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gCM3对东亚环流和中国气候模拟能力的检验 被引量:71
1
作者 张冬峰 欧阳里程 +3 位作者 高学杰 赵宗慈 PAL Jeremy S GIORGI Filippo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44-452,共9页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嵌套ERA40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地区进行了15年(1987~2001年)时间长度的数值积分试验,分析了模式对东亚平均环流及中国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模拟。结果表明,模式对东亚平均环流的特征和中国地区降水、地面气温的年...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嵌套ERA40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地区进行了15年(1987~2001年)时间长度的数值积分试验,分析了模式对东亚平均环流及中国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模拟。结果表明,模式对东亚平均环流的特征和中国地区降水、地面气温的年、季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均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对气温和降水年际变率的模拟也较好。此外模式模拟在测站稀少地区,可以提供局地如降水分布更可靠的信息。模式对气温的模拟存在1-3℃的系统性冷偏差;对中国地区降水地理分布的模拟也存在一定偏差,如对年平均降水的模拟中,降水最大值位置与观测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对冬季降水中心的模拟存在较大偏差。模式模拟的夏季降水,在中国北方地区总体偏大100-200 mm,南方总体偏小100-200 mm。模式对地面气温的模拟效果好于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气候模拟 检验 东亚地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时空格局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伟 张国明 李兆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173-4183,共11页
利用植被分类数据、NDVI数据、气象数据以及观测数据,基于CASA生态系统模型,估算了东亚地区(10~70°N,70~170°E)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结果表明:1982~1999年研究区总NPP呈现波动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0.08833... 利用植被分类数据、NDVI数据、气象数据以及观测数据,基于CASA生态系统模型,估算了东亚地区(10~70°N,70~170°E)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结果表明:1982~1999年研究区总NPP呈现波动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0.08833PgC。18a间NPP平均值为14.24 PgC,约占全球总NPP的22.6%~23.9%。研究区NPP年变化呈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达2.98PgC,全年中NPP积累主要发生在4~10月份,该时段内NPP总量占全年总量的86.81%。春、夏、秋、冬四季NPP平均总量分别为:2.31、8.16、2.79、1.10 PgC,分别占全年NPP平均总量的16.20%、57.27%、19.58%、7.73%。将NPP年平均值分成3个范围:低值区(7.82~300gC·m^-2)、中值区(301~700 gC·m^-2)、高值区(〉700gC·m^-2),分别研究了其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第一性生产力 东亚地区 时空格局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NOAA卫星HIRS探测器监测东亚地区辐射收支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文建 董超华 +2 位作者 黎光清 赵柏林 朱元竞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81-691,共11页
地球-大气系统的辐射收支是描述地球和宇宙空间能量交换的重要参量,也只有从卫星平台才能直接观测大气顶的地球-大气系统的辐射收支。目前,长期的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序列资料是从美国NOAA极轨业务气象卫星的甚高分辨率扫描... 地球-大气系统的辐射收支是描述地球和宇宙空间能量交换的重要参量,也只有从卫星平台才能直接观测大气顶的地球-大气系统的辐射收支。目前,长期的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序列资料是从美国NOAA极轨业务气象卫星的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测量中计算的,精度不能满足气候监测的要求。本文根据美国NOAA卫星高分辨率红外大气探测器(HighResolutionInfraredSounder,缩写为HIRS)测量资料,研究了从中推算地球大气系统辐射收支的方法,并对计算出的1991年1月份东亚地区的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各参量、白天和夜间射出长波辐射差别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计算的辐射收支分量,能揭示云和地球-大气系统的辐射分布特征及其分布细节,是进行区域气候研究的有效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RS探测器 东亚地区 辐射收支 NOAA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若干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4
作者 叶笃正 符淙斌 +2 位作者 董文杰 温刚 延晓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5-450,共16页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1)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全球变化科学的开拓工作;(2)提出了区域水平上的全球变化研究新方向;(3)气候突变和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研究;(4)东亚季风区植被...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1)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全球变化科学的开拓工作;(2)提出了区域水平上的全球变化研究新方向;(3)气候突变和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研究;(4)东亚季风区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研究;(5)区域环境系统模式的发展和亚洲区域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活动;(6)提出了对全球变化的人类有序适应的概念、试验观测、理论和方法;(7)面向国家需求的全球变化问题—北方干旱化研究;(8)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科学 区域模式 东亚季风 大气物理 气候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定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副热带季风建立和活动范围的一种方法 被引量:20
5
作者 廉毅 沈柏竹 +1 位作者 高枞亭 李尚锋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3-510,共8页
文中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1958—2002年ECWMF再分析资料,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618个测站1961─2005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作者确定的东亚夏季风(EASM)建立标准,探讨东亚夏季风在南海爆发以后继续向北和向东推进活... 文中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1958—2002年ECWMF再分析资料,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618个测站1961─2005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作者确定的东亚夏季风(EASM)建立标准,探讨东亚夏季风在南海爆发以后继续向北和向东推进活动范围、建立、持续和撤退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给出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EASSM)的定义,计算其建立时间(候)和空间分布,发现EASSM除继续向北推进的方向外,在20°─25°N还有明显向东的分支,以及向西稍偏北的分支,107.5°E以西的季风建立等时线梯度十分密集,而以东的等时线梯度很小,季风建立的等时线的总体以110°─115°E为轴心、明显向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凸起的近于折线的分布,表明EASSM先在中国大陆建立,而同纬度的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夏季副热带季风后建立;(2)撤退的等时线则近于与建立的等时线相反分布,沿120°E的方向凸向南,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和近海地区先撤退;(3)给出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EASSM建立的概率等值线的空间分布,我们尝试定义了<35%概率等值线的地区为其影响的边缘地带,北边界始于黑龙江省北部48°N附近向东南经由黑龙江省南部和俄罗斯滨海省,穿过日本海止于日本北海道南部,其西边界由东北向西南沿中蒙边境止于青藏高原。20世纪90年代北部边缘地带与多年平均比偏南3─5纬度,而西部边缘变动较小,只向东偏了1个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 夏季副热带季风 建立和撤退 活动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参与东亚区域合作对中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吴凌燕 李众敏 《财贸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7-72,共6页
在亚太框架下的贸易自由化一直进展缓慢,直到最近,亚太的经济合作才出现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美国不仅与东盟10国签订了贸易和投资框架协议,还与韩国、澳大利亚开始贸易自由协定的谈判,美国对东亚区域合作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对于中国而... 在亚太框架下的贸易自由化一直进展缓慢,直到最近,亚太的经济合作才出现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美国不仅与东盟10国签订了贸易和投资框架协议,还与韩国、澳大利亚开始贸易自由协定的谈判,美国对东亚区域合作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对于中国而言,美国参与东亚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对其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值得密切关注的。文章基于GTAP模型对美国参与东亚区域合作的路径进行模拟,并基于模拟结果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不参与东亚区域合作是弊大于利,而参与则是利大于弊。中国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积极参与东亚区域合作是最优策略;二是要注意美国的扼制策略,积极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区域合作 贸易自由化 GT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地区植被气候类型在温度、降水量坐标中的表达 被引量:25
7
作者 方精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90-294,共5页
本文利用东亚地区国家的气候和植被资料,根据温暖指数和年平均气温、湿润指数和年平均降水量的关系,建立了在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两坐标轴上刻划东亚地区植被分布格局的方法。结果表明,此方法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东亚地区植被气候... 本文利用东亚地区国家的气候和植被资料,根据温暖指数和年平均气温、湿润指数和年平均降水量的关系,建立了在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两坐标轴上刻划东亚地区植被分布格局的方法。结果表明,此方法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东亚地区植被气候类型的实际分布。利用此方法可以由温度和降水量因子容易地预测东亚任一地区自然或潜在的植被气候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温度 植被气候类型 东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植被覆盖变化对北方夏季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8
作者 陈军明 赵平 郭晓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3-181,共9页
植被覆盖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成因之一,植被改变对气候的反馈可能会加强或者减缓气候的变化。文中利用CCM3全球气候模式以及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中国西部的植被覆盖资料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这两个时期植被变化对北方夏季区域气候的... 植被覆盖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成因之一,植被改变对气候的反馈可能会加强或者减缓气候的变化。文中利用CCM3全球气候模式以及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中国西部的植被覆盖资料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这两个时期植被变化对北方夏季区域气候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植被增加的地方,地面吸收的辐射通量增加;植被减少的地方,地面吸收的辐射通量减少。地面辐射平衡的变化造成局地大气热量异常,并引起周边大气热量的调整,从而导致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相对于70年代的植被状况,用90年代植被模拟的北方地区对流层上层为异常气旋性环流,而中、低层为异常反气旋环流,东北亚到中国东部盛行异常北风,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位置偏南。这种异常环流特征说明模拟的90年代中国东部夏季风明显减弱,异常的环流形势造成华北和东北地区夏季水汽输送减少,水汽辐合减弱,年降水量减少了40 mm,呈现减少的特征,这是和观测事实是比较吻合的。降水和环流的异常还造成华北和东北夏季平均地面气温降低了0.4—0.8℃。因此近30年来中国西部植被变化可能是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以及北方夏季降水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区域气候 东亚季风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龙头水库多水月(季)预测的地气图方法 被引量:5
9
作者 马占良 汤懋苍 雍晓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67-1071,共5页
利用黄河龙头水库流量控制站——唐乃亥水文站1956年以来逐月流量资料和东亚地震资料及黄河产流区久治气象站1975年以来逐月3.2m地温资料,研究了唐乃亥多水期(流量正距平)的成因及其预报。发现东亚6.5级以上强震形成的地热涡经过黄河源... 利用黄河龙头水库流量控制站——唐乃亥水文站1956年以来逐月流量资料和东亚地震资料及黄河产流区久治气象站1975年以来逐月3.2m地温资料,研究了唐乃亥多水期(流量正距平)的成因及其预报。发现东亚6.5级以上强震形成的地热涡经过黄河源区是唐乃亥多水的原因,具体可分为(1)上游强震涡东移;(2)南北地震带中段强震涡北移;(3)西北太平洋强震涡西退;(4)北方强震的"拍频"作用引发地热涡生成。另外,久治站3.2m地温的增暖过程可作为唐乃亥流量增加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多水期 地气图方法 月(季)预测 东亚强地震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币成为东亚区域计价结算货币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的视角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珊珊 黄梅波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4-148,共5页
笔者利用两阶段广义矩方法,通过1998年~2005年、2006年~2011年两阶段数据研究中国作为东亚区域最终产品提供者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加工贸易的格局、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我... 笔者利用两阶段广义矩方法,通过1998年~2005年、2006年~2011年两阶段数据研究中国作为东亚区域最终产品提供者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加工贸易的格局、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我国在东亚区域最终产品市场提供情况,进而影响人民币的计价结算货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面板 GMM 东亚区域 人民币区域化 最终产品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功能主义视域下的东亚区域治理 被引量:4
11
作者 白云真 贾启辰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3年第2期35-42,共8页
新功能主义是个存在已久的一体化理论,颇受哈斯等学者的反思或质疑。但由于区域治理依赖于区域整合的发展与完善,一体化理论仍对当下区域治理研究和政策实践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为此,本文论述新功能主义在政治、外溢以及政治忠诚感等... 新功能主义是个存在已久的一体化理论,颇受哈斯等学者的反思或质疑。但由于区域治理依赖于区域整合的发展与完善,一体化理论仍对当下区域治理研究和政策实践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为此,本文论述新功能主义在政治、外溢以及政治忠诚感等方面的理论洞见,进而探讨新功能主义对东亚区域治理的借鉴意义和价值。本文认为,研究者和决策者应该进一步关注技术、贸易、能源、渔业等特定领域的功能逻辑,促使这些领域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后果得到跨国精英的认同,并在区域治理中发挥重要角色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功能主义 东亚 区域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地磁场模型的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安振昌 N.M.Rotanova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4-41,共8页
根据中国、前苏联和蒙古等地区的地磁复测点和地磁台站资料 ,使用泰勒多项式方法和冠谐分析方法 ,计算东亚地磁场 (X ,Y ,Z)的泰勒多项式模型和冠谐模型 ,以及东亚剩余磁场 (ΔX ,ΔY ,ΔZ)的冠谐模型和泰勒多项式模型 ,并绘制了相应的... 根据中国、前苏联和蒙古等地区的地磁复测点和地磁台站资料 ,使用泰勒多项式方法和冠谐分析方法 ,计算东亚地磁场 (X ,Y ,Z)的泰勒多项式模型和冠谐模型 ,以及东亚剩余磁场 (ΔX ,ΔY ,ΔZ)的冠谐模型和泰勒多项式模型 ,并绘制了相应的理论地磁图 .泰勒多项式模型的展开原点位于 45°N和 1 0 0°E ,截断阶数为 7.地磁场泰勒多项式模型的均方偏差为 :X分量是1 3 3 0nT ,Y分量是 1 0 7 4nT ,Z分量是 1 48 0nT .球冠极点位于 45°N和 1 0 0°E ,球冠半角为 42°,冠谐模型的截断阶数为 1 0 .剩余磁场冠谐模型的均方偏差分别为 1 3 1 2nT(ΔX) ,1 1 2 6nT(ΔY)和1 3 8 7nT(ΔZ) .对比分析了上述两种模型 .提出了确定区域模型截断阶数的判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剩余磁场 泰勒多项式模型 冠谐模型 东亚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σ九层C型跳点网格区域气候模式及其模拟性能检验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鹏 钱永甫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1-238,共8页
通过构建C网格的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的差分方案,将C型跳点网格引入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通过对东亚地区1月和7月气候平均场及2003年夏季降水进行数值模拟,检验了C型跳点网格对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模拟性能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 通过构建C网格的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的差分方案,将C型跳点网格引入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通过对东亚地区1月和7月气候平均场及2003年夏季降水进行数值模拟,检验了C型跳点网格对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模拟性能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C型跳点网格的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其中包括对流层低层风场和气温场的模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对风场的改进尤为明显。由于风场得到了改进,进而对降水的模拟能力也有所提高,为区域气候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C型跳点网格 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东亚干旱区土地覆盖变化和人类占用强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静 张丽 +1 位作者 韩瑞丹 郑艺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75-987,共13页
研究中东亚干旱区2001-2013年期间土地覆盖变化特征和人类活动对潜在自然植被的影响程度,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基于气象数据和综合顺序分类法(comprehensive and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研究中东亚干旱区2001-2013年期间土地覆盖变化特征和人类活动对潜在自然植被的影响程度,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基于气象数据和综合顺序分类法(comprehensive and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CSCS)模型模拟了中东亚干旱区的潜在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其次基于2001-2013年的MODIS土地覆盖数据集分析了土地覆盖变化情况,最后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研究了潜在自然植被的人类占用强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潜在自然植被以林地、草地、冻原、荒漠四大类为主;2)中东亚干旱区土地覆盖变化较大,其中中亚灌丛面积波动增加,中国华北干旱区农田面积扩张明显,蒙古国中西部灌丛和草地覆盖面积明显减少;3)研究区人类占用强度增强。其中,2010-2013年增长较为明显,4年间人类占用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比例增长了1.45%。潜在草地人类占用比例在2009-2013年间增幅最大,为2.88%;潜在林地人类占用比例在2001-2005年间增幅最大,为6.99%。4)在北哈萨克斯坦三州(北哈萨克斯坦州、阿克莫拉州、库斯塔奈州),人口迁移是潜在自然植被人类占用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2006-2013年间人类占用强度比例增长了11.38%;中国的呼伦贝尔和山西干旱区,农业开发是人类占用强度增大的主要因素,2001-2013年间人类占用强度比例分别增长了6.62%和17.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亚干旱区 土地覆盖变化 潜在自然植被 综合顺序分类法 人类占用强度 农田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学视角下的国际关系信任理论——兼析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互信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扬 《太平洋学报》 CSSCI 2012年第7期26-34,共9页
对信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社会学领域。信任理论自中国古代以来就有论述,但作为国际关系的分析框架则是冷战后的时代议题。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应用信任理论分析国际关系的现实,以信任理论的概念为起点,分析国际关系中信任的作... 对信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社会学领域。信任理论自中国古代以来就有论述,但作为国际关系的分析框架则是冷战后的时代议题。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应用信任理论分析国际关系的现实,以信任理论的概念为起点,分析国际关系中信任的作用,以国际关系中信任理论的构成要素为核心,建立信任理论的基本框架,结合东亚区域合作的现状分析其制约因素——互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关系 信任理论 社会学视角 东亚区域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性公共产品:东亚区域合作的新动力 被引量:8
16
作者 黄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68,共7页
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在区域合作和地区一体化中显示了较强的解释力。东亚区域合作对区域性公共产品的需求,是由该地区各成员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样性所决定的,提高区域公共产品的供应水平来克服其发展障碍成为东亚各国的内在要求。区... 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在区域合作和地区一体化中显示了较强的解释力。东亚区域合作对区域性公共产品的需求,是由该地区各成员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样性所决定的,提高区域公共产品的供应水平来克服其发展障碍成为东亚各国的内在要求。区域性公共产品与东亚区域合作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区域性公共产品可为东亚区域合作提供新的动力来源;另一方面,东亚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与其区域合作的进程是密切关联的,区域合作的不断加强可以使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得到改善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公共产品 东亚 区域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区域模式集合的东亚陆地区域的平均和极端降水未来预估 被引量:9
17
作者 韩振宇 高学杰 徐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69-1884,共16页
利用东亚区域联合降尺度计划(CORDEX-EA)15个区域模式的模拟结果,集合预估了高排放情景RCP8.5下东亚陆地区域平均和极端降水的未来时空变化,并量化未来预估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区域模式基本上能够再现东亚及各个区域平均和极端降水的... 利用东亚区域联合降尺度计划(CORDEX-EA)15个区域模式的模拟结果,集合预估了高排放情景RCP8.5下东亚陆地区域平均和极端降水的未来时空变化,并量化未来预估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区域模式基本上能够再现东亚及各个区域平均和极端降水的多年平均分布.未来多模式集合预估的平均和极端强降水在东亚各区域多表现为增加,连续无降水日数(CDD)表现为南增北减,且变幅多随时间增大.到21世纪末期,冬季和年平均降水的增幅大值都位于中国西部(WC),冬季降水的变化在WC、蒙古(MG)、中国东北(NE)和中国华北及西北地区东部(NC)的确定性都较高,年降水的变化仅在WC和MG确定性较高.夏季降水增幅大值位于朝鲜半岛和日本(KJ),且仅在这一区域确定性较高.最大5日降水量(Rx5day)和大雨日数(R20)以增加为主且变化的空间分布较为均匀,除去中国江南及华南(SC)和KJ的R20变化,其余区域两个变量的变化确定性都较高.CDD的增幅和减幅大值分别位于SC和MG,其变化在MG、NE和SC确定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模式 东亚 集合预估 不确定性 极端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在东亚地区的应用研究——垂直分辨率与侧边界对夏季季风降水影响研究 被引量:58
18
作者 赵宗慈 罗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22-532,共11页
将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 N C A R) 的区域气候模式 ( Reg C M2 - 1996) 设置在东亚- 西太平洋区域 ( 简称东亚区域气候模式 Reg C M2/ E A) 。利用该模式研究东亚区域气候模式的几个重要问题, 即:... 将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 N C A R) 的区域气候模式 ( Reg C M2 - 1996) 设置在东亚- 西太平洋区域 ( 简称东亚区域气候模式 Reg C M2/ E A) 。利用该模式研究东亚区域气候模式的几个重要问题, 即: 垂直分辨率的影响, 侧边界条件 ( 如嵌套技术、缓冲区宽度、不同资料) 的重要性等。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细垂直分辨率模拟的降水分布优于粗分辨率模式, 但容易引起 “数值点暴雨”; Reg C M2/ E A 与不同来源的大尺度侧边界嵌套, 模拟的降水会有明显的不同; 当用 Reg C M2/ E A 模拟较大区域时, 应该取较宽的缓冲区; 在各种嵌套方案中, 指数松弛嵌套方法最好。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探讨东亚区域气候模式的特点以及发展与改造区域气候模式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 降水模拟 季风 降水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格局下东亚区域价值链重构在我国经济外循环中的支撑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欧定余 侯思瑶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7-92,共6页
东亚区域价值链的重构是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首先,东亚地区的市场规模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对我国贸易和投资依赖程度的加深,具有支撑我国国际经济外循环构建的良好现实基础。其次,由于我国在贸易平台建设和消... 东亚区域价值链的重构是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首先,东亚地区的市场规模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对我国贸易和投资依赖程度的加深,具有支撑我国国际经济外循环构建的良好现实基础。其次,由于我国在贸易平台建设和消费市场规模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望通过消费市场驱动路径构建“以我为主”的东亚区域价值链。最后,东亚区域价值链的重构将促使我国依托东亚区域经济外循环完善产业链发展,参与价值链中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和市场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同时依托东亚区域价值链驱动我国创新链发展,实现区域价值链和创新链的双螺旋促进。发挥东亚的支撑作用应该从掌控内需市场、构建全球贸易平台、加快技术创新、加大对东亚直接投资力度、提升劳动力素质等方面构建高水平的东亚区域价值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经济外循环 东亚 区域价值链 支撑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秀萍 罗勇 +2 位作者 郭品文 王绍武 谢志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6-182,共7页
利用1951—2003年的Ni^no1+2,3,4和3.4区的海温异常指数,分析了各个海区3—8月海温异常随时间的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发现4个海区海温异常变化与我国长江流域、江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西北东部地区的夏季降水都有较高的相关... 利用1951—2003年的Ni^no1+2,3,4和3.4区的海温异常指数,分析了各个海区3—8月海温异常随时间的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发现4个海区海温异常变化与我国长江流域、江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西北东部地区的夏季降水都有较高的相关性。合成分析表明:在海温异常随时间变化为正的年份,上述地区的夏季降水偏少;在海温异常随时间变化为负的年份,情况正好相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Ni^no3.4区的海温异常变化和高低空纬向风垂直切变之间的关系,发现海温异常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环流场之间也有很好的关系。由合成分析结果发现,在海温异常变化分别为正和负的年份,500 hPa高度距平场、850 hPa纬向风距平场、850 hPa流场距平场,200 hPa纬向风距平场及高低空纬向风距平切变均具有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在长江流域以南、南海及我国的东北地区都呈相反的分布形势。因此,Ni^no3.4区的海温异常随时间的变化可以为东亚夏季风和我国夏季降水的预报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no3.4 海温异常 时间变化 东亚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