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8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rse kinematics of a heavy duty manipulator with 6-DOF based on dual quaternion 被引量:8
1
作者 王恒升 占德友 +1 位作者 黄平伦 陈伟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7期2568-2577,共10页
An iterative method is introduced successfully to solve the inverse kinematics of a 6-DOF manipulator of a tunnel drilling rig based on dual quaternion, which is difficult to get the solution by Denavit-Hartenberg(D-H... An iterative method is introduced successfully to solve the inverse kinematics of a 6-DOF manipulator of a tunnel drilling rig based on dual quaternion, which is difficult to get the solution by Denavit-Hartenberg(D-H) based methods. By the intuitive expression of dual quaternion to the orientation of rigid body, the coordinate frames assigned to each joint are established all in the same orientation, which does not need to use the D-H procedure. The compact and simple form of kinematic equations, consisting of position equations and orientation equations, is also the consequence of dual quaternion calculations. The iterative process is basically of two steps which are related to solving the position equations and orientation equations correspondingly. First, assume an initial value of the iterative variable; then, the position equations can be solved because of the reduced number of unknown variables in the position equations and the orientation equations can be solved by applying the solution from the position equations, which obtains an updated value for the iterative variable; finally, repeat the procedure by using the updated iterative variable to the position equations till the prescribed accuracy is obtained. The method proposed has a clear geometric meaning, and the algorithm is simple and direct. Simulation for 100 poses of the end frame shows that the average running time of inverse kinematics calculation for each demanded pose of end-effector is 7.2 ms on an ordinary laptop, which is good enough for practical use. The iteration counts 2-4 cycles generally, which is a quick convergence. The method proposed here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in the project of automating a hydraulic ri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duty manipulator dual quaternion robotic kinematics inverse kinematics(IK) iterative algorithm tunnel drilling ri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THEORY FOR WAVE EQUATION INVERSE PROBLEM:THE UNION METHOD FOR SCATTERED WAVEEXTRAPOLATION AND VELOCITY IMAGING
2
作者 Song Shougen He Jishan Qu Chaoshun(Institute of Applied Geophysic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Technology, Changsha 410083, Chin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1996年第2期2-6,共5页
A new theory for inverse problem of wave equation, that is, the union method for scattered wave extrapolation and velocity imaging,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is method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ical wave extr... A new theory for inverse problem of wave equation, that is, the union method for scattered wave extrapolation and velocity imaging,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is method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ical wave extrapolation for migration, because we relate directly the scattered wave extrapolation to velocity inversion. And also this method is different from any linearized inverse method of wave equation, because we needn′t use linearized approximation. Because of this, the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strong scattering case effectively (i.e. the value of scattered wave is not small, which can not be neglected). This method, of course, is different from nonlinearized optimum inverse method, because in this paper, the nonlinear inverse problem is turned into two steps inverse problem, i.e. scattered wave extrapolated and velocity imaging, which can be solved easily. Hence, the problem how to get the global optimum solution by using the nonlinearized optimum inverse method doesn′t bother us by using the metho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rse problem wave EXTRAPOLATION VELOCITY IMAGING NONLINEARIZATION wavelet represen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vability conditions for algebra inverse eigenvalue problem over set of anti-Hermitian generalized anti-Hamiltonian matrices
3
作者 ZHANG Zhong-zhi HAN Xu-l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z1期294-297,共4页
By using the characteristic properties of the anti-Hermitian generalized anti-Hamiltonian matrices, we prove som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of the solvability for algebra inverse eigenvalue problem of anti-H... By using the characteristic properties of the anti-Hermitian generalized anti-Hamiltonian matrices, we prove som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of the solvability for algebra inverse eigenvalue problem of anti-Hermitian generalized anti-Hamiltonian matrices, and obtain a general expression of th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By using the properties of the orthogonal projection matrix, we also obta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olution to optimal approximate problem of an n× n complex matrix under spectral restr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Hermitian generalized anti-Hamiltonian matrix ALGEBRA inverse EIGENVALUE problem optimal approxi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olving double-sided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using calibration integral equation method
4
作者 CHEN Hong-ch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8期2100-2108,共9页
In this paper, a novel calibration integral equation is derived for resolving double-sided, two-probe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of surface heat flux estimation. In contrast to the conventional inverse heat condu... In this paper, a novel calibration integral equation is derived for resolving double-sided, two-probe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of surface heat flux estimation. In contrast to the conventional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techniques, this calibration approach does not require explicit input of the probe locations,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host material and temperature sensor parameters related to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sensor capacitance and conductive lead losses. All those parameters and properties are inherently contained in the calibration framework in terms of Volterra integral equation of the first kind. The Laplace transform technique is applied and the frequency domain manipulations of the heat equation are performed for deriving the calibration integral equation. Due to the ill-posed nature, regularization is required for the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a future-time method or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can be used for stabilizing the ill-posed Volterra integral equation of the first k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rse heat conduction problem surface heat flux estimation calibration integral equation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矩阵分解的三维动态电阻抗断层成像方法
5
作者 李秀艳 赵天晨 +1 位作者 王琦 韩晶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7,共9页
针对医学诊断成像和监测领域中运动目标在三维空间中的实时跟踪问题,基于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提出了一种矩阵分解的三维重建算法(3D-LS),通过同时考虑时间连续性和空间结构信息,有效分离三维电阻抗图像中的动态分量和背景分量。以... 针对医学诊断成像和监测领域中运动目标在三维空间中的实时跟踪问题,基于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提出了一种矩阵分解的三维重建算法(3D-LS),通过同时考虑时间连续性和空间结构信息,有效分离三维电阻抗图像中的动态分量和背景分量。以小球运动为例,采用多线电极构建三维动态EIT模型并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3D-LS算法重建的图像具有更好的三维结构连续性和更均匀的电导率分布;与传统成像算法相比,在小球沿X轴运动案例仿真中,仿真重建图像相对误差(RE)平均降低了28.9%,结构相似度(SSIM)平均提高了22.4%,在沿Y轴运动案例中,仿真重建图像RE平均降低了36.9%,SSIM平均提高了44.0%;实验重建图像RE平均降低了19.9%,SSIM平均提高了23.2%。仿真和实验结果均证实了该方法在三维动态EIT重建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断层成像 矩阵分解算法 逆问题 运动目标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策略改进的白鲸优化算法 被引量:3
6
作者 柴岩 常晓萌 任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93,共18页
为进一步提升白鲸优化算法(BWO)的寻优能力和收敛速度,提出一种融合多策略改进的白鲸优化算法(multi-strategy improved beluga whale optimization,MIBWO)。针对算法初期因随机生成个体的遍历性较差使得算法易陷入局部的劣势,利用PWLC... 为进一步提升白鲸优化算法(BWO)的寻优能力和收敛速度,提出一种融合多策略改进的白鲸优化算法(multi-strategy improved beluga whale optimization,MIBWO)。针对算法初期因随机生成个体的遍历性较差使得算法易陷入局部的劣势,利用PWLCM混沌映射增加种群多样性以及准反向学习生成的反向解增强初始解的质量,为算法寻优性能奠定基础;构造一种动态限制局部扰动搜索机制,引入非线性收敛因子扰动个体增加求解精度与速度,为避免收敛因子在迭代后期过快收敛,利用动态平衡搜索策略以避免陷入局部最优;提出一种差异性种群进化策略对鲸鱼坠落阶段进行最优值位置扰动更新,有效提升收敛精度。理论分析和数值实验证明MIBWO算法具有较强的寻优性能,MIBWO算法在PV辨识问题体现了良好的寻优性能、收敛速度及鲁棒性并具有一定的实际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鲸优化算法 PWLCM混沌映射 准反向学习 非线性收敛因子 动态平衡搜索策略 差异性种群进化策略 PV辨识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地雷达三维时间域双参数全波形反演
7
作者 冯德山 方正扬 +7 位作者 李冰超 陈程 李电波 陶啸 蔡立琼 邰晓勇 刘硕 王珣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94-2910,共17页
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作为电磁无损探测的新兴技术,在浅部工程勘探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二维GPR存在数据采集效率低、覆盖不全及缺乏三维空间信息等不足,三维GPR能够有效克服这些问题.随着三维GPR的普及,对高精度三... 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作为电磁无损探测的新兴技术,在浅部工程勘探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二维GPR存在数据采集效率低、覆盖不全及缺乏三维空间信息等不足,三维GPR能够有效克服这些问题.随着三维GPR的普及,对高精度三维数据处理的需求也愈发迫切.三维GPR数据的全波形反演(Full Waveform Inversion,FWI)能够精细描绘地下构造与异常体,是重构复杂地质结构及预测异常体特性的重要工具.鉴于此,深入开展三维GPR的FWI研究至关重要.然而,三维频率域FWI面临求解超大型方程组的挑战,计算难度大.本文通过引入参数归一化、随机源策略和全变差(Total Variation,TV)正则化方法,有效解决了三维反演目标函数的强非线性、反演效率低下及反演伪像问题,首次实现了时间域地表GPR数据的三维双参数(介电常数和电导率)FWI.两个模型合成数据的反演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复杂地下结构进行三维成像,其中随机源策略显著缩短了计算时间,TV正则化则提升了三维反演成像的精度.此外,介电常数与电导率的双参数三维反演相互验证,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约束,有助于更准确地识别探测对象属性,为地质解译提供更明确的推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时间域 三维全波形反演 双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问题方法及等效导热系数理论模型的石油焦颗粒堆积床传热特性
8
作者 黄金堤 易涛 +2 位作者 周欣波 谢飞 李静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3-825,共13页
通过自主搭建的石油焦颗粒堆积床导热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开展了热态实验,探究了石油焦颗粒堆积床在不同粒度与升温速率下料层内外温度的变化规律。基于计算传热学原理,构建了圆柱管径向传热正问题模型,利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反推导... 通过自主搭建的石油焦颗粒堆积床导热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开展了热态实验,探究了石油焦颗粒堆积床在不同粒度与升温速率下料层内外温度的变化规律。基于计算传热学原理,构建了圆柱管径向传热正问题模型,利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反推导热系数,并与经典的等效导热系数模型(Bruggeman模型,Maxwell-Garnett模型,Kunii and Smith模型和Zehner-Bauer-Schlünder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料层壁面与中心的温差随温度升高先增后减,随升温速率增大而增大,且随颗粒粒度减小而增加。基于导热反问题方法,获得了石油焦颗粒堆积床导热系数λ与温度T和等效粒径dp的数学关系式。引入等效粒度系数φ修正后的Kunii and Smith模型计算的导热系数及导热反问题求解的导热系数均与实验数据吻合度较高。研究成果可为罐式炉内石油焦堆积床传热行为的深入剖析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焦 颗粒堆积床 导热反问题 等效导热系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局部扩散方程内部观测反演源项的唯一性及其数值模拟
9
作者 陈晨 李志远 《应用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650,共15页
本文主要研究带有多项时间分数阶导数的非局部扩散方程反源问题.首先,借助Laplace变换和分数阶Theta函数方法,证明该方程解具有唯一延拓性质.其次,依据Duhamel理论,推导出通过内部观测反演源项的唯一性结论.在数值方面,将反问题转化为... 本文主要研究带有多项时间分数阶导数的非局部扩散方程反源问题.首先,借助Laplace变换和分数阶Theta函数方法,证明该方程解具有唯一延拓性质.其次,依据Duhamel理论,推导出通过内部观测反演源项的唯一性结论.在数值方面,将反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并采用正则化迭代阈值算法进行数值求解.最后,通过数值实验验证该算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局部扩散方程 反源问题 唯一延拓性 分数阶Theta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图像处理逆问题的扩散模型研究综述
10
作者 王泽龙 吴宇航 +1 位作者 李健 杨轩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110,共20页
扩散模型是一种新型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相比生成对抗网络、变分自编码网络、流模型等传统网络,具有训练稳健、生成保真性与多样性高、数学可解释性强等特点,在计算机视觉、信号处理、多模态学习等领域应用广泛。扩散模型能够充分学习... 扩散模型是一种新型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相比生成对抗网络、变分自编码网络、流模型等传统网络,具有训练稳健、生成保真性与多样性高、数学可解释性强等特点,在计算机视觉、信号处理、多模态学习等领域应用广泛。扩散模型能够充分学习挖掘训练图像的深度生成先验,为解决图像处理逆问题提供了一类全新解决范式。为了系统性梳理扩散模型发展现状,特别是其解决图像处理逆问题的最新进展,对面向图像处理逆问题的扩散模型研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扩散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利用扩散模型解决图像处理逆问题的主要技术路线,以及在该方向的具体应用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模型 生成式人工智能 图像处理 逆问题 深度生成先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正则化的多点平稳随机载荷识别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井雯 姜金辉 +2 位作者 许锋 包欢迎 陈爽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9-224,406,共7页
针对随机载荷识别中的病态逆问题影响识别精度、制约工程应用的问题,根据频响函数矩阵大小奇异值对识别结果稳定性影响程度的不同,在逆虚拟激励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正则化方法。首先,在识别过程中采用变正则化参数方式,对较小的奇异... 针对随机载荷识别中的病态逆问题影响识别精度、制约工程应用的问题,根据频响函数矩阵大小奇异值对识别结果稳定性影响程度的不同,在逆虚拟激励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正则化方法。首先,在识别过程中采用变正则化参数方式,对较小的奇异值采用较大的正则化参数修正,对较大的奇异值采用较小的正则化参数修正,以提高识别精度;其次,通过平板结构仿真分析了该方法与直接求逆法、传统Tikhonov正则化方法在5%和10%响应测量噪声水平下的载荷识别精度;最后,进行了简支梁多点平稳随机载荷试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与直接求逆法和传统Tikhonov正则化相比,该方法提高了载荷识别精度,对响应测量噪声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载荷识别 病态逆问题 TIKHONOV正则化 改进正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冗余机器人的笛卡儿空间螺旋线性插值轨迹规划
12
作者 王志强 韩建海 +2 位作者 李向攀 郭冰菁 杜敢琴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2,共9页
通过分析对偶四元数与刚体运动、螺旋运动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指数积公式,得到基于对偶四元数的末端位姿变换算子;根据牛顿拉夫森法,将对偶四元数用于求解冗余机器人的逆运动学数值解;根据对偶四元数的线性插值特点提出一种基于螺旋线性插... 通过分析对偶四元数与刚体运动、螺旋运动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指数积公式,得到基于对偶四元数的末端位姿变换算子;根据牛顿拉夫森法,将对偶四元数用于求解冗余机器人的逆运动学数值解;根据对偶四元数的线性插值特点提出一种基于螺旋线性插值的轨迹规划方法。两种冗余机器人验证了提出的轨迹规划方法能实现笛卡儿空间平滑运动和速度可控,且在求解运动学数值解时,使用对偶四元数比齐次矩阵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更高的解算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偶四元数 轨迹规划 逆运动学 指数积 冗余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模拟的人工神经网络动态溯源模型
13
作者 史天乐 李飞 +2 位作者 陈昇 卢春喜 王维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772-4784,共13页
危险气体泄漏事故早期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二次燃爆等次生灾害,因此开发一种快速泄漏源定位的气体溯源方法至关重要。气体溯源是气体扩散的逆问题,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仍具有挑战性,人工神经网络与溯源定位方案的结合为解决这一反问... 危险气体泄漏事故早期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二次燃爆等次生灾害,因此开发一种快速泄漏源定位的气体溯源方法至关重要。气体溯源是气体扩散的逆问题,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仍具有挑战性,人工神经网络与溯源定位方案的结合为解决这一反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有望实现快速准确的溯源定位。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结果建立动态气体溯源数据集,搭建了基于传感器数据序列实时预测泄漏源位置的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动态溯源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结果表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动态溯源模型成功实现了对泄漏源的准确预测,预测点与真实泄漏源位置的距离在20m以内,模型的准确率达97.49%。在输入一组序列浓度数据后,可以在0.04737s内预测泄漏源的初步位置,显著快于传统的溯源定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模拟 神经网络 动态溯源定位模型 反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岸边排放口允许排污负荷的伴随方程反演法
14
作者 时晓燕 张红 +3 位作者 陶春华 卢聆江 万欣 刘昭伟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6-184,共9页
岸边侧向排放是河流接纳污水排放的主要方式,污染混合区控制的允许排污负荷是排放口管理的重要指标。伴随方程法在解决水力学反问题上表现出较大优势,但预测浓度和观测浓度误差的优化目标无法直接应用于允许排污负荷的反演,限制了伴随... 岸边侧向排放是河流接纳污水排放的主要方式,污染混合区控制的允许排污负荷是排放口管理的重要指标。伴随方程法在解决水力学反问题上表现出较大优势,但预测浓度和观测浓度误差的优化目标无法直接应用于允许排污负荷的反演,限制了伴随方程法在该问题上的应用。为此,提出一种伴随方程法误差源项的计算方法,进而构建河流岸边排放口允许排污负荷的反演模型。该方法在排放口水质模拟的基础上,利用伴随方程法,建立对流扩散方程边界条件的反演方法,进而分析河流岸边排放污染混合区的分布特点;以污染混合区长度为控制目标,设计伴随方程中优化目标的计算方法,实现基于污染混合区长度的排放口允许排放负荷的反演计算。将该方法应用于长江上游某典型支流排污口的允许排污负荷的反演,基于河段的水功能区划和污染混合区管理目标,得到排放口的允许排放负荷。模拟结果显示:正问题方法可以很好地预测岸边污染混合区的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分布,预测误差为16.7%,能满足实际工程中水质模拟的精度要求。所提出的伴随方程反演法能快速反演允许排污负荷,只需迭代6步即可使得污染混合区的长度达到1 m的精度,可以满足工程应用;继续迭代至18步,计算精度可达到0.01 m以下。该方法在实际问题中具有计算精度高、收敛速度快的特点,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可为天然河流排放口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岸边排放 允许排污负荷 伴随方程法 水质模拟 反问题 BFGS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负矩阵的核单调刻画
15
作者 林麟 钟金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72,共6页
研究了非负矩阵核单调的刻画问题.利用非负满秩分解给出了非负矩阵是核单调的充分必要条件,并给出了核逆非负时的表示.通过数值例子说明了非负矩阵的核逆与Moore-Penrose逆和群逆的非负性不是等价的,并利用矩阵的Moore-Penrose逆和群逆... 研究了非负矩阵核单调的刻画问题.利用非负满秩分解给出了非负矩阵是核单调的充分必要条件,并给出了核逆非负时的表示.通过数值例子说明了非负矩阵的核逆与Moore-Penrose逆和群逆的非负性不是等价的,并利用矩阵的Moore-Penrose逆和群逆给出了非负矩阵是核单调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此外,给出了一个实矩阵是核单调的充分必要条件,推广了Collatz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负矩阵 核逆 核单调 对偶核单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硅钢片均一化的超低场磁共振抗涡流Z梯度线圈设计方法
16
作者 张宇翔 何为 +2 位作者 孔晓涵 宣亮 徐征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7-996,共10页
在超低场磁共振成像设备中,铁磁材料(抗涡流板、铁轭等)会对成像目标区域梯度磁场产生影响,并且在梯度线圈,特别是Z方向线圈工作时,这些金属部件中感应的涡流会导致成像伪影。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针对永磁型超低场磁共振设备的... 在超低场磁共振成像设备中,铁磁材料(抗涡流板、铁轭等)会对成像目标区域梯度磁场产生影响,并且在梯度线圈,特别是Z方向线圈工作时,这些金属部件中感应的涡流会导致成像伪影。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文提出一种针对永磁型超低场磁共振设备的平面抗涡流Z梯度线圈设计方法。首先,对线圈外侧的铁磁材料进行等效简化,将高磁导率的复杂抗涡流板结构(硅钢片压叠而成)简化为均质磁性板结构以减少计算复杂度。然后,提出一种梯度线圈的参数化设计方法,通过对线圈结构进行参数化表达,直接对Z方向梯度线圈的最终绕线结构进行多目标快速优化,同时在线圈外侧设置反向电流绕线控制系统涡流效应。在保证线圈效率(200μT/(m·A))、最大非线性度(小于5%)的前提下,线圈外侧目标平面最大杂散磁场降低了52%。最后,通过有限元仿真与实验验证了模型简化的准确性与所设计Z梯度线圈的抗涡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梯度线圈 电磁场逆问题 铁磁结构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对偶贝叶斯U-Net的波阻抗不确定性反演方法研究
17
作者 王梓旭 王守东 +1 位作者 周晨 程万里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50,共13页
传统的深度神经网络通常只能实现确定性的预测,无法对反演结果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即无法对反演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为实现标签数据不足条件下精确的波阻抗反演和对反演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对偶贝叶斯U-Net的波阻抗不确... 传统的深度神经网络通常只能实现确定性的预测,无法对反演结果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即无法对反演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为实现标签数据不足条件下精确的波阻抗反演和对反演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对偶贝叶斯U-Net的波阻抗不确定性反演方法。首先,开展基于对偶贝叶斯U-Net、前沿深度学习反演方法和传统不确定性反演方法的模拟数据实验,对比分析3种方法的反演精度。然后,将对偶贝叶斯U-Net和传统不确定性反演方法的反演可靠性和对于含噪数据反演的鲁棒性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将对偶贝叶斯U-Net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波阻抗反演中。模拟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对偶贝叶斯U-Net在少量标签数据条件下具有较高反演精度并对含噪数据反演有较强鲁棒性。此外,不确定性分析表明,该方法的反演结果可靠性强。实际数据测试结果表明,对偶贝叶斯U-Net能在实际工区数据反演中获得合理并可靠的反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阻抗反演 不确定性反演 深度神经网络 少量标签数据 对偶贝叶斯U-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快时变气动下双旋飞行器非线性动态逆解耦控制方法
18
作者 李亚峰 唐文桃 +3 位作者 纪毅 范军芳 王伟 张思幸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2-630,共9页
分析双旋飞行器参数快时变性与不确定性特征,并提出一种基于时间尺度分离架构的非线性动态逆解耦控制方法。首先,构建了双旋飞行器七自由度多刚体耦合动力学模型,将气动参数不确定性视为归一化扰动,继而将动力学模型分解为滚转通道和俯... 分析双旋飞行器参数快时变性与不确定性特征,并提出一种基于时间尺度分离架构的非线性动态逆解耦控制方法。首先,构建了双旋飞行器七自由度多刚体耦合动力学模型,将气动参数不确定性视为归一化扰动,继而将动力学模型分解为滚转通道和俯仰/偏航通道动力学子系统。采用时间尺度分离方法,进一步将俯仰和偏航通道解耦为包含快速和慢速动力学特性的级联子系统。设计了能够精确估计姿态角变化并补偿扰动的扩张状态观测器;引入积分滑模面以增强系统对扰动和模型不确定性的鲁棒性;并据此分别设计非线性动态逆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法在频率1000 Hz、幅值拉偏±30%气动参数摄动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俯仰和偏航过载的平均跟踪误差不大于2%,展现出良好的控制性能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旋飞行器 时间尺度分离 非线性动态逆 解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频降雨雷达数据的海面阵风计算方法研究
19
作者 池淏 张有广 林静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2-100,共9页
海面阵风对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研究以及海上运输与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观测手段有限,海面阵风数据缺失严重。林静等基于HY-2B雷达高度计C、Ku波段后向散射系数的差值对海面风速进行修正,计算得到星下点的阵风风速,但观测范围... 海面阵风对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研究以及海上运输与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观测手段有限,海面阵风数据缺失严重。林静等基于HY-2B雷达高度计C、Ku波段后向散射系数的差值对海面风速进行修正,计算得到星下点的阵风风速,但观测范围较小。本文在此基础上,选用观测原理与雷达高度计相似的全球降雨观测计划(GPM)搭载的双频降雨雷达(DPR),利用其Ku、Ka波段后向散射系数的差值,并以ERA5海面风速作为观测值,对海面风速进行修正计算,得到阵风风速,以扩展观测范围并提高观测效率。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阵风风速与ERA5阵风风速对比,相关系数(R)为0.96,均方根误差(RMSE)为1.79 m/s,平均偏差(Bias)为0.73 m/s,标准差(Std)为1.64 m/s;与同时期的NDBC浮标数据对比,R为0.91,RMSE为1.50 m/s,Bias为−0.15 m/s,Std为1.50 m/s,说明降雨雷达反演的阵风可靠性较好。进一步使用NDBC浮标海面风速代替ERA5海面风速后,R提高至0.95,RMSE降低至1.10 m/s,Bias为−0.07 m/s,Std为1.50 m/s,反演结果得到提高,说明精确的海面风速对阵风计算结果有较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频降雨雷达 海面阵风 反演算法 后向散射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具有Wentzell边界条件的抛物型方程的热源
20
作者 伊海鸿 杨柳 田瑜 《应用数学和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5-518,共14页
该文主要研究以Wentzell边界条件为背景,利用终端温度测量值在抛物热传导方程中重构与空间相关源项的反问题,这一研究在热传导工程问题中经常出现.该研究的难点是对Wentzell边界条件的处理,通过应用散度定理使得边界条件可以与抛物方程... 该文主要研究以Wentzell边界条件为背景,利用终端温度测量值在抛物热传导方程中重构与空间相关源项的反问题,这一研究在热传导工程问题中经常出现.该研究的难点是对Wentzell边界条件的处理,通过应用散度定理使得边界条件可以与抛物方程相结合,而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下,极值原理的证明也有所区别.由于原问题的不适定性,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框架,对原问题进行优化,建立了正则化解的存在性和所满足的必要条件,并且在极值原理成立的情形下,证明了正则化解的唯一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源问题 Wentzell边界条件 最优控制 散度定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