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属基复合材料EBSD样品制备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郜鲜辉 林守钢 +2 位作者 赵建全 吴金金 李明辉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4-59,共6页
为讨论金属基复合材料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样品的制备方法,本文选用ZrO_2/Ti-6Al-4V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比较了经过电解抛光、化学浸蚀、振动抛光后样品的显微形貌,并详细讨论了不同时长振动抛光后的显微形貌、衍射花样衬度、取向... 为讨论金属基复合材料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样品的制备方法,本文选用ZrO_2/Ti-6Al-4V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比较了经过电解抛光、化学浸蚀、振动抛光后样品的显微形貌,并详细讨论了不同时长振动抛光后的显微形貌、衍射花样衬度、取向分布图和花样标定率等。结果表明:振动抛光方法比电解抛光、化学浸蚀更适合金属基复合材料EBSD样品的制备;随着振动时长的增加,花样质量逐渐提高,当振动时长为8h时,EBSD测试标定率可达到9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基复合材料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 振动抛光 样品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状铁素体/马氏体高强度低屈强比双相钢的EBSD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丕军 刘相华 王国栋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59,共3页
应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了具有针状铁素体/马氏体双相组织的高强度低合金钢的显微组织结构,且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种钢种的平均晶粒尺寸达到了2μm级,属于细晶粒钢;双相组织中的马氏体相的体积分数为27.6%,铁素体相... 应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了具有针状铁素体/马氏体双相组织的高强度低合金钢的显微组织结构,且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这种钢种的平均晶粒尺寸达到了2μm级,属于细晶粒钢;双相组织中的马氏体相的体积分数为27.6%,铁素体相的体积分数为70.9%,且两相晶界取向差的半数为小角度晶界,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塑性性能和形变能力,屈强比达到了0.674.讨论了晶粒尺寸、相体积分数和晶界取向差与材料力学性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组织 高强度 低屈强比 电子背散射衍射 晶粒尺寸 相体积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S制备亚微米多晶LaB_6块体的EBSD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身林 刘丹敏 张久兴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83-486,共4页
用氢直流电弧法制备LaH2纳米粉末,再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在压力50 MPa,烧结温度1 400℃~1 600℃条件下制备了LaB6亚微米多晶块体。采用EBSD技术,对LaB6样品表面的晶粒、晶界特征及晶粒取向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SPS制备... 用氢直流电弧法制备LaH2纳米粉末,再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在压力50 MPa,烧结温度1 400℃~1 600℃条件下制备了LaB6亚微米多晶块体。采用EBSD技术,对LaB6样品表面的晶粒、晶界特征及晶粒取向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SPS制备的LaB6晶粒尺寸为0.14μm^1.10μm,晶粒大小随烧结温度升高而增大。随烧结温度的升高,小角度晶界(微取向差在10°以内)的含量逐渐增加。取向分析表明,SPS烧结LaB6多晶块体形成了几种择优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电等离子烧结 多晶LaB6 亚微米 eb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共晶Al-Si合金初生相的EBSD表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邓超 刘如学 +1 位作者 洪睿 郑江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4-17,共4页
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对亚共晶Al-Si合金进行了表征。根据晶界成像图与花样质量成像图提取了初生α-Al相的取向数据,通过合理设置晶界临界值与带衬度值均可获得可靠的结构参数统计结果,提取出的初生α-Al相信息可以方便地分析... 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对亚共晶Al-Si合金进行了表征。根据晶界成像图与花样质量成像图提取了初生α-Al相的取向数据,通过合理设置晶界临界值与带衬度值均可获得可靠的结构参数统计结果,提取出的初生α-Al相信息可以方便地分析其含量、形态、尺寸、分布以及取向等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I合金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bsd) 初生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焊接钛合金-双相不锈钢的微观组织特征与力学性能研究
5
作者 刘金涛 朱桂春 +3 位作者 黄佳雯 陈令杰 韩刚 陈翔 《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1,150,共10页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钛/双相不锈钢复合板凭借其卓越的耐腐蚀性能,展现了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爆炸焊接制备了TP270C钛合金/SUS821L1高强度双相不锈钢的双金属复合板,并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钛/双相不锈钢复合板凭借其卓越的耐腐蚀性能,展现了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爆炸焊接制备了TP270C钛合金/SUS821L1高强度双相不锈钢的双金属复合板,并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技术,对复合板的界面微观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还结合力学性能测试对焊接质量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界面沉积能量较低时,焊接界面介于平直界面和波状界面之间;而当界面沉积能量较高时,焊接界面呈波状。两者界面附近均出现了元素扩散和晶粒细化现象。在焊接界面、熔化区域以及绝热剪切带内以完全再结晶为主;靠近焊接界面的位置,钛以部分再结晶为主,双相不锈钢以部分再结晶和变形晶为主。局部热积累促进了熔化层内晶粒的长大,然而,被熔化层“包裹”的钛颗粒出现了晶粒细化。在力学性能测试中,界面沉积能量较高的样品抗剪强度和抗弯强度相对于界面沉积能量较低的样品分别提升了40.33%和4.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焊接 钛/钢复合板 界面形貌 力学性能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rface geometry modification to trap plasticized flash for improved joint strength of dissimilar rotary friction welds
6
作者 Neeraj Kumar Mishra S.G.K.Manikandan +1 位作者 Suresh Meshram Amber Shrivastava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4期71-78,共8页
Rotary friction welding is a highly effective solid-state technique for joining dissimilar materials,which offers the potential for significant weight reduction without compromising strength.Traditionally,during rotar... Rotary friction welding is a highly effective solid-state technique for joining dissimilar materials,which offers the potential for significant weight reduction without compromising strength.Traditionally,during rotary friction welding,the severely deformed material,or flash,is expelled from the interface and machined away to achieve the desired joint geometry.However,this work introduces a novel approach:trapping the flash within the joint to improve joint properties.The study investigates two different interface geometry combinationsdflat-flat and flat-taper interfaces.Previous research shows that Ni interlayer between steel and titanium can enhance the joint strength.This study builds on the existing knowledge(effect of Ni interlayer)by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interface geometr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issimilar joint performance.The experimental results,including tensile testing and micro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highlight the superior performance of the flat-taper interface.The modified geometry minimizes flash loss,providing a cavity that retains both the flash and the Ni interlayer within the joint.This retention promotes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resulting in refined grain structures near the interface.Moreover,the trapped Ni interlayer effectively prevents the formation of brittle Fe-Ti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at the dissimilar material interface.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flat-taper interface improved joint strength by an impressive 105%compared to the flat-flat interface.This innovative geometry modification demonstrates the potential to enhanc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dissimilar joints through better flash and interlayer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metry modification Microstructure electron back scattered diffraction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FRACTOGRAPHY SS321 TI6AL4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拔高碳钢丝织构演变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王雷 涂益友 +1 位作者 李凡 黄海波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135,共5页
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EBSD)方法对高碳钢丝拉拔及再结晶过程织构的演变过程及织构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随钢丝应变量的增加,钢丝中除了典型的〈110〉丝织构外,还存在比较明显的〈112〉织构,并且随着应变量的增加〈110〉织构的强... 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EBSD)方法对高碳钢丝拉拔及再结晶过程织构的演变过程及织构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随钢丝应变量的增加,钢丝中除了典型的〈110〉丝织构外,还存在比较明显的〈112〉织构,并且随着应变量的增加〈110〉织构的强度逐渐增加;同时,在ε=1.9时,钢丝表层〈110〉强度及所占比例大于中心部分,而〈112〉织构强度弱于中心部分;在经过600℃退火再结晶后钢丝中产生的再结晶织构与形变织构相同,仍然为〈110〉和〈112〉织构,并且随退火时间延长,织构强度不断变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sd 织构 再结晶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颗粒尺寸测量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韩喜江 张慧姣 +2 位作者 徐崇泉 周德瑞 谢晓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331-1334,共4页
应用X射线衍射线线宽法、透射电镜法、比表面积法和激光粒度分析法对自制的Ni(OH) 2 超微粉及标准颗粒度的样品进行比较分析 ,探讨了分析原理、颗粒形状等因素对粒径测试准确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由球形颗粒组成的超微粉 ,透射电镜... 应用X射线衍射线线宽法、透射电镜法、比表面积法和激光粒度分析法对自制的Ni(OH) 2 超微粉及标准颗粒度的样品进行比较分析 ,探讨了分析原理、颗粒形状等因素对粒径测试准确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由球形颗粒组成的超微粉 ,透射电镜法和激光粒度分析法分析的结果均比较准确 ;4种方法对由不规则形状颗粒组成的超微粉分析结果相差悬殊 ,应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比较以得出可信的颗粒尺寸 .实验证实 ,样品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程度对超微颗粒尺寸测量结果有较大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颗粒 超微粉 球形颗粒 颗粒度 激光粒度分析 粒径 分散 透射电镜法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商丹断裂带的构造变形与形成环境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涂文传 宋传中 +4 位作者 任升莲 李加好 张欢 张妍 王中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20-827,共8页
秦岭商丹断裂带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构造缝合带,具有复杂的构成和长期的演化历史。文章选取了商丹断裂带的2条横剖面,综合运用宏观构造分析、显微构造分析、岩石有限应变测量、断层岩的变形温度估测及EBSD石英光轴组构测量分析等方... 秦岭商丹断裂带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构造缝合带,具有复杂的构成和长期的演化历史。文章选取了商丹断裂带的2条横剖面,综合运用宏观构造分析、显微构造分析、岩石有限应变测量、断层岩的变形温度估测及EBSD石英光轴组构测量分析等方法对商丹断裂带进行了精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商丹断裂带两侧岩片相对倾斜,呈正花状;东段线理保留得比西段好,南北两盘线理差异明显,南盘以倾向线理为主,北盘以水平线理为主;商丹断裂带岩石均受到压扁作用,东段岩石比西段岩石所受的压扁作用更强;商丹带断层岩变形温度多集中于(500±30)℃范围内,东段温度比西段高,北盘温度比南盘高,由断裂带向两侧温度逐渐下降。EBSD组构分析结果表明,剪切带中石英主要以中低温菱面〈a〉组构和低温底面〈a〉组构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丹断裂带 花状构造 有限应变测量 温度估计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50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的微观织构演变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7
10
作者 金玉花 张林 +1 位作者 张亮亮 王希靖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0107-20111,共5页
对5 mm厚的7050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各区域的微观织构演变、硬度分布及拉伸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完整焊缝接头的拉伸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母材主要为亚结构组织,存在(011)[100]高斯织构、(112)[111]铜织构和(001)[100]立方织构;焊... 对5 mm厚的7050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各区域的微观织构演变、硬度分布及拉伸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完整焊缝接头的拉伸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母材主要为亚结构组织,存在(011)[100]高斯织构、(112)[111]铜织构和(001)[100]立方织构;焊核区发生动态再结晶,主要为[100]∥WD、[110]∥WD、[111]∥WD丝织构;前进侧热力影响区存在(111)[110]剪切织构、(110)[112]黄铜织构、(100)[012]和(100)[012]再结晶织构;而后退侧热力影响区为(001)[110]旋转立方再结晶织构和(112)[111]铜织构,主要是由各微区热-力作用不同导致。焊缝区硬度呈“W”型分布,硬度最小值出现在后退侧热影响区。前进侧与后退侧抗拉强度分别为496.9 MPa和505.2 MPa,达到母材强度的88%和90%;焊核区抗拉强度为440.4 MPa;完整焊缝抗拉强度最低,为415.7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50铝合金 搅拌摩擦焊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回火马氏体取向关系的电子背散射衍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申存 李志成 +2 位作者 易丹青 曹志强 张鸿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620-2627,共8页
为了研究马氏体的相变特征,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并结合金相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分析低温回火的20MnCr5渗碳齿轮钢的性能和组织。根据马氏体相变理论中的K-S和N-W取向关系分别计算得到马氏体{110}α极射赤面投影图。利用EBSD技术... 为了研究马氏体的相变特征,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并结合金相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分析低温回火的20MnCr5渗碳齿轮钢的性能和组织。根据马氏体相变理论中的K-S和N-W取向关系分别计算得到马氏体{110}α极射赤面投影图。利用EBSD技术对20MnCr5齿轮钢心部选定的区域进行扫描,分析区域中马氏体的取向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马氏体取向整体呈随机分布,但在局部区域呈有规律分布。整个扫描区域的取向差主要分布在5°以下和45°以上。为反映马氏体局部区域取向分布的规律,选定一个原奥氏体晶粒,并做出区域中所有马氏体{110}α晶面的极射赤面投影图,得到极点有规律分布的极图。通过对{110}α极图分别使用K-S和N-W关系拟合,确定所选区域的马氏体的取向关系以N-W关系为主,实际极点离散分布在理论极点周围;使用协同形变机理解释实际取向分布与理论分布的偏差是由马氏体相变导致周围组织复杂的畸变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MnCr5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马氏体变体 取向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车轮钢的组织韧化工艺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跃 潘涛 +3 位作者 陈刚 崔银会 苏航 彭云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1,共6页
为改善高速车轮钢韧性,从而提高高速车轮运行安全性,通过改变辗轧变形温度(tD)及踏面淬火温度(tQ),系统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车轮钢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光学、扫描电子显微(SEM)技术、电子背散射技术(EBSD)、定量金相技术等研究了车轮钢... 为改善高速车轮钢韧性,从而提高高速车轮运行安全性,通过改变辗轧变形温度(tD)及踏面淬火温度(tQ),系统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车轮钢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光学、扫描电子显微(SEM)技术、电子背散射技术(EBSD)、定量金相技术等研究了车轮钢珠光体组织.试验结果表明:车轮钢韧性随着tD与tQ的降低而升高,强度变化不大;tD与tQ的降低导致奥氏体晶粒尺寸减小,同时得到细化的珠光体球团组织,是韧性优化的直接原因.进一步断口分析与EBSD分析表明,单个珠光体球团可形成一个解理面,且解理面滑移带终止于珠光体球团界,与珠光体球团内部小角度晶界相对应,可认为珠光体球团是车轮钢韧性的控制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钢 热处理 珠光体球团 韧性 电子背散射技术eb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磁场退火对冷轧IF钢板再结晶织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艳 赵骧 +1 位作者 何长树 左良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287-1290,共4页
通过SEM-EBSD分析研究了在再结晶初期强磁场退火对冷轧IF钢板再结晶织构的影响.将样品加热到650℃分别保温0,10,30 min以获得部分再结晶的样品.磁场退火时磁场方向平行于样品的横轧向,所施加的磁场强度为12 T.结果表明,在再结晶初期,与... 通过SEM-EBSD分析研究了在再结晶初期强磁场退火对冷轧IF钢板再结晶织构的影响.将样品加热到650℃分别保温0,10,30 min以获得部分再结晶的样品.磁场退火时磁场方向平行于样品的横轧向,所施加的磁场强度为12 T.结果表明,在再结晶初期,与其他{111}取向的再结晶晶粒相比,磁场退火有利于{111}〈112〉取向的再结晶晶粒首先形核和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磁场 退火 再结晶 织构 IF钢板 SEM-eb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冲击强化提高纯铜耐磨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玉琴 王学德 +1 位作者 杨竹芳 宋飞龙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6-200,共5页
应用激光冲击强化对纯铜表面进行处理改善其耐磨性能。采用球磨实验分析了激光冲击强化前后的耐磨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表层的相结构和晶粒形态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耐磨性能提高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纯铜... 应用激光冲击强化对纯铜表面进行处理改善其耐磨性能。采用球磨实验分析了激光冲击强化前后的耐磨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表层的相结构和晶粒形态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耐磨性能提高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纯铜经激光冲击强化后其比磨损率降低了19.5%,同时由于表面粗糙度增大,使得初期摩擦系数增加,但随着摩擦周数的增加,激光冲击强化作用明显,摩擦系数下降。这是由于激光冲击强化在纯铜中引入大量细化晶粒、孪晶和亚结构,阻碍了位错的运动,增强了变形抗力,从而提高了材料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冲击强化 纯铜 耐磨性能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定ZnO颗粒生长方向的电子背散射衍射方法 被引量:3
15
作者 谢季佳 何发泉 洪友士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4-18,共5页
发展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电子背散射衍射系统(EBSD)对微晶颗粒空间取向进行表征的新方法,对以气相氧化方法制备的纳米晶ZnO颗粒的生长方向进行了测量。在样品台两个不同的倾转角度下采集两幅ZnO颗粒图像,对这两幅图做图像分析,... 发展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电子背散射衍射系统(EBSD)对微晶颗粒空间取向进行表征的新方法,对以气相氧化方法制备的纳米晶ZnO颗粒的生长方向进行了测量。在样品台两个不同的倾转角度下采集两幅ZnO颗粒图像,对这两幅图做图像分析,测量各枝晶臂在样品台不同倾转角时的投影角度,可以确定ZnO颗粒枝晶臂的生长方向在样品台坐标系中的空间取向,并获得各枝晶臂的长度和夹角。由EBSD确定ZnO颗粒对应的枝晶臂晶格坐标与样品台坐标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并根据坐标变换关系可确定枝晶臂空间生长方向的晶体学取向是沿[0001]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背散射衍射 空间取向 生长方向 Z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单晶硅锭中的亚晶粒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汪已琳 张东华 +1 位作者 汤斌兵 周浪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5-139,共5页
当前类单晶硅锭生长技术已能容易地获得尺寸数倍于太阳电池硅片的<001>取向的超大"晶粒",但在其硅片中存在亚晶粒。采用位错刻蚀与显微观察、X射线双晶衍射和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研究了该类硅片的亚晶粒及亚晶界结构... 当前类单晶硅锭生长技术已能容易地获得尺寸数倍于太阳电池硅片的<001>取向的超大"晶粒",但在其硅片中存在亚晶粒。采用位错刻蚀与显微观察、X射线双晶衍射和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研究了该类硅片的亚晶粒及亚晶界结构。结果表明:硅片中亚晶粒尺寸为3~6 mm,其中的亚晶界对位错刻蚀十分敏感,为密排位错列组成,亚晶粒内部同时也存在与普通多晶硅锭中平均密度相当的位错;亚晶粒之间相互取向差别小于10°,而且基本是以<001>为轴的旋转位向差,故能够保证(001)面特有的金字塔型碱腐蚀制绒效果;类单晶硅锭的结晶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尽量避免亚晶粒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单晶硅 亚晶粒 亚晶界 位错 背散射电子衍射 位向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定断裂表面晶体学取向的电子背散射衍射方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谢季佳 上官丰收 +1 位作者 武晓雷 洪友士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6期547-550,共4页
利用扫描电镜中带多自由度的样品台和电子背散射衍射系统(EBSD)研究了断口的晶体学定向方法。对于镍拉伸变形后的沿晶断裂表面,利用EBSD确定了晶粒与样品坐标之间的晶体学取向关系,通过样品台倾转获得断裂面与样品之间的几何对应关系,... 利用扫描电镜中带多自由度的样品台和电子背散射衍射系统(EBSD)研究了断口的晶体学定向方法。对于镍拉伸变形后的沿晶断裂表面,利用EBSD确定了晶粒与样品坐标之间的晶体学取向关系,通过样品台倾转获得断裂面与样品之间的几何对应关系,从而定出样品沿晶断裂面主要的晶体学位向是{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定向 电子背散射衍射 断裂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Z40M合金再结晶形核的唯象行为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阳 王磊 +1 位作者 于腾 刘杨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8-212,共5页
以DZ40M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金相组织观察和EBSD晶粒取向分析技术,分析了DZ40M合金的再结晶形核位置与形核后的晶粒取向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DZ40M合金经压痕变形后,在退火过程中发生的再结晶晶粒主要在初生碳化物周围和枝晶间形核;初... 以DZ40M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金相组织观察和EBSD晶粒取向分析技术,分析了DZ40M合金的再结晶形核位置与形核后的晶粒取向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DZ40M合金经压痕变形后,在退火过程中发生的再结晶晶粒主要在初生碳化物周围和枝晶间形核;初生碳化物处形核的再结晶晶粒主要位于〈112〉取向上,而枝晶间形核的再结晶晶粒为〈110〉取向.合金中的二次碳化物M23C6在晶界、亚晶界和位错上析出,能够阻碍再结晶核心的形成.当退火温度低于1423 K时,M23C6的析出数量较多,尺寸小且间距小,可以有效地抑制合金的再结晶形核,降低再结晶形核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结晶形核 DZ40M合金 ebsd(电子背散射衍射) 初生碳化物 枝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C颗粒SAXS表征及其与XRD、SEM的比较 被引量:3
19
作者 饶群力 路庆华 +2 位作者 毕刚 王瑞斌 范小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665-1668,共4页
对在不同工艺下制备的两组纳米SiC颗粒分别进行了小角X射线散射(SAXS)、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测试.结果显示,两组颗粒试样存在尺寸和粒度分布差异,不同测量方法所包含的信息各有侧重.利用二维探测器XRD系统进行了SAXS和XRD测量... 对在不同工艺下制备的两组纳米SiC颗粒分别进行了小角X射线散射(SAXS)、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测试.结果显示,两组颗粒试样存在尺寸和粒度分布差异,不同测量方法所包含的信息各有侧重.利用二维探测器XRD系统进行了SAXS和XRD测量,探讨了该系统在SAXS测量中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对这些测试结果及其与SEM的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发现SAXS更适合于样品尺寸的总体状态表征,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计算结果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小角X射线散射 X射线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82-T6铝合金搅拌摩擦过程中动态再结晶方式对焊核区织构类型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亮亮 王希靖 刘骁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65-669,共5页
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借助取向成像分析软件,分别研究了6082-T6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焊核区后退侧、焊核区正中心、焊核区前进侧上表面晶粒形貌、晶界特征、织构组分的演化。结果表明,焊接过程中,焊核区后退侧金属产生热塑性变形、晶粒... 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借助取向成像分析软件,分别研究了6082-T6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焊核区后退侧、焊核区正中心、焊核区前进侧上表面晶粒形貌、晶界特征、织构组分的演化。结果表明,焊接过程中,焊核区后退侧金属产生热塑性变形、晶粒内位错塞积与重组,形成小角度晶界的亚晶粒,部分小角度晶界通过旋转转变为大角度晶界,发生"连续动态再结晶",母材粗大晶粒被细化。同时形成(111)[110]剪切织构,而在(111)[110]取向晶粒周围产生许多变形亚结构。(001)[100]立方取向亚结构在位错密度及位错组态上的优势,使其在焊接热循环作用下成为"非连续动态再结晶"的晶核,随后长大为(001)[100]立方取向晶粒。轴肩的旋转挤压作用,使焊核区晶粒沿ND方向旋转,故在焊核区正中心位置出现(001)[110]旋转立方织构,而在前进侧出现(111)[110]剪切织构和(001)[100]立方织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82-T6铝合金 搅拌摩擦焊 动态再结晶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