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4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草畏和2,4-滴二甲胺盐在天然草原土壤和牧草中的消解动态研究
1
作者 王玉灵 牛树君 +3 位作者 赵峰 余海涛 张新瑞 胡冠芳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866-872,共7页
除草剂混用组合麦草畏+2,4-滴二甲胺盐能有效防除天然草原优势毒草黄帚橐吾等,施用除草剂后的安全放牧时间对确保家畜安全至关重要。为确定施用除草剂后的安全放牧时间和制定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提供参考,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除草剂混用组合麦草畏+2,4-滴二甲胺盐能有效防除天然草原优势毒草黄帚橐吾等,施用除草剂后的安全放牧时间对确保家畜安全至关重要。为确定施用除草剂后的安全放牧时间和制定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提供参考,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对甘肃碌曲天然草原土壤和牧草中480 g/L麦草畏水剂和55%2,4-滴二甲胺盐水剂的残留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80 g/L麦草畏水剂和55%2,4-滴二甲胺盐水剂在天然草原土壤和牧草中的残留消解动态曲线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8、4.7 d,在牧草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5、13.6 d。且480 g/L麦草畏水剂较55%2,4-滴二甲胺盐水剂更易在土壤和牧草中快速消解,但二者均属于易降解除草剂。依据这2种除草剂在牧草中的残留量和国内外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在天然草原喷施除草剂组合480 g/L麦草畏水剂+55%2,4-滴二甲胺盐水剂防除草原优势毒草黄帚橐吾等时,在施药后30~45 d放牧,对牛、羊等家畜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草畏 2 4-滴二甲胺盐 天然草原 土壤 牧草 消解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矿化水及秸秆隔层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2
作者 赵廷红 袁文磊 苏宗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2,共9页
为探究弱矿化水及秸秆隔层处理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入渗蒸发试验,研究在淡水和不同矿化度弱矿化水(1、2、3 g/L)灌溉情况下秸秆隔层埋深0、10、20 cm时供试土壤的水盐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入渗阶段湿润锋与入渗时间呈幂函... 为探究弱矿化水及秸秆隔层处理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入渗蒸发试验,研究在淡水和不同矿化度弱矿化水(1、2、3 g/L)灌溉情况下秸秆隔层埋深0、10、20 cm时供试土壤的水盐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入渗阶段湿润锋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水分入渗速率随着矿化度的增大而增大,累计入渗量随矿化度增加而减小;累计入渗量与入渗时间分别采用Kostiakov模型和Philip入渗模型进行拟合,拟合效果良好;蒸发阶段,秸秆隔层对埋深以下的土体具有显著的保水效果,土壤盐分垂直分布呈现明显的低脱效应,且在秸秆隔层处积盐;灌溉水矿化度为2 g/L及秸秆隔层深度为10 cm时有利于土壤底部脱盐,且有较好的促进土壤水分入渗及保水效果。该研究可为弱矿化水灌溉及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咸水 矿化度 秸秆还田 土壤水分 水盐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市南山典型林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秀芝 司剑华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3,共6页
为探究西宁市典型人工林林地土壤水分时间动态变化规律,选择西宁市南山3种典型林地(油松×青海云杉混交林、油松人工林、青海云杉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在每块样地布设1个土壤水分观测点,采用管式土壤墒情监测站定位观测2023年5-10... 为探究西宁市典型人工林林地土壤水分时间动态变化规律,选择西宁市南山3种典型林地(油松×青海云杉混交林、油松人工林、青海云杉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在每块样地布设1个土壤水分观测点,采用管式土壤墒情监测站定位观测2023年5-10月土壤体积含水量,测定深度为100 cm,每10 cm为一个测层,每月分上、中、下旬进行土壤水分含量观测,分析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分时间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日尺度,表层土壤含水量在晴天和阴天白天呈“V”字形变化,土壤含水量日变化与林内温度和土壤温度呈负相关。②季节尺度,土壤水分变化划分为3个时期:土壤水分稳定期、土壤水分消耗期、土壤水分增墒期。③气象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降水天气下,大气湿度>土壤温度>林内温度>风速>太阳辐射;无降水天气下,大气湿度>风速>林内温度>土壤温度>太阳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动态 半干旱地区 人工林 油松×青海云杉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早晚播玉米水分动态变化差异研究
4
作者 田宇 杨培岭 +4 位作者 臧胤霖 李淑芹 石江涛 曾揭峰 郑强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8-84,共7页
研究旨在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不同播期下玉米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为洱海流域的农业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于2022年在云南大理洱海西侧农田区域进行,设置了两个播期处理:T1(7月12日)和T2(7月25日),比较了早播和晚播玉米在不同生育... 研究旨在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不同播期下玉米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为洱海流域的农业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于2022年在云南大理洱海西侧农田区域进行,设置了两个播期处理:T1(7月12日)和T2(7月25日),比较了早播和晚播玉米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土壤水分含量、玉米实际需水量及生长指标变化。土壤水分含量通过TRIME-TDR测定,玉米实际需水量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早播分层土壤含水率较高于晚播,且早播玉米各土层内的含水率变化相差较大,晚播分层含水率差距较小;早播玉米总实际需水量高于晚播玉米(早播为383.55 mm,晚播为334.61 mm),晚播玉米生育期内的降水量与作物需水不匹配,影响作物水分供应;播期推迟温度下降,进而影响籽粒灌浆,导致晚播玉米穗重和茎干重均低于早播;同时,晚播玉米易发生早衰;晚播玉米通过降低生理活动来提高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而早播玉米则主要依赖较高的生理活性来促进生长。研究发现,作物的生长与气候条件的适配性密切相关,早播玉米能够更好地适配洱海流域的气温变化与降水分布特征,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的生长表现和抗干旱能力,为洱海流域的农业水资源配置与管理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播期 需水规律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流域不同季节土壤水动态变化及滞后特征研究
5
作者 辉尚强 吴雪梅 +2 位作者 刘昊臣 郭立 李红霞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9-42,46,共5页
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及其滞后性对森林小流域土壤-植被-水文耦合过程的研究至关重要,但对于不同干湿季节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的研究还较少。因此,以某小流域为例,通过分析土壤含水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的关系,研究土壤水分在不同季节(干季、... 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及其滞后性对森林小流域土壤-植被-水文耦合过程的研究至关重要,但对于不同干湿季节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的研究还较少。因此,以某小流域为例,通过分析土壤含水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的关系,研究土壤水分在不同季节(干季、湿季、过渡期)的动态规律和滞后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与干湿季相比,过渡期土壤水动态具有明显的“吸引子”现象;不同季节土壤含水率平均值和标准差关系均存在滞后循环,且可以分为“无再分配”和“有再分配”两种模式,揭示了不同条件下水文过程和土壤水分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复杂性。研究结果可为森林小流域土壤水分在不同季节的动态行为和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时空动态变化 过渡期 滞后循环 森林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枸杞产量及根层水盐对微咸水灌溉量及矿化度的响应
6
作者 袁鹏伟 杨树青 +1 位作者 张万锋 娄帅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5-532,共8页
为探究不同灌水量和矿化度的微咸水灌溉对枸杞根层土壤水盐分布及枸杞产量的影响,在河套灌区下游三湖河灌域开展为期2年的双因素田间含水率试验,设置3个灌水水平(210,300,390 mm,分别以W1,W2,W3表示)和4个矿化度水平(2,3,4,5 g/L,分别以... 为探究不同灌水量和矿化度的微咸水灌溉对枸杞根层土壤水盐分布及枸杞产量的影响,在河套灌区下游三湖河灌域开展为期2年的双因素田间含水率试验,设置3个灌水水平(210,300,390 mm,分别以W1,W2,W3表示)和4个矿化度水平(2,3,4,5 g/L,分别以S1,S2,S3,S4表示),以淡水灌溉为对照(0.608 g/L).结果表明:相同灌水量时,土壤含水率随矿化度增大而先增后减,S2时达到最大值;各微咸水灌溉处理均积盐,剖面土壤在灌水量少时出现盐分表聚现象,随灌水量增加,深层土壤盐分积累呈增加趋势;在微咸水灌溉处理中,W2S1的产量最高,2年平均鲜果产量为16593.85 kg/hm^(2),干果产量为4448.38 kg/hm^(2);模拟结果显示,河套灌区下游适宜的微咸水灌水量为334.90 mm,矿化度为2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微咸水 土壤盐分 含水率 产量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南坡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降水事件的响应
7
作者 张进虎 马曙光 +3 位作者 张卓 刘莹 张家欣 巴丁求英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49,63,共8页
以祁连山南坡阿咪东索小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典型的草地、灌丛、林地植被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水分定位监测系统(ZL6),对比分析该区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动态及对降水事件的响应。结果显示:①试验期内祁连山南坡共发生49场降... 以祁连山南坡阿咪东索小流域为研究区,选取典型的草地、灌丛、林地植被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水分定位监测系统(ZL6),对比分析该区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动态及对降水事件的响应。结果显示:①试验期内祁连山南坡共发生49场降水事件,其中小降雨事件发生的频率最高,但对总降雨量的贡献仅占15.76%,中雨和大雨事件虽然发生次数少,但贡献了总降水量的84.24%。②祁连山南坡3种典型植被生态系统林地的平均含水量草地最高(30.47%)、灌丛次之(29.35%)、林地最低(14.96%),其中,灌丛水分波动最为剧烈,极差达47.32%;草地与林地水分随深度呈显著减小趋势,而灌丛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③不同季节3种生态系统平均含水量1至3月份最低,2月中下旬达到最低值,4月中旬开始回升,7至11月达到峰值;灌丛和林地含水量在夏季最高,分别为41.23%和19.72%,而草地秋季才达到最高值(47.76%);④小雨事件对3种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中雨和大雨事件对草地生态系统0~20 cm土层和灌丛、林地0~60 cm剖面土壤水分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对完善祁连山南坡典型植被生态系统水文过程及水源涵养功能理解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动态特征 降水事件 响应 祁连山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蚀环境下纳米SiO_(2)改良水泥土动弹性模量与阻尼比试验 被引量:1
8
作者 庄心善 杨本驰 寇强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263,共11页
近海地区工程建设项目大多受海水腐蚀和动荷载影响,为改善近海地区水泥土基础的力学性能,选取广州某沿海工程黏土制备纳米SiO_(2)改良水泥土试样,利用GDS真(动)三轴仪对改良水泥土进行循环加载试验,探究腐蚀状态下纳米SiO_(2)对水泥土... 近海地区工程建设项目大多受海水腐蚀和动荷载影响,为改善近海地区水泥土基础的力学性能,选取广州某沿海工程黏土制备纳米SiO_(2)改良水泥土试样,利用GDS真(动)三轴仪对改良水泥土进行循环加载试验,探究腐蚀状态下纳米SiO_(2)对水泥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不同腐蚀天数、不同海盐腐蚀浓度下改良水泥土的动弹性模量及阻尼特性。结果表明:纳米SiO_(2)改良水泥土动弹性模量随海盐腐蚀溶液浓度增大逐渐减小,其增长速率随海盐腐蚀时间增长逐渐减弱;与普通水泥土相比,在水泥土中掺入纳米SiO_(2)可明显增大水泥土动弹性模量,提高土体抗腐蚀能力;利用Konder模型得出水泥土动弹性模量倒数与动应变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纳米SiO_(2)改良水泥土最大动弹性模量E_(d0)相比于普通水泥土有明显提高;采用Darendeli模型对水泥土动弹性模进行分析,得到纳米SiO_(2)改良前后水泥土动模量比衰减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海盐腐蚀环境下水泥土动弹性模量随动应变的变化规律;在海盐腐蚀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纳米SiO_(2)改良水泥土滞回圈面积S、阻尼比λ随海盐腐蚀溶液浓度增加不断增大,且均小于普通水泥土,水泥土经纳米SiO_(2)改良后,阻尼比λ的增长速率及增长量明显减小。在沿海腐蚀环境下,纳米SiO_(2)可有效提高水泥土力学性能,探究如何改良水泥土动力特性可为实际工程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盐腐蚀溶液 水泥土 纳米SiO_(2) 动三轴试验 动弹性模量 阻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降雨对辽东半岛天然栎类林土壤剖面水分的动态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连强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6,共9页
以辽东半岛天然栎类林(Quercus L.)为对象,利用2019—2022年降雨和土壤水分连续观测数据,定义土壤湿润事件。采用定量计算和统计分析法,探究短时降雨时土壤剖面水分的反应时间、反应速率、反应增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降雨量时,土壤开... 以辽东半岛天然栎类林(Quercus L.)为对象,利用2019—2022年降雨和土壤水分连续观测数据,定义土壤湿润事件。采用定量计算和统计分析法,探究短时降雨时土壤剖面水分的反应时间、反应速率、反应增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降雨量时,土壤开始反应时间由高到低依次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不同土层反应时间随土壤深度的加深逐渐延长,土壤湿润事件发生概率逐渐增大。不同降雨量时,土壤剖面水分反应速率由低到高依次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且随着降雨等级增加,总体反应速率逐渐增加;同等级降雨时,土壤剖面水分的反应速率呈现波动式变化,总体呈降低趋势。不同降雨量下土壤剖面水分增量由低到高依次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且随着降雨等级增加而逐渐增大;同等级降雨时,土壤剖面水分增量总体呈逐渐降低趋势,且与降雨量变化趋势相近。小雨、中雨、大雨时,土壤剖面水分反应速率和反应增量与降雨速率显著相关(P<0.05),而暴雨时其相关性不显著。土壤剖面水分对降雨的反应时间、反应速率、反应增量变化主要受降雨时间、降雨强度、土壤深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半岛 天然次生栎类林 土壤剖面水分 短时降雨 动态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滴灌埋深对棉田根系分布与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10
作者 赵豫浙 张耀珑 +2 位作者 盛统民 任卫东 陈文岭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1-332,共12页
地下滴灌是节水灌溉的有效措施之一,具有节水抑盐、增产稳产的优点。探究地下滴灌不同埋深根区土壤水盐及根系的空间分布规律,对于确定干旱区棉田最适宜的地下滴灌埋管深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野外微区试验,设置T1(0 cm)... 地下滴灌是节水灌溉的有效措施之一,具有节水抑盐、增产稳产的优点。探究地下滴灌不同埋深根区土壤水盐及根系的空间分布规律,对于确定干旱区棉田最适宜的地下滴灌埋管深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野外微区试验,设置T1(0 cm)、T2(5 cm)、T3(15 cm)和T4(30 cm)4个滴灌带埋深处理组,对比分析棉花各生育期内不同滴灌带埋深下的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棉花根系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棉花根系较集中分布于土壤0~30 cm浅层区域,且由于根系的向水性和向重性,其有向滴头生长的趋势,从铃期到吐絮期,T3处理组棉花根系生长最快;T2处理组和T3处理组由于滴灌带距离根系发育位置较近,可直接将水分输入根系附近,利于根系吸水发育;由于灌溉水下渗和棉花根系吸水作用,生育期内T3处理组剖面平均电导率最低。因此,综合分析棉花根系发育和根区土壤水盐及最终产量,建议采用地下滴灌埋深15 cm的模式,使得灌溉水更多地向根系发育密集处聚集且促进盐分淋洗排出,达到节水控盐效果,促进根系生长和棉花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滴管埋深 根系分布 土壤水盐运移 生育期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灌定额对不同盐碱度农田水盐分布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宋仁友 吕廷波 +3 位作者 刘一凡 李文昊 付鑫法 李港强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6,共8页
为探究春灌定额对不同盐碱度农田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确定适宜保墒洗盐的春灌定额。分别在中度盐碱地S1(5.23 g/kg)和重度盐碱地S2(8.27 g/kg)设置3种春灌定额处理(W1:1 800 m^(3)/hm^(2),W2:2 250 m^(3)/hm^(2),W3:2 700 m^(3)/hm^(2))... 为探究春灌定额对不同盐碱度农田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确定适宜保墒洗盐的春灌定额。分别在中度盐碱地S1(5.23 g/kg)和重度盐碱地S2(8.27 g/kg)设置3种春灌定额处理(W1:1 800 m^(3)/hm^(2),W2:2 250 m^(3)/hm^(2),W3:2 700 m^(3)/hm^(2)),分析比较了春灌后至棉花播种前0~100 cm土壤水盐运移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春灌后14~21 d,S1W2处理71.37%的水量可保持在土体内,S2W3处理77.26%水量保持在土体内,可使农田土壤达到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墒情;盐分淋洗主要发生在0~60 cm土层内,0~30 cm内淋洗效果更加显著,春灌定额越大将盐分带入深层的作用越强,春灌后21 d开始出现返盐现象;春灌时间在播前21 d左右为宜,中度盐碱地春灌定额2 284.7 m^(3)/hm^(2),重度盐碱地春灌定额2 700 m^(3)/hm^(2)左右时,可达到较为良好的节水保墒洗盐效果,重度盐碱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春灌定额。研究结果可为图木舒克市不同盐碱度农田春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灌定额 盐碱度 水盐运移 土壤墒情 盐分淋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和氮肥耦合管控对盐渍化土壤地力综合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牟云芳 史海滨 +4 位作者 闫建文 祁茜 冯壮壮 胡智远 苏永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71-1785,共15页
为研究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秸秆配施氮肥模式下土壤水盐迁移特征规律,明晰该模式下地力提升综合评价效应,通过田间试验,设置3种秸秆还田量[无秸秆还田(C0)、4500 kg·hm^(-2)( C1)、9000 kg·hm^(-2)( C2)]和3种施肥水平[不施氮(... 为研究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秸秆配施氮肥模式下土壤水盐迁移特征规律,明晰该模式下地力提升综合评价效应,通过田间试验,设置3种秸秆还田量[无秸秆还田(C0)、4500 kg·hm^(-2)( C1)、9000 kg·hm^(-2)( C2)]和3种施肥水平[不施氮(N0)、传统施氮量减氮30%即210 kg·hm^(-2)( N1)、300 kg·hm^(-2)( N2)]。结果表明:灌水后秸秆隔层形成了“蓄水层”和“隔盐层”,秸秆隔层及上层土壤储水量较无秸秆还田显著提高22.19%、脱盐率提高18.20%,在秸秆下层土壤呈现不同程度积盐,耕层土壤盐分始终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降低,C2处理脱盐效果最好。秸秆腐解呈指数衰减趋势增长,秸秆腐解速率前60 d快,后90 d逐渐减缓。秸秆还田量和施氮量均对秸秆腐解有显著影响,C2N2处理秸秆累计腐解率为67.02%,较C2N0处理提高29.57%,配施氮肥可刺激秸秆中有机物分解和营养物质释放。单施氮肥严重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供应,同时添加秸秆明显降低了土壤无机氮的残留量。秸秆还田与氮肥的互作对玉米产量有极显著影响,C2处理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氮素过多会抑制秸秆腐解,降低土壤中养分的积累,从而影响作物生长,C2N1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6985 kg·hm^(-2),较当地常规施肥C0N2处理提高9.47%。综合考虑土壤结构、水盐运移、养分释放及作物产量,采用熵值法建立综合评价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量9000 kg·hm^(-2)配施氮肥210 kg·hm^(-2)为最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量 秸秆腐解 土壤水盐分布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YDRUS-1D模型的水库近坝区土壤水分动态模拟 被引量:2
13
作者 黎洪德 董小涛 李巧玲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4-40,共7页
为探究五强溪水库近坝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以研究区内土壤墒情站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测逐日降雨与逐日蒸发数据驱动HYDRUS-1D模型反演土壤水力特性参数,分别在深度为10、20、40 cm观察点处进行土壤水分动态模拟,探讨研究区土壤水分动... 为探究五强溪水库近坝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以研究区内土壤墒情站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测逐日降雨与逐日蒸发数据驱动HYDRUS-1D模型反演土壤水力特性参数,分别在深度为10、20、40 cm观察点处进行土壤水分动态模拟,探讨研究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及模型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观察点土壤水分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平均值为0.74,纳什效率系数平均值为0.71,均方根误差在0.011~0.035 cm^(3)/cm^(3)之间;0~10 cm深度的土壤水分对降雨和蒸发的响应最灵敏,波动最大;在水库主汛期(4—6月份)土壤水分变化平稳,且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研究期内7—12月份土壤水分在较大降雨情况下出现短暂饱和,土壤干湿变化明显,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整体上,HYDRUS-1D模型在研究区土壤水分动态模拟中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为研究区土壤水分估计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提供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动态 水库近坝区 HYDRUS-1D模型 参数反演 墒情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地裂缝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云飞 张凯 +2 位作者 杜坤 赵乐 吴凤箫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68,共7页
为了探究地裂缝对深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以陕北某煤炭基地煤矿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动态地裂缝和边缘地裂缝对浅层(0.1~0.3 m)和深层(0.5~6.0 m)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并基于克里金插值法解析土壤含水率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 为了探究地裂缝对深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以陕北某煤炭基地煤矿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动态地裂缝和边缘地裂缝对浅层(0.1~0.3 m)和深层(0.5~6.0 m)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并基于克里金插值法解析土壤含水率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竖直方向上,深度为0~2.0 m时,动态地裂缝区和边缘地裂缝区的土壤含水率均低于未扰动区的值;深度为2.0~6.0m时,各区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明显,表明地裂缝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深度约为0~2.0 m,即地裂缝对浅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较大,对更深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相对较小.②水平方向上,动态地裂缝区土壤含水率整体低于闭合区,而1年边缘裂缝区土壤含水率整体高于2年边缘裂缝区,表明地裂缝会对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分布产生较大影响.综合来看,地表塌陷与地裂缝的出现改变了土壤的结构状态,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发,降低了土壤持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土壤含水率 边缘地裂缝 动态地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盐量及冻融条件对冻融氯盐粉质黏土静动强度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雅琴 杨平 +1 位作者 张婷 韩琳亮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57-166,共10页
沿海地区隧道建设中人工冻结法加固越来越多,而冻融氯盐粉质黏土静动强度及弹性模量特征是人工冻结法加固解冻融沉预测与稳定性设计的重要依据。为深入研究氯盐粉质黏土静动强度及弹性模量变化规律,开展了冻融前后、不同含盐量及冻融温... 沿海地区隧道建设中人工冻结法加固越来越多,而冻融氯盐粉质黏土静动强度及弹性模量特征是人工冻结法加固解冻融沉预测与稳定性设计的重要依据。为深入研究氯盐粉质黏土静动强度及弹性模量变化规律,开展了冻融前后、不同含盐量及冻融温度的固结不排水静三轴试验和动三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试验条件下静三轴应力-应变曲线及动三轴骨干曲线均呈现应变硬化特征;冻融前试样曲线初始线性阶段更明显。静强度随含盐量增加先降后升,存在一对应最低强度的临界含盐量为1%;-10℃冻融后,含盐量≤3%时动强度无明显变化,含盐量为4%时动强度显著增大至其余含盐量试样的1.8倍;含盐量增加使弹性模量增加1.1~2.0倍。对弹性模量进行E/E_(max)归一化处理,并可用双曲线模型进行描述。冻融后,2%含盐量试样静、动强度损伤率分别为52%~66%、69%~78%,峰值静、动弹性模量损伤率为90%、81%。冻融温度对静、动强度及弹性模量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人工冻结法在海相含盐地层应用、预测与控制工后融沉提供理论依据,保证隧道安全运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盐渍土 冻融 含盐量 动抗剪强度 静抗剪强度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膜方式对西北旱区土壤水热盐及春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冯可为 毛晓敏 郭同铠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0-1271,共12页
为研究不同覆膜方式对西北旱区农田土壤水热盐迁移规律及春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22年和2023年4—9月在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覆膜(M0)、全覆膜(M1)和条带覆膜(M2)条件下玉米生... 为研究不同覆膜方式对西北旱区农田土壤水热盐迁移规律及春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于2022年和2023年4—9月在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覆膜(M0)、全覆膜(M1)和条带覆膜(M2)条件下玉米生长和土壤环境对比监测试验,探究覆膜类型对土壤水热盐动态及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M1处理保水、抑蒸、抑盐效果好,M2处理因裸土区的存在导致水分、盐分分布不均。M0处理下,浅层土壤的贮水量和含盐量更明显受降雨和灌溉影响,降雨量较大时盐分受到淋洗,但土壤蒸发强烈,不利于保水保墒,同时可能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在M1、M2处理下,5、20、40、80cm土层土壤有效积温较M0分别提高了5.7、58.4、113.7、142.5℃和19.1、83.5、108.8、155.9℃。因此,M1和M2处理下作物生育期缩短了7~10d,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增长速率提升,并最先达到峰值。M1处理下,作物生育期总耗水量最少,M2处理次之,M0处理的耗水量最多。覆膜能够有效减少玉米生育前期的无效耗水,玉米在拔节期至灌浆期耗水量大,耗水模系数为13.18%~42.69%,苗期至拔节期以及拔节期至成熟期耗水量较少,耗水模系数为3.15%~18.79%。M1处理的产量相较于M0处理增加了2.9%~8.0%,M2与M0处理之间产量差别不大。研究表明,全覆膜和条带覆膜处理可减少玉米生育期总耗水量,提高水分生产力,并有助于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但是长期使用地膜致使大量农膜残留在土壤中,当残膜积累至一定量时,可能会消减覆膜优势,增加减产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土壤水热盐动态 玉米 产量 水分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草地坡面土壤水时空动态及时间稳定性
17
作者 刘源 田杰 王水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9-1258,共10页
土壤水分作为连接地表与大气水热交换的关键水文变量,影响陆-气水热交换和碳循环过程。但由于高寒山区土壤水分监测困难,相关研究存在一定困难。而时间稳定性研究能够通过选择代表性点位从而降低土壤水分获取难度。本研究选取祁连山区... 土壤水分作为连接地表与大气水热交换的关键水文变量,影响陆-气水热交换和碳循环过程。但由于高寒山区土壤水分监测困难,相关研究存在一定困难。而时间稳定性研究能够通过选择代表性点位从而降低土壤水分获取难度。本研究选取祁连山区石羊河流域上帐房沟草地坡面,组建高密度、高时间分辨率土壤水分监测网,探讨高寒山区坡面尺度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时间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表层土壤水分(10 cm,15.90%)显著高于深层(50 cm,11.78%),其时间变异性(CvT=19.46%)也强于深层(CvT=10.67%),但空间变异性(CvS=20.05%)弱于深层(CvS=27.06%)。(2)表层时间稳定性指数(Index ofTemporal Stability,ITS)(0.24)强于深层(0.34),表层和深层分别通过3个或5个土壤水分监测点即可代表坡面表层土壤水分(决定系数R2>0.90)。(3)坡位和土壤水文属性对时间稳定性的作用效果显著:时间稳定性点位更容易出现在坡下容重较大、形状参数n较小的位置。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理解高寒山区坡面土壤水分时空变异规律、时间稳定性特征及其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时空动态 时间稳定性 祁连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盐暗管布设参数对农田水盐时空变化的影响
18
作者 纠赟 衡通 +2 位作者 马英杰 马亮 吴淼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12-1421,共10页
为探究排盐暗管布设参数对农田水盐动态及脱盐效果的影响,本研究设置排盐暗管间距20(W1)、30(W2)、40 m(W3)3水平,埋深1.2(D1)、1.5 m(D2)2水平,共6个试验小区,明沟排水(CK)作为对照,通过对2023年冬、春灌两次灌溉各小区土壤剖面水盐连... 为探究排盐暗管布设参数对农田水盐动态及脱盐效果的影响,本研究设置排盐暗管间距20(W1)、30(W2)、40 m(W3)3水平,埋深1.2(D1)、1.5 m(D2)2水平,共6个试验小区,明沟排水(CK)作为对照,通过对2023年冬、春灌两次灌溉各小区土壤剖面水盐连续监测,探讨排盐暗管不同布设参数下土壤剖面的水盐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冬春灌后暗管布设参数对土壤脱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冬、春灌淋洗后,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含盐量都呈现W1<W2<W3<CK和D2<D1<CK的趋势;各处理土壤剖面含水率自上而下逐渐提升,土壤剖面含盐量自上而下逐渐降低;土壤平均含盐量呈现灌水期降低明显、非灌水期间回升的特点;各暗管处理0~60 cm土壤脱盐率介于36.52%~64.61%之间,其中W1D2处理最高,相比CK高36.03个百分点;两次淋洗前后土壤含盐量都能够用盐分淋洗曲线较好地拟合,暗管埋深越大、间距越小,土壤淋洗效果越佳。研究表明,减少暗管间距和增加暗管埋深可有效降低土壤剖面含水率和土壤剖面积盐量,根据土壤的盐分淋洗效果,研究区合适暗管间距为20 m、埋深为1.5 m,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区排盐暗管的合理布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盐暗管 土壤水分 土壤盐分 暗管埋深 暗管间距 脱盐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湿路径下压实黏土的土-水和动力响应特性
19
作者 韩仲 张琳 +3 位作者 丁鲁强 邹维列 冯怀平 应镇谦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91-2601,共11页
以黑龙江黏土为研究对象,按照3种不同的路径(干湿—冻融路径、冻融—干湿路径、交叉的干湿冻融路径)施加了温湿作用,对比分析了不同温湿路径下压实黏土的微观结构、土-水特性、累积塑性应变(ε_(p))和回弹模量(MR)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 以黑龙江黏土为研究对象,按照3种不同的路径(干湿—冻融路径、冻融—干湿路径、交叉的干湿冻融路径)施加了温湿作用,对比分析了不同温湿路径下压实黏土的微观结构、土-水特性、累积塑性应变(ε_(p))和回弹模量(MR)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温湿作用后土体内宏观孔隙发育,微观孔隙收缩,持水能力降低,脱湿速率增大。多次温湿作用后,经不同温湿路径的试样具有相似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土-水特性;②ε_(p)和M_(R)在高含水率下对湿度变化(包括含水率w和吸力s)更敏感。冻融循环后,ε_(p)对湿度的敏感性显著增加,MR对湿度的敏感性显著降低;③温湿作用后土体的M_(R-s)关系呈现非线性特征,M_(R-w)关系呈现线性特征。长期温湿作用后,不同温湿路径对ε_(p)和MR的影响差异较小;④基于非饱和土力学原理建立模型,较好地预测了不同温湿路径下MR随湿度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实黏土 温湿路径 动力响应 土-水特性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吸水暗管布设对南疆“春灌-秋灌”土壤水盐变化及排水排盐效果的影响
20
作者 郭涵 马英杰 +1 位作者 王广宁 马亮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2-1432,共11页
为探讨南疆不同吸水暗管布设对“春灌-秋灌”期间土壤水盐变化及暗管排水排盐的影响规律,明晰当地盐碱地治理的暗管布设适宜参数,本研究于2023年5月和9月分别进行不同暗管布设参数下的排盐淋洗试验,设置无暗管(CK),间距20 m、埋深1.0 m(... 为探讨南疆不同吸水暗管布设对“春灌-秋灌”期间土壤水盐变化及暗管排水排盐的影响规律,明晰当地盐碱地治理的暗管布设适宜参数,本研究于2023年5月和9月分别进行不同暗管布设参数下的排盐淋洗试验,设置无暗管(CK),间距20 m、埋深1.0 m(A1),间距20 m、埋深1.2 m(A2),间距30 m、埋深1.2 m(A3),间距40 m、埋深1.2 m(A4),间距20 m、埋深1.5 m(A5),共六个处理,分别测定淋洗前后土壤水盐及暗管排水流量和电导率,分析土壤水盐的动态变化以及暗管系统的排水排盐效果。结果表明:土壤剖面含水量、含盐量分别呈现上低下高、上高下低的分布规律。两次淋洗后,土壤含盐量表聚现象明显减弱,各处理0~20 cm土壤平均含盐量降低44.83%。排水流量呈现先快速增大到峰值后逐渐下降的趋势,排水电导率在出流过程中相对平稳。与CK相比,A5处理两次淋洗0~60 cm土壤脱盐率分别显著提高436.88%、404.27%。通过TOPSIS综合评价法对A1~A5处理进行排盐效果评价,两次评价结果均为A5处理最优。研究表明,本试验条件下采用暗管间距20 m、埋深1.5 m的布设参数可有效提高暗管排水效率,促进土壤脱盐,可以在南疆粉壤土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管排盐 土壤水盐变化 脱盐率 单位面积排水排盐量 春灌 秋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