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based on double reduction parameters and its application 被引量:44
1
作者 袁维 白冰 +1 位作者 李小春 汪海滨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9期2555-2562,共8页
In the traditional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the cohesion and the friction angle adopt the same reduction parameter,resulting in equivalent proportional reduction.This method does not consider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In the traditional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the cohesion and the friction angle adopt the same reduction parameter,resulting in equivalent proportional reduction.This method does not consider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the cohesion and friction angle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same slope and is defective to some extent.Regarding this defect,a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based on double reduction parameters,which adopts different reduction parameters,is proposed.The core of the double-parameter reduction method is the matching reduction principle of the slope with different angles.This principle is represented by the ratio of the reduction parameter of the cohesion to that of the friction angle,described as η.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slopeangle,ηincreases; in particular,when the slope angle is 45°,tηis 1.0.Through the matching reduction principle,different safety margin factors can be calculated for the cohesion and friction angle.In combination with these two safety margin factors,a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overall safety factor of the slope is proposed,reflecting the different contributions of the cohesion and friction angle to the slope stability.Finally,it is shown that the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based on double reduction parameters acquires a larger safety factor than the classic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but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re very close to those obtained by the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reduction parameter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matching reduction principle slope st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 double reduction method for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被引量:15
2
作者 白冰 袁维 李小春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1158-1164,共7页
The core of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SRM) involves finding a critical strength curve that happens to make the slope globally fail and a definition of factor of safety(FOS). A new double reduction method, including a ... The core of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SRM) involves finding a critical strength curve that happens to make the slope globally fail and a definition of factor of safety(FOS). A new double reduction method, including a detailed calculation procedure and a definition of FOS for slope stability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SRM. When constructing the new definition of FOS, efforts were made to make sure that it has concise physical meanings and fully reflects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slope. Two examples, slopes A and B with the slope angles of 63° and 34° respectively, were given to verify the method presented. It is found that, for these two slopes, the FOSs from original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are respectively 1.5% and 38% higher than those from double reduction method.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double reduction method predicts a deeper potential slide line and a larger slide mass.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on one hand, the double reduction method is comparative to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and is reasonable,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original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may overestimate the safety of a slope. The method presented is advised to be considered as an additional option in the practical slope stability evaluations although more useful experience is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ope stability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double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factor of safety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折减系数法与极限平衡法的顺层滑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小根 盛济铭 +2 位作者 王静 刘泓辰 毛新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88,共8页
以四川省布拖县龙潭乡冯家坪滑坡为例,利用FLAC3D软件设计了基于双折减系数法的滑坡稳定性分析程序,应用“GIS-Rhino-FLAC3D”耦合技术建立三维地质体模型。考虑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在滑坡失稳过程中衰减速度和弱化程度的不同,以及非饱和... 以四川省布拖县龙潭乡冯家坪滑坡为例,利用FLAC3D软件设计了基于双折减系数法的滑坡稳定性分析程序,应用“GIS-Rhino-FLAC3D”耦合技术建立三维地质体模型。考虑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在滑坡失稳过程中衰减速度和弱化程度的不同,以及非饱和土中基质吸力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提出一种以黏聚力和摩擦力的衰减权重定义综合安全系数的双折减系数法,并采用极限平衡法作对比计算,研究分析了顺层滑坡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设计的抗剪强度参数双折减程序可以得出安全系数云图,直观地反映滑坡安全系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传统强度折减法相比,所提出的双折减系数法计算的滑动面分布范围和综合安全系数更精确,较极限平衡法误差更小,可以准确地反映滑坡的稳定状态。研究结果可为双折减系数法应用于滑坡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滑坡 极限平衡法 双折减系数法 GIS-Rhino-FLAC3D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流作用下均布非线性弹簧支承二维壁板的复杂响应
4
作者 董宇 郑辉 杨翊仁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512,共7页
考虑刚性导流段和尾流段对流场的影响,建立轴向流作用下二维板的非线性流固耦合运动控制方程,用有限差分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为了克服差分网格较多时带来的计算规模较大的问题,对控制方程用主模态缩减法缩减自由度,然后对离散方程进... 考虑刚性导流段和尾流段对流场的影响,建立轴向流作用下二维板的非线性流固耦合运动控制方程,用有限差分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为了克服差分网格较多时带来的计算规模较大的问题,对控制方程用主模态缩减法缩减自由度,然后对离散方程进行数值积分,得到系统的复杂响应,分析其分岔和混沌特性。计算结果表明,以来流流速幅值和阻尼参数为可变参数时,系统具有极其复杂的动态响应,通过分岔图、相图和庞加莱截面图等方法判断了系统多种形式的周期、拟周期和混沌运动,在以来流流速幅值为可变参数时,系统一开始经由周期倍化分岔的方式进入混沌;在以阻尼系数为可变参数时,经由倒周期倍化分岔的方式从混沌运动退回到周期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壁板 周期倍化分岔 模态缩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田减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7
5
作者 彭继权 刘毅南 陈莉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589-7603,共15页
农田建设质量和农田灾害风险抵御能力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问题,厘清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田减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减灾稳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法分... 农田建设质量和农田灾害风险抵御能力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问题,厘清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田减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减灾稳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法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田减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显著降低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特别在降低农业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和脆弱度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经过改变政策干预时点、替换核心解释变量、考虑序列自相关问题、控制变量滞后一期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发现这种作用依然存在。(2)相比水灾而言,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旱灾的缓解作用要更大;由于非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其减灾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财政能力较强的东部地区会有更多的建设配套资金和扶持政策,也就使得高标准农田建设对降低东部地区农业自然灾害影响的作用会更大。(3)机制检验发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通过生态调节、综合防治和生产条件改善这三个机制对农业自然灾害产生影响,其中介效应大小分别为24.32%、26.47%和13.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田减灾 连续型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与“双碳”目标——基于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吉伟伦 杨培 黄锟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1-670,共10页
基于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区安徽省和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能源消耗、产业发展及治理水平等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试点区建设对“双碳”目标达成的影响以及不同中介变量对目标达成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受到政策冲击... 基于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区安徽省和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能源消耗、产业发展及治理水平等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试点区建设对“双碳”目标达成的影响以及不同中介变量对目标达成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受到政策冲击后,安徽省和江苏省的碳排放总量与强度的效应曲线明显低于合成省份,说明新型城镇化试点区建设显著降低两省的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在作用机制检验结果中,环境规制和生态碳汇效应对两省试点区建设的正向影响大于其他省份;科技创新机制对两省试点区建设的影响小于其他省份,而非是负向影响;两省试点区在设立之后的能源结构优于其他绝大多数省份。据此,建议建立并优化环境治理规范体制,重视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所带来的“固碳”效应,通过推动“低碳-零碳-负碳”生产科技创新的方式,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以期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双碳”目标 合成控制法 中介效应模型 碳减排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子教育管控是否加剧了城乡教育不平等?--以双减政策为例
7
作者 潘羽彤 宁可 朱哲毅 《上海农业学报》 2024年第4期110-116,共7页
为考察双减政策对城乡教育不平等的影响,在理论分析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山东、河北、浙江、江苏、北京、上海、黑龙江、山西8个省市1 039个中小学生的两期调查数据,采用三重差分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双减政策能有效降低城乡学生... 为考察双减政策对城乡教育不平等的影响,在理论分析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山东、河北、浙江、江苏、北京、上海、黑龙江、山西8个省市1 039个中小学生的两期调查数据,采用三重差分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双减政策能有效降低城乡学生影子教育参与,但会扩大城乡教育不平等。因为双减政策实施后,城镇学生参与影子教育的方式由市场补习机构转入私教或校内辅导,而农村学生因缺少教育资源而无法参与影子教育,导致农村学生影子教育参与率下降程度大于城市,尤其是在双休日的学科辅导上。因此,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还需充分考虑城乡教育差距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子教育管控 城乡教育不平等 双减政策 三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坡稳定性分析双折减法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1
8
作者 朱彦鹏 杨晓宇 +2 位作者 马孝瑞 杨校辉 叶帅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1-338,348,共9页
在强度参数坐标系中,借助强度储备面积的概念,推导出双折减法的边坡安全系数表达式,其具有理论支持,且与已有的关系式相比未产生较大的偏差,意义更明确。在基于折减比K实现的双强度折减法中,相同的K值,采用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将产生不同... 在强度参数坐标系中,借助强度储备面积的概念,推导出双折减法的边坡安全系数表达式,其具有理论支持,且与已有的关系式相比未产生较大的偏差,意义更明确。在基于折减比K实现的双强度折减法中,相同的K值,采用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将产生不同的折减起步方式,由此出现了不同的虚拟初始点。严格意义上讲,两种方式折减路径确有不同,但结果表明,虚拟初始点的不同所导致的2种折减路径,本质上具有统一性,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建议选取较短的路径,可以减少折减次数;双折减法由于在路径上与传统折减法有所区别,而仅与传统强度折减法计算结果进行偏差分析,难免出现结果失真。围绕强度弱化的本质,提出2个判断标准,一是应满足数值精度的要求,另一个则是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即强度折减必须体表现出强度弱化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分析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双折减法 安全系数关系式 双折减法适用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双折减法与经典强度折减法的关系 被引量:46
9
作者 白冰 袁维 +2 位作者 石露 李君 李小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75-1281,共7页
经典强度折减法的出发点是对强度值进行折减,进而导致对强度(准则)中的参数使用同一个折减系数。使边坡处于整体临界平衡状态的折减系数恰是边坡的强度储备安全系数。一些学者陆续提出了对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采用不同折减系数的所谓双折减... 经典强度折减法的出发点是对强度值进行折减,进而导致对强度(准则)中的参数使用同一个折减系数。使边坡处于整体临界平衡状态的折减系数恰是边坡的强度储备安全系数。一些学者陆续提出了对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采用不同折减系数的所谓双折减法,但尚无严格的理论依据。提出双折减法的出发点是对强度(准则)中的参数进行折减,或简称"强度参数折减",这样可自然导致采用不同的折减系数,但此时已无法自动得到基于强度储备的安全系数。为此,提出了定义安全系数的新框架——基于参照边坡的安全系数定义,为双折减法建立了理论基础。将新提出的一种双折减法与经典强度折减法进行了比较,发现可以将经典强度折减法纳入该双折减法的计算过程,并从理论上证明了该双折减法的安全系数几乎总是小于经典强度折减法的安全系数,数值模拟实例也证实了这个结论。这表明,经典强度折减法有可能高估了边坡的安全性,建议的双折减法可作为边坡稳定分析的备选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安全系数 极限平衡法 强度折减法 双折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双折减系数的强度折减法研究 被引量:39
10
作者 袁维 李小春 +3 位作者 王伟 白冰 王奇智 陈祥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222-2230,共9页
传统的强度折减法采用相同的折减系数对黏聚力和内摩擦角进行折减,边坡达到临界状态时的折减系数就是边坡的安全系数,此单一折减系数的折减方法被定义为等比例折减。对于一个边坡几何构型和岩体重度确定的边坡而言,使边坡处于临界状态... 传统的强度折减法采用相同的折减系数对黏聚力和内摩擦角进行折减,边坡达到临界状态时的折减系数就是边坡的安全系数,此单一折减系数的折减方法被定义为等比例折减。对于一个边坡几何构型和岩体重度确定的边坡而言,使边坡处于临界状态的黏聚力和摩擦系数组合并不惟一,等比例强度折减法所得到边坡临界状态的黏聚力和摩擦系数只是其中可能的一种潜在组合,因此,其只是众多寻找临界状态方法中的一种折减形式,并不一定就是最优的折减方式。基于以上认识,首先建立不同边坡形状、不同岩体重度条件下临界状态边坡的c-tanφ曲线,假设岩体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在衰减破坏的过程中应沿着距离c-tanφ临界曲线最短的路径折减,进而建立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配套折减原则,提出了一种双参数强度折减法。最后,通过3个算例比较了等比例强度折减法与双参数强度折减法的差异,结果表明,等比例强度折减法和双参数强度折减法得到的边坡临界状态并不相同,后者得到的临界滑动面范围要比前者得到的滑动面范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折减法 双折减系数 等比例折减 安全系数 c-tanφ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强度折减法的配套折减机制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彦鹏 杨晓宇 +2 位作者 严锐鹏 杨校辉 叶帅华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双强度折减法考虑了c、φ的不同折减程度,更符合真实情况.采用单独折减tanφ所确定的折减系数R_1和单独折减c所确定的R_2来定义双折减的配套折减系数K=R_1/R_2.分析发现该种定义符合前人所提出的物理、力学机制,从强度参数空间的角度解... 双强度折减法考虑了c、φ的不同折减程度,更符合真实情况.采用单独折减tanφ所确定的折减系数R_1和单独折减c所确定的R_2来定义双折减的配套折减系数K=R_1/R_2.分析发现该种定义符合前人所提出的物理、力学机制,从强度参数空间的角度解释了K=R_1/R_2在稳定系数大于1的黏性土质边坡中的合理性.用参数路径的概念分析双强度折减法的本质——强度参数的劣化,并围绕所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解释;结合初始强度参数点、临界状态点、折减路径、临界状态的分析,较为细致地分析了该方法计算过程和结果的意义.将4个算例的计算结果与传统强度折减法结果的对比,发现其结果均偏小,误差在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双强度折减法 c、φ折减配套机制 折减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反星形不控整流器的直流侧双无源谐波抑制方法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孟凡刚 徐晓娜 +1 位作者 高蕾 杨世彦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89-1697,共9页
提出一种应用于双反星形不控整流器的直流侧双无源谐波抑制方法。该方法使用多绕组平衡电抗器代替平衡电抗器,多绕组平衡电抗器的一次绕组与两个共阴极二极管组成两抽头变换器,二次绕组与另外两个共阴极二极管组成单相全波整流电路,两... 提出一种应用于双反星形不控整流器的直流侧双无源谐波抑制方法。该方法使用多绕组平衡电抗器代替平衡电抗器,多绕组平衡电抗器的一次绕组与两个共阴极二极管组成两抽头变换器,二次绕组与另外两个共阴极二极管组成单相全波整流电路,两种无源电路共同构成双无源谐波抑制电路。在双无源谐波抑制电路的作用下,双反星形不控整流器的输出脉波数增加至原来的3倍,成为18脉波整流器。本文分析了双无源谐波抑制电路的工作模态,并从输入线电流总谐波畸变率(THD)值最小的角度出发,对多绕组平衡电抗器的匝比进行了优化设计。理论分析表明,使用直流侧双无源谐波抑制方法后,整流器输入线电流THD降低至10.1%,负载电压纹波也减小为7.56×10-3。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另外,双无源谐波抑制方法中使用的都是无源器件,具有电路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反星形整流器 双无源谐波抑制方法 多绕组平衡电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双层减样法优化大规模SVM垃圾标签检测模型 被引量:5
13
作者 覃希 苏一丹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095-2098,共4页
针对支持向量机在训练大规模数据集时出现的速度瓶颈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减样方法,称为双层减样法。数据减样时,双层减样法从粗、细粒度两个层次削减样本。粗粒度约减时,利用核空间距离聚类法,以簇为单位削减冗余子集;细粒度约减时,以点... 针对支持向量机在训练大规模数据集时出现的速度瓶颈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减样方法,称为双层减样法。数据减样时,双层减样法从粗、细粒度两个层次削减样本。粗粒度约减时,利用核空间距离聚类法,以簇为单位削减冗余子集;细粒度约减时,以点为单位挑选剩余点集中的支持向量。实验表明,双层减样法能有效地压缩样本数据,同时还能放大数据集的分类特征,提高分类器的分类精度。将此法应用于大规模SVM垃圾标签检测模型的训练集优化上,能明显提高检测模型的训练速度。双层减样法将粒度和层次的概念引入减样法中,在约减时适时改变约减幅度,这比传统减样法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LKSONOMY 垃圾标签 支持向量机 双层减样法 约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MS减噪与改进的双门限语音端点检测方法 被引量:14
14
作者 朱春利 李昕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950-1959,1967,共11页
低信噪比环境下语音的端点检测在语音处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个受到加性噪声污染的语音信号通常采用滤波的方式,能够抑制噪声,并使原始语音保持相对不变。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均方误差(LMS)自适应滤波减噪与改进的双门限语音... 低信噪比环境下语音的端点检测在语音处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个受到加性噪声污染的语音信号通常采用滤波的方式,能够抑制噪声,并使原始语音保持相对不变。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均方误差(LMS)自适应滤波减噪与改进的双门限语音端点检测算法,在进行双参数双门限法端点检测的前后进行双重中值滤波平滑处理。通过Matlab仿真,将提出的语音端点检测方法与其它的方法进行对比,在信噪比较低的噪声环境下使得语音的端点检测效果具有更优的准确率与稳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点检测 LMS自适应滤波 减噪 双门限法 中值滤波 平滑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BH_4/HCHO双还原剂制备纳米铜粒子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荣会 孙夕香 +1 位作者 刘尊民 林天翔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19-1622,共4页
以硼氢化钾和甲醛为还原剂,采用双还原剂还原法制备了铜粒子。探讨了双还原剂还原法的机理以及影响纳米铜粒子生成的主要因素,利用XRD、TEM和激光颗粒测量仪对反应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反应产物为单质铜粒子,形貌呈球形,粒径主要... 以硼氢化钾和甲醛为还原剂,采用双还原剂还原法制备了铜粒子。探讨了双还原剂还原法的机理以及影响纳米铜粒子生成的主要因素,利用XRD、TEM和激光颗粒测量仪对反应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反应产物为单质铜粒子,形貌呈球形,粒径主要分布在15-40nm;SDS和PVP的配合使用可有效防止纳米铜粒子团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铜粒子 双还原剂还原法 硼氢化钾 甲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减”政策下全班教学法的改革 被引量:12
16
作者 徐晓东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6-33,共8页
“双减”工作落实和实施不能就事论事,需要从问题的原理层面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双减”工作落实的问题根源是课堂教学问题,其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解决好课堂上“好中弱”三类不同学生的学习问题,改变传统课堂上划一式、一致... “双减”工作落实和实施不能就事论事,需要从问题的原理层面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双减”工作落实的问题根源是课堂教学问题,其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解决好课堂上“好中弱”三类不同学生的学习问题,改变传统课堂上划一式、一致性教学方式的弊端,让所有学生都达成教学目标,这也是改革全班教学法的目标所在。为此,该文从分析目前我国课堂教学所普遍采用的全班教学法其存在问题出发,在批判传统错误做法基础上,基于学习科学的新观点提出了革新的全班教学法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模式,为“双减”工作的落实贡献知识和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 作业 全班教学法 设计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坡稳定分析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失稳判据探讨 被引量:12
17
作者 梁艳 李同春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28-31,共4页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目前广泛应用于复杂条件下边坡稳定安全度的求解,其边坡失稳判据主要有有限元计算不收敛、位移拐点及塑性区贯通等.相应存在的问题有:收敛性受非线性求解方法制约、位移曲线的拐点有时并不明确、在滑动面未知的情况下...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目前广泛应用于复杂条件下边坡稳定安全度的求解,其边坡失稳判据主要有有限元计算不收敛、位移拐点及塑性区贯通等.相应存在的问题有:收敛性受非线性求解方法制约、位移曲线的拐点有时并不明确、在滑动面未知的情况下塑性区贯通判据难以准确把握临界点等.针对一经典边坡,讨论不同迭代算法的影响,提出边坡位移曲线的双拐点概念,从另一角度分析各判据,根据其特点建议联合采用位移出现拐点与塑性区全部贯通作为边坡失稳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边坡失稳判据 非线性解 位移双拐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强度双折减系数法的滑坡灾变过程模拟 被引量:2
18
作者 童第科 冯登 黄诗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124-132,共9页
为了模拟滑坡的灾变过程,提出了动态强度双折减系数法,实现了对滑坡折减系数的合理分布,通过对李家湾滑坡灾变过程的模拟,分析了各个位移分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位移突变以破积土前缘最为突出,依据应变累积速率的不同,可以将整个灾变... 为了模拟滑坡的灾变过程,提出了动态强度双折减系数法,实现了对滑坡折减系数的合理分布,通过对李家湾滑坡灾变过程的模拟,分析了各个位移分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位移突变以破积土前缘最为突出,依据应变累积速率的不同,可以将整个灾变过程划分为稳定状态、欠稳定状态和失稳状态。通过失稳判别和双折减系数的处理,对李家湾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动态强度双折减系数法评价滑坡稳定性偏于安全,经过处理得到的滑坡综合安全储备都要小于整体强度折减法的结果,但两者的结果相近,说明动态双折减系数折减在用于滑坡的灾变过程模拟和稳定性评价都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分析 动态强度 双折减系数法 灾变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政策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晓钰 李娜 葛纯宝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8-200,共13页
将2007年中国11个省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评价了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政策效应及背后的作用机理。基于2004—2017年中国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并考虑内生性问题、选择性偏差、安慰剂和反事实检验后,实... 将2007年中国11个省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评价了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政策效应及背后的作用机理。基于2004—2017年中国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并考虑内生性问题、选择性偏差、安慰剂和反事实检验后,实证研究发现:排污权交易制度会降低污染物排放,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该效果主要通过绿色创新、市场化和政府干预三种媒介发挥作用。排污权交易制度政策效果在不同工业基地、不同资源型和不同地区城市呈现明显异质性,相比于老工业基地、非资源型城市和东、西部城市,该效果在非老工业基地城市、资源型城市和中部地区表现更为明显。该研究为评估中国排污权交易制度政策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对加快实现污染减排和绿色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污权交易制度 污染减排 能源利用效率 经济增长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强度折减法的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建军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1-66,72,共7页
利用极限平衡法,对顺层岩质边坡进行双强度系数折减分析,提出了折减系数增幅比,根据增幅比确定抗剪强度折减原则,当坡体达到极限状态时确定其极限折减系数。分别以坡体的张拉裂缝深度和充水深度为单一变量,对比分析坡体稳定性发生变化... 利用极限平衡法,对顺层岩质边坡进行双强度系数折减分析,提出了折减系数增幅比,根据增幅比确定抗剪强度折减原则,当坡体达到极限状态时确定其极限折减系数。分别以坡体的张拉裂缝深度和充水深度为单一变量,对比分析坡体稳定性发生变化时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对其影响程度,最后根据双强度折减分析中极限折减系数定义坡体权重安全系数。研究表明:双强度折减法能够考虑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对坡体的影响程度,对顺层岩质坡体进行双参数折减分析,最终定义双参数折减中内摩擦角的折减系数值为坡体安全系数,该结果更符合实际工程,能够为同类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稳定性分析 极限平衡法 双强度折减法 权重安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