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沙过渡区耕地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变化研究——以陕西榆阳区为例 被引量:14
1
作者 莫宏伟 任志远 +1 位作者 王欣 韩用顺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7-541,共5页
对榆阳区1984~2003年各乡镇耕地NPP单位面积量及总量进行分区动态测算。研究表明:①1984~2003年,榆阳区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在波动中上升;②1984~2001年,榆阳区北部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远高于南部,且呈较快上升趋势,南部黄土丘陵... 对榆阳区1984~2003年各乡镇耕地NPP单位面积量及总量进行分区动态测算。研究表明:①1984~2003年,榆阳区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在波动中上升;②1984~2001年,榆阳区北部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远高于南部,且呈较快上升趋势,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呈较平缓的波动变化,且略有下降;③1984~2001年,榆阳区城区、近郊、远郊的差异性在单位耕地面积净第一性生产力上体现为城区>近郊>远郊;在耕地NPP总量方面,城区、近郊和远郊都表现为在波动中上升,三区变化以远郊波动幅度最大;④榆阳区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的大幅增长有农业投入增加的原因,但主要得益于该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过渡区 榆阳区 耕地 净第一性生产力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过渡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图谱--以陕北榆阳区为例 被引量:22
2
作者 莫宏伟 任志远 王秋贤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70-775,共6页
以遥感影像资料为依据,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研究方法,在RS和GIS的支持下分析榆阳区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研究期内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动态是未利用地向草地的转化,其变化占全区总变动量91... 以遥感影像资料为依据,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研究方法,在RS和GIS的支持下分析榆阳区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研究期内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动态是未利用地向草地的转化,其变化占全区总变动量91.14%;土地利用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158.59×10^6元,增幅为8.23%,其中,风沙区占总增量的85.99%,增幅10.88%,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增量14.01%,增幅3.29%。经过实证分析,利用地学信息图谱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效应定量研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过渡区 榆阳区 土地利用 生态价值 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阳区土地利用和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被引量:19
3
作者 莫宏伟 任志远 谢红霞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0-114,共5页
以榆阳区1988—2003年土地数据为依据,在分析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结构变化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国内外学者在生态价值估算的方法与模式,结合该区的实际情况对估算方法进行修正,并对所研究时段内各年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进行了... 以榆阳区1988—2003年土地数据为依据,在分析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结构变化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国内外学者在生态价值估算的方法与模式,结合该区的实际情况对估算方法进行修正,并对所研究时段内各年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以1988年土地数据为基准,测算了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和结构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变化情况,分析了其变化的时段特点及变化原因,定量地揭示了在生态脆弱区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1988—2003年,榆阳区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环境响应总体来说是积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年度总量在波动中提高;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及农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实现了经济和环境双赢的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经济发展 榆阳区 农用地 年度 双赢 内部结构调整 经济价值 生态效应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过渡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以陕北榆阳区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焦彩霞 任志远 黄家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5-138,共4页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依据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区域差异模型和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全面分析了榆林市榆阳区1988~2001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详尽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园地、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依据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区域差异模型和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全面分析了榆林市榆阳区1988~2001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详尽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园地、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均呈增长趋势,未利用地、牧草地和水域星减少趋势113年来,榆阳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变化率为0.45%。大于榆林市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榆阳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榆阳区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并在榆林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中发展较快。榆阳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自然因素的作用并不明显,社会、经济、技术等人文因素则在短期内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中以总人口、工业总产值、乡镇企业个数和城市化水平等因子的作用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风沙过渡区 榆阳区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地区铁路深路堑防护形式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高越 陈慧娥 +2 位作者 张中琼 符锐 原国红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104,共4页
某煤运铁路部分路段穿过毛乌素沙漠。该地区分布大量固定、半固定沙丘,沉积物中粉粒含量少,砂粒含量高,结构疏松,透水性较大,导致风沙是影响线路稳定性的最大不良地质因素。本文针对一段深路堑(最深22.91 m)的特殊工程条件和风沙危害的... 某煤运铁路部分路段穿过毛乌素沙漠。该地区分布大量固定、半固定沙丘,沉积物中粉粒含量少,砂粒含量高,结构疏松,透水性较大,导致风沙是影响线路稳定性的最大不良地质因素。本文针对一段深路堑(最深22.91 m)的特殊工程条件和风沙危害的特征,提出工程防沙与植物防沙相结合的路基防护形式,即路基本体采用水泥砂浆砌片石拱形骨架护坡,路基两侧设置植被保护带、平整带(防火带)、防护带、阻沙栅栏和围栏的风沙防护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地区 深路堑 防护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过渡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陕北神木县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晓峰 任志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6-110,共5页
以陕北黄土高原长城沿线的神木县作为研究区域,应用土地利用转换矩阵表,分析了近13年来土地利用结构互动变化和动态变化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神木县的土地利用有其明显的变化,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在减少,其中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 以陕北黄土高原长城沿线的神木县作为研究区域,应用土地利用转换矩阵表,分析了近13年来土地利用结构互动变化和动态变化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神木县的土地利用有其明显的变化,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在减少,其中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最为明显;本区域其他土地都有所增加,且转变幅度最快是园地和建设用地;农用地内部各地类转换剧烈,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明显,但土地利用沙化现象仍然存在;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分布上的土地综合动态度呈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趋势.神木县的土地利用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自然因素的背景下,其环境政策是该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人口增长、农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土地利用变化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过渡区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陕北 转换矩阵表 沙化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4年榆林北六县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晓峰 任志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01-203,207,共4页
以陕北黄土高原长城沿线作为研究区,分析了近14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长城沿线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在减少,其中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最为明显;其它土地都有所增加,但转变幅度最快是园地和建... 以陕北黄土高原长城沿线作为研究区,分析了近14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长城沿线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在减少,其中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最为明显;其它土地都有所增加,但转变幅度最快是园地和建设用地;农用地内部各地类转换剧烈,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明显,土地利用沙化现象仍然存在。长城沿线的土地利用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在自然因素的背景下,我国环境政策是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原因,人口增长,经济因素也是土地利用变化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过渡区 土地利用变化 陕北长城沿线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活动区工程线路走向与风沙危害程度的关系——以塔里木沙漠公路为例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雪芹 雷加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1-226,共6页
在风沙活动区 ,公路或铁路等工程线路的走向无疑会对其本身及防护体系所受的风沙危害程度产生影响。本文以塔里木沙漠公路为例 ,提出在将风况与公路走向结合起来考虑的同时 ,以风沙活动强度垂直分量的转化率作为评价公路走向的一种数学... 在风沙活动区 ,公路或铁路等工程线路的走向无疑会对其本身及防护体系所受的风沙危害程度产生影响。本文以塔里木沙漠公路为例 ,提出在将风况与公路走向结合起来考虑的同时 ,以风沙活动强度垂直分量的转化率作为评价公路走向的一种数学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活动区 工程线走向 塔里木 沙漠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区域集划分的工业数据流概念漂移检测 被引量:5
9
作者 韩光洁 赵腾飞 +2 位作者 刘立 张帆 徐政伟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06-1916,共11页
为了快速适应非平稳环境中工业数据流的分布变化,需要在非结构化和噪声干扰的数据中准确、实时的完成概念漂移的检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元区域集划分的工业数据流概念漂移检测算法(Concept Drift detection-Multivariate region set ... 为了快速适应非平稳环境中工业数据流的分布变化,需要在非结构化和噪声干扰的数据中准确、实时的完成概念漂移的检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元区域集划分的工业数据流概念漂移检测算法(Concept Drift detection-Multivariate region set Partition,CDMP).首先基于实例模糊密度进行多元区域集划分,根据划分的若干模糊分区集合,识别概念漂移发生的区域.概念漂移的持续发生会显著降低基于多元区域集构建的模型的分类性能,CDMP通过构建多元历史模型池来保留具有多样性的历史模型,以降低模型调整或再训练造成的性能损耗,同时保证概念漂移检测中准确性.CDMP在不同数据集上进行了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CDMP实现了对历史模型多样性的保留和重用,能够在不同噪声水平的工业物联网环境中实现对重现型、突发型等多类型概念漂移的准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物联网 概念漂移 多元区域集 实例模糊分区 多样性历史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及其性能指标试验研究 被引量:39
10
作者 梁兴文 辛力 +2 位作者 邓明科 方林 张兴虎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7-45,共9页
为了改进高强混凝土(HSC)剪力墙的变形能力,按变形能力设计方法设计5个剪跨比分别为1.5和1.0的剪力墙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研究中高、低矮HSC剪力墙的破坏形态、破坏机理及变形性能。结果表明,分段约束箍筋对提高弯曲型... 为了改进高强混凝土(HSC)剪力墙的变形能力,按变形能力设计方法设计5个剪跨比分别为1.5和1.0的剪力墙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研究中高、低矮HSC剪力墙的破坏形态、破坏机理及变形性能。结果表明,分段约束箍筋对提高弯曲型剪力墙的变形能力是有效的;剪力墙变形能力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靠的;剪力墙塑性铰区转角与其破坏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根据墙体不同阶段的破坏程度,将剪力墙结构的性能划分为"使用良好、保证人身安全、防止倒塌"三个水平,提出用层间位移角和塑性铰区转角共同作为剪力墙结构的性能控制指标,并给出了三性能水平的建议值。将该HSC剪力墙与已有的普通混凝土剪力墙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表明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抗震措施,并按强剪弱弯原则进行截面承载力设计,HSC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能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C剪力墙 性能指标 分段约束配箍 塑性铰区转角 层间位移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巷高冒区遗煤自燃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余明高 鲁来祥 +2 位作者 常绪华 邓权威 李红超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9年第6期658-662,共5页
煤巷高冒区因遗煤易自燃而成为煤矿内因火灾的重要危险源之一。本文在分析高冒区遗煤赋存状态的基础上,结合平煤十三矿11111巷道高冒区实际情况,应用FLUENT软件,对高冒区漏风风速、温度、氧气浓度以及CO浓度的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 煤巷高冒区因遗煤易自燃而成为煤矿内因火灾的重要危险源之一。本文在分析高冒区遗煤赋存状态的基础上,结合平煤十三矿11111巷道高冒区实际情况,应用FLUENT软件,对高冒区漏风风速、温度、氧气浓度以及CO浓度的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高冒区中部漏风在自燃风速范围内;在高冒区内,高温点出现在中部;高冒区中部氧气消耗量最大,煤氧反应产物CO浓度在高冒区中部最高。根据高冒区温度、氧气浓度、CO浓度、漏风风速的分布规律,可将高冒区划分为"易自燃带"和"不易自燃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巷高冒区 自燃 传热 传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功率VDMOST的SPICE直流模型
12
作者 赵野 孙伟锋 +1 位作者 易扬波 鲍嘉明 《应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4-609,共6页
基于高压VDMOST的物理机理和特殊结构,详细分析、推导了漂移区电阻、埋层电阻、内部节点电压及内部耗尽层宽度随外加偏压变化而变化的情形;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建立了较精确的高压六角型VDMOST三维物理模型,进而提出了VDMOST的直流(DC)... 基于高压VDMOST的物理机理和特殊结构,详细分析、推导了漂移区电阻、埋层电阻、内部节点电压及内部耗尽层宽度随外加偏压变化而变化的情形;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建立了较精确的高压六角型VDMOST三维物理模型,进而提出了VDMOST的直流(DC)等效电路模型.该模型由level3 NMOS管、控制源、电容等元件组成,较准确地模拟了高压器件的特性.与以往文献的结果相比,该模型物理概念清晰,准确性高,避免过多工艺参数引入的同时,简化了等效电路.将该模型嵌入SPICE进行仿真,得到了全电压范围内连续的I-V特性曲线,与实际测试结果相比,误差接近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高压集成电路 高压VDMOST 漂移区 等效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高斯型的倾斜表面漂移区的LDMOS的器件特性研究
13
作者 罗向东 翟宪振 +2 位作者 戴珊珊 余晨辉 刘培生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3-27,共5页
本文提出一种具有高斯型的倾斜表面漂移区的LDMOS结构。P阱、沟道、源区、栅极等位于高斯中心的一侧,而漏端位于高斯中心的另一侧并靠近高斯中心,器件既具有倾斜表面漂移区的高耐压性,又具有VDMOS结构的高开态击穿特性和良好的安全工作... 本文提出一种具有高斯型的倾斜表面漂移区的LDMOS结构。P阱、沟道、源区、栅极等位于高斯中心的一侧,而漏端位于高斯中心的另一侧并靠近高斯中心,器件既具有倾斜表面漂移区的高耐压性,又具有VDMOS结构的高开态击穿特性和良好的安全工作区域。我们研究了高斯表面的弯曲程度对高斯型倾斜表面漂移区的影响。结果表明,P阱的长时间退火对具有高斯表面的漂移区的掺杂浓度分布有一定影响。具有高斯表面的倾斜漂移区的LDMOS结构在不同弯曲程度下器件耐压性和表面电场分布均匀性不同。高斯弯曲参数P在0.5左右时开态耐压性能最优,并且表面电场分布相对均匀;当弯曲参数P增大时,击穿特性基本饱和或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DMOS 高斯表面 漂移区 开态击穿电压 表面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漂移区静电感应晶体管的特性研究
14
作者 张琳娇 杨建红 +1 位作者 刘亚虎 朱延超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4-198,共5页
为了满足静电感应晶体管(SIT)在中小功率高频领域的应用需求,基于SIT的工作原理以及中小功率高频应用对器件的性能要求,设计一款工作频率为600~800 MHz、通态电流I≈2 A、柵源击穿电压BVgso≈10 V、漏源击穿电压BVdso为100~120 V的常... 为了满足静电感应晶体管(SIT)在中小功率高频领域的应用需求,基于SIT的工作原理以及中小功率高频应用对器件的性能要求,设计一款工作频率为600~800 MHz、通态电流I≈2 A、柵源击穿电压BVgso≈10 V、漏源击穿电压BVdso为100~120 V的常开型SIT。为了满足上述参数要求,设计了漂移区长度为4μm、有源区总厚度为10μm、单元周期为10μm的短漂移区SIT器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短漂移区SIT的电学特性,并与长漂移区SIT的电学特性做了比较和讨论。结果表明,短漂移区SIT具有通态电阻小、功耗小、线性度好、频率高的优点,在中小功率高频领域具有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感应晶体管(SIT) 短漂移区 势垒 I-V特性 响应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坝区漂污运移规律及治理措施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学海 杨伟 文发清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8,共4页
对三峡水利枢纽坝前漂污物的运移特性、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及治理漂污的工程措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库区漂污物的分布及其运移规律与库区河势、水流流态、库水位、来流量及三峡电站的调度方式等因素有关。在各级水位、流量条件下 ... 对三峡水利枢纽坝前漂污物的运移特性、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及治理漂污的工程措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库区漂污物的分布及其运移规律与库区河势、水流流态、库水位、来流量及三峡电站的调度方式等因素有关。在各级水位、流量条件下 ,坝前漂污滞留量分布的基本态势为“右多左少”。通过调度运行 ,可以改变漂污物在坝前的分布情况 ,但基本态势不变。三峡枢纽库区漂污治理 ,应采取“以捞为主”的思路 ,以根本解决三峡及葛洲坝两大枢纽的漂污问题。研究发现 :在坝前及坝区河段可以选择到较为理想的地段和区域建立滞漂、捞漂区 ,导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坝区 漂污运移规律 治理措施 整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断面黄土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诱发地表沉降及隧道变形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任建喜 王丽 +4 位作者 王江 王东星 刘东洋 刘康辉 程远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24,30,共6页
以西安地铁3号线某区间双侧壁导坑法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FLAC3D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引起的地表及隧道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横向沉降曲线关于隧道中轴线对称分布,影响范围左右各30 m,可见,上导洞的... 以西安地铁3号线某区间双侧壁导坑法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FLAC3D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引起的地表及隧道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横向沉降曲线关于隧道中轴线对称分布,影响范围左右各30 m,可见,上导洞的开挖是造成地表沉降的主要原因;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土体,有效控制了拱顶下沉;隧道开挖后两帮收敛值迅速增大,开挖面超前监测断面20m时收敛趋于稳定;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说明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能有效预测地层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断面黄土隧道 双侧壁导坑法 地表沉降 变形规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民居聚落的生态再生和规划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谭良斌 周伟 刘加平 《规划师》 2005年第10期22-24,共3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乡村民居受到城镇文化的冲击,传统民居的发展亟需得到广大规划工作者和建筑工作者的关注和支持。陕南秦岭山地民居的改进与设计应用飘积理论,指导新型住居的组团布局与规模控制;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乡村民居受到城镇文化的冲击,传统民居的发展亟需得到广大规划工作者和建筑工作者的关注和支持。陕南秦岭山地民居的改进与设计应用飘积理论,指导新型住居的组团布局与规模控制;以民居绿色再生理念为指导,立足于传统民风民俗,保留了民居的夯土墙结构;在不破坏原有生态景观的同时,立足于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山地民居 飘积理论 生态景观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榆阳区植被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
18
作者 莫宏伟 任志远 +3 位作者 林剑 李朝奎 王欣 李振国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9年第4期441-444,共4页
以陕北榆阳区气候及土地利用方面的资料为依据,根据研究区特定的自然环境,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结果选择测算模型,对该区1988~2003年间的植被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估算和分析。研究表明:1988~2003年期间... 以陕北榆阳区气候及土地利用方面的资料为依据,根据研究区特定的自然环境,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结果选择测算模型,对该区1988~2003年间的植被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估算和分析。研究表明:1988~2003年期间,榆阳区植被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总体上呈上升态势,总量在1988年的基础上增加了7.75%,年度递增率为0.50%;其中林地和园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增加,增幅分别为11.35%和1054.99%,而草地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呈明显下降趋势,降幅为6.15%;林地、园地和草地分别贡献了整个增量的95.56%、31.82%和-27.38%。榆阳区在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调整提升了区内植被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改善了生态环境,为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图1,表4,参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过渡区 榆阳区 植被生态系统 净第一性生产力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风沙活动动力条件分析--以沙坡头地区为例 被引量:17
19
作者 张克存 屈建军 +1 位作者 俎瑞平 韩庆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43-649,共7页
利用腾格里沙漠周边气象站的观测资料,结合风沙活动规律及其环境特征,以沙坡头地区为重点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沙漠东南缘风沙活动动力特征。研究区风况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季节性变化,主要有来自沙漠外围的西北风、东北风和东南风。西部... 利用腾格里沙漠周边气象站的观测资料,结合风沙活动规律及其环境特征,以沙坡头地区为重点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沙漠东南缘风沙活动动力特征。研究区风况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季节性变化,主要有来自沙漠外围的西北风、东北风和东南风。西部边缘以西北风为主,东部还受来自阿拉善高原的北风和东南风的影响。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短暂时期盛行东北风。另外,利用沙坡头站1980-2000年风速自记资料(数据采集时间间隔为10分钟),对起沙风况和输沙势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计算。从全年起沙风玫瑰分布来看,大于起沙风的主风向频率可分为3组,即多年平均的主风向为W-NNW,次主风向为NE-E,再者为WSW-S。多年平均输沙势DP为358.7 VU,风能属于中能环境(200~399 VU)。多年平均方向变率(RDP/DP)值为0.46,属于中比率。年均合成输沙势RDP为164.42 VU,集中分布在130~200 VU范围内。年均合成输沙方向RDD为134.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活动 沙坡头 起沙风况 风玫瑰 输沙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0V耗尽型NLDMOS器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维聪 李海松 孙伟锋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72-775,共4页
基于一款LED驱动芯片中耗尽型高压NLDMOS器件的参数要求,提出一种耗尽型高压NLDMOS的器件结构和参数设计优化方法。分析了沟道注入工艺对器件阈值电压和表面电场分布的影响,综合利用RESURF技术和线性漂移区技术,改善耗尽型NLDMOS的表面... 基于一款LED驱动芯片中耗尽型高压NLDMOS器件的参数要求,提出一种耗尽型高压NLDMOS的器件结构和参数设计优化方法。分析了沟道注入工艺对器件阈值电压和表面电场分布的影响,综合利用RESURF技术和线性漂移区技术,改善耗尽型NLDMOS的表面电场分布,从而提高了器件的击穿电压。在漂移区长度L≤50μm下,器件击穿电压达到600 V以上,可以应用于LED驱动芯片整流器电路等各种高压功率集成电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尽型 高压LDMOS 线性漂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