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郭店装简“情”的内涵 被引量:13
1
作者 丁四新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1-68,共8页
通过对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等篇中的“情”义内涵的分析,本文认为其中的“情”仍然是“真实”,而不是“情感”之义。“情”在不同语境中虽有多种分析的涵义,但它们之间是统一的,皆根源于性情论之“情”。这为我们重构性情论的真实内容... 通过对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等篇中的“情”义内涵的分析,本文认为其中的“情”仍然是“真实”,而不是“情感”之义。“情”在不同语境中虽有多种分析的涵义,但它们之间是统一的,皆根源于性情论之“情”。这为我们重构性情论的真实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未发”和“已发”而言,“性”与“情”二者在郭店楚简中并不具备相互对应的特性,这与宋儒的性情论并不相同。从先秦到宋明的性情论,朱熹等人利用先秦儒家的相关文献作了创造性的转化;而Chad Hansen和A.C.Graham对中国早期文献中的“情”字义的某些观点,是值得批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真实 情感 性情论 郭店楚简 《性自命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种西来说”与清末的汉藏同源论 被引量:3
2
作者 扎洛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7-123,共7页
清朝末年,"中国人种西来说"传入中国,随即成为国族建构的理论工具。革命派借此强调华夏西来,满汉不同,证明"排满"的正当性;维新派借此论证中国各族同源异流,实同兄弟,不可分离。该学说认为东迁之族,有一支南下成为... 清朝末年,"中国人种西来说"传入中国,随即成为国族建构的理论工具。革命派借此强调华夏西来,满汉不同,证明"排满"的正当性;维新派借此论证中国各族同源异流,实同兄弟,不可分离。该学说认为东迁之族,有一支南下成为藏族的先民,因此,两派都认可汉藏同源之论,成为当时国族建构争论中少有的共识。民国初年,该学说日渐式微。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凝聚国民,挽救危亡,汉藏同源论再度复兴,成为舆论宣传的重要内容。清末的汉藏同源论强调的是以血缘等根基性纽带为基础的国族建构方式,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以文化为核心的民族观念,由此推导出的文化同化政策,对近代中国的边疆治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种西来说” 国族建构 汉藏同源 清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朝皇帝“执两用中”思想与实践探赜 被引量:1
3
作者 祁美琴 胡晓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9-77,共9页
“执两用中”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含义,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核,也是清代皇帝执政的一大特色。类似表述还有中庸之道、中正之道、中道、中和等,多见诸《清实录》《起居注》以及御制文集等文献。“执两用中”是整体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 “执两用中”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含义,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核,也是清代皇帝执政的一大特色。类似表述还有中庸之道、中正之道、中道、中和等,多见诸《清实录》《起居注》以及御制文集等文献。“执两用中”是整体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其以不偏不倚的哲学方法实现了清朝皇帝的中道理想。考察“执两用中”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清朝皇帝的治国理政思想,对于深入解读其帝王经学体系以及政治实现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中庸 执两用中 道统 帝王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对清代医家诊治疫病分析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必安 韩雨欣 +4 位作者 姚鑫 闫敏敏 王欣骏 解子乐 田子园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71-73,共3页
依据学术界共识,将清朝划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尝试通过五运六气学说,对周扬俊、余师愚、陈虬等清代治疗瘟疫有特色的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分析研究。基于“大司天”“小司天”“三年化疫”理论及《黄帝内经》的“五疫”理论,论述不同... 依据学术界共识,将清朝划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尝试通过五运六气学说,对周扬俊、余师愚、陈虬等清代治疗瘟疫有特色的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分析研究。基于“大司天”“小司天”“三年化疫”理论及《黄帝内经》的“五疫”理论,论述不同医家所处时期疫病发生时的运气特点,并对医家治疗疫病的认识进行分析。旨在借助五运六气理论,揭示清代主要疫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医家治疫的立法思路、异同,论证运气学说对于疫病的诊治的重要性,以求更好地传承清代医家治疗疫病的经验,实现古为今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运六气 清代医家 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退溪对朱熹性情观的继承和发展
5
作者 林孝宣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16,共5页
从主流看,李退溪继承了朱熹的人性由"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构成说,也继承了朱熹的性是"未发"、情是"已发"的性情体用说,以及心统性情说;与此同时,他又把朱熹的理气"不即不离"发挥为... 从主流看,李退溪继承了朱熹的人性由"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构成说,也继承了朱熹的性是"未发"、情是"已发"的性情体用说,以及心统性情说;与此同时,他又把朱熹的理气"不即不离"发挥为"互为发用",把朱熹的性情"未发已发"说发挥为"互发"。从而使退溪之学带有了自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李退溪 性情观 人性论 “本然之性” “气质之性” 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溪“礼缘仁情”中的易学思想
6
作者 彭彦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22,共5页
退溪学《易》、讲《易》、述《易》完全是为了进修践履。退溪既继承朱子,又与朱子有所不同。他认为“《易》乃理数渊源之书”,而不赞成朱子“《易》本为卜筮之书”的观点。退溪体悟《易》的时中之义至精,且身体力行之。他主张礼有因有革... 退溪学《易》、讲《易》、述《易》完全是为了进修践履。退溪既继承朱子,又与朱子有所不同。他认为“《易》乃理数渊源之书”,而不赞成朱子“《易》本为卜筮之书”的观点。退溪体悟《易》的时中之义至精,且身体力行之。他主张礼有因有革,有常有变,礼在践履中从俗、从宜、从权,其基点是“缘仁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溪易学 义理 时中 礼缘仁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