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困境及路径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向华 韩雅彬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95,共7页
新质生产力以质优为关键、以创新为特点,契合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逻辑,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出了更高质量的人才诉求。基于新质生产力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等三大构成要素,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定位应聚焦于追求学... 新质生产力以质优为关键、以创新为特点,契合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逻辑,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出了更高质量的人才诉求。基于新质生产力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等三大构成要素,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定位应聚焦于追求学生拔尖创新特质、深化关键核心技术学术研究、科研成果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高校存在重“拔尖”而轻“创新”、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的原始创新不足、原始创新难以成果转化的实然困境。为此,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深化差异教育以激发人才创新特质、坚持科教融合以实现颠覆性前沿技术突破、推动产教融合以完成核心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最终切实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拔尖创新人才 差异教育 科教融合 产教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双三螺旋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海滨 刘儒昞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0,共9页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质生产力对审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对现有审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和重构以适应新质生...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质生产力对审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对现有审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和重构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基于三螺旋理论,构建以“大学-企业-政府”外三螺旋为培养主体、“德-能-行”内三螺旋为培养目标的双三螺旋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是双三螺旋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最后从平台搭建、教学团队等七方面构建了“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双三螺旋模型 审计人才 培养模式 “政产学研”协同 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劳结合与劳动教育的差异辨析及其实践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欧阳广敏 班建武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1,共9页
教劳结合与劳动教育都是我国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内容,且都与“劳动”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也存在诸多差异:从目标看,教劳结合直接面对的是机器大生产背景下工人阶级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的片面发展;劳动教育则主要... 教劳结合与劳动教育都是我国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内容,且都与“劳动”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也存在诸多差异:从目标看,教劳结合直接面对的是机器大生产背景下工人阶级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的片面发展;劳动教育则主要针对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其主要目标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从属性看,教劳结合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事实,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广泛存在于现代教育之中;而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则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从实施路径看,教劳结合关涉整个教育的基本实施途径问题,需要通过“半工半读”综合技术教育等方式实施;而劳动教育则主要指向教育目的的人才素养结构问题,作为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需要通过专门的教育活动来实施。对劳动教育实践而言,二者差异的理论澄清有助于避免“泛化”或“窄化”劳动教育的实践误区,使劳动教育更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劳结合 劳动教育 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残疾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样态与路径 被引量:3
4
作者 潘中多 郭文斌 农冠军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35,共5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推动残疾人职业教育实现内部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但当下残疾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还存在供给主体分散、供给制度滞后、供给方式相对单一、供给内容失衡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残疾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推动残疾人职业教育实现内部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但当下残疾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还存在供给主体分散、供给制度滞后、供给方式相对单一、供给内容失衡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残疾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基本样态应以构建多元供给主体的育人模式为总抓手,以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供给制度为方向盘,以“产科教”融合供给方式为新动能,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供给内容为安全带。在选择和制定残疾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与策略上,应建设中国式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增强供给主体联动性;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促进供给制度长效化;以“产科教”融合推进供给能力现代化,加强供给方式多样化;打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组合拳,实现供给内容均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残疾人职业教育 供给侧改革 协同治理 治理效能 “产科教”融合 教育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及其实现 被引量:8
5
作者 刘霁桐 刘海滨 彭鹏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5,共4页
高等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高等教育通过推动前沿技术研究、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当前,高校要驱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加快培育先导能力;加强人才链、创... 高等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高等教育通过推动前沿技术研究、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当前,高校要驱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加快培育先导能力;加强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四链融合”,构建生产力跃迁的新智人才支撑体系,通过数字化深度赋能高等教育,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前沿技术 产学研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机器驱动的教育学知识生产及其中国化
6
作者 李永梅 谭维智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2,共10页
在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教育学知识生产范式转型已成为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融合、共同推动教育学知识体系发展的新趋势。智能机器已参与到教育研究的全流程,并基于组合技术与机器机理实现了教育学知识的机器生产,形成了区别于... 在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教育学知识生产范式转型已成为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融合、共同推动教育学知识体系发展的新趋势。智能机器已参与到教育研究的全流程,并基于组合技术与机器机理实现了教育学知识的机器生产,形成了区别于人类的教育学知识生产模式。在此背景下,教育研究者应当借助机器的研究能力,“负责任”地进行教育学知识生产;弥补机器研究限度,“关怀性”地进行教育学知识生产;发展高阶研究能力,“高质量”地进行教育学知识生产;引导机器研究方向,“反思性”地进行教育学知识生产。在智能机器的驱动下,教育学知识生产范式的转型使人与机器构成复合智能的教育研究共同体,形成了数字化的教育问题域与教育学新知识,创新了教育现实数据转换、教育世界虚拟镜像、教育知识链接生成三种模式下的知识生产方式。鉴于此,中国教育学人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知识生产范式并推动“以中国为方法”“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标准”的自主知识生产,进而推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实现中国教育学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知识生产 教育研究 智能机器 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图景与中国路向:STEM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7
作者 康云菲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121,128,共9页
STEM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中国在该领域的迅速发展与卓然成效为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提供了契机。对2016年至2023年中外核心期刊数据库中的STEM教育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发现中国在该领域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但研究关注的... STEM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中国在该领域的迅速发展与卓然成效为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提供了契机。对2016年至2023年中外核心期刊数据库中的STEM教育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发现中国在该领域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但研究关注的议题与视角存在中外差异,主要表现为对公平议题的关注度较低、学生研究更多沿用国际主流指标、教师研究具有中国模式特色、教学研究与技术的整合性不足等。展望未来,中国STEM教育研究应通过构建关系性叙事、重构公平类议题、加强层次性主体研究、深化教学实证研究,凝练本土经验,促进国际对话,提升我国STEM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M教育研究 知识图谱 知识生产 学术话语 国际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已为与可为
8
作者 张万朋 王宜凡 《教育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6,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昭示着中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型和跨越。如何更好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发挥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支撑力,是将教育与生产力研究贯穿始终的教育经济学研...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昭示着中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型和跨越。如何更好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发挥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支撑力,是将教育与生产力研究贯穿始终的教育经济学研究面临的时代之问。首先,回顾梳理了西方关于教育与生产力的经典研究,厘清了教育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传统机理和路径。进而,立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经济学者扎根本土实际的研究,总结提炼了教育促进传统生产力发展的中国经验与特色。最后,在深入辨析了新质生产力内涵的基础上,从突出“新”和“质”的双重视角,提出了对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新动向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教育经济学 研究动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语言处理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9
作者 高媛 王雪纯 刘绪 《复旦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共11页
作为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计算技术集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凭借其在处理大规模文本信息、实现文本自动分类、自动化标签提取等领域的强大功能,正日益受到人文社科研究人员的关注。高等教育研究需要从庞大复杂的知识库中提取和分析数据,不... 作为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计算技术集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凭借其在处理大规模文本信息、实现文本自动分类、自动化标签提取等领域的强大功能,正日益受到人文社科研究人员的关注。高等教育研究需要从庞大复杂的知识库中提取和分析数据,不断审视已有知识和知识生产过程。充分发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优势,可以优化高等教育研究。本文梳理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文本分析中的应用和相关前沿研究,分析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如何助力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指出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应用方向。研究指出,既有融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高等教育研究,在数据分析深入程度、准确性及结果可靠性等方面表现出色。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提高高等教育研究效率、深化研究主题、拓展理论与实践边界、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生产 自然语言处理 高等教育研究 应用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教融合背景下涉农院校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0
作者 张秀峰 甄卓 +1 位作者 刘立军 刘玉兰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5期279-282,共4页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地方涉农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要求,是更好地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路径。针对应用型地方涉农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设的作用和困境,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动物科技学院为例,...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地方涉农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要求,是更好地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路径。针对应用型地方涉农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设的作用和困境,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动物科技学院为例,结合学院近年来开展的协同育人教育实践,探索构建“一中心、两融合、三对接、四协同”的“1234”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旨在通过多方协同促进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践表明,产教融合的开展,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显著增强,不仅为地方涉农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应用型涉农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涉农高校 协同育人模式 研究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创新:数智技术赋能高等教育的新质发展 被引量:33
11
作者 祝智庭 戴岭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4,共11页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研究第一平台、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融合创新作为数智技术赋能高教新质发展的新战略,具有理论创新、思维创新、研究范式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复合属性。本文首先提出...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研究第一平台、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融合创新作为数智技术赋能高教新质发展的新战略,具有理论创新、思维创新、研究范式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复合属性。本文首先提出要将融合创新研究和融合创新教育作为跨学科研究的新境界和数智赋能教育创新的新范式,接着深入探讨两者的内涵要素、逻辑机理和实施路径,最后提出以融合创新研究和融合创新教育培养融合创新人才、构建基于团队科学的融合创新文化、改进高等教育融合创新治理体系等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融合创新 融合创新研究 融合创新教育 设计研究 融合创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价值、逻辑与路径 被引量:26
12
作者 申国昌 姬溪曦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4,37,共9页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和产业升级为显著特征的生产力,其核心要素是教育、科技和人才。高等教育作为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的结合点,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教融合的关键枢纽。随着社会... 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和产业升级为显著特征的生产力,其核心要素是教育、科技和人才。高等教育作为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的结合点,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教融合的关键枢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基于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领域的本体职能,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呈现推动产业升级、助力创新驱动以及服务区域经济的衍生价值。换言之,高等教育的本质职能与衍生价值共同构建了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内涵。梳理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可知,高等教育将通过以下方式释放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势能与动力:构建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创新顶层设计;推进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人才供给;落实有组织科研服务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坚持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等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年代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研究中的知识生产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国庆 谢鸿柔 王茜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7-202,共16页
作为一种与国计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近代以来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在我国逐步发展,已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随着实践的推进,学术界一直致力于其理论建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职业教育中知... 作为一种与国计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近代以来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在我国逐步发展,已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随着实践的推进,学术界一直致力于其理论建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期职业教育中知识生产的突出特征是有了强大的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为依托。职业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经历了两个阶段,即20世纪后20年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学基本知识体系和21世纪头20年在更为宽广的学科视野下的理论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有力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知识演进。本文以198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中的知识生产为研究问题,聚焦职业教育内涵、价值、体系、课程、教师教育、校企合作这6个最为核心的研究领域,以这6个领域中有重要知识生产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对象,通过对知识演进路径与未来走向的分析,勾勒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基本架构,为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学术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职业教育 理论研究 知识生产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教融汇赋能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视角 被引量:22
14
作者 胡蕙芳 奚康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6,共7页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科教融汇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劳动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科教融汇的历史进程、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分析,从理论逻辑、社会逻辑和技术逻辑三个层面阐述了科教融汇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科教融汇本质上...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科教融汇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劳动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科教融汇的历史进程、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分析,从理论逻辑、社会逻辑和技术逻辑三个层面阐述了科教融汇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科教融汇本质上是通过合理的科教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但面临治理环境缺乏支撑、科教赋能建设不足、创新融合深度缺乏等现实困境。因此,可从实践出发,从以下方面探索科教融汇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统筹谋划顶层设计,形塑科教文化生态;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增强人才培养供需耦合,提供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完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数字技术运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融汇 新质生产力 治理制度 科研创新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创业教育:高校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选择 被引量:30
15
作者 王洪才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33,共9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面对世界新科技发展形势做出的根本选择,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则是高校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根本选择。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际,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颠覆性技术创新成为新质生...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面对世界新科技发展形势做出的根本选择,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则是高校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根本选择。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之际,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颠覆性技术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突出代表,绿色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内在特征。高校只有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牢固地占据知识中心的位置,为此高校必须找到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突破点,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科技、人才、教育的连接点正好适合担当这一重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高校大力开展应用型科研,鼓励技术发明创新,直接为企业生产服务,如此就要求高校改变“唯论文”的评价体系,带动大学自我革命,实现知识生产模式的转移,否则就无法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创新创业教育 应用型科研 评价体系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韬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13-17,共5页
现代产业学院是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主流组织形式,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态,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奠定了基础范式。基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产业性是关键,育人性是根本,共生性是实质,其建设路... 现代产业学院是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主流组织形式,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态,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奠定了基础范式。基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产业性是关键,育人性是根本,共生性是实质,其建设路径是:明确学院办学定位,树立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育人目标;搭建“产学研用”服务平台,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衔接;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推动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校企共建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现代产业学院 办学定位 产学研用 校企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机制逻辑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16
17
作者 罗仲尤 刘伟豪 +1 位作者 邹明 万洋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37,共13页
高等教育作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汇聚点,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是促成新质生产力的先导性变量。基于2010—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高等... 高等教育作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汇聚点,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是促成新质生产力的先导性变量。基于2010—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仍然成立;人力资本积累、高校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及产业结构高级化是高等教育推动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渠道;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中更为明显;而且这种正向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对空间邻近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强。我国应从以下方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完善中西部地区教育政策供给体系;切实增强高等教育的传导效果,汇聚培植新质生产力的教育势能;建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关联意识,畅通高等教育、科技、人才要素的跨区域循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新质生产力 人力资本 科技创新 产学研合作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科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耦合机理、现实挑战与实践向度 被引量:11
18
作者 孙芳芳 孙欣欣 +1 位作者 高绣叶 王剑锋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11-17,共7页
新质生产力焦点在于产业面向,要义在于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支撑。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产业、教育、科技多方力量协同发展的过程,也是其对应的产业链、科技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过程。产科教赋能新质生产力,亟待解决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 新质生产力焦点在于产业面向,要义在于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支撑。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产业、教育、科技多方力量协同发展的过程,也是其对应的产业链、科技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过程。产科教赋能新质生产力,亟待解决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匹配度不高、校企科研互惠能力不足、产教融合实体化运行存在“堵点”、新型产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供需错位”等现实难题。通过匹配专业链与产业链布局,加强校企互惠能力,创新产科教融合制度,有助于实现人才精准对接,技能高度适配,产科教深度协同,从而突破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助力传统生产力跃迁至新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产科教 耦合机理 现实挑战 职业教育 匹配度 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振·共融·共生:启智赋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学习生态 被引量:8
19
作者 陶长虎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27,共4页
“共振·共融·共生”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学习生态是基于“政行企校”一体化育人的基础上形成的。结合区域办学实际,在“三教”改革、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和名师引领四个政策点上发力,搭建政行企校“共振”育人平台,培养学生产教... “共振·共融·共生”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学习生态是基于“政行企校”一体化育人的基础上形成的。结合区域办学实际,在“三教”改革、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和名师引领四个政策点上发力,搭建政行企校“共振”育人平台,培养学生产教融合学习观念;组建产学研用“共融”师资队伍,培养学生科教融汇学习习惯;推行产学研用“共生”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产教融合学习能力,从而优化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学习生态,引导职业教育服务支撑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院校 产教融合 共振 共融 共生 产学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有组织科研的集体行动困境及化解策略 被引量:11
20
作者 熊进 郭聪颖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6,111,共10页
有组织科研是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仍存在有组织体系化布局不足等问题而提出的重要政策举措。在实践中,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真正实现可能会面临集体行动的多重困境:集体决策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制度安排对成员行动的约束力不足;团队建构中存... 有组织科研是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仍存在有组织体系化布局不足等问题而提出的重要政策举措。在实践中,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真正实现可能会面临集体行动的多重困境:集体决策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制度安排对成员行动的约束力不足;团队建构中存在巨额交易成本。高校有组织科研集体行动困境的形成有其特定机制:高校传统学科结构操控集体决策,导致高校有组织科研的集体决策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受到成员个人理性限制,导致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制度安排对成员行为的约束力不足;传统科研团队合作经验难以指导高校有组织科研团队建构,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化解高校有组织科研的集体行动困境,需要在学科边界处培养新型人才,通过人才知识结构的联结驱动高校有组织科研集体决策合力生成;不断完善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监督机制与激励机制,缩小成员个人理性选择的空间,彰显制度安排的有效性;于传统科研团队合作的经验中寻求启示,逐步建立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团队建构经验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有组织科研 有组织无序 集体行动困境 知识生产模式 团队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