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OF/PCA诊断气象变量场问题的新探讨 被引量:33
1
作者 丁裕国 梁建茵 刘吉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07-313,共7页
进一步论证了经验正交函数 /主分量分析 (EOF PCA)在气象变量场诊断中的物理内涵 ,证明基于EOF PCA的R型和Q型展开 ,可描述为气象变量场主要振荡型分解和主要空间分布型分解两种方案。前者表明 ,气象变量场的准周期振荡可分解为各主分... 进一步论证了经验正交函数 /主分量分析 (EOF PCA)在气象变量场诊断中的物理内涵 ,证明基于EOF PCA的R型和Q型展开 ,可描述为气象变量场主要振荡型分解和主要空间分布型分解两种方案。前者表明 ,气象变量场的准周期振荡可分解为各主分量的周期振荡 ,它们各自等价于不同网格点 (或站点 )以其载荷为权重的迭加周期振荡 ,因此 ,气象变量场准周期振荡可视为来自不同周期源 (网格点或站点 )的准周期振荡逐层叠加的结果 ;后者表明 ,气象变量场的水平空间分布可视为各种主要空间分布型的叠加 ,而Q型展开才是对各种主要空间分布型的正交分解。由此深化了EOF PCA气象变量场诊断的物理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A eof 变量 气象 诊断 场问题 空间分布型 准周期振荡 经验正交函数 物理内涵 主分量分析 正交分解 网格点 振荡型 可分解 Q型 站点 叠加 可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黄海海表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特征的EOF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曾广恩 练树民 +2 位作者 程旭华 华祖林 齐义泉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6-155,共10页
基于1998—2004年的TRMM/TMI卫星遥感海面温度(SST)数据,在初步分析东、黄海SST的季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EOF方法分析了SST的季节内变化特征,进而对SST季节内变化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EOF分析获得的前4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 基于1998—2004年的TRMM/TMI卫星遥感海面温度(SST)数据,在初步分析东、黄海SST的季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EOF方法分析了SST的季节内变化特征,进而对SST季节内变化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EOF分析获得的前4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07%,其结果基本反映了东、黄海SST变化的主要物理过程。其中,EOF的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30.17%,其空间模态揭示了以东海北部为中心的、整个海域SST变化趋于一致的特征,这一模态的显著变化周期为6.3周;第二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14.36%,其空间模态呈现东南海域与西北海域SST的反相变化趋势,显著变化周期为8.7周和10.6周;第三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7.02%,其空间SST变率最大的区域位于黄海海域,显著变化周期为6.8,8.7,10.2周等;第四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5.52%,其空间SST变率最大的区域位于东、黄海近海,显著变化周期为6.8周。东、黄海SST季节内变化与此海区大气中的季节内振荡是紧密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黄海 海表面温度 季节内变化 eof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及新四季划分方法下的西藏季节变化趋势分析
3
作者 史继清 罗珍 +4 位作者 益西卓玛 刘赛 李积宏 旦增益嘎 甘臣龙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1-1152,共12页
基于1981—2023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气温日资料,选择西藏新四季划分方法划分西藏四季,探讨西藏气候季节区域变化、四季开始日期的时空变化以及季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西藏四季分明区集中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一线和林芝市,四季不分明区(... 基于1981—2023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气温日资料,选择西藏新四季划分方法划分西藏四季,探讨西藏气候季节区域变化、四季开始日期的时空变化以及季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西藏四季分明区集中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一线和林芝市,四季不分明区(无夏区)主要位于西藏西部、北部和沿喜马拉雅山一带的高海拔区域。(2)西藏春、夏季开始日期有提前的趋势,秋、冬季开始日期有推迟的趋势。春季开始日期于2000年出现显著提前突变,秋、冬季开始日期分别于2003、1995年出现显著推迟突变。(3)就开始日期而言,春、秋季的第一模态(EOF1)呈现“春季西北低、东南高,秋季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春季的第二模态(EOF2)表现为“西北正、东南负”的反向分布型;秋季EOF2呈现西南正值中心与东北负值中心相反的空间分布特征;冬季EOF1属于“北部高、西南部低”,冬季EOF2与春季EOF2特征相同。(4)未来春、夏季开始日期的推迟和秋、冬季提前的态势将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始日期 小波分析 趋势分析 经验正交函数(eof)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里兰卡极端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2
4
作者 尤立 齐天杰 胡春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52-5161,共10页
斯里兰卡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国家,极端降水对当地社会经济威胁较大,极易引发灾害。选取当地10个气象站2008—202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基于RClimDex模型计算斯里兰卡6个极端降水指标,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Morlet小波分析... 斯里兰卡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国家,极端降水对当地社会经济威胁较大,极易引发灾害。选取当地10个气象站2008—202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基于RClimDex模型计算斯里兰卡6个极端降水指标,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Morlet小波分析和重标极差法(R/S分析)等,分析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极端降水指数在时间分布上,除持续干旱指数(CDD)呈减少趋势外,其他各指数均为上升趋势;极端降水指数空间差异表现为北部沿海平原地带的极端降水强度高于南部沿海平原,拉特纳普勒市以西地区为斯里兰卡降水事件的多发区;极端降水指数周期性明显,绝大多数极端降水指数以6~7 a为第一主周期。R/S分析表明当地极端降水事件未来持续可能性较大。研究成果可为斯里兰卡极端气候预测、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工作等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斯里兰卡 时空演变 经验正交函数(eof) 小波分析 HURST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对湿润指数的浙江省茶叶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鹿翔 韩芙蓉 +3 位作者 高昕瑜 舒素芳 陆德彪 金志凤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6,共10页
【目的】研究浙江省茶叶气象干旱的演变规律,为茶叶安全生产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浙江省6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50 a(1971—2020年)的逐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数据,基于相对湿润指数、正交经验函数和小波分析法等分析浙... 【目的】研究浙江省茶叶气象干旱的演变规律,为茶叶安全生产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浙江省6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50 a(1971—2020年)的逐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数据,基于相对湿润指数、正交经验函数和小波分析法等分析浙江省茶叶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浙江省茶叶生产夏季干旱的强度和发生频率高于秋季,且均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中西部尤其金衢盆地的干旱强度和频率为全省最强,浙北地区次之,沿海地区最小。茶叶夏季干旱站次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秋季则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2000年以后夏秋两季出现极端大范围茶叶气象干旱的年份增多。茶叶夏季和秋季干旱强度的正交经验函数第一模态表现为全省变化一致性,第二模态中沿海局部地区和内陆呈反相位变化,夏秋两季干旱强度的主模态时间序列分别存在2-6、2-4、6-10 a的振荡周期。【结论】浙江省在夏季和秋季出现茶叶气象干旱的频率在下降,但出现极端干旱的概率在增加,应重点加强茶叶主产区干旱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升防旱抗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气象干旱 相对湿润指数 干旱强度 正交经验函数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艾比湖流域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1
6
作者 王合玲 张辉国 +2 位作者 秦璐 马辉英 吕光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4969-4980,共12页
根据新疆艾比湖流域土壤有机质(SOM)数据,分析了土壤质地、植被群落类型和土壤剖面深度3个因素对SOM含量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流域内有机质在不同土壤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沿土壤剖面深度垂直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植被群落类型... 根据新疆艾比湖流域土壤有机质(SOM)数据,分析了土壤质地、植被群落类型和土壤剖面深度3个因素对SOM含量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流域内有机质在不同土壤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沿土壤剖面深度垂直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植被群落类型显著影响SOM含量,而土壤质地和深度对有机质总体分布水平影响不显著;随土壤深度变化有机质分布呈现不同的空间变异特征,流域内0—80 cm土壤有机质高含量区域与低含量区域斑块化分布呈现孔穴特征,但在80—1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较为连续,呈现流域东、西两端高而中间低的分布特征;有机质沿土壤深度垂直分布模式在流域内表现出分异特征,流域中部SOM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SOM含量从0—20 cm浅层土壤的2.85 g/kg降至100—120 cm深层土壤的1.51 g/kg;但在流域东部和西部SOM随土壤深度增加呈升高趋势,流域西部SOM含量从0—20 cm土壤的1.80 g/kg大幅增加至100—120cm土壤的6.61 g/kg,流域东部SOM含量则从0—20 cm土壤的1.04 g/kg逐步增至100—120 cm土壤的2.86g/kg。艾比湖流域有机质在浅层和深层土壤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干旱区绿洲生态景观斑块化分异特征和植被根际沉积特点密切相关,流域内土壤剖面成土演化的空间异质性对有机质沿土壤深度垂直分布的空间变异性有显著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比湖流域 土壤有机质 空间变异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克里金插值 半方差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地区油菜渍害的时空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鞠英芹 杨霏云 +3 位作者 马德栗 朱晓炜 罗蒋梅 李文科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6-146,共11页
利用江淮地区43个气象台站1960—2010年10月—翌年5月的降水量和日照资料,构建了江淮地区全生育期油菜涝渍综合指标,并对其进行了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油菜涝渍在播种期至冬前苗期、越冬期至抽薹期、开花期至灌浆期的... 利用江淮地区43个气象台站1960—2010年10月—翌年5月的降水量和日照资料,构建了江淮地区全生育期油菜涝渍综合指标,并对其进行了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油菜涝渍在播种期至冬前苗期、越冬期至抽薹期、开花期至灌浆期的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呈全区一致型,第二模态显示前两个发育期阶段呈现"东西分布型"而开花期至灌浆期呈现"南北分布型",第三模态都呈现"南北分布型"。越冬期至抽薹期在第一模态时间系数有略微上升趋势,其余发育期均呈下降趋势。对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进行小波分析发现,江淮地区油菜涝渍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而且播种期至冬前苗期最显著的周期是准3年,越冬期至抽薹期和开花期至灌浆期最显著的周期均为准4年,从而为油菜涝渍的监测、评估、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油菜 涝渍指数 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吴东丽 王春乙 +1 位作者 薛红喜 张雪芬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5,共8页
根据作物气候指标距平,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和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有3种空间分布类型:以中西部为中心的全区一致型;西北、东南相反分布型,其正值中心分布在北京、霸州等区域... 根据作物气候指标距平,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和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有3种空间分布类型:以中西部为中心的全区一致型;西北、东南相反分布型,其正值中心分布在北京、霸州等区域,负值中心分布在济南、淄川、临沂等区域;东、西相反分布型,其正值中心分布在河北省东北部的唐山、秦皇岛和山东省的烟台、福山、海阳为等区域,负值中心分布在河北省的邢台、石家庄以及河南省的安阳和新乡等区域;3种空间分布型时间系数变化趋势都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华北地区冬小麦干旱呈加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气候指标距平 时空分布特征 经验正交函数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988—2017年CCMP数据的浙江沿海海表风速变化及成因 被引量:8
9
作者 宋超辉 王楠 +4 位作者 王阔 樊高峰 冯涛 李正泉 刘樱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62-570,共9页
利用1988—2017 年CCMP 海表风速( Cross Calibrated,Multi-Platform Ocean SurfaceWind Velocity)逐月数据、沿海气象站实测风速数据及NCEP /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CCMP 海表风速数据在浙江省沿海区域的适用性、浙江省沿海海表风速的... 利用1988—2017 年CCMP 海表风速( Cross Calibrated,Multi-Platform Ocean SurfaceWind Velocity)逐月数据、沿海气象站实测风速数据及NCEP /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CCMP 海表风速数据在浙江省沿海区域的适用性、浙江省沿海海表风速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结果表明,利用CCMP 海表风速数据与浙江省沿海典型气象站(嵊泗站、普陀站、大陈站、玉环站和洞头站)观测的海表风速进行对比发现,两套资料的风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两者风速值偏差较小;利用CCMP 海表风速研究浙江沿海风速年际变化特征是合理可信的。CCMP 风速距平场的EOF 分析结果显示: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率达90. 9%,空间场呈一致变化型;第二模态的方差贡献率仅为6. 09%,空间场呈偶极子变化型。根据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和空间场的分布来看,可将浙江沿海全海域风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1988—2017 年浙江沿海CCMP 年平均风速序列表明,2002 年前后海表风速发生了一次由上升到下降的趋势转变;分析海陆温度变化发现,引起浙江沿海海表风速变化的可能原因是陆地温度上升过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MP风速 变化趋势 年际变化 eof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各层温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权亮 刘晓冉 李国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7-63,共7页
利用欧洲中心的ECMWF月平均温度场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平流层各个层次温度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58-2001年全球平流层不同高度温度的变化有一定的差异.在平流层上层2hPa,温度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平流层中层20hPa温度场低纬度地... 利用欧洲中心的ECMWF月平均温度场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平流层各个层次温度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58-2001年全球平流层不同高度温度的变化有一定的差异.在平流层上层2hPa,温度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平流层中层20hPa温度场低纬度地区和高纬度地区相反变化,低纬度地区呈显著的下降;平流层下层70hPa温度场除了南半球高纬度地区外也呈下降趋势.同时,分析了不同区域温度变化的趋势和周期特征,平流层不同层次温度变化周期有着一定的差异,温度下降区域和温度上升区域的突变时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温度变化 经验正交函数(eof)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上升流演变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曹公平 宋金宝 樊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研究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上升流强度和空间分布的变化,对渔业生产和赤潮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采用2007年6~10月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资料NGSST海表温度和CCMP风场,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区域海洋数值模式(ROMS)研究了该... 研究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上升流强度和空间分布的变化,对渔业生产和赤潮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采用2007年6~10月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资料NGSST海表温度和CCMP风场,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区域海洋数值模式(ROMS)研究了该海域夏季上升流的短期演变机制及其与SST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上升流强度和范围存在明显变化,是引起该海域SST异常的重要原因;风场对上升流短期演变起着关键作用,风应力旋度对局地上升流变化的影响与沿岸风应力同等重要:地形变化影响着上升流中心的分布,陡而窄的海底凸起容易在顺流侧形成较强的上升流中心,并在逆流侧诱发下降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上升流 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 区域海洋数值模式(ROMS) 演变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HAMP卫星观测数据对热层大气密度的经验正交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旭 万卫星 +2 位作者 赵必强 乐新安 任志鹏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8-234,共7页
对2003年(太阳活动较高年)至2007年(太阳活动低年)CHAMP卫星的热层大气密度观测数据进行了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得到了400 km高度上白天平均大气密度ρ的太阳活动周变化与年度变化等不同变化分量.研究结果表明,ρ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大,... 对2003年(太阳活动较高年)至2007年(太阳活动低年)CHAMP卫星的热层大气密度观测数据进行了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得到了400 km高度上白天平均大气密度ρ的太阳活动周变化与年度变化等不同变化分量.研究结果表明,ρ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大,其太阳周变化分量与F_(10.7)指数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可高达94.5%;ρ的太阳周变化分量随纬度增加而减小,且在中高纬地区,南半球的值明显大于北半球的值,在低纬地区则出现基本对称的双峰分布,即赤道质量密度异常(EMA)结构.在ρ的年变化中,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即夏季低冬季高;同时ρ的年变化幅度随太阳活动增加而增强,随纬度增加而增强.将本文结果与经验模式NRLMSISEOO在观测条件下的输出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太阳周变化与年变化分量基本一致,但本文观测数据的太阳周成分随纬度变化略小,年变化幅度略大,且NRLMSISEOO模式不能再现EMA结构.研究结果对揭示热层气候学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层大气密度 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CHAMP卫星 NRLMSISE00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东部风暴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7
13
作者 袁凯 朱伟军 陈懿妮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75,共10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逐日再分析资料(ERA40),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发现,冬季北太平洋东部风暴轴有着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第一变化...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逐日再分析资料(ERA40),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发现,冬季北太平洋东部风暴轴有着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第一变化模态为在气候平均位置南北相反的偶极子变化型,第二变化模态为在气候平均位置处一致增强或减弱的变化型,第三变化模态为三极子的变化型。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当东部风暴轴南压(北抬)时,同期冬季是一种厄尔尼诺(拉尼娜)年海温异常空间分布型,中纬度北太平洋海区以及赤道中、东海区,冬季冷(暖)异常的洋面上是异常低压(高压),对流层中层是太平洋—北美型(Pacific-North American Pattern,PNA)遥相关的正(负)位相;当东部风暴轴增强(减弱)时,同期冬季黑潮区海温偏暖(偏冷),对流层中层表现为西太平洋型(West Pacific Pattern,WP)遥相关的正(负)位相;当东部风暴轴呈现西北—东南+-+(-+-)相间三极子的分布时,同期冬季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海温异常偏暖(冷),夏威夷附近海温异常偏冷(暖),冬季冷(暖)异常的洋面上是异常低(高)压,对流层中层表现出类似PNA正(负)位相。EOF分解各模态所对应时间系数与阿留申低压(Aleutian Low,AL)指数、PNA指数、Nino3指数、WP指数、黑潮海温(Kuroshio Current,KC)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这些证明了东部风暴轴与同期大气环流及SST异常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风暴轴 PNA(WP)遥相关 经验正交函数 回归分析 大气环流和SST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绘制低频天气图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信飞 李德琳 +1 位作者 王超 孙国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40-947,共8页
根据NCEP/NCAR1再分析资料及GFS模式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及Morlet小波变换方法,制作EOF低频天气图。与Butterworth滤波方法提前设定低频周期不同,该方法遵从大气自身的时-频变化特征,能够及时调整显著周期,提取研究时段的主要低... 根据NCEP/NCAR1再分析资料及GFS模式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及Morlet小波变换方法,制作EOF低频天气图。与Butterworth滤波方法提前设定低频周期不同,该方法遵从大气自身的时-频变化特征,能够及时调整显著周期,提取研究时段的主要低频振荡。跟踪分析表明:EOF低频天气图上的低频系统的准周期性和准定常性都较为稳定,能够反映大气环流的主要特性。比较而言,在EOF低频天气图上,中低纬地区的主要低频系统的位置及气流的辐合区更接近实际大气的主要特征。而Butterworth低频图对中高纬低频系统的刻画能力更强。可综合两种低频图的特点加以利用。另外,利用GFS模式的预报场获取未来1~10 d的EOF低频预报图,将其用于延伸期预报,可增长低频天气图方法的预报时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天气图 经验正交分解 MORLET小波分析 延伸期预报时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太湖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包云轩 何琰 +2 位作者 蒯志敏 陈彦 严明良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72-880,共9页
根据1971—2010年环太湖地区苏州、常州、长兴等9个气象台站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资料,采用EOF正交经验分析法、线性倾向率法、小波分析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研究了环太湖地区近40 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1971—2010年间,环... 根据1971—2010年环太湖地区苏州、常州、长兴等9个气象台站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资料,采用EOF正交经验分析法、线性倾向率法、小波分析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研究了环太湖地区近40 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1971—2010年间,环太湖地区整体上呈增暖趋势,环太湖地区的季节性增暖存在空间差异,西北部的气温在春、夏季明显升高,而东南部则在秋、冬季明显增暖,1990年前后该地区的增暖率存在完全相反的空间分布。2)该40 a中,降水表现为北部增加,南部减少。整个环太湖地区的降水在冬季普遍呈现增加趋势,春、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性大于秋、冬季。3) M 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环太湖地区年平均温度存在16~17 a和6 a、26 a左右的变化周期;年降水量存在15~16 a和24 a的强显著性变化周期,各地区在年均温、年降水量周期振荡的强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4) 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1971—2010年环太湖地区各站点均表现为气温由低向高的突变,突变发生在1992—199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湖地区 气候变化 eof分析 小波周期变换 MANN-KENDALL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基线快速计算与跟踪方法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方颖 江在森 +1 位作者 王敏 申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41,共4页
为减少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提供的GPS最终解的滞后时间,及时跟踪地壳形变的动态,利用提取的GPS长期运动背景外推GPS每日最终解;同时以松弛解H文件中的协方差矩阵为约束条件,对松弛解H文件中的坐标进行7参数转换,得到ITRF2000框架下的GP... 为减少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提供的GPS最终解的滞后时间,及时跟踪地壳形变的动态,利用提取的GPS长期运动背景外推GPS每日最终解;同时以松弛解H文件中的协方差矩阵为约束条件,对松弛解H文件中的坐标进行7参数转换,得到ITRF2000框架下的GPS当日坐标;用外推的GPS当日解、GPS最终解和H文件分别计算基线长,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然后,为了从大量的基线中找出变化幅度较大的基线,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OF)方法对活动地块内基线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实现对GPS基线的动态跟踪与监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基线外推 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of) 及时跟踪 时间延迟 地壳形变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值小波模和幅角经验正交分解的奇异性特征提取
17
作者 柳桂国 韩包海 黄道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5-860,共6页
提出了基于Hermitian复值小波模和幅角经验正交分解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取信号奇异性特征。通过在滚动轴承故障诊断应用表明:小波模和幅角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向量反映了在时间-尺度平面上的分布结构,不受时间平移影响,便于信号的奇... 提出了基于Hermitian复值小波模和幅角经验正交分解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取信号奇异性特征。通过在滚动轴承故障诊断应用表明:小波模和幅角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向量反映了在时间-尺度平面上的分布结构,不受时间平移影响,便于信号的奇异性特征提取;用主成分重构信号小波模和幅角,能更清晰地反映信号的奇异性特征,便于分类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提取 Hermitian复值小波 eof分析 滚动轴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卫星重力和卫星测高资料研究热容海平面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7
18
作者 常金龙 钟敏 +2 位作者 段建宾 闫昊明 江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4-48,共5页
评估了重力卫星GRACE反演全球海水质量变化的能力,并结合卫星测高资料研究了2003~2005年全球热容海平面变化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GRACE重力卫星不仅能反映出全球海水质量的季节性变化,而且如果联合卫星测高手段,GRACE还能反映空间大... 评估了重力卫星GRACE反演全球海水质量变化的能力,并结合卫星测高资料研究了2003~2005年全球热容海平面变化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GRACE重力卫星不仅能反映出全球海水质量的季节性变化,而且如果联合卫星测高手段,GRACE还能反映空间大尺度热容海平面的季节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卫星测高 热容海平面 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季节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6-2017年贵州省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9
作者 阮欧 刘绥华 +1 位作者 杨广斌 谢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42,I0001,共9页
[目的]分析贵州省1966—2017年降雨侵蚀力R值的时空演变规律,为评估该地区降雨对土壤侵蚀的防治、制定水土保持措施及农业生产规划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贵州省33个气象站点1966—2017年的日降雨资料,利用克里金插值法、经验正交函数(EOF... [目的]分析贵州省1966—2017年降雨侵蚀力R值的时空演变规律,为评估该地区降雨对土壤侵蚀的防治、制定水土保持措施及农业生产规划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贵州省33个气象站点1966—2017年的日降雨资料,利用克里金插值法、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法等,对贵州省52 a的降雨侵蚀力R值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①EOF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解释降水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其前两个特征向量累计贡献率达52%,揭示了贵州省降雨侵蚀力全局型和东西反向型两种典型的分布模态。分析特征向量所对应的时间系数可得,贵州省的降水侵蚀力主要表现为全省全年偏大、全省全年偏小、东大西小、东小西大4种类型;②贵州省降雨侵蚀力R值年内主要受汛期降雨影响,全省各县市汛期降雨侵蚀力R值均占全年总量的60%以上;③在年际变化上,降雨侵蚀力R值存在多突变的现象,1971—1981年突变频率最为频繁。通过周期检验发现其变化主周期为28 a,次周期分别为12 a和6 a。[结论]贵州省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与降雨量的时空分布趋势近似,整体呈现南部大北部小,夏季大冬季小的趋势,在未来几年内降雨侵蚀力R值有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力 贵州省 时空分布 eof分析 MANN-KENDALL检验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层近惯性振荡信号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侯华千 于非 +2 位作者 李彬 任强 魏传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48-957,共10页
本研究通过分析布放在南海北部的着陆器流速数据,研究一支蓝移的近惯性振荡信号,发现该信号可以传到600m水深以下,持续时间为11月3 16日。该信号的最大的东向流速为0.133m/s,最大南向流为0.124m/s。谱分析发现垂向流速呈现出5个不同的流... 本研究通过分析布放在南海北部的着陆器流速数据,研究一支蓝移的近惯性振荡信号,发现该信号可以传到600m水深以下,持续时间为11月3 16日。该信号的最大的东向流速为0.133m/s,最大南向流为0.124m/s。谱分析发现垂向流速呈现出5个不同的流核,最强流核发生在600 650m位置。近惯性能量下传速度为67±5m/d,从600m下传到1000m的位置能量耗散18%。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结果显示,这次近惯性振荡信号开始是第一模态占主导,随后变成高阶模态为主导的形式。由于不知道其信号生成的源头,所以无法确定近惯性振荡形成原因,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可以排除台风引起此次近惯性振荡信号的生成。卫星的海表高度异常显示,此时的正涡度有利于此次近惯性振荡发生蓝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近惯性振荡 谱分析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