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及有机物组分的电化学-质谱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宋丽丽 赵焕娟 +3 位作者 陈宇飞 郭冬发 李慧 徐加泉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363,I0002,共11页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电化学-质谱(EC-MS)法高通量分析土壤样品中的金属组分和有机物。首先,根据理化性质,将土壤样品中的金属组分和有机物组分分为水溶态、脂溶态、难溶态和可氧化态等4种形态;然后,分别采用萃取、反应、电解等方式对4种形...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电化学-质谱(EC-MS)法高通量分析土壤样品中的金属组分和有机物。首先,根据理化性质,将土壤样品中的金属组分和有机物组分分为水溶态、脂溶态、难溶态和可氧化态等4种形态;然后,分别采用萃取、反应、电解等方式对4种形态组分进行在线顺次提取;将提取后的组分在线传输至电喷雾电离源进行离子化,随后进行正、负离子模式检测。实际样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成功检测出土壤样品中多种水溶态金属盐和有机物(如Mg、Cr、Ni、Zn、Co、Cu、Al、Pb等多种水溶性金属盐,尿素及多种有机胺)、20多种脂溶态有机羧酸、以及难溶态金属盐(Mg、Ni、Cr、Pb、Co)和可氧化态(Cu、Pb)。该方法可为环境评估和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形态分析 有机污染物 顺次提取 电化学-质谱(e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放电复合加工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永华 刘为东 +2 位作者 刘江文 卢家俊 邹治湘 《电加工与模具》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共18页
电解放电复合加工是实现电加工技术创新和突破的重要途径,可通过耦合放电与电解能场,利用其时/空协同效应实现在可加工性、加工精度及表面质量等方面的提升,故在介绍电解放电复合加工技术概念和原理分类的基础上,着重概述该领域近十年... 电解放电复合加工是实现电加工技术创新和突破的重要途径,可通过耦合放电与电解能场,利用其时/空协同效应实现在可加工性、加工精度及表面质量等方面的提升,故在介绍电解放电复合加工技术概念和原理分类的基础上,着重概述该领域近十年来的关键性研究进展和新技术创新,对除电火花-电解组合加工和电弧复合加工之外的各类电解放电复合加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该技术的规模化工程应用仍需在性能突破、精确建模、加工过程智能控制、复合加工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辅助电火花加工 电火花辅助电解加工 等离子体辅助电解加工 火花辅助化学雕刻 射流电化学放电加工 电解等离子体化学刻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辅助制备有序孔钽箔及其电容性能研究
3
作者 王文波 康俊 +3 位作者 李年 蒲靖文 孔明光 王振洋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98-207,共10页
目的改善商业钽箔作为钽阳极材料时比容量有限的问题。方法提出了一种利用激光刻蚀技术和电化学腐蚀相结合的工艺在商业钽箔上构筑有序孔用于提升其储电能力的方法,对处理前后钽箔的表面形貌、结构特征以及电容性能发生的变化进行表征... 目的改善商业钽箔作为钽阳极材料时比容量有限的问题。方法提出了一种利用激光刻蚀技术和电化学腐蚀相结合的工艺在商业钽箔上构筑有序孔用于提升其储电能力的方法,对处理前后钽箔的表面形貌、结构特征以及电容性能发生的变化进行表征。结果利用15 V的电压阳极氧化处理预先在钽箔表面生长一层Ta_(2)O_(5),其具有的厚度更好地适应了1064nm激光的重复扫描。Ta_(2)O_(5)层在激光的作用下被有效去除,电子显微镜的表征结果显示,钽箔表面形成有序分布的阵列型微结构,为钽箔在电化学腐蚀过程中的孔生长提供了范围,这种独特的结构也为钽箔的电化学反应提供了更丰富的活性位点。比电容量的测试结果显示,有序孔钽箔在1mol/L的H2SO4电解质溶液中具有247.4n F/mm^(2)的优异面积比容量,与未处理的商业钽箔21.7nF/mm^(2)的面积比容量相比提升了近11.4倍。结论通过对商业钽箔进行特殊的孔结构设计,可以显著提升其作为电极时的比容量,利用激光刻蚀和电化学腐蚀的双重作用来控制钽箔上孔隙生长的有序性,有望为下一代钽电解电容器阳极材料的研究提供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刻蚀技术 电化学腐蚀 有序孔阵列钽箔 钽电容器 电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谱技术在固-液界面电化学中间产物探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艺腾 张雪萌 闵乾昊 《质谱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0,I0001,共18页
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固-液界面瞬态中间体的快速捕获与实时监测对研究电化学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质谱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能够提供待测物的组成与结构信息,已逐渐成为电化学反应中间体检测的有力工具。本文综述了基于电喷雾... 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固-液界面瞬态中间体的快速捕获与实时监测对研究电化学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质谱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能够提供待测物的组成与结构信息,已逐渐成为电化学反应中间体检测的有力工具。本文综述了基于电喷雾质谱、原位电离质谱以及飞行时间二次质谱的电化学质谱(EC-MS)联用技术在电化学反应瞬态中间体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系统地总结了EC-MS在有机电合成、电催化、锂离子电池、电致化学发光以及生物分子电化学反应过程分析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质谱技术在电化学反应中间体检测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反应中间体 电化学质谱(ec-MS) 原位分析 反应监测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脉冲液膜法制备微细工具电极
5
作者 王丽 吴修娟 +1 位作者 孔维静 曾永彬 《电加工与模具》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37,共7页
为实现高效制备微细工具电极,提出一种双向脉冲液膜电化学刻蚀技术,相较于单极性脉冲电源可明显提高加工效率,减小球头直径。实验研究了负脉冲电压、正脉冲电压和脉冲周期对氢气泡、电解产物的运动分布规律以及所制备工具电极形貌的影... 为实现高效制备微细工具电极,提出一种双向脉冲液膜电化学刻蚀技术,相较于单极性脉冲电源可明显提高加工效率,减小球头直径。实验研究了负脉冲电压、正脉冲电压和脉冲周期对氢气泡、电解产物的运动分布规律以及所制备工具电极形貌的影响。研究发现,负脉冲电压可明显消除扩散层的影响,使电流密度分布更加均匀,并且缩短加工时间;在电解液浓度0.5 mol/L、正电压3 V、负电压-2 V、脉冲周期50μs、占空比40%的条件下,可成功制备出直径约580 nm的球头电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脉冲 电化学刻蚀 微细电极 负脉冲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冲击效应下的力学电化学微细刻蚀加工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朝阳 李中洋 +1 位作者 王耀民 毛卫平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10-1315,共6页
在所构建的纳秒脉冲激光电化学加工系统中,利用激光辐照和脉冲电化学刻蚀复合的方法对铝合金进行了加工试验,研究了激光穿过溶液作用于物质时产生的力效应和电化学效应对加工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能脉冲激光透过电解液辐照在工... 在所构建的纳秒脉冲激光电化学加工系统中,利用激光辐照和脉冲电化学刻蚀复合的方法对铝合金进行了加工试验,研究了激光穿过溶液作用于物质时产生的力效应和电化学效应对加工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能脉冲激光透过电解液辐照在工件表面时,激光在电解液中产生的冲击波力效应和射流冲击力效应会使工件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改变电极电势,提高电流密度,加速了对工件的刻蚀。激光产生的力效应能够去除加工区的钝化层,使其发生电化学反应,而非加工区不发生反应,从而显著增强了电化学的定域蚀除能力。最后,利用力学电化学效应,在浓度为0.5mol/L的NaNO3溶液中实现了线宽140μm左右、深宽比较大的微细刻蚀加工,获得了较好的加工质量和成形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激光 激光冲击 电化学刻蚀 力学电化学效应 复合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表面电化学刻蚀及HAP/Ti复合生物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庄燕燕 胡仁 +3 位作者 时海燕 胡皓冰 郭明 林昌健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0-233,共4页
电化学沉积法在光滑钛表面上得到的羟基磷灰石涂层存在着不耐载荷,应力作用下结合界面易被破坏的缺陷.本文采用电化学刻蚀技术在钛表面形成微观的粗糙结构.然后用电化学方法在粗糙化的钛表面直接沉积纯的羟基磷灰石,并应用XRD,SEM,FTIR... 电化学沉积法在光滑钛表面上得到的羟基磷灰石涂层存在着不耐载荷,应力作用下结合界面易被破坏的缺陷.本文采用电化学刻蚀技术在钛表面形成微观的粗糙结构.然后用电化学方法在粗糙化的钛表面直接沉积纯的羟基磷灰石,并应用XRD,SEM,FTIR漫反射光谱,电化学交流阻抗及拉伸结合力实验等对复合膜层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钛表面经粗糙化后可改善羟基磷灰石与钛基体之间的界面状况,显著提高羟基磷灰石涂层与钛基体的结合力.实验表明,电化学沉积可获得纳米尺度均匀致密的纯羟基磷灰石涂层,有望提高植入体的表面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刻蚀 表面微结构 电化学沉积 羟基磷灰石 生物陶瓷材料 表面沉积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电解线切割加工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昆 朱荻 张朝阳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33-837,共5页
基于电化学原理,讨论了纳秒脉冲电流微细电解线切割加工的机理,建立了微细电解线切割加工数学模型;采用电化学腐蚀原理对微米尺度线电极进行在线制作,建立了微细电解线切割加工试验系统,并进行了微细电解线切割加工试验,切割出带90°... 基于电化学原理,讨论了纳秒脉冲电流微细电解线切割加工的机理,建立了微细电解线切割加工数学模型;采用电化学腐蚀原理对微米尺度线电极进行在线制作,建立了微细电解线切割加工试验系统,并进行了微细电解线切割加工试验,切割出带90°直角的微结构,其切缝宽度为3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电解线切割加工 纳秒脉冲 线电极 电化学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法制备铜基超疏水结构及其耐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晓东 丰少伟 +1 位作者 陈宇 张昭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27-332,共6页
目的改善铜在海洋环境中的耐腐蚀性能。方法将化学刻蚀与电化学氧化成膜相结合,在金属铜表面制备超疏水结构,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了硬脂酸浓度、苯并三氮唑浓度、电沉积电压以及电沉积时间对所制备表面结构接触角的影响规律,通过动... 目的改善铜在海洋环境中的耐腐蚀性能。方法将化学刻蚀与电化学氧化成膜相结合,在金属铜表面制备超疏水结构,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了硬脂酸浓度、苯并三氮唑浓度、电沉积电压以及电沉积时间对所制备表面结构接触角的影响规律,通过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了铜基超疏水结构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能。结果当硬脂酸浓度为0.02 mol/L,苯并三氮唑质量浓度为40 mg/L,电沉积电压为8 V,腐蚀时间为12 h时,所制备的铜基超疏水膜接触角达到了158°,滚动角为3°。动电位极化测试表明,超疏水表面同时抑制了阳极和阴极反应,经超疏水处理的铜在3.5%NaCl溶液中的自腐蚀电流密度相比未经处理时减小了约2个数量级,缓蚀效率高达99%。电化学阻抗结果表明,电荷转移电阻由1.61 kΩ·cm^2增大至41.3 kΩ·cm^2,铜基超疏水膜具有优异的耐蚀性能。结论通过化学刻蚀与电化学氧化成膜可在铜表面构筑超疏水结构,使其在海洋环境下具有优异的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电化学阻抗 耐蚀性 海洋坏境 化学刻蚀 电化学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探针电化学加工机理及针尖尺寸控制技术 被引量:8
10
作者 胡小唐 郭育 +1 位作者 刘安伟 吉贵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557-561,共5页
研究了电化学腐蚀法加工微探针的机理,建立了微探针成形的理论模型,提出实时控制加工微探针针尖曲率半径的新方法,发展了相应的控制加工技术。
关键词 扫描探测显微镜 微探针 电化学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电渗对钢筋混凝土的修复效果实验——保护层表面强度变化规律 被引量:7
11
作者 许晨 金伟良 +3 位作者 黄楠 吴航通 毛江鸿 夏晋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28-1138,共11页
为了实现对钢筋混凝土试块的修复,采用基于电迁移原理的双向电渗技术研究试块保护层表面的强度变化规律.测量不同通电参数、水灰比、初始氯盐掺量、表面碳化情况下试块保护层的表面强度,并将其与电化学除氯后的试块进行比较,探究双向电... 为了实现对钢筋混凝土试块的修复,采用基于电迁移原理的双向电渗技术研究试块保护层表面的强度变化规律.测量不同通电参数、水灰比、初始氯盐掺量、表面碳化情况下试块保护层的表面强度,并将其与电化学除氯后的试块进行比较,探究双向电渗对保护层表面强度的修复效果.采用压汞实验对试块保护层的孔隙结构进行研究,对比经过不同时长处理后试块保护层孔隙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试块在经过双向电渗处理后,保护层的表面强度降低,下降幅度随电流密度和通电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试件表面强度降低的程度与水灰比、初始氯盐质量分数以及表面碳化均存在相关性;保护层孔隙率下降程度较大,有害孔隙与无害孔隙均有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电渗(BIEM) 混凝土 阻锈剂 表面强度 电化学除氯(e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刻蚀铝集流体对LiCoO_2正极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力臻 蔡洪波 +1 位作者 谷书华 张爱勤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00-302,共3页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及交流阻抗等方法,研究了直流刻蚀铝集流体及对锂离子电池LiCoO2正极性能的影响。经直流刻蚀后的铝集流体表面形成均匀的蜂窝状结构,使活性材料与之相互"啮合",正极首次放电比容量由...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及交流阻抗等方法,研究了直流刻蚀铝集流体及对锂离子电池LiCoO2正极性能的影响。经直流刻蚀后的铝集流体表面形成均匀的蜂窝状结构,使活性材料与之相互"啮合",正极首次放电比容量由138.1 mAh/g升高到146.2 mAh/g,循环稳定性、电化学阻抗等性能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集流体 直流刻蚀 界面特性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的电化学微区刻蚀方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蒋利民 田中群 +3 位作者 刘柱方 毛秉伟 黄海苟 孙建军 《电化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39-147,共9页
本文概述了现行的金属微区刻蚀方法并详细地介绍几种电化学刻蚀方法 ,比较了掩膜法、扫描电化学显微镜法、约束刻蚀剂层法、电化学扫描遂道显微镜法和超短电位脉冲法各自的特点 .从加工精度 (能否进行微米和纳米级加工 )、加工效率 (工... 本文概述了现行的金属微区刻蚀方法并详细地介绍几种电化学刻蚀方法 ,比较了掩膜法、扫描电化学显微镜法、约束刻蚀剂层法、电化学扫描遂道显微镜法和超短电位脉冲法各自的特点 .从加工精度 (能否进行微米和纳米级加工 )、加工效率 (工序复杂程度 ,能否批量制造或复制 )、可用范围 (主要是能否加工复杂三维立体结构 )等各项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各种加工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从总的效果来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 电化学刻蚀 约束刻蚀剂层技术 微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米尺度线电极的电化学腐蚀法制备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昆 朱荻 王明环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73-1075,1129,共4页
微细电化学线切割加工是最近出现的一种微细加工新方法。本文基于电化学腐蚀原理,制备微细电化学线切割加工中使用的微米尺度线电极。建立了腐蚀过程理论模型,通过测量线电极的电阻变化来实时监测线电极腐蚀过程中的直径大小,并基于虚... 微细电化学线切割加工是最近出现的一种微细加工新方法。本文基于电化学腐蚀原理,制备微细电化学线切割加工中使用的微米尺度线电极。建立了腐蚀过程理论模型,通过测量线电极的电阻变化来实时监测线电极腐蚀过程中的直径大小,并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建立了线电极制备监控系统。通过试验对钨线电极的腐蚀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监控系统的直径计算值与实际值误差低于10%。最后,利用此方法制备出直径5μm的钨线电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腐蚀 微米尺度 线电极 微细电化学线切割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血样前处理的BioMEMS微流控芯片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兴 崔大付 +1 位作者 刘长春 李辉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05B期1991-1995,共5页
基于BioMEMS技术,研制成三种血液样品前处理微流控芯片,分别介绍了血样前处理微流控芯片的原理、结构、制备技术以及样品前处理效果.基于错流过滤原理,设计了用于血细胞分离的错流过滤微结构,采用深刻蚀技术在硅片上刻蚀出直径为20μm,... 基于BioMEMS技术,研制成三种血液样品前处理微流控芯片,分别介绍了血样前处理微流控芯片的原理、结构、制备技术以及样品前处理效果.基于错流过滤原理,设计了用于血细胞分离的错流过滤微结构,采用深刻蚀技术在硅片上刻蚀出直径为20μm,高度为50μm的圆柱阵列;基于化学法破裂细胞,设计了用于血细胞破裂的夹流式微沟道,采用湿法腐蚀技术在硅片上腐蚀出深度约为80μm的微沟道;基于固相萃取原理,设计了用于DNA提纯的介孔固相载体,采用电化学阳极腐蚀技术在硅微沟道内表面制得表面积为300m2/g的介孔层.分别在芯片上实现了血细胞的分离、血细胞的破裂以及DNA的提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MS 样品前处理 微流控芯片 深刻蚀技术 电化学阳极腐蚀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微通道板微加工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国政 袁云龙 +5 位作者 杨超 凌海容 王蓟 杨继凯 李野 端木庆铎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04-1810,共7页
微通道板(MCP)是二维通道电子倍增器,广泛用于电子、离子、紫外辐射和X-射线的探测与成像。提出一种硅微通道板(Si-MCP)制备工艺,分别采用干法刻蚀和电化学腐蚀微加工技术制备了硅微通道阵列(SMA)。重点研究了硅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刻蚀和... 微通道板(MCP)是二维通道电子倍增器,广泛用于电子、离子、紫外辐射和X-射线的探测与成像。提出一种硅微通道板(Si-MCP)制备工艺,分别采用干法刻蚀和电化学腐蚀微加工技术制备了硅微通道阵列(SMA)。重点研究了硅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刻蚀和光电化学腐蚀的特性,结果表明:硅光电化学腐蚀技术易于制备高长径比微通道,微通道侧壁更光滑、可制备倾斜通道、更适合制备Si-MCP.制备出通道周期为6μm、长径比大于50的SMA结构。采用厚层氧化实现了Si-MCP基体绝缘,采用原子层沉积工艺制备了连续倍增极,制作出Si-MCP样品。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半导体微加工技术制备的Si-MCP电子增益特性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微通道板 光电化学腐蚀 原子层沉积 微加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基镍磷合金PTFE复合涂层耐磨耐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许斌 钱建才 +4 位作者 项运良 邹洪庆 吴厚昌 吕基成 方敏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61-268,共8页
目的研究钢基镍磷合金PTFE复合涂层的耐磨性能及耐蚀作用机理。方法在钢基材料表面制备镍磷合金镀层,采用电化学蚀刻技术在镀层表面形成纳米多孔结构,并经PTFE复合改性处理,制备了耐磨耐蚀的复合涂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钢基镍磷合金... 目的研究钢基镍磷合金PTFE复合涂层的耐磨性能及耐蚀作用机理。方法在钢基材料表面制备镍磷合金镀层,采用电化学蚀刻技术在镀层表面形成纳米多孔结构,并经PTFE复合改性处理,制备了耐磨耐蚀的复合涂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钢基镍磷合金PTFE复合涂层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分别采用球盘式磨损、电化学试验评价了复合涂层的耐磨损、耐蚀性能,并通过白光干涉仪对复合涂层的磨痕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复合改性涂层未改变镍磷合金镀层硬度性质。在球盘摩擦磨损试验中,随摩擦时间的延长,镍磷合金镀层的摩擦系数从0.12持续升至0.40;复合改性涂层的摩擦系数从0.08升至0.20左右,并保持稳定,与镀层相比,其摩擦系数有效降低,耐磨性能提高。由极化曲线可得,复合改性涂层的腐蚀电流最低,为1.53μA,且出现一个钝化区间。通过电化学阻抗谱图与等效电路拟合结果可知,镍磷合金镀层0.01 Hz的整体阻抗模值为1.44×10^(4)Ω·cm^(2),经复合改性后,镀层在0.01 Hz时的整体阻抗增加为2.75×10^(4)Ω·cm^(2)。结论电化学蚀刻+PTFE复合改性处理能有效提高镍磷合金镀层的耐蚀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磷合金 电化学蚀刻 PTFE 复合改性 耐磨性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除盐对钢筋与混凝土间黏结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郑秀梅 李广军 支秀兰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6-48,51,共4页
采用电化学方法对含高氯盐混凝土进行除氯盐试验,在得出除盐效率与除盐后微观结构变化规律的同时,对混凝土中的钢筋进行中心拉拔试验,得出除盐后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力变化规律,并对变化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应对不良变化的措施。
关键词 电化学除盐 拉拔试验 黏结力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腐蚀法制备针尖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明环 朱荻 徐惠宇 《传感器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26,共3页
用电化学腐蚀法制备微小尺寸的针尖,在深入分析电化学腐蚀原理的基础上,采用检测电流变化率的方法对腐蚀过程进行控制,使切断时间控制在微秒级以下,并对试验参数(如,电压、电极丝浸入溶液深度、溶液浓度等)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用电化学腐蚀法制备微小尺寸的针尖,在深入分析电化学腐蚀原理的基础上,采用检测电流变化率的方法对腐蚀过程进行控制,使切断时间控制在微秒级以下,并对试验参数(如,电压、电极丝浸入溶液深度、溶液浓度等)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制作出尺寸在微米级以下的针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腐蚀 针尖 电流变化率控制法 针尖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除盐后混凝土微观结构及离子迁移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郑秀梅 李南海 +3 位作者 彭新新 王少剑 吕政儒 陈乃凡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5,19,共4页
采用电化学除盐技术可以在无需破坏原混凝土结构保护层的条件下,使侵入混凝土的氯盐排出,同时又可以使已经活化并开始锈蚀的钢筋表面重新钝化,从而实现对氯盐污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无损、低成本、快速修复。在得出电化学除盐效率后,... 采用电化学除盐技术可以在无需破坏原混凝土结构保护层的条件下,使侵入混凝土的氯盐排出,同时又可以使已经活化并开始锈蚀的钢筋表面重新钝化,从而实现对氯盐污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无损、低成本、快速修复。在得出电化学除盐效率后,研究了电化学除盐对混凝土微观结构及离子迁移与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除盐 微观结构 离子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