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氮添加对兴安落叶松和水曲柳人工林叶片磷组分重吸收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赵莹 刘志 +2 位作者 王东男 任浩 谷加存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0-60,共11页
【目的】探究长期氮(N)添加对植物叶片磷(P)组分重吸收的影响,以深入理解N沉降对树木生理及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作用机制。【方法】以我国东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兴安落叶松和水曲柳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连续20年N添加试验平台,对两树种... 【目的】探究长期氮(N)添加对植物叶片磷(P)组分重吸收的影响,以深入理解N沉降对树木生理及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作用机制。【方法】以我国东北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兴安落叶松和水曲柳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连续20年N添加试验平台,对两树种叶片全P和P组分含量的变化开展研究,分析长期N添加对叶片全P和P组分重吸收特征的影响。【结果】(1)长期N添加使兴安落叶松叶片残余P含量显著降低23.66%,水曲柳显著降低24.47%(p<0.05)。N添加处理下,兴安落叶松叶片残余P和无机P含量显著高于水曲柳(p<0.05)。(2)长期N添加显著影响了两树种的P重吸收特征。在全P水平上,兴安落叶松和水曲柳的重吸收率分别提高18.08%和14.31%。在组分水平上,兴安落叶松表现出显著的重吸收率变化:叶脂质P重吸收率显著降低27.62%,而代谢P、核酸P和无机P重吸收率分别提高6.82%-11.68%(p<0.05);相比之下,水曲柳仅叶片代谢P重吸收率显著降低(p<0.05)。重吸收度比较发现,兴安落叶松衰老叶中叶脂质P重吸收度大幅下降89.70%,而代谢P和无机P重吸收度分别提高25.22%和28.89%(p<0.05);水曲柳则仅无机P重吸收度显著提高28.89%(p<0.05)。(3)两树种在P组分与重吸收特征的关联性上表现出差异:兴安落叶松主要体现为P组分含量与其重吸收率的相关性,而水曲柳则表现为P组分含量与重吸收度的相关性。长期N添加下,兴安落叶松的叶代谢P、核酸P和无机P含量与重吸收率呈显著正相关,而水曲柳的叶片全P、残余P和脂质P含量与重吸收度显著正相关,且长期N添加导致水曲柳叶片代谢P、核酸P和无机P含量与其重吸收率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长期N添加显著降低了两树种叶片残余P含量。兴安落叶松表现出叶脂质P的重吸收率和重吸收度显著降低,而代谢P等组分的重吸收率和重吸收度显著提高;水曲柳则表现为代谢P重吸收率降低和无机P重吸收度显著提高。这些差异反映了两树种对N添加的不同P利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氮添加 叶片磷组分 养分重吸收 磷重吸收率 磷重吸收度 兴安落叶松 水曲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黑土禾谷类作物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2
作者 毛梦凡 高利正 +4 位作者 龙永 徐影 李彦生 金剑 于镇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0-898,共9页
为阐述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黑土区主要禾谷类作物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的变化及其对土壤氮素有效性的潜在影响,本实验通过使用开顶式气候室(OTC)模拟大气CO_(2)浓度升高(550μmol·mol-1)和温度升高(+2℃),以正常大气CO_(2)浓... 为阐述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黑土区主要禾谷类作物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的变化及其对土壤氮素有效性的潜在影响,本实验通过使用开顶式气候室(OTC)模拟大气CO_(2)浓度升高(550μmol·mol-1)和温度升高(+2℃),以正常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作为对照,对黑土区3种主要禾谷类作物根际土壤的有机氮组分进行了测定,并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小麦根际土壤酸解总氮和各组分受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影响大于玉米和水稻。具体表现在:小麦根际土壤的酸解氮和各组分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以及两者共同升高的影响。水稻根际只有酸解氮以及未知态氮受到两者共同升高作用显著影响,而玉米根际的酸解氮和各组分则没有受到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单独升高或两者共同升高的影响。同时,与对照处理相比,在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共同升高的作用下,不同作物的有机氮各组分占全氮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3种作物土壤中氨基酸态氮和氨态氮仍然为酸解氮组分的主要贡献者,未知态氮次之,氨基糖态氮含量最低。相关分析表明,酸解有机氮组分受全氮和速效磷影响显著。研究表明,在未来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应适度减少小麦氮肥的施加量,增加水稻和玉米氮肥的施用量以及适当调节土壤理化性质,以提高氮素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酸解有机氮 氮矿化 禾本科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覆膜秸秆还田对土壤氮库和氮饱和亏缺的影响
3
作者 张方方 薄其飞 +4 位作者 吴孔阳 白炬 高娜 岳善超 李世清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9-476,共8页
基于黄土高原长达7年的春玉米田间定位试验,选择覆膜尿素掺混控释肥处理(对照)和对照+秸秆还田(简称:覆膜秸秆还田)两个处理,探究了长期覆膜秸秆还田对表层(0~20 cm)和底层(20~40和40~60 cm)土壤氮库和氮饱和亏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 基于黄土高原长达7年的春玉米田间定位试验,选择覆膜尿素掺混控释肥处理(对照)和对照+秸秆还田(简称:覆膜秸秆还田)两个处理,探究了长期覆膜秸秆还田对表层(0~20 cm)和底层(20~40和40~60 cm)土壤氮库和氮饱和亏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覆膜秸秆还田处理降低了表层土壤容重,提高了各土层全氮含量和全氮储量,显著提高了2019年和2020年表层土壤的氮库管理指数;两年间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73%和176%,同时降低了表层土壤铵态氮含量;且不同程度提高了表层土壤水溶性有机氮、热水浸提有机氮、颗粒有机氮含量,略微提高了矿物结合态有机氮含量;此外,显著提高了两年间表层土壤细颗粒当前氮库,显著降低了两年间表层土壤氮饱和亏缺。综上,覆膜秸秆还田是旱作农业区提高土壤质量和增强土壤氮库的可持续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秸秆还田 无机氮组分 有机氮组分 氮库管理指数 氮饱和亏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年氮添加对高寒湿地草甸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的影响
4
作者 李淑卓 马维伟 +2 位作者 李广 杜佳囝 贺万鹏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0-368,共9页
[目的]为探究在全球长期氮沉降的背景下,高寒湿地草甸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尕海湿地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3年氮添加处理试验平台[CK(未添加氮)、N1(4.14 g NH_(4)NO_(3))、N_(2)(6.12 g NH_(4)NO_(3))]... [目的]为探究在全球长期氮沉降的背景下,高寒湿地草甸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尕海湿地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3年氮添加处理试验平台[CK(未添加氮)、N1(4.14 g NH_(4)NO_(3))、N_(2)(6.12 g NH_(4)NO_(3))],研究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对氮添加的响应特征。[结果]1)与CK相比,N1处理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NO_(3)^(-)-N)的质量分数(15.76%),N_(2)处理显著提高土壤铵态氮(NH_(4)^(+)-N)的质量分数(19.19%)(p<0.05)。2)不同氮添加处理下均表现为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密度最大(106.14kg/hm^(2))、NO_(3)^(-)-N密度次之(92.41 kg/hm^(2))、NH_(4)^(+)-N密度最低(91.18 kg/hm^(2))。3)N1处理下的NO_(3)^(-)-N、NH_(4)^(+)-N、SON密度占全氮(TN)比例变化较N_(2)处理下变化更为显著,N1处理能更好地提升土壤氮素供应潜力。4)PCA分析显示,氮添加对尕海高寒湿地草甸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特征有重要影响,N1处理下土壤可溶性氮组分主要受TN的调节,N_(2)处理下土壤可溶性氮组分主要受SOC及MBC的调节。[结论]3 a氮添加处理下低氮处理提高高寒湿地草甸的可溶性氮组分,促进土壤氮素转化,高氮添加则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草甸 外源氮添加 可溶性氮组分 硝态氮 铵态氮 土壤氮素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不同改良剂及轮作对连作花生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矿化的影响
5
作者 潘羽婷 杨劲峰 +6 位作者 李双廷 朱泽芳 徐康博 赵滦菲 王文达 薛锐 韩晓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0-1133,共14页
【目的】土壤改良剂可通过改善土壤微环境、调节微生物活动,影响土壤易矿化有机氮组分和矿化速率,为作物提供更充足的有效氮源,进而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探究长期施用不同改良剂对连作土壤氮素有效性及作物生长的影响,以期提出适宜于连... 【目的】土壤改良剂可通过改善土壤微环境、调节微生物活动,影响土壤易矿化有机氮组分和矿化速率,为作物提供更充足的有效氮源,进而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探究长期施用不同改良剂对连作土壤氮素有效性及作物生长的影响,以期提出适宜于连作经济作物种植的土壤管理措施。【方法】沈阳农业大学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土壤肥料基地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11年,包括4个处理:花生连作对照(PC)、玉米-花生轮作(MPR)、花生连作分别配合施用化学改良剂(PCCA)和生物改良剂(PCBA)处理,各处理均基施N 60 kg/hm^(2)、P2O582.5 kg/hm^(2)、K_(2)O 112.5 kg/hm^(2)。在2023年花生苗期、开花下针期、结荚期及成熟期,采集土壤样品,进行氮矿化培养试验,同时测定土壤无机氮、有机氮组分、微生物量氮、固定态铵含量。成熟期取植物样品,测定养分含量、生物量及花生产量。【结果】与PC相比,PCCA处理提高了花生各生育时期土壤铵态氮或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增幅为高达198.71%,硝态氮增幅高达86.56%;PCCA和PCBA处理显著提高了培养21天后土壤的净氮矿化速率,较PC处理分别增加43.77%和35.65%,且PCCA的增幅高于PCBA。PCCA和MPR处理对各生育期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的影响不尽相同,与PC相比,PCCA处理各生育期土壤酸解铵态氮和酸解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显著提升了7.79%~29.32%和13.87%~19.02%,MPR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9.15%~32.16%和12.17%~22.00%;PCCA和MPR处理成熟期酸解氨基糖态氮含量分别提高26.16%和30.77%,成熟期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分别提高30.65%和37.84%,同时非酸解氮含量显著分别降低15.50%和13.38%,MPR处理各有机氮组分含量与PCCA处理相当。PCCA、PCBA和MPR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氮及固定态铵含量,培养后(培养21天)微生物量氮较PC的增幅为18.43%~22.28%;固定态铵的增幅为11.58%~22.49%,PCCA对固定态铵的提升效果与MPR相当。【结论】在花生连作土壤上,施用化学改良剂或者轮作提升了土壤酸解铵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含量,提高了土壤氮矿化速率和矿化量,化学改良剂处理矿化形成的部分无机氮以固定态铵的形式在土壤中保存下来,提高了土壤氮素供应的稳定性,因而在提升花生荚果和茎叶中氮磷钾积累量方面获得了优于轮作的效果。生物改良剂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特别是酸解有机氮组分无显著影响,但提升了花生苗期和开花下针期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因而促进了花生早期的养分供给,也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因此,施用化学改良剂和生物改良剂均是替代轮作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改良剂 微生物制剂 有机氮组分 有机氮矿化 无机氮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化抑制剂和溶磷菌对土壤氮磷的影响
6
作者 陈豪 刘耀辉 +4 位作者 曹冰 张文元 储双双 张令 胡冬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5-715,共11页
【目的】硝化抑制剂作为调控土壤氮素转化的有效手段,可通过抑制硝态氮生成与累积,降低氮肥损失及环境风险。溶磷菌(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PSB)是破解土壤磷素固定难题的生物调控因子,对提高红壤磷素利用率有重要作用。为阐... 【目的】硝化抑制剂作为调控土壤氮素转化的有效手段,可通过抑制硝态氮生成与累积,降低氮肥损失及环境风险。溶磷菌(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PSB)是破解土壤磷素固定难题的生物调控因子,对提高红壤磷素利用率有重要作用。为阐明硝化抑制剂DMPP与溶磷菌单独及联合施用对红壤磷组分转化的交互效应,探究其对土壤氮磷循环的影响,为硝化抑制剂和溶磷菌的应用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参考。【方法】设置4个试验处理:DMPP、PSB、DMPP+PSB(DMPS)以及空白对照CK,以培养的形式展开试验,每个处理重复3次。通过恒重法维持60%田间持水量,培养60 d后进行破坏性采样。【结果】DMPP和PSB联合施用处理显著促进了NaOHPo、NaOH-Pi的分解,DMPP和PSB或联合施用均显著促进难溶态磷HCl-Po的分解,DMPP和PSB单独施用促进了HCl-Pi的分解。DMPP和PSB显著增加了NH_(4)^(+)-N含量,且两者以及联合施用降低了NO_(3)^(-)-N含量,DMPP抑制氮矿化速率(降幅22.8%),而PSB促进氮矿化。添加DMPP的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氮硝化作用,而PSB增加了氮硝化作用。此外,土壤酶活性分析表明,PSB和DMPS处理显著促进β-葡萄糖苷酶活性,DMPP对脲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且不同酶活性与土壤氮磷循环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性,暗示着土壤酶在二者影响土壤氮磷循环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介导作用。【结论】在红壤中施加DMPP和PSB可显著降低难溶态磷含量,DMPP有效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减轻氮污染,PSB改善土壤磷素结构,大幅提高磷素利用率。二者联合施用不仅能调控土壤硝化进程,还可有力促进难溶态磷转化,并且通过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进一步调节土壤氮磷循环的微观生态过程,这对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精准农业中土壤肥力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本研究提出′氮滞留-磷活化′协同机制,为红壤区精准调控提供理论范式,后续需进一步验证该机制在田间的长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抑制剂 溶磷菌 磷组分 氮循环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透雨减少与氮添加耦合作用下毛竹林土壤磷组分转化机制
7
作者 王博 王一 +4 位作者 尤业明 贺明霞 童慧 苏仕权 黄雪蔓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109,共10页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毛竹林土壤磷循环的响应机制,以期为毛竹林养分管理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亚热带毛竹林设置穿透雨减少(50%穿透雨)和氮添加(100 kg/(hm^(2)·a))试验。采集土壤,并利用Hedley磷分级法、... 【目的】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毛竹林土壤磷循环的响应机制,以期为毛竹林养分管理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亚热带毛竹林设置穿透雨减少(50%穿透雨)和氮添加(100 kg/(hm^(2)·a))试验。采集土壤,并利用Hedley磷分级法、土壤化学性质分析和96-荧光微孔板技术测定土壤磷组分、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结果】(1)穿透雨减少处理显著降低土壤无机磷(树脂芯磷、超声氢氧化钠无机磷、闭蓄态磷)和有机磷组分(氢氧化钠有机磷、盐酸有机磷)含量,但显著增加了碳酸氢钠有机磷含量。(2)氮添加显著降低土壤闭蓄态磷含量,但显著增加了碳酸氢钠无机磷含量。(3)除碳酸氢钠有机磷外,穿透雨减少和氮添加交互作用对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均无显著影响。(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酸性磷酸酶、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和p H是影响土壤无机磷组分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磷组分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结论】毛竹林土壤磷组分对穿透雨减少的敏感性高于氮添加,二者通过调节酶活性与p H间接影响磷有效性。与CK相比,两种处理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及酶矢量特征变化表明,土壤微生物磷限制得到缓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毛竹林管理应优先调控水分条件,并谨慎评估氮沉降的长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土壤磷组分 穿透雨减少 氮添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兰慧青 孟天天 +5 位作者 张向前 王伟妮 张君 陈立宇 路战远 孙霞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明确不同施氮水平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玉米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田土壤氮素科学管理和现代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共设置6个施氮水平,分别为N0(0 kg/hm^(2))、N8(120 kg/hm^(2))、N12(180 kg/hm^(2))、N16(24... 明确不同施氮水平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玉米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田土壤氮素科学管理和现代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共设置6个施氮水平,分别为N0(0 kg/hm^(2))、N8(120 kg/hm^(2))、N12(180 kg/hm^(2))、N16(240 kg/hm^(2))、N20(300 kg/hm^(2))、N24(360 kg/hm^(2)),分析在玉米田播前和收获后不同土层下各施氮水平对土壤全氮、颗粒有机氮、轻组有机氮和重组有机氮含量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层加深同一施氮水平下,土壤全氮、颗粒有机氮、轻组有机氮和重组有机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同一土层下播前土壤全氮含量随施氮水平升高呈上升趋势;收获后N16、N20和N24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N0、N8和N12处理。播前0~10 cm,10~20 cm,20~40 cm土层N16处理土壤颗粒有机氮含量均最高,分别为0.14,0.13,0.09 g/kg;收获后1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最高,分别为0.19,0.10,0.09 g/kg。N16处理土壤轻组有机氮含量增加量最高,为37.27%;N24处理土壤重组有机氮含量增加量最高,为7.35%,其次是N16处理,为6.84%。N16处理玉米生物产量最高,为31443.50 kg/hm^(2);玉米经济产量最高,为18526.47 kg/hm^(2);氮素利用效率指标随着氮肥施用水平升高而降低,N16处理下氮收获指数最高,为79.20%。综上,240 kg/hm^(2)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较适宜的氮肥施用水平,在该水平下土壤氮素管理和作物产量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全氮 颗粒有机氮 轻组有机氮 重组有机氮 玉米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与有机物料联用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
9
作者 袁浩亮 聂军 +4 位作者 黎鹏 鲁艳红 廖育林 曹卫东 张江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9,共11页
【目的】石灰、紫云英和稻草已被广泛应用于南方稻区,但三者协同改良土壤的效果和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探讨石灰、紫云英和稻草协同利用对稻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分布的长期影响,为其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南方稻区广泛... 【目的】石灰、紫云英和稻草已被广泛应用于南方稻区,但三者协同改良土壤的效果和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探讨石灰、紫云英和稻草协同利用对稻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分布的长期影响,为其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南方稻区广泛分布的河砂泥田和红泥田土壤,进行了6年微区定位试验。试验包括3个处理:常规施肥(F)、紫云英+稻草+常规施肥(GRF)、紫云英+稻草+石灰+常规施肥(GRFL)。晚稻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层样品,用湿筛法将土壤团聚体分为4级,测定各级团聚体的数量、占比,以及有机碳和氮含量,计算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以及粒径>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调查早稻、晚稻和周年水稻产量,并分析了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氮储量与水稻周年产量的相关性。【结果】就河砂泥田而言,与F处理相比,GRF和GRFL处理水稻周年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7.29%和20.88%;GRF处理显著提高了0.25~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13.53%,R0.25显著提高了6.66%。与GRF处理相比,GRFL处理的MWD和GMD分别提高了10.45%和12.00%,并显著提高了>2、0.053~0.25和<0.053 mm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有机碳总储量。水稻产量与>2和0.25~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就红泥田而言,与F处理相比,GRF和GRFL处理水稻周年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3.99%和14.98%;GRF处理0.25~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显著提高了41.41%,R0.25显著提高了5.25%,并显著提高了>2和0.25~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中碳、氮含量及总储量。但与GRF相比,GRFL处理的MWD和GMD分别降低了1.73%和8.66%,R0.25显著降低了3.17%;有机碳和氮储量分别降低了4.70%和4.74%。水稻产量与>2和0.25~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紫云英与稻草联合利用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并改善土壤结构。在联合利用的基础上添加石灰能进一步提高河砂泥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但降低了红泥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碳氮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 有机物料 河砂泥田 红泥田 团聚体组分 有机碳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冠氮沉降对毛竹林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10
作者 魏经纬 肖向前 +6 位作者 卓寿佳 蒋文婷 孙宏洋 陈有超 李永夫 余兵 蔡延江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245,共13页
大气氮沉降是影响森林土壤磷循环的一个重要全球变化因素。以往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研究通常采用林下喷施无机氮的方式来模拟氮沉降,该研究方法忽略了林冠对氮的截留吸收,且未考虑大气中有机氮的影响,因而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估氮沉降的... 大气氮沉降是影响森林土壤磷循环的一个重要全球变化因素。以往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研究通常采用林下喷施无机氮的方式来模拟氮沉降,该研究方法忽略了林冠对氮的截留吸收,且未考虑大气中有机氮的影响,因而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估氮沉降的生态环境效应。因此,同步对比分析林冠、林下不同形态氮沉降对土壤磷的影响,可为更准确地评估氮沉降下森林土壤磷的动态变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基于浙江农林大学毛竹林林冠氮沉降试验平台(包括林冠对照、林冠无机氮沉降、林冠有机氮沉降、林下对照、林下无机氮沉降和林下有机氮沉降处理),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磷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磷、酸性磷酸酶活性和磷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等,探究不同模拟方式氮沉降和不同形态沉降氮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林下模拟氮沉降下土壤全磷、难利用磷和易利用磷含量分别显著高于林冠模拟氮沉降下相应的磷组分15.1%~26.5%、18.3%~21.5%和9.7%~38.3%。但是,土壤磷组分在林冠有机氮和无机氮沉降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林下无机氮沉降较林下有机氮沉降显著降低了树脂磷和易利用磷含量。酸性磷酸酶、pH是影响毛竹林土壤磷组分的主要因素,磷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并未对氮沉降产生显著响应。综上可知,林冠方式模拟氮沉降显著降低了毛竹林土壤全磷和磷组分中难利用磷和易利用磷的含量,而用传统的林下方式模拟氮沉降则会低估该削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林冠氮沉降 林下氮沉降 有机氮 酸性磷酸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氮和生物炭添加对黄土高原撂荒草地土壤氮组分的影响
11
作者 鲁文德 李广 +1 位作者 刘帅楠 张馨月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47,共9页
[目的]为探究BC添加对高N沉降下土壤N素变化的影响。[方法]以黄土高原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N0BC0)、高N(N9BC0)、BC添加(N0BC20)及其复合处理(N9BC20),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氮组分的变化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与对照相比,N... [目的]为探究BC添加对高N沉降下土壤N素变化的影响。[方法]以黄土高原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N0BC0)、高N(N9BC0)、BC添加(N0BC20)及其复合处理(N9BC20),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氮组分的变化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与对照相比,N9BC20处理显著增加0~40 cm土层TN、NH_(4)^(+)-N、DON质量分数分别增加1.95、1.70、1.44倍;相较于N9BC0处理,N9BC20处理显著增加0~40 cm土层土壤TN、DON、DTN质量分数分别增加1.39、1.35、1.22倍;不同处理下土壤NH_(4)^(+)-N、NO_(3)^(-)-N、MBN质量分数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2)N9BC0处理降低0~40 cm土层土壤DON/DTN,但N9BC20处理提高0~40 cm土层土壤NO_(3)^(-)-N/DTN和DON/DTN,促进土壤NH_(4)^(+)-N向NO_(3)^(-)-N转化。3)N9BC20处理下,0~40 cm土层NH_(4)^(+)-N、DTN、DON的NPMI均为最大,且分别是N9BC0处理的1.08、1.36、1.60倍。4)回归分析表明,土壤体积质量解释TN变化的22.6%,土壤全磷和pH共同解释TN变化的53.7%。[结论]BC添加可通过改变黄土高原土壤非生物因素调控土壤N库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未来高N沉降背景下黄土高原土壤固N培肥和地力提升的潜在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氮沉降 生物炭添加 黄土高原 撂荒草地 土壤氮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亚高山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对N沉降的响应
12
作者 李晓东 苏连波 +3 位作者 王克勤 宋娅丽 尚旭冉 胡淳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9-702,共14页
【目的】探究氮(N)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及组分的影响机制,为深入了解N沉降下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滇中亚热带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和华山松(P. armandii)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0 g·m^(... 【目的】探究氮(N)沉降对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及组分的影响机制,为深入了解N沉降下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滇中亚热带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和华山松(P. armandii)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0 g·m^(-2)·a^(-1))、低氮(LN,10 g·m^(-2)·a^(-1))、中氮(MN,20 g·m^(-2)·a^(-1))和高氮(HN,25 g·m^(-2)·a^(-1))4个N沉降水平,研究了SOC及组分[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EOC)、轻组分有机碳(LFO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季节动态差异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 相较于CK,HN显著降低了华山松林土壤pH值(P<0.05),而对云南松林影响不显著(P>0.05);HN显著提高了两种林分土壤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硝态氮(NO-3-N)、氨态氮(NH+4-N)含量和孔隙度(P<0.05),而对土壤容重无影响。相较于CK,MN和HN均提高了两种林分的SOC、POC、EOC、LFOC和WSOC含量;两种林分的SOC及组分月动态变化趋势呈单峰或双峰型;N沉降下SOC及组分(除EOC外)含量均表现为云南松林>华山松林。相关性和网络拓扑分析表明,SOC与其组分相关性较强;土壤pH值、TN和NH+4-N均是两种林分SOC及组分的主要敏感因子。【结论】N沉降后,两种林分SOC及组分含量总体上升,且存在较大的固碳空间,不同林分环境影响因子的差异性是引起碳库量大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沉降 土壤有机碳组分 土壤理化性质 云南松林 华山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幼苗土壤磷组分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13
作者 杨博涵 哀建国 +1 位作者 董达 邹鹏程 《南方林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探究亚热带地区杉木幼苗土壤磷组分对氮磷添加的响应。【方法】以2年生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水平氮、磷及复合添加试验,测定杉木幼苗土壤磷组分及磷转化酶活性。【结果】单独施氮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等活性磷的含量,随着施... 【目的】探究亚热带地区杉木幼苗土壤磷组分对氮磷添加的响应。【方法】以2年生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水平氮、磷及复合添加试验,测定杉木幼苗土壤磷组分及磷转化酶活性。【结果】单独施氮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等活性磷的含量,随着施氮浓度升高,土壤中Conc.HCl-Pi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磷处理及氮磷复合处理下的土壤Resin-P(含量为25.73~27.08 mg/kg)、NaHCO_(3)-Pi(含量为79.91~83.95 mg/kg)及NaOH-Pi(含量为81.71~90.39 mg/kg)显著高于CK(P<0.05),而Residual-P(含量为27.49~30.58 mg/kg)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变化;磷处理和氮磷复合处理后的土壤植酸酶活性(含量为31.50~34.52 mg/(kg·h),显著高于CK和单独氮处理(P<0.05),但磷酸酶活性(含量为6.14~6.66 mg/(kg·h)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变化。【结论】氮磷复合添加可显著提高土壤中不同活性磷的含量,且随着施氮浓度的升高,土壤中难利用的磷向更高活性磷转化。氮磷添加量在120 kg/(hm^(2)·a)及20 mg/kg处理后的土壤养分条件更有助于杉木幼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杉木幼苗 磷组分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中氨基酸的来源及氮同位素分馏机制
14
作者 朱仁果 肖化云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2-374,共13页
近年来气溶胶中包括游离态氨基酸(FAAs)和结合态氨基酸(CAAs)在内的蛋白质类物质已被广泛关注。这是因为氨基酸在全球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大气氮的生物利用性、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 近年来气溶胶中包括游离态氨基酸(FAAs)和结合态氨基酸(CAAs)在内的蛋白质类物质已被广泛关注。这是因为氨基酸在全球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大气氮的生物利用性、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形成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重点阐述氨基酸单体的稳定氮同位素这一新技术在示踪大气氨基酸来源和转化过程中的应用,综述潜在大气释放源中氨基酸单体的稳定氮同位素特征及其在燃烧和大气过程中的稳定氮同位素分馏机制。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进一步研究不同粒径大小、不同气象条件下和特殊污染事件中的氨基酸单体的同位素分馏机制,这将有助于阐明氨基酸在云和降水形成、气候变化以及污染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态氨基酸 结合态氨基酸 稳定氮同位素 分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干扰对东南沿海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组分的即时效应
15
作者 吕乃月 陈宇彤 +9 位作者 林海鹏 罗家顺 潘学飚 寇雨晴 王芝慧 王利峰 王壮 汪沁 曹瑞 杨万勤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8439-8448,共10页
热带气旋(台风/飓风)在全球十大最危险的自然灾害中排名第一,可能会对森林结构和功能以及土壤养分循环产生显著影响。氮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元素,其组分和含量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然而,台风干扰对沿海森林土壤... 热带气旋(台风/飓风)在全球十大最危险的自然灾害中排名第一,可能会对森林结构和功能以及土壤养分循环产生显著影响。氮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元素,其组分和含量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然而,台风干扰对沿海森林土壤氮组分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采用模拟林窗大小实验,研究台风“杜苏芮”对我国东南沿海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30 cm)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台风干扰后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加(33.16±31.89)%,土壤硝态氮、可溶性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分别降低(47.42±25.57)%、(45.70±22.38)%和(32.35±48.62)%。台风干扰两天后,不同大小林窗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34.76%-75.95%,降低幅度显著高于林下。台风干扰一周后,林下和小林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降低41.47%-62.11%,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大、中林窗。此外,台风干扰一周后,大林窗和中林窗亚表层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增加了71.82%和80.54%,增加幅度显著高于表层土壤。综上,台风干扰不仅对土壤氮组分具有显著的即时效应,而且还能通过形成不同大小的林窗增强后续台风对土壤氮库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沿海森林土壤养分循环过程对台风干扰的响应与适应以及沿海森林土壤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组分 台风干扰 林窗 土层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的地球生物学循环:生物与地质演化的耦联 被引量:2
16
作者 罗根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7-911,I0001,共16页
氮的地球生物学循环是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地质循环的耦合,是探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而了解地球系统演化的重要窗口。大气中氮气分压(pN_(2))是认识氮的地球生物学循环的重要抓手,也是地外生命探测的潜在生命标识。因而,深入认识p... 氮的地球生物学循环是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地质循环的耦合,是探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而了解地球系统演化的重要窗口。大气中氮气分压(pN_(2))是认识氮的地球生物学循环的重要抓手,也是地外生命探测的潜在生命标识。因而,深入认识pN_(2)的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深时大气pN_(2)的变化,简要总结了地球上主要的氮储库特征,从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氮的地质循环两方面探讨了氮的地球生物循环过程、影响因素、可能的演化阶段,总结了当前对深时pN_(2)变化总体过程及影响因素的认识,提出了未来亟需解决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分压 pN_(2) 生物地球化学 地幔氧逸度 氮代谢 地质微生物功能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大麦–双季稻田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郭勇 文丽 +5 位作者 石丽红 张腊梅 程凯凯 李超 郑华斌 唐海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280,共8页
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在土壤养分和作物氮素营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依托长期(37年)定位施肥试验田,设置4个施肥处理:不施肥对照(CK)、单独施用化肥(CF)、秸秆还田+化肥(RF)和30%有机肥+70%化肥(OM),于晚稻成熟期测定大麦–双季稻田根... 根际土壤有机氮组分在土壤养分和作物氮素营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依托长期(37年)定位施肥试验田,设置4个施肥处理:不施肥对照(CK)、单独施用化肥(CF)、秸秆还田+化肥(RF)和30%有机肥+70%化肥(OM),于晚稻成熟期测定大麦–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基础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氮和有机氮组分(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酸解氨态氮、酸解未知态氮、非酸解性氮)含量。研究表明:相对CK处理,RF和OM处理显著增加了稻田根际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RF和OM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比CK处理增加了19.8%和30.7%。酸解性氮作为根际土壤全氮的主体部分,占全氮的59.61%~72.06%;各处理根际土壤酸解性氮含量大小顺序表现为OM>RF>CF>CK。各施肥处理中,酸解有机氮中的氨基糖态氮、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均以OM处理最大,分别比CK处理增加139.3%、47.9%和110.0%;酸解氨态氮以RF处理最大,比CK处理增加69.9%。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与土壤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态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氮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因此,秸秆、有机肥配施化肥均能有效提高大麦–双季稻田根际土壤的供氮能力,是改善稻田土壤肥力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双季稻 根际土壤 有机氮组分 酸解性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复垦土壤碳氮磷养分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明玉飞 朱桃川 +5 位作者 张金豪 李传福 高舒 徐家林 李永强 焦树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6,共9页
为研究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复垦土壤质量改善和生物改土的效果,以种植作物地和撂荒地为对照,分析建筑复垦地多年种植紫花苜蓿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的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长期种植紫花苜蓿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 为研究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复垦土壤质量改善和生物改土的效果,以种植作物地和撂荒地为对照,分析建筑复垦地多年种植紫花苜蓿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的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长期种植紫花苜蓿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EC),对表层土壤保水效果较好,显著提升土壤有效养分含量(P<0.05);与作物地和撂荒地相比,苜蓿地土壤SOC和TN含量显著提高(P<0.05),但0~20 cm土壤TP含量显著低于作物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0~20 cm土壤化学计量差异显著,苜蓿地土壤C/N显著低于作物地和撂荒地(P<0.05),而土壤C/P和N/P则表现为苜蓿地显著高于作物地和撂荒地(P<0.05)。种植紫花苜蓿有助于提升土壤有机碳氮活性组分,0~20 cm土层苜蓿地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较作物地分别提高88.38%、17.24%和39.16%(P<0.05),苜蓿地颗粒有机氮(PO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酸解有机氮组分含量最高,PON和MBN比作物地显著提高135.29%和17.39%,较撂荒地显著提高207.69%和28.41%。因此,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土壤质量和有机碳氮活性组分均有改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退化土壤修复和复垦土壤生物改土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土地利用类型 碳氮磷化学计量 土壤碳氮有机组分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配施生物炭对滴灌棉田土壤有机氮和棉花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郝海波 李婷 +3 位作者 刘凯 廖欢 杜姣荣 侯振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120,共9页
为缓解氮肥减施造成的土壤氮库失衡以及棉花产量降低的问题,于2022-2023年开展田间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肥(N0)、常规施氮(300 kg·hm^(-2),N300)、氮肥减施20%(240 kg·hm^(-2),N240)、氮肥减施40%(180 kg·hm^(-2),N1... 为缓解氮肥减施造成的土壤氮库失衡以及棉花产量降低的问题,于2022-2023年开展田间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肥(N0)、常规施氮(300 kg·hm^(-2),N300)、氮肥减施20%(240 kg·hm^(-2),N240)、氮肥减施40%(180 kg·hm^(-2),N180)、氮肥减施20%配施生物炭(N240+BC)、氮肥减施40%配施生物炭(N180+BC),研究不同氮肥减施比例配施生物炭对滴灌棉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N240、N180、N180+BC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均显著低于N300处理,N240+BC处理土壤全氮含量两年分别较N240处理显著增加19.49%和22.86%,与N300处理无显著差异。(2)土壤水溶性有机氮、颗粒有机氮和矿物结合态有机氮含量随氮肥减施比例增加出现不同程度降低;与N240处理相比,N240+BC处理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和颗粒有机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5.28%和51.81%。(3)氮肥减施配施生物炭处理(N240+BC、N180+BC)氮库管理指数较相应减氮处理(N240、N180)分别显著提高48.12%~101.13%和17.97%~41.37%。(4)氮肥减施配施生物炭处理的土壤亮氨酸氨基肽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高于相应氮肥减施处理,增幅分别为30.90%~90.21%、11.24%~102.23%、11.45%~51.73%和10.92%~32.96%。(5)氮肥减施显著降低了棉花产量,且减产幅度随施肥年限的增加而增加;2023年N240+BC处理棉花产量较N240处理显著增加13.79%,同时其两年棉花产量与N300处理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氮肥减施20%配施生物炭处理在有效维持土壤氮库容量和供氮能力的基础上保证了棉花产量,可作为新疆滴灌棉田的推荐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氮肥减施 生物炭 有机氮组分 土壤酶活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改良剂对酸性紫色土氮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丁馨茹 严宁珍 +4 位作者 王子芳 谢永红 黄容 代文才 高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0-163,共14页
活性氮组分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及其环境效益至关重要.土壤中的胞外酶(纤维素酶、乙酰氨基肽酶和过氧化物酶)对外源氮的输入反应强烈且迅速,通过测定土壤胞外酶活性,可以了解土壤氮素变化.为探究几种改良剂施用对酸化花椒园... 活性氮组分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及其环境效益至关重要.土壤中的胞外酶(纤维素酶、乙酰氨基肽酶和过氧化物酶)对外源氮的输入反应强烈且迅速,通过测定土壤胞外酶活性,可以了解土壤氮素变化.为探究几种改良剂施用对酸化花椒园土壤活性氮组分特征及相关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厘清改良剂与土壤活性氮组分及酶活性之间的关系,为紫色土酸化治理及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F)、石灰+化肥(SF)、有机肥+化肥(OM)、生物炭+化肥(BF)及酒糟灰渣+化肥(JZ)6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土壤pH值和全氮、活性氮组分及土壤纤维素酶(S-CL)、过氧化物酶(S-POD)和乙酰氨基肽酶(S-NAG)活性,阐明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 JZ和SF两个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pH值(p<0.05),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39和2.25;与对照处理相比,OM处理土壤全氮质量分数提高了61.45%,显著增加了土壤氮库存量(p<0.05);(2) JZ和OM处理土壤PON质量分数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02.20%和101.45%;F和OM处理土壤MBN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44.28%和19.08%,土壤DON分别提高了72.35%和57.61%;截至2022年6月,JZ处理土壤矿质氮质量分数提高最为显著(p<0.05),硝态氮和铵态氮质量分数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63倍和5.43倍;(3)施用了改良剂的4个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胞外酶活性(p<0.05),其中JZ处理S-CL和S-POD活性最高,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34.72%和96.27%,F和OM处理S-NAG活性提高较显著,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90.63%和75.59%.综上所述,酸性紫色土壤施用石灰、酒糟灰渣及有机肥中和土壤酸度效果最显著,同时提高土壤胞外酶活性,有利于土壤氮库积累和活性氮组分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剂 活性氮 胞外酶 酸性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