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子量壳聚糖/聚氧乙烯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 被引量:8
1
作者 夏鑫 魏取福 李静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14,共4页
利用3%的高分子量壳聚糖(HCS)与聚氧化乙烯(PEO)以3∶1的比例溶解在50%的乙酸水溶液中,使用浓度高于临界胶束浓度的不同表面活性剂改善溶液的可纺性,借助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HCS/PEO复合纳米纤维。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纳米纤... 利用3%的高分子量壳聚糖(HCS)与聚氧化乙烯(PEO)以3∶1的比例溶解在50%的乙酸水溶液中,使用浓度高于临界胶束浓度的不同表面活性剂改善溶液的可纺性,借助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HCS/PEO复合纳米纤维。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纳米纤维形貌进行表征,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方法研究了HCS、PEO及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采用单纤维强力仪测试薄膜力学性能的变化,以评价使用戊二醛处理后的HCS/PEO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EO增强了HCS的成纤性。以胶束形式存在的表面活性剂,通过改变混合溶液中分子间的结合方式,降低溶液黏度,提高了可纺性能。戊二醛交联处理提高了复合纤维的强度。特别是阴阳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的使用,纤维形貌最好,强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量壳聚糖 聚氧化乙烯 表面活性剂 静电纺丝 形态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ET/LLDPE/SEBS-g-MA共混物的动态力学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洪生 张玥 +3 位作者 郭卫红 王晓光 李滨耀 吴驰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1-134,共4页
通过红外光谱证明在加工过程中,SEBS-g-MA的酸酐基团与PET的端羟基发生反应生成了共聚物,研究了SEBS-g-MA用量对共混物的流动性和动态力学性质的影响,MFR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EBS-g-MA用量增加,共混物的流动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DMA分... 通过红外光谱证明在加工过程中,SEBS-g-MA的酸酐基团与PET的端羟基发生反应生成了共聚物,研究了SEBS-g-MA用量对共混物的流动性和动态力学性质的影响,MFR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EBS-g-MA用量增加,共混物的流动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DMA分析结果表明,SEBS-g-MA用量为10%(质量分数)时,共混物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与未添加SEBS-g-MA的共混物的结果接近,且SEBS-g-MA用量对共混物的tanδ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收对苯二甲酸二乙酯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SEBS-g-MA 动态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聚氧化乙烯侧链的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的动态力学性能和离子导电性 被引量:2
3
作者 齐力 董绍俊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2-238,共7页
红外测试结果表明产物是含聚氧化乙烯侧链的聚合物。该聚合物电解质的室温电导率为10-3S/cm数量级。并用动态力学方法,研究了分子链段活动性与聚合物凝胶电解质组成(增塑剂含量、含盐量和盐种类)的关系。
关键词 聚合物电解质 锂聚合物电池 电导率 动态力学性能 丙烯腈 聚氧化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侧基含磷共聚酯的合成、表征及性能 被引量:8
4
作者 黄年华 张强 李治华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0-205,共6页
以精制对苯二甲酸(TPA)、乙二醇(EG)和含磷反应型阻燃剂9,10-二氢-9-氧杂-10-[2,3-二(2-羟基乙氧基)羰基丙基]-10-磷杂菲-10-氧化物为原料,利用熔融缩聚法合成了含磷量分别为0.35%、0.65%的阻燃聚酯。通过熔融纺丝法将聚酯制成纤维及织... 以精制对苯二甲酸(TPA)、乙二醇(EG)和含磷反应型阻燃剂9,10-二氢-9-氧杂-10-[2,3-二(2-羟基乙氧基)羰基丙基]-10-磷杂菲-10-氧化物为原料,利用熔融缩聚法合成了含磷量分别为0.35%、0.65%的阻燃聚酯。通过熔融纺丝法将聚酯制成纤维及织物,研究了纤维的染色性能,并通过极限氧指数法和垂直燃烧法研究了织物的阻燃性能。FT-IR和NMR研究结果表明:阻燃共聚酯含磷量为0.35%时,其氧指数(LOI)达31.5%,并无熔滴、烟雾产生,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和抗熔滴性能。DSC、TG和XPS的研究结果表明:侧基含磷单元的引入降低了聚酯的Tg和Tm,较低的Tm将有利于材料加工性能的改善;阻燃聚酯侧基上的P—C、P—O键易断裂并挥发至气相中,从而降低了聚酯热稳定性,阻燃聚酯可能以气相阻燃机理为主发挥阻燃作用。此外,含磷共聚酯纤维具有较优异的染色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 10-二氢-9-氧杂-10-[2 3-二(2-羟基乙氧基)羰基丙基]-10-磷杂菲-10-氧化物 聚对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酯-聚酯多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动态力学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英哲 刘文忠 +2 位作者 韩孝族 程娴 安郁国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81-84,共4页
聚酯-聚醚多嵌段共聚物的动态力学性能谱上有两个T<sub>8</sub>,不宜做阻尼材料。本文报道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端羟基聚己二酸乙二醇酯(PEA)共聚物(简称嵌段共聚酯),比聚醚-聚酯多嵌段共聚物有更好的相容性。... 聚酯-聚醚多嵌段共聚物的动态力学性能谱上有两个T<sub>8</sub>,不宜做阻尼材料。本文报道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端羟基聚己二酸乙二醇酯(PEA)共聚物(简称嵌段共聚酯),比聚醚-聚酯多嵌段共聚物有更好的相容性。我们研究了PEA的分子量,间苯二甲酸的用量对嵌段共聚酯的结晶度,以及结晶度对嵌段共聚酯的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 PEA 嵌段共聚物 动态 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动态力学方法研究PET/PHB共聚酯的转变与分子运动
6
作者 黄建华 关桂荷 +1 位作者 章悦庭 孙桐 《中国纺织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15-21,共7页
测定了 PET 和含30,60,70,80 mol%PHB 的 PET/PHB 共聚酯熔体热压骤冷薄膜在宽广温度范围(-150~200℃)内的动态力学谱,并考察了热处理对薄膜动态力学性质的影响。根据松驰转变的特征将共聚酯分为两类。一类是 PET/30PHB,在室温以上出... 测定了 PET 和含30,60,70,80 mol%PHB 的 PET/PHB 共聚酯熔体热压骤冷薄膜在宽广温度范围(-150~200℃)内的动态力学谱,并考察了热处理对薄膜动态力学性质的影响。根据松驰转变的特征将共聚酯分为两类。一类是 PET/30PHB,在室温以上出现一个α转变,其内耗峰的形状、位置、峰值及其随热处理的变化都与 PET 的α峰相类同。这一转变应为共聚酯中非晶区的 PET 链段或富 PET 链段的运动引起,另一类为 PHB 含量大于60mol%的共聚酯,它们在室温以上均出现α_4和α_H 两个转变。其中α_1的峰位,以及峰值随 PHB 含量、热处理的变化情况都表明,α_1转变系共聚酯富 PET 相中非晶 PET 链段或富 PET 链段运动引起。而α_H 转变则与富 PHB 相中的分子运动有关。从这类共聚酯转变中得出的链结构不是完全无规的结论,与作者对同一试样的 NMR 序列分布研究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力学性质 PET PHB 共聚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量的聚氧化乙烯对聚乳酸结晶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孟令艳 张秀芹 +3 位作者 张银芳 尹会会 李根 王锐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1-114,共4页
聚乳酸(PLA)和其他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熔融共混被认为是增韧PLA而不损失其可降解特性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LA与聚氧化乙烯(PEO)的共混物,并采用DSC、XRD、SEM以及万能试验机等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分子量以及不同比例... 聚乳酸(PLA)和其他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熔融共混被认为是增韧PLA而不损失其可降解特性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LA与聚氧化乙烯(PEO)的共混物,并采用DSC、XRD、SEM以及万能试验机等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分子量以及不同比例PEO对PLA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比例条件下,低分子量PEO与PLA的相容性要优于高分子量PEO,且对PLA结晶速率的提高更显著;PEO的加入提高了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但伴随着拉伸强度的下降,且随PEO含量的增加,拉伸强度下降越明显。当PEO的分子量超过10万时,对PLA的增韧效果更加显著,且共混物的拉伸强度下降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 PEO 共混 结晶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ε-CL-20不同晶面与PVA、PEG复合物的MD模拟 被引量:5
8
作者 袁林林 肖继军 +1 位作者 赵峰 肖鹤鸣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4-128,共5页
为探讨和比较在ε-CL-20(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001)、(110)和(020)晶面上的ε-CL-20/PVA(聚乙烯醇)与ε-CL-20/PEG(聚乙二醇)复合物的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在COMPASS力场下,对ε-CL-20/PVA与ε-CL-20/PEG进行了常温常压分子动力学(MD)模... 为探讨和比较在ε-CL-20(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001)、(110)和(020)晶面上的ε-CL-20/PVA(聚乙烯醇)与ε-CL-20/PEG(聚乙二醇)复合物的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在COMPASS力场下,对ε-CL-20/PVA与ε-CL-20/PEG进行了常温常压分子动力学(MD)模拟研究。求得其内聚能密度(CED),结合能(E_(bind))和弹性参数(拉伸模量E、剪切模量G、体积模量K、泊松比ν和柯西压C_(12)-C_(44))。结果表明,在相同晶面上,ε-CL-20/PEG的CED比ε-CL-20/PVA的大,表明前者稳定性优于后者。对于同一复合物,其CED排序为(020)>(001)>(110)。在相同晶面上,PEG与晶面的E_(bind)比PVA的大。对同一复合物,其E_(bind)大小次序为(001)>(110)>(020)。依据泊松比和K/G值,ε-CL-20/PEG的弹性和延展性均优于ε-CL-20/P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 聚乙烯醇(PVA) 聚乙二醇(PEG) 内聚能密度(CED) 结合能(Ebind) 力学性能 分子动力学模拟(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和声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霍又嘉 朱雯雯 +5 位作者 潘博坤 徐焕辉 刘杨 游峰 江学良 刘仿军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5-39,99,共6页
为了制备高降噪材料,以聚氯乙烯(PVC)为基体,添加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硅藻土、偶氮二甲酰胺(AC)发泡剂等填料,并利用熔融共混法分别制备了硅藻土/AC/PVC和硅藻土/AC/ABS-PVC复合材料。研究了ABS和AC发泡剂的加入对硅藻... 为了制备高降噪材料,以聚氯乙烯(PVC)为基体,添加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硅藻土、偶氮二甲酰胺(AC)发泡剂等填料,并利用熔融共混法分别制备了硅藻土/AC/PVC和硅藻土/AC/ABS-PVC复合材料。研究了ABS和AC发泡剂的加入对硅藻土/PVC复合材料的吸声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散在PVC基体中的ABS起弹性体的作用,并增加体系的阻尼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当AC发泡剂质量分数为1.0%时,硅藻土/AC/ABS-PVC复合材料的发泡效果最佳。并且这种体系具有最佳吸声效果,在6300 Hz处吸声系数可达0.86,平均吸声系数为0.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聚氯乙烯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声学性能 动态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G/纳米氧化锌/叶绿素铜酸纳米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艳艳 申小清 +1 位作者 牛明军 陈金周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0-44,共5页
以国内试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酯(PETG)为基体,以叶绿素铜酸(CCA)及纳米氧化锌(nano-ZnO)作为复合抗菌剂,采用熔融复合工艺制备了PETG/nano-ZnO/CCA纳米复合抗菌材料,考查了nano-ZnO/CCA质量配比对PETG抗菌性能和力... 以国内试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酯(PETG)为基体,以叶绿素铜酸(CCA)及纳米氧化锌(nano-ZnO)作为复合抗菌剂,采用熔融复合工艺制备了PETG/nano-ZnO/CCA纳米复合抗菌材料,考查了nano-ZnO/CCA质量配比对PETG抗菌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复合材料中nano-ZnO中的含量为1%(质量分数,下同)、CCA的含量为0.5%时,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性能最佳,达到9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1 4环己烷二甲醇酯 纳米氧化锌 叶绿素铜酸 抗菌性能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聚氯乙烯层状复合材料的隔声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雯雯 霍又嘉 +4 位作者 潘博坤 徐焕辉 刘仿军 游峰 江学良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7-111,共5页
向极性聚氯乙烯(PVC)基体中引入改性氧化石墨烯(GO),通过溶液法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改善了GO在基体中的分散性,利用材料结构对声波的吸收和反射,制备了氧化石墨烯/聚氯乙烯层状复合材料。研究了GO的含量及层状结构对聚氯乙烯基... 向极性聚氯乙烯(PVC)基体中引入改性氧化石墨烯(GO),通过溶液法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改善了GO在基体中的分散性,利用材料结构对声波的吸收和反射,制备了氧化石墨烯/聚氯乙烯层状复合材料。研究了GO的含量及层状结构对聚氯乙烯基复合材料隔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的氧化石墨烯增加了体系的模量和动态力学性能,层状结构具有多种声学性能,能有效提升体系的隔声性能。当GO质量分数为1.5%时,GO/PVC复合材料在2000 Hz处隔声量可达51.52 dB,在1000~6300 Hz范围内平均隔声量为39.33 dB,而GO/PVC层状复合材料在1120 Hz处隔声量可达56.55 dB,在1000~6300 Hz范围内平均隔声量为45.15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聚氯乙烯 隔声性能 层状结构 动态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树脂/聚氧乙烯固化共混体系的动态力学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思珣 罗筱烈 +2 位作者 马德柱 刘瑞林 李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61-465,共5页
研究了环氧树脂/聚氧乙烯分别在邻苯二甲酸酐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为固化剂条件下的固化剂用量、类型和固化共混物的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所有共混物在熔融态和非晶态都是相容的,即在高温区都存在一个α松驰,玻璃化转变温度... 研究了环氧树脂/聚氧乙烯分别在邻苯二甲酸酐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为固化剂条件下的固化剂用量、类型和固化共混物的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所有共混物在熔融态和非晶态都是相容的,即在高温区都存在一个α松驰,玻璃化转变温度随共混组成有规律地变化。不同固化剂的固化物交联网的化学结构不同,因而低温松弛──β松弛机制也不同,同时其对体系的交联密度、共混组成的依赖性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聚氧乙烯 共混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