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lastic solutions for partially embedded single piles subjected to simultaneous axial and lateral loading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磊 龚晓南 俞建霖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1期4330-4337,共8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sign level of partially embedded single piles under simultaneous axial and lateral loads, the differential solutions were deduced, in which the soil was treated as an ideal, elastic, homogen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sign level of partially embedded single piles under simultaneous axial and lateral loads, the differential solutions were deduced, in which the soil was treated as an ideal, elastic, homogeneous, semi-infinite isotropic medium. A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model test results and the obtained solutions to show their validity.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d bending moment of the pile increase with increases of the axial and lateral loads. The maximum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d bending moment decrease by 37.9% and 13.9%, respectively, when the elastic modulus of soil increases from 4 MPa to 20 MPa. The Poisson ratio of soil plays a marginal role in pile responses. There is a critical pile length under the ground, beyond which the pile behaves as though it was infinitely long. The presented solutions can make allowance for the continuous nature of soil, and if condition permits, they can approach exact 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e-soil interaction simultaneous axial and lateral loads difference method elastic modulus displac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curing under step-by-step load on mechanical and deformation properties of cemented gangue backfill column 被引量:12
2
作者 GUO Yu-xia RAN Hong-yu +3 位作者 FENG Guo-rui DU Xian-jie QI Ting-ye WANG Ze-hu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3417-3435,共19页
A step-by-step load was utilized to mimic the load history of the backfill column in the in-situ curing process.The inner damage of the specimen during curing and uniaxial compressive testing was monitored by electric... A step-by-step load was utilized to mimic the load history of the backfill column in the in-situ curing process.The inner damage of the specimen during curing and uniaxial compressive testing was monitored by electrical resistivity and ultrasonic equipment.Results show that:1)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UCS)and elastic modulus(EM)of the samples curing under pressure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samples without pressure,ranging in ratio from 0.5%to 20.2%and 7.1%to 52.3%,respectively,and are influenced by the initial loading age(ILA)and stress strength ratio(SSR).The SSR during curing should not exceed 80%.2)The earlier the ILA is,the higher the total strain becomes.The higher the SSR applies,the larger the total strain gets.The creep strai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SR and can be described by Burger’s viscoelastic creep model.When SSR is less than 80%,the earlier the ILA is,the smaller the creep strain becomes after the last step-loading.3)The stability of the early age backfill column under pressure can be monitored based on the change of ultrasonic pulse velocity(UPV)and electrical resis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mented gangue backfill column curing under step-by-step load compressive strength elastic modulus deformation electrical resis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质量分数及粒径对钙质结核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
3
作者 吴道祥 林飞 +1 位作者 吴杰 李汶修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9-974,共6页
钙质结核土具有独特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其土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较少。文章开展了一系列含有不同粒径和质量分数结核的钙质结核土试样的动三轴试验,研究结核的存在对钙质结核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土体动弹... 钙质结核土具有独特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其土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较少。文章开展了一系列含有不同粒径和质量分数结核的钙质结核土试样的动三轴试验,研究结核的存在对钙质结核土动弹性模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土体动弹性模量先迅速降低,而后降低幅度随动应变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随着结核粒径或质量分数的增大,土体动弹性模量随之增大,土体抵抗动荷载作用变形的能力越强。采用颗粒流PFC2D对钙质结核土的动三轴试验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结核明显阻滞了其周围细粒的变位,结核及其周围产生明显应力集中,形成土体“骨架”,从微观上解释了结核的存在对土体动弹性模量的影响和作用。该研究成果为钙质结核土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对其他类似粗粒-细粒结构土体的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结核土 循环荷载 动弹性模量 滞回曲线 颗粒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及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白云岩力学特性及能量演化规律研究
4
作者 侯国庆 王运敏 +2 位作者 李小双 张锋 鲁俊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5-876,共12页
利用MTS 815.04试验系统对经过不同次数干湿循环的白云岩开展了不同围压的循环加卸载试验,从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强度、动态弹性模量、能量演化和耗能比等方面,探讨了白云岩力学特性和能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应力—应变曲线随干湿... 利用MTS 815.04试验系统对经过不同次数干湿循环的白云岩开展了不同围压的循环加卸载试验,从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强度、动态弹性模量、能量演化和耗能比等方面,探讨了白云岩力学特性和能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应力—应变曲线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表现出内凹的非线性特征;(2)循环荷载提高了白云岩的承载能力,循环荷载下的峰值强度超过了相同围压条件下常规压缩的峰值强度;(3)动态弹性模量在0.3σc、0.5σc和0.8σc应力水平下的变化可划分为强化阶段和弱化阶段,且随围压的增加而增大,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4)总能量和弹性能在循环加卸载中表现出典型的阶梯式上升;(5)白云岩在首次干湿循环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压密效应,其耗能比高于同一应力水平下的其余循环加卸载过程,耗能比均值随围压和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以及应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大。该研究成果为复杂环境的岩石力学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矿山边坡的灾害防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白云岩 干湿循环 循环加卸载 动态弹性模量 能量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软土弹性剪切模量及静动力刚度弱化特性
5
作者 许莹莹 朱晨 +2 位作者 孙枫 潘坤 潘晓东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7,144,共8页
在三轴试验的基础上联合弯曲元测试系统,研究了杭州湾海相软土不排水剪切响应和刚度弱化特性,探讨了静动力加载过程中土体弹性剪切模量及塑性割线模量的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该海相软土是一种高压缩性土,具有显著的次固结变形;在固... 在三轴试验的基础上联合弯曲元测试系统,研究了杭州湾海相软土不排水剪切响应和刚度弱化特性,探讨了静动力加载过程中土体弹性剪切模量及塑性割线模量的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该海相软土是一种高压缩性土,具有显著的次固结变形;在固结完成后和静动力加载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土体弹性剪切模量与有效应力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两者在双对数尺度上呈线性关系;不同应变水平下,杭州湾软土的割线模量与有效应力呈类似关系,且其与土体的弹性剪切模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评估杭州湾地区及我国其他区域海相软黏土的刚度弱化特性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元 单调荷载 循环荷载 弹性剪切模量 刚度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煤层层状底板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高峻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4,共7页
针对071602工作面辅助运输巷原始支护方案无法有效控制巷道底鼓的情况,在原支护方案基础上提出“底板注浆+注浆锚杆(索)联合支护”方案。首先分析确定巷道底鼓变形破坏机理,建立锚固层状底板“组合梁”模型,确定巷道底鼓与底板围岩刚度... 针对071602工作面辅助运输巷原始支护方案无法有效控制巷道底鼓的情况,在原支护方案基础上提出“底板注浆+注浆锚杆(索)联合支护”方案。首先分析确定巷道底鼓变形破坏机理,建立锚固层状底板“组合梁”模型,确定巷道底鼓与底板围岩刚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水平侧压力和垂直均布荷载呈正相关关系。其次,通过计算支护方案优化前后弹性模量变化值,在数值模拟分析中得出优化支护方案较原始支护方案支护应力提高0.44 MPa,小变形稳定区范围提高约1倍。最终,在现场实验中优化支护方案较原始支护方案顶底板移近量和两帮变形量分别减少1099 mm和503 mm,确定优化支护方案能够较好控制底鼓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固体 围岩控制 组合梁模型 刚度 水平侧压力 垂直均布荷载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P钢弹性模量衰减和拉伸-压缩循环加载试验研究
7
作者 孙绍广 王青 +4 位作者 许磊 周勃 谢广群 吕丹 苏洪英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3-142,共10页
采用应变控制方法编写了弹性模量衰减和拉伸-压缩循环加载试验程序,完成不同强度级别的4种DP钢弹性模量衰减试验和拉伸-压缩循环加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研究的榫卯结构防屈曲装置,可精确完成不同强度级别DP钢承受大变形的弹性模量衰... 采用应变控制方法编写了弹性模量衰减和拉伸-压缩循环加载试验程序,完成不同强度级别的4种DP钢弹性模量衰减试验和拉伸-压缩循环加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研究的榫卯结构防屈曲装置,可精确完成不同强度级别DP钢承受大变形的弹性模量衰减试验和拉伸-压缩循环加载试验。建立了用于回弹仿真参数设置的拉伸-卸载模量、压缩-卸载模量和循环弹性模量与真实塑性应变的方程式。为模拟不同成形工艺下汽车板的变形行为,进行了单循环拉伸-压缩、多循环拉伸-压缩、全循环拉伸-压缩和预应变循环拉伸-压缩试验,提供考虑变路径加载下板料表现出的包申格效应进行回弹仿真所需的参数,提高了板材成形数值模拟仿真的准确程度,为冲压工艺的制定提供了依据。DP钢在循环加载过程中出现了包申格效应,DP590钢包申格效应不太明显,DP780钢、DP980钢和DP1180钢包申格效应较明显。综合考虑包申格系数、包申格应力参数、包申格能量参数、包申格应变和永久软化应力描述包申格效应更全面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模量衰减 拉伸-压缩循环加载 包申格效应 回弹 DP钢 防屈曲装置 榫卯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峰前峰后循环加卸载对砂岩动力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瑞红 贾敬茹 +3 位作者 骆浩 危灿 张健锋 贾依行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101,共8页
为深入分析砂岩峰前和峰后不同阶段的动力特性规律,开展单轴分级循环加卸载试验,综合分析下限应力对砂岩峰前峰后不同加卸载阶段的表观弹性模量、滞回圈面积、阻尼比、阻尼系数及动弹性模量等相关动力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岩样... 为深入分析砂岩峰前和峰后不同阶段的动力特性规律,开展单轴分级循环加卸载试验,综合分析下限应力对砂岩峰前峰后不同加卸载阶段的表观弹性模量、滞回圈面积、阻尼比、阻尼系数及动弹性模量等相关动力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岩样在峰后因内部损伤加深和累积,相同下限应力下滞回曲线位于峰前右侧,且应变量增幅和最大应变增幅均随下限应力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说明峰后岩样虽然强度已达到极限状态,但只要岩石未完全破坏失稳,其致密性仍可以在高应力条件下的循环加卸载中得到增强。②砂岩在峰前峰后循环加卸载下的变化过程,可以通过表观弹性模量曲线斜率a值的变化得以体现,低下限应力循环加卸载试验中,致密性增强系数a_(1)>致密性劣化系数a_(2),斜率a均为正值,轴向应力对岩石整体的压密作用明显强于劣化损伤作用;随着下限应力升高,a_(2)的降低速率高于a_(1)的升高速率,a值逐渐减小甚至变为负值,说明轴向应力对岩石整体的压密作用逐渐弱于劣化损伤作用。③4组不同下限应力条件下,岩样峰后的滞回圈面积、阻尼比、阻尼系数均高于峰前状态,而动弹性模量低于峰前状态,说明岩样在峰后循环加卸载过程中内部劣化损伤程度高于峰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峰前峰后 循环加卸载 表观弹性模量 下限应力 动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体微观力学特性的纳米压痕实验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刘鹏 赵渝龙 +4 位作者 聂百胜 柳先锋 邓博知 何珩溢 曹明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453-3467,共15页
煤体力学性质的测定与研究对煤炭高效开采和灾害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煤较为松软破碎,强度较低,难以制备标准的力学测试煤样,也无法回收利用从而进行重复测试。亟需探索新的力学测试方法完善煤的力学特性研究。纳米压痕技术可以测... 煤体力学性质的测定与研究对煤炭高效开采和灾害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煤较为松软破碎,强度较低,难以制备标准的力学测试煤样,也无法回收利用从而进行重复测试。亟需探索新的力学测试方法完善煤的力学特性研究。纳米压痕技术可以测定小尺度煤体微观力学特性,具有样品易制作、实验快速、样品无损的特点。结合矿物组分测试、形貌扫描和纳米压痕实验,研究了4种煤的物性特征及微观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实验煤样矿物类别主要包括非晶态有机质和黏土、石英和碳酸盐类矿物,不同煤的矿物组分有显著差异。煤的3D形貌图显示不同煤表面粗糙度差异明显,煤中矿物分布具有显著非均质性。纳米压痕实验结果表明:①煤样中石英和碳酸盐类矿物质量分数越高,会导致煤样表面力学性质越强,压痕深度越小;②煤样表面的组分越复杂,煤的非均质性越明显,表面微观力学性质分布的离散程度越高;③煤的煤阶越高,变质程度越高,外部孔隙越发育,导致断裂韧度提高;④对压痕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发现弹性模量与坚固性系数、弹性模量与断裂韧度均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并且弹性模量与断裂韧度的线性关系受峰值载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体力学性质 纳米压痕 表面形貌 峰值载荷 坚固性系数 弹性模量 断裂韧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下双裂隙砂岩弹性模量及裂纹动态演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述红 庄贤鹏 +1 位作者 王菲 赵乾百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1-371,共11页
为研究不同岩桥倾角砂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弹性模量变化和裂纹动态演化规律,对裂隙倾角固定为45°,岩桥倾角分别为15°,45°,75°,90°,105°的砂岩试件开展了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和PFC^(2D)模拟.结果表明,... 为研究不同岩桥倾角砂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弹性模量变化和裂纹动态演化规律,对裂隙倾角固定为45°,岩桥倾角分别为15°,45°,75°,90°,105°的砂岩试件开展了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和PFC^(2D)模拟.结果表明,不同裂隙砂岩的弹性模量随循环荷载作用得到了明显的强化;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应力-应变曲线与离散元模拟得到的试件瞬时微裂纹演化曲线存在对应关系;岩桥倾角对砂岩的破坏模式有影响,PFC^(2D)模拟的裂纹动态演化可以合理地反映岩石中裂纹的萌生位置、扩展方向.基于微裂纹数目所定义的损伤与破坏模式很好地对应,岩桥倾角为45°时原始损伤是最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裂隙砂岩 循环荷载 弹性模量 应力-应变曲线 PFC^(2D) 破坏模式 损伤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加卸载下黑云母石英片岩的弹性模量与能量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裴润生 包含 +2 位作者 兰恒星 黄晓林 晏长根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5,共12页
黑云母石英片岩是一种典型的各向异性岩石,为研究其损伤演化规律及各向异性表现特征,针对含0°,45°,90°3种片理角度的试样,开展了等塑性应变循环加卸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片理面角度试样的破坏模式有所不同,0°片理... 黑云母石英片岩是一种典型的各向异性岩石,为研究其损伤演化规律及各向异性表现特征,针对含0°,45°,90°3种片理角度的试样,开展了等塑性应变循环加卸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片理面角度试样的破坏模式有所不同,0°片理面试样中的张拉破裂现象与45°片理面中的剪切破坏现象尤为明显。随着塑性应变增加,黑云母石英片岩的弹性模量表现出先强化、后弱化的现象,这一现象在高围压下更为明显。在弱化阶段中,弹性模量演化的转折点与裂纹起裂强度σci稳定时对应塑性应变一致。弹性模量作为岩石损伤劣化过程的评价指标较完整性系数受片理面角度的影响更小。在岩石内部能量演化过程中,耗散能大小与片理面角度的关系为0°>90°>45°,耗散能、弹性能下降的速率大小关系为45°>90°>0°,其降至稳定时与岩石损伤强度σcd稳定时对应塑性应变一致。该研究借助弹性模量和能量演化规律分析,探究了黑云母石英片岩的损伤演化力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母石英片岩 各向异性 循环加卸载 弹性模量 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药综合力学性能测试的研究
12
作者 范修文 牛化武 李国伟 《新疆农机化》 2024年第3期12-15,19,共5页
为了获得山药在不同加载速度下的力学性能参数,采用微机控制电子式万能试验机(WDW-5E)对“牛腿”山药进行了不同加载速度下的压缩、弯曲、拉伸试验。测得不同加载速度下的轴向抗压强度、轴向弹性模量、径向抗压强度、径向弹性模量、抗... 为了获得山药在不同加载速度下的力学性能参数,采用微机控制电子式万能试验机(WDW-5E)对“牛腿”山药进行了不同加载速度下的压缩、弯曲、拉伸试验。测得不同加载速度下的轴向抗压强度、轴向弹性模量、径向抗压强度、径向弹性模量、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抗拉强度、抗拉弹性模量,由此得出山药弯曲断裂载荷在40~140 N之间;轴向和径向的弹性模量随加载速度增大而增大;加载速度对山药其他力学性能参数无显著影响。通过对山药的综合力学性能的研究,能够在收获时调整机具工作参数,降低机械对山药的损伤,为实现山药智能化机械采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力学性能 加载速度 强度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拉面节子对杉木幼龄材抗弯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辉波 李万兆 +2 位作者 张勰 何功秀 石江涛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39,共6页
为厘清节子特征与分布位置对木材抗弯性能的影响,并探究其在树干轴向高度的变化规律,采用三点弯曲法分别检测人工林杉木幼龄材无节、有节试件的弹性模量(MOE)和静曲强度(MOR),统计分析节径比、节面积和节距与试件抗弯性能的关系,记录试... 为厘清节子特征与分布位置对木材抗弯性能的影响,并探究其在树干轴向高度的变化规律,采用三点弯曲法分别检测人工林杉木幼龄材无节、有节试件的弹性模量(MOE)和静曲强度(MOR),统计分析节径比、节面积和节距与试件抗弯性能的关系,记录试件面内应变分布,观测试件破坏区域形貌,最终解释节子对木材抗弯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树干轴向高度增加易使节子尺寸变大;节子对试件MOE影响规律不明显,节子显著降低试件MOR;节径比和节面积与MOR负相关,节距和MOE与MOR正相关,节距和MOE对MOR有极显著影响。节径比、节面积、节距及MOE与MOR的线性拟合决定系数是0.580,当破坏发生在节子处时,以上4个因素与MOR的线性拟合决定系数是0.658;当破坏发生在非节子处时,MOE与MOR的线性拟合决定系数是0.856,节径比、节面积和节距对MOR影响小。无节试件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木材纤维撕裂和弧形裂纹,剪切应变沿木材纵向有效扩张;有节试件结构失效发生在节子处时,主要表现为节子断裂或木材沿节子轮廓破坏,节子处易出现剪切应变集中。当破坏发生在节子处,节子特征和MOE能较有效评估MOR;当破坏发生在非节子处时,采用MOE能有效评估M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幼龄材 节子 节径比 节面积 节距 静曲强度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荷载对CRTS Ⅰ型CA砂浆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定量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浩 张浩东 +1 位作者 周双喜 曾晓辉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0-64,108,共6页
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作为材料力学特性的表现,两者存在必然联系。为研究CRTSⅠ型水泥乳化沥青砂浆(CA砂浆)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内在关系及环境荷载的影响,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对CRTSⅠ型CA砂浆进行应力-应变压缩实验,建立CRTSⅠ型CA砂浆抗... 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作为材料力学特性的表现,两者存在必然联系。为研究CRTSⅠ型水泥乳化沥青砂浆(CA砂浆)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内在关系及环境荷载的影响,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对CRTSⅠ型CA砂浆进行应力-应变压缩实验,建立CRTSⅠ型CA砂浆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定量关系,分析龄期、浸水时间和干湿循环次数对CRTSⅠ型CA砂浆强度和弹性模量定量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轴应力条件下CRTSⅠ型CA砂浆具有明显的速率效应,且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大,CRTSⅠ型CA砂浆的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均增大,当加载速率从0.03 mm/min增加至30 mm/min时,CA砂浆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增大1.96倍和1.47倍;CRTSⅠ型CA砂浆的力学性能受环境荷载影响较大,CRTSⅠ型CA砂浆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随着浸水时间和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大而降低;CRTSⅠ型CA砂浆的弹性模量随抗压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工况下,CRTSⅠ型CA砂浆的弹性模量均随抗压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两者呈线性关系,拟合优度均在0.97以上;CRTSⅠ型CA砂浆的弹性模量与强度由其组成及微观特征决定,CRTSⅠ型CA砂浆的龄期、浸水时间和干湿循环次数对这种内在关系基本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砟轨道 环境荷载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 抗压强度 弹性模量 定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荷载修正的传统木构建筑构件重要性分析方法研究
15
作者 花全均 淳庆 +1 位作者 张承文 林怡婕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4,共12页
传统木构建筑的构件重要性对于整体结构状态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为弄清楚传统木构建筑的构件重要性,开发了一种基于荷载修正的传统木构建筑构件重要性评价程序,基于荷载工况修正与荷载重分布修正重构了荷载分布矩阵,基于荷载施加构件修... 传统木构建筑的构件重要性对于整体结构状态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为弄清楚传统木构建筑的构件重要性,开发了一种基于荷载修正的传统木构建筑构件重要性评价程序,基于荷载工况修正与荷载重分布修正重构了荷载分布矩阵,基于荷载施加构件修正改进了构件重要性计算方法。以典型传统木构建筑——保国寺大殿为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基于广义刚度评价了构件重要性,分析了各项修正对构件重要性的影响情况以及最终修正对构件重要性的结果变化率。结果表明:柱类构件的修正变化为-0.526%~2.192%;梁栿类构件的修正变化为-2.638%~50.598%;铺作类构件的修正变化为-12.763%~9.989%;槫类构件的修正变化为-7.586%~6.918%。保国寺大殿构件重要性排序:柱类>槫类>梁栿类>铺作类;修正后柱类、梁栿类重要性提高,铺作类、槫类重要性降低。可为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状态评估和预防性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木构建筑 构件重要性 改变弹性模量 荷载工况组合 荷载重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级循环荷载下裂隙岩石疲劳破坏特性与能量演化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军祥 赵会敏 +3 位作者 郭连军 李林 徐晨晖 孙港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14,共12页
分级循环荷载下裂隙岩石裂隙扩展模式、疲劳变形特性以及能量演化规律对地下工程安全施工和运营有着重要意义。考虑裂隙角度、裂隙数量和裂隙分布开展常规劈裂试验、分级循环荷载试验和非接触变形测量试验,对破坏特征、动弹性模量进行分... 分级循环荷载下裂隙岩石裂隙扩展模式、疲劳变形特性以及能量演化规律对地下工程安全施工和运营有着重要意义。考虑裂隙角度、裂隙数量和裂隙分布开展常规劈裂试验、分级循环荷载试验和非接触变形测量试验,对破坏特征、动弹性模量进行分析,研究轴向不可逆变形与疲劳寿命之间的关系。从能量角度出发,计算破坏过程中的总吸收能量、可释放应变能及耗散能,分析能量演化与裂隙扩展模式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岩石疲劳变形可分为初始变形阶段、稳定阶段和加速破坏阶段,滞回环曲线呈现出“疏—密—疏”的特性,对每200个循环的动弹性模量进行分析,加载第2阶段动弹性模量有强化特征,进入第3阶段后动弹性模量减小;2)总吸收能、耗散能和弹性能都呈上升趋势,总吸收能增长缓慢,增长速度随着循环次数增加逐渐变缓,耗散能在进入破坏阶段后迅速上升,弹性应变能变化趋势不明显,中等倾角的耗散能较多;3)在破坏过程中均会产生翼裂纹和倾斜次生裂纹,裂纹相互作用和合并,产生连续塑性应变累积,形成压碎的小颗粒碎屑,这与静荷载作用下脆性破坏机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石 裂隙扩展 疲劳变形 分级循环荷载 动弹性模量 能量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伯格斯混杂接触的砂质泥岩加轴压卸围压蠕变细观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庆文 徐康康 +4 位作者 高翔 潘创创 钟宇奇 聂帆帆 高森林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61,共18页
为了探究不同轴-围增卸比下深部软岩蠕变特性和失稳规律,利用颗粒流程序(PFC^(2D))进行二次开发,并引入一种伯格斯-平行黏结混杂接触,建立了不同开采条件下砂质泥岩细观蠕变模型,基于已有砂质泥岩常规三轴压缩和加轴压卸围压蠕变试验验... 为了探究不同轴-围增卸比下深部软岩蠕变特性和失稳规律,利用颗粒流程序(PFC^(2D))进行二次开发,并引入一种伯格斯-平行黏结混杂接触,建立了不同开采条件下砂质泥岩细观蠕变模型,基于已有砂质泥岩常规三轴压缩和加轴压卸围压蠕变试验验证了细观模型的可靠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不同加轴压卸围压蠕变应力路径下砂质泥岩细观蠕变特性及能量演化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种轴-围增卸比下砂质泥岩应力-应变曲线均表现为应变硬化特征,峰值偏应力与总裂纹数随轴-围增卸比的增大而增大;设计了3种不同加轴压卸围压细观蠕变应力路径,在相同围压及其卸载速率下,随轴-围增卸比的增大,加速蠕变失稳阶段历时快速减少,轴-径应变极值的差值逐渐增大,且同阶段的轴向稳态蠕变速率也增大;随蠕变时间的增长,放顶煤和无煤柱开采的伯格斯接触占比呈先增加而后减小,保护层开采则呈先缓降后快速减小,且在同蠕变时间时,伯格斯接触占比与线性接触占比均随轴-围增卸比的增加而增长,平行黏结接触占比随轴-围增卸比的增加而下降;在相同围压及其卸载蠕变速率下,卸荷前砂质泥岩总能量以弹性能为主,卸荷后耗散能占主导地位,弹性能耗比初始阶段随轴应变的增加而呈非线性快速增长,后在前3个蠕变阶段呈“锯齿状”缓慢下降至加速蠕变阶段起始点,而后以较大速率突增,且增长速率随轴-围增卸比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泥岩 PFC^(2D) 伯格斯-平行黏结接触 加轴压卸围压蠕变 弹性能耗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aCO_(3)影响下重塑软黏土动力特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18
作者 庄心善 张子涵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9-548,共10页
为研究循环荷载下纳米CaCO_(3)重塑软黏土的动力特性与微观形态,进行GDS动三轴、NMR试验,分析其动应力-动应变、动弹性模量、阻尼比及微观孔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纳米CaCO_(3)掺量增加、围压增大,软黏土的动应变逐渐减小,动弹性模... 为研究循环荷载下纳米CaCO_(3)重塑软黏土的动力特性与微观形态,进行GDS动三轴、NMR试验,分析其动应力-动应变、动弹性模量、阻尼比及微观孔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纳米CaCO_(3)掺量增加、围压增大,软黏土的动应变逐渐减小,动弹性模量逐渐增大;固结应力比增大使纳米CaCO_(3)重塑软黏土动应变先减小后增大,动弹性模量先增加后减小;围压和固结应力比的提高均可有效降低软黏土的阻尼比;软黏土滞回耗能与动应变呈现明显的非线性关系;纳米CaCO_(3)重塑软黏土T2分布曲线主峰峰值及峰面积相比于素软黏土显著降低,孔隙比减小使土体结构更加稳定。所进行的纳米CaCO_(3)重塑软黏土动力特性研究,可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工程 重塑软黏土 纳米CaCO_(3) 循环荷载 固结应力比 动弹性模量 阻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组合体分级加卸载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8
19
作者 左建平 谢和平 +1 位作者 孟冰冰 刘建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87-1296,共10页
通过MTS 815试验机研究了煤岩组合体分级加卸载试验。分级加卸载下煤岩组合体破坏以脆性破坏机制为主,与单轴作用相比,分级加卸载作用下煤岩组合体的破坏更为破碎,且破坏强度有所提高,但轴向和环向应变却有所降低。同一循环中的加载与... 通过MTS 815试验机研究了煤岩组合体分级加卸载试验。分级加卸载下煤岩组合体破坏以脆性破坏机制为主,与单轴作用相比,分级加卸载作用下煤岩组合体的破坏更为破碎,且破坏强度有所提高,但轴向和环向应变却有所降低。同一循环中的加载与卸载曲线基本不重合,且多数情况不形成闭合环路;卸载曲线与下一个循环的加载曲线通常也不重合,但会形成闭合环路。第1循环结束时残余变形较大,加卸载曲线形成了类似"牛角"状的曲线;随着循环加卸载地进行,与残余变形相比第1循环有所降低,加载和卸载曲线在逐渐靠近,并且加卸载曲线类似"竹叶"状。获得了残余变形和加卸载弹性模量随循环加卸载的变化关系,并且实验表明卸载到1 MPa附近时,卸载线是曲折波动的;但在再次加载初期,加载线几乎是直线,且随着荷载的继续增加,加载线和上一个循环的卸载线逐渐分离。循环加卸载后应变相位逐渐滞后于应力相位,内因可能是因为岩石矿物颗粒间的黏滞性以及煤岩组合体界面之间的摩擦引起的,而外因可能是循环加卸载导致了煤岩体内部损伤,并由此诱发不可恢复的残余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组合体 分级加卸载 残余变形 耗散能 加卸载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下干燥与饱和砂岩力学特性及能量演化 被引量:45
20
作者 汪泓 杨天鸿 +3 位作者 刘洪磊 赵永川 邓文学 侯宪港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00-1608,共9页
对取自陕北榆横矿区小纪汗煤矿顶板砂岩的干燥及饱和试件进行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分析了干燥与饱和状态下岩石的强度和变形特征以及岩石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与能量分配情况。结果表明:(1)循环加、卸载导致干燥试件的峰值强度较单轴... 对取自陕北榆横矿区小纪汗煤矿顶板砂岩的干燥及饱和试件进行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分析了干燥与饱和状态下岩石的强度和变形特征以及岩石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与能量分配情况。结果表明:(1)循环加、卸载导致干燥试件的峰值强度较单轴压缩时下降19.47%;(2)饱水对砂岩的强度和变形均有影响,饱和试件的平均峰值强度比干燥试件低39.55%,同时饱和试件具有更加明显的压密阶段;(3)循环加、卸载下砂岩的加载和卸载弹性模量均呈现增大趋势,但饱和试件的弹性模量低于干燥试件;(4)通过峰值强度归一化处理后发现,在应力加载的不同阶段,饱和试件的弹性应变能Ue和耗散能Ud均低于干燥试件;(5)加载过程中,饱和试件弹性应变能Ue的占比高于干燥试件,该比例随着加载过程逐渐下降并在破坏前与干燥试件的Ue的占比达到近似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加、卸载 饱和试件 弹性模量 能量演化 弹性应变能占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