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vances in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based brain imaging 被引量:7
1
作者 Xi-Yang Ke Wei Hou +7 位作者 Qi Huang Xue Hou Xue-Ying Bao Wei-Xuan Kong Cheng-Xiang Li Yu-Qi Qiu Si-Yi Hu Li-Hua Dong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6期705-726,共22页
Novel advances in the field of brain imaging have enabled the unprecedente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various imaging modalities to facilitate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 is a f... Novel advances in the field of brain imaging have enabled the unprecedente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various imaging modalities to facilitate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 is a functional imaging technique that measures the transfer impedances between electrodes on the body surface to estim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tissues. EIT offers many advantages over other neuroimaging technologies,which has led to its potential clinical use. This qualitative review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basic principles,algorithms, and system composition of EIT. Recent advances in the field of EIT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epilepsy,stroke, brain injuries and edema, and other brain diseases. Further, we summarize factors lim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brain EIT and highlight prospects for the field. In epilepsy imaging, there have been advances in EIT imaging depth,from cortical to subcortical regions. In stroke research, a bedside EIT stroke monitoring system has been developed for clinical practice, and data support the role of EIT in multi-modal imaging for diagnosing stroke. Additionally, EIT has been applied to monitor the changes in brain water content associated with cerebral edema, enabling the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brain edema and the evaluation of mannitol dehydration. However, anatomically realistic geometry,inhomogeneity, cranium completeness, anisotropy and skull type, etc., must be considered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EIT modeling. Thus, the further establishment of EIT as a mature and routine diagnostic technique will necessitate the accumulation of more supporting evid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 Brain diseases Tissue impedance Microelectrode arr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rentz force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using pulse compression technique 被引量:3
2
作者 孙直申 刘国强 夏慧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355-360,共6页
Lorentz force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LFEIT) combines ultrasound stimulation and electromagnetic field detection with the goal of creating a high contrast and high resolution hybrid imaging modality. In thi... Lorentz force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LFEIT) combines ultrasound stimulation and electromagnetic field detection with the goal of creating a high contrast and high resolution hybrid imaging modality. In this study, pulse compression working together with a linearly frequency modulated ultrasound pulse was investigated in LFEIT. Experiments were done on agar phantoms having the same level of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s soft biological tissu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i) LFEIT using pulse compression could detect the location of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variations precisely; (ii) LFEIT using pulse compression could get the same performance of detecting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variations as the traditional LFEIT using high voltage narrow pulse but reduce the peak stimulating power to the transducer by 25.5 dB; (iii) axial resolution of 1 mm could be obtained using modulation frequency bandwidth 2 M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rentz force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Hall effect imaging magneto-acousto-electrical tomography linear frequency-modulation pulse compres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呼气末正压对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苏醒期呼吸力学、氧合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基于EIT技术
3
作者 江倩 李强 刘世建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3期371-378,共8页
目的 基于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的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EEP)对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苏醒期呼吸力学、氧合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2年10月~2024年10月于本院行胸腔镜肺癌手术治疗的8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 基于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的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EEP)对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苏醒期呼吸力学、氧合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2年10月~2024年10月于本院行胸腔镜肺癌手术治疗的8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42例/组,分别应用常规PEEP-吸入氧浓度表法及EIT技术指导个体化PEEP滴定来行肺保护性通气。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期不同时间点[进入苏醒室时(T1)、机械通气30 min(T2)、苏醒后(T3)]呼吸力学、氧合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差异,比较两组的术后康复相关指标及1周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术中及苏醒室内最佳PEEP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T1时两组动态肺顺应性(Cdyn)、气道峰压(P_(peak))、平台压(P_(plat))、ΔP、氧合指数(O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两组Cdyn、OI均高于同组T1时,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_(peak)、P_(plat)、ΔP低于同组T1时,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T1~T3时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试验组低氧血症、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基于EIT技术的个体化PEEP用于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能有效改善苏醒期呼吸力学及氧合功能,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苏醒期质量,但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 呼气末正压 呼吸力学 氧合指数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的数学建模与其他应用场景
4
作者 谭忠 谢明洪 《数学建模及其应用》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在医学成像和隐身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对EIT的成像原理及其优缺点进行了论述;然后,对EIT在隐身技术和作为机械通气检测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介绍;最后,介绍了EIT的数学建模,尤其详细介... 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在医学成像和隐身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对EIT的成像原理及其优缺点进行了论述;然后,对EIT在隐身技术和作为机械通气检测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介绍;最后,介绍了EIT的数学建模,尤其详细介绍了四种电极模型.EIT数学模型带来了偏微分方程的正问题、反问题、硬件系统设计以及图像去噪问题,成为这一技术的核心的“卡脖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 成像原理 数学建模 隐身技术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EIT技术监测ICU心外科术后患者肺部通气情况及其价值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文佳 周润奭 +4 位作者 李尊柱 苏龙翔 崔文博 隆云 何怀武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3-579,共7页
目的 应用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EIT)技术监测ICU心外科术后患者的肺部通气情况,并分析其在患者术后短期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2023年1月—11月收治的心外科术后患者临... 目的 应用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EIT)技术监测ICU心外科术后患者的肺部通气情况,并分析其在患者术后短期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2023年1月—11月收治的心外科术后患者临床资料,应用EIT技术监测患者肺部通气情况,分析患者4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肺通气百分比对患者ICU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和插管时间的影响。结果 共4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9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8.2±9.5)岁。手术时长≥5 h的患者肺平行ROI 4区(背侧)通气更差(P=0.022)。而ROI 4区通气<9%的患者其氧合指数更低(P=0.025),呼吸机使用时间(P=0.004)、插管时间(P=0.010)、ICU住院时间(P=0.018)均更长。在控制年龄、性别、手术时长和入室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评分的影响后,肺平行ROI 4区通气增加是患者术后短期预后的保护性因素(OR=0.743,95%CI:0.587~0.941,P=0.014)。以9.5%为截点,肺平行ROI 4区肺通气百分比预测患者预后差的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56.2%,曲线下面积为0.752(95%CI:0.599~0.905,P=0.007)。结论 应用EIT监测技术,可观察到ICU心外科手术后患者肺部通气情况与手术时长有关,改善患者肺部ROI 4区通气或可提高患者术后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ICU 肺通气 电阻抗断层成像 患者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自适应阈值EIT算法的CFRP损伤检测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敏 山雨泽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0-737,共8页
电阻抗层析成像(EIT)具有快速、无辐射等众多优点,但EIT的逆问题严重的病态性导致FISTA等算法的重建图像中存在损伤边缘信息缺失的现象。针对该问题引入了一种与解向量稀疏度相关的自适应阈值算子和一种可变阈值函数,解决了软阈值函数... 电阻抗层析成像(EIT)具有快速、无辐射等众多优点,但EIT的逆问题严重的病态性导致FISTA等算法的重建图像中存在损伤边缘信息缺失的现象。针对该问题引入了一种与解向量稀疏度相关的自适应阈值算子和一种可变阈值函数,解决了软阈值函数边缘处不可导的问题。仿真实验表明改进算法与传统的算法相比,FIMSTA算法的表现最好,尤其是对于传统算法图像重建效果较差的中心裂纹损伤,FIMSTA算法的相关系数达到0.7038,较表现最好的FISTA算法提升了51.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计量 电阻抗层析成像 CFRP 损伤检测 稀疏正则化算法 图像重建 自适应阈值算子 可变阈值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噪比对不同EIT图像重建算法的影响研究及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邓娟 陈素华 +2 位作者 沙洪 赵舒 任超世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07-815,共9页
探索不同位置单目标和多目标电阻抗断层成像(EIT)中,信噪比对不同EIT图像重建算法应用效果的影响。针对16电极系统,通过仿真获取EIT场域理想边界电压作为理想EIT系统的采集信号,对理想系统所有通道采集的数据整体添加高斯白噪声,模拟信... 探索不同位置单目标和多目标电阻抗断层成像(EIT)中,信噪比对不同EIT图像重建算法应用效果的影响。针对16电极系统,通过仿真获取EIT场域理想边界电压作为理想EIT系统的采集信号,对理想系统所有通道采集的数据整体添加高斯白噪声,模拟信噪比为40、60、80 dB的EIT检测系统的测量电压。采用等位线反投影(LBP)、基于Newton-Raphson算法的Tikhonov正则化(NR Tikhonov)和Tikhonov-Noser组合正则化(NR Tikhonov-Noser)、Landweber迭代以及Newton-Raphson 5种算法,重建EIT图像。引入重建误差ER和结构相似度函数SSIM,定量评价成像效果。结果表明,当单目标由场域中心向场域边界移动时,5种算法的SSIM都增大;当目标位置靠近边界但个数增加时,5种算法的ER都增大。LBP和NR Tikhonov-Noser在3种信噪比的系统中均可对5种目标模型成像,5种算法中NR Tikhonov-Noser成像质量最好。对场域中心的目标A,Newton-Raphson算法在40 dB信噪比时无法成像,NR Tikhonov、Landweber在40和60 dB时均不能获得有效图像。在80 dB系统中,LBP成像效果不及另4种算法。不同算法成像对EIT检测系统信噪比的要求不一致,应依据构建的EIT检测系统信噪比指标和具体应用目标择优选取成像算法。NR Tikhonov-Noser可作为一般情况下的首选算法,信噪比低于60 dB的系统建议选择LBP,80 dB以上的系统不建议选择LBP。60 dB左右的系统还建议可选择Newton-Raphson算法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it 信噪比 算法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阻抗与EIT测量微系统设计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晓艳 赵秋红 +1 位作者 李宏英 张静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7-761,共5页
以微系统结构、高稳定性为设计目标,构建一套基于ATmega16单片机和AD5933的电阻抗与EIT测量微系统。AD5933芯片内部集成了DDS部分、滤波放大部分、12位A/D转换部分和片上的DSP离散傅里叶变换解调部分,避免了各个模块时序不一致造成的误... 以微系统结构、高稳定性为设计目标,构建一套基于ATmega16单片机和AD5933的电阻抗与EIT测量微系统。AD5933芯片内部集成了DDS部分、滤波放大部分、12位A/D转换部分和片上的DSP离散傅里叶变换解调部分,避免了各个模块时序不一致造成的误差,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基于Matlab平台开发图形用户界面(GUI),实现了数据无线通讯、阻抗图谱绘制、特征参数计算、EIT图像重建。对均匀场进行100次数据采集,系统信噪比达70 dB。对高精度电阻、离体猪肉分别进行阻抗测试,根据Cole-Cole理论,绘制了阻抗圆图,测量结果与最小二乘算法拟合效果相符。针对16电极实验槽中不同位置和不同数量的有机玻璃棒分布,采用高斯牛顿重建算法进行电阻抗图像重建,成像效果良好,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测量 AD5933 eit测量 图像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IT技术颅内电阻抗特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徐桂芝 王明时 +2 位作者 杨庆新 李颖 颜威利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05-708,共4页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是一种基于生物组织电学特性的成像技术。本研究基于EIT技术对二维四层同心圆头模型和基于MRI图片构造的脑电二维真实头模型的电阻抗特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头部组织电导率参数变化对求解区域场内及头皮表面电位...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是一种基于生物组织电学特性的成像技术。本研究基于EIT技术对二维四层同心圆头模型和基于MRI图片构造的脑电二维真实头模型的电阻抗特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头部组织电导率参数变化对求解区域场内及头皮表面电位分布的影响,得出了有实际意义的结论,为实现颅内EIT逆问题求解和阻抗成像及脑内电特性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断层技术 真实头模型 脑电特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EIT中边界电压随颅内电阻率扰动变化情况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董秀珍 史学涛 +2 位作者 付峰 尤富生 刘锐岗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44-649,共6页
由于脑部高电阻率的颅骨的存在,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测量时,由颅内电阻率分布的改变导致边界电压的变化量与不含颅骨的目标不同。参照人脑部的解剖图谱,制作了一个由7 300多个电阻构成的脑部电阻率分布仿真模型。基于该模型的仿真结果显... 由于脑部高电阻率的颅骨的存在,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测量时,由颅内电阻率分布的改变导致边界电压的变化量与不含颅骨的目标不同。参照人脑部的解剖图谱,制作了一个由7 300多个电阻构成的脑部电阻率分布仿真模型。基于该模型的仿真结果显示:颅骨和脑脊液的存在使边界电压动态范围由17倍增至28倍。当目标中心占成像区域空间分辨率在0.09、电阻率分辨率在0.25时,归一化的边界电压平均变化量和最大变化量分别比均匀模型小11.4倍和8.3倍。根据这些结果,可以认为脑EIT硬件系统需至少能够识别出相对满量程的0.01%的边界电压变化,才能探测出这种电阻率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断层成像 图像监护 仿真 数据采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区3层EIT模型构建和仿真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章勇 刘兆宇 +3 位作者 冉鹏 相尚志 马成群 王伟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0-598,共9页
构建3层电阻抗成像技术(EIT)模型,研究不同电极激励模型下胃排空信息的规律,以及胃内容物电导率不同时胃阻抗测量信号的变化情况。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构建包含胃、肝胆的人体腹腔模型,并在模型外构建... 构建3层电阻抗成像技术(EIT)模型,研究不同电极激励模型下胃排空信息的规律,以及胃内容物电导率不同时胃阻抗测量信号的变化情况。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构建包含胃、肝胆的人体腹腔模型,并在模型外构建3层电极模型,每层16个电极,以5 mA的安全电流为激励源进行仿真。分别设定相对和相邻电极激励模型,设定不同的胃内容物,即绝缘试餐0.054 S/m、导电试餐1 S/m和中性试餐0.5 S/m等3种条件,用以模拟不同食物在胃内的情况;设定胃体积由2倍变为1倍的过程,模拟胃排空过程,进行仿真实验研究。包括对测量电压进行数据分析,利用评价参数边界测量电压敏感性δ,利用边界电压测量动态范围U对测量电压进行稳定性和检测效果的评价。相对电极模型的测量电压敏感性δ较高,且其在绝缘试餐时较导电试餐时小;而相邻模型的δ在绝缘试餐时较导电试餐时大,边界测量动态范围U也相对更大。对测量的敏感性而言,在试餐电导率0.054 S/m时,两种激励模式分别为34.13与34.25;试餐电导率1 S/m时,两种激励模式分别为33.60与26.68。3层EIT模型可提供达24×23×3组水平测量数据组,以及根据测试需求的可扩展交叉激励数据组,能够得到更多的胃排空信息,有效地反映胃内容物情况,以及胃排空过程的信息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成像技术 胃排空 胃内容物 仿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EIT数据采集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沙洪 王妍 +1 位作者 赵舒 任超世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75-678,共4页
EIT的图像重建依赖于所采集到数据的精度。电极及其引线对EIT数据采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主要在于如何获得有效的、适合高精度采样的模拟信号。采用16电极设计了一套将电极、开关阵列、模拟前端、模数转换及数据传送等一体化的面向乳腺EI... EIT的图像重建依赖于所采集到数据的精度。电极及其引线对EIT数据采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主要在于如何获得有效的、适合高精度采样的模拟信号。采用16电极设计了一套将电极、开关阵列、模拟前端、模数转换及数据传送等一体化的面向乳腺EIT检测的高精度实验系统。对电子开关阵列进行了改进设计,采用以ADuC834为核心的、高精度的数据采集、传送及系统控制电路,并采用环形电路板。使用该系统进行了初步成像实验,获得了较好的成像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进行EIT成像是可行的,新系统从测量数据的表现上看有更高的测量精度。模拟电子开关阵列的改进,对降低开关特性对EIT数据采集的影响起到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断层成像 高精度数据采集 一体化系统 电子开关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用化EIT条件下不同激励模式成像效果仿真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邓娟 王磊 +3 位作者 李福生 赵舒 王妍 沙洪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3-420,共8页
目前常用的电阻抗断层成像(EIT)相邻激励-相邻测量模式下,有限测量分辨率(MR)和信噪比(SNR)的系统往往难于分辨微小电位差,影响图像重建。通过获取16电极EIT系统均匀场在相邻、间隔6电极和相对激励模式下的理想仿真边界电压,分析实用化... 目前常用的电阻抗断层成像(EIT)相邻激励-相邻测量模式下,有限测量分辨率(MR)和信噪比(SNR)的系统往往难于分辨微小电位差,影响图像重建。通过获取16电极EIT系统均匀场在相邻、间隔6电极和相对激励模式下的理想仿真边界电压,分析实用化EIT系统成像对MR和SNR的要求,仿真模拟了不同MR和SNR测量条件下3种激励模式对近场域中心目标A、场域1/2半径处目标B、近场域边缘目标C的成像。图像重建采用Tikhonov-Noser组合正则化算法,引入图像重建误差函数和结构相似度函数定量评价成像效果。结果表明,各激励模式对不同目标成像要求的MR和SNR不同。MR为1 m V和0.01 m V时,成像效果分别是间隔6电极激励和相邻激励最优;MR为0.1 m V时对模型A、B成像间6激励更优,对模型C成像相邻激励更好。间隔6电极和相对激励对模型A、B、C成像要求的SNR临界值分别为50、40和30 d B,都比相邻激励低10 d B,临界值附近间6成像效果最优,其次是相对激励,SNR高于临界值10 d B时相邻激励成像质量最高。低MR和高MR时影响成像的主要指标分别是各模式边界电压次小值与最小值之差和独立测量数。建议低MR成像时优先选择间6激励,其次是相对激励,高MR时选择相邻激励,MR为0.1 m V时近场域边缘目标成像选择相邻激励而近场域中心目标成像选择间6激励。低SNR和高SNR时影响成像的是测量电压数组整体的数值大小和独立测量数。模型A、B、C成像时若SNR分别在50、40和30 d B的临界值附近建议选择间隔6电极和相对激励,一旦SNR高于临界值10 d B,建议选择相邻激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断层成像 激励模式 测量分辨率 信噪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IT技术的气流传感器及其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明霞 李伟华 +1 位作者 张良 葛宇昊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7-1121,共5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进行气流传感的微机电(MEMS)传感器结构,其基本构造为覆盖在加热器件之上的半导体硅薄膜以及位于硅薄膜四周的16个金属电极.首先,在金属电极对中注入电流,并根据相邻测试规则测量其他电极对间...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进行气流传感的微机电(MEMS)传感器结构,其基本构造为覆盖在加热器件之上的半导体硅薄膜以及位于硅薄膜四周的16个金属电极.首先,在金属电极对中注入电流,并根据相邻测试规则测量其他电极对间的电压;然后,改变电流注入位置并测量电压,得到208个电压值;最后,利用成像软件将电流和电压参量转换为电阻率分布图像.气流流动所导致的热场分布变化将引起薄膜电阻率的分布发生变化.气流传感实验结果表明,气流方向、速度的变化能够采用图像的方式清晰、直观地进行描述.研究结果为MEMS传感器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案与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断层成像 微机电气流传感器 电阻率分布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EIT复合电极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妍 沙洪 任超世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7年第2期91-96,共6页
目的探索医学EIT复合电极结构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笔者建立的EIT电极结构及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对复合电极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了位于成像区域不同位置的成像目标,复合电极各结构参数改变对成像质量和系统检测灵敏度影响的... 目的探索医学EIT复合电极结构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笔者建立的EIT电极结构及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对复合电极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了位于成像区域不同位置的成像目标,复合电极各结构参数改变对成像质量和系统检测灵敏度影响的规律。结果和结论各结构参数的影响错综复杂,采用多参数仿真实验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it电极 优化设计 复合电极 强制等势点 仿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床旁高渗盐水造影肺灌注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在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应用2例并文献复习
16
作者 蔡秋燕 刘旺林 +5 位作者 程卫 刘晶晶 张超纪 刘剑州 隆云 何怀武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3-518,共6页
肺灌注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作为一种床旁无创、连续、动态、无辐射的肺通气监测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除肺通气监测外,近年来高渗盐水造影肺灌注EIT床旁监测也备受关注。本文介绍... 肺灌注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作为一种床旁无创、连续、动态、无辐射的肺通气监测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除肺通气监测外,近年来高渗盐水造影肺灌注EIT床旁监测也备受关注。本文介绍高渗盐水造影肺灌注EIT技术床旁评估2例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患者的肺灌注情况,为该技术在此类患者围术期管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旁高渗盐水造影电阻抗断层成像 肺灌注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内膜剥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稀疏网格配点法对EIT电导率分布的不确定性量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颖 王冠雄 +2 位作者 闫伟 赵营鸽 马重蕾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3-621,共9页
针对电阻抗成像(EIT)研究中电导率分布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改进稀疏网格配点法以量化不确定性.以4层同心圆头模型为算例,采用基于方差的全局灵敏度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各层电导率的变化对输出电位的影响程度各不相... 针对电阻抗成像(EIT)研究中电导率分布的不确定性问题,提出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改进稀疏网格配点法以量化不确定性.以4层同心圆头模型为算例,采用基于方差的全局灵敏度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各层电导率的变化对输出电位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考虑模型中各维输入变量对输出结果不同程度的影响,改进传统稀疏网格配点法.改进方法对各维输入变量配置不同的精度水平,将EIT模型的隐式表达式转化为显式表达式,构造出高精度的替代模型.与蒙特卡洛(MC)法、混沌多项式展开(PCE)法和传统稀疏网格配点法相比,改进方法能够以更少的计算成本获得较高精度的量化结果.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改进方法的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成像(eit) 不确定性量化 蒙特卡洛(MC)法 混沌多项式展开(PCE)法 灵敏度分析法 稀疏网格配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原理及其在肺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8
作者 邹瞿超 金锦江 +5 位作者 叶建平 王立坚 王以文 黄天海 张鞠成 褚永华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5年第1期35-41,共7页
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技术通过电极阵列施加安全的激励电流,依次测量阵列相邻电极对的边界电压,再通过重建算法重构组织的全部或部分区域的阻抗分布,从而实现结构和功能成像。肺部EIT技术具有连续性、... 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技术通过电极阵列施加安全的激励电流,依次测量阵列相邻电极对的边界电压,再通过重建算法重构组织的全部或部分区域的阻抗分布,从而实现结构和功能成像。肺部EIT技术具有连续性、无辐射、非侵入性等特点,可用于危重症患者肺部的动态实时监测。该文介绍了肺部EIT技术的基本原理,从硬件系统、成像算法和临床应用(包括肺通气、肺灌注和肺功能评估)等方面分析了该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为拓展肺部EIT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断层成像 医学成像 硬件系统 图像重建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IT不同面积银导电布电极的试验研究
19
作者 郑万松 董秀珍 +1 位作者 尤富生 霍许阳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6年第4期232-234,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面积的电极对电阻抗成像的影响,选择一种最适合电阻抗成像的电极。方法使用不同面积的电极对人体进行电阻抗成像测量,通过对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选择最适合人体电阻抗成像的电极。结果使用1.5cm×5cm的电极所测得... 目的研究不同面积的电极对电阻抗成像的影响,选择一种最适合电阻抗成像的电极。方法使用不同面积的电极对人体进行电阻抗成像测量,通过对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选择最适合人体电阻抗成像的电极。结果使用1.5cm×5cm的电极所测得的信号强于其他面积的电极,并且信号的标准差比其他电极小。结论通过试验,初步确定了基于EIT电极的最优面积,为整个EIT电极系统的研究做了必要的前提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成像 电极 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FPGA的数字EIT系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晓彤 郝会玲 沙洪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6-272,共7页
以FPGA芯片为核心的数字化生物电阻抗测量实验平台,主要完成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的电流源模块、V/I变换和数字解调模块的研究。采用DDS技术生成正弦信号发生器,由THS4021改进的Howland电路设计压控电流源,在不同负载条件下测量其输出... 以FPGA芯片为核心的数字化生物电阻抗测量实验平台,主要完成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的电流源模块、V/I变换和数字解调模块的研究。采用DDS技术生成正弦信号发生器,由THS4021改进的Howland电路设计压控电流源,在不同负载条件下测量其输出电流幅值的频率响应,并在不同频率下测量电流源的输出阻抗,对恒流源性能的稳定性和精度进行测定。解调方法采用数字化解调,测试不同激励频率下的数字正交解调输出误差变化情况。最后采用盐水槽实验系统进行成像实验。结果表明,电流源可在6.1~390.6 kHz范围输出多频激励信号,在600 kHz前保持在190 kΩ的输出阻抗。当信号频率从200 kHz逐渐增加到1.6 MHz时,解调电路输出的I和Q路误差逐渐增加,对应的幅度误差从1.13%增加到7.19%,相位误差从1.03%增大到5.34%。采用相邻激励-相邻测量模式对环氧树脂棒进行盐水槽成像实验,成像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对单个目标物体实现较准确的定位,验证了本研究平台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流源 FPGA 数字正交解调 电阻抗断层成像(e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