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品种马铃薯渣果胶的结构、理化特性和抗氧化活性
1
作者 高瑞萍 唐维 +5 位作者 梁明艳 周文斌 吴丽 吴巧玉 王若若 刘嘉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52-361,共10页
本研究采用酸法从湖北恩施马尔科高山、云南高原红皮黄心、甘肃定西沙面和江苏如皋黄皮黄心这四个品种的马铃薯薯渣中提取果胶(分别为HP、YP、GP和JP),并对其结构、理化特性及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四种果胶的得率依次为GP(... 本研究采用酸法从湖北恩施马尔科高山、云南高原红皮黄心、甘肃定西沙面和江苏如皋黄皮黄心这四个品种的马铃薯薯渣中提取果胶(分别为HP、YP、GP和JP),并对其结构、理化特性及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四种果胶的得率依次为GP(19.87%)>YP(16.87%)>HP(13.09%)>JP(10.82%),酯化度在23.82%~41.13%,均为低酯果胶。单糖测定结果发现四种果胶中半乳糖占比(46.56%~52.78%)高于半乳糖醛酸的占比(31.77%~39.31%),属于I型鼠李糖半乳糖醛酸(rhamnogalacturonan-I,RG-I)果胶,且RG-I结构域占比和分枝程度为YP>HP>GP>JP。果胶的分子量为YP(348.72 kDa)>HP(316.12 kDa)>GP(171.47 kDa)>JP(125.12 kD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显示HP和YP具有相对规则的片状结构,JP为紧密堆积的絮状结构,GP呈现网状结构。果胶的黏度为GP(1356.54 mPa·s)>JP(1079.28 mPa·s)>YP(203.17 mPa·s)>HP(101.82 mPa·s),GP、JP的黏度显著高于HP、YP,这与GP、JP的分子量远小于HP、YP的分子量以及微观结构有关。果胶的乳化能力和乳化稳定性为YP>HP>GP>JP,与分子量、RG-I结构域占比和分枝程度成正相关。抗氧化活性为JP>GP>HP>YP,与分子量、RG-I结构域占比和分枝程度成负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马铃薯果胶的凝胶特性及生物活性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渣 果胶 流变学特性 乳化性质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酯基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C_(12)-E_(2n)O_(m)-C_(12)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
作者 张扬博 梁亚琴 +3 位作者 刘正薇 冀晓宇 赵晓男 高瑞敏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09-714,共6页
以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氯乙酰氯和N, N-二甲基十二烷基胺等为原料,经过两步反应合成了不同连接基链长的含酯基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C_(12)-E_(2n)O_(m)-C_(12)(n=1, 2, 3;m=2, 3, 4),通过红外光谱(IR)、核磁氢谱(^(1)H NMR)、核... 以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氯乙酰氯和N, N-二甲基十二烷基胺等为原料,经过两步反应合成了不同连接基链长的含酯基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C_(12)-E_(2n)O_(m)-C_(12)(n=1, 2, 3;m=2, 3, 4),通过红外光谱(IR)、核磁氢谱(^(1)H NMR)、核磁碳谱(^(13)C NMR)和高分辨率质谱(HRMS)表征其结构,并对其表面张力、乳化性能、润湿性能、泡沫性能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C_(12)-E_(2)O_(2)-C_(12),C_(12)-E_(4)O_(3)-C_(12)和C_(12)-E_(6)O_(4)-C_(12)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分别为0.815,0.152和0.044 2 mmol/L,与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DTAC (cmc值为10.25 mmol/L)相比要低1~2个数量级,且随着连接基链长的增加cmc值降低。C_(12)-E_(2)O_(2)-C_(12),C_(12)-E_(4)O_(3)-C_(12)和C_(12)-E_(6)O_(4)-C_(12)的乳化分水时间分别为336,492和682 s,润湿时间分别为79,70和64 s,与DTAC (乳化分水时间和润湿时间分别为116和87 s)相比,C_(12)-E_(2n)O_(m)-C_(12)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和润湿性能。进一步研究发现C_(12)-E_(2n)O_(m)-C_(12)具有优异的起泡和稳泡性能;且随着连接基链长的增长,其乳化、起泡、稳泡和润湿性能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基 连接基 双子表面活性剂 季铵盐 表面性能 乳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双峰驼乳乳清蛋白的乳化特性
3
作者 高胜寒 苗灏 +6 位作者 牛晴 刘恩慧 贺蕊琪 霍辰坤 张飞 杨洁 赵仲凯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91,共7页
本实验以驼乳乳清蛋白(camel whey protein,CWP)和牛乳乳清蛋白(bovine whey protein,BWP)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水相与油相比例(8∶2、7∶3、5∶5、3∶7、2∶8,V/V)条件下乳液的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油相体... 本实验以驼乳乳清蛋白(camel whey protein,CWP)和牛乳乳清蛋白(bovine whey protein,BWP)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水相与油相比例(8∶2、7∶3、5∶5、3∶7、2∶8,V/V)条件下乳液的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油相体积分数的增加使得两种蛋白稳定的乳液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均显著增加,当油相体积分数≥70%,乳液不再分层。在相同水相与油相比例下,CWP稳定的Pickering乳液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优于BWP,CWP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具有更小的液滴粒径尺寸((722.41±77.91)nm,油相体积分数为30%),所带Zeta电位绝对值高于30 mV((33.58±0.15)mV,油相体积分数为20%),其乳化稳定性相较于BWP稳定乳液提升约2倍以上。本研究表明CWP可作为优质乳化剂稳定Pickering乳液并应用于功能性驼乳食品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驼乳 乳清蛋白 Pickering乳液 乳化活性 乳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蛋白乳化特性及其O/W型乳液稳定性研究
4
作者 彭子力 刘宁 +2 位作者 陈毅 丁建军 姚晓琳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9-93,109,共6页
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冷榨芝麻粕中的分离蛋白,探究芝麻蛋白的乳化特性及不同质量浓度芝麻蛋白对其水包油(O/W)型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芝麻蛋白的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在等电点附近最低,呈U型曲线。当蛋白质质量浓度为7.5 g/L时,... 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冷榨芝麻粕中的分离蛋白,探究芝麻蛋白的乳化特性及不同质量浓度芝麻蛋白对其水包油(O/W)型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芝麻蛋白的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在等电点附近最低,呈U型曲线。当蛋白质质量浓度为7.5 g/L时,乳液的液滴粒径为(0.82±0.05)μm, ζ-电位为-18.30 mV,液滴均匀分布,乳液黏度最高;经7 d贮存,乳液脂肪上浮率为7.8%,呈现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蛋白 乳化活性 O/W型乳液 微流变学 脂肪上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活化水对解冻猪肉肌原纤维蛋白乳化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杜曼婷 孙顺漾 +3 位作者 郝方歌 李可 相启森 白艳红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56-62,共7页
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plasma-activated water,PAW)处理解冻肉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探究经不同放电时间(0、5、10、15、20、25 s)制备的PAW对MP乳液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粒径、Zeta电位、吸附蛋白含量和流变特... 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plasma-activated water,PAW)处理解冻肉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探究经不同放电时间(0、5、10、15、20、25 s)制备的PAW对MP乳液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粒径、Zeta电位、吸附蛋白含量和流变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PAW处理可以显著提高MP乳液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降低稳定性动力学指数。同时,PAW处理后乳液的粒径减小、Zeta电位绝对值增加,PAW 20 s处理组数值最佳,分别为34.22μm和11.36 mV。与PAW 20 s相比,PAW 25 s处理组乳液的稳定性降低。流变特性的结果显示,PAW处理后MP乳液的弹性、表观黏性以及黏弹性增加。综上所述,PAW处理能显著改善解冻肉MP乳液的性质,提高其乳化能力,放电20 s获取的PAW提升解冻肉MP乳化特性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活化水 肌原纤维蛋白 解冻肉 乳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胺醚类双子表面活性剂驱油性能评价及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翔宇 孙玉海 +4 位作者 渠慧敏 毛振强 徐永辉 齐迪 王聪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3-159,共7页
针对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中低注入能力、低采液速度、低采出程度的难题,提出了新型胺醚类双子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对驱油用新型胺醚类双子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分子结构设计,评价了不同分子结构时的界面性能,优选出界面性能最好的样... 针对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中低注入能力、低采液速度、低采出程度的难题,提出了新型胺醚类双子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对驱油用新型胺醚类双子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分子结构设计,评价了不同分子结构时的界面性能,优选出界面性能最好的样品G-3,进行了不同浓度时的乳化性能和驱油性能评价,并结合微观刻蚀玻璃模型阐明了驱油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0.2%的新型胺醚类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能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到0.0039 mN/m,此时能与原油形成稳定的乳状液,乳状液液滴粒径为12μm;对于渗透率为6.966 mD的岩心,水驱后注入0.5 PV质量分数为0.2%的新型胺醚类双子表面活性剂G-3溶液,再次水驱采收率提高值达9.6%,降压率达17.4%;微观驱油机理为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残余油乳化聚并。该驱油技术在胜利油田低渗透区块进行了矿场试验,实施后区块水井的注入能力提高了2倍,油井的日增油量为5.7 t/d,含水率下降了11.0%,截至2023年6月区块累积增油量为1791 t,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结构设计 高活性 强乳化 低渗透 新型胺醚类双子表面活性剂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甲维盐乳油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效测定 被引量:1
7
作者 徐勇 陈虹宇 +1 位作者 徐正梅 余仲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3,共8页
[目的]为测试2%甲维盐乳油(商品名:松高飞)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首先通过室内浸渍法比较了2%甲维盐乳油和2%甲维盐微乳剂(商品名:林源松韵)的杀线活性,然后在温室和林间通过树干注射测试了2%甲维盐乳油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目的]为测试2%甲维盐乳油(商品名:松高飞)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首先通过室内浸渍法比较了2%甲维盐乳油和2%甲维盐微乳剂(商品名:林源松韵)的杀线活性,然后在温室和林间通过树干注射测试了2%甲维盐乳油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最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时间、不同松树体内甲维盐的含量变化。[结果]室内浸渍法结果显示,2%甲维盐乳油具有更强的杀线活性,LC_(50)为41.808 mg·L^(-1),显著低于2%甲维盐微乳剂的75.959 mg·L^(-1)(p<0.05)。温室预防组结果显示,2%甲维盐乳油的预防效果显著,2 a后松树无死亡。温室治疗组结果显示,2%甲维盐乳油治疗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2 a后,接种线虫后7 d注药治疗组,松树无死亡;而30 d后注药治疗组,白皮松、无死亡,油松死亡率为20%,华山松死亡率为40%。林间的试验显示2%甲维盐乳油在两块林地的防治效果显著,其试验组马尾松林2 a累计死亡率分别为2%和5%,远低于对照组马尾松死亡率20%和25%。随着时间变化,不同松树体内甲维盐变化有所差异,华山松体内平均甲维盐含量最高(36.59 mg·kg^(-1)),油松最低(27.11 mg·kg^(-1))。注射后15 d内,所有松树体内甲维盐含量均上升;15 d后,华山松树干中部甲维盐含量逐渐升高,60 d的含量最高;而油松、白皮松树干内甲维盐含量逐渐降低并趋平。[结论]2%甲维盐乳油对松材线虫具有显著的杀线活性,温室和林间防治效果显著,在不同松树体内传输和存留效果良好,无明显药害,可以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甲维盐 杀线活性 防治效果 药物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琥珀酰化改性对猪肝蛋白乳化特性的影响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郭晨晨 耿宏庆 +2 位作者 徐毅 唐永欣 尚永彪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2-208,共7页
猪肝是优质的动物蛋白来源,但天然猪肝蛋白乳化性较差,为了改善其性质,提升猪肝的加工附加值,该实验制备猪肝蛋白溶液,以琥珀酸酐的添加量为变量,测定酰化度指标并考察对猪肝蛋白乳化性质、蛋白质颗粒状态、分子结构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猪肝是优质的动物蛋白来源,但天然猪肝蛋白乳化性较差,为了改善其性质,提升猪肝的加工附加值,该实验制备猪肝蛋白溶液,以琥珀酸酐的添加量为变量,测定酰化度指标并考察对猪肝蛋白乳化性质、蛋白质颗粒状态、分子结构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琥珀酸酐添加量的增加,猪肝蛋白的酰化度、乳化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乳液Zeta电位以及乳液油滴表面蛋白质吸附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乳液粒径、蛋白质表面疏水性呈下降趋势,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发生了变化。猪肝蛋白溶液(质量浓度10 mg/mL)酰化处理时琥珀酸酐的最佳添加量为0.10 g/g Pro,此条件下猪肝蛋白的乳化活性由9.550 m^(2)/g提高到了64.135 m^(2)/g。琥珀酸酐通过共价结合与猪肝蛋白发生反应,引起蛋白质结构的改变,能显著改善猪肝蛋白的乳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肝蛋白 琥珀酰化改性 乳化活性 分子结构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法对核桃青皮果胶结构性质及功能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吕静 杨洁茹 +3 位作者 朱静 李坤 王恒机 郑雪珂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0-105,共6页
以核桃青皮为原料,采用传统水浴酸提法、超声辅助酶提法和草酸铵提法提取果胶,分析3种工艺所得果胶的结构及功能差异。结果表明:传统水浴酸提法所得果胶得率最高,达到(62.84±1.31)mg/g,为高酯果胶,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较差,凝胶... 以核桃青皮为原料,采用传统水浴酸提法、超声辅助酶提法和草酸铵提法提取果胶,分析3种工艺所得果胶的结构及功能差异。结果表明:传统水浴酸提法所得果胶得率最高,达到(62.84±1.31)mg/g,为高酯果胶,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较差,凝胶内聚性较好但保水性较差,抗氧化活性一般;超声辅助酶提法所得果胶为低酯果胶,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最佳,胶凝性一般,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较高;草酸铵提法所得果胶为低酯果胶,乳化活性较好,胶凝性最佳,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青皮 果胶 提取工艺 理化性质 乳化活性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膨化对小麦胚芽蛋白乳化活性及乳液表面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洪逸心 储沁雯 +2 位作者 崔秀蝶 汪涵 贾俊强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为研究挤压膨化处理对小麦胚芽蛋白的乳化性能影响,本试验以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乳液表面电位等为主要指标,研究挤压膨化处理后小麦胚芽蛋白的乳化性能变化。采用挤压膨化处理小麦胚芽粉,然后分别提取小麦胚芽清蛋白、球蛋白、醇溶... 为研究挤压膨化处理对小麦胚芽蛋白的乳化性能影响,本试验以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乳液表面电位等为主要指标,研究挤压膨化处理后小麦胚芽蛋白的乳化性能变化。采用挤压膨化处理小麦胚芽粉,然后分别提取小麦胚芽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测定其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乳液表面电位的变化。结果表明:挤压膨化处理后小麦胚芽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均得到了提高,尽管谷蛋白乳化活性有所下降,但其乳化稳定性比处理前提高了83.21%;挤压膨化处理后小麦胚芽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乳液Zeta电位(绝对值)均显著提高,醇溶蛋白乳液Zeta电位(绝对值)提升最为显著,达53.2%。综上,挤压膨化处理能够显著改善小麦胚芽蛋白的乳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膨化 小麦胚芽蛋白 乳化活性 ZETA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焙炒芝麻蛋白结构功能特性研究
11
作者 沈鹏 孙强 +1 位作者 芦鑫 宋国辉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2期6-11,16,共7页
以200℃高温焙炒芝麻去除油脂后制备的芝麻蛋白为原料,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electrophoresis,SDS-PAGE)、埃尔曼试剂(Ellman's reagent)比色、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8-... 以200℃高温焙炒芝麻去除油脂后制备的芝麻蛋白为原料,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electrophoresis,SDS-PAGE)、埃尔曼试剂(Ellman's reagent)比色、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8-苯胺基-1-萘磺酸铵(Ammonium 8-anilino-1-naphthalenesulfonate,ANS)荧光探针等方法研究了高温焙炒对芝麻蛋白结构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焙炒虽未改变芝麻蛋白基本亚基结构,但随着焙炒时间的延长,α-螺旋结构逐渐减少,无规则卷曲结构和β-折叠等无序结构明显增多,游离巯基含量显著增大,高分子区域条带渐趋显著,各亚基条带呈现扩散趋势;芝麻蛋白表面疏水性升高、溶解性显著降低;乳化性先降低后增加,而起泡性却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相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焙炒 芝麻蛋白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乳化活性 起泡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酰化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姚玉静 杨晓泉 +1 位作者 邱礼平 陈中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14,共3页
目的:研究化学改性对大豆分离蛋白(SPI)乳化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乙酸酐和琥珀酸酐对SPI进行化学改性;结果:随酰化试剂用量的增大,酰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相同酰化试剂用量的条件下,乙酰化程度高于琥珀酰化。SPI的乳化活性指数(EAI)和乳化... 目的:研究化学改性对大豆分离蛋白(SPI)乳化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乙酸酐和琥珀酸酐对SPI进行化学改性;结果:随酰化试剂用量的增大,酰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相同酰化试剂用量的条件下,乙酰化程度高于琥珀酰化。SPI的乳化活性指数(EAI)和乳化稳定性(ES)都随酰化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中性和弱碱性(pH5.0~9.0)范围内,酰化明显提高了SPI的EAI和ES,琥珀酰化的改性效果优于乙酰化;不过离子强度削弱了SPI的EAI和ES;结论:酰化可有效提高SPI的乳化性能,其中琥珀酰化的改性效果优于乙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酐 琥珀酸酐 大豆分离蛋白 乳化活性指数 乳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匀浆机转速、pH值和肌原纤维蛋白质浓度对肌原纤维蛋白质乳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郭延娜 吴菊清 +1 位作者 周光宏 徐幸莲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71-1377,共7页
为探讨匀浆机转速、pH值、肌原纤维蛋白质浓度对肌原纤维蛋白质乳化特性(包括乳化活性指数和乳化稳定性指数)的影响,用粘度计测定乳化液粘度并在显微镜下观察乳状液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匀浆机转速从4 000 r/min到10 000 r/min时,形成... 为探讨匀浆机转速、pH值、肌原纤维蛋白质浓度对肌原纤维蛋白质乳化特性(包括乳化活性指数和乳化稳定性指数)的影响,用粘度计测定乳化液粘度并在显微镜下观察乳状液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匀浆机转速从4 000 r/min到10 000 r/min时,形成的乳状液的乳化活性指数和乳化稳定性指数匀呈增大趋势;pH值在等电点附近时乳化活性指数最高而乳化稳定性最差,pH值在6.0到7.0之间,乳化活性指数和乳化稳定性指数均变化不明显;肌原纤维蛋白质浓度在1 mg/ml到15 mg/ml范围内,随着蛋白质浓度的升高乳状液的乳化活性指数显著降低,而乳化稳定性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原纤维蛋白 乳化 乳化活性 乳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性乳化剂及其乳液聚合 被引量:31
14
作者 彭顺金 张贵军 +2 位作者 方华 陈正国 程时远 《涂料工业》 CAS CSCD 1999年第5期36-39,共4页
总结了反应性乳化剂的几种主要类型和结构特征。
关键词 乳液聚合 乳化剂 表面活性 引发剂 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铜皂-分光光度法测定脂肪酶活力 被引量:34
15
作者 侯爱军 徐冰斌 +2 位作者 梁亮 李艳红 彭必雨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27,共6页
建立了一种改进的脂肪酶活力的检测方法。以乳化橄榄油为底物,用乙醇和盐酸终止酶反应,并使底物乳液破乳,用异辛烷萃取生成的脂肪酸,并用醋酸铜显色,通过铜皂的吸光度来测定生成的脂肪酸的量而得到脂肪酶的活力。主要研究了异辛烷萃取... 建立了一种改进的脂肪酶活力的检测方法。以乳化橄榄油为底物,用乙醇和盐酸终止酶反应,并使底物乳液破乳,用异辛烷萃取生成的脂肪酸,并用醋酸铜显色,通过铜皂的吸光度来测定生成的脂肪酸的量而得到脂肪酶的活力。主要研究了异辛烷萃取乳化体系中脂肪酸的条件,测定了脂肪酸的萃取百分率和该方法检测的线性范围。用改进的方法对两种脂肪酶的活力进行了检测,并与传统的滴定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优化的萃取条件下脂肪酸的回收率为83.68%,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吸光度(OD值)0.154~0.291。改进的铜皂-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的重复性优于滴定法。由于该方法的测定不受反应体系的缓冲性的影响,测得的酶活力-pH曲线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活力测定 分光光度法 乳化橄榄油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饼粕浓缩蛋白溶解性与乳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吴锦波 吴振 +1 位作者 朱国君 赵国华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5-58,共4页
以氮溶解指数、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为考察指标,研究了温度、pH值、离子强度、蛋白质质量浓度、蔗糖添加量等对紫苏饼粕浓缩蛋白溶解特性和乳化特性的影响。紫苏饼粕浓缩蛋白的NSI在50~60℃范围内最大。紫苏饼粕浓缩蛋白的等电点在pH4... 以氮溶解指数、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为考察指标,研究了温度、pH值、离子强度、蛋白质质量浓度、蔗糖添加量等对紫苏饼粕浓缩蛋白溶解特性和乳化特性的影响。紫苏饼粕浓缩蛋白的NSI在50~60℃范围内最大。紫苏饼粕浓缩蛋白的等电点在pH4.4,其溶解度与pH值的关系呈典型的V型。低浓度(<0.05 mol/L)的NaCl对蛋白质的溶解性和乳化性均表现为正面作用,而高浓度(0.1~0.25 mol/L)NaCl对其影响则截然相反。添加蔗糖(0%~2.5%)明显改善了紫苏饼粕浓缩蛋白的乳化活性与乳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浓缩蛋白 氮溶解指数 乳化活性 乳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不同脂肪酸组成的油脂乳化液的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朱波 蒋将 +2 位作者 李进伟 孟宗 刘元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03-107,112,共6页
研究了以天然豌豆蛋白(NPPI)及pH12偏移处理豌豆蛋白(BPPI)作为乳化剂,与三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很大的植物油(山茶油、葵花籽油和亚麻籽油)形成O/W乳化液,探讨蛋白改性和植物油种类对乳状液的乳化性能、氧化稳定性、流变性能和微观... 研究了以天然豌豆蛋白(NPPI)及pH12偏移处理豌豆蛋白(BPPI)作为乳化剂,与三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很大的植物油(山茶油、葵花籽油和亚麻籽油)形成O/W乳化液,探讨蛋白改性和植物油种类对乳状液的乳化性能、氧化稳定性、流变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BPPI有利于改善乳状液的理化性质。富含油酸的山茶油乳状液的氧化稳定性较好,但乳化稳定性最差,富含亚麻酸的亚麻籽油乳化液则相反,实际应用中可选择营养丰富、价格低廉的葵花籽油作为乳化液的油相。对开发高附加值的豌豆蛋白产品及拓宽其应用领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蛋白 乳化液 乳化性能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醇法大豆浓缩蛋白酶法改性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梅 周瑞宝 马智刚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8-11,共4页
为提高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溶解性 ,采用Alcalase蛋白酶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酶法改性试验。试验表明 ,酶法水解能显著提高大豆浓缩蛋白的溶解性。酶解的最佳条件是pH8.5、温度 6 2℃、底物浓度 5 % ,酶浓度 2 % (E/S) ,在此条件下酶解... 为提高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溶解性 ,采用Alcalase蛋白酶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进行酶法改性试验。试验表明 ,酶法水解能显著提高大豆浓缩蛋白的溶解性。酶解的最佳条件是pH8.5、温度 6 2℃、底物浓度 5 % ,酶浓度 2 % (E/S) ,在此条件下酶解 4h ,大豆浓缩蛋白的水解度在 12 %以上 ,大豆浓缩蛋白的NSI从 10 %提高到 85 %左右 ,有较好的溶解性。并利用浊度法测定了不同水解度条件下酶解大豆浓缩蛋白的乳化特性 ,结果表明水解度约为 8%时乳化性最大 ,水解度约为6 %时乳化稳定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浓缩蛋白 酶法改性 ALCALASE蛋白酶 溶解性 酶解 乳化性 乳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乳化体系的制备及pH对其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欢 冯红霞 +4 位作者 张雅娜 王妍 李杨 江连洲 王晶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159-162,176,共5页
以大豆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制备大豆分离蛋白,与大豆磷脂、葵花油在均质机的作用下制备复合乳化体系,经单因素实验确定乳化体系制备参数:大豆分离蛋白∶大豆磷脂(w/w)=10∶1,水相∶油相(v/v)=3∶1,大豆分离蛋白含量为10mg/mL,均质时间... 以大豆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制备大豆分离蛋白,与大豆磷脂、葵花油在均质机的作用下制备复合乳化体系,经单因素实验确定乳化体系制备参数:大豆分离蛋白∶大豆磷脂(w/w)=10∶1,水相∶油相(v/v)=3∶1,大豆分离蛋白含量为10mg/mL,均质时间:30s,均质速度:20000r/min。选择不同pH缓冲液处理复合乳化体系,进行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粒径分析及显微镜观察发现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乳化体系在pH≥7环境下,乳化体系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磷脂 乳化活性 乳化稳定性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共聚合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宝莲 张日新 +2 位作者 魏冬青 刘忠义 姚康德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6期193-197,共5页
针对传统乳液在耐水性和附着力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研究了十一烯酸钠为表面活性共聚单体的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聚合及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当乳化剂用量为3%,采用种子乳液法时,乳液在聚合过程和贮存过程中都很稳定.与丙烯酸酯乳液... 针对传统乳液在耐水性和附着力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研究了十一烯酸钠为表面活性共聚单体的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聚合及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无皂乳液.当乳化剂用量为3%,采用种子乳液法时,乳液在聚合过程和贮存过程中都很稳定.与丙烯酸酯乳液聚合比较,用有机硅开环体改性丙烯酸酯孔液的合成较困难,这是由于有机硅在较高的温度下易水解,生成凝胶.加入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并将保温温度降至60℃后,成功制得稳定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无皂乳液.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乳胶粒都是均一的核-壳球形结构,粒径大小为0.04~0.4μm.无皂乳液的耐水性要远优于普通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皂乳液聚合 有机硅聚合物 丙烯酸酯乳液 表面活性单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