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渤海湾全新世牡蛎礁:时空分布和海面变化标志点
被引量:
18
1
作者
王海峰
裴艳东
+2 位作者
刘会敏
范昌福
王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96-1404,共9页
以他人和本研究小组对渤海湾西北岸牡蛎礁平原、毗邻浅海区的全新世埋藏牡蛎礁和现生牡蛎礁的研究为基础,重新考订了与礁体有关的数据的沉积学意义及年龄,进一步厘定了牡蛎礁的形成时间、礁体顶板和底板的高度。在原有的9个礁群的基础上...
以他人和本研究小组对渤海湾西北岸牡蛎礁平原、毗邻浅海区的全新世埋藏牡蛎礁和现生牡蛎礁的研究为基础,重新考订了与礁体有关的数据的沉积学意义及年龄,进一步厘定了牡蛎礁的形成时间、礁体顶板和底板的高度。在原有的9个礁群的基础上,增加了目前发现的最老的早全新世晚期礁群;在沿海低地新发现的滨海湖、空港牡蛎礁,暂作为北淮淀礁群的亚礁群。根据对大吴庄等3处礁体顶板的水准测量,发现礁顶最大起伏为±0.7m,以此作为礁顶自身的垂直误差范围。据对北淮淀等5个礁体的"最后一个砂质纹层"高度的调查,推断礁顶上覆潮间带泥层的平均厚度为1.6m。该厚度是当地海平面与平均高潮位之间的调适空间所能提供的最大堆积厚度,成为支持礁顶高度对应海平面的佐证。根据上述结果,确定了渤海湾牡蛎礁顶板作为海面变化标志点的条件。该研究是重建牡蛎礁平原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曲线和探讨其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时空分布
礁体顶板
海面变化标志点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渤海湾西北岸滨海湖埋藏牡蛎礁古生态环境
被引量:
17
2
作者
范昌福
王宏
+4 位作者
裴艳东
刘志广
王福
田立柱
商志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41,共9页
对渤海湾西北岸沿海平原滨海湖埋藏牡蛎礁的分布形态进行了综合调查,并对位于礁体中央部位的一个垂直剖面上的礁体下伏沉积物、礁体内的泥砂质充填物连续取样。综合研究表明,该埋藏礁体生长于河流入海口处,长轴方向NW—SE、沿古河床分...
对渤海湾西北岸沿海平原滨海湖埋藏牡蛎礁的分布形态进行了综合调查,并对位于礁体中央部位的一个垂直剖面上的礁体下伏沉积物、礁体内的泥砂质充填物连续取样。综合研究表明,该埋藏礁体生长于河流入海口处,长轴方向NW—SE、沿古河床分布。礁体开始建造于2445aBP前,基底坐落于当时的潮间带下部。持续建礁约160年后,至2287aBP时,礁体建造至潮间带中部海平面位置。随着岸线的推进,河流携带的大量泥砂逐渐掩埋了平均厚度约2m的滨海湖牡蛎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牡蛎礁
礁体形态
建礁过程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渤海湾西北岸的几道牡蛎礁
被引量:
5
3
作者
岳军
DONG Yue
+6 位作者
张宝华
韩芳
赵希涛
刘冬雁
段焕春
张百鸣
赵长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75-1187,共13页
渤海湾西北岸划分出了第Ⅰ道—第Ⅵ道牡蛎礁的平面分布(图1);对牡蛎礁壳体的几何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图2),并将牡蛎礁壳体进行了剖面切割(图3);对牡蛎礁壳体进行了X光衍射与激光拉曼(活—古)矿物晶型的对比分析(表1,图4);对俵口村BKP20-...
渤海湾西北岸划分出了第Ⅰ道—第Ⅵ道牡蛎礁的平面分布(图1);对牡蛎礁壳体的几何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图2),并将牡蛎礁壳体进行了剖面切割(图3);对牡蛎礁壳体进行了X光衍射与激光拉曼(活—古)矿物晶型的对比分析(表1,图4);对俵口村BKP20-2剖面(-2.84m)牡蛎礁一个体右壳:在双目镜下对其内部结构与矿物组分进行了分析(图5);通过机械挖掘剖面及钻探获得:牡蛎礁体的空间堆积厚度与赋存的海拔高度及其各剖面垂直方向上的14C年代数据;并获得牡蛎礁体堆积的内部结构特征(图6);以及牡蛎礁体水平夹层与CaCO3含量变化(图7),其中水平夹层CaCO3含量往往偏高,初步分析可能与气候偏冷有关。对牡蛎礁壳体内充填物及壳外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表3),粒度组分及概率累积曲线等(图9)为分析牡蛎礁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佐证:即牡蛎礁基本以潮下带生活环境为主。以俵口BKP20剖面为例分析了牡蛎礁体堆积物从埋深-2.14~-6.90m的生物组合特征(表4)。以上资料为获得牡蛎礁堆积体的生长-发育-消亡等演化模式提供了依据(图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北岸
牡蛎礁的分布
牡蛎礁的生态与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无人机SfM摄影测量的潮间带牡蛎礁地貌调查
被引量:
4
4
作者
庄佳铨
罗科
+4 位作者
彭雲
樊一阳
林杭杰
王韫玮
于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54,共10页
牡蛎礁是一种重要的海岸地貌系统,礁体的空间分布格局,深刻影响着周围的水动力和沉积动力过程,进而反作用于牡蛎礁自身演化。江苏海门蛎蚜山牡蛎礁为中国海岸重要且稀有的生态系统,近年来,沉积物覆盖和人为捕捞导致牡蛎礁退化严重。本...
牡蛎礁是一种重要的海岸地貌系统,礁体的空间分布格局,深刻影响着周围的水动力和沉积动力过程,进而反作用于牡蛎礁自身演化。江苏海门蛎蚜山牡蛎礁为中国海岸重要且稀有的生态系统,近年来,沉积物覆盖和人为捕捞导致牡蛎礁退化严重。本文利用无人机对蛎蚜山牡蛎礁进行地貌观测,基于运动恢复结构(SfM,Structure from Motion)摄影测量技术重建出航拍区域的高分辨率三维模型,包括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并对重建的模型进行目视解译和剖面分析。结果表明,位于航拍区域的牡蛎礁主要有三种形态:条带状、斑块状和环状。条带状牡蛎礁脊线整体上呈南北走向,可能由环状牡蛎礁退化或牡蛎的生物自组织过程形成。航拍区域的地貌面高差可达5 m以上,地势最高处高程为0.5 m(85高程,下同),最低处高程为−4.7 m。礁区内的礁体仍处于退化状态,其演化过程主要为:礁体表面出现坑洼→坑洼进一步扩张、延伸→形成溶槽→礁体分隔、分解,同时伴有沉积物对礁体的掩埋。本研究表明,无人机SfM技术可以高效获取牡蛎礁的地貌信息,为研究牡蛎礁演化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恢复结构
牡蛎礁
地貌观测
空间分布
礁体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渤海湾全新世牡蛎礁:时空分布和海面变化标志点
被引量:
18
1
作者
王海峰
裴艳东
刘会敏
范昌福
王宏
机构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出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96-1404,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渤海湾西北岸埋藏牡蛎礁记录的中全新世古环境变化》(批准号:40872106)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泥质海岸带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趋势预测》(编号:1212010911069)
文摘
以他人和本研究小组对渤海湾西北岸牡蛎礁平原、毗邻浅海区的全新世埋藏牡蛎礁和现生牡蛎礁的研究为基础,重新考订了与礁体有关的数据的沉积学意义及年龄,进一步厘定了牡蛎礁的形成时间、礁体顶板和底板的高度。在原有的9个礁群的基础上,增加了目前发现的最老的早全新世晚期礁群;在沿海低地新发现的滨海湖、空港牡蛎礁,暂作为北淮淀礁群的亚礁群。根据对大吴庄等3处礁体顶板的水准测量,发现礁顶最大起伏为±0.7m,以此作为礁顶自身的垂直误差范围。据对北淮淀等5个礁体的"最后一个砂质纹层"高度的调查,推断礁顶上覆潮间带泥层的平均厚度为1.6m。该厚度是当地海平面与平均高潮位之间的调适空间所能提供的最大堆积厚度,成为支持礁顶高度对应海平面的佐证。根据上述结果,确定了渤海湾牡蛎礁顶板作为海面变化标志点的条件。该研究是重建牡蛎礁平原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曲线和探讨其与气候变化关系的基础。
关键词
牡蛎礁时空分布
礁体顶板
海面变化标志点
渤海湾
Keywords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oyster
reefs
top
of
oyster
reefs
sea level indicator
Bohai Bay
分类号
P534.632 [天文地球—第四纪地质学]
P736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渤海湾西北岸滨海湖埋藏牡蛎礁古生态环境
被引量:
17
2
作者
范昌福
王宏
裴艳东
刘志广
王福
田立柱
商志文
机构
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41,共9页
基金
天津塘沽区排灌管理处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42011)
文摘
对渤海湾西北岸沿海平原滨海湖埋藏牡蛎礁的分布形态进行了综合调查,并对位于礁体中央部位的一个垂直剖面上的礁体下伏沉积物、礁体内的泥砂质充填物连续取样。综合研究表明,该埋藏礁体生长于河流入海口处,长轴方向NW—SE、沿古河床分布。礁体开始建造于2445aBP前,基底坐落于当时的潮间带下部。持续建礁约160年后,至2287aBP时,礁体建造至潮间带中部海平面位置。随着岸线的推进,河流携带的大量泥砂逐渐掩埋了平均厚度约2m的滨海湖牡蛎礁。
关键词
埋藏牡蛎礁
礁体形态
建礁过程
渤海湾
Keywords
buried
oyster
reef
distribution
of
reef body
process
of
reef building-up
Bohai Bay
分类号
P736.2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渤海湾西北岸的几道牡蛎礁
被引量:
5
3
作者
岳军
DONG Yue
张宝华
韩芳
赵希涛
刘冬雁
段焕春
张百鸣
赵长荣
机构
天津市海洋地质勘查中心
国土资源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 (Texas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
天津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75-1187,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编号40940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006002)资助的成果
天津市自然基金项目(编号07ZCGYSF02400、09JCYBJC07400)
+1 种基金
国家973项目(编号2007CB411807)
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GCMAC0806)
文摘
渤海湾西北岸划分出了第Ⅰ道—第Ⅵ道牡蛎礁的平面分布(图1);对牡蛎礁壳体的几何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图2),并将牡蛎礁壳体进行了剖面切割(图3);对牡蛎礁壳体进行了X光衍射与激光拉曼(活—古)矿物晶型的对比分析(表1,图4);对俵口村BKP20-2剖面(-2.84m)牡蛎礁一个体右壳:在双目镜下对其内部结构与矿物组分进行了分析(图5);通过机械挖掘剖面及钻探获得:牡蛎礁体的空间堆积厚度与赋存的海拔高度及其各剖面垂直方向上的14C年代数据;并获得牡蛎礁体堆积的内部结构特征(图6);以及牡蛎礁体水平夹层与CaCO3含量变化(图7),其中水平夹层CaCO3含量往往偏高,初步分析可能与气候偏冷有关。对牡蛎礁壳体内充填物及壳外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表3),粒度组分及概率累积曲线等(图9)为分析牡蛎礁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佐证:即牡蛎礁基本以潮下带生活环境为主。以俵口BKP20剖面为例分析了牡蛎礁体堆积物从埋深-2.14~-6.90m的生物组合特征(表4)。以上资料为获得牡蛎礁堆积体的生长-发育-消亡等演化模式提供了依据(图10)。
关键词
渤海湾西北岸
牡蛎礁的分布
牡蛎礁的生态与演化
Keywords
west coast
of
Bohai Sea
distribution of the oyster barrier reefs
ecology and evolution
of
oyster
barrier
reef
分类号
P736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无人机SfM摄影测量的潮间带牡蛎礁地貌调查
被引量:
4
4
作者
庄佳铨
罗科
彭雲
樊一阳
林杭杰
王韫玮
于谦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南京师范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54,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牡蛎礁多尺度沉积动力过程与地貌演化”(42076172)
2021江苏省自然资源发展专项资金(海洋科技创新)项目(JSZRHYKJ202115)。
文摘
牡蛎礁是一种重要的海岸地貌系统,礁体的空间分布格局,深刻影响着周围的水动力和沉积动力过程,进而反作用于牡蛎礁自身演化。江苏海门蛎蚜山牡蛎礁为中国海岸重要且稀有的生态系统,近年来,沉积物覆盖和人为捕捞导致牡蛎礁退化严重。本文利用无人机对蛎蚜山牡蛎礁进行地貌观测,基于运动恢复结构(SfM,Structure from Motion)摄影测量技术重建出航拍区域的高分辨率三维模型,包括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并对重建的模型进行目视解译和剖面分析。结果表明,位于航拍区域的牡蛎礁主要有三种形态:条带状、斑块状和环状。条带状牡蛎礁脊线整体上呈南北走向,可能由环状牡蛎礁退化或牡蛎的生物自组织过程形成。航拍区域的地貌面高差可达5 m以上,地势最高处高程为0.5 m(85高程,下同),最低处高程为−4.7 m。礁区内的礁体仍处于退化状态,其演化过程主要为:礁体表面出现坑洼→坑洼进一步扩张、延伸→形成溶槽→礁体分隔、分解,同时伴有沉积物对礁体的掩埋。本研究表明,无人机SfM技术可以高效获取牡蛎礁的地貌信息,为研究牡蛎礁演化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
运动恢复结构
牡蛎礁
地貌观测
空间分布
礁体演化
Keywords
Structure from Motion(SfM)
oyster
reef
geo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reef evolution
分类号
P737.1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渤海湾全新世牡蛎礁:时空分布和海面变化标志点
王海峰
裴艳东
刘会敏
范昌福
王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渤海湾西北岸滨海湖埋藏牡蛎礁古生态环境
范昌福
王宏
裴艳东
刘志广
王福
田立柱
商志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渤海湾西北岸的几道牡蛎礁
岳军
DONG Yue
张宝华
韩芳
赵希涛
刘冬雁
段焕春
张百鸣
赵长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基于无人机SfM摄影测量的潮间带牡蛎礁地貌调查
庄佳铨
罗科
彭雲
樊一阳
林杭杰
王韫玮
于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