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包头市区大青山山前断裂地震活动断层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聂宗笙 任云 +2 位作者 刘志明 杜成龙 丛培历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38-957,共20页
通过多年来野外考察及断层活动事件年代测定,现已初步查明,包头市区座落在大青山山前断裂西段全新世地震活动断层上。该地震活动断层展布于山前Ⅱ级或Ⅰ级台地前缘,由一系列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地震崩积楔、地震充填楔、地裂缝及沙土... 通过多年来野外考察及断层活动事件年代测定,现已初步查明,包头市区座落在大青山山前断裂西段全新世地震活动断层上。该地震活动断层展布于山前Ⅱ级或Ⅰ级台地前缘,由一系列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地震崩积楔、地震充填楔、地裂缝及沙土液化等地震形变遗迹组成,构成规模较大、连续性好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地震断层呈直线型或宽缓弧形斜列延伸,错断全新统及最新地貌面,为一系列断面向南倾斜的正断层及阶状正断层,断层面平整,具垂直擦痕,断层带往往为砂砾、角砾或沙土充填,显示为主要在张应力作用下断层经历5次活动、正倾滑运动而形成。最新一次活动事件为公元849年地震。根据对全新世地震活动断层的活动特征、活动期次的划分及强震复发间隔的初步研究,以及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规律的研究,包头市区地震危险性应该引起相当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青山山前断裂 全新世地震活动断层 地震地表破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仑山地震地表破裂带东段几何学与运动学 被引量:6
2
作者 吴树仁 李贵书 +4 位作者 何锋 张永双 石菊松 韩金良 曾庆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54-561,共8页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脉的西部发生Ms8.1级地震,地表形成的地震破裂带沿袭先存东昆仑断层从西向东延伸350km左右,直至昆仑山口以东逐渐消失。地震破裂带东段(即昆仑山口段)长约90km左右,破裂带宽度10~30m。根据不同地段地表破裂带几...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脉的西部发生Ms8.1级地震,地表形成的地震破裂带沿袭先存东昆仑断层从西向东延伸350km左右,直至昆仑山口以东逐渐消失。地震破裂带东段(即昆仑山口段)长约90km左右,破裂带宽度10~30m。根据不同地段地表破裂带几何轨迹结构、位移和变形差异,昆仑山口段地震破裂带可划分为4个次级段。其几何轨迹结构样式可分为3类:①双重主破裂连接结构;②单主破裂弧形扩展连接结构;③无破裂连接结构。根据主断面擦痕、破裂带两侧横向冲沟位移标志和分支破裂变形组合关系判断,主破裂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而大多数分支破裂(R断层)则表现为左旋走滑兼张性;破裂带最大左旋位移4m左右,破裂带表现为脆性变形,以破裂扩展、块体位移为主,从西向东变形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表现为地震破裂东延扩展前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表破裂带 几何轨迹结构 左旋走滑 同震位移 昆仑山 运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重庆库区深部地球物理特征与断裂构造 被引量:7
3
作者 胡建平 赵军龙 +1 位作者 汪文秉 李娜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49-54,共6页
为了深入研究三峡重庆库区岩石圈动力学特征及其对断裂构造活动的控制和影响,并为之提供基础资料,为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提供基础依据,在已有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从综合地球物理研究角度出发,通过实测地震测线资... 为了深入研究三峡重庆库区岩石圈动力学特征及其对断裂构造活动的控制和影响,并为之提供基础资料,为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提供基础依据,在已有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从综合地球物理研究角度出发,通过实测地震测线资料的再解释,采用新的处理技术方法,对本区的东西向主剖面和南北向支测线的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二维射线追踪处理、Pg波成像;选用场分离技术、位移数字成像技术重新处理了重力和航磁资料,通过联合反演来建立深部二维构造剖面,对剖面所揭示的基底构造特征和地壳结构特征、主要断裂构造特征以及莫霍面的起伏特征进行了精细分析和细致研究,从地球物理平面场特征出发建立了岩石圈构造三维框架。研究结果表明,这样的研究思路准确、方法得当,结论可靠;沿该剖面,把可解译的断裂分为Ⅲ级:Ⅰ级为超岩石圈断裂;Ⅱ级为壳断裂;Ⅲ级为盖层断裂。依据地球物理特征,准确揭示了库区的断裂构造特征,达到了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地震 重力 航磁 射线追踪 平面场 断裂 三峡 长江 重庆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SAR形变场电离层影响校正与断层地表破裂线自动提取 被引量:3
4
作者 杨莹辉 陈强 +6 位作者 徐倩 张一君 罗容 胡植庆 刘国祥 王泽根 王继燕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948-2958,共11页
针对汶川地震PALSAR观测的方位向形变场存在严重电离层影响,导致准确提取断层地表破裂线困难的问题,本文使用一种基于频率域的电离层影响校正方法,从方位向形变场频域数据中提取电离层信号对应的频域信息,通过建模获得空间域电离层信号... 针对汶川地震PALSAR观测的方位向形变场存在严重电离层影响,导致准确提取断层地表破裂线困难的问题,本文使用一种基于频率域的电离层影响校正方法,从方位向形变场频域数据中提取电离层信号对应的频域信息,通过建模获得空间域电离层信号,并与原始形变场进行差分运算完成电离层影响的校正,还原了汶川地震断层近场沿SAR方位向的真实地表形变场.以校正后的方位向形变场作为数据源,采用非极大值抑制二维梯度算法,准确提取汶川地震北川—映秀断层和灌县—江油断层的地表破裂线.为验证提取结果的可靠性,引入野外地质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定量计算两条破裂线间的距离差异,结果表明基于SAR形变场自动提取的断层破裂线与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利用SAR观测形变场可作为调查地震断层地表破裂的重要补充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形变场观测 电离层校正 频域分析 地表破裂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元前7年内蒙古包头地区8级地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聂宗笙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4-603,共20页
公元前7年11月11日(汉成帝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地震,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的不确定性,长期存在分歧,也没有学者开展过调查研究,中国地震目录均未收入.考古发现包头市麻池周边汉代部分木椁墓中木椁四周填塞的碎砖瓦陶片及文字瓦当,是房屋毁坏... 公元前7年11月11日(汉成帝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地震,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的不确定性,长期存在分歧,也没有学者开展过调查研究,中国地震目录均未收入.考古发现包头市麻池周边汉代部分木椁墓中木椁四周填塞的碎砖瓦陶片及文字瓦当,是房屋毁坏以后的建筑垃圾和日用陶器残片的混合物,这些房屋是在公元前52年(甘露二年)到公元前33年(竞宁元年)以后在麻池古城(汉五原郡)建成的.上述房屋的毁坏发生在西汉晚期的墓葬稍前.房屋毁坏的原因,可排除自然因素、战争及人为破坏,更可能是由于突发性的地震灾害所致.公元前7年地震正好发生在这一时期,并使北边郡国30余处坏城郭,凡压杀400余人.根据木椁四周填塞碎砖瓦陶片的汉墓分析,麻池古城房屋、殿堂遭受严重破坏,死亡人数达200人以上,地震及其它天灾人祸,使麻池古城逐渐衰退,最后荒废.结合大青山山前断裂所形成的距今2 000年前的地震形变带遗迹综合分析,公元前7年11月11日地震宏观震中在麻池一带,震中烈度为Ⅹ度,震级达8级,命名为内蒙古包头8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元前7年 内蒙古包头8级地震 大青山山前断裂 地震形变遗迹 考古与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Cu、TNF-α及细胞凋亡指数在胎膜早破中的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张玲玲 张雄 李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7-699,共3页
目的探讨Zn、Cu、TNF-α及细胞凋亡在胎膜早破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集胎膜早破25例及足月妊娠正常分娩无并发症孕妇25例临产前肘静脉血,微分电位法测血清微量元素;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TNF-α浓度;分娩后取胎膜组织,石蜡... 目的探讨Zn、Cu、TNF-α及细胞凋亡在胎膜早破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集胎膜早破25例及足月妊娠正常分娩无并发症孕妇25例临产前肘静脉血,微分电位法测血清微量元素;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TNF-α浓度;分娩后取胎膜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后行TUNEL法原位标记,镜下观察凋亡细胞并计算凋亡指数。结果①胎膜早破组血清TNF-α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②胎膜早破组母血Zn、Cu值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Fe、Ca、Mg值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胎膜早破组细胞凋亡指数(13.34±3.8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12±0.71),P<0.01。结论TNF-α可降解细胞外基质,促炎,促细胞凋亡,是胎膜早破的重要促发因子,微量元素Zn、Cu的含量改变与胎膜早破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膜早破 微量元素 肿瘤坏死因子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