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粮中添加亚麻籽和双低菜籽混合原料提高鸡蛋中N-3PUFA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赵丽娜 罗杰 +1 位作者 肖成林 彭健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9-154,共6页
选取健康25周龄农大三号粉壳蛋鸡180只,按体重一致的原则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第1组为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其他几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亚麻籽+1%鱼油(2组),10%亚麻籽+5%去皮双低菜籽(3组),5... 选取健康25周龄农大三号粉壳蛋鸡180只,按体重一致的原则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第1组为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其他几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亚麻籽+1%鱼油(2组),10%亚麻籽+5%去皮双低菜籽(3组),5%亚麻籽+10%未去皮双低菜籽(4组),5%亚麻籽+10%去皮双低菜籽(5组),旨在研究每组中的两种不同原料的配比对鸡蛋中n-3PUFA含量和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饲料和鸡蛋中脂肪酸采用气相色谱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0%亚麻籽+1%鱼油组n- 3PUF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处理组(P<0.01),10%亚麻籽+5%去皮双低菜籽n-3PUFA富集量低于鱼油组(P<0.01),但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两组(P<0.01);10%亚麻籽+1%鱼油组鸡蛋中DHA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几组(P<0.01),其他3个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1);各处理组中添加的两种混合n-3PUFA原料对蛋鸡生产性能无显著性影响(P>0.05);感官评分结果表明:10%亚麻籽+1%鱼油可使鸡蛋产生鱼腥味,降低鸡蛋的感官评分。综合考虑蛋中n-3PUFA富集量和人们对鸡蛋的可接受性,本试验认为日粮中添加10%亚麻籽+5%去皮双低菜籽可用于高富集量n-3PUFA鸡蛋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油 亚麻籽 菜籽 n-3PUFA DH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脂中甘三酯组成 被引量:13
2
作者 安广杰 侯冰冰 +1 位作者 王瑛瑶 魏翠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58,共4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UPLC-ELSD)测定油脂中甘三酯组成。以双低菜籽油为研究对象,以丙酮-乙腈(体积比63.6∶36.4)混合物为流动相,探讨了流速、柱温条件对双低菜籽油中不同等价碳数(ECN)甘三酯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了...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UPLC-ELSD)测定油脂中甘三酯组成。以双低菜籽油为研究对象,以丙酮-乙腈(体积比63.6∶36.4)混合物为流动相,探讨了流速、柱温条件对双低菜籽油中不同等价碳数(ECN)甘三酯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了以丙酮-乙腈(体积比63.6∶36.4)混合物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为45℃,方法简单快速。以此法测定不同油脂样品的甘三酯组成,所得结果与理论计算值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此法在甘三酯组成测定中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双低菜籽油 油脂 甘三酯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密度对“双低油菜”菜苔营养成分及菜籽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李孟良 郑琳 +3 位作者 杨安中 牟筱玲 余海兵 邵庆勤 《草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137-141,共5页
采用大田小区栽培试验,研究了皖油18、中油杂10号、中双8号3个"双低油菜"品种菜苔的营养成分、饲用价值以及播期、密度对菜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低油菜苔干物质含量较高,粗纤维含量较低,粗脂肪、粗蛋白和无氮浸出物含量... 采用大田小区栽培试验,研究了皖油18、中油杂10号、中双8号3个"双低油菜"品种菜苔的营养成分、饲用价值以及播期、密度对菜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低油菜苔干物质含量较高,粗纤维含量较低,粗脂肪、粗蛋白和无氮浸出物含量较高,其化学营养类型属N型,是优质青饲料。品种、密度及品种×播期对菜苔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品种、播期对菜籽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播期×密度对菜籽产量有显著影响(P<0.05)。分析比较发现,中油杂10号、8月28日播种、密度1.2×105株/hm2时饲用营养产量最高,"油饲两用"经济效益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油菜 菜苔产量 菜籽产量 营养成分 饲用价值 “油饲两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脂中脂肪酸的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11
4
作者 赵玉生 陈翔 +1 位作者 王瑛瑶 张蕊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4-68,共5页
以ω-溴苯乙酮作为脂肪酸衍生剂,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测定双低菜籽油和结构脂质中脂肪酸组成与位置分布,探讨了流动相、柱温对脂肪酸衍生物分离检测效果的影响。经优化确定以(甲醇-乙腈)(90∶10)-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检测波长2... 以ω-溴苯乙酮作为脂肪酸衍生剂,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测定双低菜籽油和结构脂质中脂肪酸组成与位置分布,探讨了流动相、柱温对脂肪酸衍生物分离检测效果的影响。经优化确定以(甲醇-乙腈)(90∶10)-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检测波长246 nm,柱温35℃,流速0.35mL/min的色谱条件下,18 min内能完成对13种脂肪酸衍生物的分离检测。UPLC法具有操作简单,分析检测时间短,溶剂消耗少,分离度好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 脂肪酸 双低菜籽油 结构脂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油菜籽油脂加工副产品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立峰 袁建 +1 位作者 鞠兴荣 顾振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14,共4页
双低油菜籽油脂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着重介绍了其主要副产品菜籽粕的营养成分及其营养价值,并对芥子碱、单宁、植酸和硫代葡萄糖甙等有毒有害成分的抗营养作用以及副产品中一些活性物质和天然抗氧化性物质的开发利... 双低油菜籽油脂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着重介绍了其主要副产品菜籽粕的营养成分及其营养价值,并对芥子碱、单宁、植酸和硫代葡萄糖甙等有毒有害成分的抗营养作用以及副产品中一些活性物质和天然抗氧化性物质的开发利用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油菜籽 油脂加工副产品 综合利用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菜籽油脱臭馏出物提取天然V_E的酯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孟橘 史宣明 +2 位作者 魏冰 徐廷丽 孟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32-34,共3页
探讨了从双低菜籽油脱臭馏出物中提取天然VE 的酯化工艺条件 ,依据正交实验确定了第一次酯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 :馏出物∶甲醇 (W/V) 10∶9,酯化温度 6 0℃ ,酯化时间 2h ;第二次酯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 :甘油酯∶甲醇 (摩尔比 ) 1∶6 ,催... 探讨了从双低菜籽油脱臭馏出物中提取天然VE 的酯化工艺条件 ,依据正交实验确定了第一次酯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 :馏出物∶甲醇 (W/V) 10∶9,酯化温度 6 0℃ ,酯化时间 2h ;第二次酯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 :甘油酯∶甲醇 (摩尔比 ) 1∶6 ,催化剂用量 1.0 % ,酯化温度 4 5℃ ,酯化率98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化工艺 天然VE 脱臭馏出物 甲醇 酯化率 催化剂用量 摩尔比 最佳工艺参数 甘油酯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油菜品种秦优7号的选育、杂种生产及纯度检测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殿荣 田建华 +4 位作者 陈文杰 任军荣 穆建新 张新 王灏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7-92,共6页
杂交油菜秦优7号是中国目前适应区域最广,年种植面积最大的高油双低优质油菜杂交种,其芥酸含量0.39%,硫苷含量25.39μmol/g,含油量43%左右,在气候适宜的年份,含油量可达45%以上。本文基于秦优7号的选育,提出了秦优7号多基因、多亲本聚... 杂交油菜秦优7号是中国目前适应区域最广,年种植面积最大的高油双低优质油菜杂交种,其芥酸含量0.39%,硫苷含量25.39μmol/g,含油量43%左右,在气候适宜的年份,含油量可达45%以上。本文基于秦优7号的选育,提出了秦优7号多基因、多亲本聚合育种技术;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陕3A以单株为本,父母本双双互选的高效育种技术;杂交油菜种子生产中的环境系、亲本系、媒介系3个系统的理论及其相应的关键制种技术;研制的应用油菜幼芽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和建立的RAPD和SSR分子标记快速检测杂交油菜种子纯度的技术,以及种子生产的质量控制技术、产业化运作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优7号 高含油量 杂交油菜 双低 制种技术 种子纯度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脱皮菜籽饼粕油脂的可行性 被引量:11
8
作者 万楚筠 胡双喜 +2 位作者 李文林 邓乾春 黄凤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72-278,共7页
为提高脱皮双低菜籽低温压榨饼的附加值,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超临界CO2萃取脱皮双低菜籽低温压榨饼中油脂的工艺,研究萃取压力、温度和时间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并对萃取得到的油和粕的品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萃取温度对油脂... 为提高脱皮双低菜籽低温压榨饼的附加值,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超临界CO2萃取脱皮双低菜籽低温压榨饼中油脂的工艺,研究萃取压力、温度和时间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并对萃取得到的油和粕的品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萃取温度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显著(P<0.05);萃取压力和时间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极显著(P<0.001),且交互作用非常显著(P<0.01);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温度40℃、压力28 MPa和时间120 min,此条件下菜籽油的提取率为95.08%。超临界萃取的油色泽较浅,酸价与过氧化值都优于正已烷工艺,磷脂质量分数为0.051 mg/g约是正已烷工艺的1/32,维生素E和总酚含量较高;超临界萃取的脱脂粕蛋白溶解度高,颜色较浅,硫甙含量较少,品质明显优于正已烷脱脂粕。研究结果可为脱皮双低菜籽低温压榨饼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 优化 品质控制 超临界CO2萃取 双低菜籽 低温压榨 油脂 饼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区域双低品种浓香菜籽油的呈香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周琦 郑畅 +3 位作者 万楚筠 李文林 刘昌盛 魏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87-295,共9页
以9个不同种植区域的双低菜籽“中油杂19号”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对浓香菜籽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结果表明:采用双柱在9个浓香菜籽油中共鉴定出63种香气活性化合物,总含量范围为222.0~468.9 ... 以9个不同种植区域的双低菜籽“中油杂19号”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对浓香菜籽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结果表明:采用双柱在9个浓香菜籽油中共鉴定出63种香气活性化合物,总含量范围为222.0~468.9 mg/kg,其中湖南种植的“中油杂19号”总含量最高,江西种植的最低;所有风味物质中香气活度值大于10的有38种,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与感官评价结果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烤香味主要由2-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2-甲基-3,5-二乙基吡嗪等物质提供,生青味主要由3-丁烯基异硫氰酸酯提供,辛辣味主要由5-己烯腈、4-甲硫基丁腈等物质提供;采用投影变量重要度值共筛选出9种关键差异物质,包括甲硫醇、2-甲基吡嗪、2,3-二乙基-5-甲基吡嗪、二甲基二硫醚、5-甲硫基戊腈、5-己烯腈、(E,Z)-2,4-戊二烯腈、己醛和二甲基三硫醚,是不同种植地区浓香菜籽油的潜在风味标志物,该研究为浓香菜籽油加工中原料筛选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种植区域 双低菜籽 浓香菜籽油 感官评价 关键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油双低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新品种凯育118的选育 被引量:6
10
作者 秦信蓉 沈奇 +3 位作者 曹熠 喻时周 高志宏 杜才富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期7-9,共3页
为选育适应性好、优质丰产的杂交油菜品种,以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YD01A为母本、双低恢复系18R为父本,成功配制杂交油菜新品种凯育118。该品种在2010—2012年国家中游区域试验20个试点中18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2年平均产量162.93kg/667m2... 为选育适应性好、优质丰产的杂交油菜品种,以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YD01A为母本、双低恢复系18R为父本,成功配制杂交油菜新品种凯育118。该品种在2010—2012年国家中游区域试验20个试点中18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2年平均产量162.93kg/667m2,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6.00%;2年平均产油量76.43kg/667m2,比对照中油杂2号(61.36kg/667m2)增加13.09%。2年含油量平均为46.80%,芥酸含量均为0,硫甙含量平均18.51μmol/g饼。2012年12月通过国家中游区域试验并获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油2012004)。适宜湖北、湖南、江西冬油菜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育118 杂交油菜 高油分 双低 核不育杂交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临界萃取菜籽脱皮低温压榨饼中油脂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明 万楚筠 黄凤洪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17,共4页
以双低菜籽脱皮低温压榨饼为原料,亚临界丁烷为萃取剂,考察了料液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次数和原料粒径对其油脂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优化亚临界萃取工艺,获得的最佳萃取工艺参数为:... 以双低菜籽脱皮低温压榨饼为原料,亚临界丁烷为萃取剂,考察了料液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次数和原料粒径对其油脂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优化亚临界萃取工艺,获得的最佳萃取工艺参数为: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30 min,料液比1∶8,萃取次数3次,原料粒径60目。在最佳萃取工艺参数条件下,油脂提取率达到95.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萃取 丁烷 双低菜籽 脱皮 低温压榨饼 油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双低油菜籽中油脂及其品质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万楚筠 胡双喜 +2 位作者 钮琰星 李文林 黄凤洪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2-36,共5页
为解决双低菜籽优质后的优用问题,提高双低菜籽油和饼粕的副加值,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双低油菜籽中油脂,并对该工艺得到的油和脱脂菜粕品质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流量和原料粒径对油脂提取... 为解决双低菜籽优质后的优用问题,提高双低菜籽油和饼粕的副加值,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双低油菜籽中油脂,并对该工艺得到的油和脱脂菜粕品质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流量和原料粒径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根据单因素试验的结果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得最优工艺参数:萃取温度35℃、压力30 MPa、时间120 min,原料粒度80目,在此条件下油脂提取率可达97.15%。经超临界CO_2萃取得到的双低菜籽油色泽浅,酸价与过氧化值都优于正已烷工艺,磷脂含量0.021 mg/g,为正已烷工艺的3.82%;维生素E含量17.26μg/g约是正已烷工艺的2倍,总酚与甾醇含量比正已烷工艺略低。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得到的"双低"菜粕植酸含量低,蛋白溶解度高,颜色浅,其品质明显优于正已烷萃取的脱脂粕。研究结果可为双低油菜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萃取双低油菜 油脂品质 脱脂粕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电场处理双低油菜籽提高出油率及对主要脂肪酸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丽娟 钱建亚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10,共5页
将脉冲电场(PEF)作用于经水分含量调节的秦优7号双低油菜籽,优选出异丙醇作为浸提溶剂,发现PEF处理油菜籽有利于提高出油率。以脉冲电压、物料停留时间、脉冲频率和脉冲宽度为参数,以出油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 将脉冲电场(PEF)作用于经水分含量调节的秦优7号双低油菜籽,优选出异丙醇作为浸提溶剂,发现PEF处理油菜籽有利于提高出油率。以脉冲电压、物料停留时间、脉冲频率和脉冲宽度为参数,以出油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进行了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各操作参数对出油率的影响均极显著;在最佳PEF处理条件下,即脉冲电压35 k V、物料停留时间185 s、脉冲频率806 Hz、脉冲宽度8μs,出油率由未经处理时的71.60%提高到95.21%。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菜籽油中主要脂肪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亚麻酸及硬脂酸的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场 菜籽油 出油率 双低油菜籽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种‘沪油19'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伟荣 杨立勇 +2 位作者 李延莉 蒋美艳 孙超才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42,共4页
‘沪油19'是通过品种(系)间复交的方法选育的高含油量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其芥酸含量0.1%,硫苷含量18.87μmol/g,种子含油量49.16%。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589.75 kg/hm^2,产油量1 273.12 kg/hm^2,较‘沪油15'增加1... ‘沪油19'是通过品种(系)间复交的方法选育的高含油量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其芥酸含量0.1%,硫苷含量18.87μmol/g,种子含油量49.16%。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589.75 kg/hm^2,产油量1 273.12 kg/hm^2,较‘沪油15'增加14.78%;在上海市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3 020.85 kg/hm^2,产油量1 485.05 kg/hm^2,较‘沪油1 5'增加21.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双低育种 高产栽培技术 高含油量 '沪油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亚临界萃取低温压榨菜籽饼中油脂的工艺及其品质评价 被引量:3
15
作者 万楚筠 张明 +2 位作者 黄凤洪 郭婷婷 李文林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6-153,共8页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亚临界萃取低温压榨菜籽饼中油脂的工艺,并将所得油的品质与正已烷、超临界CO_2萃取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液料比和萃取时间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液料比与萃取时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l...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亚临界萃取低温压榨菜籽饼中油脂的工艺,并将所得油的品质与正已烷、超临界CO_2萃取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液料比和萃取时间对油脂提取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液料比与萃取时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经优化后,在35℃下,设定液料比为8.3m L/g,萃取90min,菜籽油的提取率最高达95.10%。通过亚临界萃取得到的菜籽油磷含量为113.20mg/kg,约为正已烷萃取菜籽油(磷含量232.48mg/kg)的一半,油脂酸价与过氧化值都较正已烷萃取菜籽油低;亚临界萃取的菜籽油除磷含量与超临界萃取菜籽油差异显著外,其它品质指标,如酸价、过氧化值、甾醇及生育酚含量均与超临界萃取油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萃取 双低菜籽 低温压榨饼 响应面 油脂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黄籽双低油菜新品种“申黄1号”的选育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伟荣 孙超才 +2 位作者 李延莉 杨立勇 蒋美艳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38,共3页
甘蓝型黄籽双低油菜新品种"申黄1号"系采用品种(系)间杂交的方法育成。该品种品质优良,芥酸含量0.44%,硫苷含量27.81μmol/g,种子含油率45.60%。2006-2008年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 005.63 kg/hm^2,比对照"沪油1... 甘蓝型黄籽双低油菜新品种"申黄1号"系采用品种(系)间杂交的方法育成。该品种品质优良,芥酸含量0.44%,硫苷含量27.81μmol/g,种子含油率45.60%。2006-2008年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 005.63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9.78%,产油量比对照"沪油15"增产11.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黄籽 双低 含油率 产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油酸双低油菜籽油脱胶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玥 周建平 +1 位作者 郭华 廖静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53,共3页
通过研究影响脱胶的主要因素来确定最适高油酸双低油菜籽油的脱胶工艺,采用响应面法对脱胶工艺进行优化,确定了脱胶的最佳工艺条件:834 mg/kg聚合氯化铝添加量4.0%,在46.6℃,保温静置2.5 h。在此条件下,磷脂残留量为(0.206±0.005) ... 通过研究影响脱胶的主要因素来确定最适高油酸双低油菜籽油的脱胶工艺,采用响应面法对脱胶工艺进行优化,确定了脱胶的最佳工艺条件:834 mg/kg聚合氯化铝添加量4.0%,在46.6℃,保温静置2.5 h。在此条件下,磷脂残留量为(0.206±0.005)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油酸 双低油菜籽油 脱胶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油率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沪油21’的选育 被引量:2
18
作者 蒋美艳 王伟荣 +3 位作者 李延莉 杨立勇 周熙荣 孙超才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29,共3页
‘沪油21'是通过品种(系)间双交的方法育成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其芥酸含量0.87%,硫苷含量18.00μmol/g,种子含油率46%,属高含油率品种。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823.45 kg/hm^2,较对照‘沪油15'增产8.8%;产油量1 2... ‘沪油21'是通过品种(系)间双交的方法育成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其芥酸含量0.87%,硫苷含量18.00μmol/g,种子含油率46%,属高含油率品种。在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823.45 kg/hm^2,较对照‘沪油15'增产8.8%;产油量1 279.35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13.1%。在2009年上海市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 276.55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3.95%;产油量1 037.70 kg/hm^2,比对照‘沪油15,增产7.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双低育种 高含油率 '沪油21’ '沪油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不同油脂类型对北京鸭胸肌烤炙前后脂肪酸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洪芳 穆春雨 +5 位作者 卢连水 谢明 王春明 孙海层 王建 冯振兴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4-17,共4页
文章旨在研究肉鸭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油脂对鸭胸肉烤炙前后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试验将750只1日龄健康Z型北京鸭随机分为对照组(大豆油)和试验组(双低菜籽油),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75只肉鸭,试验为期6周。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烤炙前... 文章旨在研究肉鸭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油脂对鸭胸肉烤炙前后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试验将750只1日龄健康Z型北京鸭随机分为对照组(大豆油)和试验组(双低菜籽油),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75只肉鸭,试验为期6周。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烤炙前分别检测出16种和20种脂肪酸,烤炙后分别检测出18种和21种脂肪酸,其中试验组亚麻酸(C18:3)烤炙后显著高于烤炙前(P<0.05)。对照组烤炙前肉豆蔻酸(C14:0)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试验组烤炙前油酸(C18: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二十碳三烯酸(C20:3)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烤炙后油酸(C18: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饲料中不同油脂类型可影响鸭肉中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变化,可根据需要选择添加油脂,提高鸭肉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菜籽油 鸭肉 烤炙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菜籽加工业的现状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大川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共5页
世界和中国油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油菜籽产量持续增长,推动了中国油菜籽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对中国油菜在种植,品种培育和油菜籽加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着重对几种油菜籽制油新工艺及关键设备进行了系统地介绍。
关键词 中国 油菜籽加工业 技术进步 制油工艺 制油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