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4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 response law about gravity retaining wall to seismic characteristics and earth fill properties 被引量:1
1
作者 林于廉 刘涌江 李家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657-663,共7页
In order to find the dynamic response laws of retaining walls affected by certain earthquake loads,the influence of the seismic wave characteristics and sub-grade fill parameters(including the foundation surface slope... In order to find the dynamic response laws of retaining walls affected by certain earthquake loads,the influence of the seismic wave characteristics and sub-grade fill parameters(including the foundation surface slope) were focused on,and a series of tests were perform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stress of the retaining wall decreases as internal friction angle,foundation slope,filled soil cohesion and the biggest dynamic elastic modulus increase,while it increases with the seismic frequency and seismic input peak dropping.The addition value of dynamics earth pressure increases when seismic frequency and seismic input peak are reduced,while it decreases when the filled soil cohesion and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rise.Meanwhile,dynamic elastic modulus and foundation slope have no obvious influences on addition value of dynamics earth pressure.The slope will be instable if the seismic input peak exceeds 0.5g and be disruptive if seismic frequency is larger than 2.5 Hz.The mid-lower parts of retaining walls are in most heavy and obvious response to these factors,which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belly burst" in retaining wall that appears commonly in practical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aining wall earthquake characteristics earth fill dynamic respon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ative study of different theories on active earth pressure 被引量:1
2
作者 S.P.Yap F.A.Salman S.M.Shiraz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0期2933-2939,共7页
Determination of distribution and magnitude of active earth pressure is crucial in retaining wall designs. A number of analytical theories on active earth pressure were presented. Yet, there are limited studies on com... Determination of distribution and magnitude of active earth pressure is crucial in retaining wall designs. A number of analytical theories on active earth pressure were presented. Yet, there are limited studies on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eories. In this work,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eories with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is done using the PLAXIS software. The comparative results show that in terms of distribution and magnitude of active earth pressure, RANKINE's theory possesses the highest match to the PLAXIS analysis. Parametric studies were also done to study the responses of active earth pressure distribution to varying parameters Increasing soil friction angle and wall friction causes decrease in active earth pressure. In contrast, active earth pressure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soil unit weight and height of wall. RANK/NE's theory has the highest compatibility to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mong all theories, and utilization of this theory leads to proficient retaining wall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earth pressure retaining wall PLAXIS comparative study RANKINE's theory COULOMB's the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tive earth pressure for subgrade retaining walls in cohesive backfills with tensile strength cut-off subjected to seepage effects
3
作者 FU He-lin WANG Cheng-yang LI Hu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7期2148-2159,共12页
The commonly used Mohr-Coulomb(M-C) failure condition has a limitation that it overestimates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cohesive soils. To overcome this limitation, the tensile strength cut-off was applied where the pred... The commonly used Mohr-Coulomb(M-C) failure condition has a limitation that it overestimates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cohesive soils. To overcome this limitation, the tensile strength cut-off was applied where the predicted tensile strength is reduced or eliminated. This work then presented a kinematical approach to evaluate the active earth pressure on subgrade retaining walls in cohesive backfills with saturated seepage effects. An effective rotational failure mechanism was constructed assuming an associative flow rule. The impact of seepage forces, whose distribution is described by a closed-form solution,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analysis. The thrust of active earth pressure was derived from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equation, and an optimization program was then coded to obtain the most critical solution. Several sets of charts were produced to perform a parameter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aking soil cohesion into account has a distinct beneficial influence on the stability of retaining walls, while seepage forces have an adverse effect. The active earth pressure increases when tensile strength cut-off is considered, and this increment is more noticeable under larger cohe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earth pressure seepage effect subgrade retaining wall tensile strength cut-of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eudo-dynamic active earth pressure behind retaining wall for cohesive soil backfill
4
作者 马少俊 王奎华 吴文兵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1期3298-3304,共7页
A formula was derived for the computation of seismic active earth pressure behind retaining wall using pseudo-dynamic method.This formula considered the actual dynamic effect with variation of time and propagation of ... A formula was derived for the computation of seismic active earth pressure behind retaining wall using pseudo-dynamic method.This formula considered the actual dynamic effect with variation of time and propagation of shear and primary wave velocities through the soil backfills.The influence of tension crack in the top portion of the backfill under seismic loading was investigated.The effects of wall friction angle,soil friction angle,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eismic coefficients on the seismic active force were also explored.The parametric study shows that the total seismic active force increases as horizontal seismic coefficient increases,while i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in vertical seismic coefficient,internal friction angle and unit cohesion.The seismic active force calculated by the proposed method is larger than that calculated by previous the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active earth pressure pseudo-dynamic method tension cracked zone retaining wa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e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ctive earth pressure considering arching effect and actual slip surface 被引量:3
5
作者 HE Zhong-ming LIU Zheng-fu +1 位作者 LIU Xiao-hong BIAN Han-b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7期2032-2042,共11页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active earth pressure on retaining walls, a series of model tests with the horizontally translating rigid walls are designed.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is used to study the movement a...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active earth pressure on retaining walls, a series of model tests with the horizontally translating rigid walls are designed.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is used to study the movement and shear strain during the active failure of soil with height H and friction angle φ.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3 stages of soil deformation under retaining wall translation: the initial stage, the expansion stage and the stability stage. The stable sliding surface in the model tests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composed of two parts. Within the height range of 0.82 H-1.0 H, it is a plane at an angle of π/4+φ/2 to the horizontal plane. In the height range of 0-0.82 H, it is a curve between a logarithmic spiral and a plane at an angle of π/4+φ/2 to the horizontal. A new method applicable to any sliding surface is proposed for active earth pressure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arching effect. The active earth pressure is computed with the actual shape of the slip surface and compared with model test data and with predictions obtained by existing methods. The comparison shows that predictions from the newly proposed method are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measured data than the predictions from the other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retaining wall soil arching effect active earth press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加筋土挡土墙设计方法对比研究
6
作者 郭海强 李安洪 +2 位作者 肖卓琦 高柏松 王智猛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8,共6页
研究目的:传统加筋土挡墙存在变形不易控制等问题,在铁路领域应用较为慎重。为解决该问题,日本研发了刚性面板加筋土挡墙,至今已在铁路工程领域应用206 km,没有出现损坏或过度变形的情况,且经受住了大地震考验。因此,探究中日加筋土挡... 研究目的:传统加筋土挡墙存在变形不易控制等问题,在铁路领域应用较为慎重。为解决该问题,日本研发了刚性面板加筋土挡墙,至今已在铁路工程领域应用206 km,没有出现损坏或过度变形的情况,且经受住了大地震考验。因此,探究中日加筋土挡墙设计方法的差异,对完善我国加筋土挡墙设计体系具有借鉴意义。研究结论:(1)中日标准在加筋土挡墙的填土设计指标、筋材、破裂面及土压力计算、稳定性检算以及筋材构造等五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五个方面的差异均会导致挡土墙筋材尺寸的设计结果不同;(2)在不考虑构造要求情况下,中国标准相较于日本标准设计的筋材尺寸偏小,结构偏于危险;在考虑构造要求情况下,中国标准相较于日本标准的筋材尺寸偏大,结构更加安全;(3)本研究结果可为国内设计人员全面了解中、日加筋土挡墙设计方法的差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土挡墙 设计方法 填土设计指标 土压力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EPS垫层及轻量填土挡墙的墙后土压力及其减载效应
7
作者 许晓亮 王鑫佩 +2 位作者 曾林风 张庭风 乔素云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2,共9页
挡墙后铺设柔性垫层或回填轻量土,对其优化设计和降低成本有着重要的工程意义。通过开展不同级别荷载下的挡土墙物理模型试验,分析墙后铺设EPS柔性垫层、回填泡沫轻量土及二者同时施加时的墙后土压力大小及分布特征,并探讨相应的减载效... 挡墙后铺设柔性垫层或回填轻量土,对其优化设计和降低成本有着重要的工程意义。通过开展不同级别荷载下的挡土墙物理模型试验,分析墙后铺设EPS柔性垫层、回填泡沫轻量土及二者同时施加时的墙后土压力大小及分布特征,并探讨相应的减载效应。结果表明:挡土墙铺设柔性垫层、回填轻量土或二者同时施加时,墙后土压力均随埋深呈先增大后减小的“鼓肚”状非线性特征,土压力最大值多出现在1/2墙高处;同等荷载作用下,仅回填轻量土的减载效果相对较弱,减载率为10%~25%,而铺设柔性垫层的最大减载率较之提高了1.5倍,当二者同时施加时,减载效果最佳,最大减载率相应提高了近3倍;柔性垫层减载效果随着厚度的增加逐渐降低,但泡沫掺量对墙后回填轻量土的减载率影响更为敏感。工程中可考虑采用中等厚度的垫层,若墙后填土附加荷载较大,可适当提高回填泡沫轻量土的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垫层 轻量填土 挡土墙 墙后土压力 减载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石坝高喷桩防渗墙抗压强度与渗透系数相关性及分布模型研究
8
作者 何金文 张诗瑶 +1 位作者 胡世燃 潘春玲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0,共8页
防渗墙的抗压强度与渗透系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分布模型是影响土石坝防渗墙强度及大坝渗透可靠性的关键因素。收集了9座土石坝高喷桩防渗墙检测数据,采用AIC准则识别抗压强度与渗透系数的最优边缘分布类型与构造相关联合分布模型的最优Co... 防渗墙的抗压强度与渗透系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分布模型是影响土石坝防渗墙强度及大坝渗透可靠性的关键因素。收集了9座土石坝高喷桩防渗墙检测数据,采用AIC准则识别抗压强度与渗透系数的最优边缘分布类型与构造相关联合分布模型的最优Copula函数,Bootstrap方法模拟识别结果的统计不确定性。结果表明:抗压强度和渗透系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主要服从威布尔分布,构造两参数相关非正态联合分布的最优Copula函数为Frank Copula,识别结果差异主要来源于防渗墙施工质量导致的频率分布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土石坝高喷桩防渗墙强度可靠度与坝体/坝基渗透稳定可靠度分析提供简单、有效的分布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高喷桩防渗墙 联合分布模型 抗压强度 渗透系数 COPU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任意荷载作用的刚性挡土墙非极限被动土压力理论研究
9
作者 姚嘉楠 王艳萍 +4 位作者 袁辉 徐长节 方甫官 杨明雄 钟旭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7-1205,共9页
经典的土压力理论仅能计算挡土墙平动模式下的极限土压力。为了更接近真实工程情况,需要发展任意荷载作用及任意位移模式下的墙后黏性填土的非极限土压力理论。采用等效均布荷载的概念,将填土表面作用的任意类型荷载转化为均布荷载作用... 经典的土压力理论仅能计算挡土墙平动模式下的极限土压力。为了更接近真实工程情况,需要发展任意荷载作用及任意位移模式下的墙后黏性填土的非极限土压力理论。采用等效均布荷载的概念,将填土表面作用的任意类型荷载转化为均布荷载作用,在经典的土压力理论基础上,将刚性挡土墙看作理想刚塑性体和一系列弹簧的组合体,得到了黏土的土体刚度系数,由此改进了Coulomb土压力理论,推导了可以考虑任意荷载作用的任意位移模式下土体的非极限被动土压力一般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被动土压力的分布和大小、合力作用点的位置与挡土墙的位移模式、黏聚力大小和填土表面作用荷载密切相关,当等效均布荷载、黏聚力均为0时,该方法退化为Coulomb土压力理论。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和试验实测值吻合较好,证明该计算方法对于计算非极限状态下黏性土的被动土压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工程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极限被动土压力 任意位移模式 刚性挡墙 黏土 任意荷载作用 黏聚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开挖共同作用下地连墙受力变形机制模型试验研究
10
作者 迟民良 梁禄钜 +2 位作者 徐长节 杨开放 丁智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375,共11页
为揭示基坑降水与开挖共同作用下地连墙受力变形机制,开展了室内模型试验模拟基坑干砂开挖与降水开挖过程,采集了地连墙两侧水土压力、坑外地表沉降、地连墙弯矩及侧移等数据。通过对比不同工况条件下地连墙受力变形的变化特点及内在联... 为揭示基坑降水与开挖共同作用下地连墙受力变形机制,开展了室内模型试验模拟基坑干砂开挖与降水开挖过程,采集了地连墙两侧水土压力、坑外地表沉降、地连墙弯矩及侧移等数据。通过对比不同工况条件下地连墙受力变形的变化特点及内在联系,分析了基坑降水开挖对地连墙受力变形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基坑降水与基坑开挖均会改变地连墙两侧侧向土压力分布形式,与干砂开挖相比,降水开挖共同作用时侧向土压力变化更为显著,墙前被动土压力更小,墙后侧向土压力峰值位置则有所下移,地连墙由此产生更大的弯矩值,并诱发更显著的地连墙侧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基坑开挖 模型试验 地连墙侧移 孔隙水压力 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填土模量变化的返包式加筋土挡墙面板水平位移计算方法
11
作者 胡俊伟 罗瑞鹏 +2 位作者 王春海 钟莹庆 汪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035-6043,共9页
以返包式加筋土挡墙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面板位移的计算方法。将面板水平位移分为两部分计算:筋材应变引起的水平位移、加筋区在其背部水平土压力作用产生的整体水平位移。计算筋材应变引起的水平位移时,通过潜在破坏面、自然休止角将筋... 以返包式加筋土挡墙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面板位移的计算方法。将面板水平位移分为两部分计算:筋材应变引起的水平位移、加筋区在其背部水平土压力作用产生的整体水平位移。计算筋材应变引起的水平位移时,通过潜在破坏面、自然休止角将筋材分段计算,并假定筋材内力的水平分布,得到筋材应变引起的水平位移的简化计算模型。计算加筋区整体水平位移时,将加筋区等效为“悬臂梁”进行计算,考虑了加筋区弹性模量随高度的变化。本文的理论方法估算值与试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二者分布趋势基本一致,能够较好地计算返包式加筋土挡墙的面板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土挡墙 土压力 侧向位移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没式趾墙土压力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
12
作者 吉恩跃 傅中志 +1 位作者 甄峰 徐铭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1-45,共5页
潜没式趾墙广泛应用于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工程,目前对大坝填筑期及蓄水作用下潜没式趾墙墙背的土压力分布及变化规律尚不十分明确。针对一个简化的趾墙-面板坝平面有限元模型,通过在趾墙和堆石料之间设置接触面,研究接触面应力分布及趾... 潜没式趾墙广泛应用于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工程,目前对大坝填筑期及蓄水作用下潜没式趾墙墙背的土压力分布及变化规律尚不十分明确。针对一个简化的趾墙-面板坝平面有限元模型,通过在趾墙和堆石料之间设置接触面,研究接触面应力分布及趾墙土压力分布和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蓄水后,接触面上部正应力逐步减小而下部则略有增大,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规律,剪应力则由负变正;剪应力随着接触面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接触面达到极限剪应力的范围逐渐减小;施工到蓄水过程中,趾墙首先向上游发生水平位移,伴随法向力迅速增大而剪力减小至接近于0。有限元计算得到的土压力系数K为4.9~5.4,介于最大主动土压力系数K_a和最小被动土压力系数K_p值之间,因此由传统土压力理论计算得到的趾墙土压力与实际土压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用于分析潜没式趾墙的稳定性及其应力状态是不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没式趾墙 接触面 有限元法 土压力 土压力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路基挡墙碳减排方案优选及降碳策略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鲍学英 申中帅 +2 位作者 刘北胜 李慧 李子龙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42-3853,共12页
铁路路基挡墙在铁路路基全生命周期产生的碳排放不可忽视。为探析不同类型挡墙碳排放水平,选取3种典型挡墙展开研究,提取碳减排最优方案并剖析不同策略组合对其碳排放影响,进而提出碳减排综合策略。首先基于LCA理论,将加筋土挡墙、重力... 铁路路基挡墙在铁路路基全生命周期产生的碳排放不可忽视。为探析不同类型挡墙碳排放水平,选取3种典型挡墙展开研究,提取碳减排最优方案并剖析不同策略组合对其碳排放影响,进而提出碳减排综合策略。首先基于LCA理论,将加筋土挡墙、重力式挡墙及土钉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分为建材生产、建材运输、施工建造与运营维护4个阶段,基于功能单位,利用碳排放因子法并依据碳排放计算模型测算各类型挡墙各阶段与总碳排放量。研究结果表明,加筋土挡墙因边坡植被固碳能力使其全生命周期表征出固碳效应,且固碳量为197.300 t,重力式挡墙与土钉墙总碳排放量分别为489.344 t和51.834t,故将加筋土挡墙作为碳减排最优方案。然后以加筋土挡墙为研究对象,提取其设计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并利用敏感性分析方法识别出其碳排放最敏感的因素为边坡植被类型,其次为挡墙坡度。最后选取百喜草、结缕草、黑麦草3种植被与1∶0.4、1∶0.5、1∶0.6、1∶0.7这4种坡度,分析不同策略组合对加筋土挡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综合影响。研究表明,对碳汇能力较强的百喜草,降低坡度可提高全生命周期固碳量;对碳汇能力一般的结缕草,避免不利坡度以提高全生命周期固碳量;对碳汇能力较弱的黑麦草,提升坡度可提高挡墙全生命周期固碳量。研究成果可为铁路挡墙降碳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基挡墙 LCA理论 碳排放计算模型 加筋土挡墙 敏感性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楔体滑动的结合式加筋重力墙主动土压力 被引量:1
14
作者 方薇 唐深琛 +1 位作者 张万东兴 王亮亮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6-116,共11页
文章针对水平柔性拉筋和重力墙组合成的结合式加筋重力墙,开展基于三维楔块滑动模式的墙背主动土压力上限分析,模型建立考虑筋材拉断和筋材拔出2种不同模式,同时,公式推导体现非水平填土面、非竖直墙背、粗糙墙-土界面、土表荷载等因素... 文章针对水平柔性拉筋和重力墙组合成的结合式加筋重力墙,开展基于三维楔块滑动模式的墙背主动土压力上限分析,模型建立考虑筋材拉断和筋材拔出2种不同模式,同时,公式推导体现非水平填土面、非竖直墙背、粗糙墙-土界面、土表荷载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主动土压力随着挡墙长高比的减小而减小,且加筋可以增大破坏土体的滑裂角,从而显著降低墙后主动土压力,同时,相较于分离式加筋重力墙,结合式加筋重力墙的主动土压力更小;②随着墙背倾角α、填土倾角β的增大,主动土压力均持续增大,前者对主动土压力的影响更为显著。主动土压力随着内摩擦角φ与墙土界面摩擦角δ的增大而减小。同样地,内摩擦角对于主动土压力的影响远大于界面摩擦角;③主动土压力随筋材抗拉强度T的增大而迅速减小,而与筋材间距呈正相关,同时受竖向间距S_(z)的影响比横向间距S_(x)更大。结合实际施工可行性,0.4~0.6m可作为筋材间距推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重力式挡土墙 楔体滑动 主动土压力 上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地下连续墙土压力的现场实测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陕耀 董雅丞 +1 位作者 张旭辉 姚西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07-516,共10页
南京某超深基坑工程采用异形围护结构双层地下连续墙进行施工,双墙间土体处于非极限平衡状态,土压力分布演变形式及墙土间相互作用机制并不明确。为探明深基坑开挖施工引起的双墙间有限土体的土压力变化规律及墙外侧土拱效应对土压力分... 南京某超深基坑工程采用异形围护结构双层地下连续墙进行施工,双墙间土体处于非极限平衡状态,土压力分布演变形式及墙土间相互作用机制并不明确。为探明深基坑开挖施工引起的双墙间有限土体的土压力变化规律及墙外侧土拱效应对土压力分布的影响,采用现场实测分析结合物理模型计算的方法开展研究。首先,通过现场试验在土层中布设土压力监测点,获取基坑开挖过程中墙间土压力演变规律;其后,建立考虑土体分层的曲面锥形土拱模型,计算侧土拱发展引起的墙外土压力变化量,并结合试验数据的参数反演和误差分析对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展开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开挖施工对双墙间土体的影响总体呈现为挤压变形,有限土体受到的侧向约束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土体的抗剪强度;基坑开挖各工序中土方开挖过程对地层扰动最为显著;侧土拱效应进一步增大了浅层土体挡土墙侧土压力,而中深层土体中几乎没有侧土拱发展;考虑侧土拱效应的土压力计算结果较传统水土分算的Coulomb理论计算方法与现场实测结果更加吻合。本研究可为异型围护结构的深基坑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思路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连续墙 土压力 现场实测 侧土拱效应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绕墙底转动模式下装配式挡土墙土压力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傅旭东 张逸博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共7页
墙背土压力分布及大小是装配式挡土墙设计的关键依据。设计并开展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挡土墙现场试验,研究挡土墙在加载条件下的位移模式和土压力分布规律。以现场试验为原型,建立无黏性填土、墙背倾斜且粗糙的挡土墙理论计算模型,同时考... 墙背土压力分布及大小是装配式挡土墙设计的关键依据。设计并开展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挡土墙现场试验,研究挡土墙在加载条件下的位移模式和土压力分布规律。以现场试验为原型,建立无黏性填土、墙背倾斜且粗糙的挡土墙理论计算模型,同时考虑挡土墙位移模式与大小、土拱效应和土层间剪应力的影响,采用水平层分析法推导了绕墙底转动(RB)模式下挡土墙的土压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①该装配式挡土墙整体性能良好,绕墙底刚性转动。在RB模式下,墙顶处土体最先达到主动极限状态,土体从上至下逐渐达到极限状态;任意深度处的土体位移S_(c)达到7 mm时将达到极限状态,即S_(c)=0.16%H(H为墙高)。②本文理论解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计算公式可用于求解挡土墙绕墙底转动过程中的土压力分布及大小。③随着挡土墙转动幅度的增大,土压力分布曲线凹向逐渐明显,土压力合力作用点高度呈现先降低后回升的现象;挡土墙转动角度η=0.007 rad为挡土墙达到主动状态的临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挡土墙 现场试验 绕墙底转动(RB)模式 非极限主动土压力 水平层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挡土墙受力变形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巍 张逸博 姚洪锡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5-202,212,共9页
为了推广装配式挡土墙在边坡支挡中的应用,设计了一种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挡土墙。该新型挡土墙由实心混凝土预制块拼装而成,预制块间采用榫槽及水泥砂浆粘结进行连接;将其进一步细分为A、B两种类型,挡墙A预制块留预制孔,并在拼装完成后整... 为了推广装配式挡土墙在边坡支挡中的应用,设计了一种新型装配式混凝土挡土墙。该新型挡土墙由实心混凝土预制块拼装而成,预制块间采用榫槽及水泥砂浆粘结进行连接;将其进一步细分为A、B两种类型,挡墙A预制块留预制孔,并在拼装完成后整体插筋灌浆,挡墙B预制块不留预制孔。开展了装配式混凝土挡土墙现场试验,研究挡土墙的整体变形和上下预制块连接处的局部变形,验证榫槽结构和水泥砂浆粘结的可靠性;揭示挡土墙的位移模式和土压力分布规律,并通过修正库仑主动土压力得到了该挡土墙的主动土压力和变形土压力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榫槽结构和水泥砂浆粘结的连接形式较为可靠,挡墙A预制块间未产生相对转动,挡墙B预制块间仅在最大超载作用下产生轻微的上层预制块绕下层向外转动;预制孔中插筋灌浆能增强预制块间的整体性并提升墙身刚度。挡土墙在超载作用下整体绕基底中心转动,当超载为45 kPa、墙顶位移为0.23%H(H为墙高)时墙后填土达到主动极限状态,土压力呈非线性分布。提出的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可用于计算超载小于45 kPa时的主动土压力,并给出了挡土墙变形土压力与位移之间的关系曲线。该装配式混凝土挡土墙承载性能良好,可以进行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可为该新型装配式挡土墙的设计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挡土墙 土压力 混凝土预制块 现场试验 受力变形 位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透各向异性土层中考虑挡墙厚度的基坑稳态渗流解析解 被引量:1
18
作者 余俊 李东凯 +2 位作者 和振 张志中 张鑫全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151,共10页
本文对考虑厚度挡墙支护下渗透各向异性土层中基坑的二维稳态渗流进行了解析研究。根据对称性取基坑半截面,将周围土层划分为5个规则区域,采用坐标变换将渗透各向异性土层转换成等效各向同性土层,对各区域利用叠加法和分离变量法推导得... 本文对考虑厚度挡墙支护下渗透各向异性土层中基坑的二维稳态渗流进行了解析研究。根据对称性取基坑半截面,将周围土层划分为5个规则区域,采用坐标变换将渗透各向异性土层转换成等效各向同性土层,对各区域利用叠加法和分离变量法推导得到二维稳态渗流场、挡墙上水压力以及坑底出逸比降的显式解析解。对比保角变换和积分变换方法,本文解渗流场计算结果连续且无奇异点,且基坑水头和挡墙两侧水压力分布情况与数值软件分析一致性较好,说明本文解析解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本文解与不同计算方法得到的挡墙水压力结果对比分析发现,挡墙厚度d、竖直与水平向渗透系数比α对挡墙上水压力的影响不可忽略。分析α、d对挡墙底部水压力及出逸比降的影响,随着α和d的增大,基坑外侧挡墙底部水压力增大,基坑内侧挡墙底部水压力减小;随着α和d的逐渐减小,坑底出逸比降不断增大;当α和d较小时,考虑一维渗流情况得到的出逸比降安全性较低,且随着α和d的减小与本文解析解差距越来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稳态渗流 渗透各向异性 显式解析解 考虑厚度的挡墙 总水头分布 出逸比降 水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挖前抽水条件下基坑围挡两侧非极限土压力计算模型
19
作者 薛秀丽 刘治珩 +2 位作者 曾超峰 白宁 陈宏波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99-1708,1719,共11页
基坑开挖前的坑内抽水可引起围挡发生厘米级的侧移,但现行基坑设计理论仅提出了基于弹性支点法的土方开挖诱发围挡受力变形的计算方法,却并未提出如何计算基坑开挖前抽水引起的围挡侧移。若要沿用弹性支点法进行抽水侧移的计算,则如何... 基坑开挖前的坑内抽水可引起围挡发生厘米级的侧移,但现行基坑设计理论仅提出了基于弹性支点法的土方开挖诱发围挡受力变形的计算方法,却并未提出如何计算基坑开挖前抽水引起的围挡侧移。若要沿用弹性支点法进行抽水侧移的计算,则如何确定抽水过程中围挡两侧土压力分布成为关键。为了提出基坑开挖前抽水条件下围挡两侧土压力的计算模型,首先提出了基坑开挖前抽水过程中围挡两侧土体受扰动区形态与范围;然后探明了扰动区内土体应变分布规律并提出土体应变分布模式;进一步地,建立了土体应变与围挡侧移的数学方程,并结合土体应力−应变方程最终构建了开挖前抽水条件下考虑基坑围挡侧移影响的土压力计算模型。所提出的土压力模型能够反映基坑开挖前抽水过程中围挡侧移对土压力的非线性影响,公式形式简单,参数取值方便,可为后续预测抽水引起的基坑围挡侧移提供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围挡位移 开挖前降水 应变状态模式 应力路径 非极限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拱效应的多层土体墙后主动土压力模式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文彪 吕延豪 游龙飞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4-210,共7页
土拱效应已经被广泛证明存在于岩土工程中,然而关于土拱效应的土压力研究目前常局限于单层土体,对于多层土体墙后主动土压力的分布规律尚不清楚。基于土拱效应理论,提出了多层土体挡土墙后非线性主动土压力求解公式,并通过两种典型地层... 土拱效应已经被广泛证明存在于岩土工程中,然而关于土拱效应的土压力研究目前常局限于单层土体,对于多层土体墙后主动土压力的分布规律尚不清楚。基于土拱效应理论,提出了多层土体挡土墙后非线性主动土压力求解公式,并通过两种典型地层研究了土体内摩擦角和墙土摩擦角对主动土压力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计算公式能够很好地描述多层土体墙后主动土压力分布规律,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当上、下土层参数一致时,该公式可以退化成单一土层土压力计算模型;当墙土摩擦角充分发挥时,上层土体墙后土压力受土体内摩擦角影响明显,而当墙土摩擦角部分发挥时,下层土体墙后土压力受墙土摩擦角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拱效应 挡土墙 多层土体 主动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