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实践——以“母猪饲养管理”课程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许愿 狄生伟 +3 位作者 崔世泉 田亚光 林旭 白会新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25年第1期71-75,共5页
在专业课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有效解决了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文章以“母猪饲养管理”课程思政为例,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思政元素不足的问题,从后备母猪生产、妊娠母猪生产、哺乳母猪生产... 在专业课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有效解决了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文章以“母猪饲养管理”课程思政为例,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思政元素不足的问题,从后备母猪生产、妊娠母猪生产、哺乳母猪生产教学过程中挖掘后备力量的重要性,水桶效应,发展和辩证思维,职业责任心,践行科学、认真、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心怀对动物生命的敬畏,秉承动物福利生产理念等思政元素,同时运用情境教学、案例展示、课堂讨论、视频教学等多种方式将上述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猪饲养管理”课程 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 三农情怀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移民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宁夏红寺堡区65个行政村为例
2
作者 程淑杰 王林伶 朱志玲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093,共13页
探讨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区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揭示政府干预下生态移民区人居环境空间重构的特殊性,对差异化推进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 探讨宁夏红寺堡生态移民区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揭示政府干预下生态移民区人居环境空间重构的特殊性,对差异化推进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风貌5个维度构建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田野调查法、面对面访谈对65个行政村开展实地调研,运用统计分析、ArcGIS及地理探测器等工具,探究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满意程度及空间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人居环境质量综合得分0.670 5,处中等偏上水平,52.31%的村庄高于均值,村际差异不大;人居环境质量满意度水平呈西南部>东北部>中间过渡带的梯度递减格局,兼具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呈显著高-高、低-低集聚特征;生态环境子系统、基础设施环境子系统空间分布村际差异显著,而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和文化风貌环境子系统空间分布呈集聚特征。土地灌溉、建筑布局与风格、厕所状况、教育设施、商业环境和文化活动是影响人居环境质量的主导因子。研究表明,移民群体对人居环境建设成果的整体满意度较高,研究区人居环境建设成果空间分异明显,但因政府主导的均衡化政策,形成了“有限差异”的独特格局,基础设施(如灌溉、厕所)和公共服务(教育、商业)是短期内提升满意度的关键干预点,长期来看,经济发展仍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核心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移民区 农村人居环境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红寺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陌生到共生:西部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现实困境与突围路径
3
作者 马富成 杨晓萍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24-30,共7页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础,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支撑、保障和促进作用。共生理论视域下西部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核心要素包括作为共生系统基础的共生单元、作为共生系统关键的共生关系...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础,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支撑、保障和促进作用。共生理论视域下西部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核心要素包括作为共生系统基础的共生单元、作为共生系统关键的共生关系和作为共生系统正常运行外部条件的共生环境,由其所构成的西部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结构体系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实需求之间存在以下困境:共生单元主体认识偏差,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功能发挥低效;共生单元主体间相互作用形式呈现非理想化状态,共生关系失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缺乏保障,共生环境缺失。共生理论视域下西部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可以采取以下路径:提升共生单元主体认识,高效发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功能;促进共生单元主体间相互作用形式呈现理想化状态,优化共生关系;创设优良共生环境,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农村家庭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共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边疆发展需求的新农科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4
作者 胡宗福 常杰 +4 位作者 韩永梅 张颖 徐静 朝洛蒙 牛化欣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8期159-163,共5页
我国边疆地区农牧业发展空间广阔,面临着人才需求与供应不足的矛盾;同时,边疆涉农高校培养模式与地区需求存在脱节,不能满足边疆农牧业领域对高素质专业人才及产业升级的需求。该文结合内蒙古民族大学农科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农牧... 我国边疆地区农牧业发展空间广阔,面临着人才需求与供应不足的矛盾;同时,边疆涉农高校培养模式与地区需求存在脱节,不能满足边疆农牧业领域对高素质专业人才及产业升级的需求。该文结合内蒙古民族大学农科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农牧区需求、高校培养与农牧区需求的鸿沟,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乡村情怀的思政教育,就培养与地区需求兼容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农牧人才进行讨论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地区 农牧业 人才培养 乡村情怀 教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理论体系、实践样态与时代路向 被引量:2
5
作者 付苏豪 李玉顺 +1 位作者 蒋芮 马凡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132,共8页
城乡教育均衡是国家实施教育带动乡村振兴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战略命题,数字教育资源稀缺与优秀教师队伍匮乏深度刻画城乡教育不平等,然而传统东西部结对帮扶与资源跨区域输送实践难以满足乡村教育持续性与适切性的发展需要。面向乡村数字... 城乡教育均衡是国家实施教育带动乡村振兴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战略命题,数字教育资源稀缺与优秀教师队伍匮乏深度刻画城乡教育不平等,然而传统东西部结对帮扶与资源跨区域输送实践难以满足乡村教育持续性与适切性的发展需要。面向乡村数字教育生态、城乡持续适切帮扶、理论吸纳转化实践的三重现实阻遏,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实现城乡数字教育资源、教师现代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区域教育文化优质均衡的四重理想寻绎提供新的机遇。为此,探索建构以数字生态赋能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供给、教育共同体群智协同共建共享、“异步教研+同步教研+示范课堂”重构乡村教师研修形态为主要特征的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系,并以涵盖全国14省市20县域的教师教研提升项目为例进行真实样态的立体评估,发现其能协同培育教师专业能力与学生学业素养,带动县域教育水平提升与乡村教育现代化跃迁。为促进理论体系迭代优化与城乡教育优质均衡深化发展,必须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平台精准功能服务;打通东西部城乡供需链,形成双边共建共享机制;创新项目管理评价制度,促生教师发展内生动力;联动县域师训部门协力,扩大项目造血辐射规模;重视师生数字素养培育,释放教育数字生态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城乡教育优质均衡 教育公平 乡村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受教育程度在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与卫生服务利用间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司苗苗 马子媛 +8 位作者 张笑琳 康盼 易济琨 马亦晨 李婧宜 张雨佳 马佳妮 姚璇 韩雪梅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43,共7页
目的:了解农村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与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探索受教育程度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中的1391例农村中老年高血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数据库中农村中老年高血压病... 目的:了解农村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与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探索受教育程度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中的1391例农村中老年高血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数据库中农村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与功能信息,考察其卫生服务利用状况,根据数据库信息及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分结果评价其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分析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探索受教育程度在二者间的调节作用,采用边际效应图对调节作用进行可视化展现。结果:1391例农村中老年高血压病人中,有457例病人利用了卫生服务,卫生服务利用率为32.85%。农村中老年高血压病人EQ-5D的5个维度存在困难者占比分别为行动能力46.59%、自我照顾能力12.94%、日常活动能力19.34%、疼痛或不适68.51%、焦虑或抑郁38.82%,病人健康效用值为(0.952±0.08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健康效用值是农村中老年高血压病人门诊服务利用和住院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校正混杂因素后的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与卫生服务利用关系中的调节作用较强。边际效应图显示,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村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卫生服务利用斜率较受教育程度低者小。结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是影响农村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卫生服务利用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在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和卫生服务利用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中老年人 高血压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卫生服务利用 受教育程度 调节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教育振兴乡村:意蕴、价值与路径 被引量:3
7
作者 谭天美 周润伍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8,共9页
新时代教育振兴乡村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新发展阶段的理念转变。教育振兴乡村主要是以基础教育服务文化建设、职业教育服务技术变革、高等教育服务人才振兴、教育主体提供智力协助为总体布局呈现出基础性、非功利性、可持续性、先导性、... 新时代教育振兴乡村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新发展阶段的理念转变。教育振兴乡村主要是以基础教育服务文化建设、职业教育服务技术变革、高等教育服务人才振兴、教育主体提供智力协助为总体布局呈现出基础性、非功利性、可持续性、先导性、全面性和现代性六大特征。新时代教育振兴乡村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工程,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更是我国教育自身发展的意义延伸。在具体实践中,乡村学校需强化基础教育振兴乡村的主动文化担当功能,职业学校要拓宽职业教育振兴乡村的技术供需协同路径,高校要协同政府构建高等教育振兴乡村的县域人才振兴方案,教育主体要畅通振兴乡村的科研成果转化路径,以此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乡村振兴 教育振兴乡村 乡村学校 职业学校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人才振兴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耦合机理与互动机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在洲 李忆辛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6,159,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两个重大战略,从内在逻辑和实践进程看,乡村人才振兴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分别是这两个优先发展的关键支点,只有实现这两个关键支点的互动共进,才能有力促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两个重大战略,从内在逻辑和实践进程看,乡村人才振兴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分别是这两个优先发展的关键支点,只有实现这两个关键支点的互动共进,才能有力促进两个优先发展战略的有机统一。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之间存在着价值上互利共赢、系统间互依共存、功能上互补共成、发展中互动共生的四维度的耦合关系,为两者互动共进、相互成就提供了可能。要实现这种可能,必须把握好四大现实关键:乡村人才回归与高等教育向上流动的价值互洽、乡村人才需求结构与高等教育供给结构的系统同构、乡村人才质量效能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功能对接、乡村人才使用政策与高等教育培养政策的协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教育优先发展 乡村人才振兴 高等教育体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英国经验看中国道路:继续教育何以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
9
作者 郭存 何爱霞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9,共9页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进程中,我国农村贫困治理已由治理绝对贫困及其代际传递向治理相对贫困及其代际传递转移。继续教育作为缩小社会鸿沟、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在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从摇篮到坟墓”...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进程中,我国农村贫困治理已由治理绝对贫困及其代际传递向治理相对贫困及其代际传递转移。继续教育作为缩小社会鸿沟、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在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英国的贫困治理理论及实践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从英国经验看中国道路,对我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在经历了初步发展时期、失衡探索时期、全面推进时期之后,英国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呈现出“代内与代际”“社会共同善与个体权利平衡”“济贫与济身”兼顾的特点。借鉴英经验,我国继续教育应从以下方面助力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以一代发展推进二代流动,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形成多元一体合力;以提高能力实现个人自由,激发公民个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续教育 农村 相对贫困 代际传递 英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硕士研究生植物基因组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究与实践
10
作者 王森 李蕊 +1 位作者 李玮瑜 郑轶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5期125-128,共4页
为探索在科教融合理念下构建科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对植物基因组学课程存在的部分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科研与教学存在脱节、思政元素融入不足以及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5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为探索在科教融合理念下构建科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对植物基因组学课程存在的部分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科研与教学存在脱节、思政元素融入不足以及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5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具体包括以学生为主体,调查其选课的动机与诉求等基本情况,根据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设计模块化授课内容,将理论部分教学划分为植物基因组研究现状与进展、植物群体基因组等6个模块,并以综述文献的方式授课,展现系统前沿的研究成果;开展以科研项目为导向的研讨式教学,通过分组研讨、教师点评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科学家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引入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课题项目的评价、课堂讨论的表现、项目报告的评估和实践能力等,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教学改革实践结果表明,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其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现代农业发展培育高质量人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融合 植物基因组学 现代农业发展 “三农”情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增加对西部农村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影响
11
作者 杨克文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9,共17页
使用2023年西部农村的调研数据,考察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增加对西部农村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增加能够提升西部农村青少年学习成绩,即使处理了内生性问题,该结果仍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增... 使用2023年西部农村的调研数据,考察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增加对西部农村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增加能够提升西部农村青少年学习成绩,即使处理了内生性问题,该结果仍然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增加对非独生子女、母亲受教育程度较低青少年和男孩等弱势群体的学习成绩影响更大,这有利于缩小不同群体间的学业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机制分析发现,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增加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和提升父母教育期望,进而对西部农村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产生正面影响。对此建议:政府继续增加对西部农村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学校通过优化管理,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家长给予孩子更多学习上的关注并增加教育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农村 义务教育财政投入 青少年学习成绩 师生互动 父母教育期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考察与路径优化——基于农民群体的调查
12
作者 刘晓玉 吴巍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5期63-67,共5页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思想保障,是农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动力来源。优化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对于均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领域、加强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调...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思想保障,是农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动力来源。优化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对于均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领域、加强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发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教育内容设计的针对性不强、教育载体嵌入不够多元、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发挥不足和教育队伍建设不够重视等问题。鉴于此,从理论到实际实现教育内容的主体性转向、从嵌入到融入实现教育载体的现代性转向、从灌输到对话实现教育方法的有效性转向、从单一到多元实现教育队伍的多维度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思想政治教育 乡村振兴 枫桥经验 农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农村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13
作者 于丽娜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2期193-196,共4页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建设的质量。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文化的振兴、生态的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和谐乡风打造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建设的质量。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文化的振兴、生态的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和谐乡风打造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凝聚乡村团结力量。虽然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现实问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环节逐渐凸显,农村地区的教育载体单一,基层重视程度较低,专业人才队伍的流失等发展困境。面对这些发展困境,应通过提升创新教育活动载体,抓住网络媒介,有效加强乡村基层重视度,培育本土青年人才骨干队伍等实践路径来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助推乡村振兴,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朝着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目标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 思想政治教育 发展困境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14
作者 郑玲云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3期175-178,共4页
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支持乡村全面发展的责任。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存在教育理念有偏差、教育方式有不足、教育内容有漏洞和教育评价有短板等问题,迫切需要从强化服务乡村... 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支持乡村全面发展的责任。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存在教育理念有偏差、教育方式有不足、教育内容有漏洞和教育评价有短板等问题,迫切需要从强化服务乡村振兴理念、思创融合引导正确价值观,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校地协同推进乡村发展,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专创融合培养乡村先锋,构建立体多元评价方式、产创融合助力乡村产业等方面改善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乡村振兴 服务 农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与行动路径——基于共生理论的探讨
15
作者 张蕾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274-278,共5页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类型教育,在推动产教融合、培育乡土人才、传承优秀文化、建设美丽乡村以及促进基层组织有效治理等方面与乡村振兴的要素目标有机融合、互利共生,是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教育力量。在职业...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类型教育,在推动产教融合、培育乡土人才、传承优秀文化、建设美丽乡村以及促进基层组织有效治理等方面与乡村振兴的要素目标有机融合、互利共生,是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教育力量。在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共生系统中,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薄弱,与乡村振兴缺乏深度融合,外部运行保障条件仍有突出短板。要从深化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创新、激活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动力、构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长效机制三重向度,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广泛参与乡村建设,积极赋能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赋能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法治乡村建设的人才引育机制探究
16
作者 刘凯玉 石春东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2期142-145,共4页
该文基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就法治乡村建设中人才引育问题展开探究。该文围绕乡村振兴与法治建设的内涵、法治人才引育面临的困境、构建全链条人才引育新机制、法治人才赋能乡村建设的路径等方面,提出优化顶层设计、创新“引育留用”... 该文基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就法治乡村建设中人才引育问题展开探究。该文围绕乡村振兴与法治建设的内涵、法治人才引育面临的困境、构建全链条人才引育新机制、法治人才赋能乡村建设的路径等方面,提出优化顶层设计、创新“引育留用”机制、拓宽人才发展渠道、营造良好环境,以及打造“法治+N”复合型人才队伍等对策建议,以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法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法治乡村建设 复合型人才 人才引育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革命老区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以赣州市会昌县为例
17
作者 钟婧 刘黎明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0期188-192,共5页
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振兴核心在人才振兴。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因此,职业教育不仅发挥着培育复合型技能人才、孕育大国工匠的作用,更是肩负着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培养基层致富带头人、提升乡村人力资本存量的重任。基于此... 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振兴核心在人才振兴。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因此,职业教育不仅发挥着培育复合型技能人才、孕育大国工匠的作用,更是肩负着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培养基层致富带头人、提升乡村人力资本存量的重任。基于此,对赣州市会昌县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发现会昌县职业教育存在的情怀办学和政策支持力度大两大特色;分析其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职教资源不均匀、师生数量和质量待提升、产教融合效果不显著和发展动力不足等困难。结合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从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外宣与内塑并重和多级主体协同发力3方面尝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及建议,以助推会昌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会昌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 革命老区 情怀办学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
18
作者 王丽霄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5期89-92,共4页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在描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未来5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脱贫攻坚成...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在描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未来5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一定巩固,乡村特色产业逐渐优化升级,农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在乡村振兴的推进过程中,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群众的认同不强等多重困境。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和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基层思想政治教育 “三农” 现实困境 路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农业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促进作用
19
作者 王钺涵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6期176-179,共4页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关键。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在塑造大学生农业情怀、引导职业选择及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该文旨在探讨现代农业...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关键。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在塑造大学生农业情怀、引导职业选择及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该文旨在探讨现代农业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如何有效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 思政教育 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 “三农”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
20
作者 邓闪闪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7期185-188,共4页
乡村振兴战略深刻解答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与实施路径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补齐“三农”领域短板提供了根本遵循。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创新高校思政课育人方法、服务国家战略需... 乡村振兴战略深刻解答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与实施路径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补齐“三农”领域短板提供了根本遵循。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创新高校思政课育人方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在融入过程中,应坚持系统性、精准性、动态性的原则,推动理论知识入脑、入心。此外,还需从立足统编教材、提升教师能力、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持续创新方法路径,切实提升乡村振兴战略育人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 “三农”情怀 创新路径 育人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