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数字孪生的输电线路设备平行控制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然 周蠡 +4 位作者 刘万方 徐昊天 李晶晶 郑军 王灿 《智慧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3,共9页
为实现输电线路设备的精准控制和有效管理,提出一种面向数字孪生的输电线路设备平行控制方法。首先,构建高保真的输电线路数字孪生模型;引入平行控制理论,并采用状态数据双向同步与控制指令映射技术,构建数物融合的输电线路设备平行智... 为实现输电线路设备的精准控制和有效管理,提出一种面向数字孪生的输电线路设备平行控制方法。首先,构建高保真的输电线路数字孪生模型;引入平行控制理论,并采用状态数据双向同步与控制指令映射技术,构建数物融合的输电线路设备平行智能控制架构,使数字智能优化决策辅助物理控制。其次,在数物一体化环境中,基于双重注意力改进的双向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对输电线路状态进行预测和评估,并通过双经验池改进的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实现控制中心的最优控制决策。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表明,所提方法通过对输电线路状态的预测和设备的平行控制,可明显提升线路电压频率的稳定性和故障识别的准确性,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智慧输电网络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输电线路 物理模型 平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交流输电线路交叉或并行管道的安全评价方法
2
作者 孙银娟 姜子涛 +5 位作者 刘曼 王九震 邵治翠 樊学华 陈更生 刘冠一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7,共9页
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通过电磁感应作用对埋地管道产生交流干扰,造成埋地管道的交流腐蚀。了解输电线路对管道的干扰规律,掌握输电线路与管道的安全评价方法,就可以从选线阶段合理设计,避免或者减小管道运行期间可能受到的干扰问题。通过数... 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通过电磁感应作用对埋地管道产生交流干扰,造成埋地管道的交流腐蚀。了解输电线路对管道的干扰规律,掌握输电线路与管道的安全评价方法,就可以从选线阶段合理设计,避免或者减小管道运行期间可能受到的干扰问题。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了交流输电线路对埋地管道交流干扰计算模型,计算研究了交流输电线路三相布置方式及相间距对管道的干扰规律,并确定了典型的输电线路等级和不同交叉角度下输电线路与管道的临界距离。结果表明:三相为水平布置时管道干扰电压最大,管道干扰电压随相间距线性增加;输电线路电压等级越高,需要的临界距离越大;输电线路与管道交叉角度越小,需要的临界距离越大,根据输电等级和输电线路长度的不同,交叉角度限值不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临界距离图谱和安全评价方法,简化了临界距离的确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干扰 交叉 并行 输电线路 管道 电磁感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接复杂电路传输线网络的电磁耦合时域并行计算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叶志红 张玉 鲁唱唱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3-719,共7页
针对端接复杂电路传输线(TL)网络的电磁耦合问题,仍缺乏高效的场路协同仿真技术。该文将传输线方程与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诺顿定理和置换定理以及NGSPICE软件相结合,并引入消息传递接口(MPI)并行技术,提出一种高效的时域混合并行算... 针对端接复杂电路传输线(TL)网络的电磁耦合问题,仍缺乏高效的场路协同仿真技术。该文将传输线方程与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诺顿定理和置换定理以及NGSPICE软件相结合,并引入消息传递接口(MPI)并行技术,提出一种高效的时域混合并行算法(FDTDTL-NGSPICE)。首先,根据诺顿定理和置换定理,将传输线网络分解为传输线子系统和复杂电路子系统,并构建对应的等效电路模型。然后,使用FDTDTL并行算法计算传输线子系统沿线各点的电压和电流,并获取对应诺顿等效电路的电流源和等效导纳大小。最后,使用NGSPICE对复杂电路子系统进行传导干扰分析,获得复杂电路各元件上的瞬态响应,并将端口电压反馈给传输线子系统作为边界,实现传输线网络电磁耦合的场线路联合协同仿真。通过对3类典型场景的计算实例,分别使用时域混合并行算法和电磁仿真软件CST电缆工作室(CS)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比,验证所提算法的置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输线网络 复杂电路 诺顿定理 时域有限差分与传输线方程的混合并行算法 NGSPICE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直流输电线路混合电场的人体感受试验及设计控制值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谢莉 陆家榆 +2 位作者 杨勇 吴桂芳 鞠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6-789,I0029,共15页
交直流输电线路同走廊和同塔架设是随着我国电网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输电方式,国内外尚无相应的交直流混合电场设计控制值标准。因此,设计同走廊和同塔架设的交直流输电线路时,导线对地高度和走廊宽度的选取面临无据可依的难题。该文提... 交直流输电线路同走廊和同塔架设是随着我国电网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输电方式,国内外尚无相应的交直流混合电场设计控制值标准。因此,设计同走廊和同塔架设的交直流输电线路时,导线对地高度和走廊宽度的选取面临无据可依的难题。该文提出确定交直流混合电场设计控制值的原则;开展不同交流(工频)电场和直流电场组合下的人体直接感受和暂态电击感受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获得不同概率下人体不出现明显感受时的交流(工频)电场和直流电场关系曲线;在此基础上,得出确定交直流输电线路混合电场设计控制值的公式。该研究可为同走廊和同塔架设交直流输电线路设计中交直流混合电场的控制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直流混合电场 设计控制值 人体直接感受 人体暂态电击感受 交直流并行输电线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CNN与FFT‑ELM的输电线路故障识别与定位方法 被引量:12
5
作者 裴东锋 刘勇 +3 位作者 闫柯柯 郭威 宋福如 田志杰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0,共7页
及时、准确地检测输电线路故障类型与位置是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与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的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 及时、准确地检测输电线路故障类型与位置是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与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的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分类模型并行的输电线路故障识别及定位方法。首先,以故障电压时序图作为输入,构建CNN;然后,利用FFT将时域故障电压数据分解,提取各频段的电压峰值与相角作为故障特征样本;接着,以提取的故障特征样本集作为输入,构建ELM网络;最后,通过特征融合层将2个神经网络进行融合,输出故障类型和定位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对输电线路故障识别的准确率为99.95%、故障定位误差在500 m以内、平均误差为263.5 m,可靠性优于其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识别及定位 输电线路 并行神经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 快速傅里叶变换 极限学习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频域反射法的平行螺旋线拉伸测量分析
6
作者 李朝鹏 李青 +2 位作者 陈华民 徐夏捷 苗鑫雨 《传感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77-2186,共10页
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分布式测量可以无遗漏地对岩土灾变进行测量。提出平行螺旋传输线作为传感器,并结合频域反射法(Frequency Domain Reflection,FDR),可以实现连续的大形变量的分布式测量。已知平行螺旋传输线的特性阻抗随着拉伸量的增... 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分布式测量可以无遗漏地对岩土灾变进行测量。提出平行螺旋传输线作为传感器,并结合频域反射法(Frequency Domain Reflection,FDR),可以实现连续的大形变量的分布式测量。已知平行螺旋传输线的特性阻抗随着拉伸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利用FDR可以对拉伸点进行测量和定位。详细阐述了频域反射法测量平行螺旋传输线拉伸形变的原理。还针对频域反射法在平行螺旋传输线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数据检测了扫频范围、频率大小、采样点个数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对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进行了实验分析,以便选择更好的测量方案。同时,利用频域反射法法模拟测量了平行螺旋传输线的实际使用场景,得到了实际测量数据,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监测 频域反射法 分布式测量 平行螺旋传输线 阻抗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回输电线路并架的不平衡性分析 被引量:58
7
作者 韦刚 张子阳 +1 位作者 房正良 张承学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11,41,共4页
以卡森模型为基础 ,对一段 2km未换位的同杆并架 4回输电线及避雷线的试验线路 ,用Matlab仿真计算了序参数及线路不平衡度。根据序参数计算结果研究了实际线路参数对各类不平衡系数的影响规律及特性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导线相序排列方式... 以卡森模型为基础 ,对一段 2km未换位的同杆并架 4回输电线及避雷线的试验线路 ,用Matlab仿真计算了序参数及线路不平衡度。根据序参数计算结果研究了实际线路参数对各类不平衡系数的影响规律及特性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导线相序排列方式、导线对地高度、导线间距离以及导线自身属性等。分析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导线 序参数 线路参数 相序 杆塔 避雷线 回输 分析结果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参数的同杆双回线单线故障准确测距原理 被引量:65
8
作者 索南加乐 吴亚萍 +2 位作者 宋国兵 刘辉 王树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9-43,共5页
针对同杆双回线线间联系紧密,不能忽略线间分布电容对测距结果的影响,该文在同杆双回线分布参数模型下,利用相序变换后双回线反向网络图中不存在系统参数的优势,提出了一种使用单端工频电气量进行故障测距的算法,该算法从原理上解决了... 针对同杆双回线线间联系紧密,不能忽略线间分布电容对测距结果的影响,该文在同杆双回线分布参数模型下,利用相序变换后双回线反向网络图中不存在系统参数的优势,提出了一种使用单端工频电气量进行故障测距的算法,该算法从原理上解决了系统阻抗及过渡电阻对测距的影响,克服了目前同杆双回线不能精确定位的问题。该算法理论分析简单,迭代求解测距方程不存在伪根问题,ATP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很高的测距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输电线路 分布参数 同杆双回线 单线故障 故障准确测距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时对输油输气管道的感性耦合计算模型 被引量:32
9
作者 齐磊 崔翔 +1 位作者 郭剑 曹玉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21-126,共6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交流输电线路对输油输气管道的电磁影响问题日益突出。基于管道-大地回路传输线模型,获得了交流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时在输油输气管道上产生的感性耦合电压的解析表达式。经过严格推导,提出了管道两端接匹配阻抗时...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交流输电线路对输油输气管道的电磁影响问题日益突出。基于管道-大地回路传输线模型,获得了交流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时在输油输气管道上产生的感性耦合电压的解析表达式。经过严格推导,提出了管道两端接匹配阻抗时管道饱和平行长度的概念,即随着管道平行长度的增大,管道感性耦合电压先逐渐增大,然后略有降低,并最终基本趋于稳定。通过仿真计算,拓展了线路与管道斜接近时等效接近距离现有经验公式的适用范围,计算误差可控制在5%以内。研究成果可供电力部门和石油管道部门进行管道安全评估或确定管道与线路的最小安全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输电 输油输气管道 感性耦合 传输线 饱和平行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缘子串并联间隙的工频大电流燃弧试验 被引量:48
10
作者 葛栋 冯海全 +3 位作者 袁利红 刘健 张翠霞 李红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99-1503,共5页
绝缘子串雷闪或污闪后,后续的工频电弧会烧伤甚至损坏绝缘子,为此研究了用于保护绝缘子的并联间隙防雷保护装置。介绍了并联间隙防雷保护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状况,采用自己研制的样品研究了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适用于110kV和220kV等级V... 绝缘子串雷闪或污闪后,后续的工频电弧会烧伤甚至损坏绝缘子,为此研究了用于保护绝缘子的并联间隙防雷保护装置。介绍了并联间隙防雷保护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状况,采用自己研制的样品研究了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适用于110kV和220kV等级V型悬垂绝缘子串和I型悬垂绝缘子串的并联间隙防雷保护装置;充分考虑电网未来发展需求后确定了具体的试验方案且110kV和220kV绝缘子串并联间隙试验的短路电流均为50kA,短路持续时间均为0.2s。在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大容量检测试验室对样品进行的大电流燃弧试验证明,沿绝缘子串表面产生的50kA工频电弧约0.01s的时间便可移动到招弧角端部灼烧;招弧角可耐受50kA工频电弧持续燃烧0.2s并能保护绝缘子免受电弧灼烧。因此,绝缘子并联间隙防雷方式是一种合理有效的防雷保护措施,值得在我国输电线路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并联间隙 防雷保护 招弧角 工频大电流 电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平行传输线间的串扰分析 被引量:36
11
作者 李莉 李卫兵 +1 位作者 王学刚 张谦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2001年第2期271-274,282,共5页
对共地平行传输线间的串扰耦合进行分析 ,得出耦合响应与信号频率、线间距及线距地高度的关系 ,给出电子电路设计中传输线布设的原则。并对 PCB布线提出参考。
关键词 耦合响应 平行传输线 抗干扰 串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回线环流的时域法故障定位 被引量:59
12
作者 宋国兵 索南加乐 +1 位作者 许庆强 张健康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29,共6页
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双端电流量实现双回线故障定位的时域测距算法。该算法利用双回线环流网与两侧系统无关且两端电压为零的特点,只用线路两端的电流量,就可计算出环流网的沿线电压分布,并根据从两端计算得到的电压分布差值在故障点处... 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双端电流量实现双回线故障定位的时域测距算法。该算法利用双回线环流网与两侧系统无关且两端电压为零的特点,只用线路两端的电流量,就可计算出环流网的沿线电压分布,并根据从两端计算得到的电压分布差值在故障点处最小的原理实现测距。由于避免了使用电压量,故该测距原理不受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档缪乖萏藕诺南拗?该算法能够利用故障全过程的任何一段数据实现测距,且该算法所需数据窗短,只要略大于被测线路传输时间的 2 倍即可。该算法采用分布参数线模,克服了忽略线路电容带来的误差,适用于高压长距离输电线。仿真结果表明:测距误差将小于 0.15km,且测距精度不受故障类型和过渡电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时域法 故障定位 时域测距算法 双回线环流 电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变换的同杆并架双回线双端行波故障测距 被引量:45
13
作者 覃剑 黄震 +1 位作者 邱宇峰 卫小凡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55,共5页
利用小波变换的双端行波测距新方法,可有效提取同杆并架双回线路故障行波特征并消除行波色散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同时解决了如何定义行波到达时间和选取行波传播速度的问题。大量仿真测距结果证实论文方法的测距精度基本不受线路长度、故... 利用小波变换的双端行波测距新方法,可有效提取同杆并架双回线路故障行波特征并消除行波色散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同时解决了如何定义行波到达时间和选取行波传播速度的问题。大量仿真测距结果证实论文方法的测距精度基本不受线路长度、故障位置、故障类型、接地电阻大小等的影响,测距精度能在一个挡距内,满足精确故障定位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测距 小波变换 行波 同杆并架双回线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0kV输电线路并联间隙的电气性能试验 被引量:15
14
作者 葛栋 沈海滨 +6 位作者 贺子鸣 张翠霞 王献丽 陈锡阳 尹创荣 王伟然 杨挺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0,共4页
介绍了东莞地区110 kV输电线路并联间隙装置的电气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试验内容包括复合绝缘子安装并联间隙后的电晕特性和无线电干扰特性,绝缘子串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和雷电冲击伏秒特性的对比试验,不同长度复合绝缘子安装并联间隙后... 介绍了东莞地区110 kV输电线路并联间隙装置的电气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试验内容包括复合绝缘子安装并联间隙后的电晕特性和无线电干扰特性,绝缘子串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和雷电冲击伏秒特性的对比试验,不同长度复合绝缘子安装并联间隙后雷电冲击50%放电电压和雷电冲击伏秒特性试验,工频大电流燃弧特性试验,大电流通流能力试验。通过这些电气性能试验,验证了该110 kV输电线路并联间隙满足运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0KV输电线路 并联间隙 电气性能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同杆双回线的T型线路故障分支判定算法 被引量:24
15
作者 田羽 范春菊 龚震东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71-76,共6页
针对T型线路中出现同杆双回线的线路结构,提出了判定故障分支的新方法。该方法以六序分量法为基础,当某支路发生故障时,首先求取各支路保护安装处的突变电气量,然后通过正序网络图,计算2个必要的参数用于判别故障支路,区分非同杆双回线... 针对T型线路中出现同杆双回线的线路结构,提出了判定故障分支的新方法。该方法以六序分量法为基础,当某支路发生故障时,首先求取各支路保护安装处的突变电气量,然后通过正序网络图,计算2个必要的参数用于判别故障支路,区分非同杆双回线故障、同杆双回线的跨线故障,以及同杆双回线的单回线故障。该方法的特点是考虑了同杆双回线的跨线故障,能够确定同杆双回线中的单回线的故障回路以及跨线故障,并且物理意义明确。序电流可以用来区分同杆双回线的同名相跨线故障。同时,进行了大量的EMTP仿真,结果表明支路判断的准确度不受系统运行方式、故障点过渡电阻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也能很好地适用于不对称同杆双回线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型支接线路 故障测距 同杆双回线 六序分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杆双回线反序电流特点及其在T形线路测距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6
作者 田羽 范春菊 +1 位作者 龚震东 李帅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7-71,78,共6页
对同杆双回线的反序电流特性进行了研究,推导出双回线中存在其他支路时反序电流的计算公式及特点。该计算公式可以应用到带有同杆双回线的T形线路的故障支路判断和故障测距,利用反序正序电流计算反序正序电压,并且利用反序正序电压在故... 对同杆双回线的反序电流特性进行了研究,推导出双回线中存在其他支路时反序电流的计算公式及特点。该计算公式可以应用到带有同杆双回线的T形线路的故障支路判断和故障测距,利用反序正序电流计算反序正序电压,并且利用反序正序电压在故障点相等的等量关系进行故障测距。大量的EMTP仿真结果表明,所给出的支路电流与同杆双回线反序正序电流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的,并且在带有同杆双回线的T形线路故障测距中显示出较大的优势。该测距方法的精度不受故障支路、故障类型、系统运行方式、故障点过渡电阻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序电流 T形线路 同杆双回线 故障测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500kV输电线路用复合绝缘子与并联间隙的绝缘配合 被引量:44
17
作者 杨庆 董岳 +3 位作者 叶轩 司马文霞 张智 罗兵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7-414,共8页
为丰富并联间隙用于在高海拔环境下500kV电压等级线路的绝缘配合研究,在2 100m海拔下对不同结构的500kV输电线路复合绝缘子用并联间隙进行了冲击击穿特性试验,并比较了不同结构并联间隙冲击击穿特性的差异。同时,根据雷电冲击试验和操... 为丰富并联间隙用于在高海拔环境下500kV电压等级线路的绝缘配合研究,在2 100m海拔下对不同结构的500kV输电线路复合绝缘子用并联间隙进行了冲击击穿特性试验,并比较了不同结构并联间隙冲击击穿特性的差异。同时,根据雷电冲击试验和操作冲击结果,参考绝缘子串与并联间隙的绝缘配合原则,得到了合适的并联间隙间距。研究结果表明:3 780mm棒形并联间隙、3 780mm环形并联间隙2种并联间隙适合2 100m海拔的500kV线路工程运用,可满足保护绝缘子及线路绝缘的双重要求。研究结论可为并联间隙的工程设计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间隙 500KV输电线路 复合绝缘子 绝缘配合 雷电冲击 操作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传输线分网的并行多速率电磁暂态仿真算法 被引量:41
18
作者 穆清 李亚楼 +2 位作者 周孝信 赵鹏 张星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7-52,共6页
研究基于传输线的并行全隐式多速率电磁暂态仿真算法。建立全隐式多速率电磁暂态仿真的基本理论模型,并结合传输线方程,建立了并行化多速率电磁暂态仿真算法。此算法并行化程度高于现有全隐式多速率算法,计算效率得到提升。同时提出了... 研究基于传输线的并行全隐式多速率电磁暂态仿真算法。建立全隐式多速率电磁暂态仿真的基本理论模型,并结合传输线方程,建立了并行化多速率电磁暂态仿真算法。此算法并行化程度高于现有全隐式多速率算法,计算效率得到提升。同时提出了保证基于传输线的并行多速率算法稳定性的网络判据,并通过数学理论证明了判据的有效性。仿真研究表明,基于传输线的并行全隐式多速率电磁暂态仿真可能不稳定,采用了文中提出的稳定判据对分网进行调整后,仿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暂态仿真 多速率 传输线分网 并行化仿真 稳定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六序网图的同杆双回线故障测距算法 被引量:23
19
作者 龚震东 范春菊 +1 位作者 郁惟镛 田羽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58-60,82,共4页
采用六序分量法分析同杆双回线故障中的非跨线故障,并依照故障时故障点的电气量特征列出方程,进行非跨线故障测距。将同杆双回线故障后的电气量转化为同序正序和反序正序分量,根据单回线各种故障类型的边界条件得到各六序网图的连接关系... 采用六序分量法分析同杆双回线故障中的非跨线故障,并依照故障时故障点的电气量特征列出方程,进行非跨线故障测距。将同杆双回线故障后的电气量转化为同序正序和反序正序分量,根据单回线各种故障类型的边界条件得到各六序网图的连接关系,利用同序正序和反序正序电流在故障点的特殊关系构成测距方程,从而进行精确故障测距。该测距方法使得同杆双回线的故障测距精度不受故障点过渡电阻、回线故障类型的影响。EMTP仿真显示,该测距方法精度高,计算方便,在过渡电阻较大时仍能满足测距精度要求,且不受系统运行方式变化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杆双回线 故障测距 六序分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直流输电线路相邻架设或共用走廊的探讨 被引量:16
20
作者 陆国庆 何宏明 张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8-70,共3页
根据对交直流迭加电场的电场效应的试验研究论述了交直流输电线路相邻架设及共用走廊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提出了交直流输电线路单独架设及相互平行或共用走廊等不同情况的线下电场强度及走廊宽度的考虑原则及具体建议。
关键词 交直流 输电线路 相邻架设 线路走廊 共用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