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5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ent Advances in Non-Enzymatic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for Theophylline Detection
1
作者 Ernis Gustria Putri Yulia M T A +5 位作者 Syauqi Muhammad Iqbal Jiwanti Prastika Krisma Hartati Yeni Wahyuni Kondo Takeshi Anjani Qonita Kurnia Gunlazuardi Jarnuzi 《电化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共24页
Detection of target analytes at low concentrations is significant in various fields,including pharmaceuticals,healthcare,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ophylline(TP),a natural alkaloid used as a bronchodilator to tre... Detection of target analytes at low concentrations is significant in various fields,including pharmaceuticals,healthcare,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ophylline(TP),a natural alkaloid used as a bronchodilator to treat respiratory disorders such as asthma,bronchitis,and emphysema,has a narrow therapeutic window with a safe plasma concentration ranging from 55.5-111.0μmol·L^(-1)in adults.Accurate monitoring of TP levels is essential because too low or too high can cause se-rious side effects.In this regard,non-enzymatic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offer a practical solution with rapidity,portability,and high sensitivity.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of non-enzymatic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for TP detection,highlighting the basic principles,electro-oxidation mechanisms,catalytic effects,and the role of modifying materials on electrode performance.Carbon-based electrodes such as glassy carbon electrodes(GCEs),carbon paste electrodes(CPEs),and carbon screen-printed electrodes(SPCEs)have become the primary choices for non-enzymatic sensors due to their chemical stability,low cost,and flexibility in modification.This article identifies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of various modifying materials,including nanomaterials such as carbon nanotubes(CNTs),graphene,metal oxides,and multi-element nanocomposites.These modifications enhance sensors’electron transfer,sensitivity,and selectivity in detecting TP at low concentrations in complex media such as blood plasma and pharmaceutical samples.The electro-oxidation mechanism of TP is also discussed in depth,emphasizing the hydroxyl and carbonyl reaction pathway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pH and electrode materials.These mechanisms guide the selection of the appropriat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article is to identify superior modifying materials that ca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non-enzymatic electrochemical sensors.In a recent study,the combination of multi-element nanocomposites based on titanium dioxide(TiO_(2)),CNTs,and gold nanoparticles(AuNPs)resulted in the lowest detection limit of 3×10^(-5)μmol·L^(-1),reflecting the great potential of these materials for developing high-performance electrochemical sensors.The main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is the importance of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in electrode material design to support the sensi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TP detection.In addition,there is still a research gap in understanding TP’s more detailed oxidation mechanism,especially under pH variations and complex environments.Therefore,further research on electrode mod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P oxidation mechanism are urgently needed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sta-bility of the sensor while expanding its applications in pharmaceutical monitoring and medical diagnostics.By integrating various innovative materials and technical approaches,this review is expected to be an essential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efficient and affordable non-enzymatic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ophylline detection Non-enzymatic sensors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Modifier electrode Reaction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动物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2
作者 李珊珊 何坤淼 +5 位作者 刘垚 李佳 余秋颖 陈琳琳 王娜 张改平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116,共6页
近年来动物疫病频发,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有效的诊断检测是防治动物疫病的关键。基于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低成本、高特异性、操作简便以及优异的灵敏度和稳定性等优势,已在动物疫病检测及临床诊断等领域得到广泛应... 近年来动物疫病频发,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有效的诊断检测是防治动物疫病的关键。基于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低成本、高特异性、操作简便以及优异的灵敏度和稳定性等优势,已在动物疫病检测及临床诊断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论文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基本原理和分类介绍的基础上,着重对纳米材料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并重点梳理了其在常见动物病原检测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旨在为畜牧业的病原检测研究提供参考,从而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动物病原 检测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g-Ni-Fe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快速检测水中Hg
3
作者 邢晓轲 谷俊华 胡萍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5,共5页
通过在Fe纳米粒子表面负载一层Ni纳米粒子来提高Fe的稳定性,并在Ni表面负载Ag纳米粒子,制备一种新型的Ag-Ni-Fe纳米复合材料,用来修饰玻碳电极(GCE),构建Ag-Ni-Fe/GCE电化学传感器,实现水中Hg的快速检测。试验表明:Ag-Ni-Fe纳米复合材... 通过在Fe纳米粒子表面负载一层Ni纳米粒子来提高Fe的稳定性,并在Ni表面负载Ag纳米粒子,制备一种新型的Ag-Ni-Fe纳米复合材料,用来修饰玻碳电极(GCE),构建Ag-Ni-Fe/GCE电化学传感器,实现水中Hg的快速检测。试验表明:Ag-Ni-Fe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可有效提高Ag-Ni-Fe/GCE传感器的灵敏度;Ag-Ni-Fe/GCE传感器对常见金属离子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且在0.05 nmol/L~5.0 nmol/L和5.0 nmol/L~2 300 nmol/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71 4 nmol/L,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8.8%~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Ni-Fe纳米复合材料 电化学传感器 快速检测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壁碳纳米管与金纳米粒子修饰纳米通道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在粮食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
4
作者 胡维 周玉蓉 +4 位作者 蒋栋磊 王楠玮 张思迪 张娜 王立峰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24-333,共10页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金纳米粒子(AuNPs)修饰纳米通道(阳极氧化铝AAO膜)的电化学传感器,并结合丝网印刷电极(SPCE),用于粮食中痕量镉离子(Cd^(2+))和铅离子(Pb^(2+))的检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金纳米粒子(AuNPs)修饰纳米通道(阳极氧化铝AAO膜)的电化学传感器,并结合丝网印刷电极(SPCE),用于粮食中痕量镉离子(Cd^(2+))和铅离子(Pb^(2+))的检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对AuNPs-MWCNTs@AAO膜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评估电化学性能。优化后的检测条件为:AAO膜超声处理10 min、缓冲溶液pH5.5、溶出电压−1.2 V、溶出时间180 s。在0.1~10.00μg/L浓度范围内,Cd^(2+)和Pb^(2+)的氧化峰电流与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03和0.9993,检出限分别为0.23μg/L和0.11μg/L。传感器对常见干扰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即使在其浓度为100倍时,Cd^(2+)和Pb^(2+)的电流响应变化仍不超过5%。在重复性、重现性和长期稳定性方面,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可靠性,氧化还原峰电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5%和2.3%。该传感器制备简便,性能可靠,能够为粮食中痕量重金属离子的检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传感器 纳米通道 多壁碳纳米管(MWCNTs) 金纳米粒子(AuNPs) 重金属 离子检测 粮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下桥隧结构腐蚀监/检测技术进展
5
作者 雷鹰 陈智光 +3 位作者 黄璜 林理文 王林燊 林毅标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5-567,共13页
[背景]腐蚀是海洋环境下桥梁与隧道工程常见的失效破坏方式之一,对腐蚀状态的监/检测,有助于对桥隧结构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估.[进展]本文对海洋环境下桥隧结构腐蚀监/检测常用的电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各类方法的监/检测... [背景]腐蚀是海洋环境下桥梁与隧道工程常见的失效破坏方式之一,对腐蚀状态的监/检测,有助于对桥隧结构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估.[进展]本文对海洋环境下桥隧结构腐蚀监/检测常用的电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各类方法的监/检测原理、研究进展和应用.电化学方法主要有半电池电位法、线性极化法、电化学阻抗谱、混凝土电阻率法、宏电池电流法、电化学噪声和电化学多功能腐蚀传感器等.物理方法主要有电阻探针、声发射、超声检测、光纤传感监测、长标距光纤光栅传感腐蚀监测和基于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的腐蚀监测技术等.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电化学方法根据周边混凝土环境中各参数的变化,间接地推断钢筋的腐蚀状况,一般给出腐蚀的定性信息.物理方法通过测定与钢筋腐蚀相关的物理特性变化,给出钢筋的腐蚀位置与程度,具有直接性与直观性.本文对平潭海峡大桥主桥墩进行腐蚀监测,采用了融合物理与电化学的监测方法,利用多功能电化学腐蚀探头实时监测6个电化学参数,根据参数的变化进行腐蚀预警;利用长标距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监测宏应变,构建基于宏应变模态的腐蚀损伤指标,进行腐蚀定位与定量识别.物理与电化学方法融合互补,为平潭海峡大桥的腐蚀监测提供了技术保障.[展望]在复杂严酷的海洋环境下,对桥隧结构的腐蚀进行准确的监/检测还面临很多挑战.未来的研究方向应集中在:物理和电化学技术的综合应用;与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算法等先进计算方法的协同结合;开发用于海洋环境下桥隧结构腐蚀评估的新型智能监/检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监/检测 电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 融合方法 多功能腐蚀传感 长标距光纤光栅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离子电化学检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吴迪 陈松民 +4 位作者 许文慧 张茜瑶 胡琼 杨松林 牛利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7-955,共9页
鉴于银在日常生活与工业中的广泛使用且释放到环境中的银离子(Ag^(+))对生物体具有一定的危害性,Ag^(+)的定量分析对于生命健康、饮用水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至关重要。相较于其他方法,电化学传感器由于具有响应时间短、仪器设备简单、... 鉴于银在日常生活与工业中的广泛使用且释放到环境中的银离子(Ag^(+))对生物体具有一定的危害性,Ag^(+)的定量分析对于生命健康、饮用水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至关重要。相较于其他方法,电化学传感器由于具有响应时间短、仪器设备简单、易于微小型化、成本低廉、灵敏度高、测量范围宽、便携性好等优良特性,在Ag^(+)的检测中备受关注。该文综述了基于伏安法、电位法以及阻抗法检测Ag^(+)的相关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相关电化学传感器的原理(含电极材料)与分析特性,并进一步探讨了Ag^(+)电化学检测实际应用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与潜在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分析 电化学传感器 银离子检测 电化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化学阻抗谱的锂离子电池析锂检测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浩 刘帅邦 +2 位作者 杨晓光 姜久春 王文伟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7-474,共8页
寿命和安全是锂离子电池规模化应用的核心挑战,而析锂是电池寿命加速衰减和热失控等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因此析锂检测始终是电池领域的研究重点。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是一种无损原位的电化学分析... 寿命和安全是锂离子电池规模化应用的核心挑战,而析锂是电池寿命加速衰减和热失控等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因此析锂检测始终是电池领域的研究重点。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是一种无损原位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可揭示电池内部不同时间尺度的电极动力学过程,包括电荷转移反应、界面演化和传质过程等受析锂影响的过程,因此能够作为一种析锂检测手段。总结了近年来基于EIS的析锂检测方法,包括:静态EIS法、动态EIS法和电流中断法,综述了三类方法的原理、优势及不足,并对上述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析锂检测 电化学阻抗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R2 ECD和CA15-3联合检测对乳腺癌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8
作者 朱娟娟 胡志军 +3 位作者 沈国栋 周东升 汪亚勤 唐吉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78-1381,共4页
选取86例乳腺癌术后病例(复发转移34例,未复发转移52例),ELISA法检测血清HER2胞外段(HER2 ECD)浓度,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糖类抗原15-3(CA15-3)浓度。复发转移组患者血清中HER2 ECD与CA15-3浓度显著高于未复发转移组,二者联合检测可... 选取86例乳腺癌术后病例(复发转移34例,未复发转移52例),ELISA法检测血清HER2胞外段(HER2 ECD)浓度,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糖类抗原15-3(CA15-3)浓度。复发转移组患者血清中HER2 ECD与CA15-3浓度显著高于未复发转移组,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乳腺癌复发转移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血中HER2 ECD的阳性率与患者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组织HER2状态相关,CA15-3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2 ecd 乳腺癌 复发转移 CA15-3 联合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酒中游离酚酸的HPLC-ECD测定 被引量:1
9
作者 曹炜 索志荣 +2 位作者 陈卫军 宋纪蓉 郑建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12-214,共3页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测定了5种啤酒中的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咖啡酸、丁香酸、p-香豆酸和阿魏酸等6种游离酚酸的含量。在色谱柱为Hypersil ODS柱(250mm×4.0mm,5.0μm),流动相为甲醇-2%醋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8ml/...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测定了5种啤酒中的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咖啡酸、丁香酸、p-香豆酸和阿魏酸等6种游离酚酸的含量。在色谱柱为Hypersil ODS柱(250mm×4.0mm,5.0μm),流动相为甲醇-2%醋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8ml/min,检测电压为700mV,柱温为30℃的条件下,啤酒中的6种酚酸可以得到很好的分离。该方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可以为啤酒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 游离酚酸 液相色谱 电化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法(CE-ECD)检测人全血中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半胱氨酸(Cys)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朴 王蓓丽 +1 位作者 郭玮 潘柏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8-193,共6页
目的建立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技术(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CE-ECD)检测人全血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半胱氨酸(cysteine,Cys)和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glutathione,GSH)的方法。考察缓冲... 目的建立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技术(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ith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CE-ECD)检测人全血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半胱氨酸(cysteine,Cys)和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glutathione,GSH)的方法。考察缓冲液的浓度、酸碱度、分离电压、进样时间和检测电压等参数对分离和检测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实验条件。方法以直径为500μm的铂圆盘电极作为检测电极,用长度为50cm的熔融石英毛细管对一系列待检物标准溶液和人全血样本进行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结果在最优条件下,当电极电位为+1.05V(相对饱和甘汞电极)、分离电压为18kV时,Hcy、Cys和GSH于100m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pH7.8)中在10min内获得理想分离。检测下限(S/N=3)在0.29~0.80μmol/L范围内,且在3倍数量级浓度范围内,3种组分的浓度与峰电流呈良好线性关系。对0.5mmol/L的混合标准溶液连续检测7次,Hcy、Cys和GSH峰高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分别为3.7%、3.1%和2.9%。结论 CE-ECD方法可对Hcy、Cys和GSH等3种生物活性巯基化合物进行高效分离及检测,具有分析速度快、成本低、灵敏度高、试剂及样品用量小等优点,因此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实验采用的铂圆盘电极具有污染少、重复性好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CE) 电化学检测(ecd) 巯基化合物 全血 同型半胱氨酸(Hcy) 半胱氨酸(Cys)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传感性能研究
11
作者 于巧玲 刘成宝 +4 位作者 郑磊之 陈丰 邱永斌 孟宪荣 陈志刚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42,共11页
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纳米材料,较高的比表面积、良好的稳定性赋予了其强吸附性和易于修饰等特点,有望用于解决电化学传感器所要求的低成本、快速检测、良好的灵敏度和优异的选择性等难题。本文对g-C_(3)N_(4)... 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纳米材料,较高的比表面积、良好的稳定性赋予了其强吸附性和易于修饰等特点,有望用于解决电化学传感器所要求的低成本、快速检测、良好的灵敏度和优异的选择性等难题。本文对g-C_(3)N_(4)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及电化学传感性能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基于g-C_(3)N_(4)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在食品、环境、生物医药检测等领域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开发复合材料传感器的重要性,以期为g-C_(3)N_(4)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应用拓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_(3)N_(4) 复合材料 电化学传感 食品安全检测 环境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GC-ECD和GC-MS分别测定并比较甘草锌颗粒及复心片中二十种有机氯农药残留量 被引量:5
12
作者 郭青 邓鸣 +1 位作者 宁青 余伯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624-1628,共5页
目的:探索并比较2种中成药中20种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GC-ECD和GC-NCI-MS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固定相萃取净化杂质,DB-1701MS和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分离待测组分,ECD和NCI-MS分别检测。进样口温度:230℃,载气:N2(99.99%,ECD)和He2(99.99... 目的:探索并比较2种中成药中20种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GC-ECD和GC-NCI-MS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固定相萃取净化杂质,DB-1701MS和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分离待测组分,ECD和NCI-MS分别检测。进样口温度:230℃,载气:N2(99.99%,ECD)和He2(99.999%,MS),柱流量:1.0 mi/min,不分流进样,进样量:1μL;ECD温度300℃;MS选择化学电离负离子源,离子源温度:200℃,电离能量:100 eV,传输管温度:290℃,反应气为甲烷,流量:3.0 mL/min,以全扫描方式(scan)定性,选择离子(SIM)方式定量。结果:20种有机氯在2根毛细管柱上不可能通过调整升温程序来达到全部分离,最多可检测到19个峰,在DB-1701柱上,甲基五氯苯硫醚和艾试剂重叠(ECD),氧氯丹和δ-666重叠(MS),而在HP-5柱上,环氧七氯和氧氯丹重叠,重叠的二成分采用ECD检测无法定量;而用MS检测则可通过寻找一定丰度的不同质荷比特征离子(如氧氯丹中316m/z和δ-666中255m/z),采用选择离子方式(SIM)而同时分别定量。此外,除六氯苯、反氯丹、pp’-DDE和异狄试剂外,二种制剂中的20种有机氯残留的MS数据普遍比ECD低,定量限普遍比ECD高。结论:GC-ECD法对于痕量级的农药残留检测具有灵敏度高和精密度好的优势,但定性和定量均易受假阳性及背景的干扰;而GC-MS法定性专属,定量也不受干扰,但检测灵敏度和精密度均不及ECD。因此,对于本试验中20种有机氯的测定,GC-MS法具有快速、准确性强的优势,而GC-ECD法则具有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种有机氯农药(OCPs) GC—ecd(电子捕获检测) GC—MS 负化学离子源(NICI) 选择离子监测(SIM) 草锌颗粒 复心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修饰丝网印刷电极的叠氮酸气体检测
13
作者 林俊池 霸书红 +1 位作者 韩纪旻 杨利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8-155,共8页
为快速简便地检测叠氮酸气体,基于电化学分析原理,以丝网印刷电极为基体,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修饰,制备叠氮酸原位检测电传感器。通过优化修饰液溶剂、检测底液pH值、扫描速度,构建了叠氮酸电化学检测方法,并对其形貌和性能表征。结果... 为快速简便地检测叠氮酸气体,基于电化学分析原理,以丝网印刷电极为基体,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修饰,制备叠氮酸原位检测电传感器。通过优化修饰液溶剂、检测底液pH值、扫描速度,构建了叠氮酸电化学检测方法,并对其形貌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冰醋酸修饰液制备叠氮酸原位检测电传感器为微电极,其响应电流较未修饰电极高约121%,在底液pH 7.5时检测灵敏度高,扫描速度的平方根与氧化峰电流呈线性关系,N_(3)^(-)电化学氧化是扩散控制过程,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稳定性及重现性。利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在N_(3)^(-)浓度为5×10^(-5)~1×10^(-3)mol·L^(-1)范围内检测,检测限为10.4μmol·L^(-1),通过实际合成HN3气体在线检测,得出不同NaN_(3)原料含量在不同时间产生的HN_(3)气体浓度预测方程,HN3的回收率为96.8%~99.5%,此外,建立了合成HN_(3)气体的浓度与响应电流间的关系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氮酸气体(HN_(3)) 功能化丝网印刷电极 电化学方法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酶修饰植入式微电极对电化学传感性能的提升作用与应用研究
14
作者 阳瀚祺 黄爽 +10 位作者 刘静 刘爽杰 刘铮杰 陈家宜 高路康 黄新烁 姚传捷 徐兴元 张晓东 陈惠琄 谢曦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2,共9页
探究了三种纳米酶(Au_(24)Cd_(1),Au_(24)Er_(1),Au_(25))对银丝微电极(AgME)、金丝微电极(AuME)以及大脑皮层电图微电极(EcoGME)的修饰及检测方法。首先,本文成功将三种不同的纳米金属团簇材料修饰到三种电极的表面。电化学阻抗谱实验... 探究了三种纳米酶(Au_(24)Cd_(1),Au_(24)Er_(1),Au_(25))对银丝微电极(AgME)、金丝微电极(AuME)以及大脑皮层电图微电极(EcoGME)的修饰及检测方法。首先,本文成功将三种不同的纳米金属团簇材料修饰到三种电极的表面。电化学阻抗谱实验表明,纳米酶修饰后的电极在低频区域的交流阻抗显著降低。同时,研究了纳米酶修饰对不同电化学记录的影响。采用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伏安法、方波脉冲伏安法、常规脉冲伏安法和线性扫描伏安法对纳米酶修饰的电极进行测试,探讨不同纳米酶材料、电极基材以及检测方法在神经信号采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成果能为神经科学研究等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的传感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酶 植入式微电极 电化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钴层状氢氧化物/改性碳布电极的制备及其对水体中亚硝酸根离子的检测
15
作者 王堂奇 王静 +1 位作者 徐立新 李育飞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1-450,共10页
为了更有效地检测水体中的亚硝酸根离子,采用改性碳布作为基底材料,对碳布进行酸性和氨基化处理,与生成碳纳米点的协同作用,提高碳布电子转移速率,解决以往碳布电化学传感中导电差的问题。并运用一步水热法成功合成了镍钴层状氢氧化物... 为了更有效地检测水体中的亚硝酸根离子,采用改性碳布作为基底材料,对碳布进行酸性和氨基化处理,与生成碳纳米点的协同作用,提高碳布电子转移速率,解决以往碳布电化学传感中导电差的问题。并运用一步水热法成功合成了镍钴层状氢氧化物与改性碳布的复合材料,即NiCo-LDH/CC。采用循环伏安法、差分脉冲法、计时电流法对镍钴层状氢氧化物/碳布复合材料(NiCo-LDH/CC)催化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电化学传感器对亚硝酸根离子检测拥有较高的灵敏度[0.8878(μA·mmol)/(L·cm)]和较低的检测限(0.018μmol/L),线性范围在50~1000μmol/L。研究结果显示,所设计的电化学传感器不仅具备出色的稳定性,还拥有卓越的抗干扰能力和重现性,同时具有实际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传感器 碳布 亚硝酸根离子 灵敏度 检出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链连接的双-三苯胺类小分子和电化学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发光和电化学性能
16
作者 史宏宇 谈东兴 韩福社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364,共12页
设计合成了3个由柔性酰胺或酯链连接的双-三苯胺类有机小分子1-3,通过电化学聚合(Electrochemical polymerization,EP)方法制备得到相应的电化学聚合物膜,并对小分子和聚合物的光致(Photoluminescence,PL)和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 设计合成了3个由柔性酰胺或酯链连接的双-三苯胺类有机小分子1-3,通过电化学聚合(Electrochemical polymerization,EP)方法制备得到相应的电化学聚合物膜,并对小分子和聚合物的光致(Photoluminescence,PL)和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性质进行了研究。3个小分子化合物的溶液、固体以及聚合物均在407~468 nm的蓝光区表现出强的光致发光,在CH_(2)Cl_(2)中的相对荧光量子产率分别为77%、97%和84%。以三丙胺为共反应物,3个化合物的小分子固体薄膜具有一般至良好的ECL,相对量子产率分别为0.52%、55.58%和16.82%。对比发现,化合物2的光致和电化学发光最强,而化合物1的最弱。基于变浓度1H NMR分析,化合物1存在较强的分子间氢键,而化合物2存在较强的分子内氢键,发光效率的差异可能是由分子内和分子间不同氢键作用模式引起的。最后,研究了化合物2的小分子固体薄膜和EP膜在电化学发光检测方面的应用,发现对多巴胺(DA)具有检测性能,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43和1.51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三苯胺 电化学聚合物膜 光致发光 电化学发光 多巴胺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配体有机骨架同时检测食品接触塑料中双酚A、双酚S的迁移量
17
作者 林谦 林根龄 +2 位作者 代莉莉 黄迪惠 黄小洲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51-259,共9页
实验采用溶剂热法将硝酸铜(Cu(NO3)2)、1,3,5-苯三甲酸(H3BTC)和2,3,6,7,10,11-六羟基三苯(HHTP)合成金属双配体有机骨架,并将其负载于多壁碳纳米管(MWCNT)上,制备一种具有优异导电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Cu-BTC-HHTP/MWCNT。通过扫描电镜、... 实验采用溶剂热法将硝酸铜(Cu(NO3)2)、1,3,5-苯三甲酸(H3BTC)和2,3,6,7,10,11-六羟基三苯(HHTP)合成金属双配体有机骨架,并将其负载于多壁碳纳米管(MWCNT)上,制备一种具有优异导电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Cu-BTC-HHTP/MWCNT。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其形貌及结构;利用新型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GCE)构建电化学传感器Cu-BTC-HHTP/MWCNT/GCE,运用循环伏安法探究具有最佳检测性能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条件,并优化了电解质的选择、检测体系pH、累积电位、累积时间等检测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作条件下,在双酚A(BPA)、双酚S(BPS)浓度为5~400μmol/L区间,传感器响应的峰电流与浓度呈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7、0.998,检出限分别为76.4、18.5 nmol/L。对实际样品的检测中,BPA、BPS的加标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63%~103.69%、98.29%~101.18%。表明新构建的Cu-BTC-HHTP/MWCNT/GCE电化学传感器可为研究食品接触材料中BPA、BPS等污染物迁移量的检测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配体金属有机骨架 多壁碳纳米管 电化学传感器 双酚A 双酚S 同时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尼泊苷注射液含量及有关物质的HPLC-ECD分离检测
18
作者 金薇 彭兴盛 +1 位作者 杨永健 叶建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2-108,共7页
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对替尼泊苷及其有关物质进行分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电化学安培检测中电位与检测量的关系,比较了电化学安培检测(ECD)和紫外检测两种不同的检测方法.以乙腈-水(38:62)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以Phenomenex... 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对替尼泊苷及其有关物质进行分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电化学安培检测中电位与检测量的关系,比较了电化学安培检测(ECD)和紫外检测两种不同的检测方法.以乙腈-水(38:62)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以PhenomenexR LUNA Phenyl -Hexyl柱,玻碳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银-氯化银电极为参比电极.在+0.7V电位处,实现了替尼泊苷及其有关物质与注射液中的赋形剂的分离分析.电化学安培检测与紫外检测相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能有效地应用于替尼泊苷注射液中有关物质的检测和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电化学安培检测 替尼泊苷 有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传感器应用于植物活性小分子检测综述
19
作者 张乐 李爱学 陈立平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5年第3期69-88,共20页
[目的/意义]植物活性小分子在调节植物生长及抵御环境胁迫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对其进行精准检测对于实现农业的精准管理、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多种检测方法已被用于植物活性小分子检测。其中,电化学传感器以其灵敏、便携及... [目的/意义]植物活性小分子在调节植物生长及抵御环境胁迫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对其进行精准检测对于实现农业的精准管理、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多种检测方法已被用于植物活性小分子检测。其中,电化学传感器以其灵敏、便携及低成本等特点而备受关注。[进展]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本文深入分析了电化学传感器在植物活性小分子检测领域的研究现状,详细分析了每种传感器的感知原理、信号放大策略及应用潜力等,探讨了传感器从离体检测到活体、原位检测的发展趋势,纳米材料在感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柔性电子、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情况等。[结论/展望]总结了目前电化学传感器在植物活性小分子检测领域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并分析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包括传感性能的提升、电解质材料的优化,以及传感器与微电子、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等。本研究可为植物小分子电化学传感器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传感器 植物活性小分子 离体检测 活体检测 人工智能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CuS/CuS复合纳米材料电极的构建及其在饮料葡萄糖检测中的应用
20
作者 周顺利 周霜 +4 位作者 杨雨茹 李娥 付姣 魏菊 苏小东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14-2023,共10页
本文利用银纳米线水热部分还原法制备新的AgCuS/CuS复合材料,并用nafion将其固定在玻碳电极上构建了高灵敏的非酶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在优化条件下AgCuS/CuS/GCE电极检测葡萄糖的线性浓度范围为0.01~8 mM,灵敏度为2033.69μA mM^(-1)&#... 本文利用银纳米线水热部分还原法制备新的AgCuS/CuS复合材料,并用nafion将其固定在玻碳电极上构建了高灵敏的非酶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在优化条件下AgCuS/CuS/GCE电极检测葡萄糖的线性浓度范围为0.01~8 mM,灵敏度为2033.69μA mM^(-1)·cm^(-2),检测限0.91μM(S/N=3),常温保存30天电极响应值仍能保持初始值的86.31%。饮料中葡萄糖的加标回收率在93.78~101.6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17~2.44%。研究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准确性、长期稳定性、重复性、重现性等优势,可用于饮料中葡萄糖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铜 葡萄糖检测 电化学 AgCuS/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