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1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rly Miocene micromammal fossils from Gucheng in Linxia,Gansu,China
1
作者 WANG Ban-Yue QIU Zhu-Ding LI Lu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32,共31页
The micromammal fossils collected from the Shangzhuang Formation of the Linxia Basin,Gansu,are described here.The assemblage consists of 16 species of 13 genera belonging to 7 families,including one new species and on... The micromammal fossils collected from the Shangzhuang Formation of the Linxia Basin,Gansu,are described here.The assemblage consists of 16 species of 13 genera belonging to 7 families,including one new species and one taxon previously unknown from China.Among them 5 genera are Oligocene holdovers and 11 genera/species are known to make their first appearances in Early Miocene,indicating an Early Miocene age for the Gucheng Fauna.The absence of Oligocene survivors such as Tataromys,Yindirtemys,Eucricetodon and Tachyoryctoides,which usually occur in the Xiejian age of Early Miocene,and the presence of newcomers Protalactaga,Megacricetodon and Gobicricetodon,that made their first appearance only in the Shanwangian age of late Early Miocene,suggest that the Gucheng Fauna is of a later age of Early Miocene.The new species,Sinolagomys guchengensis,showing more derived morphology than in S.ulunguensis,seems to support an assessment of the fauna in Shanwangian age.Thus,the Gucheng Fauna may belong to late Early Miocene Shanwangian,partially equivalent to MN 3/4 of the European land mammal zonation.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fauna indicates that the palaeoecological condition of the Gucheng area might still be a predominantly arid shrub-steppe in late Early Mi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cheng LINXIA GANSU late early Miocene Shangzhuang Formation micromammal fossi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w fossil materials of Sus lydekkeri from the Early Pleistocene Shanshenmiaozui site in Nihewan Basin of North China
2
作者 TONG Hao-Wen CHEN Xi +1 位作者 ZHANG Bei SUN Ji-Jia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0-241,共32页
Suid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taxa among the Pleistocene mammalian fauna in China.However,its phylogenetic taxonomy and evolution are far from clear.The newly recovered suid fossil materials from the Early Pleistocen... Suid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taxa among the Pleistocene mammalian fauna in China.However,its phylogenetic taxonomy and evolution are far from clear.The newly recovered suid fossil materials from the Early Pleistocene Shanshenmiaozui site in Nihewan Basin in North China provide new insight into the evolution of its kind in North China.The new materials include partial skulls and mandibles of males,and most of their teeth were preserved in situ.The specimens can be referred to the species Sus lydekkeri,which is the only species of Sus found in North China from the Early Pleistocene.The fossils of the once reported Pleistocene species“Potamochoerus chinhsienensis”should also be provisionally included in the species S.lydekkeri according to its form and size,which at least now excludes it from Potamochoerus.The species S.lydekkeri is very close to the extant species S.scrofa,and even was combined into the latter as a chronological subspecies by some authors,while its larger size,prominent preorbital fossa,backwardly positioned infraorbital foramen,frequently appearing verrucosic type(at least the intermediate type of the male lower canine),and simple crown structures support its validness as an independent species.The Early Pleistocene form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larger size,lower L/W ratio of cheekteeth,both upper and lower M3s having no more than three lobes,and the male lower canine is exclusively of a verrucosic type.Suid fossils are a very good indicator of paleoenvironments and paleoclimate.Both the northern and the southern faunas in China contain suid fossils throughout the Pleistocene Epoch,while the southern fauna has prominently more diversified taxa and more abundant fossil collections;whether that is caused by different origins or by environmental modifications is still not cl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nshenmiaozui of Nihewan North China early Pleistocene Sus lydekke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IN-128算法的中间相遇攻击 被引量:1
3
作者 杜小妮 郑亚楠 +1 位作者 梁丽芳 李锴彬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7-334,共8页
RAIN是一族SPN结构的轻量级分组密码算法,该算法具有软硬件实现效率高、安_全性强等特点。中间相遇攻击被广泛应用于分组密码算法的安全性分析中。该文通过分析RAIN-128的结构特性和截断差分特征,利用差分枚举技术分别构造了4轮和6轮中... RAIN是一族SPN结构的轻量级分组密码算法,该算法具有软硬件实现效率高、安_全性强等特点。中间相遇攻击被广泛应用于分组密码算法的安全性分析中。该文通过分析RAIN-128的结构特性和截断差分特征,利用差分枚举技术分别构造了4轮和6轮中间相遇区分器,给出了8轮及10轮的中间相遇攻击。当攻击轮数为8轮时,预计算阶段的时间复杂度为2^(68)次8轮RAIN-128加密,存储复杂度为2^(75)bit,在线攻击阶段的时间复杂度为2^(109)次8轮加密,数据复杂度是2^(72)个选择明文;当攻击轮数为10轮时,预计算阶段的时间复杂度为2^(214)次10轮加密,存储复杂度为2^(219)bit,在线攻击阶段的时间复杂度为2^(109)次10轮加密,数据复杂度是2^(72)个选择明文,分析结果显示,RAIN-128可以抵抗中间相遇攻击,并具有较高的安全冗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组密码 rain-128 中间相遇攻击 差分枚举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ffichthys wui sp. nov., a new perleidid fish from the Early Triassic of Jiangsu and Anhui, 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XU Guang-Hui YUAN Zhi-Wei +3 位作者 REN Yi LIAO Jun-Ling ZHAO Li-Jun SONG Hai-Jun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5-185,共21页
Perleididae is a group of stem neopterygian fishes known only from the Triassic.Here,we report the discovery of a new perleidid,Teffichthys wui sp.nov.,based on six well-preserved specimens from the late Smithian(Olen... Perleididae is a group of stem neopterygian fishes known only from the Triassic.Here,we report the discovery of a new perleidid,Teffichthys wui sp.nov.,based on six well-preserved specimens from the late Smithian(Olenekian,Early Triassic)marine deposits of Jurong,Jiangsu and Chaohu,Anhui,China.This new discovery documents the third and youngest species of Teffichthys,which is slightly younger than the Dienerian(Induan)T.elegans from Guizhou and the early Smithian T.madagascariensis from Madagascar.The new species shows diagnostic features of Teffichthys(presence of a spiracular,38-41 lateral line scales,and no more than three epaxial rays in the caudal fin)but differs from T.madagascariensis and T.elegans in some autapomorphies(e.g.,a horizontal opercle/subopercle contact and smooth scales with a nearly straight posterior margin).The diagnostic features for the genus Teffichthys and the family Perleididae are emended based on detailed comparisons of the new taxon with other perleidids.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perleidids with other stem neopterygians are discussed using a cladistic approach,and the result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of main stem neopterygian cla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ngsu ANHUI early Triassic Perleidiformes OSTEOLOGY PHYLOGEN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early maturing elite genotypes based on MTSI and MGIDI indexes:an illustration in upland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 被引量:1
5
作者 D S RAJ Supritha PATIL Rajesh S. +2 位作者 PATIL Bhuvaneshwara R. NAYAK Spurthi N. PAWAR Kasu N.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CAS 2024年第3期253-265,共13页
Background Globally,the cultivation of cotton is constrained by its tendency for extended periods of growth.Early maturity plays a potential role in rainfed-based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 especially in the current era... Background Globally,the cultivation of cotton is constrained by its tendency for extended periods of growth.Early maturity plays a potential role in rainfed-based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 especially in the current era of climate change.In the current study,a set of 20 diverse Gossypium hirsutum genotypes were evaluated in two crop seasons with three planting densities and assessed for 11 morphological traits related to early maturity.The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genotype(s)that mature rapidly and accomplish well under divers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two robust multivariate techniques called multi-trait stability index(MTSI)and multi-trait genotype-ideotype distance index(MGIDI).Results MTSI analysis revealed that out of the 20 genotypes,three genotypes,viz.,NNDC-30,A-2,and S-32 accomplished well in terms of early maturity traits in two seasons.Furthermore,three genotypes were selected using MGIDI method for each planting densities with a selection intensity of 15%.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genotypes selected based on MGIDI method highlighted that the breeders could focus on developing early-maturing genotypes with specific traits such as days to first flower and boll opening.The selected genotypes exhibited positive genetic gains for traits related to earliness and a successful harvest dur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pickings.However,there were negative gains for traits related to flowering and boll opening.Conclusion The study identified three genotypes exhibiting early maturity and accomplished well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The multivariate methods(MTSI and MGIDI)serve as novel approaches for selecting desired genotypes in plant breeding programs,especially across various growing environments.These methods offer exclusive benefits and can easily construe and minimize multicollinearity iss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MTSI MGIDI Genotype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early maturity Multi-trait Multi-environ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透明水文地质模型的工作面顶板水害预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连会青 晏涛 +4 位作者 尹尚先 徐斌 康佳 周旺 闫国成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9-271,共13页
我国西部矿区因地质条件复杂,煤层顶板水害问题日渐突出,传统水害预警手段难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为解决水害预警中指标选取、预警方法及标准构建等核心问题,系统开展了顶板水害预警的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分析及智能化平台建设工作... 我国西部矿区因地质条件复杂,煤层顶板水害问题日渐突出,传统水害预警手段难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为解决水害预警中指标选取、预警方法及标准构建等核心问题,系统开展了顶板水害预警的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分析及智能化平台建设工作。首先,在传统透明地质模型基础上提出了透明水文地质模型的概念,引入动态更新功能并明确其设计实现思路;其次,基于顶板水害发育“3阶段”机理分析,提出指标选择应遵循约束性、独立性和持续性“3原则”,确定了地表水特征、含水层结构及性质、隔水层结构及性质、采动影响围岩运移特征及水文要素动态变化特性5大类主要影响因素,共从中提取出14项可量化指标构成顶板水害预警指标体系;根据已有事故案例、现场水文观测数据变化规律和相关标准规范,提出由4个预警指标参与的智能水害预警方法,划分出4个等级的预警级别、标准和应对措施;以透明水文地质模型为逻辑底层,内嵌预警指标、方法、标准和多态接口,集成开发了具备3个层级、6个核心功能的顶板水害智能化预警平台,该平台通过触发器和轮询的混合预警机制,实现了多指标综合评价与预警;最后,平台在西部某煤矿进行了为期1 a的示范应用,期间成功发出15次预警信息,其中10次为监测设备异常预警,5次为水害信息预警,所有预警均提前采取了有效应对措施。结果表明:该平台的应用验证了预警指标、方法、标准和平台的有效性与适用性。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优化预警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以提升平台的预警精度和响应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水文地质模型 顶板水害 预警指标体系 预警方法 智能化预警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稠密雨量观测的四川省复杂地形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周秋雪 康岚 +1 位作者 龙柯吉 冯良敏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2-310,共9页
基于四川省空间稠密的3454个站点逐小时降水资料及高精度格点海拔高度资料,对四川省7个区域近10年的降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四川省汛期雨量有三个大值中心:盆地西南部雅安、盆地西北部安州区和攀西地区南部盐边,其中安州区是全... 基于四川省空间稠密的3454个站点逐小时降水资料及高精度格点海拔高度资料,对四川省7个区域近10年的降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四川省汛期雨量有三个大值中心:盆地西南部雅安、盆地西北部安州区和攀西地区南部盐边,其中安州区是全省的大暴雨中心,汛期雨量主要由R_(24)≥100 mm的天气过程贡献。(2)受山脉走向和地形陡峭程度影响,盆周大值区形态和等值线梯度均有明显差异,且累积雨量越大,站点越向山脉迎风坡集中。(3)夜雨比率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弱,其中攀枝花夜雨比率为全省最大。(4)大雨及以上量级的强降水雨日分布与地形关系密切,大暴雨日站点仅分布在盆地西部与高原的陡峭过渡区。另外盆地西北部暴雨日中出现小时雨强≥50 mm·h^(-1)的站点比率最高。(5)相较持续性大雨而言,持续性暴雨的站点分布受迎风坡地形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强降水 陡峭地形 夜雨 汛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2月华东和华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成因和可预报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赵俊虎 赵语欣 +3 位作者 贾小龙 张涵 熊开国 曾宇星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9,共13页
利用全国2374个站点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的海温资料,研究了2024年2月华东和华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成因和可预报性。结果表明:2024年2月上旬和下旬这两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发... 利用全国2374个站点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的海温资料,研究了2024年2月华东和华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成因和可预报性。结果表明:2024年2月上旬和下旬这两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发生地区重叠度高,冰雪灾害严重;影响两次过程的副热带和中高纬环流系统配置较为一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稳定偏强和偏西,西伯利亚高压、南支槽和西北太平洋反气旋阶段性同步偏强,形成较强的协同作用,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导致冷空气南下,副高、南支槽和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同步增强则为华东和华中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2023年5月至2024年4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El Nino事件,冬季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三大洋海温异常共同导致了副高持续偏强,也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的阶段性发展和增强,为2月的两次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次季节模式对两次过程的预报时效在1~2周左右,起报时间在2周以上时,目前模式无法准确预测欧亚中高纬环流系统的异常特征,导致对两次过程的预测能力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冻雨 El Nino 成因 次季节可预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低温雨雪冰冻气象等级及时空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谷秀杰 田金华 +2 位作者 王友贺 齐伊玲 郭紫薇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323,共11页
利用河南1991—2020年冬半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确定低温阈值,明确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及持续时间,计算各个站气象指数并进行等级划分。对分级结果进行时空特征统计及典型个例分析,结果表明:豫西山区为低温雨雪冰冻高发区,豫西南盆地和... 利用河南1991—2020年冬半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确定低温阈值,明确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及持续时间,计算各个站气象指数并进行等级划分。对分级结果进行时空特征统计及典型个例分析,结果表明:豫西山区为低温雨雪冰冻高发区,豫西南盆地和豫西北为低发区;所有站点从轻度到特重等级多年平均频次均为依次递减趋势;纬度高低与低温雨雪冰冻发生频次和等级并不是正相关关系,低纬度站点发生特重等级的频次甚至多于高纬度和山区站点。2001年低温雨雪冰冻站次最多且强度大,2007年站次最少且均为轻度,2018年低温雨雪冰冻较严重;1月累计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站次为各月之首,其次是2月。气温和降水是影响低温雨雪冰冻的关键因子,气温低、降水量大有利于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发生,温度是影响高海拔地区冰冻等级的主要因子,累计降水量是影响平原地区冰冻等级的主要因子。天气系统位置、强度及移动速度决定着低温雨雪冰冻发生区域、等级和持续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冰冻 气象等级 时空特征 典型个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射病院前急救专家共识(2024版)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涛 赵悦 +9 位作者 王猛 朱海燕 李晨 陈玉剑 邢沁蕊 宋青 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 海南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海南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5-253,共9页
高温高湿环境下发生的热射病是威胁生命的急性热损伤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治对患者生存和预后至关重要,早期识别、快速评估和现场降温是热射病院前救治的核心。目前,热射病的院前急救尚缺乏规范的应用流程。为此,... 高温高湿环境下发生的热射病是威胁生命的急性热损伤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治对患者生存和预后至关重要,早期识别、快速评估和现场降温是热射病院前救治的核心。目前,热射病的院前急救尚缺乏规范的应用流程。为此,由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发起,联合地方院前急救、急诊、重症等领域的专家,聚焦于热射病的预防、现场及救护车上的处置、急诊室早期救治等方面,共同编写了《热射病院前急救专家共识(2024版)》,形成了10条推荐意见,旨在为科学规范地进行热射病的院前急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院前急救 早期救治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的科学预防、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斌 王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5-395,共11页
我国胃癌防治工作面临发病率高、疾病负担重、防控体系待完善等多重挑战,构建“预防-诊断-治疗”三位一体的精准防控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在疾病预防维度,基于循证医学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展现出显著优势;高危肠上皮化生的内镜诊断... 我国胃癌防治工作面临发病率高、疾病负担重、防控体系待完善等多重挑战,构建“预防-诊断-治疗”三位一体的精准防控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在疾病预防维度,基于循证医学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展现出显著优势;高危肠上皮化生的内镜诊断新技术已启动临床转化,可精准识别高危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诊断技术创新方面,新近报道的内镜分子成像和液体活检等早期胃癌筛查新技术能显著提升检出率。治疗策略优化层面,免疫、靶向和放疗等综合治疗以及基于分子分型的个性化治疗新策略,为不同分子亚型的胃癌患者带来临床获益。当前,高通量多组学测序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融合;未来,这些新兴技术有望加快解决胃癌防控领域的诸多关键科学问题,促进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跨越式发展,推动我国胃癌防治从经验医学、循证医学向精准医学的范式转变,最终实现发病率和病死率“双下降”的“健康中国”宏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预防 早期诊断 治疗 精准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优质大果鲜食白肉枇杷新品种早白香的选育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朝军 蒋际谋 +6 位作者 许奇志 陈秀萍 胡文舜 苏文炳 张雅玲 陈永萍 郑少泉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3-1127,共5页
早白香是从早钟6号×新白2号杂交群体中选育的早熟优质大果白肉枇杷新品种。树势中庸偏强,中心干较明显,枝梢较长壮,分枝力较强。单果质量57.1~66.1 g;果实倒卵形或近圆形,果基斜肩或钝圆,果顶平广;果皮黄白色-淡橙红色,果面茸毛密... 早白香是从早钟6号×新白2号杂交群体中选育的早熟优质大果白肉枇杷新品种。树势中庸偏强,中心干较明显,枝梢较长壮,分枝力较强。单果质量57.1~66.1 g;果实倒卵形或近圆形,果基斜肩或钝圆,果顶平广;果皮黄白色-淡橙红色,果面茸毛密生,茸毛短,果粉薄,锈斑少,条斑明显,果点密度较密、大小中等;萼片姿态外凸,萼孔闭合;果肉白色-黄白色,厚8.9~10.8 mm;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12.3%~15.8%,可食率71.3%~76.4%,肉质细嫩、化渣、汁液多、浓甜、味鲜,风味佳;种子4~5个·果^(-1);在福建福州,果实3月下旬至4月中旬成熟。多枝组高接换种后第2年可少量开花,高接换种后第3~5个生长周期的株产分别为7.6、20.3、32.7 kg,早结、丰产、稳产。适宜福建、重庆、四川、广西、云南等枇杷产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 新品种 早白香 早熟 优质 大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浆前期低温弱光复合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雅杰 郭靖豪 +7 位作者 丛舒敏 蔡沁 徐益 孙亮 郭保卫 邢志鹏 杨文飞 张洪程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5-417,共13页
以软米粳稻南粳9108和常规粳稻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通过人工气候室设置梯度温度模拟水稻灌浆前期(齐穗至穗后20d)温度动态递减变化,设置灌浆前期动态低温和低温弱光处理,并以室外温光作为对照(CK),研究灌浆前期低温弱光对水稻产量及其构... 以软米粳稻南粳9108和常规粳稻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通过人工气候室设置梯度温度模拟水稻灌浆前期(齐穗至穗后20d)温度动态递减变化,设置灌浆前期动态低温和低温弱光处理,并以室外温光作为对照(CK),研究灌浆前期低温弱光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生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灌浆前期低温和低温弱光处理均降低水稻产量,低温弱光处理减产显著。灌浆前期低温弱光处理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低温处理降低结实率,而千粒重有所增加。与CK相比,灌浆前期低温和低温弱光处理均降低水稻成熟期干物质重和穗部干重,叶和茎鞘干物质积累量较高;倒一叶、倒二叶和倒三叶SPAD值均呈上升趋势,表现为低温弱光>低温>CK;剑叶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呈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和H_(2)O_(2)含量较高。就稻米品质而言,与CK相比,灌浆前期低温处理下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变优,而低温弱光处理下稻米加工品质变劣。与CK相比,灌浆前期低温处理下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胶稠度下降,蛋白质含量降低,食味值降低;而低温弱光处理下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胶稠度下降,蛋白质含量增加,食味值降低。因此,灌浆前期低温和低温弱光均降低稻米食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浆前期 低温弱光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信息系数法的卧沙溪滑坡变形相关性分析及预警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尚敏 王殿鹏 +2 位作者 易庆林 袁朔 宋云鹏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2-580,共9页
本篇以三峡库区卧沙溪滑坡为研究对象,运用最大信息量法对滑坡变形影响因素相关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降雨是坡体加速变形的主要诱因,库水位变化仅起到加速滑坡变形的作用,而非既有研究认为的动水压力型滑坡。为提升滑坡预警和预... 本篇以三峡库区卧沙溪滑坡为研究对象,运用最大信息量法对滑坡变形影响因素相关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降雨是坡体加速变形的主要诱因,库水位变化仅起到加速滑坡变形的作用,而非既有研究认为的动水压力型滑坡。为提升滑坡预警和预测的准确度,采用了最大信息系数法(MIC)与改进的切线角法,对近8年来滑坡次级滑体发生的4次阶跃变形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引发这些阶跃变形的降雨阈值和位移速率阈值。基于这些阈值,建立了一个更加完善的新型预警模型。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提升对卧沙溪滑坡的监测水平,也为类似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沙溪滑坡 定量分析 最大信息系数 预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雨-干湿循环-荷载综合作用下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志刚 何斯华 +2 位作者 黎凯 黄红明 章泽鹏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2,共9页
为研究酸雨环境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力学性能,通过室内试验模拟水泥稳定碎石受酸雨、干湿循环和荷载循环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对试件进行中性化测试和微观检测,揭示不同酸度、干湿循环周期和荷载循环次数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强度劣... 为研究酸雨环境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力学性能,通过室内试验模拟水泥稳定碎石受酸雨、干湿循环和荷载循环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对试件进行中性化测试和微观检测,揭示不同酸度、干湿循环周期和荷载循环次数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强度劣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7个周期的干湿循环作用下,水泥稳定碎石试件的强度会随着溶液酸性的增强而增加,并且在短期的酸雨侵蚀试验中,试件内部的中性化程度很低;在pH=3的酸雨环境中,随着干湿循环作用次数的增加,试件由外而内不断劣化,其强度随之降低;在同样的酸雨环境中,干湿循环和荷载循环综合作用对试件强度的削弱更为明显,而且两者作用的顺序不同亦会对试件强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因素作用下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演化模型,通过与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该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可用于旧路改造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残余强度的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干湿循环 荷载循环 水泥稳定碎石 强度 演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秋雨期极端降水事件及其环流特征
16
作者 唐红玉 吴遥 +2 位作者 董新宁 白莹莹 魏麟骁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1-723,共13页
利用1961—2022年华西地区373个气象观测台站秋季降水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西秋雨期持续性与非持续性两类极端降水事件的最新变化特征,并从关键大气环流系统等角度,对两类事件的环流特征及差异... 利用1961—2022年华西地区373个气象观测台站秋季降水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西秋雨期持续性与非持续性两类极端降水事件的最新变化特征,并从关键大气环流系统等角度,对两类事件的环流特征及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2年来,华西秋雨期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呈降水量和频次增加、强度增强和对秋季总降水量贡献率增加的变化趋势;而非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呈降水量减少,强度、频次及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率变化不明显的特征。两类极端降水事件发生时,北半球欧亚中高纬度均为“两槽一脊”的环流型且槽脊的位置基本一致,但强度有较大差异:持续(非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发生时,黑海和里海以北槽、巴尔喀什湖和贝加尔湖以北脊及鄂霍次克海以东以北槽偏强(弱),低纬度地区印缅槽偏强(相对稍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更偏北偏西(相对偏南偏东)。华西秋雨期内发生的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过程中,除对流层中低层大尺度环流背景对其极为有利外,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北界会提前南退东缩,副热带西风急流建立发展,故提前关注和监测南亚高压的移动路径和形态变化以及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变化,可以为提前预测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提供前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秋雨 极端降水 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其抗旱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虓 陈德来 +3 位作者 刘自成 李静 施万喜 孟建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5,共7页
为研究陇东旱地育成冬小麦品系的抗旱性与抗旱功能基因的关系,以6个旱地冬小麦新品系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2022—2023年2个生长季在陇东学院西峰旱作农业试验站设置雨养无灌溉(CK)、旱棚防雨(干旱胁迫)和调控灌溉3个水分处理,测... 为研究陇东旱地育成冬小麦品系的抗旱性与抗旱功能基因的关系,以6个旱地冬小麦新品系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2022—2023年2个生长季在陇东学院西峰旱作农业试验站设置雨养无灌溉(CK)、旱棚防雨(干旱胁迫)和调控灌溉3个水分处理,测定各品系冬小麦产量,评价其抗旱性,并分析了抗旱相关功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和供水充足(含水量为70%田间持水量)情况下,6个小麦品系产量差值变化不一致,品系C(‘1576-2-0-2’)和品系D(‘15119-1-0-2’)两年试验结果的差值均最小,其余4个品系差值均超过平均差值。由雨养无灌溉试验结果可知,2022年为大旱年份,品系C、D的产量在6个供试品系中分别位居第1和第3,抗旱系数分别为0.89和1.02;2023年为相对丰水年,品系C、D的抗旱系数分别为0.77和1.12,说明这两个品系对气候异常不敏感,抗旱性良好。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6个小麦品系在灌浆期干旱胁迫下旗叶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TaCRT-D基因在6个品系中的表达水平最高,Wdreb2、XTH-7A、WIip19、TaCRT-D在品系C、D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品系。田间试验结果与PEG-6000高渗溶液模拟发芽期和苗期干旱胁迫的鉴定结果相一致,表明6个品系中‘1576-2-0-2’和‘15119-1-0-2’品系抗旱性强,且干旱胁迫下灌浆期旗叶中抗旱功能基因TaCRT-D的表达量可以作为冬小麦早期世代抗旱选择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冬小麦 早期世代 干旱胁迫 抗旱基因 育种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分析与探讨
18
作者 蒋宏毅 李丽 +3 位作者 丁晶 包文超 翟颖 马秀丹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60,共7页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高效的地震预警服务对于降低人员伤亡、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至关重要。预警服务的时效性,定义为从地震发生时刻至地震警报(一般指地震预警系统发出的第一报)发出的时间差。时效性是地震预警系统工程的重要评估指标,其...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高效的地震预警服务对于降低人员伤亡、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至关重要。预警服务的时效性,定义为从地震发生时刻至地震警报(一般指地震预警系统发出的第一报)发出的时间差。时效性是地震预警系统工程的重要评估指标,其关系到地震预警的盲区大小和为地震预警区提供的避险逃生时间,即预警时间的长短。因此,缩小地震警报的用时,优化和控制时延是地震预警系统最重要的技术。本文探讨了地震预警的原理及其工程架构,重点分析影响预警时效性的关键因素,并据此提出控制预警时效性的策略和关键保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效性 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预警时间 地震预警终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用航空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报预警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昊 徐琪 +5 位作者 曹阳 慕熙昱 王体健 严殊祺 杨华栋 花家嘉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0-351,共12页
随着“一带一路”背景下通用航空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国家低空空域管理的改革,我国通用航空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与之相匹配的专用机场建设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低空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监测成为影响通用航空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梳理、... 随着“一带一路”背景下通用航空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国家低空空域管理的改革,我国通用航空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与之相匹配的专用机场建设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低空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监测成为影响通用航空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梳理、比较已有研究成果,总结国内外通用航空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报预警技术的发展成果,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借鉴。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法与特征归纳法,对比分析并归纳总结了当前通用航空气象预报服务的研究进展与实践成果。文章具体从通用航空气象预报业务现状、影响通用航空安全的主要气象灾害要素、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技术和通用航空气象服务的发展等4个方面梳理了已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后续有必要从通用航空相关气象灾害生消机理、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研发、业务流程及相关政策法规工作等方面开展研究,进一步完善通用航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为全面推进公共运输航空与通用航空的战略部署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用航空 气象灾害 预报预警 航空气象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年贫困经历降低了老年消费福祉吗? 被引量:1
20
作者 盛亦男 张猛 陶涛 《人口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28,共16页
在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发展银发经济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举措。文章使用CHARLS2014年中国居民生命历程调查和2018年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早年贫困经历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文... 在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发展银发经济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举措。文章使用CHARLS2014年中国居民生命历程调查和2018年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早年贫困经历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文章基于生命历程理论,发现早年贫困经历不仅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消费水平,还抑制了消费结构升级;该结论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后仍然成立。研究基于劣势累积理论发现早年贫困经历对老年人消费会产生三重劣势累积效应,即通过塑造节俭型消费习惯,降低认知能力以及弱化健康水平,使老年人消费降低。由于个体向上社会流动以及积极良性的社会互动可以缓解早年贫困经历的劣势累积过程,文章关注家庭社会资本与互联网应用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发现家庭社会资本会弱化早年贫困经历对老年人消费的不利影响并提升消费;但是受到数字鸿沟的影响,互联网使用没有对老年人消费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早年不同类型的贫困经历对老年人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健康和经济贫困经历对消费的负向影响显著,但是食物贫困经历的影响不明显,这意味着早年的健康贫困经历和经济贫困经历存在显著的劣势累积效应,从而对消费水平产生抑制作用。文章的政策启示是:发展银发经济要充分认识生命历程中早年贫困经历对老年人消费产生的影响,在家庭层面应积极构建社会资本培育体系,扩大家庭的社会网络;在社区层面应开展提升老年人认知能力和数字素养等方面的培训活动,增强消费能力;在政府层面要优化老年健康服务和社会保障政策,削弱储蓄动机;通过家庭、社区、政府共建体系降低早年贫困经历的劣势累积效应。未来公共老龄政策服务体系要以覆盖全人口从童年、成年以及老年整个生命周期的视角切入,兼顾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人群的差异性需求,以政策干预的方式打破劣势累积过程,增进老年人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年经历 家庭社会资本 老年消费 银发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