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有效干旱指数的锡林郭勒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1
作者 王思楠 王文君 +3 位作者 吴英杰 李玮 张伟杰 陈泽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3-421,共9页
[目的]识别锡林郭勒草原干旱事件、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明确锡林郭勒气象干旱场,进而为锡林郭勒减轻干旱引发的环境和经济问题。[方法]选取1969—2018年锡林郭勒地区9个气象站点逐月观测数据,计算有效干旱指数(effective drought index,... [目的]识别锡林郭勒草原干旱事件、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明确锡林郭勒气象干旱场,进而为锡林郭勒减轻干旱引发的环境和经济问题。[方法]选取1969—2018年锡林郭勒地区9个气象站点逐月观测数据,计算有效干旱指数(effective drought index,EDI),结合Mann-Kendall检验、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干旱定量表征等方法,分析了60年来锡林郭勒干旱时空格局特征。[结果]锡林郭勒地区的年平均EDI指数以0.029/10 a的速度下降,干旱趋势明显增强,平均每年发生0.5次干旱事件。锡林郭勒正常发生的频率为67.17%~72.65%,发生重旱的频率为0.02%~0.99%,发生不同干旱的频率差异性较大,西南部、中部是干旱强度较高的区域。锡林郭勒前2个主要特征向量的方差贡献率分别达52.75%和14.38%,空间模态表现为一致型和东南—西北反位相型。[结论]考虑有效降水的EDI指数在揭示草原干旱时空变化趋势方面更有优势,可以用来识别气象干旱时空模态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干旱指数 干旱 草地 干旱事件 锡林郭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化降水指数与有效干旱指数在新疆干旱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慈晖 张强 +1 位作者 白云岗 张江辉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5年第2期7-14,共8页
基于干旱监测理论,根据新疆测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基于不同时间尺度(1、3、6、9、12、24个月)标准化降水指标(SPI)与有效干旱指数(EDI)对干旱监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结果表明:不论针对短期干旱还是长期干旱,EDI监测... 基于干旱监测理论,根据新疆测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基于不同时间尺度(1、3、6、9、12、24个月)标准化降水指标(SPI)与有效干旱指数(EDI)对干旱监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结果表明:不论针对短期干旱还是长期干旱,EDI监测能力均明显优于SPI。短时间尺度的SPI受短时间降水影响较大,能反映短时间新疆地区的干旱变化特征;随时间尺度的增加,SPI对短时间降水的响应能力较差,但仍可反映长时间序列下明显的干旱变化趋势。与SPI相比,EDI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短期干旱和当时降水量的影响;同时能够随时间迁移,给每日降水量分配以不同权重,考虑前期降水量对当前干湿状况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湿润区及其他气候区洪旱灾害监测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标 有效干旱指数 干旱监测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雷州半岛季节性气象干旱时空特征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壬 陈建耀 +2 位作者 江涛 黎坤 赵新锋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41,共6页
为进一步分析日尺度有效干旱指数(Effective Drought Index,EDI)的适应性,基于雷州半岛1984~2013年逐日降水资料进行验证,对比EDI和月尺度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的干旱识别效果,进而结合线性趋势、M-K... 为进一步分析日尺度有效干旱指数(Effective Drought Index,EDI)的适应性,基于雷州半岛1984~2013年逐日降水资料进行验证,对比EDI和月尺度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的干旱识别效果,进而结合线性趋势、M-K趋势检验和空间插值方法 ,分析雷州半岛季节性气象干旱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日尺度EDI和6个月时间尺度SPI(SPI-6)适用于雷州半岛的干旱监测,但EDI对严重干旱和突发干旱的识别比SPI-6更准确;(2)1984~2013年,雷州半岛秋冬季干旱频率和干旱站次比均呈减少趋势,但春夏季干旱频率和干旱站次比略有增加趋势;(3)春旱频率从南向北递增,重旱高频地区位于西北部,而夏季重旱高频区位于西部沿海;秋旱南部重于北部,高频中心在雷中西部沿海和曾家周边;冬季重旱以西部沿海、雷州市和徐闻县交界处频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干旱 时空特征 有效干旱指数 标准化降水指数 雷州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效降水干旱指数的改进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赵一磊 任福民 +1 位作者 李栋梁 刘建永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00-607,共8页
基于加权平均降水量(WAP)这一有效降水指数,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改进:确定WAP指数中的两个参数以及去除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从而发展了改进的WAP指数,即IWAP。在此基础上,将IWAP指数与多因素气象综合干旱指数Ci做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 基于加权平均降水量(WAP)这一有效降水指数,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改进:确定WAP指数中的两个参数以及去除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从而发展了改进的WAP指数,即IWAP。在此基础上,将IWAP指数与多因素气象综合干旱指数Ci做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全国大部地区特别是中东部地区,IWAP指数与Ci指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在华中大部、贵州大部、云南南部和新疆南部的部分地区两者的相关系数超过0.7;IWAP指数对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的识别在起止时间、影响范围和干旱中心等方面均与Ci指数十分一致。IWAP指数、Ci指数和单因素气象干旱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Pa对比分析显示,对于单站干旱过程的监测,在干旱开始时间上IWAP指数与Ci指数接近,但Pa指数则明显偏晚;对干旱结束时间的判断三个指数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干旱过程演变的判别效果上,IWAP指数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而Ci指数和Pa指数可能由于自身算法中的因素影响容易出现不合理的波动乃至中断现象。IWAP指数的适用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年平均降水量小于300 mm的西北地区大部至内蒙古西部这些常年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大部地区不适宜使用该指数。IWAP指数具有计算方法简洁、物理意义明确的特点。考虑到它基于单一降水因子这一特性,该指数不仅便于业务应用,而且在研究中,特别是在现有气候模式输出要素有限的情况下,对干旱的模拟和预估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降水 干旱指数 改进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干旱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0
5
作者 张红丽 张强 +2 位作者 刘骞 柴艺淳 闫昕旸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4-491,共8页
基于高分辨率CRU数据集1950-2009年的逐月资料,计算湿润指数,采用回归分析和偏相关方法分析中国区域干湿变化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1950-2009年中国总体呈现明显的干旱化趋势,以秋季最为显著;中国降水量呈现微弱的增加趋势(0.04 mm/10 a)... 基于高分辨率CRU数据集1950-2009年的逐月资料,计算湿润指数,采用回归分析和偏相关方法分析中国区域干湿变化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1950-2009年中国总体呈现明显的干旱化趋势,以秋季最为显著;中国降水量呈现微弱的增加趋势(0.04 mm/10 a),潜在蒸发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0.71 mm/10 a),潜在蒸发量的显著增加促进了中国干旱化.湿润指数变化的空间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呈相反的趋势,降水量减少而潜在蒸发量增加的共同作用成为东部地区干旱化的直接原因;降水量增加而潜在蒸发量减少(微弱增加)为西部地区干旱适度缓解的直接原因.太阳短波辐射对潜在蒸发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平均温度、水汽压、温度日较差、云量和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Penman-Monteith模型 湿润指数 气候倾向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铃期干旱胁迫对棉花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戴茂华 刘丽英 +3 位作者 庞昭进 岳秀琴 王雪征 吴振良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19-21,共3页
研究了花铃期干旱胁迫对4个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铃期干旱胁迫使棉花叶片的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增加,使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高。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得出... 研究了花铃期干旱胁迫对4个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铃期干旱胁迫使棉花叶片的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增加,使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高。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得出,花铃期干旱胁迫下4个棉花品种的抗旱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衡优12>冀棉958>中177>邯杂3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干旱胁迫 花铃期 生理生化指标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常用的春玉米干旱等级指标在东北区域的适用性检验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秀芬 马树庆 +5 位作者 姜丽霞 纪瑞鹏 刘静 李兴华 韩俊杰 周永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20-1430,共11页
作物干旱等级农业气象指标是开展作物干旱监测、预警和评估的科学依据,其适用性关系到农业气象业务质量和防灾减灾效果。应用东北地区31个春玉米代表站1981 2012年逐日气象资料、土壤湿度资料、玉米生长发育观测资料及产量资料,对东北... 作物干旱等级农业气象指标是开展作物干旱监测、预警和评估的科学依据,其适用性关系到农业气象业务质量和防灾减灾效果。应用东北地区31个春玉米代表站1981 2012年逐日气象资料、土壤湿度资料、玉米生长发育观测资料及产量资料,对东北地区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土壤相对湿度和水分亏缺指数干旱等级指标进行应用效果检验,比较适用性差异,并利用黑龙江省2013—2016年的资料进行干旱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和水分亏缺指数干旱等级指标均适用于东北区域春玉米不同生长时段干旱识别,且有较好的一致性,两套指标判定的春玉米干旱等级完全相同的占75%左右,相同和基本相同的占95%左右。两套指标对历史和近年玉米干旱事件的判识效果都较好,土壤湿度指标和水分亏缺指数的干旱识别正确率分别在80%和75%以上,土壤湿度指标判定效果更好。两套指标在玉米生育前、中期适宜性略好于后期,在东北三省的应用效果要略好于内蒙古东部,部分干旱年份水分亏缺指数判定的灾情等级偏高,因此,当两套指标判定结果存在差异时,应以土壤相对湿度指标判定结果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春玉米 干旱判识 土壤湿度指标 水分亏缺指数 效果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生育期干旱分析——以保定市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沈彦军 李红军 雷玉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2-226,233,共6页
对冬小麦生育期干旱进行精细分析,可以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信息,为降水、地下水动态以及作物耗水关系提供研究基础。采用有效降水和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方法,分析了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56个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苗期、越冬期... 对冬小麦生育期干旱进行精细分析,可以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信息,为降水、地下水动态以及作物耗水关系提供研究基础。采用有效降水和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方法,分析了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56个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苗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成熟期)的平均有效降水和气象干旱发生频率。研究发现冬小麦生育期平均有效降水为55.43 mm,分别占年有效降水和生育期降水量的13.6%和52.5%。其中,5月和10月是生育期有效降水的主要贡献月,平均有效降水量分别占到生育期有效降水量的35.7%、27.1%。生育期平均缺水350mm以上,并且有效降水的月际、年际间差异明显。逐月旱涝级别和频率分布显示,生育期干旱平均发生频率为58.5%,逐月发生干旱的频率均在50%以上。12月易发生轻旱,2、3月易发生中旱,4月易发生重旱。总体上,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的有效降水都表现出非稳定性,逐月平均有效降水量均不同程度小于需水量,干旱发生频率冬后大于冬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有效降水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干旱频率 太行山前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对干旱的时空累积响应 被引量:14
9
作者 薛联青 肖颖 +3 位作者 刘远洪 杨明杰 刘赛华 章郁涵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41,共10页
利用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和蒸散发数据,结合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数据,分析了1982—2018年黄河流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量化了干旱对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累积效应。结果表明:干旱对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累积影响可利用多尺度SPE... 利用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和蒸散发数据,结合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数据,分析了1982—2018年黄河流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量化了干旱对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累积效应。结果表明:干旱对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累积影响可利用多尺度SPEI和植被水分利用效率之间具有最大显著相关性的月份来衡量;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植被水分利用效率呈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与多年平均植被总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相似性,植被水分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增速大于蒸散发增速;干旱对黄河流域内58.48%区域的植被水分利用效率存在累积效应,其中累积时间尺度为1~2月、6~8月和19~24月尺度的占比分别达到了43.58%、23.10%和16.96%;干旱对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累积时间尺度因植被类型和水文气候条件而异,干旱对北部靠近沙漠区域的草地和农田的累积影响是长期(>18月)的,对湿润半湿润区的草地和森林的累积影响是短期(≤4月)的;平均累积时间尺度随着年均SPEI的增加而下降,SPEI越大,干旱对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累积时间尺度越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水分利用效率 累积效应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干旱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绿洲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乐 刘彤 +5 位作者 李中赫 马倩倩 韩志全 戴昱余 徐文斌 欧阳异能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0-489,共10页
全面研究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绿洲效应的影响,对合理布局下垫面结构、充分发挥绿洲效应、促进绿洲水分的利用效率、提高绿洲自维持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干旱区典型流域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93—2015年8个年份... 全面研究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绿洲效应的影响,对合理布局下垫面结构、充分发挥绿洲效应、促进绿洲水分的利用效率、提高绿洲自维持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干旱区典型流域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93—2015年8个年份的Landsat数据和气象资料,利用单窗法反演近地表温度,建立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TVDI)反演近地表湿度,剖析了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绿洲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耕地扩张侵占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点。(2)近23年来,冷岛效应和湿岛效应均呈增强趋势,向降温、增湿方向发展,且面积增长速率大于强度。(3)绿洲效应的时空变化和强度与耕地的面积、扩张方向、强度和规模化发展紧密相关。(4)绿洲化有效提高了绿洲外围荒漠的植被覆盖度,可明显降低沙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岛效应 湿岛效应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TVDI) 单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马铃薯苗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郑世英 郑芳 +2 位作者 潘恩敬 于凌春 李东臣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5期14-15,共2页
为探讨干旱胁迫对马铃薯苗期生长的影响,以双丰四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马铃薯苗期的生理指标及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马铃薯根系活力先升高后下降,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逐渐降低,细胞膜透性及脯氨酸含量不断增大... 为探讨干旱胁迫对马铃薯苗期生长的影响,以双丰四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马铃薯苗期的生理指标及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马铃薯根系活力先升高后下降,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逐渐降低,细胞膜透性及脯氨酸含量不断增大;低强度干旱胁迫提高了SOD、CAT、POD活性,高浓度则降低其活性;低强度干旱胁迫降低了MDA含量,高浓度则提高了其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马铃薯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4a新疆南疆绿洲地区地表蒸散与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高瑜莲 柳锦宝 +2 位作者 柳维扬 于静 刘志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30-837,共8页
利用2001-2014年MOD16蒸散产品数据、MOD13植被NDVI数据以及常规气象资料,基于植被指数、地表净辐射、气温优化改进混合型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拟合地表蒸散分析实际蒸散(ET)、潜在蒸散(PET)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合气象站实测蒸发皿数... 利用2001-2014年MOD16蒸散产品数据、MOD13植被NDVI数据以及常规气象资料,基于植被指数、地表净辐射、气温优化改进混合型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拟合地表蒸散分析实际蒸散(ET)、潜在蒸散(PET)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合气象站实测蒸发皿数据验证MOD16数据在绿洲地区的适用性。进一步定义蒸散干旱指数(EDI)并计算△EDI进行研究区干旱特征分析,为大面积特殊地形蒸散估算研究和干旱监测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1) MOD16产品数据与研究区实测蒸发皿数据的相关性很好,通过0.01显著性检验,基于MOD16数据估算南疆绿洲地区蒸散量检验可行。(2) 2001-2014年均蒸散量总体变化不大,四季差异明显,ET与PET空间变化趋势相反;ET、PET年均差值较大,绿洲地区地表缺水情况严重。(3)EDI指数绿洲地区年均值总体偏大,△EDI对旱情的反映和干旱程度的判断比较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南疆 绿洲 地表蒸散 蒸散干旱指数(edi)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湖湿地生态干旱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侯军 刘小刚 +2 位作者 严登华 翁白莎 袁勇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25,共4页
受气候暖干化和人类不合理利用湿地水资源的影响,呼伦湖湿地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湿地生态环境正在急剧恶化。本文根据呼伦湖湿地水文特征与流域水循环关系,利用湿地水量平衡关系,选取湿地最小生态水位作为干旱指标,建立湿... 受气候暖干化和人类不合理利用湿地水资源的影响,呼伦湖湿地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湿地生态环境正在急剧恶化。本文根据呼伦湖湿地水文特征与流域水循环关系,利用湿地水量平衡关系,选取湿地最小生态水位作为干旱指标,建立湿地干旱评价指数对呼伦湖湿地进行干旱评价。结果表明湿地干旱指数能够反映湿地历史最干旱情况,呼伦湖湿地最湿润值出现在1971年8月,表现为极端湿润,最干旱值出现在1982年11月,表现为中等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干旱指数 干旱评价 干旱累积效应 呼伦湖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的云南省2009—2010年干旱遗产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董伯纲 于洋 吴秀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6335-6344,共10页
气候变化正导致干旱事件发生的强度、频度显著改变,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关键生态过程。我国西南地区在2009—2010年发生百年一遇的极端干旱,目前关于植被生长在长时间尺度对此次干旱事件的响应尚不明确。以... 气候变化正导致干旱事件发生的强度、频度显著改变,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关键生态过程。我国西南地区在2009—2010年发生百年一遇的极端干旱,目前关于植被生长在长时间尺度对此次干旱事件的响应尚不明确。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基于多年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影像数据以及长时间序列气象资料对此次极端事件的干旱遗产效应开展研究,分析了干旱遗产效应的持续时间以及不同植被类型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1)云南省植被生长在极端干旱事件发生后受到的抑制时间大约持续1—2年,受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遭遇降水严重减少的地区;2)海拔2000 m附近为植被对干旱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海拔高于4000 m的植被生长几乎未受到干旱影响;3)较之草地和农田,森林植被受到的抑制作用更为强烈。研究揭示了极端干旱对云南省植被生长造成的影响,为该地区未来应对极端干旱并有效开展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干旱 NDVI 干旱遗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型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的南疆绿洲地区干旱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瑜莲 柳锦宝 +2 位作者 柳维扬 于静 刘志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31-237,共7页
利用MOD16蒸散产品数据以及2001—2014年新疆气象站点数据,基于混合型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估算南疆绿洲地区地表蒸散,并对比验证MOD16蒸散产品、反演蒸散量与研究区气象站蒸发皿实测蒸发量之间的关系。定义了蒸散干旱指数EDI,计算EDI距... 利用MOD16蒸散产品数据以及2001—2014年新疆气象站点数据,基于混合型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估算南疆绿洲地区地表蒸散,并对比验证MOD16蒸散产品、反演蒸散量与研究区气象站蒸发皿实测蒸发量之间的关系。定义了蒸散干旱指数EDI,计算EDI距平,分析绿洲地区干旱分布特点,同时对比降水距平来检验干旱监测的准确程度。结果表明:MOD16蒸散产品蒸散量、模型估算蒸散量与蒸发皿实测蒸发量数据的相关性较好,说明利用MOD16蒸散产品数据估算蒸散量可行,也说明估算的蒸散量可信度高;由于绿洲地区北部水分供应更充足,EDI值空间上由南至北呈减小趋势,EDI值年际变化明显且均大于0.6;EDI距平与EDI同向变化,与降水距平反向变化;南疆绿洲地区在2001、2007、2008、2009、2014年的EDI值大于0.66。因此,EDI距平定义了干旱轻重程度界限:EDI临界值为0.66;EDI值越大,EDI距平越大,降水距平越小,干旱程度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混合型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 蒸散干旱指数(edi) 南疆绿洲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西南地区地表蒸散与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于静 柳锦宝 +1 位作者 姚云军 刘志红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6-40,80,共6页
利用西南5省161个气象站1996~2015年的气温、水汽压数据资料,以及MODIS产品数据,基于改进的混合型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拟合西南地区的地表蒸散状况,并定义蒸散干旱指数(EDI)分析该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近20 a来实... 利用西南5省161个气象站1996~2015年的气温、水汽压数据资料,以及MODIS产品数据,基于改进的混合型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拟合西南地区的地表蒸散状况,并定义蒸散干旱指数(EDI)分析该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近20 a来实际蒸散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春、夏两季蒸散量较大,占全年总量的62.3%;春季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广西南部以及云南南部实际蒸散量较大;夏季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由广西、贵州、重庆向云南和四川递减;秋季与冬季则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2)潜在蒸散也呈现增加趋势,季节上存在一致性,春、夏两季蒸散量占全年总量的60.6%,空间上相比实际蒸散而言,变化存在一定规律,潜在蒸散量春季、秋季以及冬季呈现明显的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具有纬向分异规律,而夏季则表现为由东向西递减的经向分异规律。(3)年际间的EDI呈现波动趋势,且近20 a来明显下降,但各年EDI均值都大于0.5,说明整体干旱化程度相对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地表蒸散 蒸散干旱指数 时空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近50年大豆需水量与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玖颖 王欣亮 +1 位作者 王忠波 聂堂哲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23-237,共15页
基于黑龙江省28个气象站1966—2015年逐日气象数据和20个农业气象站1991—2008年大豆生育期观测资料,计算大豆不同生育阶段的有效降雨量、需水量和水分盈亏指数(Crop water surplus deficit index)及三者的气候倾向率,并根据水分盈亏指... 基于黑龙江省28个气象站1966—2015年逐日气象数据和20个农业气象站1991—2008年大豆生育期观测资料,计算大豆不同生育阶段的有效降雨量、需水量和水分盈亏指数(Crop water surplus deficit index)及三者的气候倾向率,并根据水分盈亏指数制定干旱等级,计算各生育阶段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利用ArcMap空间分析功能绘制相应分布图。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生育期内年均有效降雨量为253~370 mm,平均值为321 mm,除生长前期外,其他各生育阶段均表现为中部高和东西部较低的分布趋势,大豆生育期有效降雨量气候倾向率为-6.16~9.09 mm/(10a),平均值为2.41 mm/(10a),生长前期有效降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生长后期有效降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大豆年均需水量为336~465 mm,平均值为388 mm,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均呈中部低、东西部高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豆生育期内需水量气候倾向率为-16.01~2.42 mm/(10a),平均值为-5.17 mm/(10a),各生育阶段需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大豆生育期内年均水分盈亏指数为-44.5%~8.9%,均值为-15%,自西向东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水分盈亏指数的气候倾向率为-1.89~4.92%/(10a),水分盈亏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大豆各生育阶段干旱频率分布与需水量空间分布大致相同,其中生长前期和快速发育期干旱频率高于生长中期和生长后期,易发生春旱和夏旱。本研究可为黑龙江省大豆的灌溉管理和旱灾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有效降雨量 需水量 水分盈亏指数 干旱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干旱监测评估指标的一种新探讨 被引量:16
18
作者 庞万才 周晋隆 王桂芝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32-35,共4页
从有效降水过程观点入手,针对降水过程次数、降水过程总量,尤其是降水过程的时间分布结构和效能,提出了一种新的干旱指数式。该结果在干旱研究分析、监测评估业务和决策服务中都有实用意义。
关键词 有效降水过程 适时性 干旱指数 预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地区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兰明才 周莉 +4 位作者 刘红武 周盛 丁玄 彭月 周长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9期174-179,共6页
利用1971—2016年长沙市常规气象资料,计算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分析长沙地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成因,并利用2003—2015年森林火灾资料进一步研究干旱对森林火灾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6年来长沙地区干旱频率有所下降,干旱的年代际变... 利用1971—2016年长沙市常规气象资料,计算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分析长沙地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成因,并利用2003—2015年森林火灾资料进一步研究干旱对森林火灾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6年来长沙地区干旱频率有所下降,干旱的年代际变化明显,呈三峰型。最长干旱持续天数和干旱总日数的年变化对应较好,长沙、浏阳、宁乡3站年际变化基本一致,且3站干旱分级特征具有较高的空间一致性。长沙地区以夏秋干旱最为常见,持续时间最长,最主要的气象原因为大气环流的影响。干旱情况下,森林等植被含水率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森林火灾容易发生。最长干旱持续日数和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受灾面积的相关系数超过0.05信度水平。2007年的火灾情况分析表明,森林火灾多发生在干旱条件下的连晴时段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时空分布特征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森林火灾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半岛冬小麦生育期气象干旱变化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冰 丁锡强 +1 位作者 伯玥 陈立春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8期67-72,共6页
为探明胶东半岛冬小麦生育期气象干旱的规律,更好地为粮食增产增收服务,采用有效降水评估方法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以莱州代表平原,莱阳代表山地丘陵,分析1971-2012年胶东半岛不同地区冬小麦各生育阶段平均有效降水情况和气象干旱发... 为探明胶东半岛冬小麦生育期气象干旱的规律,更好地为粮食增产增收服务,采用有效降水评估方法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以莱州代表平原,莱阳代表山地丘陵,分析1971-2012年胶东半岛不同地区冬小麦各生育阶段平均有效降水情况和气象干旱发生频率。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期平均有效降水占常年降水总量的3%左右;有效降水年际差异极大,平原区和山地丘陵区的冬小麦各个生育时期降水变化趋势不一;干旱累计发生频率为31.0%,轻旱发生次数最多,重旱以上发生次数山地丘陵区显著多于平原区,越冬期重旱最严重,但干旱总体呈减少趋势。尽管山地丘陵区有效降水较多,但与平原区一样,均无法满足当地冬小麦生长发育所需;应加强当地灌溉能力建设,做好水资源统筹分配工作,以保证冬小麦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标准他降水指数 有数降水 冬小麦 生育期 胶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