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禾谷缢管蚜在三个小麦品种上取食行为的EPG比较 被引量:20
1
作者 胡想顺 赵惠燕 +2 位作者 胡祖庆 李东鸿 张宇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05-1110,共6页
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在不同小麦品种(Ww2730、小偃22和Batis)苗期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偃22上蚜虫开始取食的第1次刺探时间最晚,且持续时间最短;在Ww2730上取食受到机械阻力的... 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在不同小麦品种(Ww2730、小偃22和Batis)苗期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偃22上蚜虫开始取食的第1次刺探时间最晚,且持续时间最短;在Ww2730上取食受到机械阻力的个体最多,且出现F波的几率和持续时间最长;两品种上蚜虫在木质部主动摄取汁液(G波)花费的时间最长。在Batis上,蚜虫口针第1次到达韧皮部时需要分泌较多水溶性唾液(E1波),但随后只需分泌较少的水溶性唾液就可以成功取食,而且被动吸食韧皮部汁液的时间(E2波)最长。蚜虫口针在到达小偃22韧皮部取食之前,出现多次的口针试探、回撤,并且多次、多量分泌水溶性唾液(E1波);虽然蚜虫在小偃22上口针最先到达韧皮部,但被动吸食韧皮部汁液的时间(E2波)最短。由此得出结论:小偃22表皮部、韧皮部存在阻碍禾谷缢管蚜取食的物理和生化因素;禾谷缢管蚜在Ww2730取食遇到更多的是细胞间机械阻力;Batis是较感蚜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缢管蚜 小麦 取食行为 抗性 刺探电位图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蚜取食行为特殊刺探电位波形图(EPG)研究初报 被引量:13
2
作者 胡想顺 赵惠燕 +4 位作者 Udo.Heimbach Thomas Thieme 李东鸿 胡祖庆 张宇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0期22-24,42,共4页
 研究了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ab.)、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在不同小麦上的刺探行为,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刺探电位波形(EPG),即点G波,E0波和两种F波,并就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点G波是蚜虫在刺探途径阶段(...  研究了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ab.)、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在不同小麦上的刺探行为,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刺探电位波形(EPG),即点G波,E0波和两种F波,并就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点G波是蚜虫在刺探途径阶段(C波阶段)的试探性主动吸食过程;E0波是蚜虫口针即将到达韧皮部时短暂的判断、休息和适应过程;一种F波是蚜虫在木质部主动吸食受阻的一种过渡波;另一种F波与蚜虫口针在植物组织中遇阻后的重复回撤与刺探行为有关。结果表明,EPG波形不仅有其稳定性,同时也有其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蚜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波形图 小麦 麦长管蚜 禾谷缢管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的原理与发展 被引量:35
3
作者 胡想顺 刘小凤 赵惠燕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共4页
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是用来记录刺吸式口器昆虫口针在寄主组织中刺探行为的电信号变化特征的技术,主要用于昆虫刺探(取食)、传毒行为,植物抗虫机制等的研究,本文对其发展历史、基本原理、波形特征和生物学意义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该... 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是用来记录刺吸式口器昆虫口针在寄主组织中刺探行为的电信号变化特征的技术,主要用于昆虫刺探(取食)、传毒行为,植物抗虫机制等的研究,本文对其发展历史、基本原理、波形特征和生物学意义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吸式口器昆虫 刺探电位图谱(epg) 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变换的昆虫刺吸电位(EPG)信号去噪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吴莉莉 贾树恒 +3 位作者 邢玉清 卢少华 潘建斌 闫凤鸣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95-1899,共5页
昆虫刺吸电位(EPG)信号为研究刺吸式昆虫取食和传毒机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然而EPG信号在采集过程中易受各种噪声的干扰,可利用小波变换将其去除。本文采用小波阈值去噪法,通过实验对比选择不同的小波基函数及阈值,以均方根误差和信噪比... 昆虫刺吸电位(EPG)信号为研究刺吸式昆虫取食和传毒机理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然而EPG信号在采集过程中易受各种噪声的干扰,可利用小波变换将其去除。本文采用小波阈值去噪法,通过实验对比选择不同的小波基函数及阈值,以均方根误差和信噪比为评价指标,确定了coif4小波6层分解,在Stein无偏风险估计准则下,改进阈值量化为最佳去噪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该小波阈值去噪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不同干扰。本文研究的基于小波变换的EPG信号去噪为后续分析识别提供了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吸电位(epg)信号 小波变换 阈值去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换寄主前后扶桑绵粉蚧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黄芳 王飞飞 +2 位作者 张治军 郦卫弟 吕要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3-508,共6页
【目的】分析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在发生寄主转移前后的取食行为,以据此评价其寄主适应性。【方法】利用刺吸电位(EPG)技术,量化扶桑绵粉蚧转换寄主植物前后的取食行为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寄主转换后,扶桑绵粉蚧的取... 【目的】分析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在发生寄主转移前后的取食行为,以据此评价其寄主适应性。【方法】利用刺吸电位(EPG)技术,量化扶桑绵粉蚧转换寄主植物前后的取食行为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寄主转换后,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受到显著的影响,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到达韧皮部,总取食时间显著变短,取食效率降低。但寄主转换后,下一代成虫的取食效率提高,总刺探数、取食刺探数、总刺探时间以及到达韧皮部的效率与时间均与寄主转换前的扶桑绵粉蚧个体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存在高度可塑性,这种特性利于扩大其寄主植物范围,有可能是促其成为重要农业入侵生物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图谱 入侵性 寄主转移 寄主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稻品种上白背飞虱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孙凯 李冠华 +2 位作者 丁文兵 张一君 李有志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5-342,共8页
【目的】为探明不同水稻品种(丰源优272、R9810-T、华恢1号、明恢63、麻糯谷和Rathu Heenati)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抗性差异机理,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lectronic penetration graph,EPG)记录了该虫在这6个品种三叶期稻苗上的... 【目的】为探明不同水稻品种(丰源优272、R9810-T、华恢1号、明恢63、麻糯谷和Rathu Heenati)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抗性差异机理,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lectronic penetration graph,EPG)记录了该虫在这6个品种三叶期稻苗上的取食行为。【方法】结合特定的EPG波形,考察了9个非韧皮部指标和22个韧皮部指标。【结果】在总记录时间8 h内,白背飞虱在品种Rathu Heenati上非刺探波np的总时间最长,其次是麻糯谷上非刺探波np的总时间,这两者间差异显著且都显著地长于其他4个品种的np总时间(P<0.05);该虫在Rathu Heenati上路径波Nc的总时间为8 523.41 s,是感虫品种明恢63 Nc总时间的2.24倍;该虫在Rathu Heenati上吸食韧皮部汁液N4-b的总时间显著地比其他品种短(P<0.05)。华恢1号和R9810-T上所有的EPG指标和感虫品种明恢63的EPG指标都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白背飞虱在丰源优272上单次分泌水溶性唾液N4-a的平均时间更长,并伴随长时间的韧皮部取食。【结论】由此推测,品种Rathu Heenati可能存在不利于白背飞虱取食的忌避成分,并且在韧皮部外组织和韧皮部组织都存在抗性因子;在麻糯谷上仅存在忌避成分;然而,品种华恢1号和R9810-T可能对白背飞虱不具有明显的抗性;丰源优272可能是比明恢63更为感虫的品种。结合介体昆虫取食行为与传播持久性病毒的关系,这些结果也为利用抗白背飞虱品种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水稻品种 取食行为 抗性 刺吸电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刺吸电位图(EPG)的比较 被引量:7
7
作者 潘建红 陈峰 +2 位作者 何佳春 赖风香 傅强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6-90,共5页
利用刺吸电位图(EPG)比较分析了两个致害性不同的褐飞虱种群(TN1种群、Mudgo种群)在感虫品种TN1和抗性品种Mudgo(含Bph1抗虫基因)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种群类型、水稻品种对I波的影响最明显,A波次之,S波再次之;试虫性别对各参数均无... 利用刺吸电位图(EPG)比较分析了两个致害性不同的褐飞虱种群(TN1种群、Mudgo种群)在感虫品种TN1和抗性品种Mudgo(含Bph1抗虫基因)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种群类型、水稻品种对I波的影响最明显,A波次之,S波再次之;试虫性别对各参数均无显著影响。TN1种群在TN1上及Mudgo种群在TN1、Mudgo上这3种能致害处理下的S波、A波均短于TN1试虫在Mudgo上(不能致害),其中A波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而能致害的3种处理的I波持续时间则显著长于不能致害处理。若以3 h内I波持续时间75 min为分界线,高于该值为能致害,低于该值为不能致害,对TN1种群、Mudgo种群致害性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2.6%和100%。提出该参数可用于进一步开发褐飞虱个体致害性检测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致害性 刺探电位图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PG技术分析茶树品种对茶小绿叶蝉的抗性及其相关的抗性物质 被引量:25
8
作者 郑雨婷 王梦馨 +3 位作者 崔林 韩善捷 俞鹏飞 韩宝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8015-8028,共14页
为深入探讨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的刺探行为,进而筛选合适的刺探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参数作为评判茶树抗感性指标,遂比较紫鹃、宁波黄金芽和黄观音等11个国家级和特色茶树良种对该叶蝉抗感性,并解析茶树抗感性与主... 为深入探讨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的刺探行为,进而筛选合适的刺探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参数作为评判茶树抗感性指标,遂比较紫鹃、宁波黄金芽和黄观音等11个国家级和特色茶树良种对该叶蝉抗感性,并解析茶树抗感性与主要化学成分的相关性。使用刺探电位仪检测了该叶蝉在这11个茶树品种上的多种刺探行为及其参数、以聚类分析等方法解析各品种上EPG参数而判断每品种对于叶蝉的抗感性;再以HPLC检测茶叶主要成分,分析抗感性与化学成分的关联程度。结果如下:(1)进一步明确了代表该叶蝉在茶树上取食行为的7种EPG波形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即Np、A、S、C、E、F和R波,解析了各种波形的特征和出现规则,认为E波、F波以及未确定生物学意义的R波是抗性相关波。(2)在5h测试期间,叶蝉在黄观音和龙井43品种上的刺探次数最多,紫鹃、宁波黄金芽和金观音上的次之,铁观音和安吉白茶上的最少;E波平均持续时间在铁观音和黄牡丹上最长,乌牛早和安吉白茶上次之,紫鹃上最短;F波平均持续时间在黄观音上最长,紫鹃、龙井43和宁波黄金芽上次之,金观音上最短。(3)以刺探次数、韧皮部取食波E波历期、韧皮部取食困难波F波历期为指标,将11个品种聚为2类,即第Ⅰ类:安吉白茶、乌牛早、紫牡丹、中茶108、黄牡丹和铁观音;第Ⅱ类为黄观音、龙井43、紫鹃、宁波黄金芽和金观音;抗性强弱为:第Ⅱ类>第Ⅰ类。(4)从感性至抗性品种,儿茶素类含量明显升高,且儿茶素总量与E波历期显著负相关(P$0.05);咖啡碱、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皆未与E波、F波历期明显相关。认为:E波和F波历期以及刺探次数可作为茶树抗感性的主要参数;R波可能与韧皮部取食抗性相关;儿茶素类是抗性相关物质。研究可为深入探讨茶树抗虫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茶树 取食行为 epg 抗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和瓜类上棉蚜相互转换后取食行为的EPG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向东 张孝羲 翟保平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3-35,共3页
实验采用 EPG技术测定了棉花和 3种瓜类上棉蚜转换后的取食行为 ,结果表明 ,西瓜、黄瓜和南瓜上的棉蚜转接到棉花叶片上取食 ,均可出现 A、B、C、E、F和 G6种取食波 ,其中寻食刺探的次数和时间均较少 ,且每次达到韧皮部吸取营养的时间长... 实验采用 EPG技术测定了棉花和 3种瓜类上棉蚜转换后的取食行为 ,结果表明 ,西瓜、黄瓜和南瓜上的棉蚜转接到棉花叶片上取食 ,均可出现 A、B、C、E、F和 G6种取食波 ,其中寻食刺探的次数和时间均较少 ,且每次达到韧皮部吸取营养的时间长于 1 0 min。而棉花上的棉蚜转到黄瓜叶片后 ,寻食和刺探的时间占整个处理时间的95 %以上 ,口针到达韧皮部的次数少、持续时间很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瓜类 棉蚜 取食行为 epg技术 寄主转换 电刺吸行为记录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EPG技术分析西花蓟马在4种寄主植物上的取食行为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玉秀 张治军 吕要斌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14-721,共8页
采用直流刺吸电位仪EPG(direct current 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分析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雌雄虫在4种寄主植物上的取食行为,探讨西花蓟马雌雄虫取食行为差异及与寄主适合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西花蓟... 采用直流刺吸电位仪EPG(direct current 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分析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雌雄虫在4种寄主植物上的取食行为,探讨西花蓟马雌雄虫取食行为差异及与寄主适合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西花蓟马在辣椒上的非取食刺探次数显著少于其他寄主植物。雌虫在辣椒、番茄、曼陀罗和矮牵牛上的非取食刺探分别为231.1,328.9,361.0和304.4次,雄虫在辣椒、番茄、曼陀罗和矮牵牛上的非取食刺探分别为152.7,277.2,221.4和196.8次。西花蓟马在矮牵牛上的短取食刺探显著高于番茄,雌虫在番茄和矮牵牛上的短取食分别为68.8和144.4次,雄虫在番茄和矮牵牛上的短取食分别为15.9和80.9次。西花蓟马在矮牵牛上的长取食刺探次数少于在其他寄主植物。(2)雌虫比雄虫产生更多的非取食刺探和短取食刺探,雄虫的长取食刺探显著高于雌虫。在矮牵牛上,雌虫的非取食刺探次数和非取食刺探总时间为雄虫的1.5倍。在番茄上,雌虫的短取食次数和短取食总时间分别为雄虫的4倍和2倍;雄虫的长取食次数和长取食总时间分别为雌虫的2倍和7倍。由此可见,西花蓟马的取食行为与寄主适宜性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花蓟马 直流刺吸电位仪 寄主植物 取食行为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光照射下小贯小绿叶蝉的取食刺吸电位分析
11
作者 乔利 张天海 +3 位作者 周国涛 郭世保 耿书宝 武予清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4,共8页
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的发生严重威胁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残留,探索茶园叶蝉防治新方法,采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监测5个黄光光照强度(80、120、160、200、240 lx... 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的发生严重威胁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残留,探索茶园叶蝉防治新方法,采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监测5个黄光光照强度(80、120、160、200、240 lx)和自然光(150~200 lx,对照)下不同光照时间(2、4、6 h)后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小贯小绿叶蝉的取食波形主要有NP、A、S、C、E、F、R波共7种波形。黄光不同光照强度及照射时间处理下,NP波持续时间比最高,其次为E波。随着黄光光照强度的增加和照射时间的延长,NP、E、A、R波的发生次数逐渐增加。照射4 h和6 h处理下,NP、F、R波的发生持续时间比均显著高于对照。光照强度不变时,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NP波的持续时间延长,E波持续时间缩短。可见,黄光灯在茶园的应用可扰乱小贯小绿叶蝉正常的取食行为,有效减少其在茶园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贯小绿叶蝉 黄光 刺探电位图谱 取食波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豌豆蚜在6个不同抗性苜蓿品种上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魏淑花 曹春婧 +2 位作者 朱小芳 张蓉 王颖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569-2574,共6页
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研究了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在6个不同抗蚜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及不同苜蓿品种的抗蚜机制。结果表明,豌豆蚜在刺吸取食不同抗性苜蓿品种的过程中,均产... 应用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研究了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在6个不同抗蚜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及不同苜蓿品种的抗蚜机制。结果表明,豌豆蚜在刺吸取食不同抗性苜蓿品种的过程中,均产生8种波形,8种波形在6个苜蓿品种上持续的时间分别不同。与苜蓿品种抗性有关的是豌豆蚜在苜蓿品种韧皮部刺探取食过程中产生韧皮部分泌唾液波(El波)持续的时间,在6个不同抗蚜苜蓿品种上刺吸取食过程中产生E1波持续时间差异显著(P<0.05),抗性越强的苜蓿品种,E1波持续时间越长,在抗性品种MF4020上持续时间最长,为36.8min,在低抗性品种巨能牧歌37CR持续时间最短,为1.50min。本研究从电生理方面进一步说明了不同苜蓿品种的抗蚜机制,从而为苜蓿品种抗蚜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蚜虫 刺吸式昆虫 抗性水平 刺吸取食 刺探电位图谱 抗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在茶树抗刺吸式口器害虫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金珊 孙晓玲 +5 位作者 陈宗懋 肖斌 高宇 边磊 罗宗秀 张正群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3-401,共9页
以假眼小绿叶蝉为主的茶园刺吸式昆虫是茶叶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其特殊的产卵习性和危害方式使化学农药很难发挥理想的作用。茶树品种抗虫性研究作为控制刺吸式害虫的一种新途径,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而昆虫刺探电位图谱(Electr... 以假眼小绿叶蝉为主的茶园刺吸式昆虫是茶叶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其特殊的产卵习性和危害方式使化学农药很难发挥理想的作用。茶树品种抗虫性研究作为控制刺吸式害虫的一种新途径,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而昆虫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作为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取食行为记录仪,参与到这一研究,明确了许多叶蝉行为和品种抗虫性间的关系。本文在分析EPG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EPG技术在茶园刺吸式害虫的取食行为、茶树品种抗虫性的检测和抗性机理方面的应用,并且对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归纳出假眼小绿叶蝉的取食过程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探电位图谱 刺吸式昆虫:茶树抗虫性:取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色橘蚜在健康与CTV植株上的EPG比较 被引量:5
14
作者 何应琴 陈文龙 +4 位作者 鲁卓越 周常勇 李中安 王雪峰 李太盛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4年第2期36-39,共4页
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褐色橘蚜Toxopter acitricida(Kirkaldy)在健康与感染CTV的植株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褐色橘蚜在二者上均产生8种取食波形,分别为非刺探波(np波)、路径波(A波、B波、C波)、Pd波、韧皮部分... 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对褐色橘蚜Toxopter acitricida(Kirkaldy)在健康与感染CTV的植株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褐色橘蚜在二者上均产生8种取食波形,分别为非刺探波(np波)、路径波(A波、B波、C波)、Pd波、韧皮部分泌唾液波(El波)、韧皮部被动吸食波(E2波)以及木质部主动吸食波(G波)。刺探过程中,二者非刺探总时间(np波)存在差异;褐色橘蚜在健康植株上的刺探次数最多且C波的总持续时间最长,与感病植株差异显著。感病植株上,E1波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显著多于健康植株。褐色橘蚜在感病植株上E2波的总持续时间为(241.33±24.12 min),显著长于在健康植株上(160.30±24.63 min)的持续时间。由此可初步推断,感染CTV的植株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褐色橘蚜获毒与传毒的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色橘蚜 刺吸电位图谱(epg) 取食行为 传毒 柑橘衰退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PG技术的棉蚜抗性指标筛选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伟娇 李玲玉 +5 位作者 高雪珂 张开心 李东阳 雒珺瑜 崔金杰 杨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93-1201,共9页
本文以研究不同抗性水平的棉花材料上棉蚜的取食行为及与其生长发育的关系,筛选可作为棉花抗蚜鉴定指标的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参数为目的。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比较了棉蚜在不同棉花品种上的生长发育参数,利... 本文以研究不同抗性水平的棉花材料上棉蚜的取食行为及与其生长发育的关系,筛选可作为棉花抗蚜鉴定指标的刺探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参数为目的。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比较了棉蚜在不同棉花品种上的生长发育参数,利用EPG技术对不同抗性水平棉花上棉蚜的取食行为进行分析,并对生长发育参数与主要的EPG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棉蚜室内生测结果表明,棉蚜在4种高抗品种(辽5632-642、TYJ-98-6、锦454和中G5)上的存活率、产仔数、内禀增长率均较中抗和高感品种低。EPG监测结果显示,在高抗品种上,Np波总次数与总时间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第1次刺探时间靠后且持续时间长,C波和E2波总时间较短,F波和E1波总时间长且次数多;在中抗品种中棉所49(CCRI 49)、中棉所79(CCRI 79)和雷克斯(光叶)上,F波总次数和总时间均较低;在中抗品种非洲E-40和高感品种辽棉6号上,Np波总次数与总时间均低于其他品种,C波总时间与E2波总时间长。结果表明抗性棉花材料对棉蚜生长发育有不利的影响,Np波总次数、E1波总次数、第1次刺探出现时间等5个EPG参数与棉花的抗性存在显著相关性。可见,Np波总次数、E1波总次数、第1次刺探出现时间等EPG参数可初步作为棉花对蚜虫是否具有抗性的鉴定指标,研究结果为棉花抗蚜性鉴定方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抗虫性 刺探电位图谱(epg) 生长发育 抗蚜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EPG技术分析不同品种苜蓿对苜蓿斑蚜的抗性 被引量:8
16
作者 于良斌 岳方正 +3 位作者 程通通 王予彤 崔进 徐林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93-1304,共12页
【目的】明确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对不同品种苜蓿Medicago sativa的取食行为,探明抗蚜因子和抗虫位点,筛选抗蚜苜蓿品种。【方法】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记录苜蓿斑蚜成蚜在10个苜蓿品种上的取... 【目的】明确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对不同品种苜蓿Medicago sativa的取食行为,探明抗蚜因子和抗虫位点,筛选抗蚜苜蓿品种。【方法】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记录苜蓿斑蚜成蚜在10个苜蓿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并基于聚类分析方法筛选合适的EPG参数进行抗蚜性评价。【结果】苜蓿斑蚜成蚜在取食苜蓿过程中呈现np波、pd波、A波、B波、C波、E波、F波和G波8种波形,其中E波、F波和G波的总时间在不同品种间表现出显著差异。在5 h测试期间,E波持续时间在敖汉上最长,金皇后和中苜3号上次之,草原2号和阿尔冈金上最短;F波总时间以准格尔、阿尔冈金和金皇后上最长,敖汉、德宝和草原2号上最短,说明前者具有较强的机械抗性而后者机械抗性较弱。以第1次刺探持续时间、总刺探时间、F波总时间、C波总时间、E波总时间作为聚类分析的指标,10个苜蓿品种被聚成3类:阿尔冈金、草原2号、WL168HQ、德宝、中苜2号和新牧2号为第Ⅰ类,金皇后、中苜3号和准格尔为第Ⅱ类,敖汉为第Ⅲ类。【结论】苜蓿斑蚜成蚜在不同苜蓿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存在差异,草原2号、阿尔冈金和WL168HQ在叶表皮、叶肉和韧皮部层次对苜蓿斑蚜成蚜存在抗性,金皇后在叶表皮和叶肉部位表现出抗性;苜蓿斑蚜成蚜在敖汉上能够长时间刺吸取食,因此敖汉抗性最弱。本研究为深入探讨苜蓿抗虫机理和蚜虫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苜蓿斑蚜 抗蚜性 取食行为 刺吸电位图谱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PG的三种刺吸式害虫在苹果苗上的取食行为比较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昊 李钰 +3 位作者 滕子文 杜凌君 万方浩 周洪旭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07-1214,共8页
【目的】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和梨网蝽Stephanitis nashi是苹果园的一类重要害虫,它们以刺吸式口器对苹果树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本研究旨在明确这3种刺吸式昆虫在苹果树上取食行为差异。【方法】利用... 【目的】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和梨网蝽Stephanitis nashi是苹果园的一类重要害虫,它们以刺吸式口器对苹果树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本研究旨在明确这3种刺吸式昆虫在苹果树上取食行为差异。【方法】利用刺吸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技术对苹果绵蚜和绣线菊蚜成虫在苹果苗韧皮部和非韧皮部上的EPG指标,以及苹果绵蚜、绣线菊蚜和梨网蝽成虫在苹果苗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这3种害虫的成虫在苹果苗上取食8 h各种波形平均持续时间的占比。【结果】结果表明,苹果绵蚜和绣线菊蚜成蚜在苹果苗上均产生6种取食波形,即非刺探波(np)、路径波(C)、意外穿刺细胞非主动取食细胞波(pd)、木质部取食波(G)、韧皮部唾液分泌波(E1)和韧皮部取食波(E2);而梨网蝽成虫取食过程中只产生非刺探波(np)、表皮刺穿波(A)、叶肉细胞取食波(Gc)和木质部取食波(E)4种波形。从蚜虫在苹果苗非韧皮部上取食的EPG指标看,苹果绵蚜成蚜pd波平均时间显著高于绣线菊蚜的,而刺探次数、np波总时间和pd波次数均显著低于绣线菊蚜的。从蚜虫在苹果苗韧皮部上取食的EPG指标来看,除第1次出现E2波的时间外,各指标没有显著差异。从3种害虫在苹果苗上取食8 h各波形的占比来看,梨网蝽成虫的np波总时间所占比例最高(53%),其次是绣线菊蚜成虫的(24%),苹果绵蚜成虫的最低(为1%)。同时,苹果绵蚜和绣线菊蚜成虫取食波为E2波,所占总时间比例分别为35%和25%,而梨网蝽的取食波为Gc波(占总时间比例为36%)和E波(占总时间比例为11%)。【结论】本研究阐释了苹果园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生态位分离和取食行为学机制,为果园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绵蚜 绣线菊蚜 梨网蝽 刺吸式昆虫 苹果 取食行为 刺吸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D绿光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行为的干扰 被引量:1
18
作者 乔利 陈磊 +3 位作者 蒋月丽 周洲 耿书宝 王丽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51-2059,共9页
小贯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区普遍发生的害虫之一,其为害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残留,探索茶园叶蝉防治新方法,采用LED绿光(波长520~525 nm)干扰其取食过程,并通过刺吸电位图谱(EPG)仪记录分析不同光照强度和照射... 小贯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区普遍发生的害虫之一,其为害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为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残留,探索茶园叶蝉防治新方法,采用LED绿光(波长520~525 nm)干扰其取食过程,并通过刺吸电位图谱(EPG)仪记录分析不同光照强度和照射时间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过程中所产生的波型有NP波、A波、C波、E波、S波、F波和R波,其中NP波占比最大。与自然光(对照)相比,LED绿光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行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相同时间内,光照强度越大,刺吸百分比越低,刺吸次数越多,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行为的干扰越明显。该研究结果可为灯光防治茶园叶蝉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绿光 取食行为 小贯小绿叶蝉 刺吸电位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刺探电位技术的四个枸杞品种对棉蚜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银香 王新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目的】明确4个枸杞品种对棉蚜Aphis gossypii的抗性差异,以探明抗虫因子及位点,并筛选抗蚜枸杞品种。【方法】利用刺吸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技术记录棉蚜成蚜在4个枸杞品种(宁杞1号、宁杞5号、宁杞7号和宁杞10... 【目的】明确4个枸杞品种对棉蚜Aphis gossypii的抗性差异,以探明抗虫因子及位点,并筛选抗蚜枸杞品种。【方法】利用刺吸电位图谱(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技术记录棉蚜成蚜在4个枸杞品种(宁杞1号、宁杞5号、宁杞7号和宁杞10号)上的取食行为,并利用室内抗蚜性鉴定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枸杞品种对棉蚜成蚜的抗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棉蚜成蚜在取食4个枸杞品种时呈现出Np, A, G, B, C, Pd, E和F波8种波形。在棉蚜成蚜的取食过程中,E1总持续时间在宁杞1号上最长,在宁杞5号和宁杞7号上次之,在宁杞10号上最短;E2波持续时间以在宁杞10号上最长,在宁杞1号上最短;F波持续时间在宁杞1号上最长,在宁杞10号上最短,在宁杞5号和宁杞7号上的F波持续时间介于前两者之间,说明宁杞1号的机械抗性较强,而宁杞10号机械抗性较弱。通过抗蚜性的鉴定和聚类分析,将4个枸杞品种归为3类,第Ⅰ类:宁杞1号,为高抗蚜品种;第Ⅱ类:宁杞5号和宁杞7号,为抗蚜品种;第Ⅲ类:宁杞10号,为感蚜品种。【结论】棉蚜在4个枸杞品种上的取食行为存在差异,且4个枸杞品种的抗虫机制和位点也存在差异,宁杞1号在叶表皮、叶肉和韧皮部对棉蚜表现出抗性,抗蚜性最强,为高抗蚜品种;宁杞5号和宁杞7号在叶肉和韧皮部对棉蚜表现出抗性,但抗蚜性较弱,为抗蚜品种;宁杞10号能够被棉蚜长时间刺吸取食,其抗蚜性最弱,为感蚜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蚜 枸杞 取食行为 品种选育 抗蚜性 刺吸电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刺吸电位技术的西花蓟马取食行为研究进展
20
作者 田松 郅军锐 曾广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6期27-32,共6页
西花蓟马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对蔬菜和花卉等园艺作物的生产构成了巨大威胁,该害虫造成的危害与其取食行为密切相关。刺吸电位技术(EPG)是研究刺吸式和锉吸式口器昆虫取食行为的重要工具,在揭示害虫的取食机制、寄主植物的防御... 西花蓟马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对蔬菜和花卉等园艺作物的生产构成了巨大威胁,该害虫造成的危害与其取食行为密切相关。刺吸电位技术(EPG)是研究刺吸式和锉吸式口器昆虫取食行为的重要工具,在揭示害虫的取食机制、寄主植物的防御、害虫与寄主植物互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西花蓟马取食行为波形的划分、寄主种类、病毒和杀虫剂对西花蓟马取食行为的影响,为西花蓟马的防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花蓟马 刺吸电位技术 取食行为 寄主植物 番茄斑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