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斜井Blasingame产量递减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鲜波 朱松柏 +2 位作者 周杰 聂延波 范秋海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0,共8页
为了更准确地认识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产量递减规律,假设气藏顶底边界和外边界封闭,储集层水平等厚,建立了斜井三孔单渗和三孔双渗的Blasingame产量递减模型。采用拉普拉斯变化等数学方法求解模型,得到井底压力解并将其代入转换方程后获... 为了更准确地认识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产量递减规律,假设气藏顶底边界和外边界封闭,储集层水平等厚,建立了斜井三孔单渗和三孔双渗的Blasingame产量递减模型。采用拉普拉斯变化等数学方法求解模型,得到井底压力解并将其代入转换方程后获得递减产量解,再通过数值反演得到真实空间下的产量解。绘制且对比了斜井三孔单渗和三孔双渗Blasingame产量递减曲线,并对斜井三孔双渗的产量递减曲线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斜井三孔双渗产量递减曲线位置在初期比单渗的产量递减曲线位置更低,且窜流凹子更浅;裂缝渗透率比值越大,窜流凹子越深、曲线位置越低;窜流系数越大,窜流发生越早、曲线位置左移;基质弹性储容比越大,基质向裂缝窜流的窜流凹子越宽越深、溶洞向裂缝窜流的窜流凹子越窄越浅;斜井长度越长、井斜角越大,产量递减曲线位置越高且曲线向左移动;结合现场实例井解释,斜井三孔双渗模型比斜井三孔单渗模型拟合效果更好、解释结果更可靠。建立的单双渗模型和绘制的Blasingame产量递减曲线可预测碳酸盐岩气藏斜井的产量递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气藏 斜井 双渗 Blasingame产量递减曲线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双重孔隙瓦斯输运机理及模型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伟 韩冬阳 +2 位作者 徐浩 周禹军 李天男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62,共12页
瓦斯是赋存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瓦斯的输运行为是煤层气开采的核心问题,然而双重孔隙煤层的瓦斯输运机理还没有达成共识。为了明确瓦斯输运机理,可视化瓦斯动态输运过程,构建裂隙中瓦斯由压力梯度驱动、煤基质内瓦斯分别由压力梯... 瓦斯是赋存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瓦斯的输运行为是煤层气开采的核心问题,然而双重孔隙煤层的瓦斯输运机理还没有达成共识。为了明确瓦斯输运机理,可视化瓦斯动态输运过程,构建裂隙中瓦斯由压力梯度驱动、煤基质内瓦斯分别由压力梯度驱动和密度梯度驱动的2种煤层双重孔隙钻孔瓦斯渗流模型。2种模型均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通过自主开发的数值模拟软件得到瓦斯压力分布、瓦斯涌出速度和瓦斯累计涌出量。通过对比数值解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探讨2种模型的准确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①2种模型在抽采前期均由达西流主导,其瓦斯涌出速度和累计瓦斯涌出量与现场基本保持一致,而煤基质内的气体将在后期主导气体输运。②由于游离瓦斯的存在,基质密度梯度模型的钻孔瓦斯压力变化范围比压力梯度模型的更大,更符合现场实测情况。说明煤基质中的扩散行为更符合游离瓦斯密度梯度驱动模型。③钻孔瓦斯涌出速度与原始瓦斯压力、孔隙率、裂隙渗透系数呈正相关,与基质半径负相关。所构建的裂隙瓦斯压力梯度驱动、基质游离瓦斯密度梯度驱动双重孔隙钻孔瓦斯输运模型更真实、准确地反映煤储层钻孔瓦斯输运的物理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瓦斯输运 密度梯度 双重孔隙模型 瓦斯涌出速率 参数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隙数量和孔径组合对土壤溶质运移影响研究
3
作者 张瑞钢 汤志恒 +2 位作者 还小翔 夏冰 钱家忠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6-1152,共7页
大量野外观测与试验表明,土壤因植物根系发育、蚯蚓活动等形成的不同密度、数量和孔径的大孔隙优势通道影响水分和溶质优势流运移特征。当前对大孔隙度影响的关注较多,而对相同大孔隙度条件下因数量和孔径组合不同带来的影响关注不足。... 大量野外观测与试验表明,土壤因植物根系发育、蚯蚓活动等形成的不同密度、数量和孔径的大孔隙优势通道影响水分和溶质优势流运移特征。当前对大孔隙度影响的关注较多,而对相同大孔隙度条件下因数量和孔径组合不同带来的影响关注不足。文章通过相同大孔隙度的3组不同数量和孔径组合的土柱及对照均质土柱的溶质运移试验,探究其对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的影响,并利用Hydrus中的双重渗透模型探究其在数值模拟中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大孔隙度条件下细而多的大孔隙组合土柱出流速度更快,溶质平均停留时间更短,优势流程度更高;在双重渗透模型中大孔隙数量和孔径组合的改变由参数a体现,且细而多的大孔隙组合a取值更小;a对溶质运移结果的影响表现为a值越小,溶质穿透更快、更集中,峰值质量浓度更高,但是初始穿透更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流 大孔隙度 渗流试验 穿透曲线 双重渗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耦合理论”的双重孔隙介质HMD模型及应用
4
作者 许昌毓 韩立军 +1 位作者 王锴 陈晓辉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1-214,共14页
在开采扰动下,富水矿山采空区围岩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往往发生较大的改变,从而诱发导水裂隙带的产生,甚至导致突水灾害。导水裂隙带的形成不仅具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往往还需要考虑开采过程中裂隙围岩的应力、渗流等多物理场的耦合作用,... 在开采扰动下,富水矿山采空区围岩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往往发生较大的改变,从而诱发导水裂隙带的产生,甚至导致突水灾害。导水裂隙带的形成不仅具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往往还需要考虑开采过程中裂隙围岩的应力、渗流等多物理场的耦合作用,因此对于相关模型的建立依然是一个挑战。为了探究采动过程中应力、渗流以及损伤耦合下的裂隙带形成规律,首先将包含大量孔隙、裂隙的富水围岩简化为双重孔隙介质,即介质由多孔基质与裂隙重叠而成。然后基于新兴的混合耦合理论,采用非平衡热力学的方法,建立考虑应力-渗流-损伤耦合(Hydro-Mechanical-Damage Coupling)的双重孔隙介质的热力学一致本构模型。同时,推导出应力-渗流-损伤(HMD)耦合条件下应力、孔隙度和裂隙体积分数的动态演化方程。最后,将推导出的耦合模型应用于实际工程情境,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围岩孔隙水压力、应力、竖向位移以及损伤的演化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揭示出富水矿山采动过程中导水裂隙带可能形成的位置,为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耦合理论 双重孔隙介质 流-固-损伤耦合 导水裂隙带 富水矿山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重介质渗流-应力耦合模型的高压压水试验渗透参数反演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锦国 韩智颖 +3 位作者 程伟 黄瑞瑞 尤琳 杨蕴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3-119,156,共8页
高压压水试验过程中岩体易发生水力劈裂产生裂隙,岩体内部孔隙、裂隙双重导水,渗流场和应力场相互作用,导致岩体渗透参数的时空变异性。基于高压压水试验反演渗透参数需考虑双重介质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产生裂隙前后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 高压压水试验过程中岩体易发生水力劈裂产生裂隙,岩体内部孔隙、裂隙双重导水,渗流场和应力场相互作用,导致岩体渗透参数的时空变异性。基于高压压水试验反演渗透参数需考虑双重介质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产生裂隙前后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利用渗流-应力耦合数值模型结合工程现场高压压水试验数据进行参数反演,计算得到不同压力阶段下灰岩岩体渗透率。主要结论如下:发生水力劈裂前,随着注液压力的增大,渗透率及孔隙水压力在不同压力阶段之间分界明显,渗透率反演值与规程公式计算值相近;发生水力劈裂后,岩体渗透率增大约2倍,孔隙介质渗透率和通过的流量出现陡减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压水试验 双重介质 渗流-应力耦合 渗透率 水力劈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无机孔和有机孔的渗透率计算方法
6
作者 李亚军 李惊鸿 +2 位作者 桑茜 董明哲 崔传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2,共7页
针对页岩储层无机孔隙和有机孔隙共存的问题,运用双重连续介质方法,结合油相和水相在页岩无机孔隙和有机孔隙中的润湿性和渗流特征,得到油相和水相在页岩中的渗流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拟合页岩油水自吸实验结果,分别得到了页岩的无机孔... 针对页岩储层无机孔隙和有机孔隙共存的问题,运用双重连续介质方法,结合油相和水相在页岩无机孔隙和有机孔隙中的润湿性和渗流特征,得到油相和水相在页岩中的渗流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拟合页岩油水自吸实验结果,分别得到了页岩的无机孔渗透率和有机孔渗透率,实现了对页岩储层含油量的准确计算,研究了页岩渗流过程的动态特征和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无机孔渗透率为10^(-8)~10^(-5)D,有机孔渗透率为10^(-10)~10^(-7)D;随无机孔渗透率、有机孔渗透率的增加,页岩自吸速率加快;当有机孔渗透率与无机孔渗透率比值小于10^(-3)时,有机孔渗透率对自吸速率的影响不显著。研究成果对页岩储层渗透率和储量的精细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双重连续介质 无机孔渗透率 有机孔渗透率 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普台南区块断溶体油藏栅状断片结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如杰 乐平 +4 位作者 张莹 李小波 黄楠 赵黎明 范庆振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4,共7页
塔河油田托普台南区块断溶体油藏开发初期产量高,后期暴性水淹和快速见水井多,产量递减快,针对此类特征,目前尚未建立较好的模拟方法。结合断溶体油藏岩溶特征、地震特征、实钻井井储关系以及三带结构提出断溶体油藏栅状断片结构,根据... 塔河油田托普台南区块断溶体油藏开发初期产量高,后期暴性水淹和快速见水井多,产量递减快,针对此类特征,目前尚未建立较好的模拟方法。结合断溶体油藏岩溶特征、地震特征、实钻井井储关系以及三带结构提出断溶体油藏栅状断片结构,根据此认识,通过融合断层自动提取技术和蚂蚁体属性,得到断裂指示因子,用以刻画栅状断片储集体,利用张量属性刻画溶蚀孔洞型储集体,建立双重介质组分模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栅状断片结构是断溶体油藏的主要导流通道;断裂指示因子比断层自动提取技术和最大似然更适合表征栅状断片结构,并在通水源处与张量属性匹配度高,在其他区域匹配性差;与单重介质模型相比,基于栅状断片结构的双重介质模型拟合精度更高,更能反映断溶体油藏生产动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普台南区块 断溶体油藏 暴性水淹 栅状断片结构 地质建模 断裂指示因子 双重介质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迁移实验及模拟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瑞青 陈超 +2 位作者 谢添 陈文杰 朱君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8-263,I0003,共7页
采用加压的方式,利用动态柱实验方法,通过3H、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穿透曲线,研究了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迁移规律,获得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迁移参数。实验中控制流速为1 mL/h,3H总活度为10^(4)Bq,迁移实验进行了120... 采用加压的方式,利用动态柱实验方法,通过3H、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穿透曲线,研究了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迁移规律,获得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迁移参数。实验中控制流速为1 mL/h,3H总活度为10^(4)Bq,迁移实验进行了120 h,3H浓度峰值出现在8.0 h,活度浓度峰值为213.4 kBq/L,穿透曲线无明显拖尾现象;90Sr总活度为5×10^(4)Bq,迁移实验进行了132 d,90Sr浓度峰值出现在27.4 d,活度浓度峰值为46.26 kBq/L,浓度下降阶段呈现明显的拖尾现象。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基于3H的穿透曲线计算得到微风化二长花岗岩的垂向弥散度为3.03 cm;对比了平衡模型、双点吸附模型、两区模型、双点吸附两区模型四种模型下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迁移拟合结果,发现四种模型拟合结果相差较大,其中双点吸附两区模型通过引入非流动区含水量、溶质交换一级速率系数、非平衡吸附一级速率系数等参数能够更好地描述核素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介质迁移过程中的拖尾现象。结果表明:90Sr在微风化二长花岗岩中的吸附分配系数为1.23 mL/g,溶质交换一级速率系数为0.227/d,非平衡吸附一级速率系数为0.118/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素迁移 花岗岩 非平衡吸附 双点吸附两区模型 一级速率系数 90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藏三孔双渗模型的渗流机理 被引量:47
9
作者 程远方 董丙响 +2 位作者 时贤 李娜 袁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4-47,130,共4页
为了掌握页岩气储层气体复杂流动的规律,从而高效开发页岩气藏,对页岩气渗流机理进行了研究。借鉴适用于非常规煤层气藏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和考虑溶洞情况的三重孔隙介质模型,基于页岩气储层特征和成藏机理,提出了页岩气藏三孔双渗介质模... 为了掌握页岩气储层气体复杂流动的规律,从而高效开发页岩气藏,对页岩气渗流机理进行了研究。借鉴适用于非常规煤层气藏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和考虑溶洞情况的三重孔隙介质模型,基于页岩气储层特征和成藏机理,提出了页岩气藏三孔双渗介质模型;研究了页岩气解析扩散渗流规律,提出考虑储层流体重力和毛细管力影响的渗流微分方程;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页岩气产能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基质渗透率和裂缝导流能力是页岩气开采的主控因素,只有对储层进行大规模压裂改造,形成连通性较强的裂缝网络后才能获得理想的页岩气产量和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开发 生产能力 三孔-双渗数学模型 渗流 裂缝网络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孔低渗碎屑岩储集层双孔隙饱和度模型 被引量:37
10
作者 李霞 赵文智 +2 位作者 周灿灿 王铜山 李潮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2-91,共10页
低孔低渗储集层岩电关系存在大量的"非阿尔奇"现象,经典的阿尔奇模型在这类储集层的饱和度定量评价中存在一定不适用性。根据低孔低渗储集层孔隙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孔隙结构的双孔隙饱和度模型,即将岩石总的电阻视... 低孔低渗储集层岩电关系存在大量的"非阿尔奇"现象,经典的阿尔奇模型在这类储集层的饱和度定量评价中存在一定不适用性。根据低孔低渗储集层孔隙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考虑孔隙结构的双孔隙饱和度模型,即将岩石总的电阻视为自由水和微孔隙水两部分电阻的并联,综合考虑大孔隙与微孔隙对岩石电性的影响。利用该模型模拟岩样岩电关系,所得计算值同实测结果吻合很好。在中国东部和中部两种不同成因低孔低渗储集层评价中的应用效果表明,与阿尔奇模型相比,双孔模型同时考虑了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和含油性对电性的多重影响,因而利用其计算的含油饱和度更符合油藏的实际规律和岩石物理特征,更接近地层的真实含油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孔低渗储集层 双孔隙饱和度模型 微孔隙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储层不同储渗模式下生产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彭晖 刘玉章 +2 位作者 冉启全 王欣 童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3-138,共6页
针对致密油储层通常会发育不同尺度的天然裂缝的地质特点,依据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以及基质的物性好坏,将致密油储层划分为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及裂缝型。开展了不同储层类型下的生产特征研究,获得了对不同储渗模式下油井生... 针对致密油储层通常会发育不同尺度的天然裂缝的地质特点,依据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以及基质的物性好坏,将致密油储层划分为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及裂缝型。开展了不同储层类型下的生产特征研究,获得了对不同储渗模式下油井生产规律特征的认识。主要通过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符合不同储渗模式特点的模型,通过计算对比分析其特点,研究证实裂缝是单井初期高产的必要条件,而具有较好储集能力的基质则是获得较高累产的必要条件。研究结果对致密油开发部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双孔双渗 双孔单渗 裂缝-孔隙型 孔隙-裂缝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盐下油藏双重介质三维地质建模 被引量:27
12
作者 陈烨菲 蔡冬梅 +2 位作者 范子菲 李孔绸 倪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2-497,508,共7页
以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盐下石炭系油藏为例,在详细岩心观察基础上,综合取心、测井、地质、地震等多方面资料,分步建立了双重介质储集层的三维地质模型。首先建立研究区构造模型,利用地震相和测井相分析建立沉积相模型,在数据结构分析和... 以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盐下石炭系油藏为例,在详细岩心观察基础上,综合取心、测井、地质、地震等多方面资料,分步建立了双重介质储集层的三维地质模型。首先建立研究区构造模型,利用地震相和测井相分析建立沉积相模型,在数据结构分析和方法优选的基础上,建立相控的储集层基质属性模型;第二步利用地震几何属性分析和岩心裂缝描述结果,模拟建立裂缝分布网络模型;第三步将基质属性和裂缝分布网络模型有机结合,利用基质和裂缝渗流交换原理建立双重介质储集层三维综合地质模型。建模最终给出了裂缝的网络分布模型,裂缝的等效渗透率和双重介质等效渗透率模型,可直接提供给油藏工程研究人员开展数值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介质 三维地质建模 裂缝 等效渗透率 肯基亚克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储层次生孔隙度确定方法 被引量:24
13
作者 闫伟林 葛百成 +2 位作者 鲁红 殷树军 毕广武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0-102,共3页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储层为古潜山油藏, 岩性较复杂, 属双孔隙介质储层, 仅用常规测井资料对储层评价难度很大。为此, 将常规测井资料和成像测井资料相结合, 利用先进的孔隙频谱分析 (PoroSpect) 等技术对储层次生孔隙度的发育...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储层为古潜山油藏, 岩性较复杂, 属双孔隙介质储层, 仅用常规测井资料对储层评价难度很大。为此, 将常规测井资料和成像测井资料相结合, 利用先进的孔隙频谱分析 (PoroSpect) 等技术对储层次生孔隙度的发育给出定量描述, 实现了对储层有效孔隙度的定量计算, 为古潜山油藏双孔隙介质储层测井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 对其它裂缝油气藏的测井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成像测井 次生孔隙 双孔隙介质 孔隙频谱分析 布达特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渗透率模量与双重孔隙介质的压力敏感性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建忠 姚军 +1 位作者 张凯 郝振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0-83,88,共5页
对于压敏双重介质,裂缝的渗透率模量随有效应力变化而变化,把渗透率模量视为常数会给渗透率的计算带来较大误差。通过数学分析和试验探讨渗透率模量随有效应力的变化规律,并建立考虑变渗透率模量的双重孔隙压敏介质油藏试井解释模型。... 对于压敏双重介质,裂缝的渗透率模量随有效应力变化而变化,把渗透率模量视为常数会给渗透率的计算带来较大误差。通过数学分析和试验探讨渗透率模量随有效应力的变化规律,并建立考虑变渗透率模量的双重孔隙压敏介质油藏试井解释模型。结果表明:存在大量裂缝的双重孔隙介质的渗透率具有明显的压力敏感特性,随有效应力的增加渗透率模量逐渐变小;具有强压力敏感性的介质,其渗透率模量和模变系数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孔隙介质 变渗透率模量 有效应力 压力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藏数值模拟及井底压力动态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清泉 王新海 +3 位作者 尹虎 任飞 王珊珊 张磊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6,10,共6页
为研究页岩气藏生产过程中井底压力动态及影响因素,基于质量守恒定律,考虑解吸和压力敏感系数,建立页岩气藏双孔双渗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差分离散得到数值模型并求解;分析解吸、兰氏体积、兰氏压力、吸附时间、压力敏感系数等对井底压... 为研究页岩气藏生产过程中井底压力动态及影响因素,基于质量守恒定律,考虑解吸和压力敏感系数,建立页岩气藏双孔双渗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差分离散得到数值模型并求解;分析解吸、兰氏体积、兰氏压力、吸附时间、压力敏感系数等对井底压力双对数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气解吸使压降速率变缓且较晚触到边界;兰氏体积或兰氏压力越大,井底压力双对数曲线的下凹部分越明显;吸附时间常数越短,扩散效果越好,越容易达到整体径向流段;压力敏感系数越大,双对数曲线上翘越明显.该研究结果对页岩气藏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双孔双渗 解吸 应力敏感 井底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孔隙定量表征 被引量:42
16
作者 王玉满 黄金亮 +3 位作者 李新景 董大忠 王淑芳 管全中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15,共8页
裂缝和孔隙是致密储层重要的储渗空间,对其识别、描述和定量评价也是页岩气储层评价的重点和难点。为此,以四川盆地涪陵气田和长宁气区钻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建立双孔隙介质孔隙度解释模型,对该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含上奥陶统五峰组)富... 裂缝和孔隙是致密储层重要的储渗空间,对其识别、描述和定量评价也是页岩气储层评价的重点和难点。为此,以四川盆地涪陵气田和长宁气区钻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建立双孔隙介质孔隙度解释模型,对该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含上奥陶统五峰组)富有机质页岩段的裂缝孔隙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得到以下认识:1应用双孔隙介质模型开展页岩裂缝孔隙度解释,是实现页岩储层裂缝孔隙定量评价的有效办法,也是对海相页岩储集空间定量表征技术的丰富和发展;2该区主力产层基质孔隙体积及其构成区域分布稳定,基质孔隙度总体保持在4.6%-5.4%;3裂缝孔隙发育特征在不同构造区、同一构造的不同井区和不同层段差异较大,显示出页岩储渗条件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根据裂缝孔隙定量表征结果判断,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发育基质孔隙+裂缝型和基质孔隙型这两种类型的页岩气藏:前者主要发育于特殊构造背景区,具有裂缝孔隙发育、含气量大、游离气含量高、产层厚、单井产量高等特点,在该盆地的分布范围可能相对局限;而后者具有基质孔隙度较高、裂缝孔隙不发育、单井产量中高等特征,预计其在该盆地海相页岩气分布区占据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早志留世 晚奥陶世 富有机质页岩 基质孔隙度 页岩裂缝 裂缝孔隙度 岩石物理模型 双孔隙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双重介质垂直裂缝井产能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赵海洋 贾永禄 +2 位作者 蔡明金 李冬梅 吴玉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1-73,共3页
针对低渗透双重介质地层进行水力压裂后形成的有限导流垂直裂缝,结合沃伦-鲁特模型,利用质量守恒和椭圆流法建立了低渗透双重介质油藏椭圆流数学模型,并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求得了低渗透双重介质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无因次产量表达式。运用... 针对低渗透双重介质地层进行水力压裂后形成的有限导流垂直裂缝,结合沃伦-鲁特模型,利用质量守恒和椭圆流法建立了低渗透双重介质油藏椭圆流数学模型,并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求得了低渗透双重介质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无因次产量表达式。运用Stefest数值反演,绘制了无因次产量随时间变化的双对数特征曲线图,对影响低渗透双重介质油藏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井底压力动态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生产时间推移,启动压力梯度对产能影响越来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双重介质 垂直裂缝 有限导流 椭圆流 产能分析 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砂岩油藏渗流的等效连续介质模型 被引量:37
18
作者 刘建军 刘先贵 +1 位作者 胡雅礽 张盛宗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0年第z1期158-161,180,共5页
低渗透裂缝性砂岩油藏由于其裂缝分布的不均匀、不连续的特点 ,其自身不能形成其渗流网络。因此 ,基于灰岩基础上的双重介质渗流理论不再适用。笔者打破将裂缝性油藏处理成双重介质的传统做法 ,建立适合低渗透裂缝性砂岩储层的等效连续... 低渗透裂缝性砂岩油藏由于其裂缝分布的不均匀、不连续的特点 ,其自身不能形成其渗流网络。因此 ,基于灰岩基础上的双重介质渗流理论不再适用。笔者打破将裂缝性油藏处理成双重介质的传统做法 ,建立适合低渗透裂缝性砂岩储层的等效连续介质渗流模型。其中等效介质的渗透张量的确定通过流量相等的原则 ,毛管力和相对渗透率曲线通过渗吸平衡时的毛管力相等原则来确定。通过实例计算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等效连续介质 双重介质 相对渗透率 毛管力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油田火成岩双重介质储集层地质建模 被引量:15
19
作者 刘瑞兰 王泽华 +2 位作者 孙友国 郭桂生 蔡贤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82-484,共3页
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试井等方面的资料,在构造建模的基础上,建立了火成岩双重介质储集层的岩相、裂缝发育带、裂缝密度、裂缝孔隙度模型;同时利用地震属性作宏观约束,在构造应力、成像测井、微地震波监测、试井等分析基础上,建... 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试井等方面的资料,在构造建模的基础上,建立了火成岩双重介质储集层的岩相、裂缝发育带、裂缝密度、裂缝孔隙度模型;同时利用地震属性作宏观约束,在构造应力、成像测井、微地震波监测、试井等分析基础上,建立了目的层不同尺度和规模的裂缝系统模型,求取了双重介质的水动力模型-渗透率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的储量计算。通过对火成岩双重介质储集层建模的研究,为车排子油田火成岩双重介质油藏有效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油田 火成岩 双重介质储集层 三维地质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裂隙渗透率模型和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宏学 刘卫群 朱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9-729,共11页
页岩储层的裂隙渗透率是评价页岩气开采的重要参数,基于裂隙法向刚度的概念,考虑页岩储层变形过程中裂隙系统和基质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页岩气解吸引起的体应变,提出了与有效应力相关的页岩储层的渗透率模型。然后分别分析了页岩气... 页岩储层的裂隙渗透率是评价页岩气开采的重要参数,基于裂隙法向刚度的概念,考虑页岩储层变形过程中裂隙系统和基质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页岩气解吸引起的体应变,提出了与有效应力相关的页岩储层的渗透率模型。然后分别分析了页岩气藏在单轴应变和常体积条件下的渗透率模型,分析表明,单轴应变和常体积条件下(3个方向的总应变都为0)的裂隙渗透率模型完全一致。采用脉冲衰减渗透率仪测试了煤系页岩的裂隙渗透率,当有效应力从0.7 MPa增加到14.5 MPa时,渗透率从41.81×10-17m2降到5.43×10-17m2。为了阐述渗透率模型的有效性,利用煤系页岩的渗透率数据对有效应力-渗透率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当裂隙的法向刚度、张开度和煤系页岩的初始渗透率分别为57 922.5 MPa/m、0.000 17 m和50.15×10-17m2时,有效应力-渗透率模型和煤系页岩的渗透率拟合程度较好。然后利用现场渗透率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当裂隙的法向刚度和张开度的关系符合反比例函数时,拟合程度非常好。该渗透率模型适合于单轴应变、常体积和常围压条件,可用于描述页岩气开采过程中页岩储层裂隙渗透率随孔隙压力的变化规律。同时,该渗透率模型和P&M模型以及S&D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渗透率模型的拟合结果与S&D模型基本一致,但与P&M模型存在一定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页岩 基质收缩 双重孔隙介质 裂隙渗透率 裂隙法向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