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5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attenuation mechanism of single/double-layer potting structures of MEMS devices under continuous double-pulse impact
1
作者 Hao'nan Guo Yunbo Shi +4 位作者 Rui Zhao Yu'nan Chen Peng Zhang Liang Chen Tao Gu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6期104-114,共11页
High-overload shocks are very likely to cause damage to the microstructure of MEMS devices, especially the continuous multiple high-overload shocks generated by the penetration of the multilayer target environment pos... High-overload shocks are very likely to cause damage to the microstructure of MEMS devices, especially the continuous multiple high-overload shocks generated by the penetration of the multilayer target environment pose more stringent challenges to its protective structure. In this study, the kinetic response model of the protective structure under single-pulse and continuous double-pulse impact is established,and a continuous double-pulse high overload impact test impact platform based on the sleeve-type bullet is constructed, and the protective performance of the multi-layer structure under multi-pulse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acceleration decay ratio,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tective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its thickness, and it is not sensitive to the change of the load of the first impact;the first impact under double-pulse impact will cause damage to the microstructure through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second impact. The first impact under double-pulse impact will cause an increase in the overload amplitude of the second impact through superposition;compared with the single-layer structure, the acceleration attenuation ratio of the double-layer structure can be increased by up to 26.13%, among which the epoxy-polyurethane combination has the best protection performance, with an acceleration attenuation ratio of up to 44.68%. This work provides a robus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he reliable operation of MEMS devices, as well as for the design of protective structures in extreme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uous double pulse Protective structure Attenuation ratio MEMS devic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icient structures for wideband digital receiver 被引量:3
2
作者 Wang Hong Lu Youxin Wang Xuegang Wan Yonglu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6年第3期483-486,共4页
Digital receiver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radar, communication, and electric warfare for the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their analog counterparts. But conventional digital receivers have been generally cons... Digital receiver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radar, communication, and electric warfare for the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their analog counterparts. But conventional digital receivers have been generally considered impractical for bandwidth greater than several hundreds MHz. To extend receiver bandwidth, decrease data rate and save hardware resources, three novel structures are proposed. They decimate the data stream prior to mixing and filtering, then process the multiple decimated streams in parallel at a lower rate. Consequently it is feasible to realize wideband receivers on the current ASIC devices. A design example and corresponding simulation results are demonstrated to evaluate the proposed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receiver digital down-converter postpositional mixer structure least common multiple structure double frequency transfer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uble linear strain distribution assumption of RC beam strengthened with external-bonded or near-surface mounted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 被引量:4
3
作者 任振华 刘汉龙 周丰峻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2期3582-3594,共13页
Rehabilitation of existing structures with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FRP)has been growing in popularity because they offer superior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resistance to corrosion and high specific stiffness.The strain... Rehabilitation of existing structures with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FRP)has been growing in popularity because they offer superior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resistance to corrosion and high specific stiffness.The strain coordination results of 34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four groups)strengthened with different methods were presented including external-bonded or near-surface mounted glass or carbon FRP or helical rib bar in order to study the strain coordination of the strengthening materials and steel rebar of RC beam.Because there is relative slipping between concrete and strengthening materials(SM),the strain of SM and steel rebar of RC beam satisfies the double linear strain distribution assumption,that is,the strain of longitudinal fiber parallel to the neutral axis of plated beam within the scope of effective height(h0)of the cross section is in direct proportion to the distance from the fiber to the neutral axis.The strain of SM and steel rebar satisfies the equation εGCH=βεsteel,where the value of β is equal to 1.1-1.3 according to the test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linear strain distribution assumption external-bonded structure near-surface mounted structure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 strengthening concrete be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ouble Deep Q Network的无人机隐蔽接敌策略 被引量:10
4
作者 何金 丁勇 高振龙 《电光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2-57,共6页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连续状态空间无人机隐蔽接敌问题,提出了基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隐蔽接敌双深度Q网络(DDQN)方法。利用DDQN生成目标值函数的方法解决了传统DQN的过拟合问题;采用按优先级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取训练样本,加速了神经网络...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连续状态空间无人机隐蔽接敌问题,提出了基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的隐蔽接敌双深度Q网络(DDQN)方法。利用DDQN生成目标值函数的方法解决了传统DQN的过拟合问题;采用按优先级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取训练样本,加速了神经网络的训练速度;设定贪婪系数按照指数下降的方法,解决了传统强化学习的“探索利用窘境”;在势函数奖赏函数设计中引入角度因子,使其更加符合实际作战情况。仿真实验结果表明,DDQN具有较好的收敛性,能有效生成隐蔽接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接敌策略 空战决策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双神经网络结构 DDQN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地段双块式无砟轨道受力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郜永杰 秦永平 +1 位作者 刘永存 刘杰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56,共7页
针对高速铁路隧道内纵连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病害多发问题,通过对既有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的病害特征进行深入调研和现场检测分析,建立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精细化整体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地基刚度、温度变化、基础变形等因素下道床... 针对高速铁路隧道内纵连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病害多发问题,通过对既有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的病害特征进行深入调研和现场检测分析,建立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精细化整体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地基刚度、温度变化、基础变形等因素下道床板受力特征,最后基于分析结果对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现场检测,隧道内纵连式道床板贯通裂纹多位于隧道仰拱施工缝处,该类裂纹系仰拱填充层导致的反射裂纹;(2)在混凝土收缩作用下,隧道基础纵向刚度系数越大,施工缝处道床板拉应力越大;(3)隧道洞口考虑负温梯度45℃/m,道床板最大应力为2.02 MPa,洞内受基础变形影响较大,15 mm基础变形下最大应力为1.88 MPa;(4)在混凝土收缩和基础沉降变形荷载作用下,并考虑回填层裂纹发展,最大应力可达2.61 MPa,道床板易开裂;(5)为解决纵连道床板裂纹多发问题,提出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单元化设计,建议隧道洞口道床板长度6 m、洞内道床板长度12 m,采用道床板和隧道基底植筋连接的限位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双块式无砟轨道 道床板裂纹 受力分析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屈服压力的黄土湿陷性评价
6
作者 李同录 田志奇 +2 位作者 曹雄 李萍 付昱凯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随着黄土地区工程建设层次和标准的提高,对黄土湿陷性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城际铁路西安-韩城线合阳段的湿陷性黄土为研究对象,现场开挖一30m深的探井,按1m间距取样,通过双线法湿陷试验测得12.5~4000kPa下的天然与饱和黄土的压... 随着黄土地区工程建设层次和标准的提高,对黄土湿陷性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城际铁路西安-韩城线合阳段的湿陷性黄土为研究对象,现场开挖一30m深的探井,按1m间距取样,通过双线法湿陷试验测得12.5~4000kPa下的天然与饱和黄土的压缩曲线,计算得到湿陷系数-压力曲线。从曲线上可以看出黄土湿陷系数随压力变化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湿陷系数随压力变化存在着一个峰值,与峰值湿陷系数相应的压力为天然黄土的结构屈服压力,湿陷起始压力为饱和黄土的结构屈服压力。为此提出用天然黄土结构屈服压力下的峰值湿陷系数评价黄土地基的湿陷量。同时发现,黄土湿陷性随深度的变异性大,湿陷性、非湿陷性及弱膨胀黄土在剖面上都有出现,当少量湿陷性土夹在非湿陷性或弱膨胀黄土之间时,湿陷变形可能被周围土层吸收,为此建议湿陷土层底界深度不宜按湿陷性土样的最大深度来确定,以湿陷性明显的土层底面确定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湿陷性 结构屈服压力 双线法 湿陷土层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导洞法连拱隧道先行洞结构安全与支护参数
7
作者 王峰 方亚彪 +2 位作者 熊藤根 张洋语 袁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54-2563,共10页
针对目前无导洞法双连拱隧道普遍存在先行洞二次衬砌开裂问题,如何改善其受力特征以保证隧道施工及运营期间的安全性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以宜金高速黄角坪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计算方法,重点对先行洞初支厚度、钢拱架间距和二衬厚度... 针对目前无导洞法双连拱隧道普遍存在先行洞二次衬砌开裂问题,如何改善其受力特征以保证隧道施工及运营期间的安全性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以宜金高速黄角坪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计算方法,重点对先行洞初支厚度、钢拱架间距和二衬厚度等支护参数对先行洞围岩位移、初支和二衬受力特征的影响开展深入研究,提出了合理优化的支护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初支厚度增大或钢拱架间距减小,先行洞围岩位移、二衬主应力不断减小,初支主应力不断增大,其中二衬最大拉应力显著减小,初支厚度为0.28 m或钢拱架间距为0.5 m时较最不利情况减小了15%左右。随着二衬厚度增大,先行洞围岩位移、初支和二衬主应力均显著减小,其中二衬最大拉应力减小尤为显著,二衬厚度为0.7 m时较二衬厚度为0.5 m时减少了23.8%。因此适度增大初支厚度或减小钢拱架间距,同时增大二衬厚度可有效改善二衬受力,建议V级围岩浅埋状态下先行洞初支厚度取0.28 m,对应钢拱架型号I22b,钢拱架间距取0.5 m,二衬厚度取0.7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导洞法 连拱隧道 结构安全 支护参数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载速率对ACC结构抗剪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单仁亮 肖圣超 +4 位作者 宋威 柏皓博 李泳臻 赵鑫鹏 仝潇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4-166,共13页
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锚索和新型管索组合结构(anchor cable with C-shaped tube,ACC)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双结构面剪切力学特性和变形破坏机制。在混凝土试块强度为55 MPa、预应力为200 kN的条件下,分别以2、10、20、30、40 mm... 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锚索和新型管索组合结构(anchor cable with C-shaped tube,ACC)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双结构面剪切力学特性和变形破坏机制。在混凝土试块强度为55 MPa、预应力为200 kN的条件下,分别以2、10、20、30、40 mm/min的剪切位移加载速率进行双结构面剪切试验。试验以剪切变形曲线、结构峰值剪切荷载、钢丝破坏形态和结构面抗剪强度贡献为主要参数。结果表明:加载速率对结构的抗剪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在一定的加载速率区间内,受损伤累积速度和应变率强化效应的影响,结构分别表现出强度弱化和强度强化的特性,抗剪承载能力出现较大的变化。在结构面附近,支护结构表现出拉剪组合破坏现象,但由于ACC结构中C形管的存在,应力集中效应降低,试验曲线波动减弱,内部钢丝受剪切作用破坏的情况与锚索相比明显减弱。同时,以试验结果为基础构建的ACC结构双剪试验数值模型的准确性较高,动荷载试验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ACC结构形成的锚固系统具备良好的吸能效果,冲击能量越大,吸能效果越明显;且ACC结构在高速冲击作用下,表现出明显的应变率强化效应,冲击速度越高,抗剪承载能力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结构面剪切试验 管索组合结构 变形破坏特性 冲击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双钢板-混凝土LNG外罐静力性能分析
9
作者 袁朝庆 房宽光 +2 位作者 张证柱 张浩 李月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2,共9页
为了研究新型双钢板-混凝土LNG外罐在重力、预应力、液体压力、活荷载和内部气压等不同荷载组合下的力学性能,以16万m3新型双钢板-混凝土LNG外罐为研究对象,利用Abaqus建立新型外罐模型,施加11种荷载组合,分析新型外罐在多种静力荷载下... 为了研究新型双钢板-混凝土LNG外罐在重力、预应力、液体压力、活荷载和内部气压等不同荷载组合下的力学性能,以16万m3新型双钢板-混凝土LNG外罐为研究对象,利用Abaqus建立新型外罐模型,施加11种荷载组合,分析新型外罐在多种静力荷载下的性能。结果表明,罐顶活荷载对罐壁的影响较小;在相同荷载下,新型双钢板-混凝土LNG外罐比传统预应力混凝土LNG外罐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和更好的性能;低温环境使混凝土的承载能力有所提升,罐壁的位移有所减小;由于预应力的控制,随着泄漏液面高度的增加,罐壁的位移逐渐减小。研究的新型双钢板-混凝土LNG储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有利于提高施工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 LNG储罐 热固耦合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站双槽钢型钢混凝土转换梁抗剪承载力研究
10
作者 马辉 张如一 +2 位作者 赵艳丽 王博 谢钟辉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3-791,共9页
为研究地铁车站双槽钢型钢混凝土转换梁的抗剪承载力,对该类转换梁进行了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获得了该类转换梁的破坏特征、荷载-位移曲线和钢材的应变发展规律,研究了剪跨比和配钢率对转换梁抗剪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转换梁试... 为研究地铁车站双槽钢型钢混凝土转换梁的抗剪承载力,对该类转换梁进行了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获得了该类转换梁的破坏特征、荷载-位移曲线和钢材的应变发展规律,研究了剪跨比和配钢率对转换梁抗剪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转换梁试件在集中荷载作用下主要呈现剪切破环形态,其受剪承载力主要由型钢腹板、箍筋及混凝土承担;增大型钢配钢率对增强转换梁的抗剪承载力是有利的。结合该类转换梁的受剪破坏特征,分别提出基于拉-压杆模型和叠加原理的转换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计算表明2种方法均可以有效预测转换梁的抗剪承载能力,其结果可为该转换梁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结构 双槽钢 型钢混凝土 转换梁 抗剪承载力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外浮顶储罐抗风载结构响应机制研究
11
作者 周一卉 蔡语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8-928,共11页
风载是导致大型外浮顶储罐结构失效的典型灾害性因素,为探究大型外浮顶储罐对风载的结构响应机制,以10万m^(3)大型外浮顶储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储罐罐体-双盘式外浮顶一体化全尺寸结构模型和风场模型。采用CFD方法获得了不同液位下罐体... 风载是导致大型外浮顶储罐结构失效的典型灾害性因素,为探究大型外浮顶储罐对风载的结构响应机制,以10万m^(3)大型外浮顶储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储罐罐体-双盘式外浮顶一体化全尺寸结构模型和风场模型。采用CFD方法获得了不同液位下罐体周向与外浮顶顶部风压分布。基于流固耦合算法,分别就外浮顶在低、中、高液位下的漂浮工况和外浮顶落底工况下罐-顶一体化结构对风载的响应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罐体周向风压不受液位影响,在迎风侧可达到最大风压1400 Pa;外浮顶顶部风压压差随液位升高而增大,在100%液位时可达到2410 Pa,导致外浮顶发生侧倾或不平衡升降的事故概率增加;外浮顶顶板在风载作用下沿竖直方向的最大变形差值在100%液位达到最大,为16.44 mm;极端落底工况下的外浮顶对风载的响应非常敏感,相比由储液支撑的外浮顶,其最大变形量提升幅度可达到528.3%,且每圈面板变形量比无风工况增加48%~77%,应高度重视支柱支撑与风载的耦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大型储罐 双盘式外浮顶 风载 结构响应 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的A位无序双层钙钛矿SrCaNiTeO_(6)的电磁性质
12
作者 李洪苹 张瑶明 +1 位作者 孙安 郭宝昌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4-489,共6页
为探究A位无序对双层钙钛矿氧化物电磁性质的影响,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A位无序双层钙钛矿氧化物SrCaNiTeO_(6)的空间原子排布、磁耦合构型和电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A位Sr、Ca原子所有可能的排列情况所构建的3种不... 为探究A位无序对双层钙钛矿氧化物电磁性质的影响,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A位无序双层钙钛矿氧化物SrCaNiTeO_(6)的空间原子排布、磁耦合构型和电子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A位Sr、Ca原子所有可能的排列情况所构建的3种不同原子排列结构中,该化合物的基态磁构型均为Ni离子之间的反铁磁耦合,且三者均为半导体,而B′位的Te离子是非磁性的,对化合物整体磁矩没有贡献;通过电子结构分析证实SrCaNiTeO_(6)的电荷组成为Sr^(2+)Ca^(2+)Ni^(2+)Te_(6)+O_(6)^(2-);虽然Sr和Ca之间存在A位离子无序现象,但是该化合物仍保持原有的空间群结构P2_(1)/n,且其电子结构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CaNiTeO 6 双层钙钛矿 晶体结构 第一性原理计算 半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排光伏支架结构气动特性及体型系数计算方法
13
作者 付兴 朱浩彦 +2 位作者 李靖 翟杰 程传国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33-1943,共11页
双排光伏具有净空高、间隙多、前后相互遮挡的特点,其气动力特性与传统的单排光伏气动力特性有显著区别。首先,针对双排光伏的布局,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研究了其气动力特性,并通过柔性双排光伏刚性模型的风洞试验验证模拟结果;其... 双排光伏具有净空高、间隙多、前后相互遮挡的特点,其气动力特性与传统的单排光伏气动力特性有显著区别。首先,针对双排光伏的布局,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研究了其气动力特性,并通过柔性双排光伏刚性模型的风洞试验验证模拟结果;其次,分析了倾角、间距比和光伏板数量对双排光伏气动力特性的影响;最后,通过数据拟合方法,提出了双排光伏体型系数简化计算方法和建议取值。研究结果表明:单个光伏区域的体型系数与光伏板倾角、间距比和光伏板数量密切相关,体型系数与这3个参数是线性关系;双排光伏迎风面的风压系数变化均匀,最大正风压出现在下排光伏下边缘,上排光伏上边缘出现负压;双排光伏的体型系数随着倾角增加而增加,在倾角大于20°后会出现漩涡脱落现象,进而影响光伏背风面的风压分布,但上下排体型系数的比基本保持不变,边跨的比例系数比中间跨的比例系数更大;当倾角小于20°时,上排干扰系数为1.0,比例系数为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排光伏支架结构 气动力特性 体型系数 数值仿真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刚构桥双肢薄壁墩防撞浮箱火灾模拟与安全性能评估
14
作者 袁佩 郑植 +2 位作者 耿波 陈巍 张焱焜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6,共9页
为了解FRP防撞浮箱火灾对连续刚构桥桥墩性能的影响,以某连续刚构桥双肢薄壁墩(P2墩,共4肢,P2-1~P2-4墩肢)墩底FRP防撞浮箱火灾事故为背景进行研究。首先对实桥火灾现场损伤状况进行分析;然后采用FDS软件进行火灾场景模拟,分析火灾空间... 为了解FRP防撞浮箱火灾对连续刚构桥桥墩性能的影响,以某连续刚构桥双肢薄壁墩(P2墩,共4肢,P2-1~P2-4墩肢)墩底FRP防撞浮箱火灾事故为背景进行研究。首先对实桥火灾现场损伤状况进行分析;然后采用FDS软件进行火灾场景模拟,分析火灾空间瞬态温度场分布,并通过桥墩热-结构耦合计算模型分析火灾下双肢薄壁墩的热力学响应;最后进行受损结构安全性能评估。结果表明:防撞浮箱火灾造成大桥P2墩表面局部混凝土碳化及剥落,最大损伤影响深度为84.58 mm,防撞浮箱多个节段被烧毁;火灾对P2-1墩肢影响最大,其中迎火面最高温度约为766℃,背火面最高温度约为428℃,防撞浮箱火灾影响范围为起火面以上6 m内;火灾作用下P2墩的变形及应力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对该连续刚构桥的结构安全影响较小;建议凿除桥墩受损区域局部混凝土后增设钢丝网片,并采用水泥砂浆面层修复至设计截面尺寸,更换烧毁的防撞浮箱,在填充的聚氨酯泡沫中添加火焰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刚构桥 双肢薄壁墩 FRP防撞浮箱 温度场 热力学响应 结构安全性能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燕矶长江大桥猫道设计方案研究
15
作者 赵全成 张栋 蒋本俊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7,共8页
湖北燕矶长江大桥为主跨1860 m的内外缆不同垂度四主缆体系双层钢桁梁悬索桥,具有高低四缆、双缆窄距、小垂跨比、超大跨度、并联索鞍等特点,该桥猫道横向布置困难、索力大、布索空间小、过塔困难、抗风复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三... 湖北燕矶长江大桥为主跨1860 m的内外缆不同垂度四主缆体系双层钢桁梁悬索桥,具有高低四缆、双缆窄距、小垂跨比、超大跨度、并联索鞍等特点,该桥猫道横向布置困难、索力大、布索空间小、过塔困难、抗风复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三跨连续式非对称猫道设计方案。猫道采用等宽非对称断面布置,保证猫道面层、天桥施工效率的同时解决了双缆窄距带来的猫道横向布置难题;猫道承重索采用Φ60 mm标准抗拉强度2160 MPa高强度钢丝绳,减少承重索数量,结合双层承重索受力体系,有效解决了索力大及布索空间小的难题;猫道承重索采用穿塔方案,消除了并联索鞍带来的过塔难题;内、外缆猫道之间设置横向阻尼抗风装置及制振索,大幅降低了内、外缆猫道之间碰撞风险,提升了猫道使用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不同垂度四主缆 猫道 等宽非对称断面 双层承重索 穿塔方案 抗风措施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壁波纹钢管混凝土构件短柱轴压力学性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路博 崔燕 +2 位作者 方勇 王玉银 李豪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4,共9页
为改善空心钢筋混凝土柱(HRC)的使用与受力性能,提出一种双壁波纹钢管混凝土(CFDCST)构件。本文共进行了4个大尺寸双壁波纹钢管混凝土短柱与2个空心钢筋混凝土短柱的轴压试验,关键试验参数为试件类型与波纹钢管类型。分析构件的破坏模式... 为改善空心钢筋混凝土柱(HRC)的使用与受力性能,提出一种双壁波纹钢管混凝土(CFDCST)构件。本文共进行了4个大尺寸双壁波纹钢管混凝土短柱与2个空心钢筋混凝土短柱的轴压试验,关键试验参数为试件类型与波纹钢管类型。分析构件的破坏模式,对比不同参数下构件的承载力、峰值应变、延性系数等关键力学指标,获得荷载-波纹钢管应变关系曲线以揭示试件的约束机理并验证外波纹钢管类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外波纹钢管可为夹层混凝土提供约束作用,且螺旋角越小,外波纹钢管的约束作用越强;内波纹钢管则主要为夹层混凝土内壁提供有效支撑,以保持截面的完整性。名义约束效应系数与空心率相近时,由于咬口滑移影响,大螺旋角双壁波纹钢管混凝土比小螺旋角双壁波纹钢管混凝土的峰值应力、峰值应变与延性系数分别降低15.5%、21.8%与16.7%。在总用钢量相近的情况下,小螺旋角双壁波纹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力、峰值应变与延性系数分别比空心钢筋混凝土柱提高10.6%、36.2%与50.0%。基于试验结果,检验了3种典型承载力公式的适用性,并提出了相应设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结构 空心钢筋混凝土 波纹钢管 双壁构件 约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双层技术结构与综合特征评估的关键核心技术识别——以数控机床领域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道斌 陈悦 +2 位作者 韩盟 李志杰 张彪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91,共10页
[研究目的]提出一种融合双层技术结构与综合特征评估体系的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方法,以丰富面向关键核心技术的识别体系与方法,为技术管理与决策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支撑。[研究方法]在对关键核心技术概念与特征进行分析与梳理的基础... [研究目的]提出一种融合双层技术结构与综合特征评估体系的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方法,以丰富面向关键核心技术的识别体系与方法,为技术管理与决策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支撑。[研究方法]在对关键核心技术概念与特征进行分析与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技术子领域与技术主题重要性综合分析指标识别核心技术子领域-主题,实现对核心技术的双层次解析;构建融入累积投入性、领域通用性、市场与技术价值性的关键核心技术特征评估体系,进一步对核心技术子领域-主题是否为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判别。以数控机床领域为例进行实证应用,同时从技术与政策角度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研究结果/结论]共识别我国数控机床领域关键核心技术7项,分别为B23Q-主轴控制技术、B23Q-自动化机械手技术等。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文所提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具备较高综合价值的关键核心技术,赋予识别结果更加客观的语义信息,具备较好可解释性,同时,兼顾反映技术通用性与投入性,能够较好折射关键核心技术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 技术识别 专利数据 综合特征评估 双层技术结构 数控机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设计要求下钛合金双层加筋圆柱壳优化设计特性分析
18
作者 李世强 朱时洋 +2 位作者 和卫平 刘均 程远胜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7-328,共12页
[目的]为探究不同长径比和不同计算压力下钛合金双层加筋圆柱壳优化设计方案的特性,建立钛合金双层加筋圆柱壳结构轻量化数学模型。[方法]基于Matlab建立遗传算法主控程序,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极限承载能力计算校核,并对比分析不同... [目的]为探究不同长径比和不同计算压力下钛合金双层加筋圆柱壳优化设计方案的特性,建立钛合金双层加筋圆柱壳结构轻量化数学模型。[方法]基于Matlab建立遗传算法主控程序,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极限承载能力计算校核,并对比分析不同长径比和不同计算压力下钛合金单、双层加筋圆柱壳优化方案的差异。[结果]结果显示,钛合金加筋圆柱壳优化设计存在2个临界计算压力,优化设计可分为3个优化类型,即极限承载能力约束控制优化设计的稳定性约束型、强度约束控制优化设计的强度约束型以及强度和极限承载能力约束共同控制优化设计的共同约束型。长径比越大,临界计算压力越大;在相同的计算压力和长径比下,双层壳优化方案的重量低于单层壳结构;在相同长径比下,双层壳优化设计的临界计算压力小于单层壳。[结论]研究成果可为钛合金双层加筋圆柱壳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体 双层加筋圆柱壳 钛合金 结构优化 结构设计 长径比 计算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山东平原M_(S)5.5地震余震检测及发震构造研究
19
作者 戴宗辉 郑建常 +3 位作者 周连庆 曲均浩 王鹏 尹迪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5-937,共13页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平原县发生M_(S)5.5地震,由于地震发生在少震区且有感范围较大,此次地震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分析此次地震序列的余震活动特征和发震构造,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利用2023年8月6日至31日的连续波形数据,对8月6日山东平...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平原县发生M_(S)5.5地震,由于地震发生在少震区且有感范围较大,此次地震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分析此次地震序列的余震活动特征和发震构造,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利用2023年8月6日至31日的连续波形数据,对8月6日山东平原M_(S)5.5地震序列进行余震检测,并结合地震精定位、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的反演结果,分析了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及孕震动力学机制.精定位结果表明,余震序列大致沿NE向展布,且表现出由主震震源位置向NE和地表方向迁移的特征;同时,在17~22 km深度还存在“双破裂”现象.震源机制解的NE走向节面与陵县—冠县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结合精定位结果,认为陵县—冠县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区域构造应力场显示,震源区受控于NEE向水平挤压和NNW向水平拉张的构造应力作用,在该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震断裂发生以右旋走滑为主的单侧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双层板架结构轴压极限强度试验与仿真分析
20
作者 刘旋 孔祥韶 +2 位作者 王卓 许崇喜 吴卫国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4-193,共10页
[目的]旨在探究大跨度双层板架结构在轴压作用下的稳定性,提出准确评估轴压作用下大跨度双层板架结构极限承载能力的方法。[方法]首先,针对大跨度双层甲板结构模型设计开展轴压极限强度试验,分析试验模型的极限承载能力以及崩溃特性;其... [目的]旨在探究大跨度双层板架结构在轴压作用下的稳定性,提出准确评估轴压作用下大跨度双层板架结构极限承载能力的方法。[方法]首先,针对大跨度双层甲板结构模型设计开展轴压极限强度试验,分析试验模型的极限承载能力以及崩溃特性;其次,采用数值仿真方法探究偏心受压对大跨度双层板架结构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上、下层甲板的整体屈曲失稳是大跨度双层板架结构崩溃的主要原因,偏心受压对结构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显著。[结论]研究表明,在实际仿真评估中,应将偏心受压效应纳入分析以获得更加准确的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双层板架结构 轴压 抗压强度 试验 计算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