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seudo-Random Sequences Generator Based on Discrete Hyperchaotic Systems 被引量:1
1
作者 Li Changgang & Han Zhengzhi Department of Automatio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P. R. China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3年第4期84-89,共6页
We first design a discrete hyperchaotic system via piece-wise linear state feedback. The states of the closed loop system are locally expanding in two directions but absolutely bounded on the whole, which implies hype... We first design a discrete hyperchaotic system via piece-wise linear state feedback. The states of the closed loop system are locally expanding in two directions but absolutely bounded on the whole, which implies hyperchaos. Then, we use three suchlike hyperchaotic systems with different feedback gain matrices to design a pseudo-random sequence generator (PRSG). Through a threshold function, three sub-sequences generated from the output of piecewise linear functions are changed into 0-1 sequences. Then, followed by XOR operation, an unpredictable pseudo-random sequence (PRS) is ultimately obtained. The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S, generated with hyperchaotic systems, has desirable statistical fe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rete hyperchaotic system piecewise linear state feedback pseudo-random sequenc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重随机扰动的人工大猩猩部队优化算法及工程应用
2
作者 杜晓昕 郝田茹 +3 位作者 王波 王振飞 张剑飞 金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82-1896,共15页
针对人工大猩猩部队优化算法(GTO)存在易陷入局部最优、收敛速度慢、寻优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双重随机扰动策略的人工大猩猩部队优化算法(DGTO)。引入Halton序列初始化种群,增加种群的多样性;在算法寻优阶段使用多维随机数策略,并... 针对人工大猩猩部队优化算法(GTO)存在易陷入局部最优、收敛速度慢、寻优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双重随机扰动策略的人工大猩猩部队优化算法(DGTO)。引入Halton序列初始化种群,增加种群的多样性;在算法寻优阶段使用多维随机数策略,并在探索阶段提出自适应位置搜索机制,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提出双重随机扰动策略,解决大猩猩的群居效应,增强算法跳出局部最优的能力;采用逐维更新策略更新个体位置,提升算法的收敛精度。通过10个基准测试函数寻优结果及Wilcoxon秩和检验对比可知,改进算法在寻优精度、收敛速度上有较大提升。同时,通过工程优化问题的实验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改进算法在处理现实工程问题上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大猩猩部队优化算法 Halton序列 自适应位置搜索 双重随机扰动策略 逐维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区域划分的配电网台区三相不平衡治理策略
3
作者 陈晓龙 徐颖 李斌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8-216,共9页
传统三相不平衡治理仅关注变压器关口处的三相不平衡情况,忽略了台区内部不平衡特征,且多采用静态调相策略,难以适应灵活源荷接入下低压配电网运行状态的动态变化。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区域划分的三相不平衡治理策略。提出基于分区... 传统三相不平衡治理仅关注变压器关口处的三相不平衡情况,忽略了台区内部不平衡特征,且多采用静态调相策略,难以适应灵活源荷接入下低压配电网运行状态的动态变化。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区域划分的三相不平衡治理策略。提出基于分区评价指数与阈值触发机制的动态分区方法,以划定后续相序优化的区域范围。建立考虑多类型灵活调节资源的双层优化模型,上层以各分区三相不平衡度最小为目标优化相序配置,下层构建以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的电压优化模型。采用基于云模型改进的遗传算法和Gurobi求解器分别求解上下层模型。基于改进的IEEE 123节点系统和0.38 kV实际配电网台区进行仿真,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与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三相不平衡 动态分区 双层优化模型 相序优化 云模型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继代培养的楸树胚性愈伤组织难以分化的成因
4
作者 赵珊 董静 +3 位作者 郑帅 陈发菊 刘文 梁宏伟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138,共9页
【目的】探究长期继代下楸树胚性愈伤组织难以分化再生的发生机制,为楸树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的分化再生和遗传稳定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新诱导的非胚性愈伤组织和初代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培养7年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开展细胞倍... 【目的】探究长期继代下楸树胚性愈伤组织难以分化再生的发生机制,为楸树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的分化再生和遗传稳定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新诱导的非胚性愈伤组织和初代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培养7年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开展细胞倍性、差异表达基因及内源激素水平分析。【结果】1)通过染色体计数发现,初代胚性愈伤组织染色体保持二倍体状态(2n=40),而连续培养7年的胚性愈伤组织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加倍现象,染色体数目为80~162;流式细胞仪鉴定发现连续培养7年的胚性愈伤DNA含量相比楸树实生苗增加3倍,其细胞倍性为六倍体。2)通过对转录组数据的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植物激素激活信号通路、转录调控、MAPK信号通路、发育过程的调控等通路,其中响应生长素信号的SAUR、ARF、AUX/IAA、GH3,脱落酸受体PYR/PYL,胞外蛋白AGP,转录因子ABI3等促进体胚分化发生的基因表达均下调,而乙烯合成抑制因子ETO1则表达上调。3)内源激素水平分析表明,连续继代7年的胚性愈伤组织中IAA和ABA的含量显著低于新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这与其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基因的下调表达相对应,而高水平的IAA和ABA可能是调控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关键。【结论】楸树胚性愈伤组织在长期继代过程中发生的染色体加倍、促进体胚发生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以及内源激素水平的显著下降,可能是造成其难以分化再生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楸树 胚性愈伤组织 染色体加倍 转录组测序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像元TDICCD的时序设计与优化
5
作者 曹伟 于正阳 +3 位作者 李映宝 李玲月 万旻 杨亭 《航天返回与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1,共9页
为解决水平方向均匀细分求和时序下成像电路系统信噪比和级数线性度不满足相机指标要求的问题,文章在分析超大像元TDICCD特点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水平方向非均匀细分求和时序设计方案。该方案从加长模拟信号复位参考保持时间,... 为解决水平方向均匀细分求和时序下成像电路系统信噪比和级数线性度不满足相机指标要求的问题,文章在分析超大像元TDICCD特点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水平方向非均匀细分求和时序设计方案。该方案从加长模拟信号复位参考保持时间,减少中间电荷包收集时间、加长最后电荷包收集时间等3个方面进行时序优化和软件设计,使得相关双采样的前后采样区域分别增大了3倍和1.7倍以上,提高了采样可靠性,并完成了成像电路系统的硬件设计和性能测试验证。实验室测试结果显示,超大像元TDICCD所有谱段的信噪比均大于67 dB,级数线性度均优于99%,满足相机指标要求;同时,在轨图像纹理清晰,谱段层次分明,该方案的有效性进一步得到了应用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像元 相关双采样 细分求和 TDICCD 时序 航天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平衡电网下并网逆变器双序功率控制阻抗建模及稳定分析
6
作者 谢佳骏 邹志翔 +4 位作者 薛明军 杨黎明 陈琦 刘志仁 王政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8-127,共10页
选取带双二阶广义积分器锁相环的并网逆变器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平衡电网下的双序电流控制和外加功率环(对称正序控制、正序负序控制、平均有功-无功控制)的控制方法,并探究双序相角下的频率耦合现象。在利用谐波线性化方法完成锁相环、... 选取带双二阶广义积分器锁相环的并网逆变器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平衡电网下的双序电流控制和外加功率环(对称正序控制、正序负序控制、平均有功-无功控制)的控制方法,并探究双序相角下的频率耦合现象。在利用谐波线性化方法完成锁相环、电流环与功率外环的小信号分析后,推导出并网逆变器双序导纳模型。利用广义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借助特征根灵敏度分析法横向比较了3种功率控制方法在不平衡电网下的稳定性,并纵向对比了有无功率外环控制的系统变化。通过建立系统参数变化与判稳矩阵在关键频段特征根幅相特性的映射关系,可以为系统稳定性设计提供理论指导。通过硬件在环实时仿真平台完成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正序负序控制相较另2种功率控制方式存在更高的失稳风险;对要求纯正序电流并网的工况,添加功率外环控制可有效提升系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平衡电网 并网逆变器 双序控制 功率控制 阻抗建模 稳定性分析 硬件在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直流二倍频抑制的柔性互联台区双端三相不平衡治理策略
7
作者 周骏超 陆之洋 +6 位作者 熊炜 袁旭峰 班国邦 张超 徐玉韬 蔡永翔 郑华俊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8-155,共8页
随着分散式小容量新能源、电动汽车、农机用电负荷等高比例接入,农村低压配电网三相不平衡、电压波动、电压越限等电能质量问题日趋突出。提出一种计及直流二倍频抑制的柔性互联台区双端三相不平衡治理策略。设计一种具有对偶性的三相... 随着分散式小容量新能源、电动汽车、农机用电负荷等高比例接入,农村低压配电网三相不平衡、电压波动、电压越限等电能质量问题日趋突出。提出一种计及直流二倍频抑制的柔性互联台区双端三相不平衡治理策略。设计一种具有对偶性的三相四桥臂变换器+有源功率解耦电路协同优化的柔性互联拓扑架构,以实现交-直流电能质量的协同优化。针对柔性互联交流台区双侧可能出现的三相不平衡、二倍频穿越问题,提出一种双端协同优化控制策略,其中基于分序补偿优化的直流母线电压控制策略与基于分相功率补偿的双闭环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实现台区三相不平衡治理,基于直接二倍频脉动电压抑制的三闭环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实现直流网络的纹波抑制。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相应的电路模型,仿真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不平衡 二倍频纹波 三相四桥臂 分序补偿 分相补偿 脉动电压抑制 协同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羊肚菌黑色栽培种与黄色非栽培种间杂交高产菌株
8
作者 廖武俊 钟啟萍 +2 位作者 李荣光 霍达 霍光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9-359,共11页
【目的】目前限制江西地区羊肚菌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产量低、高产难重复及优质菌种少,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菌种。本研究旨在选育适合江西本土栽培的高产羊肚菌新菌株。【方法】根据遗传与环境互作理论,有针对性的选择江西本土采... 【目的】目前限制江西地区羊肚菌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产量低、高产难重复及优质菌种少,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菌种。本研究旨在选育适合江西本土栽培的高产羊肚菌新菌株。【方法】根据遗传与环境互作理论,有针对性的选择江西本土采集到的野生黄色羊肚菌JFRL01-161和在江西鹰潭地区商业栽培的梯棱羊肚菌JFRL01-107、六妹羊肚菌JFRL01-217作为原始菌种,通过20 g/L溶壁酶+10 g/L蜗牛酶组成的复合酶溶解细胞壁制取原生质体,再通过高温和紫外双灭活获得2种灭活原生质体,将不同灭活的原生质体进行两两融合获得融合子。对得到的融合子进行拮抗试验,栽培品比以及区间简单重复序列标记(ISSR)鉴定确定种源关系。【结果】经原生质体融合共获得融合菌株16株,即A11、A37、A39、B7、B12、B17、B18、B25、B26、B29、C1、C2、C5、C6、C11和C12;其中菌株A11、A37、A39和B18出菇并形成产量,特别是融合菌株A11产量达到351.90g/m^(2),显著高于亲本JFRL01-107产量264.51g/m^(2),年度重复栽培验证试验确认A11产量可达527.8g/m^(2),亲本JFRL01-107产量为262.4 g/m^(2)。非加权算数平均聚类系统发生树(UPGMA)显示A11分别与亲本JFRL01-161(相似水平系数0.24)和JFRL01-107(相似系数水平0.696)处于不同分支,证明融合菌株A11是不同于两亲本的新菌株。【结论】融合菌株A11产量显著高于亲本,经过重复栽培试验确认其种质稳定,经ISSR确定是不同于亲本的菌株,因此融合菌株A11可作为适应江西本土栽培的高产羊肚菌新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高产羊肚菌新菌株A11 紫外和热双灭活 原生质体融合 区间简单重复序列标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周围神经成像:3T与7T MRI双回波稳态序列对比研究
9
作者 黎子龙 虞烽伟 +1 位作者 陈品珍 陈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7-473,共7页
目的对比7T和3T MRI双回波稳态(DESS)序列对膝关节周围神经及神经束的显示效能。资料与方法纳入2022年7月—2025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名健康志愿者进行3T和7T 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三维双回波稳态(3DDESS)和层内空间分辨率... 目的对比7T和3T MRI双回波稳态(DESS)序列对膝关节周围神经及神经束的显示效能。资料与方法纳入2022年7月—2025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名健康志愿者进行3T和7T 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三维双回波稳态(3DDESS)和层内空间分辨率更高的双回波稳态(DESSHR)。测量图像及组织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使用五点式Likert量表评估两组定性指标,并评价定性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基于3T MRI的3D-DESS序列腓神经的SNR低于7T(t=2.913,P=0.011),其余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4、-0.843、1.424,P>0.05)。基于7T MRI 3D-DESS序列腓神经/脂肪的CNR(t=2.490,P=0.027)、DESSHR序列神经/脂肪的CNR高于3T(t=3.354、7.467,P<0.01);3D-DESS序列胫神经/脂肪的CNR(t=-4.162,P=0.001)以及DESSHR序列胫神经/肌肉的CNR(t=-4.358,P=0.001)低于3T。7T的DESSHR和3DDESS序列图像质量更高(平均差分别为0.139、1.000;Χ^(2)=4.765、70.000,P<0.029、P<0.001),且膝关节周围神经成像均更清晰(平均差0.717~2.071;Χ^(2)=66.000、62.000、68.000、23.684、60.000、58.000、61.000、58.000,P<0.001);3T的DESSHR序列图像伪影较少(平均差-0.785;Χ^(2)=47.078,P<0.001)。5位评估者评估定性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67~0.85,P<0.001)。结论与3T MRI相比,基于7T的DESS序列能更好地显示腓总神经、胫神经、隐神经及其神经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 超高场强 双回波稳态序列 周围神经 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焊接顺序对U肋双面焊接头残余应力及变形的影响
10
作者 田亮 徐正 +2 位作者 肖飞知 樊立龙 赵健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2,共7页
为了解焊接顺序对U肋双面焊接头残余应力及变形的影响,建立典型钢桥面板双面焊接头的有限元模型,基于热弹塑性理论分析4种不同焊接顺序(内焊缝→打底焊→盖面焊、打底焊→盖面焊→内焊缝、内焊缝与打底焊同步施工→盖面焊、打底焊→内... 为了解焊接顺序对U肋双面焊接头残余应力及变形的影响,建立典型钢桥面板双面焊接头的有限元模型,基于热弹塑性理论分析4种不同焊接顺序(内焊缝→打底焊→盖面焊、打底焊→盖面焊→内焊缝、内焊缝与打底焊同步施工→盖面焊、打底焊→内焊缝与盖面焊同步施工)下U肋双面焊接头的温度场、焊接残余应力及变形的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焊接顺序下U肋内、外焊缝焊趾处测点在热源经过时温度骤升,远离测点温度陡降;U肋内、外焊缝同步施焊时,局部热输入叠加导致焊趾处峰值温度明显升高;焊接残余应力在焊缝及其热影响区分布状态复杂,残余拉应力主要分布在试件中心线50 mm范围内,横向残余应力在数值上小于纵向残余应力;打底焊→盖面焊→内焊缝方案的横向残余拉应力峰值相比打底焊→内焊缝与盖面焊同步施工方案降低11.9%;不同焊接顺序下试件的焊接变形沿顶板上表面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打底焊→盖面焊→内焊缝方案的竖向变形最小。综合考虑焊接横向残余应力和焊接变形等因素,U肋双面焊接头推荐采用先施工打底焊及盖面焊(外焊缝),后施工内焊缝的焊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桥面板 U肋双面焊接头 焊接顺序 温度场 焊接残余应力 焊接变形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盐津地区两种地震序列的地震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演 姜金钟 +3 位作者 王光明 张帅 何德强 周青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90,共13页
2020年9月—2021年1月,云南盐津地区出现了密集中小地震活动。为获取更完备的地震目录和更准确的震源参数,利用2020年1月—2021年2月云南及其邻区地震台网记录到地震事件的观测报告和连续波形,采用匹配定位方法检测到了1340次地震事件... 2020年9月—2021年1月,云南盐津地区出现了密集中小地震活动。为获取更完备的地震目录和更准确的震源参数,利用2020年1月—2021年2月云南及其邻区地震台网记录到地震事件的观测报告和连续波形,采用匹配定位方法检测到了1340次地震事件。利用联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地震定位方法进行重定位,获得了检测目录中351次地震的精确位置,对精定位后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盐津地区发生的密集中小地震活动为先后发生的2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沿两条不同走向和倾角的断裂分布,其中2020年9—10月的M_(L)3.9震群型地震序列发生在NNW走向、倾角约为75°的盐津—筠连断裂;2021年1月的M_(L)5.2孤立型地震序列发生在近SN走向、断层线与盐津—筠连断裂呈约30°夹角且倾角约为50°的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津地区 地震检测 匹配定位方法 双差重定位 地震序列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金属聚乙烯薄膜晶点的组成及形成原因
12
作者 樊洁 朱珍珍 +3 位作者 张鹏 李朋朋 李艳芹 魏福庆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03,158,共7页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偏光显微镜以及红外光谱等分析手段,从原料的分子链结构分析了茂金属聚乙烯薄膜晶点的组成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茂金属聚乙烯薄膜晶点的结晶形态与无晶点的正常薄膜的不同,构成晶点...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偏光显微镜以及红外光谱等分析手段,从原料的分子链结构分析了茂金属聚乙烯薄膜晶点的组成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茂金属聚乙烯薄膜晶点的结晶形态与无晶点的正常薄膜的不同,构成晶点的晶体尺寸均匀性远不如无晶点的正常薄膜,这是因为晶点中含有类似于纤维状的晶体,这种晶体先结晶,导致随后形成的晶体在此处生长不均匀。此外,分子链上的端基双键(RCH CH 2)在吹膜过程中引起的分子间交联和分子链中存在的亚甲基序列较长的规整结构,是形成类纤维状晶体的主要因素,而较长亚甲基序列的规整结构是由于共聚单体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金属聚乙烯 晶点 纤维状晶体 分子链结构 端基双键 亚甲基序列 共聚单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绥中880MW汽轮机阀门进汽方式优化
13
作者 张启林 刘世云 赵腾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01,112,共4页
绥中880MW机组虽进行过现代化通流改造,但调节阀、进汽机构及控制形式并未改造,仍沿用原单阀运行模式,对机组效率影响较大。通过优化阀门开启顺序、优化流量曲线重叠度并进行大量轴承载荷理论计算,对阀门不同进汽方式进行优化研究,推荐... 绥中880MW机组虽进行过现代化通流改造,但调节阀、进汽机构及控制形式并未改造,仍沿用原单阀运行模式,对机组效率影响较大。通过优化阀门开启顺序、优化流量曲线重叠度并进行大量轴承载荷理论计算,对阀门不同进汽方式进行优化研究,推荐合理运行方式,解决单阀一直无法切换问题,达到了预期效果,提高了经济性,在同类机组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阀 顺序阀 双对角进汽 轴承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止无功发生器的双流制牵引供电系统控制策略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裕强 解绍锋 +2 位作者 钟帆 王辉 李鲲鹏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8-868,共11页
基于静止无功发生器的双流制牵引供电系统可用于交直流供电系统并存的供电区段,也能为多制式机车提供出厂试验,减少供电设备,提高效率,并解决以负序为主的电能质量问题。提出双流制供电系统的结构,根据负荷的运行工况分别研究2种运行方... 基于静止无功发生器的双流制牵引供电系统可用于交直流供电系统并存的供电区段,也能为多制式机车提供出厂试验,减少供电设备,提高效率,并解决以负序为主的电能质量问题。提出双流制供电系统的结构,根据负荷的运行工况分别研究2种运行方式的基本原理,构建负序补偿数学模型并推导静止无功发生器容量的计算式。基于瞬时无功理论,研究该方案中静止无功发生器的控制策略。搭建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负荷运行工况下,双流制供电系统既能为交流负荷和直流负荷提供运行功率,也能对公共连接点处的负序进行治理,验证了补偿方案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无功发生器 双流制供电系统 负序 电能质量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全故障类型的双馈风电场送出线负序电流纵联保护方案 被引量:3
15
作者 岳清 束洪春 +3 位作者 孙士云 冯海洋 张丕豪 陈有为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4-225,共12页
随着双馈风电机组(DFIG)并网容量的增加,给风电场送出线继电保护的整定带来新的挑战,保护动作性能下降甚至会出现拒动和误动的风险。为此,首先分析双馈风电机组负序电流分量特征;然后进一步分析风电场经交、直流并网时交流送出线两侧电... 随着双馈风电机组(DFIG)并网容量的增加,给风电场送出线继电保护的整定带来新的挑战,保护动作性能下降甚至会出现拒动和误动的风险。为此,首先分析双馈风电机组负序电流分量特征;然后进一步分析风电场经交、直流并网时交流送出线两侧电流的特征差异,提出一种适用于双馈风电场送出线的负序电流分量纵联保护新方法。该方法利用双馈风电场送出线两侧负序电流的幅值比和相位差构成保护动作判据,同时,利用数据延时在对称故障下构造出负序分量,使其能适用于风电场送出线的各种故障类型,且具有灵敏度高、耐受过渡电阻能力强等优点。最后,在Matlab/Simulink和PSCAD/EMTDC中搭建双馈风电机组电磁暂态仿真模型,仿真分析保护方案在交直流送出线上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 风电场 线路保护 纵联保护 负序分量 双馈风电机组 撬棒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序列替换基因组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永汉 齐泽宇 +2 位作者 李文静 赵啊慧 武德传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175,共14页
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对微生物、动植物和人类细胞系基因组进行精准的序列替换,加速生物育种进程和遗传性疾病治疗,从而在农业生产和医疗上取得突破。基因组序列替换策略主要分为2种:第1种依赖DNA双链断裂,包括将CRISPR-Cas分别与同... 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对微生物、动植物和人类细胞系基因组进行精准的序列替换,加速生物育种进程和遗传性疾病治疗,从而在农业生产和医疗上取得突破。基因组序列替换策略主要分为2种:第1种依赖DNA双链断裂,包括将CRISPR-Cas分别与同源重组、单链退火、微同源末端连接等DNA修复途径相结合,或由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介导,实现精准的序列替换;第2种依赖DNA单链断裂,主要包括引导编辑、碱基编辑器等技术。本研究综述了不同精准序列替换策略和技术及相关研究进展,理清各策略和技术的优缺点,有助于根据基因组编辑的目的,选择适合的技术和方法实现精准高效的序列替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编辑 序列替换 DNA双链断裂 DNA单链断裂 DNA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东台地震序列区域速度结构和精确定位
17
作者 于悦颖 李正楷 +7 位作者 杨云 康清清 钱佳威 王俊菲 瞿旻 周昱辰 李迎春 许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7-644,共18页
2022年江苏东台接连发生数十次小地震,其中,震级最大的M_(S)3.0地震导致震中附近震感明显。为探究该地区近期地震相对活跃的原因,文中收集了2008—2022年的地震走时资料,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苏北盆地的速度结构和地震位置进行了联合... 2022年江苏东台接连发生数十次小地震,其中,震级最大的M_(S)3.0地震导致震中附近震感明显。为探究该地区近期地震相对活跃的原因,文中收集了2008—2022年的地震走时资料,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苏北盆地的速度结构和地震位置进行了联合反演,获得了震中区P波三维速度结构和地震精确定位结果,并结合断裂分布、震源机制解和当地工业活动等资料,对地震序列可能的发震机制和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重定位后,地震序列总体呈近SN向带状展布,发震优势深度在11~16km,与已探明的断裂带缺乏明显联系。结合震源机制结果推测,序列下方可能存在NNE-SSW向隐伏构造。2)震中区下方速度分布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特征,15km深度处存在纺锤状P波高速异常体,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表现出从该异常体向远处扩散的发震特点。3)震中区附近现存多处工业活动,其中五烈—时堰—溱东作业点、地震序列和深部高速异常三者的位置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且作业时间和发震时间相近。由此推断,此次地震序列的发生与深部非均匀速度结构有关,震中附近的工业活动可能改变了区域应力状态,导致了能量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台地震序列 双差层析成像 地震精定位 P波速度结构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古特大黄FTIR的双指标序列分析及抗炎谱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亚菲 曹强 +4 位作者 叶蕾蕾 张成园 寇仁博 王君梅 郭玫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8-196,共9页
对于中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唐古特大黄是一种常用中药,目前对唐古特大黄的质量控制研究多集中在总蒽醌类成分、游离蒽醌类成分以及指纹图谱,基于抗炎效果的质量标准研究尚为少数。采集不同产地、不同... 对于中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唐古特大黄是一种常用中药,目前对唐古特大黄的质量控制研究多集中在总蒽醌类成分、游离蒽醌类成分以及指纹图谱,基于抗炎效果的质量标准研究尚为少数。采集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时间的18批唐古特大黄药材,对其粉末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发现16个共有峰,18批次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性(0.798~0.900),相同产地(甘南产、青海产)的唐古特大黄相似度较高(相似度大于0.900的达80%以上),但两产地之间的相似度相对较低(相似度大于0.900的仅为69.44%),结合聚类分析发现不同产地唐古特大黄FTIR谱图存在一定差异性,产地可能是主要影响因素。建立双指标分析序列,可在一定程度上区分药材不同产地。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细胞建立炎性细胞模型,以NO抑制率作为炎性指标,测定不同批次唐古特大黄的NO抑制率。以共有峰透过率作为X, NO抑制率作为Y,采用SMICA14.1软件构建PLSR模型建立谱效关系,谱图中X_(14)、X_(15)、X_(11)、X_(2)四个共有峰VIP>1,其中X_(2)与抗炎效果呈正相关关系,X_(14)、X_(15)、X_(11)与抗炎效果现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建立数学模型得共有峰(X)与NO抑制率(Y)的关系Y=237.618+2.992X_(2)-0.845X_(4)+2.979X_(6)-3.722X_(7)+0.433X_(8)-0.957X_(12)-0.759X_(14)-0.632X_(15)(p=0.003<0.01,R=0.935),p<0.01代表构建数学模型有意义,R=0.935代表所构建数学模型可解释93.5%的数据。可知X_(2)、X_(6)与抗炎效果呈正相关关系,X_(4)、X_(7)与抗炎效果呈负相关关系,可预测体外抗炎效果,准确率达93.5%,但由于样本量过小,仅可用于解释本研究纳入数据。X_(6)是由甲基的β(C—H)产生,可能与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等蒽醌类成分有关。该研究将抗炎活性与红外光谱数据相结合,引入唐古特大黄质量评价体系,为唐古特大黄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特大黄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双指标序列 聚类分析 抗炎 谱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芦山2022年M_(S)6.1和2013年M_(S)7.0地震余震序列重定位及构造关系
19
作者 张胜霞 马晓妹 +3 位作者 尹欣欣 鞠慧超 王祖东 万文琦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3-1233,共11页
以2013年4月20日芦山M_(S)7.0地震和2022年6月1日芦山M_(S)6.1地震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HypoDD对两次地震的主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得到精确的震源位置及空间分布,给出两次主震的震中位置和深度,以及余震区的破裂范围。其次,通过研... 以2013年4月20日芦山M_(S)7.0地震和2022年6月1日芦山M_(S)6.1地震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HypoDD对两次地震的主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得到精确的震源位置及空间分布,给出两次主震的震中位置和深度,以及余震区的破裂范围。其次,通过研究两次地震的余震震源时空分布和震源深度剖面,表明两次地震的主震及其余震分布在大川—双石断裂带的不同侧,但发震断层均不是该断裂带;其中2013年M_(S)7.0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大川—双石断裂和大邑—名山断裂之间的龙门山前缘滑落带;而2022年M_(S)6.1地震的余震分布则位于大川—双石断裂带西北侧,发震断层为一条倾向SE的逆冲断层,经过研究分析,认为该断裂带为近NS走向,与大川—双石断裂同属龙门山前山构造体系。最后,分析两次地震的关联性,发现尽管两次地震空间位置较为接近,但由于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不同,且余震扩展方向差异明显,余震丛集也相对独立,因此认为M_(S)6.1地震是一次相对独立的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余震序列 双差定位 震源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L702A铝合金双硬度峰值时效行为与微观组织分析
20
作者 肖璐 蒲博闻 +3 位作者 宋跃文 杨晨帆 王韬 周海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0-34,共5页
将经490℃×4 h+500℃×6 h+520℃×8 h固溶、室温水介质淬火后的ZL702A铝合金在160、170℃两个温度下进行不同时间的时效处理,结合显微硬度法和透射电镜显微组织分析,研究ZL702A铝合金时效硬化行为与析出相演化规律之间的... 将经490℃×4 h+500℃×6 h+520℃×8 h固溶、室温水介质淬火后的ZL702A铝合金在160、170℃两个温度下进行不同时间的时效处理,结合显微硬度法和透射电镜显微组织分析,研究ZL702A铝合金时效硬化行为与析出相演化规律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ZL702A在160和170℃时效温度下的时效硬化曲线均表现出双硬度峰值的时效行为。这种时效强化现象归因于合金GP区向θ"、θ'、θ相的转变和Q'相粗化的共同作用。在160℃时效12 h对应的第一硬度峰值期,合金的硬度为114 HV,此时析出相对位错运动产生最大的阻碍作用,合金得到最理想的时效强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效强化 ZL702A铝合金 析出序列 双硬度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