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7篇文章
< 1 2 1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the green-roof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existing building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of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Tiejun Zhou Jianwu Xiong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第A01期104-111,共8页
关键词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green roof existing building roof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草地螟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韩海斌 李艳艳 +6 位作者 高书晶 王慧 苑峰 徐林波 林克剑 吴建国 张玉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5,共8页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是我国“三北”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害虫,因其食性广,且具有暴发性、突发性、迁飞性和周期性危害等特点,给我国农牧业安全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目前对草地螟的防控主要以快速、高效的化学防...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是我国“三北”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害虫,因其食性广,且具有暴发性、突发性、迁飞性和周期性危害等特点,给我国农牧业安全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目前对草地螟的防控主要以快速、高效的化学防治为主。本文对当前我国草地螟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归纳,以期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构建草地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提供参考。当前,我国草地螟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方面,研发了多种有效的技术和产品,并形成了防控技术标准,尤其在生物防治方面,筛选了多种天敌昆虫和病原微生物,能够有效控制田间草地螟的种群数量,减少化学药剂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另外,本文对草地螟防控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草地螟绿色防控新技术的研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螟 迁飞 绿色防控 生态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园区建设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吕军 严坤 田金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1,共8页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工业园区历经四十多年发展历程,已经成为建设实体经济、引领区域发展的先行者,目前已聚集全国80%的工业企业,推动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工业园区历经四十多年发展历程,已经成为建设实体经济、引领区域发展的先行者,目前已聚集全国80%的工业企业,推动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园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论文回顾了中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面向新发展阶段存在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提出了工业园区在新时代需承担的高质量发展使命任务。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园区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从六个方面解析并详细阐述了中国工业园区打造美丽园区、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内涵。进一步地,根据国家对美丽中国建设提出的目标和计划,结合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实践经验,从八个维度提出工业园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行动,支撑工业园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工业园区 美丽园区 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绿色共富:逻辑、障碍与路径 被引量:8
4
作者 胡剑波 樊国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2,共9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民族地区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也是民族地区乡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基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背景,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实现民族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有助于推动民...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民族地区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也是民族地区乡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基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背景,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实现民族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绿色共富,体现理论逻辑、技术逻辑、制度逻辑和现实逻辑的内在统一。然而,当前民族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绿色共富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民族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认知不充分、技术支撑不充足、制度体系不健全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为此,亟须深化民族地区乡村生态产品的价值认知,加快技术研发,优化制度环境,完善市场机制,从而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力绿色共富目标的达成,为民族地区乡村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共富 乡村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民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视角下吉林省粮食生产效率偏差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冬梅 祁悦 +2 位作者 龚河阳 杨奇峰 张平宇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0-1061,共12页
本文从粮食生产的生态视角出发,在构建绿色粮食生产效率和传统粮食生产效率偏差率模型的基础上,分析2000—2019年吉林省县域粮食生产效率偏差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剖析影响因素的作用。研究发现:①吉林省传统粮食生产效率与... 本文从粮食生产的生态视角出发,在构建绿色粮食生产效率和传统粮食生产效率偏差率模型的基础上,分析2000—2019年吉林省县域粮食生产效率偏差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剖析影响因素的作用。研究发现:①吉林省传统粮食生产效率与绿色粮食生产效率综合水平的变化趋势均为“U”型,但传统粮食生产效率整体上更优;二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现中西部稳定高值,中、东部剧烈波动,边缘区轻微波动的特征。②吉林省东、中、西部地区粮食生产效率均为负向偏差,前期效率偏差加重,后期略有缓和。空间上,2类粮食生产效率高且稳定的地区,偏差程度相对更轻。③要素投入水平、社会经济水平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但作用强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吉林省东部地区应重点关注要素投入水平对效率偏差的影响,中部地区需综合考虑3类要素的复杂强影响;西部地区应统筹考虑3类要素的均衡弱影响,为更好平衡粮食增产和绿色发展,应在分区管控的基础上,探索并落实切实可行的农户绿色生产方式,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和科技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效率 绿色生产 效率偏差 生态安全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生态正义的前提反思、现实困囿及纾解策略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建森 陶莉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7,共12页
生态正义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当前,人工智能为协调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利益、分配生态资源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正义目标提供了新机遇。然而,在利用人工智能推进生态正义的过程中,也需注意避免陷入一些价值认知误区... 生态正义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当前,人工智能为协调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利益、分配生态资源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正义目标提供了新机遇。然而,在利用人工智能推进生态正义的过程中,也需注意避免陷入一些价值认知误区,必须正视技术资本化与“反生态性”逻辑、算法机制与公平分配失衡、技术应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三重矛盾。从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筑牢数字安全共同体、构建技术创新共同体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四个维度出发,科学引导人工智能的运行过程和发展方向,重塑人工智能赋能生态正义的多样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生态正义 资本逻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绿色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蕊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7-240,共4页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加快落实“双碳”行动背景下,绿色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作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务实之举,既是加快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进程...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加快落实“双碳”行动背景下,绿色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作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务实之举,既是加快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进程的有力举措,也是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选择。面向“双碳”目标,绿色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从政策、市场、主体维度出发,强化高位统筹,加强品牌建设,深化协同合作,从而推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各地区在促进绿色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应大力发展数字化养殖,加速推进低碳减排;强化科技创新应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探索种养结合模式,促进农牧有机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绿色生态循环畜牧业 乡村生态振兴 农业现代化 种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的逻辑向度、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婧 吕奕静 史枫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27-33,共7页
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环境责任感与技术改进、效率提升同等重要。立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绿色技能人才培养需要遵循理论、价值、实践的三重逻辑向度,正视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的匹配效度欠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过度张力、人才培养定位... 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环境责任感与技术改进、效率提升同等重要。立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绿色技能人才培养需要遵循理论、价值、实践的三重逻辑向度,正视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的匹配效度欠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过度张力、人才培养定位与绿色发展需求之间的低效匹配等现实困境。对此,绿色技能人才培养需从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生产力向“绿”而行;融合数字工具,发挥“1+1>2”的聚合优势;建立绿色创新联盟,打造产教融合“生态链”等方面着手,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能 人才培养 新质生产力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逻辑与进路 被引量:3
9
作者 金珺 陈泰伦 +2 位作者 赵苑婷 尹西明 陈劲 《研究与发展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4,共11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善为核心路径,需要发挥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的赋能作用。然而,现有文献未能解答何以提升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效能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关键问题。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场景驱动创新的理论基... 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善为核心路径,需要发挥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的赋能作用。然而,现有文献未能解答何以提升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效能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关键问题。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场景驱动创新的理论基础出发,引入“社会—技术—环境”的体制视角,阐释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实现高效协同进而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逻辑和过程逻辑。研究发现,产业“双转型”需要以“双转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为依托,围绕“双转型”场景开展“双转型”产业创新,促进数字绿色模式、品类、赛道与业态的涌现。从过程来看,产业“双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开始于产业创新范式“双转型”,经过场景驱动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整合重构,最后以“社会—技术—环境”体制的转型直接作用于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共演发展。结合中国汽车产业“双转型”的典型案例,进一步为产业“双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洞见与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 场景驱动创新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社会—技术—环境”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新型举国体制:环境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旭 赵远跃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7,共13页
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党和政府提出实施“绿色新型举国体制”的宏大设想。“绿色新型举国体制”是对环境治理国家主义的形象描述,强调地方政府在环保工作中主要承接并传导来自不同方面的环保压力。在新的历史... 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党和政府提出实施“绿色新型举国体制”的宏大设想。“绿色新型举国体制”是对环境治理国家主义的形象描述,强调地方政府在环保工作中主要承接并传导来自不同方面的环保压力。在新的历史时期,“绿色新型举国体制”巧妙借助“群众路线”“中央环保督察”与“达标锦标赛”,以其“润物无声”的感染性和“雁过留痕”的深刻性彰显了集体主义的强大合力。伴随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步入压力叠加的关键时期,环保任务的政治属性、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执政党的生态领导力则为“绿色新型举国体制”的规范化行动提供延绵不绝的合法性依据与契约性支持。“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表明,“政治系统对行政系统的纠偏”“任务型制度对规范性制度的调适”以及“集体主义文化对个人主义思潮的修正”有助于“绿色新型举国体制”突破“时间—任务”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建设 绿色新型举国体制 集体主义 党的生态领导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逻辑重点与关键路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耀彬 胡伟辉 +1 位作者 万博文 骆康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共8页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新时代以来,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成效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增进最普惠的民生福...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新时代以来,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成效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增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美丽中国,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性支撑,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是解决中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重要策略。基于此,文章提出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关键路径,即以高水平保护培育绿色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美丽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 绿色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赋能、生态资源资本化与绿色发展
12
作者 陈姝兴 何忻遥 丁任重 《南开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44,共17页
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生态资源资本化,推动经济绿色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了数字经济在赋能生态资源,促进绿色财富生产、优化绿色财富分配、顺畅绿... 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生态资源资本化,推动经济绿色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了数字经济在赋能生态资源,促进绿色财富生产、优化绿色财富分配、顺畅绿色资源流通、提高绿色消费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同时,本文针对进一步推进数字经济与生态资源融合方面面临的挑战,从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推进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完善数字治理机制、助力绿色发展策略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性、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发展 生态资源资本化 社会再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支持农业生态补偿的机制、模式与路径——基于四川省实践
13
作者 蒋瑛 肖康隆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108,共11页
农业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的主要领域,是推动农业生产过程中外溢效应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本文从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和契约激励四个方面揭示了金融支持农业生态补偿的作用机制,梳理了我国金融支持农业生态补偿的发展情况,并... 农业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的主要领域,是推动农业生产过程中外溢效应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本文从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和契约激励四个方面揭示了金融支持农业生态补偿的作用机制,梳理了我国金融支持农业生态补偿的发展情况,并基于四川省实践分析我国金融支持农业生态补偿存在的补偿主体不清晰、补偿标准不明确及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借鉴美国湿地缓解银行、加拿大锡姆科湖流域生态交易市场和欧盟全产业链生态认证体系等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从明晰农业生态产品产权、科学界定补偿标准、培育农业生态产品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农业生态补偿高质量发展,为全球金融支持农业生态补偿提供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补偿 生态产品 生态价值 绿色金融 绿色转型 “双碳”目标 乡村振兴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盟水框架指令实施20年成效分析及对我国绿色流域建设的启示
14
作者 姜付仁 王梓萦 袁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8-495,共8页
本文概述了欧盟2000年出台水框架指令的有关概念、流域管理计划及其主要内容,分析了欧盟地表水体生态状态和化学状态现状.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底,欧盟仅有36.5%的地表水体达到生态良好或极好状态,30.3%的河流长度达到良好和极好状态,29... 本文概述了欧盟2000年出台水框架指令的有关概念、流域管理计划及其主要内容,分析了欧盟地表水体生态状态和化学状态现状.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底,欧盟仅有36.5%的地表水体达到生态良好或极好状态,30.3%的河流长度达到良好和极好状态,29.3%的地表水体达到化学良好状态,凸显其治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对我国绿色流域构建的启示主要有:强化生态监测体系,适当增加生物多样性指标;动态调整标准和目标,分阶段收紧污染物限制;以流域为单元统筹管理,协调各地区各部门逐步推进绿色流域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水框架指令 绿色流域 生态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产品市场分割如何影响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15
作者 王菲 孙淑惠 +1 位作者 闫贝贝 刘天军 《财贸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51,共21页
精准打通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堵点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2000-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相对价格法和EBM-GML指数法分别对农产品市场分割程度和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进行测度,重点检验农产品市场分割对农... 精准打通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堵点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2000-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相对价格法和EBM-GML指数法分别对农产品市场分割程度和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进行测度,重点检验农产品市场分割对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一步探究农产品市场分割对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运用反事实分析方法测算农产品市场分割可能导致的效率损失,并深入考察要素市场分割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农产品市场分割对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负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缓解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农产品市场分割通过弱化环境污染物治理、降低绿色技术创新、阻碍绿色规模效应发挥,抑制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中西部及北部地区、非农业大省,以及地方保护主义较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的省份,农产品市场分割对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阻碍作用更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农产品市场分割对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市场分割的阻碍作用在外地大于本地;如果不存在农产品市场分割,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将额外提高1.7%;劳动力要素市场分割和资本要素市场分割均会显著抑制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市场分割 农业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环境治理 绿色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标识性概念谱系与原创性贡献
16
作者 李宏伟 鲍杨 张二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共10页
标识性概念研究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基础与支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一系列重要的标识性概念。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命共同体”“美丽中国”“... 标识性概念研究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基础与支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一系列重要的标识性概念。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命共同体”“美丽中国”“清洁美丽世界”“绿色发展”“生态治理”等标识性核心概念,构建出层次分明、有机统一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标识性概念谱系。这一标识性概念谱系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意涵,实现了生态文明领域的“术语革命”。这一标识性概念谱系的原创性贡献体现在:本体论上超越“主客二分”、走向“和谐共生”,价值论上超越资本逻辑、回归以人民为中心,方法论上超越碎片化治理、转向整体性治理,推动形成中国生态文明自主话语体系,为新时代中国乃至全球生态治理及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命共同体 美丽中国 清洁美丽世界 绿色发展 生态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抗根腐病生物与生态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17
作者 梁文卫 毕影东 +5 位作者 樊超 刘建新 刘淼 杨光 邸树峰 徐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115-123,共9页
大豆根腐病作为制约全球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土传病害,长期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治模式,已引发病原菌抗药性攀升、土壤微生态失衡等系列问题,传统农业措施如轮作周期长、深耕成本高,难以满足现代生产需求。生物防治与生态调控的协同策... 大豆根腐病作为制约全球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土传病害,长期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治模式,已引发病原菌抗药性攀升、土壤微生态失衡等系列问题,传统农业措施如轮作周期长、深耕成本高,难以满足现代生产需求。生物防治与生态调控的协同策略成为绿色防控的核心方向。为了解析大豆根腐病绿色防控机制,推动防控策略从化学依赖向“多菌协同-生境重塑”转型,系统综述了“病原菌抑制-免疫激活-微生态修复”的三维协同机制:生物防治菌剂(如芽孢杆菌分泌抗生素、木霉菌重寄生作用)直接抑制病原菌生长;植物免疫激发子(如壳寡糖、蛋白类激发子)通过MAPK和水杨酸信号通路激活防御酶系统;生态调控措施(轮作、有机肥配施)重构根际微生态,提升有益菌群丰度。多维度协同可使大豆根腐病发病率降低30%~45%,同步提升蛋白质含量2.0%~3.2%,在黑龙江省绥化等大豆主产区已形成可复制的防控模式。生防菌剂与生态调控通过“生物杀灭-生态排斥”双重屏障抑制病原菌,同时通过激活植物免疫系统与优化微生态环境可实现“短期控病-长期提质”。未来研究可围绕微生物组定向调控、智能传感精准施用及多学科交叉技术创新,构建“预防-抑制-修复”一体化精准防控体系,助力全球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根腐病 生物防治 生态调控 根际微生物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绿空间共位的西北城市绿地生态设计方法研究
18
作者 刘晖 张晓彤 +1 位作者 杨莹 汪潮阔 《园林》 2025年第6期14-23,共10页
在西北地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与绿地配置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水绿错位”和“水绿错配”。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水平方向的水绿共位,强调绿地蓄水功能,而关于水对生境的改善作用及植被对水的适应性,探讨相对有限,仍有进一步深化和完... 在西北地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与绿地配置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水绿错位”和“水绿错配”。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水平方向的水绿共位,强调绿地蓄水功能,而关于水对生境的改善作用及植被对水的适应性,探讨相对有限,仍有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的空间。将“绿”的概念在垂直方向上进行拓展,强调植被在水资源适配和生态功能实现中的多层次作用,提出平面布局与垂直结构协同的水绿共位关系理论模型及生态设计途径,并在沣西新城创新港中学开展设计实践,展现出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进一步验证了构建水平—垂直协同的水绿共位机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绿共位 垂直结构 以绿适水 城市生境单元 绿地生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转型政策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于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19
作者 谢地 王灵祎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7-117,共11页
能源结构转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关键。本文围绕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政策,利用2006~2024年我国279个地级市以上数据构建超效率SBM-GML模型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 能源结构转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关键。本文围绕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政策,利用2006~2024年我国279个地级市以上数据构建超效率SBM-GML模型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测算指标,并通过双重差分模型(DID)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探讨政策是否真的提升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1)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2)机制分析表明,新能源试点主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中的实质性创新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调节效应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在其过程中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3)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政策在中西部地区、非资源型城市和环境监管更严格的城市中具有更强的正向效应。据此,本文提出三点政策建议:(1)以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政策的成功实践为蓝本,进一步构建覆盖制度设计、市场激励与行为引导的全链条政策体系,推动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系统性变革;(2)持续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3)采用区域资源禀赋适配策略,推行基于地方资源特点的差异化协同发展策略,推动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优化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能源结构转型 新能源示范城市 生态环境 环境治理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采空区卸压底板岩层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构建及展望
20
作者 朱卫兵 李竹 +2 位作者 赵波智 郭春雷 宁杉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55-2366,共12页
迄今为止,通过充填开采实现地表沉陷控制、降低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等相关研究均是从顶板岩层入手,充填空间主要聚焦于工作面后方未垮落采空区和覆岩离层区,并未关注到采动底板卸压区亦可作为潜在充填区域。为此,将采空区卸压底板岩层作... 迄今为止,通过充填开采实现地表沉陷控制、降低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等相关研究均是从顶板岩层入手,充填空间主要聚焦于工作面后方未垮落采空区和覆岩离层区,并未关注到采动底板卸压区亦可作为潜在充填区域。为此,将采空区卸压底板岩层作为可用资源加以开发,即向采空区卸压底板岩层要空间、找资源、借力量,提出了“采空区卸压底板注浆充填、采空区卸压底板注水膨胀造拱、采空区卸压底板爆破致裂扩容增胀”3项源头减损绿色开采理念与技术方法,并对矿山采空区底板空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了深度展望。采空区卸压底板注浆充填岩层控制技术,即充分利用煤层开采后在采空区底板岩层中的卸压效应,从地面或井下施工钻孔至卸压底板岩层中的目标注浆层,向卸压底板目标层位进行高压注浆。注浆目标层及其上覆岩层在注浆压力作用下发生上凸隆起,借此大幅降低采空区顶板岩层回转下沉空间以降低采动裂隙发育高度和减小开采沉陷。采空区卸压底板注液膨胀造拱岩层控制技术,即针对卸压底板岩层中膨润土、蒙托石、伊利石等亲水矿物成分占比较高情形,充分利用其遇水膨胀特性,在底板岩层注水压裂形成高密缝网,而后大量注液激活水岩深度作用,诱导底板注水岩层体积大幅增胀,促进底板均匀破裂带及底板破坏带向上鼓起,形成拱桥结构以支撑采空区上覆岩层,达到降低导高和减缓沉陷的效果。采空区卸压底板爆破致裂扩容增胀岩层控制技术,即充分利用卸压底板岩层的爆破致裂碎胀效应和隆起特性,通过定向爆破手段对煤层底板进行精准致裂和破碎处理,借此增加底板岩层破碎程度以消弭部分煤层采出空间,等效增加煤层开采后垮落带中岩层综合碎胀系数,降低顶板岩层破断下沉运动空间。作为矿山采空区卸压底板岩层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扩展,进一步提出了地下水资源自重导流转移与含水层再造重构技术,可将易与采动裂隙沟通的顶板含水层迁移至底板目标储水层。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激发矿山采空区卸压底板资源化利用的科学思考,引导卸压底板岩层资源利用技术落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板资源 采空区卸压底板 绿色开采 注浆充填 固废处置 岩层控制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