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火山矿泥维生素E Pickering乳液制备工艺优化及其稳定性
1
作者 方振兴 吴婧 +3 位作者 周媛媛 曾颖 王希英 张晓娟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63-1469,共7页
为制备天然、绿色、环保的维生素E护肤乳液,利用火山矿泥作为乳化剂乳化维生素E,并应用响应面法优化乳液制备工艺,对乳液的Zeta电位、粒度、微观形貌特征进行表征,并分析其在不同pH、离子浓度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工艺参数... 为制备天然、绿色、环保的维生素E护肤乳液,利用火山矿泥作为乳化剂乳化维生素E,并应用响应面法优化乳液制备工艺,对乳液的Zeta电位、粒度、微观形貌特征进行表征,并分析其在不同pH、离子浓度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工艺参数为:维生素E质量分数22.34%,矿泥乳化颗粒质量分数3.487%,均质压力89.7 MPa。乳液Zeta电位平均值为-50.65 mV,平均粒度(9.344±0.058)μm。乳液液滴为球形,结构完整,液滴表面为火山矿泥颗粒。乳液pH稳定性和离子稳定性好,在pH 3~12条件下不出现乳析,在pH 1~14条件下不出现破乳,在0.1~10 mmol/L的NaCl和CaCl_(2)离子浓度条件下不出现破乳。火山矿泥可乳化维生素E形成稳定水包油型Pickering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矿泥 维生素E 响应面法 Pickering乳液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油柴油配比对现场混装乳化炸药爆炸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刘锋 代伟 +4 位作者 魏国 朱正德 毕如洁 程雨航 潘长鑫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2-361,I0003,共11页
为探究不同机油柴油配比对现场混装乳化炸药爆炸性能的影响,使用数字黏度计、激光粒度分析仪、光学显微镜测试了不同机油柴油配比的乳胶基质的黏度和粒径分布,观察了炸药试样内相结构;使用PVC管模拟孔内装药方式测量了基质及炸药试样的... 为探究不同机油柴油配比对现场混装乳化炸药爆炸性能的影响,使用数字黏度计、激光粒度分析仪、光学显微镜测试了不同机油柴油配比的乳胶基质的黏度和粒径分布,观察了炸药试样内相结构;使用PVC管模拟孔内装药方式测量了基质及炸药试样的密度;使用爆速仪和铅柱压缩法,分别测试了炸药的爆速和猛度。结果表明,当炸药配方中机油柴油质量比由0∶5.5增加至5.5∶0时,基质黏度由1.5×10^(5)mPa·s增至3.7×10^(5)mPa·s;炸药敏化气泡浓度增加,气泡尺寸减小,均一性更佳;分散相液滴粒径分布宽度从86.19μm缩小至6.33μm,平均粒径由13.85μm减小至2.78μm,分散指数由6.23减小至2.27,内相液滴分布更趋向集中均匀;敏化剂质量分数为0.3%时,炸药密度由0.95 g/cm^(3)增大至1.10 g/cm^(3),炸药密度呈增大趋势;炸药的爆速、猛度也随之增大。炸药的爆速由3155 m/s增至3915 m/s,增幅为24.08%;猛度由9.05 mm增至12.17 mm,增幅为34.48%,爆速的变化趋势与B-W法计算得出的理论值变化趋势一致;随着敏化剂质量分数增加(0.3%、0.5%、0.7%),炸药试样显微观察下气泡数量增加,密度减小;当机油柴油配比≤3∶2.5时,炸药爆速和猛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机油柴油配比≥4∶1.5时,炸药爆速和猛度呈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现场混装乳化炸药 B-W法 内相粒径 爆速 猛度 油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原酸-桃胶乳液的超声法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3
作者 李英林 白璐 刘本国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31,共6页
采用超声法制备绿原酸(CGA)-桃胶(PG)稳定乳液。以乳液液滴的平均粒径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制备条件,并分析乳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为乳化剂质量分数1.6%、PG/CGA质量比3∶1、超声功率500 W、超声时... 采用超声法制备绿原酸(CGA)-桃胶(PG)稳定乳液。以乳液液滴的平均粒径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制备条件,并分析乳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佳制备条件为乳化剂质量分数1.6%、PG/CGA质量比3∶1、超声功率500 W、超声时间5 min。在此条件下,所得乳液液滴的平均粒径为(774.23±23.24)nm。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乳液具有较强的钠离子抵抗力,其在温度40~80℃、pH 3.0~6.0的范围内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酸 桃胶 乳液 超声法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醇溶蛋白基甘油包油乳液凝胶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4
作者 李恩泽 马胤果 +2 位作者 李佳 鹿瑶 毛立科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47-56,共10页
以玉米醇溶蛋白为主要原料,通过中等温度诱导法制备甘油包油型无水乳液凝胶,探究其结构组成(玉米醇溶蛋白含量与玉米油含量)对乳液凝胶形成与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加玉米醇溶蛋白质量分数(4%~8%)可以增强连续相网络结构,进而显著... 以玉米醇溶蛋白为主要原料,通过中等温度诱导法制备甘油包油型无水乳液凝胶,探究其结构组成(玉米醇溶蛋白含量与玉米油含量)对乳液凝胶形成与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加玉米醇溶蛋白质量分数(4%~8%)可以增强连续相网络结构,进而显著提高凝胶强度,使凝胶硬度从(3.43±0.14)N增加至(8.15±0.13)N,凝胶持油力由(97.64±0.21)%上升至100%,持溶剂力由(84.15±0.38)%提高至(96.34±1.20)%。玉米油质量分数的增加(50%~70%)对凝胶强度的改变并不显著,但能够增强乳液凝胶黏度与触变回复性能。同时凝胶中油滴的紧密排列显著提高了乳液凝胶稳定性,使得凝胶的持油力((95.51±0.56)%~(99.17±0.85)%)和持溶剂力((83.29±2.23)%~(93.39±1.01)%)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所有配方比例均能形成稳定的乳液凝胶且具有良好的温度响应行为。实验结果证明,通过中等温度法能够有效制备玉米醇溶蛋白基的乳液凝胶,并且可以通过调节蛋白与玉米油的含量实现对凝胶性能的调控,实验结果可为玉米醇溶蛋白乳液凝胶在食品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有效提高玉米醇溶蛋白的综合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醇溶蛋白 甘油 乳液凝胶 性能表征 中等温度诱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鲜胺水包油型乳剂生产工艺的优化
5
作者 宋文杰 王瑞琪 +4 位作者 闫博宇 郭明欣 李祖迪 乐涛 张超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12期59-64,共6页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载药量为15%的咪酰胺水包油型乳剂的生产工艺。以单硬脂酸甘油酯作为油相,以大豆卵磷脂、泊洛沙姆-188和吐温80作为乳化剂,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咪鲜胺水包油型乳剂高压均质生产工艺,以降低粒径、提高包封率。选择乳剂...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载药量为15%的咪酰胺水包油型乳剂的生产工艺。以单硬脂酸甘油酯作为油相,以大豆卵磷脂、泊洛沙姆-188和吐温80作为乳化剂,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咪鲜胺水包油型乳剂高压均质生产工艺,以降低粒径、提高包封率。选择乳剂亲水亲油平衡值(Hydrophilic lipophilic balance,HLB值)、均质压力和辅料占比(辅料包括油相和乳化剂)作为因素,以粒径和包封率作为响应值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试验。结果表明,辅料占比是影响咪鲜胺水包油型乳剂粒径和包封率的主要因素,提高辅料占比可降低粒径和包封率。模型优化显示,当HLB值为18,辅料占比为19%,均质压力为450 bar时,咪鲜胺水包油型乳剂粒径为19.5μm,包封率为77.83%;验证试验显示,乳剂粒径和包封率与理论值相对偏差分别0.92%和0.17%,该模型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鲜胺 水包油型乳剂 响应面法 HLB值 包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酶解方式对大豆酶法乳液稳定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郑乐喜 张晓昆 王欢 《大豆科技》 2025年第3期16-23,共8页
文章采用不同酶解法制备水包油乳液,通过比较粒径、电位、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表面疏水性和氧化稳定性等指标探究不同大豆酶法乳液稳定性能。结果表明,通过两步酶解制备的乳液粒径最小,为485.87±7.87 nm;Zeta电位绝对值最大,为-... 文章采用不同酶解法制备水包油乳液,通过比较粒径、电位、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表面疏水性和氧化稳定性等指标探究不同大豆酶法乳液稳定性能。结果表明,通过两步酶解制备的乳液粒径最小,为485.87±7.87 nm;Zeta电位绝对值最大,为-34.81±0.18 mV。与其他酶解方式相较,两步酶解制备乳液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较好,分别为434.21±2.75、5635.00±3.50 min和54.28±0.09 m^(2)/g。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两步酶解制备乳液初级氧化产物和次级氧化产物最少,分别为53.98±0.18μmol/kg和7.03±0.06μmol/kg,乳液氧化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水酶法 碱性蛋白酶 磷脂酶A2 水包油乳液 乳液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kering乳液模板法制备二氧化硅/玉米醇溶蛋白杂化微胶囊
7
作者 熊治强 李云兴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4-557,572,共5页
基于Pickering乳液模板,开发了一种新的方法用于制备二氧化硅/玉米醇溶蛋白(SiO_(2)/Zein)杂化微胶囊。采用SiO_(2)纳米颗粒作为稳定剂,75%(体积分数)乙醇水溶液作为水相,正十六烷作为油相,形成了乙醇/水包油型Pickering乳液模板。将乳... 基于Pickering乳液模板,开发了一种新的方法用于制备二氧化硅/玉米醇溶蛋白(SiO_(2)/Zein)杂化微胶囊。采用SiO_(2)纳米颗粒作为稳定剂,75%(体积分数)乙醇水溶液作为水相,正十六烷作为油相,形成了乙醇/水包油型Pickering乳液模板。将乳液模板与含有Zein的75%乙醇水溶液混合,并通过在连续相引入反溶剂的方式使Zein在油滴表面上析出形成杂化微胶囊。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对所得杂化微胶囊进行表征,证实了其具有球形形貌和中空结构,以及壳层是由SiO_(2)纳米颗粒与Zein杂化形成。通过调控SiO_(2)纳米颗粒与Zein的添加量进一步探究SiO_(2)/Zein杂化微胶囊的制备,结果表明液滴模板尺寸过大或Zein的添加量过高时均无法形成SiO_(2)/Zein杂化微胶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Pickering乳液 乳液模板法 玉米醇溶蛋白 SiO_(2)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OF-CSF方法的微流控法生成双乳液滴过程数值研究
8
作者 牛玉龙 杨磊 朱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7-543,548,共8页
文章采用体积函数法和连续表面力(volume of fluid-continuum surface force,VOF-CSF)数值模型对同轴对冲聚焦玻璃毛细管生成双乳液滴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文献实验照片对照的方式确定数值模型的合理性,且能够预测双乳液滴形成的... 文章采用体积函数法和连续表面力(volume of fluid-continuum surface force,VOF-CSF)数值模型对同轴对冲聚焦玻璃毛细管生成双乳液滴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文献实验照片对照的方式确定数值模型的合理性,且能够预测双乳液滴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同时研究了黏度、界面张力及流量对液滴大小、流动形态及断裂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外相以及内相黏度过小会对双乳液滴的生成造成明显影响,前者生成更小的双乳液滴,后者会在合适的流动比下生成多核液滴;界面张力的增加会抑制相关界面的射流,使流体从喷射态朝滴态转变,且较易生成液滴;外相流量主要影响液滴的粒径大小,流量越大,粒径减小,而中间相流量和内相流量的变化主要影响液滴的核壳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乳液滴 微流控法 数值模拟 同轴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SO_(4)@GA@PEI@CA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研究
9
作者 陈妍明 景连霞 高云玲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104,共6页
针对水包油乳液难以分离的问题,采用简单便捷的共沉积法对乙酸纤维素(CA)膜进行改性,将没食子酸(GA)、聚乙烯亚胺(PEI)和铜离子共沉积在CA膜表面,制备了新型超亲水/水下超疏油CuSO_(4)@GA@PEI@CA复合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 针对水包油乳液难以分离的问题,采用简单便捷的共沉积法对乙酸纤维素(CA)膜进行改性,将没食子酸(GA)、聚乙烯亚胺(PEI)和铜离子共沉积在CA膜表面,制备了新型超亲水/水下超疏油CuSO_(4)@GA@PEI@CA复合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复合膜的形貌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增加表面粗糙度和表面能,CuSO_(4)@GA@PEI@CA复合膜表现出良好的亲水性和水下超疏油性能,其水接触角和水下油接触角分别为26.7°和162.1°;复合膜可以分离6种水包油乳液,渗透通量保持在478.18~577.73L/(m^(2)·h);复合膜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分离10次后其渗透通量仍能保持91%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纤维素膜 超亲水/水下超疏油 沉积法 水包油乳液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花色苷的抗酸性羧甲基壳聚糖凝胶微球的缓释研究
10
作者 李煦 储若晴 +3 位作者 刘欣茹 刘长霞 叶霞 范小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52-160,共9页
为拓宽壳聚糖基水凝胶的应用范围,构筑可食用的花色苷(ACNs)递送体系,采用反相乳液法,以玉米油为连续相,水杨醛(SA)为交联剂,制备了具有抗酸性能的载ACNs羧甲基壳聚糖(CMCS)凝胶微球(ACNs/CMCS-SA),表征了其结构和形貌,研究了其稳定性... 为拓宽壳聚糖基水凝胶的应用范围,构筑可食用的花色苷(ACNs)递送体系,采用反相乳液法,以玉米油为连续相,水杨醛(SA)为交联剂,制备了具有抗酸性能的载ACNs羧甲基壳聚糖(CMCS)凝胶微球(ACNs/CMCS-SA),表征了其结构和形貌,研究了其稳定性、溶胀性能和缓释性能。结果表明,ACNs/CMCSSA具有微米级粒径,表面光滑呈圆形;ACNs/CMCS-SA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性良好,溶胀和缓释过程展现pH响应性;ACNs的释放行为符合Weibull模型,pH7和9时为扩散和骨架溶蚀复合释放机制控制,pH3和5时为菲克扩散和Case Ⅱ transport(0级-溶胀依赖性释放)联合释放机制控制。ACNs/CMCS-SA制备方法简单,过程绿色;对ACNs展现良好的胃酸保护和肠道释放性能,为环境友好型药物包封材料的开发和ACNs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色苷(ACNs) 释放性能 动力学 PH 响应 反相乳液法 凝胶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光学颗粒计数器研制及在医药分析中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奇芳 范继来 +4 位作者 鞠薇薇 吕慧明 刘伟 李晓旭 曲艳玲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29,共8页
通过对一种高精度的光学法颗粒计数器原理、研制、验证和应用过程的描述,展示一种新的光阻法与散射法相结合的测量方式,提升测量范围和精度,尤其是设计厚度仅为20μm的片状光源,提升计数效率。此外,在信号处理上采用了平滑比较器的数学... 通过对一种高精度的光学法颗粒计数器原理、研制、验证和应用过程的描述,展示一种新的光阻法与散射法相结合的测量方式,提升测量范围和精度,尤其是设计厚度仅为20μm的片状光源,提升计数效率。此外,在信号处理上采用了平滑比较器的数学模型,既能有效过滤噪声信号,又能精确提取有效信号的数量与高度,准确测量颗粒数量与粒径,95%重合误差极限为45000个/mL,对1.6、4.8、8、16、32μm五种标准粒径物质混合测试,可以得到准确的五峰分布。对氯化钠注射液和脂肪乳进行测量验证,三个厂家的0.9%氯化钠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含量达到药典要求,三种脂肪乳样品,G1和G2的PFAT5<0.05%,符合药典要求,合格;而样品G3的PFAT5>0.05%,不符合药典要求,不合格。以上表明该仪器在医药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计数器 光阻法 散射法 医药分析 注射液 脂肪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在装饰原纸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妍 乔文朴 +3 位作者 黄靖钧 孙鑫娣 刘忠 吴海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642-5652,共11页
采用乳液法制备二氧化钛(TiO_(2))/滑石粉复合填料,并将其应用在装饰原纸中。结合油包水型(W/O)乳液的拟三元相图,寻找合适的乳液体系,并利用响应曲面试验对TiO_(2)/滑石粉复合填料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环己烷比正庚烷更适合... 采用乳液法制备二氧化钛(TiO_(2))/滑石粉复合填料,并将其应用在装饰原纸中。结合油包水型(W/O)乳液的拟三元相图,寻找合适的乳液体系,并利用响应曲面试验对TiO_(2)/滑石粉复合填料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环己烷比正庚烷更适合作为油相,正丁醇的用量影响着乳液的稳定性;复合填料制备的最优工艺为:Tween80/正丁醇的质量比为1∶1,乳化剂/环己烷的质量比为4∶6,水/环己烷的质量比为1∶3,滑石粉/钛酸四丁酯(TBT)质量比为1∶4,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复合填料加填在装饰原纸中,得到的不透明度为97.0%,白度为84.0%ISO。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方法对复合填料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滑石粉表面包覆了一层致密均匀的TiO_(2),其晶型结构为锐钛矿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饰原纸 二氧化钛 滑石粉 复合填料 乳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含全氟辛酸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节点及处置技术总结 被引量:2
13
作者 孟令易 万瑞琪 +1 位作者 何洁 卢桂兰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43-1548,共6页
全氟辛酸(PFOA)是最常见的全氟及多氟烷基类化合物(PFAS)单体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因此在环境样品中频繁检测到了较高浓度的PFOA。工业固体废物是PFOA污染物重要的源和汇,但含PFOA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与污染特性尚不清楚。根... 全氟辛酸(PFOA)是最常见的全氟及多氟烷基类化合物(PFAS)单体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因此在环境样品中频繁检测到了较高浓度的PFOA。工业固体废物是PFOA污染物重要的源和汇,但含PFOA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与污染特性尚不清楚。根据PFOA的生产和使用情况,梳理了中国PFOA生产工业及该化合物使用量最大的氟聚合工业固体废物清单,并且整理了含PFOA工业固体废物的主要处理处置方法与现状,以期为中国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及多氟烷基类化合物 全氟辛酸 氟聚合工业 乳液法 工业固体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乳液在护肤类化妆品上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春芳 李俊彪 谢珍茗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43-1250,共8页
多重乳液在化妆品配方工艺中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乳化体系,其具有提升化妆品功效成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改善传统乳状液的肤感、实现功效成分的协同包载及缓释等性能,在化妆品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是化妆品乳化体系的研究热点。在配方设... 多重乳液在化妆品配方工艺中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乳化体系,其具有提升化妆品功效成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改善传统乳状液的肤感、实现功效成分的协同包载及缓释等性能,在化妆品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是化妆品乳化体系的研究热点。在配方设计及实践应用中,多重乳液结构复杂,稳定性较差,制备难度大,生产工艺应用要求高,因此在化妆品实际生产过程中未被广泛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多重乳液结构,阐述多重乳液的制备方法及稳定性影响因素,为解决多重乳液的稳定性问题提供思路,最后概述了不同类型多重乳液在护肤类化妆品上应用,展望多重乳液应用前景,旨在为多重乳液在护肤类化妆品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乳液 化妆品 制备方法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复合乳化剂制备椰子油-葵花籽油基植脂奶油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青松 王会强 +3 位作者 张燕鹏 张红建 梁爱文 郑联合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3,共7页
为解决传统植脂奶油所用部分氢化植物油中饱和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带来的健康问题,以椰子油-葵花籽油混合油(质量比1∶1)为基料油,β-环糊精和大豆卵磷脂为复合乳化剂,采用物理复配法制备植脂奶油,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水分含量、β-环... 为解决传统植脂奶油所用部分氢化植物油中饱和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带来的健康问题,以椰子油-葵花籽油混合油(质量比1∶1)为基料油,β-环糊精和大豆卵磷脂为复合乳化剂,采用物理复配法制备植脂奶油,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水分含量、β-环糊精和大豆卵磷脂添加量对植脂奶油持油性、持水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植脂奶油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为β-环糊精添加量6.0%、大豆卵磷脂添加量1.1%、水分含量38.0%,在此条件下植脂奶油的持油性和持水性分别达到98.9%和93.8%;对植脂奶油的稳定性分析也进一步说明了持油性、持水性与稳定性之间的正向关系。综上,以β-环糊精和大豆卵磷脂为复合乳化剂,采用物理复配法制备的椰子油-葵花籽油基植脂奶油是一种潜在的营养健康植脂奶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子油 葵花籽油 复合乳化剂 植脂奶油 物理复配法 乳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羟乙基白杨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评价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小娟 杨宝乐 +4 位作者 马川 何蕾 景临林 黄琼 马慧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目的:制备和评价7-羟乙基白杨素(7-HEC)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7-HEC/PLGA纳米粒,以粒径、多分散系数(PDI)、包封率、载药量及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 目的:制备和评价7-羟乙基白杨素(7-HEC)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7-HEC/PLGA纳米粒,以粒径、多分散系数(PDI)、包封率、载药量及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采用甘露醇作为冻干保护剂制备冻干粉,对最优处方制备的7-HEC/PLGA纳米粒进行表征及体外释放研究。结果:经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后的最优处方为:药载比2.12∶20,油水体积比1∶14.7,乳化剂为2.72%大豆磷脂。最优处方条件制备的7-HEC/PLGA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240.28±0.96)nm、PDI为0.25±0.69、包封率为(75.74±0.80)%、载药量为(6.98±0.83)%、电位为(-18.17±0.17)mV。体外释放48 h内累积释放度达到50%以上。结论:优化所得处方工艺稳定、操作简便。所得7-HEC/PLGA纳米粒粒度均匀,包封率较高。相对于7-HEC原料药,7-HEC/PLGA纳米粒的溶出度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羟乙基白杨素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 乳化溶剂挥发法 处方优化 体外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改性及其在电子电器产品外观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磊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86,共4页
介绍了乳液法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BS)生产工艺流程。引入马来酸酐和丙烯酸烷基酯类单体可以提高反应转化率,降低残余1,3-丁二烯含量。加入改性回收再利用的ABS/聚碳酸酯(PC)制备的免喷涂斑点ABS/PC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抗冲击性... 介绍了乳液法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ABS)生产工艺流程。引入马来酸酐和丙烯酸烷基酯类单体可以提高反应转化率,降低残余1,3-丁二烯含量。加入改性回收再利用的ABS/聚碳酸酯(PC)制备的免喷涂斑点ABS/PC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抗冲击性能,应用于电子电器产品中,具有较好的防摔性能和外观质感。在相容剂作用下,改性弹性体与ABS混合制备的复合材料可以消除空调表面因摩擦产生的异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 乳液法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法合成氨基负载固体二氧化碳吸附材料
18
作者 陈熹圣 冀昕航 +3 位作者 李岚新 邹威 梁胜轲 张晨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将丙烯酸十八酯(OA)与支化聚乙烯亚胺(B-PEI)进行迈克尔(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了PEI-OA两亲性接枝共聚物,将其作为大分子乳化剂引入浓乳液体系,利用乳液模板制得了氨基负载的聚苯乙烯多孔材料,实现了一步法制备氨基负载固体CO_(2)吸附... 将丙烯酸十八酯(OA)与支化聚乙烯亚胺(B-PEI)进行迈克尔(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了PEI-OA两亲性接枝共聚物,将其作为大分子乳化剂引入浓乳液体系,利用乳液模板制得了氨基负载的聚苯乙烯多孔材料,实现了一步法制备氨基负载固体CO_(2)吸附材料。研究了大分子乳化剂的结构、乳化剂用量,以及浓乳液的分散相体积分数对吸附材料的微观形貌及CO_(2)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EI-OA乳化剂更倾向于形成O/W型乳液,形成了颗粒紧密堆积型的多孔结构,并且多孔通道会随着乳化剂与分散相体积分数的改变而变化。采用气体吸附分析仪测定了氨基负载多孔聚合物材料的CO_(2)吸附量,结果表明,PEI含量、乳化剂用量和分散相体积分数的适度增加均能提高产物对CO_(2)的吸附量,吸附量最高可达到2.65mmol/g。样品的循环性能测试显示,材料循环使用5次后吸附能力仅下降了0.15%,表明所制备的氨基负载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子乳化剂 一步法 乳液模板法 CO_(2)吸附 氨基负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内相乳液模板法构筑的超疏水多孔泡沫 被引量:1
19
作者 温志鹏 柯思因 +3 位作者 杨惠林 李泳 余传明 廖铭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633-5641,共9页
工业含油废水的排放和海洋溢油事故的发生导致水体区域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为了实现高效且低成本的油水分离,本研究利用高内相乳液模板法构筑了一种超疏水多孔泡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压泵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 工业含油废水的排放和海洋溢油事故的发生导致水体区域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为了实现高效且低成本的油水分离,本研究利用高内相乳液模板法构筑了一种超疏水多孔泡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压泵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材料的物理、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了材料的润湿性:水接触角达146.8°,水滚动角为6°,油接触角几乎为0°,显示出超疏水-超亲油特性,且材料的润湿性可通过调整单体之间的配比进行调控。材料对不同类型的油或有机试剂,吸收倍率在30.17~76.65g/g,显示出优异的吸油能力。材料能有效清理水面浮油和水下重油,并可循环利用,经历10次吸附-脱附实验后,油品的回收效率依然维持在90%左右。进一步研究了材料对油品的吸附过程,结果表明,其对柴油和乙醇的吸附过程更符合伪一阶吸附动力学模型(R^(2)>0.99)。综上表明,该材料是一种吸油倍率高、油回收效率良好且可重复利用的超疏水-超亲油多孔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内相乳液模板法 超疏水 多孔材料 油品回收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喷涂N-TiO_(2)/SiO_(2)硅丙光催化涂层自清洁性能研究
20
作者 史王芳 张永胜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6-82,共7页
为了开发一种具有良好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混凝土喷涂光催化硅丙涂料。以稀HNO3预处理纳米SiO_(2)和钛酸四丁酯为原料,无水乙醇作为溶剂制备了N-TiO_(2)/SiO_(2)光催化材料。并将NTiO_(2)/SiO_(2)光催化材料掺杂到硅丙乳液中制备了光... 为了开发一种具有良好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混凝土喷涂光催化硅丙涂料。以稀HNO3预处理纳米SiO_(2)和钛酸四丁酯为原料,无水乙醇作为溶剂制备了N-TiO_(2)/SiO_(2)光催化材料。并将NTiO_(2)/SiO_(2)光催化材料掺杂到硅丙乳液中制备了光催化涂料,均匀喷涂到混凝土净浆块表面形成均一的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DRS)和稳态荧光光谱仪(PL)等对光催化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TiO_(2)/SiO_(2)光催化材料的光催化活性比纯相TiO_(2)的优异,全光谱照射30 min内甲基橙降解率达到了99.75%,这得益于非金属N的掺杂拓宽了光谱吸收范围,实现了高效的光电子-空穴分离。涂层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全光谱照射10 h内甲基橙的降解率达到了94.78%,喷涂光催化涂料的混凝土净浆块置于自然环境下日晒雨淋35 d内甲基橙的降解率为90.25%,光催化涂层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N-TiO_(2)/SiO_(2)的掺杂虽然影响了光催化涂层的黏结强度和吸水性,但仍达到了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黏结强度Ⅲ型要求和外墙涂料吸水性Ⅲ级要求,可以应用于室内外建筑工程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TiO_(2)/SiO_(2) 光催化材料 混凝土 甲基橙 硅丙乳液 喷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