食管狭窄 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肌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丽萍 林敏 +1 位作者 霍春燕 沈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53-1258,共6页
目的:评价不同时期测定的D-二聚体水平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176例... 目的:评价不同时期测定的D-二聚体水平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1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7例,平均年龄(62.9±9.7)岁。根据术后3 d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形成组(12例)和无血栓形成组(164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Padua量表计算所有患者术后DVT风险评分;测量所有患者术前1 d、术后即刻及术后1 d的血液D-二聚体水平;分析多个变量评估ESD术后DVT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ESD术后DVT的关系。结果:176例患者术后3 d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12例(6.82%)患者出现下肢DVT;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的D-二聚体评估ESD术后DVT的灵敏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91.7%、67.1%、0.841(95%CI:0.778~0.8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与ESD术后DVT风险增高显著相关(OR:82.756,95%CI:6.000~1141.349,P<0.001)。结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增高与深静脉血栓风险增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围手术期 D-二聚体 深静脉血栓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底腺型肿瘤的内镜与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建华 施宏 +3 位作者 陈素玉 黄瑞 林丽琳 张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764-768,共5页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肿瘤胃泌酸腺腺瘤(oxyutic gland adenoma,OGA)和胃底腺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GA-FG)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3年2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例胃底腺型肿瘤患者,分析... 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肿瘤胃泌酸腺腺瘤(oxyutic gland adenoma,OGA)和胃底腺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 gland type,GA-FG)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3年2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6例胃底腺型肿瘤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内镜学特征、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7岁。主要发生部位为胃底、胃体,以浅表隆起型多见。病理形态特点为胃底腺型肿瘤大多位于胃黏膜深层,表现为腺体结构紊乱,主要由主细胞型细胞构成。其中OGA 3例,GA-FG 3例。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结果为胃蛋白酶原重组人抗体1(pepsinogen 1)阳性5例,MUC65例,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阳性6例,嗜铬蛋白(chromogranin,CgA)均为阴性,肿瘤增殖标记物(Ki-67)<10%。结论OGA与GA-FG发病率低,无明显的内镜学特异性,如内镜医师认识不足,易误诊漏诊;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鉴别诊断,首选内镜下黏膜切除或者剥离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泌酸腺腺瘤 胃底腺腺癌 MUC6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喉罩对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气道管理和术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骏生 郭姚邑 +5 位作者 张鑫龙 陈璇 单涛 侯丕红 史宏伟 斯妍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8-472,共5页
目的评价内镜喉罩用于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围术期气道管理和术后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胃ESD的患者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内镜喉罩组(E组)和气管插管组(C... 目的评价内镜喉罩用于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围术期气道管理和术后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胃ESD的患者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内镜喉罩组(E组)和气管插管组(C组),每组45例。麻醉诱导后E组行内镜喉罩通气,消化内镜从喉罩的内镜通道置入;C组则采取气管内插管通气,消化内镜经口置入。记录插管情况(插管成功时间、插管一次性成功例数)、消化内镜置入情况(消化内镜置入时间和退镜例数)、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以及PACU停留时间。记录入室时(T_(0))、置入喉罩或气管插管后即刻(T_(1))、消化内镜置入时(T_(2))、内镜退出时(T_(3))、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后即刻(T_(4))、离开PACU时(T_(5))的HR、MAP。记录T_(1)—T_(3)时的平均气道压和气道峰压。记录E组改变体位前后、手术结束时的气道密封压和内窥镜显露分级(EVGS)。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麻醉科医师和消化内镜医师的满意度。结果与T_(0)时比较,T_(1)、T_(4)时两组HR和MAP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E组置入喉罩成功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T_(1)、T_(4)时HR和MAP明显降低,围拔管期呛咳以及术后咽痛、声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插管或置入喉罩一次性成功率、消化内镜置入时间和退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组内镜喉罩的密封性和对位良好。结论内镜喉罩可缩短胃ESD患者的人工气道建立成功时间,对消化内镜操作不造成干扰,缩短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全身麻醉 内镜喉罩 气管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T1b患者再治疗策略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开元 苏瑜琛 +4 位作者 刘智超 章宏 李春光 张杰 李志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3,共8页
目的·比较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同步放射和化学治疗与单纯随访观察3种策略对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后T1b浅表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1年5月于上海市... 目的·比较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同步放射和化学治疗与单纯随访观察3种策略对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后T1b浅表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1年5月于上海市胸科医院治疗的经ESD术后病理证实为pT1b期的67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SD术后追加的治疗方式分为追加手术组(S组)、放化疗组(CRT组)和观察组(O组)。采用χ^(2)检验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和病理信息。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3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DFS和RFS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S组23例,CRT组19例,O组25例。3组组间年龄(P=0.080)、性别(P=0.078)、肿瘤大小(P=0.485)、食管癌临床分段(P=0.655)、环周累及(P=0.310)、分化程度(P=0.084)、浸润深度(P=0.066)、淋巴脉管侵犯(P=0.27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42.6±16.7)个月的随访,共10例(14.9%)患者复发,其中6例(60%)为局部复发,2例(20%)为区域淋巴结转移,2例(20%)为远处转移;S组、CRT组、O组的中位复发时间分别为40.1、36.6、22.1个月,3年DFS分别为100%、89.5%和74.5%(P-trend=0.040)。多因素Cox分析显示,追加手术是改善RFS的独立保护性因素(HR=0.097,95%CI 0.010~0.956,P=0.046)。结论·对于浅表食管鳞癌ESD后证实为pT1b期的患者,追加手术可以显著减少远期复发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食管癌 食管鳞状细胞癌 病理分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追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及腹腔镜D2根治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临床疗效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孟祥勇 陈志国 +2 位作者 王梓义 杨佳 陈文生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41-1046,共6页
目的 探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腹腔镜D2根治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04例早期胃癌患... 目的 探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腹腔镜D2根治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04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271例)和ESD组(133例)。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统计符合ESD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Kaplan-Meier法比较早期胃癌患者ESD与腹腔镜D2根治术的远期疗效;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探索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方式与远期疗效间的关系。结果 404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率为12.38%(50/4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溃疡、肿瘤病理类型、病理分化程度等7个临床特征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浸润深度为SM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404例患者总体生存率为96.29%(389/404),腹腔镜组生存率(96.31%)与ESD组生存率(96.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合ESD绝对适应证而行腹腔镜D2根治术与ESD治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6.00%和96.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合ESD扩大适应证而行腹腔镜D2根治术与ESD治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4%和9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分层回归分析调整病变大小、病理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等临床特征后,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方式与远期疗效依然相关(β=1.173,P=0.003)。结论 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符合ESD绝对适应证和扩大适应证患者行腹腔镜D2根治术与ESD治疗的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淋巴结转移 腹腔镜D2根治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