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8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epage-stress coupling constitutive model of anisotropic soft rock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向霞 杨林德 闫小波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1期149-153,共5页
To provide a seepage-stress coupling constitutive model that can directly describe the seepage-stress coupling relationship, a series of one-dimensional seepage-stress coupling tests on two kinds of soft rock (argilla... To provide a seepage-stress coupling constitutive model that can directly describe the seepage-stress coupling relationship, a series of one-dimensional seepage-stress coupling tests on two kinds of soft rock (argillaceous siltstone and brown mudstone) were performed by using an MTS-815.02 tri-axial rock mechanics test system, with which the stress-strain curves according to the seepage variation we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by employing Hooke's law, the formulation of the coefficient of strain-dependent permeability was presented and introduced to establish a coupling model. In addition, the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and the incremental formulation for coupling model were advanced, in which five parameters that can be respectively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include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coupling model is capable of simulating the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with considering the seepage-stress coupling in the nonlinear elastic stage of two kinds of soft r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 rock stress--strain relation seepage-stress coupling constitutive model coefficient of perme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act coefficient and reliability of mid-span continuous beam bridge under action of extra heavy vehicle with low speed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波 王有志 +1 位作者 胡朋 袁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510-1520,共11页
To analyze the dynamic response and reliability of a continuous beam bridge under the action of an extra heavy vehicle, a vehicle–bridge coupled vibr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virtual work principle and... To analyze the dynamic response and reliability of a continuous beam bridge under the action of an extra heavy vehicle, a vehicle–bridge coupled vibr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virtual work principle and vehicle–bridge displacement compatibility equation, which can accurately simulat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hicle and bridge. Results show that deck roughness has an important function in the effect of the vehicle on the bridge. When an extra heavy vehicle passes through the continuous beam bridge at a low speed of 5 km/h, the impact coefficient reaches a high value, which should not be disregarded in bridge safety assessments. Considering that no specific law exists between the impact coefficient and vehicle speed, vehicle speed should not be unduly limited and deck roughness repairing should be pai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Deck roughness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reliability index, which decreases as deck roughness increases. For the continuous beam bridge in this work, the reliability index of each control section is greater than the minimum reliability index. No reinforcement measures are required for over-sized transpo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uous beam bridge extra heavy vehicle coupled vibration impact coefficient reli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渗流耦合作用下上覆溶洞隧道突水灾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林志斌 李亚豪 +2 位作者 林培忠 张勃阳 杨大方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3,共10页
目的为分析上覆溶洞对隧道的影响,进行损伤-渗流耦合作用下上覆溶洞隧道突水灾变规律的研究。方法以重庆市双碑隧道工程为背景,基于三线性应变软化模型建立岩体损伤-渗流耦合模型,采用FLAC3D对隧道开挖通过上覆溶洞过程中的围岩变形、... 目的为分析上覆溶洞对隧道的影响,进行损伤-渗流耦合作用下上覆溶洞隧道突水灾变规律的研究。方法以重庆市双碑隧道工程为背景,基于三线性应变软化模型建立岩体损伤-渗流耦合模型,采用FLAC3D对隧道开挖通过上覆溶洞过程中的围岩变形、塑性区、渗透系数和涌水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对比分析了不考虑岩体损伤-渗流耦合作用和不同溶洞水压对上覆溶洞隧道突水灾变特征的影响。结果上覆溶洞水压为1.8 MPa时,隧道开挖通过上覆溶洞中心5.0 m后,隧道围岩在溶洞与隧道间产生2条“八字形”的导水裂隙带,导致溶洞与隧道间岩体整体滑动约600 mm,整个滑动体近似梯形,其顶、底、高分别为3.6,9.6,8.4 m;隧道开挖未到达上覆溶洞时,其最大涌水量不超过0.01 m^(3)/s,而通过上覆溶洞中心0,2.5,5.0 m后,其最大涌水量分别为0.022,0.185,0.743 m^(3)/s;上覆溶洞水压为1.2,1.8,2.4 MPa时,隧道通过上覆溶洞后的最大涌水量分别为0.031,0.0743,1.365 m^(3)/s。结论隧道开挖通过上覆溶洞过程中,上覆溶洞水压超过临界值时,隧道会发生冒顶坍塌和突水事故,且突水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和大体量性;溶洞水压越大,隧道会越早突水,最终突水量越高;为模拟再现岩溶隧道开挖过程中的突水灾变时空演化过程,必须考虑岩体的损伤-渗流耦合作用。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岩溶隧道工程围岩稳定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洞 隧道 损伤-渗流耦合 突水 渗透系数 涌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障碍因素 被引量:9
4
作者 丁宝根 方羽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1,共11页
数字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正成为引领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的源泉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又进一步推动着数字技术发展。以2013—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耦合协调度及时空... 数字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正成为引领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的源泉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又进一步推动着数字技术发展。以2013—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探究,结合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度模型深入分析其差异性和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在样本期内,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数字技术系统相对滞后,当下耦合协调的重点是提高数字技术发展水平问题。(2)东部地区的领先优势明显,广东的耦合协调度最高,目前空间差异的重点仍在不同区域间的资源协调及合作,区域合作关系较密切的地区其耦合协调度也较高。(3)我国数字技术与高等教育耦合协调发展形成了技术推动力和高校需求拉动力的作用机制,不同子系统的主要障碍因子为数字产业较为薄弱、数字基础设施仍需完善、高校创新能力欠缺、教学环节数字应用不足等,不同区域障碍因子存在差异。据此,需要采用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政策工具为数字技术发展增效提速,根据地区间距离远近采取不同方式发挥核心地区辐射扩散效应,从管理模式、评价模式和教学模式3个方面探索高校数字化发展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高等教育 耦合协调 基尼系数 障碍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金融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傅亚平 王振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56,共13页
基于2007-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测算科技金融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指数以及收敛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变化、空间演变、区域差异以及收敛特征。结... 基于2007-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测算科技金融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指数以及收敛模型,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变化、空间演变、区域差异以及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趋势上,我国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稳步上升态势,多数省份耦合协调水平还有一定提升空间;(2)空间格局上,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特征;(3)空间差异上,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区域内耦合协调度差异逐年减小,区域间差异也逐年减小,且区域间差异是导致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差异的主要来源;(4)从莫兰指数看,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性,其中,东部省份呈现“高-高”集聚特征,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呈现显著σ收敛趋势与绝对β收敛趋势。其中,西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全国、东部地区收敛速度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 生态文明建设 耦合协调 Dagum基尼系数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固相沉降的深水井环空圈闭压力预测方法研究
6
作者 谢仁军 张来斌 +2 位作者 邹欣 孔祥伟 谢广宇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6,共9页
深水油气井开采期间,由于水下井口装置的特殊性,井筒内高温流体热膨胀会引起环空圈闭压力升高,导致套管挤毁,严重威胁油气井的井筒完整性。基于定容热力学定律和环空流体质量守恒定律,考虑环空内钻井液固相沉降对环空体积的影响,建立了... 深水油气井开采期间,由于水下井口装置的特殊性,井筒内高温流体热膨胀会引起环空圈闭压力升高,导致套管挤毁,严重威胁油气井的井筒完整性。基于定容热力学定律和环空流体质量守恒定律,考虑环空内钻井液固相沉降对环空体积的影响,建立了深水井多环空耦合圈闭压力计算模型;测试了常用钻井液体系的固相沉降规律和流体热物性参数,分析了沉降时间对钻井液密度、等温压缩系数及等压膨胀系数的影响规律;以南海某采气井为例,采用离散网格法,对井筒环空圈闭压力进行迭代求解,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环空圈闭压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固相沉降对钻井液密度的影响较大,随着沉降时间增长,钻井液密度呈明显降低趋势,10d后钻井液固相沉降趋于稳定;随着沉降时间增长,A环空圈闭压力的变化幅度较小,B、C环空圈闭压力的升高幅度较大;环空圈闭压力与采气量、地温梯度、泊松比及等压膨胀系数呈正相关,与等温压缩系数呈负相关。研究表明,考虑固相沉降的影响可提高环空圈闭压力预测的准确度,为深水油气井管柱选型及制定生产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空圈闭压力 定容环空 等压膨胀系数 多环空耦合 固相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机着陆连续梁桥冲击系数研究
7
作者 江辉 赵星燕 +4 位作者 孙耀宗 孟宪锋 李会驰 罗萌 季金文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0-149,170,共11页
为了填补当前国内外对飞机着陆跑道桥冲击系数研究的不足,对冲击系数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提出合理的冲击系数计算公式。首先,选取某机场五跨连续梁桥和民用飞机波音737-800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法和多体动力学法的联合仿真技术建立... 为了填补当前国内外对飞机着陆跑道桥冲击系数研究的不足,对冲击系数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提出合理的冲击系数计算公式。首先,选取某机场五跨连续梁桥和民用飞机波音737-800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法和多体动力学法的联合仿真技术建立了精细化的飞机-桥梁耦合振动分析系统;然后,研究飞机着陆质量、俯仰角、下沉速度及桥梁刚度、桥梁阻尼等因素对飞机着陆时桥梁冲击系数的影响,揭示了其内在规律及机理;最后,开展统计分析,明确了桥梁冲击系数的分布特征,并选取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提出了飞机着陆连续梁桥的冲击系数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飞机着陆质量、下沉速度、接地速度、滚转角及桥梁刚度、桥梁阻尼是影响冲击系数的重要因素;当飞机在桥梁上着陆时,冲击系数服从极值Ⅰ型分布,主要分布区间为0.28~0.79,最高可达2.07;所建飞机着陆连续梁桥的冲击系数回归模型与数值仿真结果平均差异率为5.13%,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该模型对预测飞机着陆冲击作用下跑道桥的冲击系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跑道桥 冲击系数 联合仿真 飞机-桥梁耦合模型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视域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8
作者 王丽 张嫄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45-51,共7页
基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分别建立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双循环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广东省2018-2022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高职教育和经济双循环的耦合协调特征,再利用Dagum基尼系数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关系的地区差异。... 基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分别建立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双循环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广东省2018-2022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高职教育和经济双循环的耦合协调特征,再利用Dagum基尼系数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关系的地区差异。研究表明:省份特征上,广东省高职教育与经济双循环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仍较低;地区特征上,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大小、变化速度和耦合协调模式存在不均衡性;城市特征上,同一地区不同城市的耦合协调关系也存在差异性,尤其是珠三角内部各城市的耦合协调度不均匀现象较为严重。为更好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打造广东省高职教育标杆,辐射带动其他城市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构建高职教育与经济双循环互促共进格局,推动高职教育与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立足各地区发展实际,精准制定耦合协调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高职教育 耦合协调 Dagum基尼系数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溢出效应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动态协调发展分析
9
作者 丁志国 田雨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9,共14页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4—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内部动态协调发展状态,同时利用基尼系数分解法讨论其演变规律与时空差异,并基于SDM模型考察关键因素对其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014—2021年中国各省份数字...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4—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内部动态协调发展状态,同时利用基尼系数分解法讨论其演变规律与时空差异,并基于SDM模型考察关键因素对其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014—2021年中国各省份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动态协调发展水平基本表现为逐年提高,且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具体体现为东部地区的领先与西部地区的滞后;各省份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动态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上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在各经济分区内部具有负向地理溢出效应;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传统金融实力与区域创新能力均会对其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耦合协调 基尼系数分解 空间杜宾模型 地理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中承式铁路拱桥动力系数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郑晓龙 王清平 +4 位作者 曾永平 刘力维 陶奇 杨国静 仲明均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3,45,共6页
研究目的:为探究大跨度中承式铁路拱桥的动力系数影响因素,以国内某具有代表性的主跨430m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型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RAIL建立车轨桥仿真分析模型,针对大跨度铁路拱桥车致振动的特点,通过车桥耦... 研究目的:为探究大跨度中承式铁路拱桥的动力系数影响因素,以国内某具有代表性的主跨430m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为研究对象,采用大型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RAIL建立车轨桥仿真分析模型,针对大跨度铁路拱桥车致振动的特点,通过车桥耦合分析研究方法,探讨了不同类型吊杆、列车类型、轨道不平顺、行车速度等不同运营因素的响应对吊杆拉索动力系数的影响。研究结论:(1)采用吊杆拉索动力系数较挠度动力系数来研究更为合理;(2)车速对于吊杆拉索动力系数的影响在桥跨不同位置呈现不同变化,动力系数较大的吊杆主要在桥跨1/4处及附近,这与该处附近桥梁竖向刚度更低有关;当车速超过300km/h后,吊杆的动力系数增大趋势明显,最大可达到1.62,由于动力系数陡然增大,如采用拉索吊杆应采用高疲劳幅锚固体系保证其可靠性;(3)轨道不平顺对桥跨各位置吊杆的动力系数影响很小;(4)采用钢索和碳纤维拉索吊杆的动力系数响应差别并不明显;(5)货车的动力系数变化趋势较动车组更加平稳,动车组较货车对于桥跨的冲击影响更大;(6)本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大跨度铁路拱桥动力系数的设计与检算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铁路中承式拱桥 车桥耦合 动力系数 碳纤维拉索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调管放大器输出腔的匹配理论
11
作者 何琥 雷禄容 李士锋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7,共6页
基于输出波导与腔体耦合的等效电路模型,对于任意的输出波导与腔体的耦合和任意的腔体和电子束参数,建立了速调管放大器输出腔的匹配理论即最大输出功率理论。建立了带有互感和感应电流等参数的输出腔等效电路模型,研究了输出微波功率... 基于输出波导与腔体耦合的等效电路模型,对于任意的输出波导与腔体的耦合和任意的腔体和电子束参数,建立了速调管放大器输出腔的匹配理论即最大输出功率理论。建立了带有互感和感应电流等参数的输出腔等效电路模型,研究了输出微波功率和反射功率,其中在研究反射功率时讨论了复耦合系数不等于1和等于1这两种情况下反射功率的表达式,推导了输出波导与带有电子束的输出腔任意的耦合和完全匹配这两种情形时输出微波功率和间隙电压关系的公式。推导了完全匹配时输出腔谐振频率与输出腔有载品质因数的表达式。匹配情形时从含有互感的等效电路模型推出的输出功率的计算结果与经典理论的计算结果近似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腔匹配理论 互感 感应电流 有载品质因数 复耦合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旋转机构的EC-WPT系统及其参数优化设计
12
作者 李书丽 杨玉姿 +2 位作者 吴学颖 张雅洁 罗利均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8-246,共9页
针对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EC-WPT)系统在旋转耦合机构中的应用需求,提出了4类层叠套筒式电场耦合机构,其耦合特性分别呈现极大正值、零值、极小负值和临界负值的特征差异。通过有限元仿真手段,系统揭示了4类耦合机构的系数变化规律。... 针对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EC-WPT)系统在旋转耦合机构中的应用需求,提出了4类层叠套筒式电场耦合机构,其耦合特性分别呈现极大正值、零值、极小负值和临界负值的特征差异。通过有限元仿真手段,系统揭示了4类耦合机构的系数变化规律。针对正/负耦合系数的不同特性,基于双侧LC补偿网络,给出了对应的EC-WPT系统参数设计方法。为验证理论设计的有效性,在统一输入电压、负载阻抗、传输距离和极板尺寸的条件下,通过仿真分析了具有极大正耦合系数与极小负耦合系数的EC-WPT系统性能。特别针对极小负耦合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仿真与实验表明:具有极小负耦合系数的系统展现出优异的电能传输性能,在输出功率100 W的情况下传输效率达到85.3%。该研究为可旋转EC-WPT系统的耦合机构设计与控制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工程实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WPT 套筒式耦合机构 极小负耦合系数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NSYS的多能互补耦合系统性能对比分析
13
作者 冯国会 殷传智 +1 位作者 张磊 王茜如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54,共6页
为解决单一可再生能源供暖存在间接性和波动性缺陷以及传统燃煤燃气锅炉存在碳排放量高等问题,利用TRNSYS软件建立五种基于太阳能集热器的典型多能源耦合系统仿真模型,对其性能参数进行分析,并对五种系统的经济性和环境效益进行评价。... 为解决单一可再生能源供暖存在间接性和波动性缺陷以及传统燃煤燃气锅炉存在碳排放量高等问题,利用TRNSYS软件建立五种基于太阳能集热器的典型多能源耦合系统仿真模型,对其性能参数进行分析,并对五种系统的经济性和环境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的五种能源耦合系统供暖季平均性能系数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性能提升尤为显著,达到15.8%。与单一能源系统相比,五种系统同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及环保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集热器 可再生能源 多能耦合系统 性能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集成串联电容Buck-Cuk高降压DC-DC本质安全型变换器
14
作者 李洪珠 李文瑞 李雯婧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157,170,共12页
针对传统本安变换器降压比不足的问题,将Buck与非反向Cuk变换器组合,得到了交错并联型Buck-Cuk变换器。该变换器通过引入串联电容减小开关管上的电压应力。为减小变换器的体积与重量将两个输出电感进行耦合集成,得到了磁集成串联电容Buc... 针对传统本安变换器降压比不足的问题,将Buck与非反向Cuk变换器组合,得到了交错并联型Buck-Cuk变换器。该变换器通过引入串联电容减小开关管上的电压应力。为减小变换器的体积与重量将两个输出电感进行耦合集成,得到了磁集成串联电容Buck-Cuk高降压DC-DC本质安全型变换器。分析了在不同工作模式下耦合电感的等效电感值,并推导出耦合前后对于相电流纹波的影响,获得了不同占空比的情况下耦合度对于电流纹波抑制的约束关系,验证了耦合集成能提升变换器的本质安全性能。此外,分析所提变换器中电源和不同器件对短路时放电火花所提供的能量,证明了所提变换器的本质安全特性较传统变换器有较大的提升。最后,通过搭建一台实验样机,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ck-Cuk变换器 高降压比 交错并联 耦合系数 电流纹波 本质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接枝KH550的石墨烯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热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5
作者 李亚莎 田泽 +3 位作者 王璐敏 庞梦昊 曾跃凯 赵光辉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62,共6页
为分析表面接枝有硅烷偶联剂KH550的石墨烯对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性能的影响,本工作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对纯PDMS、未接枝KH550的石墨烯改性PDMS,以及表面接枝KH550的石墨烯(接枝密度分别为6%和12%)改性PDMS进行建模,从微观角度对比... 为分析表面接枝有硅烷偶联剂KH550的石墨烯对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性能的影响,本工作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对纯PDMS、未接枝KH550的石墨烯改性PDMS,以及表面接枝KH550的石墨烯(接枝密度分别为6%和12%)改性PDMS进行建模,从微观角度对比分析改性后PDMS热力学性能的提升。模拟结果表明,在PDMS中掺杂石墨烯或在石墨烯表面接枝KH550后再与PDMS混合,均能改善PDMS热导率、玻璃化转变温度、自由体积、均方位移及水分子的扩散系数和结合能等热力学性能。在含水模型中,接枝密度为6%和12%的表面接枝KH550石墨烯改性PDMS相较于纯PDMS 250 K热导率分别提高25.6%和21.6%,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提高70 K和77 K。对比接枝KH550的石墨烯改性PDMS的含水与不含水的模型可知,水分子能够提高均方位移,降低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减小自由体积,同时水分子扩散系数及结合能随温度与接枝密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减少冰闪电压对电力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对研发输电线路融冰、疏水性材料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硅烷偶联剂 KH550 热导率 扩散系数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及驱动力研究
16
作者 杨霏 周玉 +1 位作者 陈银银 梁甜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3,96,共11页
长江经济带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带,探究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耦合协调机理,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析... 长江经济带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带,探究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耦合协调机理,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析2006—2021年研究区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21年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持续递增及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分布格局;2)下游、上游-下游分别是区域内与区域间差异中最为显著的,造成总体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区域间差异;3)资源集聚能力是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 Dagum基尼系数 地理探测器 耦合协调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氧化钒的可重构声表面波谐振器 被引量:1
17
作者 宫傲 何伟 +3 位作者 郭乙龙 白焱 黄秋钦 黄文 《压电与声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08,共6页
仿真设计了一款新颖的可重构声表面波(SAW)谐振器。该设计将相变材料二氧化钒(VO_(2))与谐振器集成在同一芯片上,实现了紧凑的可重构谐振器。利用VO_(2)的相变特性,以VO_(2)替代SAW谐振器的部分电极。通过温度控制SAW谐振器中VO_(2)电... 仿真设计了一款新颖的可重构声表面波(SAW)谐振器。该设计将相变材料二氧化钒(VO_(2))与谐振器集成在同一芯片上,实现了紧凑的可重构谐振器。利用VO_(2)的相变特性,以VO_(2)替代SAW谐振器的部分电极。通过温度控制SAW谐振器中VO_(2)电极的工作状态,实现SAW谐振器频率在两种不同状态之间的调谐。设计的电极宽度为1.15μm(理论波长λ为4.6μm)的可重构谐振器,仿真结果显示其频率可在472 MHz和774 MHz两种状态下进行调谐,机电耦合系数分别为7.1%和5.6%,同时调谐范围高达302 MHz。为使设计的可重构谐振器具有更优的性能,对可重构谐振器的电极厚度进行参数化仿真,当电极厚度为0.12λ时,SAW谐振器的机电耦合系数最高,为后续可重构SAW滤波器提供了更大的带宽。同时还提出了基于VO_(2)的可重构SAW谐振器的工艺流程思路,这为设计应用于实际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表面波谐振器 二氧化钒 频率调谐 电极厚度 机电耦合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_(0)模态的谐振器杂波抑制方法
18
作者 郭天赐 帅垚 +2 位作者 罗文博 吴传贵 张万里 《压电与声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9-483,共5页
杂波抑制是高性能声表面波(SAW)谐振器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为了抑制在高频宽带谐振器出现的杂波,以X-40°Y-LiNbO_(3)(LN)/SiO_(2)/Ta_(2)O_(5)/SiO_(2)/Ta_(2)O_(5)/SiO_(2)/Si结构为衬底激发S0模态声表面波,得到高频宽带的谐振器... 杂波抑制是高性能声表面波(SAW)谐振器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为了抑制在高频宽带谐振器出现的杂波,以X-40°Y-LiNbO_(3)(LN)/SiO_(2)/Ta_(2)O_(5)/SiO_(2)/Ta_(2)O_(5)/SiO_(2)/Si结构为衬底激发S0模态声表面波,得到高频宽带的谐振器,同时对杂波抑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两种新型叉指换能器(IDT)设计方案,并进行仿真和流片验证。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三母线IDT结构为高频宽带谐振器提供了良好的杂波抑制,同时使品质因数(Q)与正常类型谐振器保持相同的水平。通过流片测试比较了不同切指形状叉指换能器(IDT)对谐振器的杂波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振器 杂波抑制 机电耦合系数 叉指结构 切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切LNOI谐振器的横模抑制方法研究
19
作者 王浩东 帅垚 +3 位作者 吴传贵 彭斌 潘忻强 张万里 《压电与声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4-478,共5页
研究了基于X切LNOI(LiNbO_(3)on Insulator)衬底的声表面波谐振器。在保持谐振器品质因数(Q)值不变的情况下,采用电极假指长度加权的方法来抑制横向模态。设计并制备了不同结构的加权电极结构谐振器,系统地探讨了电极加权周期及幅值对... 研究了基于X切LNOI(LiNbO_(3)on Insulator)衬底的声表面波谐振器。在保持谐振器品质因数(Q)值不变的情况下,采用电极假指长度加权的方法来抑制横向模态。设计并制备了不同结构的加权电极结构谐振器,系统地探讨了电极加权周期及幅值对横向模态的影响规律。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了在频率2.5 GHz下X切LNOI结构的最佳加权电极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调整加权电极的设计可以有效抑制因X切LN(LiNbO_(3))材料引发的横向模态,进而优化谐振器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OI 声表面波 机电耦合系数 横向模态抑制 加权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测度、区域差异及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丽双 傅新红 +1 位作者 蒋浩 杨锦秀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4,共10页
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各省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一步采用障碍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耦合协调模型实证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子、区域差异及内部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 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各省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一步采用障碍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耦合协调模型实证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子、区域差异及内部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较低,大多数省份处于“失调-过渡”阶段转变状态;农业新质劳动资料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其区域差异导致东、西部地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均衡;西部地区各类农业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水平最低,其中农业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的耦合协调水平最低。据此,建议大力促进农业新质劳动资料发展水平的提升,缩小农业新质劳动资料的区域差异;重点补齐西部地区发展水平不高的短板,加大西部农业新质生产资料的推广力度;发挥东部资金、技术优势,探索农业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结合应用的新场景、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耦合协调 Dagum基尼系数 障碍度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