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8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AM-like基因在蔷薇科落叶果树芽休眠调控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赵亚林 王力荣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0-899,共10页
休眠是植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适应季节性变化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休眠机制对确保果树安全越冬和探索设施果树栽培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对多年生落叶果树芽休眠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休眠过... 休眠是植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适应季节性变化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休眠机制对确保果树安全越冬和探索设施果树栽培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对多年生落叶果树芽休眠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休眠过程调控机制的理解。对当前在调控芽休眠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DAM-like基因鉴定及其功能、DAM基因与激素的关系、表观遗传调控对DAM-like基因的影响进行梳理和综述,以期为解析果树芽休眠调控机制及休眠相关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果树 芽休眠 dam-like基因 植物激素 表观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个李品种(系)芽需冷量的研究及休眠相关DAM基因的表达分析
2
作者 唐孝富 孟银银 +5 位作者 杜莹 蒲靖 王苗 田锟 邓群仙 张慧芬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2,共7页
【目的】探究3个李(Prunus)品种(系)的芽休眠和需冷量的差异及DAM基因表达与芽休眠的关系。【方法】调查统计了3个李品种(系)需冷量与萌芽率,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李的DAM基因进行鉴定,并用qRT-PCR对3个品种(系)李的DAM基因在芽的不... 【目的】探究3个李(Prunus)品种(系)的芽休眠和需冷量的差异及DAM基因表达与芽休眠的关系。【方法】调查统计了3个李品种(系)需冷量与萌芽率,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李的DAM基因进行鉴定,并用qRT-PCR对3个品种(系)李的DAM基因在芽的不同休眠阶段表达分析。【结果】7.2℃模型、0~7.2℃模型、犹他模型下“晚熟羌脆李”的需冷量均高于‘羌脆李’和‘脆红李’,且3个需冷量统计模型下‘羌脆李’和‘脆红李’的需冷量相同。鉴定了6个DAM基因(Pd DAM1、Pd DAM2、Pd DAM3、Pd DAM4、Pd DAM5、Pd DAM6),但花芽与叶芽内休眠期与内休眠解除期(需冷区间)高表达基因都为DAM5,且在休眠解除期DA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呈下降趋势。【结论】揭示了3个李品种(系)的花芽与叶芽需冷量的差异,筛选出与休眠解除最相关的DAM基因,结果为李芽休眠及熟期调节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休眠 需冷量 dam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休眠相关基因DAMs的克隆分析及对单氰胺的响应
3
作者 张永福 李小琴 +4 位作者 莫丽玲 谯祖勤 刘朝 王凯 陶兴梅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DAM基因是真核生物转录因子之一,在木本果树的芽休眠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且在不同物种间数量不同。以‘水晶’葡萄为试材,于冬芽休眠期间采集枝条后均匀涂抹2.5%单氰胺,在处理后的不同时间采集冬芽,用于克隆VvDAMs基因序列,对其进行... DAM基因是真核生物转录因子之一,在木本果树的芽休眠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且在不同物种间数量不同。以‘水晶’葡萄为试材,于冬芽休眠期间采集枝条后均匀涂抹2.5%单氰胺,在处理后的不同时间采集冬芽,用于克隆VvDAMs基因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荧光定量分析,并测定冬芽激素含量。结果表明,克隆获得的VvDAM1、VvDAM2和VvDAM3基因的开放阅读框的长度分别为690、696、702 bp,分别编码229、231、233个氨基酸和1个终止密码子,相对分子量分别为25.96、26.76、25.99 kD,理论等电点分别为7.71、10.49、9.10;三者的二级结构形式均呈现α-螺旋>无规则卷曲>延伸链的规律;VvDAM1、VvDAM2、VvDAM3氨基酸序列上有一定的同一性,VvDAM1与欧洲李PsDAM1、VvDAM2与樱桃李PcDAM2、VvDAM3与李PsDAM3之间的同源性均达到98%以上;此外,冬芽休眠解除期间,VvDAM 1、VvDAM 2、VvDAM 3基因的表达量逐渐下降,IAA、GA3+4、ZR的含量和GA3+4/ABA逐渐上升,ABA含量和IAA/ZR逐渐下降,单氰胺处理后使其变化提前且幅度增大,从而使芽提前萌发,为葡萄冬芽破眠、早熟栽培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休眠 damS 克隆分析 单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aptive Bayesian inversion of pore water pressures based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 An earth dam case study
4
作者 AN Lu CARVAJAL Claudio +4 位作者 DIAS Daniel PEYRAS Laurent JENCK Orianne BREUL Pierre ZHANG Ting-t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CD 2024年第11期3930-3947,共18页
Most earth-dam failures are mainly due to seepage,and an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provides an indication to avoid a disaster.Parametric uncertainties are encountered in the seepage analysis,... Most earth-dam failures are mainly due to seepage,and an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provides an indication to avoid a disaster.Parametric uncertainties are encountered in the seepage analysis,and may be reduced by an inverse procedure that calibrate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o observations on the real system being simulated.This work proposes an adaptive Bayesian inversion method solved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based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simulation.The optimized surrogate model achieves a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at 0.98 by ANN with 247 samples,whereby the computational workload can be greatly reduced.It is also significant to balance th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the ANN model by adaptively updating the sample database.The enrichment samples are obtained from the posterior distribution after iteration,which allows a more accurate and rapid manner to the target posterior.The method was then applied to the hydraulic analysis of an earth dam.After calibrating the global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the earth dam with the pore water pressure at the downstream unsaturated location,it was validated by the pore water pressure monitoring values at the upstream saturated location.In addition,the uncertainty in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was reduced,from 0.5 to 0.05.It is shown that the provision of adequate prior information is valuable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Bayesian inver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 dam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pore water pressure monitoring data bayesian invers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因果逻辑的尾矿坝事故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郭梨 高元 +1 位作者 吴昊 杨震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242,共10页
针对尾矿坝事故风险分析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因果逻辑的尾矿坝事故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方法。该方法首先设计了尾矿坝事故风险分析的混合因果逻辑模型框架,针对尾矿坝自身风险,识别确定性因果逻辑关系;针对人为组织失... 针对尾矿坝事故风险分析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因果逻辑的尾矿坝事故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方法。该方法首先设计了尾矿坝事故风险分析的混合因果逻辑模型框架,针对尾矿坝自身风险,识别确定性因果逻辑关系;针对人为组织失误,识别非确定性的因果关系。在此模型中,事件序列图位于最顶层,用于风险逻辑演化和计算事故发生概率;中间层为故障树,探究关键事件发生的原因;贝叶斯网络位于最底层,分析具有变化性且相互关联的事件或因子的影响,评估人为和组织失效的概率。然后根据所得到的节点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采用Python+Neo4j方法转化为基于混合因果逻辑的尾矿坝事故知识图谱。以降雨引发的尾矿坝事故为例,分析了尾矿坝事故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利用混合因果逻辑模型对尾矿坝事故风险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推理和分析,并构建了相应的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综合考虑尾矿坝事故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多个角度以图形化方式描述事故的演化机理,为尾矿坝风险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因果逻辑 知识图谱 尾矿坝事故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库峡谷区北斗/GNSS变形监测方法对比分析与精度评估 被引量:2
6
作者 齐智勇 毛延翩 +6 位作者 方荣新 胡星辉 汤正阳 谭大文 都旭煌 侯春尧 叶世榕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9-243,278,共6页
基于溪洛渡水电站的可移动北斗变形监测系统,利用GNSS测站水平变形模拟实验,开展静态差分、事后动态差分(PPK)和动态精密单点定位(PPP)3种方法对比分析与形变监测精度评估。结果表明,单BDS与GPS+BDS双系统的观测精度相当,在3种解算方法... 基于溪洛渡水电站的可移动北斗变形监测系统,利用GNSS测站水平变形模拟实验,开展静态差分、事后动态差分(PPK)和动态精密单点定位(PPP)3种方法对比分析与形变监测精度评估。结果表明,单BDS与GPS+BDS双系统的观测精度相当,在3种解算方法中,静态差分精度最高,双系统和单BDS的外符合精度分别优于0.5 mm和0.7 mm,基线差分方法通过24 h长时序观测能够更加有效地消除坝区水汽干扰和电离层及多路径误差;动态PPK双系统和单BDS结果的最大误差分别为0.5 mm和1 mm,动态PPP分别为1.7 mm和1 mm,说明PPK和PPP也能获得精度接近1 mm的形变监测结果,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坝变形监测 北斗 差分定位 精密单点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矿坝渗流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梁冰 曾勇 +1 位作者 易富 杜常博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7,共11页
渗流场是诱发尾矿坝渗流失稳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尾矿坝渗流稳定性研究是保障尾矿坝安全的重要基础,有利于降低尾矿坝溃坝风险。基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从尾矿坝的渗流失稳破坏类型与影响因素、渗流稳定性分析方法以及安全监测预警... 渗流场是诱发尾矿坝渗流失稳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尾矿坝渗流稳定性研究是保障尾矿坝安全的重要基础,有利于降低尾矿坝溃坝风险。基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从尾矿坝的渗流失稳破坏类型与影响因素、渗流稳定性分析方法以及安全监测预警研究三大方向进行综述,指出了尾矿坝渗流稳定性研究中存在渗透破坏判别方法研究不足、缺乏对渗流场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研究、宏-细观多尺度模型试验测量手段及其概化分区方法的研究不足,以及缺乏综合性稳定分析与评价方法及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针对当前尾矿坝渗流稳定性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尾矿坝渗流稳定性研究领域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今后重点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坝 渗流稳定性 渗流场 安全监测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潜在溃坝的水库大坝运行成本和收益量化方法
8
作者 葛巍 孙贺强 +3 位作者 李永闯 景来红 李宗坤 王建有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6,共8页
针对水库大坝逐渐老化、自身风险和运行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为了进一步明确水库大坝运行的经济性,构建了一种考虑潜在溃坝损失作用下的水库大坝运行综合成本与综合收益量化模型。首先,综合考虑大坝潜在溃坝的影响,根据ISM理论明确了水... 针对水库大坝逐渐老化、自身风险和运行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为了进一步明确水库大坝运行的经济性,构建了一种考虑潜在溃坝损失作用下的水库大坝运行综合成本与综合收益量化模型。首先,综合考虑大坝潜在溃坝的影响,根据ISM理论明确了水库大坝运行成本与收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确定了水库大坝运行综合成本与综合收益量化指标;其次,基于DEMATEL法分析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明确了各成本与收益指标之间相对重要程度;最后,结合技术经济学理论,计算了潜在溃坝损失作用下的水库大坝运行综合成本和综合收益。将所提模型应用于国内某水库,计算了该水库的运行综合成本和综合收益,并对其经济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潜在溃坝损失的情况下,该水库运行综合成本为743.62万元,综合收益为10911.83万元,收益成本比为14.67,运行综合收益远大于运行综合成本,创收能力良好,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大坝 成本收益 量化方法 自身风险 溃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力学溃坝模型的理论与方法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巨江 刘少斌 +1 位作者 张若羽 兰志良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土力学溃坝模型理论和方法不成熟,包括溃口侵蚀方程漏掉了溃口长度和坝体干容重,溃口纵剖面形状人为假设,溃口横向展宽依赖于侵蚀深度等缺陷,导致计算的溃口流量与流速过程线,溃口下切与库水位降落过程线,溃口展宽过程线均与实测资料偏... 土力学溃坝模型理论和方法不成熟,包括溃口侵蚀方程漏掉了溃口长度和坝体干容重,溃口纵剖面形状人为假设,溃口横向展宽依赖于侵蚀深度等缺陷,导致计算的溃口流量与流速过程线,溃口下切与库水位降落过程线,溃口展宽过程线均与实测资料偏差较大,甚至规律性失真。溃坝扩散模型在经历了溃口纵剖面下切与横断面展宽的中间验证后,又用堰塞湖溃坝和土石坝溃坝实测资料与土力学方法最终对比,更客观地揭示了溃坝机理和规律。反映了坝体几何尺寸、材料特性、溃口水力特性及库容特性对溃口发展的综合影响,在溃坝应急抢险及数字模型平台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湖 溃坝扩散模型 误差函数 土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堤坝白蚁病害的灌浆防治技术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卫全 李西峰 +1 位作者 于凡 任文渊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5,共11页
白蚁病害具有长期性、渐进性、隐蔽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严重威胁堤坝工程的安全,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长期以来,对堤坝蚁穴、蚁巢的处治多采用挖巢回填方法,不仅效率低,且对堤坝损伤大。利用灌浆技术进行堤坝白蚁病害防治越来越... 白蚁病害具有长期性、渐进性、隐蔽性和反复性的特点,严重威胁堤坝工程的安全,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长期以来,对堤坝蚁穴、蚁巢的处治多采用挖巢回填方法,不仅效率低,且对堤坝损伤大。利用灌浆技术进行堤坝白蚁病害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传统的灌浆方法防治依赖化学药品,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为推进白蚁病害灌浆技术的绿色化、精细化和智能化发展,总结了当前堤坝白蚁病害的灌浆防治技术,指出目前白蚁病害防治仍面临灌浆材料和设备针对性不强及缺乏行业标准等挑战。白蚁病害灌浆防治技术未来发展的关键是开发绿色环保灌浆材料和轻便智能化灌浆装备,健全行业标准,推动防治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坝工程 白蚁病害 灌浆治理 绿色环保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间数群决策的土石坝施工期度汛方案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关莉莉 衣建妮 +3 位作者 李巍 李松涛 张雪婧 段舒予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156,共5页
土石坝施工期抵御洪水能力不足,度汛方案的选择直接影响工程的安全风险与成本,但针对土石坝施工期度汛方案的安全风险与成本协同控制的研究相对缺乏。同时,多目标协同控制中评价指标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单一专家对各个评价指标的把握程度... 土石坝施工期抵御洪水能力不足,度汛方案的选择直接影响工程的安全风险与成本,但针对土石坝施工期度汛方案的安全风险与成本协同控制的研究相对缺乏。同时,多目标协同控制中评价指标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单一专家对各个评价指标的把握程度不同,难以准确赋值。因此,采用多位专家以区间数形式对评价指标赋值,通过最小化专家赋值之间的距离构建专家群体意见协商模型,将多位专家区间数赋值转化为综合所有专家意见的一个实数,建立土石坝施工期度汛方案的安全风险与成本评价模型。以前坪水库为例,对7种度汛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指导了前坪水库施工,实现了安全风险与成本协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评价 施工期 土石坝 区间数 群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级坝群系统服役风险评估与调控研究现状与展望
12
作者 苏怀智 高建新 +4 位作者 傅志敏 毛延翩 远近 齐智勇 都旭煌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共12页
梯级坝群作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和水电能源开发的重要工程体系,其运行过程呈现多源风险叠加、传递与放大的复杂系统特征。随着国家对流域梯级开发的大力推进以及大坝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日益加强,梯级坝群系统的风险管理问题已成为... 梯级坝群作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和水电能源开发的重要工程体系,其运行过程呈现多源风险叠加、传递与放大的复杂系统特征。随着国家对流域梯级开发的大力推进以及大坝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日益加强,梯级坝群系统的风险管理问题已成为水利工程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围绕梯级坝群系统的风险传递效应,系统梳理了梯级坝群系统风险概率计算、损失评估、风险等级划分及协同调控等关键环节的研究现状,指出今后应加强梯级坝群系统溃坝洪水演进精细模拟、多源风险耦合分析、风险评估体系完善、多维协同调控策略制定以及流域智能管理平台构建等方面的研究,以期系统提升梯级坝群的风险防控能力与调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坝群系统 风险传递 风险评估 风险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河槽堆积体原位力学参数反演及其利用研究
13
作者 邓成进 祝玉珊 +2 位作者 苗喆 凌华 袁秋霜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81-85,共5页
在我国水电开发过程中,常会遇到利用深厚堆积体或覆盖层筑坝的情况,堆积体成因及组成复杂,其物理、力学性质将对坝体基础开挖利用方案产生影响。针对大石峡右岸古河槽堆积体基础的可利用性开展研究,采用现场旁压试验对堆积体砂卵砾石和... 在我国水电开发过程中,常会遇到利用深厚堆积体或覆盖层筑坝的情况,堆积体成因及组成复杂,其物理、力学性质将对坝体基础开挖利用方案产生影响。针对大石峡右岸古河槽堆积体基础的可利用性开展研究,采用现场旁压试验对堆积体砂卵砾石和块碎石土天然状态下的原位结构性及湿化后的力学特性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旁压试验结果来反演堆积体的力学参数,并与载荷试验成果一起综合确定力学参数计算值,进而研究右岸古河槽堆积体的开挖利用方案。研究表明,砂卵砾石层和块碎石土层湿化后的旁压模量等参数较干燥情况下有降低趋势,湿化后非饱和堆积体的胶结状态未能完全破坏,具有较高的抗变形能力;反演得到湿化后堆积体的模量系数,远高于大坝填筑砂砾石料;古河槽堆积体保留作为特高坝的基础,有利于特高坝坝体变形控制和结构安全,节省了投资和工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河槽堆积体 原位试验 参数反演 坝体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止水试验研究和应用
14
作者 郦能惠 王立安 +4 位作者 任强 张志韬 张贤 王新奇 代巧枝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7,共8页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是当前最有竞争力的坝型,为保障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安全,坝体和面板的应力变形性状以及接缝位移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止水材料开发、接缝止水结构设计和止水结构防渗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新型止...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是当前最有竞争力的坝型,为保障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安全,坝体和面板的应力变形性状以及接缝位移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止水材料开发、接缝止水结构设计和止水结构防渗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新型止水结构,并应用于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工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高坝新型接缝止水结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形成了试验方法,建立了高坝新型止水结构的劲度表达式,通过在某高坝工程的应用表明提出的接缝止水应力应变关系全面反映高坝新型止水结构各主要部件对于面板与趾板以及面板之间力的传递的贡献,更好地反映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高坝设计布置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接缝止水 应力变形性状 劲度表达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级水库心墙坝连溃过程数值模拟
15
作者 王建中 孙万光 +1 位作者 李晓军 张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3,共7页
与单一水库相比,梯级水库连溃灾害影响更大、致灾因素更加复杂,然而梯级水库心墙坝连溃过程数值模拟仍面临较大困难。提出了梯级水库连溃过程数值模拟方法:采用DLBreach模拟溃坝洪水过程,采用天然河道一维水动力高精度数值模拟方法模拟... 与单一水库相比,梯级水库连溃灾害影响更大、致灾因素更加复杂,然而梯级水库心墙坝连溃过程数值模拟仍面临较大困难。提出了梯级水库连溃过程数值模拟方法:采用DLBreach模拟溃坝洪水过程,采用天然河道一维水动力高精度数值模拟方法模拟溃坝洪水演进过程,基于C#语言开发了梯级水库连溃数值模拟程序,采用文本交互数据方式将溃坝模型和洪水演进模型连接。实例研究表明:DLBreach模型模拟射月沟水库溃坝洪水洪峰与实测值相对误差仅为1.8%,峰现时间仅相差1.2min,模拟精度较高;溃坝洪水演进方面,方法与HEC-RAS(FVM)模拟洪峰流量相对误差仅为1%,洪水演进过程接近,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天然河道溃坝洪水演进模拟。本文方法计算精度、计算效率均较高,实现了梯级水库心墙坝连溃快速、高精度数值模拟,为突发洪水事件及其后果的快速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库 心墙坝 连溃 数值模拟 DLBreac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石混凝土坝建设与技术标准体系发展与展望
16
作者 金峰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5,共13页
2025年初,已建和在建的堆石混凝土坝已达200座,其中百米级周源水库堆石混凝土重力坝开工建设,且NB/T 10077—2024《堆石混凝土坝设计规范》正式实施,标志着堆石混凝土筑坝技术经过20余年发展已走向成熟。为此,全面回顾了堆石混凝土筑坝... 2025年初,已建和在建的堆石混凝土坝已达200座,其中百米级周源水库堆石混凝土重力坝开工建设,且NB/T 10077—2024《堆石混凝土坝设计规范》正式实施,标志着堆石混凝土筑坝技术经过20余年发展已走向成熟。为此,全面回顾了堆石混凝土筑坝技术从发明伊始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将其分为4个发展阶段,详细介绍了不同阶段研究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和研究成果,总结了堆石混凝土相关基础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了典型堆石混凝土坝的建设情况及堆石混凝土坝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进程,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堆石混凝土坝的发展脉络,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并促进堆石混凝土坝技术不断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石混凝土 重力坝 拱坝 技术标准 智能建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贮灰场发展形势与安全问题探讨
17
作者 李维朝 鲁欣 +3 位作者 王建军 温彦锋 台泽雯 谢定松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9-344,共16页
粉煤灰是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最大单一污染源,未能综合利用的数量可观的粉煤灰多采取筑坝形成贮灰场加以贮放。贮灰场长期运行中与封场后的安全环保是其全生命周期内面临的关键问题,贮灰场事故不仅会直接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粉煤灰是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最大单一污染源,未能综合利用的数量可观的粉煤灰多采取筑坝形成贮灰场加以贮放。贮灰场长期运行中与封场后的安全环保是其全生命周期内面临的关键问题,贮灰场事故不仅会直接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还会引发链式环境污染,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本文在搜集整理我国大量贮灰场实际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贮灰场当前发展形势与安全问题进行了探讨。现阶段,在我国粉煤灰贮存总量大幅增长的同时,贮灰场贮灰方式已从湿式为主过渡为干式为主,涌现出模袋坝、石膏坝等新型贮灰方式,上百米高的灰坝不断出现,部分贮灰场周边城镇化与工业化高速发展,由荒郊步入城市,甚至成为“头顶库”,贮灰场日常运行中不仅易遭降雨等极端气候的冲击,还会受到粉煤灰回采、基础设施建设、采矿、爆破等人为活动影响与灰场周边山体滑坡等自然因素影响,在多年运行和封场后还面临排水排洪设施老化等问题。这些新形势不仅会对贮灰场安全产生直接影响,还会对贮灰场溃决风险起到交织放大作用。建议今后贮灰场设计、建设、运行、封场、再利用的全过程中,要全面考虑贮灰场的潜在致灾因素,在科学论证分析的基础上有效化解风险,提升新形势下贮灰场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灰场 封场 再利用 极端降雨 灰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BMA的面板堆石坝变形预测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18
作者 程琳 张雨鹏 +3 位作者 王赵汉 马春辉 李波 许增光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34,共10页
基于实测数据建立预测模型是面板堆石坝变形安全监控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面板堆石坝变形的影响因素复杂,预测模型涉及因子较多,导致常规建模方法存在精度低、计算复杂且难以量化模型不确定性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Copula贝叶斯模... 基于实测数据建立预测模型是面板堆石坝变形安全监控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面板堆石坝变形的影响因素复杂,预测模型涉及因子较多,导致常规建模方法存在精度低、计算复杂且难以量化模型不确定性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Copula贝叶斯模型平均的面板堆石坝变形预测模型构建方法。该方法利用Copula函数刻画测点变形与影响因子之间的联合分布,以替代贝叶斯模型平均中的均匀分布假设,并结合差分演化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算法对贝叶斯模型平均的计算体系进行优化。将该方法应用于公伯峡面板堆石坝的变形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考虑模型不确定性,通过因子权重的合理分配为变形溯源提供理论依据,其预测精度优于逐步回归等传统模型,较传统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也有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板堆石坝 变形预测 COPULA理论 贝叶斯模型平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坝扩散模型(DB-D)在堤坝溃决分析中的应用
19
作者 巨江 兰志良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5-353,364,共10页
现有的溃坝洪水分析模型理论与方法存在诸多缺陷,导致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相差甚远,而基于河流动力学原理的溃坝扩散模型理论严谨、计算简捷高效、成果合理。本文应用溃坝扩散模型(DB-D)分析小岗剑上堰塞湖溃决过程以及初始溃口宽度、深... 现有的溃坝洪水分析模型理论与方法存在诸多缺陷,导致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相差甚远,而基于河流动力学原理的溃坝扩散模型理论严谨、计算简捷高效、成果合理。本文应用溃坝扩散模型(DB-D)分析小岗剑上堰塞湖溃决过程以及初始溃口宽度、深度对泄流特性的影响;模拟了洞庭湖溃堤溃口侵蚀下切过程、溃口展宽过程以及溃口流量、流速、水深变化过程线等;以某两座大型堆石坝连溃为例,得到的上下库溃口流量、流速过程线、库水位降落与溃口高程下切过程线、溃口展宽过程线等与实测资料吻合良好,溃口纵剖面、横断面形状变化合理。研究给出应用溃坝扩散模型进行堰塞湖、防洪堤、堆石坝溃决分析时冲刷参数A和展宽系数k的选取方法,为同类工程的防洪抢险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坝 扩散模型 土石坝 堰塞湖 防洪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上游来水流量下黄土堰塞坝下切过程试验研究
20
作者 曹琰波 韩宁 +6 位作者 马鹏辉 李泽坤 焦其宪 陈立森 薛一凡 王竟晔 冉林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9-291,共13页
由于黄土的特殊水敏性,导致黄土堰塞坝极易在水作用下发生溃决破坏,为了解不同上游来水流量下黄土堰塞坝的下切破坏过程,本文共进行了5组不同上游来水流量(0.6 L·s^(-1)、0.8 L·s^(-1)、1.0 L·s^(-1)、1.2 L·s^(-1)... 由于黄土的特殊水敏性,导致黄土堰塞坝极易在水作用下发生溃决破坏,为了解不同上游来水流量下黄土堰塞坝的下切破坏过程,本文共进行了5组不同上游来水流量(0.6 L·s^(-1)、0.8 L·s^(-1)、1.0 L·s^(-1)、1.2 L·s^(-1)和1.5 L·s^(-1))的水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黄土堰塞坝的下切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冲刷阶段、侵蚀阶段和破坏阶段;(2)不同上游来水流量下黄土堰塞坝展现出相似的下切过程,但最终呈现出不同的破坏模式,即当上游来水流量为1.2 L·s^(-1)和1.5 L·s^(-1)时,发生漫顶溢流破坏,当上游来水流量为0.6 L·s^(-1)、0.8 L·s^(-1)和1.0 L·s^(-1)时,发生管涌破坏;(3)下切过程主要体现在冲刷阶段和侵蚀阶段,流量越大,渗流时间越短,侵蚀率越大,坝体的背水坡坡面更易被侵蚀而破坏;流量越小,渗流时间越长,侵蚀率越小,黄土堰塞坝更易因渗流形成管涌通道。研究结果有望为黄土堰塞坝的机理认知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堰塞坝 水槽试验 下切过程 漫顶溢流 管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