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3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study of dynamic resilient modulus of subgrade soils under coupling of freeze–thaw cycles and dynamic load 被引量:11
1
作者 ZHAO Yang LU Zheng +2 位作者 YAO Hai-lin GU Fan DUAN Ya-h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7期2043-2053,共11页
Although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subgrade soils in seasonally frozen areas have already been studied, few researchers have considered the influence of shallow groundwater during the freeze–thaw(F–T) cycles. So a m... Although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subgrade soils in seasonally frozen areas have already been studied, few researchers have considered the influence of shallow groundwater during the freeze–thaw(F–T) cycles. So a multifunctional F–T cycle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imitate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the subgrade during the freezing process and a large number of dynamic triaxial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fter the F–T cycles. Some significant factors including the F–T cycle number, compaction degree, confining pressure, cyclic deviator stress, loading frequency, and water content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resilient modulus of soil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ynamic resilient modulus of the subgrad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yclic deviator stress, F–T cycle number, and initial water content, whereas the degree of compaction, confining pressure, and loading frequency could enhance the resilient modulus. Furthermore, a modified model considering the F–T cycle number and stress state was established to predict the dynamic resilient modulus.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this modified model were very close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sequently, calculation of the resilient modulus for F–T cycles considering the dynamic load was appropriate. This study provides reference for research focusing on F–T cycles with groundwater supply and the dynamic resilient moduli of subgrade soils in seasonally frozen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resilient modulus freeze–thaw cycles dynamic load dynamic triaxial test prediction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grey model of verification cycle and lifecycle of measuring instru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被引量:4
2
作者 苏海涛 杨世元 +1 位作者 董华 沈毛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5年第S2期86-89,共4页
Two dynamic grey models DGM (1, 1) for the verification cycle and the lifecycle of measuring instrument based on time sequence and frequency sequence were set up,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feature of examination da... Two dynamic grey models DGM (1, 1) for the verification cycle and the lifecycle of measuring instrument based on time sequence and frequency sequence were set up,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feature of examination data and weighting method. By a specific case, i.e. vernier caliper, it is proved that the fit precision and forecast precision of the models are much higher, the cycles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and the forecast result of the frequency sequence model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time sequence model. Combining dynamic grey model and auto-manufacturing case the controlling and information subsystems of verification cycle and the lifecycle based 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multi-sensor controlling and management controlling were given. The models can be used in production process to help enterprise reduce error, cost and fla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asuring equipment verification cycle LIFEcycle dynamic grey model qualification rate information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 dynamic cycle slip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with baseline constraint 被引量:3
3
作者 Liu Zhenkun Huang Shunji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9年第1期60-64,共5页
When the cycle slips take place in the attitude determination of a moving platform, the precision of the attitude will be impaired badly. A method of cycle slip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is proposed, which is suitable ... When the cycle slips take place in the attitude determination of a moving platform, the precision of the attitude will be impaired badly. A method of cycle slip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is proposed, which is suitable to the dynamic measurement using GPS carrier phase: the cycle slips detection is first achieved by triple difference observables, then the cycle slips correction is performed with baseline length constrain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effective to the dynamic cycle slips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cycle slip dectection triple difference observable baseline constraint attitude determin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test on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with organic Rankine cycle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志奇 刘力文 +1 位作者 夏小霞 周乃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2期4607-4612,共6页
Dynamic performance is important to the controlling and monitoring of the organic Rankine cycle(ORC) system so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unwanted conditions. A small scale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with organic Rank... Dynamic performance is important to the controlling and monitoring of the organic Rankine cycle(ORC) system so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unwanted conditions. A small scale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with organic Rankine cycle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dynamic behavior was presented. In the dynamic test, the pump was stopped and then started.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step change of the flue gas volume flow rate and the converter frequency of multistage pump,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working fluid flow rate has the shortest response time, followed by the expander inlet pressure and the expander inlet temperature.The operation frequency of pump is a key parameter for the ORC system. Due to a step change of pump frequency(39.49-35.24 Hz),the expander efficiency and thermal efficiency drop by 16% and 21% within 2 min, respectively. Besides, the saturated mixture can lead to an increase of the expander rotation spe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Rankine cycle waste heat recovery dynamic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露天矿边坡裂隙岩体冻-动联合损伤劣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田森 龚远恒 +3 位作者 李永新 赵映 王光进 司鹄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93,共9页
为提升寒区露天矿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控能力,依托某寒区露天矿高陡边坡工程,在30次冻融循环试验(温度范围为-30~20℃)的基础上,开展不同裂隙倾角(0、25、50、75°)边坡潜滑区岩体的单轴变上限循环加卸载试验及同步声发射监测试验,从宏... 为提升寒区露天矿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控能力,依托某寒区露天矿高陡边坡工程,在30次冻融循环试验(温度范围为-30~20℃)的基础上,开展不同裂隙倾角(0、25、50、75°)边坡潜滑区岩体的单轴变上限循环加卸载试验及同步声发射监测试验,从宏/细观尺度探究边坡岩体在冻-动(冻融循环与循环加卸载)联合作用下的损伤劣化特性与力学演化特征,并进一步研究裂隙岩体裂纹起裂、扩展以及破坏模式。结果表明:随裂隙倾角增大,裂隙岩体冻融损伤作用逐渐降低,但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呈线性趋势增长,疲劳抗性的最大变形为0.5583%(75°);相较于普通单轴加载,循环加卸载条件下裂隙岩体抗压强度最大降低5.6 MPa;不同岩样费利西蒂比(Felicity比)随加载循环等级增加而减小,在最终破坏阶段均低于0.7;随加载循环等级增加,累计耗散能的增幅随倾角增大而减小;岩样以张拉破坏为主,但倾角超过25°时,张拉和混合破坏有向剪切破坏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区露天矿 边坡岩体 裂隙岩体 冻融循环 冻-动联合 损伤劣化 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荷载作用下冻融红砂岩动力特性及损伤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于洋 江亲财 +3 位作者 王泽华 卢毓崟 郭啟翔 曾慧明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37-2452,共16页
为研究冻融岩石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力学特性和损伤演化特征,以寒区红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0、15、30、45、60次冻融循环试验和动态冲击试验,分析了应变率和冻融损伤对红砂岩动态力学特性的影响,在考虑损伤阈值的损伤演化方程基础上,... 为研究冻融岩石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力学特性和损伤演化特征,以寒区红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0、15、30、45、60次冻融循环试验和动态冲击试验,分析了应变率和冻融损伤对红砂岩动态力学特性的影响,在考虑损伤阈值的损伤演化方程基础上,基于组合元件模型理论和统计损伤理论构建了冻融红砂岩的损伤黏塑性动态本构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及适用性。结果表明:红砂岩存在冻融循环效应和应变率效应,其动态峰值强度随应变率的增加或冻融循环次数的减少而降低,高应变率对冻融损伤的敏感性越强;引入动态峰值强度损失量γ可以消除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应变率效应,能更直观地反映不同冲击荷载作用下冻融循环对岩石动态峰值强度的影响,冻融45次是损伤阈值点,经过45次之后冻融损伤趋于稳定;冻融与未冻融相比,内部形成了尺度较大的裂纹网络,破坏模式由劈裂向剪切破坏转变,冻融环境下力学特性劣化明显;砂岩的线弹性阶段表现明显在经过冻融循环之后,在D-P破坏准则的基础上,推导出了考虑损伤阈值的损伤演化方程,更具有合理性。基于朱-王-唐本构模型,引入了损伤体构建的黏弹塑性动态本构方程,体现本构模型的全面性;研究建立的动态本构模型很好地反映了红砂岩在受荷变形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损伤软化、黏弹性和黏塑性等复杂特性,并且也反映出冻融损伤对红砂岩动态力学特性的影响;所得结论可为研究季节性高寒地区岩石的冲击动态破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动态力学 损伤演化 应变率效应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字型伞动力学建模与动力学特性分析
7
作者 于剑桥 王春辉 +1 位作者 周洪淼 于勇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85-894,共10页
针对伞-弹系统动力学建模中未充分考虑降落伞构型变化,以及流固耦合中的降落伞模型过于复杂无法直接用于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并具有变构型特征的十字型伞多刚体动力学建模方法.采用弹簧连接的方式,构... 针对伞-弹系统动力学建模中未充分考虑降落伞构型变化,以及流固耦合中的降落伞模型过于复杂无法直接用于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非线性动力学分析并具有变构型特征的十字型伞多刚体动力学建模方法.采用弹簧连接的方式,构建了能够表征变构型特征的十字型伞多刚体动力学模型.仿真验证了所构建的动力学模型能够体现十字型伞运动过程中的变构型特征,计算得到的十字型伞法向气动力与风洞试验中降落伞发生锥摆运动的法向力趋势一致.对十字型伞动力系统进行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存在引起构型周期变化的极限环,并对系统极限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来流速度和连接盘直径与十字型伞系统极限环幅值的关联关系.研究结果为通过调整系统参数抑制十字型伞的非线性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落伞 多体动力学 锥摆 非线性动力学 极限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8
作者 徐肖肖 何智梅 +2 位作者 郝云樱 张申 骆名文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14-922,共9页
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循环系统由两个耦合子循环组成,具有高度非线性特性,且喷射器对工况变化敏感,独特的热力学行为导致该系统动态响应较为复杂.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的动态模型,模型中换热器采用有... 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循环系统由两个耦合子循环组成,具有高度非线性特性,且喷射器对工况变化敏感,独特的热力学行为导致该系统动态响应较为复杂.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的动态模型,模型中换热器采用有限体积法构建空间离散化模型,喷射器采用基于实际气体的计算模型.并对该动态模型进行了验证,稳定后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其误差小于5%.通过MATLAB/Simulink求解计算,研究了内部参数(蒸发温度)及外部参数(冷却水流量)阶跃变化扰动下的系统各参数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相较于外部参数变化引起的动态响应,系统对内部参数的变化更为敏感,且响应初期系统压力出现逆向响应现象.当内部参数蒸发温度降低时喷射系数快速降低后达到稳定,升压比在蒸发温度较低时波动较大,随着蒸发温度提高,波动较小.蒸发温度从-0.45℃降至-4.80℃,喷射系数较初始工况降幅可达45.95%.而外部参数(冷却水流量)阶跃变化扰动对系统的制热系数(COPh)影响更为明显,当外部参数(冷却水流量)增加时,系统压力均下降,喷射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系统制热系数增加.冷却水流量从3.3 L/min增至4.6 L/min时,系统制热系数增幅达13.86%.系统各部分耦合作用强烈,在相同操作工况下模型趋于稳定后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的趋势一致,为改进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热泵系统控制策略、增强系统稳定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器 CO_(2) 跨临界热泵循环 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动态力学特性研究
9
作者 张婷婷 陈兆荣 茹沛泽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8-161,171,共5页
为增强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耐久性,提高混凝土材料使用寿命,研究改性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动态力学特性。采用碳纤维作为改性材料,将0.2%、0.4%、0.6%、0.8%的碳纤维添加到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中,制成4种改性混凝土试件,并选取1组未添加... 为增强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耐久性,提高混凝土材料使用寿命,研究改性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动态力学特性。采用碳纤维作为改性材料,将0.2%、0.4%、0.6%、0.8%的碳纤维添加到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中,制成4种改性混凝土试件,并选取1组未添加碳纤维的混凝土材料作为对比试件,通过透水性能、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冻融循环测试等多种测试方法,评估不同试件的力学特性。经试验测试可知:未添加碳纤维改性的试件具有较低的孔隙率和渗透系数,且抗压、抗折强度较低,在冻融循环测试下抗压强度损失率较大;当添加碳纤维改性后,试件的抗压、抗折、劈裂强度以及弯拉强度均保持较高水平,其中,添加0.4%碳纤维的混凝土试件的透水性最佳,且该组试件在较长龄期下干燥收缩范围最小;在此基础上,确保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劈裂强度和抗弯强度,在冻融循环之后,抗压强度的损失率不会超过10%;添加0.4%碳纤维的混凝土试件力学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骨料 冻融循环 透水混凝土 动态力学特性 抗折强度 劈裂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下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动力特性研究
10
作者 阮波 沈一凡 +3 位作者 张向京 路占海 张佳森 聂如松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14-1621,共8页
以新疆和若(和田—若羌)铁路为背景,采用水泥、玄武岩纤维及工地现场的风积沙作为原材料,制作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试样,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和纤维掺量对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动力特性的影响。试样的水泥掺量为5%,纤维掺量为0.8%。采用锤击法... 以新疆和若(和田—若羌)铁路为背景,采用水泥、玄武岩纤维及工地现场的风积沙作为原材料,制作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试样,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和纤维掺量对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动力特性的影响。试样的水泥掺量为5%,纤维掺量为0.8%。采用锤击法制作直径为39.1 mm、高度为80 mm的圆柱体试样,标准养护28 d后进行冻融循环试验与三轴循环加载试验。冻融循环试验的冻结与融化温度分别为-20℃和20℃,采用三向冻结的冻结路径和无外界补给水的冻结方式。三轴循环加载试验采用正弦波加载,加载频率1 Hz,循环加载次数5000次。试验结果表明,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骨干曲线符合修正Hardin-Drnevich模型。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试样的动弹性模量呈指数函数减小,而阻尼比呈指数函数增大,试样达到指定动应变时对应的动应力减小。与未掺纤维试样相比,冻融循环1、3、6、10、15次时,掺入纤维试样的动弹性模量提高了6.74%、5.52%、4.18%、8.91%、9.65%,阻尼比减少了13.9%、8.9%、19.7%、15.9%、22.8%,且掺入纤维试样动应变达到0.08%时对应的动应力增大了18.08%、9.90%、9.75%、22.57%、24.74%。研究成果可以为采用改良风积沙作为路基填料的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基基床 动三轴试验 冻融循环试验 风积沙 玄武岩纤维 骨干曲线 动弹性模量 阻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再生混凝土大跨梁的变形性能与低碳评价
11
作者 肖建庄 潘玉珀 +10 位作者 王春晖 房海波 梁汝鸣 葛序尧 王璞瑾 关湘烁 徐浩林 宁甲乾 何尧 丁陶 肖绪文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141,共13页
在建筑固体废物(固废)激增、“双碳”目标推进的双重驱动下,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FRCAC,取代率为100%,简称全再生混凝土)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成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重塑低碳结构体系的突破口。然而,现行规范体系因缺乏实际工况下的长期... 在建筑固体废物(固废)激增、“双碳”目标推进的双重驱动下,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FRCAC,取代率为100%,简称全再生混凝土)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成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重塑低碳结构体系的突破口。然而,现行规范体系因缺乏实际工况下的长期实证数据,制约了FRCAC相关的技术更新和规模化应用进程。本文着眼“突破技术瓶颈、驱动规范升级、推动低碳应用”,率先以30 m跨度的FRCAC简支梁为工程原型开展前瞻性探索,旨在全面研究FRCAC结构的服役性能。FRCAC受压区边缘的最大压应力约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的50%,能够模拟FRCAC构件在实际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支持量化FRCAC结构在长期荷载‒环境耦合作用下的性能演化规律与低碳效益。设计并浇筑等配筋、等水胶比的FRCAC梁和普通混凝土(NAC)对照梁,构建覆盖“材料制备‒构件行为‒碳效益量化”全链条,追踪4年服役期内变形、裂缝、碳化深度等的演变过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获得量化的碳吸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同条件养护下FRCAC的弹性模量较NAC降低7.8%~14%,可通过预起拱方式补偿变形差异并满足结构变形要求;FRCAC梁表面的受弯裂缝数量较NAC梁增长8%,裂缝长度增长15%,但平均宽度基本一致;考虑服役期的碳吸收后,FRCAC梁的净碳排放降低7.69%。首次以工程原型实证了FRCAC在实际荷载‒环境耦合工况下的应用可行性,将促进结构工程低碳化的理论与工程发展,推动建筑固废从粗放化填埋转向高值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 30 m跨度工程原型梁 动态监测 生命周期评价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演化量测与动态评估方法
12
作者 杨春宇 葛鹏 +3 位作者 陈梅 尤碧莹 陈子远 丁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217-6230,共14页
旨在科学量测与评估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演化状态,以推动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首先,基于系统科学研究范式探寻旅游生态系统演化发展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点与均衡状态,尝试构建一个基于“自然利用效率子系统”和“社会公平发展子系... 旨在科学量测与评估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演化状态,以推动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首先,基于系统科学研究范式探寻旅游生态系统演化发展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点与均衡状态,尝试构建一个基于“自然利用效率子系统”和“社会公平发展子系统”的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理论演化模型。尔后,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包含9个维度的量测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极差法和模糊聚类法量测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实际演化状态。最后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丹霞(贵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地“空间均衡”实测状态值与理论值,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构建的理论演化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案例地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演化轨迹,实测状态值围绕演化理论值呈现短期振荡,长期“S”型演化特征;(2)根据理论模型测算中国丹霞(贵州赤水)的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演化周期约为50年。其中,2000—2020年期间,中国丹霞(贵州赤水)历经滞后-过载-平衡的演化过程。与案例地“空间均衡”演化理论值相比,实测状态值呈现“进慢则退”的趋势;(3)中国丹霞(贵州赤水)2000年旅游生态状态指数处于0.089—0.180之间(五级),经过近20年的逐步恢复,截至2020年其生态状态指数已经恢复至0.2362(三级)以上。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旅游生态系统“空间均衡”演化拟合与动态评估,推动该领域研究从单一的静态评估向多样化、动态化和定量化转变,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理论和方法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系统 空间均衡 LOGISTIC曲线模型 动态评估 演化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耦合评价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世欣 张晓伟 +3 位作者 孟鑫 薛鹏 谢静超 刘加平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46-157,共12页
为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评价系统,促进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围绕“绿色低碳”理念,基于城市轨道交通流动空间特性,提出涵盖车站建筑、车轨隧道和通行列车的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耦合评价方法。通过专家调查法建立包含设计、施工、运营... 为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评价系统,促进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围绕“绿色低碳”理念,基于城市轨道交通流动空间特性,提出涵盖车站建筑、车轨隧道和通行列车的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耦合评价方法。通过专家调查法建立包含设计、施工、运营全生命周期及通勤服务便捷、人工环境舒适、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4方面的全场景、全过程、全方位的绿色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得出主观评价分值;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确立碳排放核算边界,采用碳排因子法计算建材生产、施工、运营各阶段的碳排放量,并引入年度人均碳排放量作为评价指标,客观计算碳排放强度。以北京某典型车站作为案例,进行耦合评价模型验证,评估其绿色部分评价分值,并计算年度人均碳排放量。结果表明:该车站绿色低碳耦合评价结果为绿色评价分值243分、年度人均碳排放量17.2 tCO_(2)e/万人次。为全面提升车站的整体绿色性能并有效降低碳排放,提出针对该车站的全过程优化方案,最终可将绿色评价分值提升至271分,显著降低年度人均碳排放量至13.3 tCO_(2)e/万人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全生命周期 流动空间 绿色评价 碳排放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优化周期的风光氢储耦合系统改进能量管理策略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辰 汤奕 郑晨一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3,共12页
电/氢混合储能对离网风光发电系统的功率调节能力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未充分考虑能量管理的综合性能。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优化周期的改进能量管理策略。首先,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进行日前优化。然后,在日内滚动优... 电/氢混合储能对离网风光发电系统的功率调节能力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未充分考虑能量管理的综合性能。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优化周期的改进能量管理策略。首先,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进行日前优化。然后,在日内滚动优化的过程中自适应调节权重因子,合理协调短期功率平抑和长期状态优化,并对滚动优化周期进行动态调节,在减少冗余调节的同时,提升控制器的实时响应能力。最后,在实时校正层分别使用逐次变分模态分解和双层模糊控制对混合储能功率进行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充分利用混合储能的运行特性并提升系统鲁棒性。算例分析表明,与传统策略相比,改进能量管理策略可使系统运行成本、能量失衡率和计算时间分别降低38.3%、63.1%和57.9%,提高了系统能量管理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实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氢混合储能 能量管理 自适应权重 动态优化周期 逐次变分模态分解 双层模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ES cycling训练的刺激模式的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姜洪源 魏伟 马长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FES cycling训练的刺激模式的设计方法,使训练者在训练过程中腿部肌肉能够协调运动,获得较高的运动效率。方法:对训练中的蹬踏运动结构进行建模,同时结合腿部肌肉运动的动力学模型,对运动中的运动效率进行分析,以运动...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FES cycling训练的刺激模式的设计方法,使训练者在训练过程中腿部肌肉能够协调运动,获得较高的运动效率。方法:对训练中的蹬踏运动结构进行建模,同时结合腿部肌肉运动的动力学模型,对运动中的运动效率进行分析,以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功率作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获取运动效率最高的刺激模式。结论和结果:得到一种运动效率更高的刺激模式,同时也为不同结构形式的FES cycling刺激模式的设计提供了一种较为通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脚踏车训练系统 刺激模式 动力学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明东滩北侧拦门沙浅滩涨落潮和大小潮冲淤过程及机制分析
16
作者 谭子杰 牛淑杰 +7 位作者 李茂田 李为华 刘晓强 宋艳 姚慧锟 张雯彦 彭旦 陈欣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157,共11页
河口拦门沙冲淤变化是河口地貌和河势演变的基础与关键机制.以往的研究主要借助海图和沉积测年资料,来揭示拦门沙年际或季节性冲淤变化,但对涨落潮及大小潮的冲淤变化研究尚不充分.以长江口崇明东滩北部的潮滩前缘为例,基于对涨落潮、... 河口拦门沙冲淤变化是河口地貌和河势演变的基础与关键机制.以往的研究主要借助海图和沉积测年资料,来揭示拦门沙年际或季节性冲淤变化,但对涨落潮及大小潮的冲淤变化研究尚不充分.以长江口崇明东滩北部的潮滩前缘为例,基于对涨落潮、大小潮水沙动力及地形变化的高精度观测,发现:①潮周期内,流速在涨潮与落潮过程中的增减变化,导致拦门沙浅滩在涨潮期冲刷、落潮期淤积,共形成4个阶段的冲淤变化.②涨潮期间,来自口外浅滩的高悬沙流输入形成涨急悬沙峰,其泥沙在涨憩后快速淤积,导致涨潮过程呈现净淤积;落潮期间,近底层水流因长时间的落急冲刷形成落急悬沙峰,导致落潮过程呈现净冲刷.③大小潮周期内,小潮至大潮潮差增加,涨潮流中来自浅滩的泥沙输入虽增加但总体较小,导致涨潮淤积小于落潮冲刷,拦门沙浅滩呈冲刷趋势;大潮至小潮潮差减小,口外冲淡水滞留效应导致涨潮流中来自浅滩的泥沙输入急剧增加,使得涨潮淤积超过落潮冲刷,拦门沙浅滩呈淤积趋势.上述发现为深入理解河口冲淤和演变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拦门沙 崇明东滩 涨落潮 大小潮 沉积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制热熔盐储热发电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17
作者 户雯婷 刘明 +2 位作者 张顺奇 韩伟 严俊杰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5-34,共10页
针对电制热熔盐储热发电系统的动态特性展开研究,建立了蒸汽发生系统、发电系统的动态模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分析了熔盐工质流量、温度和蒸汽阀门开度扰动下的动态特性,并研究该系统在100%THA—50%THA负荷区间的降负荷瞬态过程性能... 针对电制热熔盐储热发电系统的动态特性展开研究,建立了蒸汽发生系统、发电系统的动态模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分析了熔盐工质流量、温度和蒸汽阀门开度扰动下的动态特性,并研究该系统在100%THA—50%THA负荷区间的降负荷瞬态过程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熔盐温度扰动下,主蒸汽温度和再热蒸汽温度快速响应,且明显快于机组负荷和主蒸汽压力响应;熔盐流量扰动对机组负荷和主蒸汽压力具有显著影响,熔盐流量增加15%时,机组负荷增加12.44%,主蒸汽压力增大1.18 MPa;主蒸汽调节阀开度则控制着主蒸汽压力和负荷波动。在温度偏差的限制条件下,100%THA—50%THA负荷区间的最大降负荷速率达14%Pe/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制热 熔盐储热 动态模型 动态特性 变负荷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运动片段的履带式车辆多路面-三维度工况构建方法
18
作者 胡据林 何洪文 韩雪峰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7-261,共15页
为对履带式动力平台进行评估,提出一种基于微运动片段的多路面三维度工况构建方法,旨在解决履带式车辆工况构建中路面类型多、短行程片段较长及影响因素维度多等问题。通过对采集的履带车辆行驶数据进行清洗,并提取行驶片段的速度、角... 为对履带式动力平台进行评估,提出一种基于微运动片段的多路面三维度工况构建方法,旨在解决履带式车辆工况构建中路面类型多、短行程片段较长及影响因素维度多等问题。通过对采集的履带车辆行驶数据进行清洗,并提取行驶片段的速度、角速度及地面行驶阻力系数等三维度数据,结合K-means聚类方法,将行驶片段分类为铺面路、砂石路和起伏土路3种典型路面。依据短行程片段的最小加权三维变化率,将其切分为微运动片段,并进行特征提取与聚类分析。基于微运动片段马尔可夫转移概率构建三维度循环工况,并提出相应的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工况总时长约2000 s,3种路面的平均特征覆盖率达到94.63%,真实反映了履带式车辆的行驶特性,具备较高的代表性,为履带式车辆的仿真和台架测试提供了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履带式车辆 循环工况 马尔可夫链 特征提取 车辆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侏罗系陆相页岩各向异性动静态弹性参数建模
19
作者 刘卫华 王洋 +4 位作者 陈祖庆 陈超 沈珲 张方南 仉涛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28,共16页
动、静态弹性参数转换关系对陆相页岩储层压裂改造、钻井方案设计、地应力预测等地质工程问题有重要意义.但页岩的本征各向异性及动、静态弹性参数的强压力依赖性对建立各向异性背景下的动、静弹性参数转换模型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次实验... 动、静态弹性参数转换关系对陆相页岩储层压裂改造、钻井方案设计、地应力预测等地质工程问题有重要意义.但页岩的本征各向异性及动、静态弹性参数的强压力依赖性对建立各向异性背景下的动、静弹性参数转换模型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次实验研究基于10组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页岩样品的各向异性动、静态弹性参数联合测试,建立了模拟原位有效应力条件下各向异性动、静态弹性参数建模工作流程.多级偏应力循环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垂直还是平行层理方向,动态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均系统性地大于对应的静态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并且动、静态弹性参数都表现出明显的压力依赖性.根据围压为20 MPa时的实测数据,直接建立了垂直层理方向模拟原位应力的动、静杨氏模量和泊松比转换关系.在此基础上,假定动态、静态杨氏模量各向异性的关系不依赖于所施加应力大小,建立了动、静态杨氏模量各向异性强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而间接获得了模拟原位应力条件下的平行层理方向静态杨氏模量.各向异性背景下的动、静态弹性参数转换模型可将测井或地震数据转换为原位有效应力条件下的静态弹性参数,并可为各向异性背景下页岩储层地应力预测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杨氏模量 泊松比 动静态转换 多级偏应力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石灰岩动态压缩能量演化及变形破坏特征
20
作者 段继超 宗琦 +3 位作者 高朋飞 汪海波 吕闹 王浩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94,共14页
为研究干湿循环石灰岩在动态压缩破坏过程中的能量耗散规律,采用直径50 mm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系统,对不同干湿循环等级的石灰岩试样进行动态压缩试验,结合超高速摄像机探究干湿循环作用及应变率对石灰岩样动力学参数、应变场演化规... 为研究干湿循环石灰岩在动态压缩破坏过程中的能量耗散规律,采用直径50 mm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系统,对不同干湿循环等级的石灰岩试样进行动态压缩试验,结合超高速摄像机探究干湿循环作用及应变率对石灰岩样动力学参数、应变场演化规律、能量耗散特征以及破碎分形维数的影响,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干湿循环过程中石灰岩微观结构的演变过程,揭示其宏观物理力学劣化行为的微观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石灰岩试样内部胶体溶解、颗粒受损,导致其结构骨架承载能力下降,进而表现为试样纵波波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逐渐降低及孔隙率的增加;在冲击荷载的持续作用下,试样经历动态平衡后,其薄弱环节率先形成最大主应变集中域,应变集中域随加载时间延伸、聚集并伴随微裂纹产生、扩展、交错,最终形成破裂面,直至试件破坏;随着应变率的提升,试样内部微裂纹生成与活化显著增强,进而促进了抗压强度的提高,同时动态压缩破坏过程中试样最大主应变增大,耗散能增加,分形维数也相应提高;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试样内部孔隙和微裂隙等结构缺陷逐渐显著,进而在动载压缩破坏过程中引起试样最大主应变的上升,耗散能的减少,并伴随分形维数的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干湿循环岩体动力灾害控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动力学 干湿循环 数字图像相关法 能量耗散 分形维数 劣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