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7篇文章
< 1 2 1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ectro-osmotic chemical behavior of clayey soil under various boundary conditions 被引量:1
1
作者 XUE Zhi-jia XIONG Q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493-1504,共12页
The use of electro-osmotic chemical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clayey soil foundation.Various boundary conditions can be adopted in this method.In this work,two electrode–clay contacts,three solution condi... The use of electro-osmotic chemical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clayey soil foundation.Various boundary conditions can be adopted in this method.In this work,two electrode–clay contacts,three solution conditioners,and four anode solution supply times were used for clayey soil improvement.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electro-osmotic consolidation theory,and transport of ion theory,it is found that the electro-osmotic chemical effect of the separation of electrode–clay(E_S)is more beneficial for the transport of Ca^(2+),production of cementing material,and reduction of water content than that of electrode–clay(E_C)joining;through electrode–clay contact separation,the anode solution conditioner(NaPO3)6(E_SHMP)delayed the cementing reaction and then increased the transport of Ca^(2+)near the cathode,which increased the amount of cementing material and the electro-osmotic chemical effect;and when the anode conditioner(NaPO3)6 was used,two days of anode solution supply followed by three days cut off from the anode solution led to the highest undrained shear strength increase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osmotic chemical,which resolved the uneven electro-osmotic chemical effect in the E_SH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osmotic chemical boundary conditions clayey soil improvement electrode−clay contacts solution conditioner anode solution supply ti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aerodynamic drag reduction based on bottom deflectors and streamlined bogies of a high-speed train
2
作者 JIANG Chen LONG jn-lan +2 位作者 LI Yan-ong GAO Guang-jun FRANKLIN Ez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3312-3328,共17页
The complex structure of the bottom of a high-speed train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rain aerodynamic drag.Thus,improving the bottom struc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duce the aerodynamic drag of the train.In th... The complex structure of the bottom of a high-speed train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rain aerodynamic drag.Thus,improving the bottom struc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duce the aerodynamic drag of the train.In this study,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steady incompressible Reynolds-average Naiver-Stokes(RANS)equations and Realizable k-εturbulence model were utilized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s.Inspired by the concept of streamlined design and the idea of bottom flow field control,this study iteratively designed the bogies in a streamlined shape and combined them with the bottom deflectors to investigate the joint drag reduction mechanism.Three models,i.e.,single-bogie model,simplified train model,and eight-car high-speed train model,were created and their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ngle-bogie model with streamlined design shows a noticeable drag reduction,whose power bogie and trailer bogie experience 13.92%and 7.63%drag reduction,respectively.The range of positive pressure area on the bogie is reduced.The aerodynamic drag can be further reduced to 15.01%by installing both the streamlined bogie and the deflector on the simplified train model.When the streamlined bogies and deflectors are used on the eight-car model together,the total drag reduction rate reaches 2.90%.Therefore,the proposed aerodynamic kit for the high-speed train bottom is capable to improve the flow structure around the bogie regions,reduce the bottom flow velocity,and narrow the scope of the train’s influence o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achieving the appreciable reduction of aerodynamic drag.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new idea for the drag reduction of high-speed tr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train numerical simulation drag reduction DEFLECTOR streamlined desig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剂型聚合物减阻剂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许可 余聪聪 +2 位作者 郑存川 易新斌 程晓亮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6-451,共6页
目前国内外对页岩油气藏的开发不断加快,针对现在水力压裂作业大规模、大排量的需求,研发出溶解速率快、低伤害、减阻性能优异的干粉减阻剂成为迫切需求。干粉减阻剂配以连续在线混配工艺可实现压裂液在现场的即配、即注,提高施工效率,... 目前国内外对页岩油气藏的开发不断加快,针对现在水力压裂作业大规模、大排量的需求,研发出溶解速率快、低伤害、减阻性能优异的干粉减阻剂成为迫切需求。干粉减阻剂配以连续在线混配工艺可实现压裂液在现场的即配、即注,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压裂成本。综述了国内外粉剂型减阻剂的发展现状,总结了聚合物的溶解规律和溶解速率影响因素,分析了伪塑性、黏弹性、层流化、湍流抑制等4种聚合物减阻机理,归纳了减阻效应的影响因素,对比压裂液传统配液方式,调研了连续在线混配工艺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及对油田生产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剂减阻剂 溶解速率 减阻 连续混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打盐碱地改良自润滑减阻深松铲的设计与试验
4
作者 王景立 姜立民 +3 位作者 荆海洋 刘敏 冯伟志 郭颖杰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1-138,共8页
为解决东北苏打盐碱地传统改良方法存在的物理深松与化学改良不能协同作业的技术难点,依据实际应用需求,对深松作业过程进行受力分析,设计深松铲外形结构,创新出叶脉状内通道结构的自润滑减阻深松铲,并完成了装备的试制。通过田间试验,... 为解决东北苏打盐碱地传统改良方法存在的物理深松与化学改良不能协同作业的技术难点,依据实际应用需求,对深松作业过程进行受力分析,设计深松铲外形结构,创新出叶脉状内通道结构的自润滑减阻深松铲,并完成了装备的试制。通过田间试验,确定深松铲最优工作因素组合为深松作业速度3 km/h、改良剂液体流速7 m/s、深松深度350mm;叶脉状内通道自润滑减阻深松铲在有无液体的情况下与传统深松铲相比其减阻率分别为27.67%和10.20%,表明叶脉状内通道自润滑减阻深松铲具有明显的减阻效果。创新深松装置作业后碎土率、蓬松度和扰动系数均高于技术标准要求,各层土壤p H值平均降低2.27个单位,盐碱度由重度改良为中度、轻度,实现了物理深松与化学改良协同增效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打盐碱地 叶脉状内通道 自润滑减阻 深松铲 减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改性材料在水基钻井液中的减阻性能
5
作者 郭磊 李模刚 +2 位作者 邓楚娈 贺垠博 耿铁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8-317,共10页
水基钻井液在小井眼环空流动时波动性大,与井壁、钻具界面阻力大,导致流动能量损耗和钻井液当量循环密度(ECD)大,易引发井漏、卡钻等事故。以纳米二氧化硅为原料,接枝改性合成水基钻井液减阻剂DRA-1,并开展减阻性能研究,发现DRA-1具有... 水基钻井液在小井眼环空流动时波动性大,与井壁、钻具界面阻力大,导致流动能量损耗和钻井液当量循环密度(ECD)大,易引发井漏、卡钻等事故。以纳米二氧化硅为原料,接枝改性合成水基钻井液减阻剂DRA-1,并开展减阻性能研究,发现DRA-1具有降低钻井液流动阻力与改善钻井液流动流型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基浆中加入3%DRA-1后,流性指数为0.5064,增幅达366.7%,稠度系数为0.4847 Pa·s^(n),降幅达90.6%,极压润滑系数降低率达81.82%,经120℃热滚16 h后减阻效果进一步提高,证明DRA-1具有抗高温能力;以相同条件在自制钢片和聚四氟乙烯板上流动时,DRA-1对基浆流动性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现场同类材料,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基于A井生产资料,在水基钻井液中加入1%DRA-1后,压耗降低1.937 MPa,降低率达21.61%,在整个井深范围也表现出更低的ECD,宏观上反映出DRA-1对钻井效率和安全性的提升,这对钻井现场提高经济效益和避免作业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钻井液 纳米材料 流动减阻 润滑性能 E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站高精度轨道预报空间环境参数使用策略分析
6
作者 段成林 盛庆轩 +2 位作者 慎千慧 张宇 韩意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350,共7页
针对空间站高精度轨道预报受空间环境影响大、大气阻力系数估计精度差的问题,根据空间环境参数演化特性,基于历史数据统计评估了空间环境参数多天预报精度,设计了空间环境参数加权计算方法。结合精密定轨过程中对大气阻力系数的有效估计... 针对空间站高精度轨道预报受空间环境影响大、大气阻力系数估计精度差的问题,根据空间环境参数演化特性,基于历史数据统计评估了空间环境参数多天预报精度,设计了空间环境参数加权计算方法。结合精密定轨过程中对大气阻力系数的有效估计,建立了基于空间环境参数预报偏差的大气阻力系数修正模型,实现了对大气阻力系数的准确评估。通过实时空间环境辨识和空间环境预报的联合使用,空间站15天轨道预报精度较直接使用定轨解算大气阻力系数有大幅度提高,解决了空间站高精度轨道预报的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站 空间环境参数 大气阻力 CD系数 轨道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高温高压储层加重瓜尔胶压裂液的摩阻特性
7
作者 张景臣 庞娟 +5 位作者 翟怀建 郭晓东 邱士鑫 张凤娟 张成生 石磊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226,253,共6页
针对深层油气储层因高温低渗、闭合应力高引发的地面泵注施工压力高、排量受限等工程难题,文章自主设计搭建了高流速全尺寸摩阻测试装置,并以无机盐与有机盐复合加重的瓜尔胶压裂液体系为研究对象,系统探究了不同加重剂类型与浓度对压... 针对深层油气储层因高温低渗、闭合应力高引发的地面泵注施工压力高、排量受限等工程难题,文章自主设计搭建了高流速全尺寸摩阻测试装置,并以无机盐与有机盐复合加重的瓜尔胶压裂液体系为研究对象,系统探究了不同加重剂类型与浓度对压裂液摩阻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加重盐水的摩阻随盐浓度升高及流速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且无机盐体系的流速敏感性显著高于有机盐体系;瓜尔胶基液在低加重(密度1.20~1.35 g/cm^(3))条件下,因离子抑制效应导致摩阻降低,而在高加重(密度≥1.40 g/cm^(3))时,由于离子强度与交联网络位阻的协同作用,摩阻呈现反转上升现象。在交联动力学层面,有机盐加重体系在低浓度下可加速交联反应并提升摩阻,而高浓度环境因pH值调控作用抑制交联进程,延缓摩阻增长速率。冻胶摩阻特性受加重剂浓度阈值调控显著,有机盐体系在密度为1.40 g/cm^(3)时,因流型转变致使摩阻增幅趋缓。本研究成果可为深层油气藏压裂液体系的耐盐加重设计与低摩阻工程优化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重胍胶压裂液 管道摩阻 摩阻测试装置 高速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力机三维旋转效应下圆弧型沟槽减阻机理的研究
8
作者 杨瑞 石振鹏 +3 位作者 田楠 曾学仁 方亮 包广超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6-352,共7页
为研究三维旋转下沟槽减阻机理,以NREL 5 MW风力机为研究对象,在叶片展向位置18%~20%处布置横向圆弧型沟槽,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不同工况下风力机叶片三维截面翼型和对应工况下二维翼型的气动性能,对截面翼型的表面压力系数与二维翼型... 为研究三维旋转下沟槽减阻机理,以NREL 5 MW风力机为研究对象,在叶片展向位置18%~20%处布置横向圆弧型沟槽,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不同工况下风力机叶片三维截面翼型和对应工况下二维翼型的气动性能,对截面翼型的表面压力系数与二维翼型的表面压力系数以及流场流动状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截面翼型布置圆弧型沟槽在一定风速范围内可改善截面翼型的压力分布,有效抑制流动分离,提高翼型升阻比;而二维翼型布置圆弧型沟槽对流动分离的抑制并不明显。通过二维沟槽和三维沟槽内流动状态对比,发现截面槽内三维旋转效应是沟槽减阻的根本原因。翼型失速前,沟槽内的漩涡将高速流体带出并注入边界层中,使得沟槽后方的流速变快,翼型失速后沟槽内的漩涡捕获了低能量流体,两者均改善了截面翼型的压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旋转流动 减阻 数值模拟 气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湍流平板流变装置的聚合物减阻实验研究
9
作者 陈阳 何明兰 +2 位作者 林晓溶 张湄于 郭向阳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3-69,共7页
为了评价聚合物稀溶液在不同条件下的湍流减阻性能,采用自主设计的湍流平板流变装置和动态光散射系统,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析5种不同聚合物悬浮颗粒尺寸形态以及不同雷诺数、聚合物浓度和种类的减阻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雷诺数增加,聚合... 为了评价聚合物稀溶液在不同条件下的湍流减阻性能,采用自主设计的湍流平板流变装置和动态光散射系统,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析5种不同聚合物悬浮颗粒尺寸形态以及不同雷诺数、聚合物浓度和种类的减阻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雷诺数增加,聚合物的减阻率呈非线性上升趋势,表明聚合物溶液在高流速下具有良好的减阻性能;减阻率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达到一定浓度后趋于稳定,存在一个最优浓度点;不同类型的聚合物减阻剂在相同浓度下表现出不同的减阻效果,其中СНИТРЕН4110和M-FLOWTREAT减阻效果最佳;FLOMX在煤油中减阻效率最高,煤油为聚合物的优良溶剂,它能使聚合物具备较窄的粒径分布,形成稳定的减阻层。研究结果为高分子聚合物的减阻性能优化提供了实验依据,对于实际工业应用中的减阻剂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减阻 聚合物 稀溶液 平板流变装置 雷诺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队飞行的无人机气动性能优化及数值模拟
10
作者 陈宽明 卢鹏 +2 位作者 叶伟 王腾 周忻融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5-161,共7页
无人机采用合理的编队飞行形式可以提高低空空域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该文以固定翼无人机为研究对象,采用尾流冲浪技术对三架固定翼无人机分别进行V形编队和“一”字形编队,利用CFD和k-ωSST湍流模型对两种编队形式分别进行数值模拟。... 无人机采用合理的编队飞行形式可以提高低空空域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该文以固定翼无人机为研究对象,采用尾流冲浪技术对三架固定翼无人机分别进行V形编队和“一”字形编队,利用CFD和k-ωSST湍流模型对两种编队形式分别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分析前后机尾涡效应、机翼上表面压力分布及后机气动参数变化,发现在两种编队形式下,前机气动性能保持稳定,而后机升力系数、升阻比随纵向距离和垂直距离变化表现出显著的气动性能差异。两种编队形式下,纵向距离为2.5 m、垂直距离为0、横向距离为1.89 m时,后机升阻比的综合提升率均最大,其中,V字形编队后机升阻比的综合提升率最高可达16.77%,而“一”字形编队综合提升率最高可达13.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翼无人机 编队飞行 数值模拟 尾流冲浪 升阻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部导流板结构对高速列车气动减阻特性影响研究
11
作者 武振锋 周洋 +1 位作者 安乐 刘万露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5,共9页
为降低高速列车转向架区域的气动阻力,提出3种不同结构的导流板设计方案,通过对列车底部的气流进行合理引流,进而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数值模拟采用基于SST k-ω模型的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方法(Improved Delayed Detached Eddy Simulation,I... 为降低高速列车转向架区域的气动阻力,提出3种不同结构的导流板设计方案,通过对列车底部的气流进行合理引流,进而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数值模拟采用基于SST k-ω模型的改进的延迟分离涡方法(Improved Delayed Detached Eddy Simulation,IDDES),对安装不同结构导流板的高速列车气动减阻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导流板对列车底部转向架区域流场和尾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安装导流板后,虽然列车车体阻力增大,但转向架自身气动阻力大幅降低;因导流板的引流作用,列车底部空气流速变缓,转向架突出部件受气流冲击程度减弱;转向架区域的正压面积大幅减小,前后压力差变小是转向架自身气动阻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当列车以350 km/h速度运行时,与原型车相比,模型Ⅰ、模型Ⅱ和模型Ⅲ的整车减阻率分别为8.1%,9.8%和12.1%;受导流板的影响,3种列车模型尾部三维涡旋结构均出现变化,尾车鼻尖附近的湍动能强度也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说明尾涡对列车的拖拽效果减弱,进而降低了高速列车的气动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底部导流板 气动阻力 流场结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仿生鱼鳞离心泵减阻机理研究
12
作者 代翠 朱全章 +2 位作者 曹晶剑 张义 董亮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7-46,共10页
为了研究仿生鱼鳞离心泵的减阻机理,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设计了仿生鱼鳞凹坑的结构参数,确定了减阻效果最佳时各结构参数的取值。研究发现,在不同工况下,仿生鱼鳞凹坑结构均能够改善离心泵的水力性能;且在额定工况下的提升最明显,相较于基... 为了研究仿生鱼鳞离心泵的减阻机理,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设计了仿生鱼鳞凹坑的结构参数,确定了减阻效果最佳时各结构参数的取值。研究发现,在不同工况下,仿生鱼鳞凹坑结构均能够改善离心泵的水力性能;且在额定工况下的提升最明显,相较于基础泵,扬程和效率分别提高了0.88 m和3.71个百分点,增效率为5.13%,减阻率为4.30%;仿生鱼鳞凹坑一方面增大了叶片工作面与内部流体的接触面积,改善了叶片壁面剪应力分布,另一方面使得近壁面边界层增厚,减小了叶片近壁面雷诺应力;仿生鱼鳞凹坑能够破坏叶片表面的涡结构,减小离心泵内部涡核和叶片出口处涡区域,并降低能量交换和转化的强度,延缓边界层分离,抑制了流体流动时层流向湍流的转变,使得内部流动更均匀,进而减小了离心泵运行时所受阻力。研究可为离心泵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短叶片离心泵 仿生鱼鳞凹坑结构 优化设计 减阻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自由变形技术在船型优化中的应用
13
作者 冯佰威 岳朝欢 +1 位作者 刘波 王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1-409,437,共10页
针对自由变形技术在船体型线优化中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并对其在船体型线优化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基于自由变形技术的改进,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解决了传统自由变形方法无法直接操作船体曲面坐标... 针对自由变形技术在船体型线优化中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并对其在船体型线优化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基于自由变形技术的改进,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解决了传统自由变形方法无法直接操作船体曲面坐标的问题,并将其嵌入自主开发的船舶水动力性能多学科综合优化平台。以S60船模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主开发的平台对船模艏部型线进行了减阻优化,研究发现:在设计航速F r=0.30时,优化后的船型总阻力较母型船降低了5.30%,显著提升了阻力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能够有效应用于船体型线优化,为船舶型线设计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变形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变形 直接操作自由变形方法 船体曲面变形 船型优化 兴波阻力 总阻力 减阻设计 优化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层减阻技术对超大型油船阻力特性影响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伟民 苏玉民 +2 位作者 赵大刚 高适 钟祥海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82-1089,共8页
为探究多排气孔的气层减阻技术对空气层特性及减阻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某超大型油船的缩尺模型进行气层减阻挖孔处理,基于RANS方法,采用SST k-ω模型、VOF模型对该模型不同工况下的运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喷气速率... 为探究多排气孔的气层减阻技术对空气层特性及减阻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某超大型油船的缩尺模型进行气层减阻挖孔处理,基于RANS方法,采用SST k-ω模型、VOF模型对该模型不同工况下的运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喷气速率、航速和吃水对该模型的静水阻力、气层厚度、气层形态的影响规律,得出减阻率与气层覆盖面积和吃水深度有直接关系的结论;模型在设计吃水和结构吃水获得了35%~50%的减阻率,压载航行获得了11%~32%的减阻率。数值结果表明:该气层减阻模型在设计吃水时低速航行应选择低速喷气,中高速航行应选择高速喷气;结构吃水时应保持低速喷气;压载吃水时低速航行可不喷气,中高速航行应低速喷气,即可达到较佳的减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层减阻 超大型油船 静水阻力 减阻率 气层厚度 气层覆盖面积 协同喷气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动力学表面减阻技术研究进展
15
作者 王延青 张园园 +4 位作者 刘悦 李牧 刘涛 翁鼎 汪家道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33-45,共13页
表面减阻技术因其较高的应用价值成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对气固界面表面减阻相关研究作了系统的分类和概括,从减阻研究方法、表面摩擦减阻和表面压差减阻3个方面进行阐述。在研究方法方面,文中对气动减阻研究中主要的... 表面减阻技术因其较高的应用价值成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对气固界面表面减阻相关研究作了系统的分类和概括,从减阻研究方法、表面摩擦减阻和表面压差减阻3个方面进行阐述。在研究方法方面,文中对气动减阻研究中主要的风洞试验方法和阻力测量方法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各研究方法的技术特征,同时分析了计算流体力学技术在气动减阻研究中的应用。表面摩擦减阻主要总结了表面纵向沟槽(肋条)、展向沟槽等结构的研究进展,包括结构形貌及沟槽尺寸的研究、减阻机理研究及应用情况。表面压差减阻部分主要概述了表面结构在钝体上的减阻特点,总结了表面粗糙度、凹坑、沟槽等结构在延迟边界层分离中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其减阻效果的结构形貌和尺寸的研究进展。本文针对不同的阻力方式系统地概括了表面减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表面形貌的主要制造方法,为表面减阻应用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减阻 表面结构 摩擦阻力 压差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微结构调控风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宗泽 王刚 +4 位作者 朱轲 夏钰东 谢峰 欧凯 倪宇翔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4-261,共8页
仿生微结构调控风阻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阻力调控方法,在过去30多年里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仿生微结构在减阻方面的最新进展,特别关注了模仿鲨鱼皮、鸟类羽毛、昆虫甲壳和植物纹理等制备的微结构对风阻的性能调控效果。从... 仿生微结构调控风阻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阻力调控方法,在过去30多年里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仿生微结构在减阻方面的最新进展,特别关注了模仿鲨鱼皮、鸟类羽毛、昆虫甲壳和植物纹理等制备的微结构对风阻的性能调控效果。从形貌、测试方法和机理分析三个方面对最先进的仿生技术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探讨。此外,本文还总结了国内外仿生微结构调控风阻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未来微结构调控风阻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微结构 鲨鱼表面 肋条 凹坑表面 沟槽表面 减阻技术 湍流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体瓦斯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勇 王鹏飞 +2 位作者 刘荣华 王俏 刘开新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96-2508,共13页
为实现低阶煤体瓦斯的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基于煤体多孔介质本真属性下瓦斯吸附与驱替机理,首先利用水介质、表面活性剂CTAB、微纳米气泡的共存特性获得了液气耦合介质,以环管流量、旋转黏度表征了液气耦合介质的优化性能与提质增效特征... 为实现低阶煤体瓦斯的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基于煤体多孔介质本真属性下瓦斯吸附与驱替机理,首先利用水介质、表面活性剂CTAB、微纳米气泡的共存特性获得了液气耦合介质,以环管流量、旋转黏度表征了液气耦合介质的优化性能与提质增效特征;之后结合渗流瞬时流量、气测渗透率量化了液气耦合介质对低阶煤体瓦斯的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效应。结果表明:质量分数0.05%的表面活性剂CTAB可有效降低液相表面张力50.41%,微纳米气泡可平均降低液相表面张力5.50 mN/m;基于表面活性剂CTAB与微纳米气泡的表面活性,液气耦合介质环管流量相对蒸馏水介质、含表面活性剂介质分别增大1.44、1.27倍;转速为100、200、300、600 r/min时,液气耦合介质旋转黏度相对蒸馏水介质分别降低60.00%、71.43%、50.00%、45.45%,相对含表面活性剂介质分别降低42.86%、60.00%、37.50%、25.00%。煤体分别在蒸馏水介质、含表面活性剂水介质、液气耦合介质平衡作用下甲烷渗流驱替时,随着介质环管流量的增大和旋转黏度的降低,瞬时流量与气测渗透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基于液气耦合介质良好的减阻性能与流动性能,对长焰煤分别在轴压为3、5 MPa,围压为3、5 MPa瓦斯驱替时,瞬时流量相对蒸馏水介质分别增大1.43、1.67倍,气测渗透率相对蒸馏水介质分别增大1.44、1.68倍,且不同轴压、围压之间的渗流差异明显缩小。液气耦合介质进一步活化了表面性能,在高流量、低黏度作用下实现低阶煤体瓦斯的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尤其对煤体增渗解吸与抽采达标、高产工作面瓦斯涌出防治具有明确的工程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气耦合 减阻增渗 强化驱替 旋转黏度 瞬时流量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湿性表面气泡融合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18
作者 杨留名 柳仕成 +1 位作者 裴志勇 孔祥韶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6,共11页
[目的]旨在促进超疏水表面与气泡复合减阻技术的发展,研究润湿性表面气泡的融合特性,揭示表面润湿性、气泡间距和气泡尺寸对气泡融合特性的影响规律。[方法]基于流体体积(VOF)方法,建立水下润湿性表面气泡融合的数值模型,分析不同润湿... [目的]旨在促进超疏水表面与气泡复合减阻技术的发展,研究润湿性表面气泡的融合特性,揭示表面润湿性、气泡间距和气泡尺寸对气泡融合特性的影响规律。[方法]基于流体体积(VOF)方法,建立水下润湿性表面气泡融合的数值模型,分析不同润湿性表面上气泡的融合与铺展特性。通过改变表面接触角、气泡间距和气泡尺寸,研究其对气泡融合特性的影响。最后,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接触角的增大和气泡间距的减小有助于气泡的融合,而气泡尺寸的增大则会减缓气泡在表面的铺展速度,不利于气泡融合。具体而言,当表面接触角从130°增大到170°时,气泡开始融合的时间从5.6 ms缩短至3.2 ms,减少了42.9%;而气泡的最大铺展距离从6.53 mm增加至9.4 mm,提升了138%。[结论]研究结果可为超疏水表面与气泡减阻技术的耦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还表明,优化表面润湿性和气泡间距可以显著提升气泡融合效果,进而提高气泡减阻的稳定性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 减阻 气泡减阻 气泡融合 表面润湿性 超疏水表面 VOF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ag-free卫星编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锦绣 曹喜滨 +1 位作者 董晓光 王继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73-677,共5页
分析了Drag-free卫星编队的发展历程,就动力学建模与系统控制方法进行了综合调研和分析,提出了Drag-free卫星编队的应用前景和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为我国未来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等超高精密探测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drag-free卫星 卫星编队 空间环境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底部流动分离对风阻的动态影响
20
作者 张倩文 徐磊 +1 位作者 王庆洋 徐胜金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0-919,共10页
本文对某量产电动汽车风阻和车底流动分离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表明,在Re_L=1.1×10~7时,车底部流动在尾部分离并向上卷曲形成展向大尺度涡。风阻系数脉动与平均值占比约为3.27%,这对乘坐舒适性及里程预报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车体... 本文对某量产电动汽车风阻和车底流动分离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表明,在Re_L=1.1×10~7时,车底部流动在尾部分离并向上卷曲形成展向大尺度涡。风阻系数脉动与平均值占比约为3.27%,这对乘坐舒适性及里程预报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车体背部、底部压力、近尾流中下部、整车气动阻力、车底中后护板近壁面压力以及车底分离流均存在12 Hz的特征频率,而车顶部及两侧的流动分离则无此特征频率,证明车底部的流动分离是引起风阻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底部流动 尾流 风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