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effects resulting from impact onto materials of different reactivity
1
作者 Andreas Heine Matthias Wickert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2期221-230,共10页
The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increase resulting from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threats onto target materials is analyzed with a unified laboratory-scale setup.This allows deriving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on the occurrin... The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increase resulting from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threats onto target materials is analyzed with a unified laboratory-scale setup.This allows deriving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on the occurring phenomenology as well as quantitative statements about the relative effects sizes as a function of target material and threat.The considered target materials are steel,aluminum,and magnesium.As threats,kinetic energy penetrator,explosively formed projectile,and shaped charge jet are used.For the investigated combinations,the measured overpressures vary by a factor of up to 5 for a variation of the material,by a factor of up to 7 for a variation of the threat,and by a factor larger than 15for a simultaneous variation of both.The obtained results as well as the experimental approach are relevant for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of impact effects and risks due to material reactivity.The paper combines two main aims.Firstly,to provide a summary of own prior work in a coherent journal article and,secondly,to review and discuss these earlier result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pact effects PRESSURE temperature Risk assessment Material rea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stability of two-step slope with crack considering temperature effect on unsaturated soil
2
作者 SHAN Jun-tao WU Yi-min YANG Xiao-l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3期1060-1079,共20页
In existing studies, most slope stability analyses concentrate on conditions with constant temperature, assuming the slope is intact, and employ the Mohr-Coulomb (M-C) failure criterion for saturated soil to character... In existing studies, most slope stability analyses concentrate on conditions with constant temperature, assuming the slope is intact, and employ the Mohr-Coulomb (M-C) failure criterion for saturated soil to characterize the strength of the backfill. However, the actual working temperature of slopes varies, and natural phenomena such as rainfall and groundwater infiltration commonly result in unsaturated soil conditions, with cracks typically present in cohesive slopes. This study introduces a novel approach for assessing the stability of unsaturated soil stepped slopes under varying temperatures, incorporating the effects of open and vertical cracks. Utilizing the kinematic approach and gravity increase method, we developed a three-dimensional (3D) rotational wedge failure mechanism to simulate slope collapse, enhancing the traditional two-dimensional analyses. We integrated temperature-dependent functions and nonlinear shear strength equation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temperature on four typical unsaturated soil types. A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was employed to calculate the safety factor, ensuring our method’s accuracy by comparing it with existing studi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nsidering 3D effects yields a higher safety factor, while cracks reduce slope stability. Each unsaturated soil exhibits a distinctive temperature response curve,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soil types in the design ph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two-step slope cracks temperature effects UNSATURATION limit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Rice Yield and Quality Across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Zone Planting in Cold Area
3
作者 Wang Qiu-ju Liu Feng +4 位作者 Gao Pan Gao Zhong-chao Chang Ben-chao Liu Yan-xia Zhang Li-l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5年第2期1-7,共7页
Five rice varieties were planted to determine the variation of the yield and quality traits in five different regions in a cold area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the panicles, the number of grains p... Five rice varieties were planted to determine the variation of the yield and quality traits in five different regions in a cold area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the panicles, the number of grains per panicle and percentage of head-milled rice displayed quadratic curves against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nd the sterile rate decreased with greater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However, 1 000-grain weight had no correlation with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nd protein content, amylose content and taste also had no obvious relation with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The results from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differed with rice variety, so the temperature insensitive type variety should be proposed for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YIELD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cold ar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pendence of impact regime boundaries on the initial temperatures of projectiles and targets
4
作者 Stefano Signetti Andreas Heine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49-57,共9页
Towards higher impact velocities,ballistic events are increasingly determined by the material temperatures.Related effects might range from moderate thermal softening to full phase transition.In particular,it is of gr... Towards higher impact velocities,ballistic events are increasingly determined by the material temperatures.Related effects might range from moderate thermal softening to full phase transition.In particular,it is of great interest to quantify the conditions for incipient or full melting of metals during impact interactions,which result in a transition from still strength-affected to hydrodynamic material behavior.In this work,we investigate to which extent the respective melting thresholds are also dependent on the initial,and generally elevated,temperatures of projectiles and targets before impact.This is studie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a model developed recently by the authors to characterize the transition regime between high-velocity and hypervelocity impact,for which the melting thresholds of materials were used as the defining quantities.The obtained results are expected to be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ballistic application cases where projectiles or targets are preheated.Such conditions might result,for example,from aerodynamic forces acting onto a projectile during atmospheric flight,explosive shapedcharge-jet formation or armor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The performed analyses also broaden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evance of temperature in penetration events,generally known since the 1960s,but often not considered thoroughly in impact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listic impact Thermal effects Metallic targets Energy partitioning Homologous temper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热耦合的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响应与变化预测 被引量:1
5
作者 任贺靖 路凯超 +1 位作者 蔡甲冰 侯立柱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9-443,484,共16页
全球气候变化对未来粮食产量影响巨大。水分和温度是冬小麦-夏玉米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其产量。利用华北平原保定灌溉试验站2006—2015年冬小麦-夏玉米灌溉试验数据对AquaCrop模型进行参数率定与校核,依据Blank型、Stew... 全球气候变化对未来粮食产量影响巨大。水分和温度是冬小麦-夏玉米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其产量。利用华北平原保定灌溉试验站2006—2015年冬小麦-夏玉米灌溉试验数据对AquaCrop模型进行参数率定与校核,依据Blank型、Stewart型、Jensen型、Minhas型4种经典的水分生产函数,构建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内各阶段积温、耗水量和产量之间的水热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海-气耦合全球气候MIROC6模式数据来考虑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对低强迫排放情景(SSP1-RCP2.6和SSP4-RCP3.4)、中等强迫排放情景(SSP2-RCP4.5)、中等至高强迫排放情景(SSP3-RCP7.0)和高强迫排放情景(SSP5-RCP8.5)等5种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逐日降雨量与气温数据进行降尺度分析,并结合构建的水热生产函数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经多年灌溉试验数据校核后的AquaCrop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该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长过程,夏玉米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间的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标准化均方根误差(NRMSE)和一致性系数(d)分别为0.91、0.58 t/hm^(2)、0.06、0.97,冬小麦分别为0.80、0.42 t/hm^(2)、0.10、0.94。通过AquaCrop模型模拟的多年数据构建了4种水热生产函数,其中Jensen型生产函数效果最好;冬小麦在抽穗-灌浆期对水分最敏感,返青-拔节期积温对产量影响效应最明显,而夏玉米在拔节-抽穗期对水分最敏感,本阶段积温对产量的影响效应也最明显。在未来气候变化的5种排放情景下,冬小麦潜在产量呈波动趋势,但均高于当前时期的多年平均潜在产量,在SSP3-RCP7.0情景更适合生长发育;夏玉米潜在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在SSP1-RCP2.6情景更适合生长发育。在未来5种气候情景下,仅考虑水热条件补充灌溉对冬小麦潜在产量的贡献率为70%左右;生育期降雨量对夏玉米潜在产量的贡献率为94%左右。研究结果可评估未来气候变化下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情况,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 积温 产量 AquaCrop模型 水热耦合 CMIP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层控制的全柱状学术思想与实践 被引量:1
6
作者 许家林 朱卫兵 +11 位作者 轩大洋 王晓振 秦伟 金洪伟 鞠金峰 胡国忠 谢建林 屈庆栋 吴仁伦 汪锋 何昌春 李竹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9,共14页
岩层控制是通过控制采动岩层破断运动来减轻或消除采动损害的一门科学,目的是为了保障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传统岩层控制研究思想与方法存在2方面局限:对覆岩进行均化而不能抓住主要矛盾,仅关注局部岩层运动而缺乏对全地层覆岩运... 岩层控制是通过控制采动岩层破断运动来减轻或消除采动损害的一门科学,目的是为了保障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传统岩层控制研究思想与方法存在2方面局限:对覆岩进行均化而不能抓住主要矛盾,仅关注局部岩层运动而缺乏对全地层覆岩运动的研究。针对这些问题,在关键层理论应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岩层控制的“全柱状”学术思想,其内涵包括2方面:一是“抓主要矛盾”,找到对岩层运动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关键层(即主要矛盾),避免对覆岩均化处理。二是“关注全局”,将采动覆岩作为整体研究,充分考虑关键层所处的复杂地层场景条件可能对关键层破断的影响,从整个岩层移动角度研究矿压显现、水与瓦斯运移、开采沉陷等。按照全柱状学术思想研究岩层控制时,首先需要获取研究区域内不同开采尺度(矿井、采区、工作面及块段)地层的钻孔“全柱状”,即包含从开采煤层直到地表所有岩层信息的全取心完整柱状,根据研究区域内多个钻孔柱状的关键层判别,形成研究区域内岩层赋存特征的整体画像,避免仅采用局部柱状或综合柱状,也不能对全柱状进行均化处理。充分考虑原岩应力、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体载荷、开采部署等多种具体场景因素可能导致的关键层受载差异与破断异常,以及不同区域柱状关键层位置的变化可能对岩层运动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关键层运动与各种采动损害的联系,据此分析问题发生机理并提出针对性的岩层控制方法。全柱状学术思想推进了岩层控制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解决了压架、突水、沉陷等灾害防控的系列工程难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利用全柱状学术思想取得的岩层控制理论创新主要包括:揭示了采动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建立了采动覆岩“关键层-松散层拱”结构模型,提出了基于关键层位置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方法,建立了基于关键层结构的地表沉陷预计方法,为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全柱状学术思想在工程应用方面的典型实例包括:找出了浅埋煤层沟谷上坡段、松散承压含水层下等特定条件下开采压架的根本原因,彻底解决了压架防治工程难题;量化关键层位置对“导高”的影响,解决了顶板异常突水防治难题;提出了煤层群卸压瓦斯的“三带”分布,指导了卸压瓦斯抽采实践;研发了覆岩隔离注浆充填技术,创建了地面钻孔一注式高效充填绿色开采新模式,解决了地表沉陷控制等难题,已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柱状 关键层 卸荷膨胀累积效应 岩层控制 绿色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的历史积淀、内涵呈现与激励效应 被引量:3
7
作者 申国昌 姬溪曦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4,共7页
倡导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华精神文明谱系的赓续与创新,是对古代传统师道文化的追本溯源,是对近代知识分子救国图强信念的赓续传承,是对当代“大先生”立德树人使命的承典塑新。教育家精神精准呈现了新时代优秀教师在进德修业、守正创新、... 倡导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华精神文明谱系的赓续与创新,是对古代传统师道文化的追本溯源,是对近代知识分子救国图强信念的赓续传承,是对当代“大先生”立德树人使命的承典塑新。教育家精神精准呈现了新时代优秀教师在进德修业、守正创新、育人强国和兼善天下等方面的人格画像和精神风范。教育家精神所蕴藏的深厚内涵,为推动中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提供了坚实的价值遵循和精神根基。精准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内涵意蕴,有助于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的激励效应,从而为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锚定精神坐标,为教育数字化创新发展开启时代篇章,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营造尊师风尚,为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提振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历史积淀 价值意蕴 激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环境温度的钢管约束混凝土柱拟静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力 潘启仁 +3 位作者 顾皓玮 胡琦 虞庐松 李子奇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168,共14页
为研究不同环境温度下钢管约束混凝土(steel tube confined concrete,STCC)柱的抗震性能,开展了9根不同温度工况下的STCC柱拟静力试验,分析各试件在不同温度下的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揭示环境温度对STCC柱抗震性能的影响机理。针对现行S... 为研究不同环境温度下钢管约束混凝土(steel tube confined concrete,STCC)柱的抗震性能,开展了9根不同温度工况下的STCC柱拟静力试验,分析各试件在不同温度下的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揭示环境温度对STCC柱抗震性能的影响机理。针对现行STCC骨架曲线模型计算方法中未考虑环境影响的不足,基于试验和有限元计算结果,提出了考虑环境温度影响的STCC理论骨架曲线特征点温度修正计算公式。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STCC材料变异和温度附加套箍效应对试件水平承载力和延性影响显著,环境高温(60℃)会使核心混凝土强度降低,且在钢-混凝土界面易发生脱粘脱空,导致试件承载力和延性分别下降9.4%、12.2%;低温(-40℃)工况下,由于核心混凝土强度提高,同时外壁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加强,使试件承载力提升18.7%,但其延性最大降低47.2%,对抗震产生不利影响;所提考虑环境温度影响的STCC理论骨架曲线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精度,可为高寒大温差地区该类型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必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约束混凝土(STCC) 环境温度 拟静力试验 理论骨架曲线 温度附加套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区野生大豆品质分析与优异资源筛选
9
作者 刘淼 毕影东 +5 位作者 刘建新 李炜 樊超 邸树峰 梁文卫 杨光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5,共7页
为综合评价黑龙江省野生大豆的品质性状,筛选优异资源,本研究对采集自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区的281份野生大豆资源的粗蛋白、粗脂肪、蛋脂总量及总异黄酮含量进行评价,分析不同积温区之间野生大豆资源的品质差异与变化趋势,同时对优异资源... 为综合评价黑龙江省野生大豆的品质性状,筛选优异资源,本研究对采集自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区的281份野生大豆资源的粗蛋白、粗脂肪、蛋脂总量及总异黄酮含量进行评价,分析不同积温区之间野生大豆资源的品质差异与变化趋势,同时对优异资源进行筛选。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野生大豆资源的粗蛋白含量为35.6%~53.6%,粗脂肪含量为6.2%~19.7%,蛋脂总量为50.2%~65.6%,总异黄酮含量为503.5~7149.5 mg·kg^(-1);4个品质性状中总异黄酮含量的变异系数最高,为66.19%,粗脂肪含量的变异系数次之,为51.53%,粗蛋白含量的变异系数为6.73%,蛋脂总量的变异系数最低,为4.18%。不同积温区野生大豆资源品质分析表明:粗蛋白含量和蛋脂总量随着积温降低而升高;粗脂肪含量的变异系数随积温降低而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脂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共筛选出粗蛋白含量高于50%的野生大豆资源10份,蛋脂总量高于65%的野生大豆资源2份,总异黄酮含量超过5000 mg·kg^(-1)的野生大豆资源9份,这些优异资源可为大豆高品质育种提供优异资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品质 活动积温 优异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士生学术发表的规训效应与早期学术职业发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海生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8,共16页
论文发表对博士生的学术规训及其早期学术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巨大。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20位高校青年教师博士就读期间的学术发表经历和体验进行回溯性访谈,旨在明确作为交流载体和发展工具的论文发表对学者早期学术职业生涯的影响效应及... 论文发表对博士生的学术规训及其早期学术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巨大。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20位高校青年教师博士就读期间的学术发表经历和体验进行回溯性访谈,旨在明确作为交流载体和发展工具的论文发表对学者早期学术职业生涯的影响效应及其带来的个体学术角色的转化与确认过程。研究发现,博士生的学术发表不仅能有效提升个体早期学术职业求职的现实竞争力和选择空间,还能大幅缩短高校青年教师早期学术职业生涯的发展周期;作为制度规训和学术磨炼的必经环节,博士生的学术发表对个体学术规训的角色塑造更具长期效应和深远影响。尽管不同的人对学术发表重要性的认知不同,但博士生的学术发表对个体早期学术职业生涯的影响却是多维的、立体的,大体存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双重价值。前者强调个体对学术理想的坚守和自觉行动,后者强调培养制度的规约和支配。在学术职业发展高度竞争的现实背景下,博士生应借由个体学术发表的渐进过程和优势累积效应实现由学生到学者身份角色的转化与确认,实现社会化过程与个体化过程、社会化角色与个体化角色的双重融合,如此才能成为独立、成熟且富有个性特色与研究风格的学者。实践中,博士生的学术发表应在学术志趣引导、培养制度约束和学术责任激励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在注重发表数量累积效应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发表质量的提升,并在久经磨炼中不断建构和反思自己的研究,不能将学术发表仅作为培养制度的外部约束,而应将学术发表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学术职业生涯 博士生学术发表 学术角色 学术优势累积效应 学科社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点热光效应的点热源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梅 白鑫 +2 位作者 王嘉诚 周小彤 王志明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8-295,共8页
传统点热源温度测量方法包括热电偶、电阻温度计和红外测温等,但它们通常存在体积较大、响应速度较慢或难以实现微小区域精确测量的局限性。为此,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基于光波导交叉结点和热光效应的温度传感器,实现了对小尺寸点热源的非... 传统点热源温度测量方法包括热电偶、电阻温度计和红外测温等,但它们通常存在体积较大、响应速度较慢或难以实现微小区域精确测量的局限性。为此,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基于光波导交叉结点和热光效应的温度传感器,实现了对小尺寸点热源的非接触式温度测量。采用3D打印法制备了不同形态的光敏树脂结点,激光照射在结点交叉处,结点将激光分散到其分支结构上;氧化铝陶瓷加热片作为点热源提供小范围恒定温度,利用可调压电源实现对其温度的调节。加热片散发的热量改变结点材料的折射率(即热光效应),从而改变其分支出射光强度,光强的变化通过分支末端的光电二极管实时检测。实验证实了该传感器的温度灵敏特性和线性响应特性。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在一定范围温度变化中(330℃~554℃)的测量精度优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在465℃~554℃范围内,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线性特性,检测灵敏度可达-9.4 mV/℃,传感器的重复性误差δR在1.41%~2.11%之间。该方案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的微纳点热源温度检测新方法,为微型化、高灵敏、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医疗保健、激光加工和3D打印等领域的温度监测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波导结点 温度传感器 点热源 热光效应 光电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低积累水稻品种德粳5号选育及西南低纬平丘区粳稻育种思考
12
作者 李昭祥 秦俭 +3 位作者 杨莉 罗婧 蒋开锋 唐彬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1,119,共4页
本文介绍了德粳5号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讨论了西南低纬平丘区粳稻育种路线。德粳5号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适宜西南低纬平丘区种植的中熟常规粳稻新品种,具有耐高温、优质、籽粒镉低积累... 本文介绍了德粳5号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讨论了西南低纬平丘区粳稻育种路线。德粳5号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适宜西南低纬平丘区种植的中熟常规粳稻新品种,具有耐高温、优质、籽粒镉低积累等特性。该品种于2023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优质 耐高温 镉低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矿区软硬分层煤温度-压力耦合影响瓦斯解吸试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良 李希建 +1 位作者 刘钰 陈守坤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2,170,共8页
煤层瓦斯解吸特性对矿井瓦斯涌出规律和煤层气开发有重要影响,煤层温度和压力变化对软硬分层煤瓦斯解吸有明显控制作用。贵州黔西矿区煤层大多属于高瓦斯近距离突出煤层群,软硬结合较多,且煤层透气性低。为进一步明确该地区煤层瓦斯解... 煤层瓦斯解吸特性对矿井瓦斯涌出规律和煤层气开发有重要影响,煤层温度和压力变化对软硬分层煤瓦斯解吸有明显控制作用。贵州黔西矿区煤层大多属于高瓦斯近距离突出煤层群,软硬结合较多,且煤层透气性低。为进一步明确该地区煤层瓦斯解吸特性,以贵州黔西典型矿区小屯煤矿和青龙煤矿软硬分层煤为研究对象,利用HCA型高压容量法吸附装置对软硬分层煤进行不同温度、压力下的瓦斯解吸特征试验研究,对比分析温度、压力耦合变化对软硬分层煤瓦斯解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煤样温度、压力越高,瓦斯解吸初速度越大,对于0~120 s内的初始瓦斯解吸,瓦斯压力不占主导作用;软分层煤初始瓦斯解吸速率大于硬分层煤,硬分层煤累计瓦斯解吸量大于软分层煤,硬分层煤累计瓦斯解吸量最快在540 s内超过软分层煤;煤体暴露后60 s内含煤瓦斯解吸量变化最剧烈,且软分层煤前60 s解吸量所占比例大于硬分层煤,解吸更“活跃”;瓦斯解吸速率随压力的增加而升高,解吸速率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0~60 s为“解吸爆炸期”,60~1500 s为“解吸跳跃期”,1500~7200 s为“解吸稳定期”;软分层煤中值解吸时间受温度、压力影响大于硬分层煤,软分层煤瓦斯解吸主要集中在煤炭暴露后1800 s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软硬分层 瓦斯解吸速率 瓦斯解吸量 温度-压力耦合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强碱条件下膨润土物理性能的时效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曾召田 张瀚彬 +2 位作者 吕海波 车东泽 潘斌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6,共8页
在深地质处置库运营过程中,作为缓冲层材料的膨润土将长期处于高温强碱环境中,其物理性能会随时间发生劣化效应。为探讨高温强碱条件下膨润土物理性能的时效性,对MX-80膨润土粉末进行不同时长(t=0、15、30、45、60、90 d)的高温强碱作... 在深地质处置库运营过程中,作为缓冲层材料的膨润土将长期处于高温强碱环境中,其物理性能会随时间发生劣化效应。为探讨高温强碱条件下膨润土物理性能的时效性,对MX-80膨润土粉末进行不同时长(t=0、15、30、45、60、90 d)的高温强碱作用预处理(温度T=90℃,碱溶液浓度CNaOH=0.5 mol/L),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MX-80膨润土的比重、比表面积和膨胀指数等物理性能指标随反应时长t的变化规律,并选择部分代表性试样进行X射线衍射(XRD)试验和热重分析(TGA)试验,从微观角度对高温强碱条件下膨润土物理性能的时效性进行解释。结果表明,高温强碱作用预处理后,MX-80膨润土的比重、比表面积和膨胀指数在0~45 d内急剧下降,45 d后趋于稳定,90 d后三者降幅分别为13.6%、18.5%、58.1%;膨润土的主要矿物蒙脱石含量大幅减少,钠长石含量有所增加,90 d后二者变化量分别为-23.3%、+3.7%;膨润土颗粒吸附的自由水、弱结合水和强结合水的含量减少,90 d后三者含量分别减少2.84%、0.13%、0.24%;高温强碱条件下膨润土物理性能随时间发生劣化效应的根本原因在于膨润土中有效成分蒙脱石发生溶解,其含量下降导致比重、膨胀指数和比表面积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 高温强碱条件 物理性能 时效性 蒙脱石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菇品种间菌龄、有效积温、温型差异性分析
15
作者 孔维丽 刘金玲 +5 位作者 吴杰 王昱峰 刘芹 崔筱 孙文化 张玉亭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6,共8页
为了研究香菇菌龄、温型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有效积温之间的关系,以9个香菇品种为材料,分两季进行工厂化制棒、养菌、出菇,计算和评价不同香菇品种的温型、菌龄及各阶段的有效积温,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实际菌龄... 为了研究香菇菌龄、温型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有效积温之间的关系,以9个香菇品种为材料,分两季进行工厂化制棒、养菌、出菇,计算和评价不同香菇品种的温型、菌龄及各阶段的有效积温,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实际菌龄会受到不同季节外界温度的影响,若温度始终维持在菌丝合适范围内,理论菌龄则与转色时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r=0.761)。综合计算得出9个香菇品种的理论菌龄和养菌期有效积温,其中短菌龄品种(<80 d)、中菌龄品种(80~90 d)、长菌龄品种(>90 d)养菌期有效积温分别为1200~1400℃、1600~1700℃、大于1800℃,且理论菌龄与养菌期有效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7),出菇期有效积温与温型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96)。不同香菇品种的菌龄和有效积温应考虑到环境因素,通过有效积温的大小结合当地气候,可以判断出香菇在某个地区的适应性和种植时间,从而优化种植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有效积温 菌龄 温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蓬莱气田灯影组油气成藏过程——来自沥青形态、低温热年代学和流体地球化学的制约
16
作者 邓宾 鲁鹏达 +7 位作者 李泽奇 吴娟 李文正 孙玮 田腾振 张旋 姜华 刘树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3-619,共17页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年代古老、埋藏深和多期成岩改造叠加等特征,其复杂油气成藏过程是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点研究领域。对川中蓬莱气田开展岩石学、流体包裹体、低温热年代学和储层沥青形态学等进行研究。结果显... 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年代古老、埋藏深和多期成岩改造叠加等特征,其复杂油气成藏过程是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点研究领域。对川中蓬莱气田开展岩石学、流体包裹体、低温热年代学和储层沥青形态学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蓬莱气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沥青可分为2种类型:环边状和团块状原位沥青,以及呈角砾状和碎裂状“变形”的异位沥青。中江2井中侏罗统沙溪庙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35±2.7 Ma)、(U-Th)/He年龄(19.0±0.5 Ma)显示新生代抬升剥蚀厚度达到2000 m。结合年代学、单井沉降热史模拟恢复及流体包裹体分析,认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多期埋藏生烃导致灯影组经历早寒武世—中奥陶世和早二叠世—三叠纪2期油气充注过程,以及侏罗纪—白垩纪原油裂解生气成藏过程。新生代抬升剥蚀作用可能导致蓬莱气田灯影组异位沥青发育。沥青形态的发育特征是揭示古老深层油气藏保存及破坏的潜在指示标志。准确评价新生代抬升剥蚀作用对灯影组气藏调整过程的影响是指导研究区下一步勘探重点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影组 原位沥青 异位沥青 低温热年代学 成藏特征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冷却方式锈蚀冷弯薄壁型钢材高温后力学性能 被引量:1
17
作者 吕晶 郑健龙 +2 位作者 王璐瑶 韩文超 尹豪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103,共14页
为研究冷弯薄壁型钢材料在高温和锈蚀耦合作用下力学性能变化规律,通过中性盐雾锈蚀、高温煅烧、冷却和拉伸试验,对180个经历0~60 d人工加速锈蚀和20~800℃高温煅烧后1.5 mm厚S280GD+Z型冷轧薄钢板在自然冷却和浸水冷却方式下的力学性... 为研究冷弯薄壁型钢材料在高温和锈蚀耦合作用下力学性能变化规律,通过中性盐雾锈蚀、高温煅烧、冷却和拉伸试验,对180个经历0~60 d人工加速锈蚀和20~800℃高温煅烧后1.5 mm厚S280GD+Z型冷轧薄钢板在自然冷却和浸水冷却方式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锈蚀和高温耦合作用下,钢材表面特征和破坏模式受冷却方式影响较大;锈蚀率小于6%时,锈蚀对S280GD+Z钢材力学性能影响较小;受火温度低于600℃时,受火温度及冷却方式对S280GD+Z钢材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影响不显著;在锈蚀和高温耦合作用下,受火温度大于600℃后,钢材强度退化幅度变大并且高温在对钢材强度影响中占主导地位;冷却方式对钢材伸长率影响较大,自然冷却条件下,伸长率随受火温度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浸水冷却条件下,伸长率随受火温度整体呈降低趋势。建立了锈蚀与高温耦合作用下,S280GD+Z钢材力学参数与锈蚀率、受火温度之间定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基于简化的二次塑流模型建立了锈蚀与高温耦合作用下S280GD+Z钢材本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锈蚀 耦合作用 冷弯薄壁型钢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构梁温度和收缩徐变效应对磁浮车-轨-桥耦合振动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娄会彬 彭也也 +3 位作者 赵春发 冯洋 魏高恒 魏凌云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98,共6页
T构梁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易受到温度和收缩徐变效应的影响而发生较大变形,而中低速磁浮交通对轨道梁的变形等要求十分严格。本文建立了细致的T构梁有限元模型及包含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反馈控制的6节编组中低速磁浮车... T构梁在长期服役过程中易受到温度和收缩徐变效应的影响而发生较大变形,而中低速磁浮交通对轨道梁的变形等要求十分严格。本文建立了细致的T构梁有限元模型及包含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反馈控制的6节编组中低速磁浮车辆动力学模型,仿真计算了考虑T构梁温度和收缩徐变前后,磁浮车辆以20~160 km/h速度通过T构梁时车-轨-桥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考虑T构梁20℃升温温差和10年收缩徐变后,F轨轨面形成了9.47 mm的静态几何不平顺。磁浮车辆以160 km/h通过T构梁时,F轨竖向振动加速度幅值比不考虑温度、收缩徐变工况下增加显著,增幅为10.0%,轨道梁动挠度和竖向加速度变化甚微,车体竖向加速度增幅为44.2%。车-轨-桥系统动力学响应随车速增加而增大,在160 km/h时取得最大值。梁体最大竖向振动加速度为0.11 m/s^(2),车体最大竖向振动加速度为0.59 m/s~2,悬浮间隙波动幅值达2.53 mm。车辆Sperling平稳性指标随车速提高而增大,最大值为2.42,乘坐舒适性等级仍为优秀。T构梁的温度和收缩徐变主要影响车辆高速运行时的平稳性和舒适性,该T构梁能满足磁浮车辆的安全平稳运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构梁 中低速磁浮车辆 仿真计算 温度和收缩徐变效应 耦合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温度附加套箍效应的钢管约束混凝土轴压承载力解析法
19
作者 王力 潘启仁 +3 位作者 张宇星 虞庐松 胡琦 李伟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202,共12页
针对高寒环境温度对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力学行为影响显著的问题,结合热力学理论和极限平衡理论,建立考虑环境温度的钢管约束混凝土短柱承载力理论计算方法,提出“温度附加套箍效应”的概念,并通过开展不同环境温度下的26个钢管约束混凝... 针对高寒环境温度对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力学行为影响显著的问题,结合热力学理论和极限平衡理论,建立考虑环境温度的钢管约束混凝土短柱承载力理论计算方法,提出“温度附加套箍效应”的概念,并通过开展不同环境温度下的26个钢管约束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试验,验证了所提理论计算方法的准确性,通过解析法系统揭示环境温度对钢管约束混凝土轴压承载力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本文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平均偏差仅2.0%,标准差为0.06,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温度附加套箍效应对钢管约束混凝土轴压承载力影响显著,环境温度为-40℃时,温度附加套箍效应对承载力的影响可达到温度附加承载力的34.1%;温度附加套箍效应受环境温度与常温的温差、材料温变弹性模量、泊松比、线膨胀系数及构件径厚比等受多因素综合影响,基于本文理论对量化环境温度对钢管约束混凝土承载力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高寒地区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应综合考虑温度附加套箍效应和温致材料特性变异对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约束混凝土 环境温度 温度附加套箍效应 轴压承载力 轴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子去雄温度控制装置设计与试验
20
作者 段智英 刘憬璇 韩小平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3-198,共6页
谷子是自花授粉作物,因其小花密集,去雄处理难度较大,为此,自制一种由加热桶、电源、支架组成的谷子去雄温度控制装置。加热桶由控制电路和温度控制部分组成,是该装置的主体,去雄在此空间进行。控制电路包括温度设置和时间设置电路,具... 谷子是自花授粉作物,因其小花密集,去雄处理难度较大,为此,自制一种由加热桶、电源、支架组成的谷子去雄温度控制装置。加热桶由控制电路和温度控制部分组成,是该装置的主体,去雄在此空间进行。控制电路包括温度设置和时间设置电路,具有设置、显示、定时、倒计时报警等功能。温度控制部分从内向外依次由细钢丝网、电加热片、保温层和金属外壳4种材料组成,桶内温度可以达到设定温度并维持稳定状态。选用晋谷21号和沁黄2号谷子品种,以谷子花粉活力、去雄率和雌蕊未损伤率为测试指标验证装置的去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温度下处理时间越长,花粉活力越低。晋谷21号在48℃温度下10~15 min或52℃温度下10 min处理后以及沁黄2号在48℃温度下10~15 min处理后,雌蕊未损伤率和去雄率都显著提高,去雄效果最佳,表明该装置可以有效去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温度控制 去雄效果 加热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