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3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erse tracing of precursors and earthquake precursors in Taiwan
1
作者 王丽萍 李勇 +1 位作者 马丽 张淑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2-89,共8页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precursors of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Taiwan by means of the reverse tracing of precursors. We discuss the parameter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the seismic chains and ...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precursors of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Taiwan by means of the reverse tracing of precursors. We discuss the parameter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the seismic chains and intermedi- ate-term patterns in this region and obtain the threshold of the patterns. Applying the linear discriminate method to the intermediate-term patterns of seismic chains, we present an approach for exploring the precursors of large earthquak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reduce the false alarm rate for large earthquakes in this region, and the reverse tracing of precursors can be applied to the eastern region of Taiw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前兆逆向追踪 地震链 线性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ON SHORT-TERM PRECURSORY ANOMALIES AND SEQUENCE CHARACTERISTIC OF NINGLANG EARTHQUAKE 1998
2
作者 Mu Yayua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439-439,共1页
From Octobet 1998 to January 1999,5 earthquakes ( M s≥5) occurred between Ninglang and Yanyuan counties (27°07′~27°12′N,100°40′~101°00′E area).They were situated in 140km southwest of the Xi... From Octobet 1998 to January 1999,5 earthquakes ( M s≥5) occurred between Ninglang and Yanyuan counties (27°07′~27°12′N,100°40′~101°00′E area).They were situated in 140km southwest of the Xichang.Among them,the largest one is M s 6 2 on November 19,1998.Based on small seismic data by the seismic remote sensing station of Xichang and the seismological station of Muli,and regional observation data,passing through careful observation and scientific analyses,we had made better forecasts before the earthquakes.That results obvious social benefits.By processing data of precursory earthquakes,such as,original observation data of total geomagnetic intensity from the station of Xichang,pressure capacitance stressometer and quartz horizaontal pendulum tiltmeter from the Xiaomiao station of Xichang,we summarized the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ries earthquakes.The information about short\|term anomaly of gruond strain,total geomagnetic intensity and ground tilt before the earthquake is emphatically expl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nglang earthquake precursor seismic SWARM ground TILT short\|term ANOMAL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泥蠕变率对地震成核影响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陈浩 陈建业 +3 位作者 李子鸿 卓燕群 宋春燕 陈顺云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0-987,共18页
地震发生之前的成核过程受到地震前兆研究的广泛关注,但是断层物质对成核的影响,尤其是与力学行为密切相关的断层泥蠕变率对成核的影响仍不甚清楚.本文使用蠕变率跨越5个数量级的断层泥,开展不同加载速率与正应力下的黏滑实验,探索断层... 地震发生之前的成核过程受到地震前兆研究的广泛关注,但是断层物质对成核的影响,尤其是与力学行为密切相关的断层泥蠕变率对成核的影响仍不甚清楚.本文使用蠕变率跨越5个数量级的断层泥,开展不同加载速率与正应力下的黏滑实验,探索断层泥蠕变率对成核的影响.结果显示:(1)成核持续时间随着断层泥蠕变率升高而增大,随加载速率升高而缩短;(2)临界成核尺度随蠕变率的升高而增大,随正应力增大而减小;(3)成核扩展速度随蠕变率升高而降低,随加载速率升高而增大;(4)成核位置位于正应力分布低值区;(5)预滑持续时间约为成核持续时间的10倍,是亚失稳持续时间的100倍.上述结果表明,断层泥蠕变率对成核的时间相关量有明显的影响,意味着地震前兆出现的早晚与断层带物质密切相关.并且,成核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地震立即发生,随之而来的亚失稳阶段对地震短临预测更具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泥蠕变率 地震成核 亚失稳 正应力分布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断层氢气异常机理研究
4
作者 贾东辉 余怀忠 +2 位作者 赵彬彬 张涛 刘海洋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9,共10页
使用新疆阿克苏台和库尔勒台断层氢气观测数据,研究氢气的映震能力;结合潮汐应力与氢气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采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对这2个台断层氢气的异常变化机理和映震机制进行研究,分析潮汐应力加载状态下氢气的响应特征;对比原始观... 使用新疆阿克苏台和库尔勒台断层氢气观测数据,研究氢气的映震能力;结合潮汐应力与氢气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采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对这2个台断层氢气的异常变化机理和映震机制进行研究,分析潮汐应力加载状态下氢气的响应特征;对比原始观测数据与加卸载响应比映震效能,提高异常识别能力。结果表明:断层氢气变化具有潮汐效应,在地壳应力加载作用下,对潮汐应力反应灵敏,氢气高值异常多出现在调制时段;加卸载响应比计算结果显示,相对于原始观测数据异常指标报准率,加卸载响应比的预报效能更优,LURR=1.02可作为断层氢气的异常阈值,超阈值后观测点周边地区短期存在5级以上地震活动危险性。该指标通过了R值检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氢气 加卸载响应比 异常机理 地震前兆 构造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川乡地震前后土壤含水指数变化与泥流灾害关系的探讨
5
作者 石轩 许长军 +1 位作者 杨阳 侯光良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5,共9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6.2级地震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触发了一起典型地震液化型滑坡-泥流,造成了严重的灾害。本研究通过融合哨兵-2遥感数据反演的归一化差值含水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moisture index,...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6.2级地震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触发了一起典型地震液化型滑坡-泥流,造成了严重的灾害。本研究通过融合哨兵-2遥感数据反演的归一化差值含水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moisture index,NDMI)时空演变特征、泥流沉积物组分分析及三维地形建模,揭示了积石山地震诱发金田村-草滩村泥流灾害的链式成灾机制。研究表明:孕震阶段(12月18日12时前)地下水位扰动与流体地球化学异常导致滑源区土壤含水量激增,NDMI指数异常攀升0.685;主震后10 min,泥流滑源区在应力失衡下发生土体崩塌,形成典型黄土地质泥流。该区域NDMI值于震后12月20日11时恢复至基线水平。研究进一步证实,坡度与浅层含水层的空间耦合是泥流灾害产生的核心诱因,而NDMI指数在孕震期的异常波动可提前7~12 h识别地震孕育信号,可以为黄土地区地震链生灾害预警提供量化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泥流 归一化差值含水指数 土壤液化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强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增强统计特征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呼楠 石富强 +5 位作者 季灵运 刘洁 祁玉萍 王光明 张丽峰 郭蕾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6-241,共16页
依据《中国震例》(1966—2017年)对1966年以来中国大陆东部M_(S)>6.0、西部M_(S)>7.0强震前地震活动增强的异常现象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试图总结不同活动构造地块周缘强震前地震活动增强的异常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①我国... 依据《中国震例》(1966—2017年)对1966年以来中国大陆东部M_(S)>6.0、西部M_(S)>7.0强震前地震活动增强的异常现象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试图总结不同活动构造地块周缘强震前地震活动增强的异常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①我国大陆大震前普遍存在地震活动增强现象,33个震例中有21个震例存在震前地震活动增强异常,占比达64%;②西部地区大多数震例的地震活动增强空间范围表现为中间尺度或构造尺度,且主震震级越大,越有可能出现大范围的地震活动增强;③西部地区出现中强地震活动增强的概率高于东部地区,前兆地震活动增强的平均震级较大,发生大震(M>7.0)的概率增大;④西部地区地震活动增强的时间尺度与震级成正比,而东部地区随着震级增大,更可能出现中期到中短期的地震活动增强异常;⑤多数西部地区震例在震前出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地震活动增强叠加的现象;⑥川滇菱形地块的强震前均出现了中长期尺度的地震条带交会现象、不同空间尺度的地震空区以及中短期尺度的中小震活动增强现象,并且对大震地点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巴颜喀拉东边界与北、西及南边界大震前存在显著的不同地震活动增强特征,震前未出现中强地震围空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兆地震活动增强 统计特征 活动地块 地震前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 6.2地震的前兆异常和孕震过程 被引量:1
7
作者 许健生 李丽 +5 位作者 张瑜 闫万生 杨晓鹏 武银 陈双贵 陈雪梅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7-866,共10页
为了寻找确切的地震前兆异常,在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 6.2地震后,对甘肃省临夏地震台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临夏台所处地块从2023年1月10日起就处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地块内裂隙张开,吸纳空气,导致钻孔与地面气压差ΔP负异常;从2... 为了寻找确切的地震前兆异常,在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M 6.2地震后,对甘肃省临夏地震台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临夏台所处地块从2023年1月10日起就处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地块内裂隙张开,吸纳空气,导致钻孔与地面气压差ΔP负异常;从2月22日起,自然电位差ΔV和单极电阻率ρK相继出现异常变化;从3月16日起,开始了小幅度的预滑活动Xpo,并于8月11日前后达到峰值Xpm。预滑活动使临夏台所处地块内多个小裂隙快速张开,并吸纳气体,导致钻孔气压在12月6日起出现多个负气压脉冲G P,这些异常现象直到震后才结束。震前十几个小时的临震预滑活动使得积聚在孕震断层上的应力进一步加大,克服了断层面上的摩擦力,导致孕震断层失稳破裂,发生了积石山M 6.2地震。鉴于观测到的预滑活动和前兆异常发生的时间、空间都与积石山M 6.2地震有较好的相关性,推测临夏台震前观测到的地块预滑活动、气压差变化、气压脉冲、自然电位差和单极电阻率变化可能是M 6.2地震的前兆异常。前兆异常时空演化过程表明,积石山M 6.2地震的孕震过程分4个阶段。因此,关注震前地块预滑活动和各类前兆异常,对预测未来破坏性地震和研究孕震过程有一定的前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滑活动 气压差ΔP 气压脉冲G P 地震前兆异常 孕震过程 甘肃积石山M 6.2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山东平原M_(S)5.5地震前重力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树鹏 胡敏章 +8 位作者 祝意青 郝洪涛 殷海涛 贾媛 崔华伟 陆汉鹏 张刚 王锋吉 刘洪良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2-1191,共20页
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发生M_(S)5.5地震,此次地震是山东地区40a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震前山东省地震局在震中附近开展了每年2期的流动重力观测,观测到了震前4a的重力场时空变化。文中利用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2019年9月以来的区... 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发生M_(S)5.5地震,此次地震是山东地区40a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震前山东省地震局在震中附近开展了每年2期的流动重力观测,观测到了震前4a的重力场时空变化。文中利用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2019年9月以来的区域重力场变化特征,并结合形变场、震源机制解、动力环境等探讨了震前重力变化与发震机理。结果表明:1)2022-05—2023-04震中南部重力正值变化>50μGal,区域直径>160km,震中两侧正负差异变化>70μGal;震中重力变化平稳,处于“闭锁”状态。2)区域重力场变化与水平形变场、震源机制解、同震位移场的空间分布具有对应性——震源机制解的压缩区和同震位移场的流入区、沉降区对应了震前的面压缩区与重力下降区;震源机制解的膨胀区和同震位移场的流出区、隆升区,对应了震前的面膨胀区与重力上升区。3)此次地震前重力变化异常的主要原因是深部流体物质迁移,次要原因是上地壳形变产生的重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MS_(5.5)地震 重力变化 中期前兆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分量钻孔应变数据的神经网络地震活动性预测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于紫凝 李海峰 +2 位作者 景锡龙 池成全 郑海永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7-339,共13页
首先利用四分量钻孔应变数据独有的自洽特性,构建震前应变特征数据集;之后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框架,设计地震震级与方位的预测模型;然后通过混淆矩阵计算准确率、召回率以及F1分数,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评价与修正;最后对我国西南地区的... 首先利用四分量钻孔应变数据独有的自洽特性,构建震前应变特征数据集;之后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框架,设计地震震级与方位的预测模型;然后通过混淆矩阵计算准确率、召回率以及F1分数,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评价与修正;最后对我国西南地区的永胜、昭通、姑咱及腾冲四个台站的钻孔应变特征分别进行训练与验证,并讨论了不同特征窗长对预测效果的影响。训练完成后的模型效果在测试集上均表现优异,四个台站对震级和方位预测的平均准确率分别可达85%和80%左右,说明四分量钻孔应变数据特征与地震的发生有着很强的相关性,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对地震前兆特征进行挖掘具有很大研究潜力,本文提出的预测策略也为未来短临地震的精确预测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分量钻孔应变 卷积神经网络 震级预测 方位预测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甸6.5级地震地下流体典型异常与前兆机理分析 被引量:86
10
作者 刘耀炜 任宏微 +6 位作者 张磊 付虹 孙小龙 何德强 余怀忠 周志华 张国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7-318,共12页
基于川滇地区前兆台网资料,结合异常现场核实工作结果,对鲁甸6.5级地震前的地下流体异常现象进行了总结。遵循地震分析预报的基本思路,按照长期、中期、短期趋势异常、临震异常和宏观异常阐述了鲁甸6.5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典型异常现象。... 基于川滇地区前兆台网资料,结合异常现场核实工作结果,对鲁甸6.5级地震前的地下流体异常现象进行了总结。遵循地震分析预报的基本思路,按照长期、中期、短期趋势异常、临震异常和宏观异常阐述了鲁甸6.5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典型异常现象。结果表明,长期和中期趋势背景异常主要出现在距震中300-500km范围,短期趋势和临震及宏观异常集中于震中区100km范围内。这种流体异常特征反映了在较高密度的观测点区域,可以观测到流体活动加剧的前兆现象,有利于判定地震危险区和短期阶段跟踪分析。区域应力加载作用可能引起的断裂带裂隙的开启与闭合,导致温泉和井水温、深部气体与承压井水位的持续变化;水岩反应加剧和地下水混合作用增强,使地下水离子组分浓度发生变化,甚至导致显著宏观异常。在一定密度的前兆观测地区,能够获取用于判定地震危险性的前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6.5级地震 地下流体 异常信息 前兆机理 地震科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强震前兆地震活动图像机理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陆远忠 叶金铎 +1 位作者 蒋淳 刘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99-508,共10页
建立了含有母体岩石、硬包体和随机分布的小裂纹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了包体和各层实体中的应力分布.利用最高应力破裂准则、释放破裂单元刚度生与死的方法,模拟强震前岩石的破裂和小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文中三种模型都显示出... 建立了含有母体岩石、硬包体和随机分布的小裂纹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了包体和各层实体中的应力分布.利用最高应力破裂准则、释放破裂单元刚度生与死的方法,模拟强震前岩石的破裂和小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文中三种模型都显示出强震前在孕震体即包体附近出现了高应力集中单元.它们是形成小震空区、条带和地震空间丛集图像的基础.随机裂纹的存在,有利于在孕震体(包体)外的裂纹端部应力集中,先发生小震,形成包围孕震包体的前兆地震活动图像,而包体中的应力逐渐增加,为发生强震提供了条件.包体的形状和几何位置是影响强震前兆地震活动图像形态的重要因素.引入材料的黏弹性,导致了其中应力随时间迅速减小和弹性层某些部位应力随时间的增加.但在本文设定的构造模型框架和介质参数下,下层黏弹性的存在对上层母体的应力随时间的增加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地震空区 地震条带 地震丛集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测量在中国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69
12
作者 赵玉林 卢军 +2 位作者 张洪魁 钱卫 钱复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77-285,共9页
唐山等大地震地电阻率中期下降系压缩应变积累所致 ,为基线缩短、井水位下降所支持。地电阻率、自然电位对起潮力的异常响应及自然电位快急始、慢衰减特殊图象与废油井喷油同步等短临前兆 ,与中期前兆相反显示出向震中迁移的规律 ,表明... 唐山等大地震地电阻率中期下降系压缩应变积累所致 ,为基线缩短、井水位下降所支持。地电阻率、自然电位对起潮力的异常响应及自然电位快急始、慢衰减特殊图象与废油井喷油同步等短临前兆 ,与中期前兆相反显示出向震中迁移的规律 ,表明能量积累从震中向外围传播 ,而能量释放从外围向震中传播。海城地震时喷砂冒水可引起自然电位垂直分量跃变及地光。IIMT法和过剩海洋电流H极化结果表明 ,唐山地震与地壳高阻层及其中存在深大断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自然电位 地震前兆 高阻层 地震预报 起潮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介质微形变异常与强震短临前兆 被引量:38
13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4 位作者 钱家栋 陈京 和升棋 张燕 和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关键词 微形变 短临前兆 强地震 地震前兆 区域应力场 形变观测 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地震(M_S7.0)前甲烷释放与大气增温异常 被引量:22
14
作者 王杰 张雄 +1 位作者 潘黎黎 曾佐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9-35,共7页
汶川地震(MS8.0)后甲烷等流体在地震中所起的作用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但是目前的观测研究中所用的数据多来源于地面或地下基站,站点分布零散,维护困难,难以开展大范围的实时监测。文中利用美国Aqua卫星红外探测器(AIRS)反演出的甲... 汶川地震(MS8.0)后甲烷等流体在地震中所起的作用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但是目前的观测研究中所用的数据多来源于地面或地下基站,站点分布零散,维护困难,难以开展大范围的实时监测。文中利用美国Aqua卫星红外探测器(AIRS)反演出的甲烷浓度数据,研究了芦山MS7.0级地震前龙门山地区甲烷浓度的变化与震前大气增温异常的关系。研究表明,该探测器可以观测到震前地下甲烷的释放,为地震前兆监测提供新途径;芦山地震前甲烷释放受断裂带控制明显,主要集中于龙门山断裂、荥经—马边断裂和金坪断裂及其周边;震前大气增温异常与甲烷释放关系密切。最后探讨了地下甲烷等流体的释放机理,认为甲烷等流体的释放与地震前上地壳岩石中裂隙的发育和扩展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甲烷 增温异常 地震前兆 AI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电磁前兆研究进展 被引量:96
15
作者 丁鉴海 申旭辉 +4 位作者 潘威炎 张晶 余素荣 李纲 关华平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91-801,共11页
强震前存在地震电磁异常现象已被大量强震震例所证实,在我国地震电磁前兆已成为地震短临预测的有效手段。地震电磁短临前兆主要包括:地磁场、地电场、电磁辐射、电离层、高能粒子等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异常现象。地震短临电磁前兆... 强震前存在地震电磁异常现象已被大量强震震例所证实,在我国地震电磁前兆已成为地震短临预测的有效手段。地震电磁短临前兆主要包括:地磁场、地电场、电磁辐射、电离层、高能粒子等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异常现象。地震短临电磁前兆及其机理极为复杂,有来自震源信息的局部性前兆,有来自震源所在的区域应力场构造前兆以及与孕震立体环境有关的大尺度动态前兆。孕震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效应及其相关现象,通过化学途径、声学途径、电磁途径向空中传播,研究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现象,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地震电磁前兆及其机理的认识。发射地震电磁卫星形成天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将促进地震电磁科学研究和地震预测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电磁前兆 电磁辐射 电离层 地磁场 震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小波-超限率分析提取宁陕台汶川地震体应变异常 被引量:40
16
作者 邱泽华 唐磊 +1 位作者 张宝红 宋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38-546,共9页
姑咱台观测的汶川地震应变异常变得越来越显著.同时,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另一端,原来不好判别的宁陕台钻孔体应变观测异常也逐渐清晰起来.利用小波分解和改进的超限率分析方法,可以将细微的地震异常变化精细地提取出来.一般地,小波分解得... 姑咱台观测的汶川地震应变异常变得越来越显著.同时,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另一端,原来不好判别的宁陕台钻孔体应变观测异常也逐渐清晰起来.利用小波分解和改进的超限率分析方法,可以将细微的地震异常变化精细地提取出来.一般地,小波分解得到的某个带通信号,可以分为正常背景和异常"坏点"两部分.通过对这两部分界线划分的研究,找到了客观、惟一确定超限率分析的阈值的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沿整个汶川地震发震构造带,应变异常影响范围比我们以前知道的大很多;特别是,这种异常变化明显受固体潮影响,这对进一步揭示其机制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钻孔应变观测 汶川地震 异常提取 超限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汐形变资料中地震前兆信息的识别与提取 被引量:52
17
作者 张燕 吴云 +2 位作者 刘永启 褚永海 施顺英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4期34-39,共6页
将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率分析引入潮汐形变资料处理中 ,对近年来云南地区的 3次强震前的潮汐形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与分析 ,发现在地震前 2~ 5个月 ,震中附近的形变台站都接收到一个频段相同的异常信号 ,且它们之间是相关的 ,相关系数达 ... 将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率分析引入潮汐形变资料处理中 ,对近年来云南地区的 3次强震前的潮汐形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与分析 ,发现在地震前 2~ 5个月 ,震中附近的形变台站都接收到一个频段相同的异常信号 ,且它们之间是相关的 ,相关系数达 80 %以上 ,由此可以确定信号是由同一个源发出来的。出现在多个台站的相同频段的异常信号很可能就是我们想要得到的地震前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形变资料 地震前兆 信息识别 多分辨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震前兆与短临预报 被引量:18
18
作者 赵洪声 苏有锦 +7 位作者 张立 刘仲全 杨杰英 李树华 沈荣臣 沈斌 李永莉 黄云宝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20,共11页
在云南地区近 30年前兆观测及其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 ,从映震效能的角度对云南地区的前兆观测进行了一次系统研究 ,从 6 4个前兆台站 16 8个观测项目中 ,优选出了 2 0个具有较好映震效能的前兆台项。它们初步构成了对云南地... 在云南地区近 30年前兆观测及其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 ,从映震效能的角度对云南地区的前兆观测进行了一次系统研究 ,从 6 4个前兆台站 16 8个观测项目中 ,优选出了 2 0个具有较好映震效能的前兆台项。它们初步构成了对云南地区地震进行“时、空、强”预测的骨干前兆指标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映震效能 异常指标 短临预报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 8.0地震的地下流体与宏观异常及地震预测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59
19
作者 车用太 刘成龙 +2 位作者 鱼金子 官致君 李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28-838,共11页
在汶川MS8.0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宏观前兆异常的现场调查基础上,认真分析目前地震预测的困难与能力之后,认为汶川MS8.0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认为汶川MS8.0地震前前兆异常的数量偏少,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地... 在汶川MS8.0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宏观前兆异常的现场调查基础上,认真分析目前地震预测的困难与能力之后,认为汶川MS8.0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认为汶川MS8.0地震前前兆异常的数量偏少,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地下流体异常与明显的宏观临震异常;还认为震前作出预测可能困难,但震前有所觉察应是可能的。为提高中国地震预测能力,提出了要改革目前的"监测、预测、研究三分离"的管理机制和"专业与地方两条线"的管理体制,要改变地震日常分析预报中"电脑代替人脑"的工作现状和过早地"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工作模式,要提倡创新性的科学探索,要重视前兆异常的震前调查与落实,要重视宏观异常的监测与研究等的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地震预测 地下流体异常 宏观前兆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构造微破裂集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3
20
作者 李世愚 滕春凯 +3 位作者 卢振业 刘晓红 刘绮亮 和雪松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8-287,共10页
通过大理岩破裂实验 ,考察了典型构造中微裂纹的演化、集结的过程和特征 .根据损伤理论 ,分析了构造对微破裂演化的控制作用 .根据微破裂集结临界条件的相似原理 ,认为这些特征可以类推到公里尺度 ,它们有助于解释地震中短期阶段的前震... 通过大理岩破裂实验 ,考察了典型构造中微裂纹的演化、集结的过程和特征 .根据损伤理论 ,分析了构造对微破裂演化的控制作用 .根据微破裂集结临界条件的相似原理 ,认为这些特征可以类推到公里尺度 ,它们有助于解释地震中短期阶段的前震或广义前震分布 ,作为地震前兆的一次效应 .其它物理效应为二次或三次效应 .微破裂集结时局部密度突然加大 ,有助于解释部分前兆记录突跳现象 .非集结部分出现部分微裂纹愈合 ,密度反向变化 ,有助于解释一些前兆记录在短临阶段记录中出现反向的现象 .考察了不同构造的不同部位微破裂萌生和演化的范围差异 ,这些差异有助于解释不同地质构造孕震区域的孕震过程 ,从而可解释板缘和板内地震前兆记录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被不同观点学者分别引用 ,以论证地震是否有前兆记录的问题 .然而 ,在考察不同地区的前兆记录时 ,必须注意不同地区的地质背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物理 微破裂集结 地震前兆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