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就业弹性系数急剧下降:事实还是假象 被引量:42
1
作者 邓志旺 蔡晓帆 郑棣华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41,共5页
不少学者认为我国未来就业形势严峻 ,其依据是就业弹性系数不断下降 ,但是作者认为如果把隐性失业考虑进去 ,却发现至少 80年代中期到 90年代中期这 10年间就业弹性系数只是出现了不稳定的震荡 。
关键词 就业弹性系数 隐性失业 中国 国有企业 农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少国 刘欢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5-90,共6页
本文基于1978~2012年的相关数据对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相协调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促进了就业增长,但较产业结构的变动而言,就业结构的变动存在滞后性。最后提出可以通过调整产业... 本文基于1978~2012年的相关数据对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相协调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促进了就业增长,但较产业结构的变动而言,就业结构的变动存在滞后性。最后提出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途径来促进北京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比较劳动生产率 结构偏离度 就业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8
3
作者 樊秀峰 周文博 成静 《审计与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2-88,共7页
基于就业弹性的视角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第一产业拉动就业不足,第三产业拉动就业能力较强。再通过比较我国结构偏离系数与国际标准结构偏离系数发现: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在... 基于就业弹性的视角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第一产业拉动就业不足,第三产业拉动就业能力较强。再通过比较我国结构偏离系数与国际标准结构偏离系数发现: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在减弱,劳动力在向第三产业转移;各行业直接或者间接吸纳就业能力不同,批零餐饮业和社会服务等行业拉动就业作用最强。最后,从消除第一产业隐性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弹性系数 结构偏离度 投入产出 产业就业吸纳能力 配第-克拉克定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晓红 盛晓娟 胡艳君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2015年第9期9-13,共5页
依据我国 1991~2012年的相关数据, 采用就业弹性回归法、 就业弹性差 分法、 产业结构偏离度法等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就业吸纳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现... 依据我国 1991~2012年的相关数据, 采用就业弹性回归法、 就业弹性差 分法、 产业结构偏离度法等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就业吸纳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就业比重都相对偏低; 现代服务业中的房地产业, 金融业,信息传输、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是未来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行业。 针对研究结果就如何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就业增长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 就业吸纳能力 就业弹性 结构偏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富集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关系研究:以内蒙古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杜凤莲 孙婧芳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42,共7页
资源富集地区就业弹性低于全国。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显示,内蒙古GDP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都带动了就业,但带动作用越来越弱。与内蒙古整体状况相似,第二产业投资和GDP增长加速度每提高1%,就业加速度就分别提高、降低0.265%和0.464%。第... 资源富集地区就业弹性低于全国。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显示,内蒙古GDP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都带动了就业,但带动作用越来越弱。与内蒙古整体状况相似,第二产业投资和GDP增长加速度每提高1%,就业加速度就分别提高、降低0.265%和0.464%。第一产业产出的就业弹性和投资弹性分别为0.253和-0.044。第三产业产出的就业弹性和投资弹性分别为0.799和-0.4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富集 产业结构 就业弹性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城市服务业就业弹性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纪韶 王珊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40,共6页
北京市每年都在吸纳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2005~2012年,北京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平均每年达到40.5万人,而对于北京市服务业带动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1979~2012年北京市服务业就业弹性分析发现,北京市服务业的增... 北京市每年都在吸纳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2005~2012年,北京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平均每年达到40.5万人,而对于北京市服务业带动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1979~2012年北京市服务业就业弹性分析发现,北京市服务业的增长以及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波动中下降的趋势;从服务业内部就业效应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是未来北京市拉动就业能力最强、潜力最大的行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业 就业弹性 就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产值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姚洋洋 黄迟 《当代经济管理》 2011年第8期62-67,共6页
利用我国1990年~2009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现状,通过比较三次产业间相对生产率、就业弹性的差异,探讨了产值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并通过国际比较分析了我国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性。针对我国就... 利用我国1990年~2009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现状,通过比较三次产业间相对生产率、就业弹性的差异,探讨了产值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并通过国际比较分析了我国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性。针对我国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结构 产值结构 相对生产率 就业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就业弹性及区域对比--基于1990--2009的省(市)级面板数据 被引量:6
8
作者 尹志锋 李辉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2-29,共8页
利用1990—2009的省(市)级面板数据估算了我国的就业弹性。对比了弧弹性与点弹性的估算结果,分别估算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并分析了各产业就业弹性的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差异。得到的主要结论是:技术进步在总... 利用1990—2009的省(市)级面板数据估算了我国的就业弹性。对比了弧弹性与点弹性的估算结果,分别估算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并分析了各产业就业弹性的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差异。得到的主要结论是:技术进步在总体上表现出节约劳动倾向;产业结构对总体就业弹性的作用明显;东西部地区的产业就业弹性差异显著。从整体上来看,第二产业还具有较大的就业潜力,但从长远来看,第三产业将是拉动就业最重要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弹性 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 地区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协调共进研究——以江苏为例 被引量:14
9
作者 战炤磊 《人口与发展》 CSSCI 2008年第3期30-36,46,共8页
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效应,二者的良性互动既是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路径。借助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两个定量指标对江苏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的联系效应作了实证分析。江苏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 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效应,二者的良性互动既是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路径。借助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两个定量指标对江苏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的联系效应作了实证分析。江苏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之间的协调程度较差。必须换位思考,根据三次产业发展的特点探讨促进二者协调共进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发展 人口就业 结构偏离度 就业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冬梅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0-124,共5页
根据就业相关系数、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特征,对威海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威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关程度在降低,产业增长的就业吸纳力在下降。根据这一特点,提出促进威海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 根据就业相关系数、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特征,对威海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威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关程度在降低,产业增长的就业吸纳力在下降。根据这一特点,提出促进威海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就业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相关系数 就业弹性系数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对就业增长贡献实证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方忠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3,71,共6页
文章在对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行业范畴界定基础上,采用回归模型分析对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与第三产业中主要行业的就业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证明: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比较高,拥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但也发现,其就业效应... 文章在对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行业范畴界定基础上,采用回归模型分析对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与第三产业中主要行业的就业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证明: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比较高,拥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但也发现,其就业效应变动幅度较大,就业容量效应在目前并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文化创意产业 就业弹性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度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丛屹 闫苗苗 《工程管理科技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81,共7页
提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匹配度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京津冀2001一2020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相关数据,本文在梳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路径基础上,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协调系数,并进一步探究影响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匹配度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京津冀2001一2020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相关数据,本文在梳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路径基础上,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协调系数,并进一步探究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匹配发展的原因。研究发现: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总体呈现出“三二一”的结构模式,其相关性和协调性不断提高;但京津冀各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水平、相关性、协调性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影响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匹配效果。因此,应加快建设京津冀一体化要素市场,降低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推进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匹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相关系数 协调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高增长、低就业”原因的粗略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林丕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4年第3期33-34,共2页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的不协调局面,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直接原因是就业弹性系数大幅度下降。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又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阻碍了第一、二产业的过剩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因...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的不协调局面,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直接原因是就业弹性系数大幅度下降。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又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阻碍了第一、二产业的过剩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因此,要解决我国就业问题,要害之点是要提高就业弹性系数,着力点则是要大力发展城乡第三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弹性系数 克拉克定理 第三产业 就业工作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产业结构演变对就业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锐 赵坤 《技术经济》 2008年第10期48-51,107,共5页
本文首先分析1985—2003年福建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三次产业对福建省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重点分析了福建省三次产业的增长与就业规模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历史数据,对福建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相关系数进行了比较。最后,针... 本文首先分析1985—2003年福建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三次产业对福建省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重点分析了福建省三次产业的增长与就业规模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历史数据,对福建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相关系数进行了比较。最后,针对如何进一步调整福建省三次产业的结构及产业就业规模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GDP增长 就业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区域差异研究——对上海、安徽、重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肖昕茹 《西部论坛》 2013年第3期83-90,共8页
选择上海、安徽、重庆作为东、中、西部的典型代表,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测度三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虽然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越高... 选择上海、安徽、重庆作为东、中、西部的典型代表,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测度三个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虽然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地区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越均衡,但其比较劳动生产率也越低;上海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趋近饱和,而安徽和重庆第二产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就业吸纳能力;上海第三产业的就业促进作用有限,而安徽和重庆具有较大的潜力。因此,东部地区必须依托科技创新的力量,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劳动力转移,进而提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中西部地区则应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接纳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提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 就业弹性 结构偏离度 比较劳动生产率 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就业难”与“民工荒”问题探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强强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0-47,共8页
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对甘肃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日趋减弱,"就业难"问题依旧严峻。此外,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其对应的就业结构的发展集中体现为不协调。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实现农... 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对甘肃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日趋减弱,"就业难"问题依旧严峻。此外,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其对应的就业结构的发展集中体现为不协调。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的潜力巨大;第二产业并没有因为拥有巨大的就业空间而接纳更多的劳动力;第三产业成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但在现有的状况下,未来接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目前出现的"就业难"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技能与产业升级不相适应,造成"结构性"失业。"民工荒"并不是劳动力资源"枯竭"的信号,而是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巨大偏差造成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 隐性失业 产业结构 偏差系数 相关系数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86个地级市就业弹性的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田野 李平 《西部论坛》 2014年第2期43-54,共12页
采用弧弹性方法测算我国286个地级市的就业弹性,从城市规模和所处区域两个层面分析不同城市就业吸纳能力的差异,并进一步考察高就业弹性是否以牺牲城市劳动生产率为代价以及不同规模城市就业弹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 采用弧弹性方法测算我国286个地级市的就业弹性,从城市规模和所处区域两个层面分析不同城市就业吸纳能力的差异,并进一步考察高就业弹性是否以牺牲城市劳动生产率为代价以及不同规模城市就业弹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失衡问题较为突出,较大规模城市和东部城市总体上具有更高的就业弹性;各类城市的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普遍较高;较大规模城市和东部城市在绝对数值上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在增速上与城市生产效率存在替代关系;较大规模城市的较强就业吸纳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就业结构、城市化进程、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城市民营与外资经济发展水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就业弹性 城市规模 城市就业吸纳能力 城市劳动生产率 城市就业结构 城市产业结构 工业化阶段 城市化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就业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从欣 张举钢 温蕾 《当代经济管理》 2011年第4期72-75,共4页
从第三产业整体和内部两个维度,对河北省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就业弹性和就业结构偏离度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借以发现河北省重点发展行业,为今后河北经济的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依据。
关键词 第三产业 就业结构 就业弹性 就业结构偏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施就业导向的经济增长——陕西省就业问题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从容 段兴民 《预测》 CSSCI 2005年第3期44-48,共5页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分阶段和分行业就业弹性变化趋势及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关性以及偏离度的实证分析,提出解决陕西省就业问题的思路是实施就业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通过发展第二产业促进"蓝领就业";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完...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分阶段和分行业就业弹性变化趋势及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关性以及偏离度的实证分析,提出解决陕西省就业问题的思路是实施就业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通过发展第二产业促进"蓝领就业";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完善社区就业体系;通过工业化加快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施以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导向 就业弹性 就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南地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以广西、云南、西藏三省(区)为例 被引量:8
20
作者 熊斌 陈柯霏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6-93,共8页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对于充分、高质量就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产业分布结构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以来我国及西南三省(区)的就业结构变化,并运用协调系数、结构偏离度、相似...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对于充分、高质量就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产业分布结构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以来我国及西南三省(区)的就业结构变化,并运用协调系数、结构偏离度、相似系数对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及地区间趋同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全国及西南三省(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均有所提升,全国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水平最低,存在较严重的劳动力过剩现象。西南三省(区)产业结构趋同化趋势明显;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不断提高的同时,仍存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错位”问题;西南三省(区)产业与就业的协调程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三次产业的协调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推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协调系数 地区异质性 区域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