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1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gulations and patterns of soil moisture dynamics and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in hilly regions of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basin,China
1
作者 余蔚青 王玉杰 +4 位作者 胡海波 王云琦 张会兰 王彬 刘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4764-4777,共14页
Time-domain reflectometry was used to make continuous measurements of soil moisture to 18 sample points with depth of 2 m for 36 months in a typical artificial secondary oak forest located in a hilly area on Zijin Mou... Time-domain reflectometry was used to make continuous measurements of soil moisture to 18 sample points with depth of 2 m for 36 months in a typical artificial secondary oak forest located in a hilly area on Zijin Mountain in the suburbs of Nanjing,China.The data were then used to examine the patterns of soil moisture variations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and predic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moisture and major factors of both meteorology and topography.Water in the topsoil was active,and the upper 30 cm of soil supplied about 43% of the water content variation during the whole year.This difference of water content changes among layers could be due to the distribution conditions of some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When initial soil moisture was in the range from 10% to 40%,the impact of a single storm event on soil moisture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especially on sunny slope.Both climate and slope condition were related to soil moisture change,and the impact of slope gradient on soil moisture was higher that on shady slope.Moreover,root uptake was another important path of soil water consum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moisture precipitation SLOPE gradient ROOT distribution soil water consum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sothermal diffusion of water vapor in unsaturated soils based on Fick’s second law 被引量:8
2
作者 LIU Fei-fei MAO Xue-song +3 位作者 ZHANG Jian-xun WU Qian LI Ying-ying XU C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7期2017-2031,共15页
In arid regions, water vapor diffusion predominates the total water migration in unsaturated soil, which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With the aim of revealing the diffusion mecha... In arid regions, water vapor diffusion predominates the total water migration in unsaturated soil, which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With the aim of revealing the diffusion mechanism of water vapor in unsaturated soil, a water vapor migration test device was developed to conduct the water vapor migration indoor test. The test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vapor diffusion in unsaturated soil conformed to Fick’s second law.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water vapor diffusion under isothermal conditions in unsaturated soil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Fick’s law. Factors including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gradient,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distribution, soil type and temperature that affect the water vapor diffusion coefficient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as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moisture content calculated by the mathematical model and obtained by the indoor experiment. The vapor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gradient and temperature. When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gradient is constant, the vapor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matrix suction ratio in dry and wet soil section. The effect of soil type on the water vapor diffusion coefficient was complex, as both the moisture content and soil particle sizes affected the water vapor diff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vapor diffusion coefficient unsaturated soil mathematical model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gradient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distribution soil type TEMPER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向循环荷载下细颗粒氯盐渍土剪切特性研究
3
作者 侯娟 张宸 +2 位作者 张金榜 马艳霞 张吾渝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8-907,共10页
为了研究法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盐渍土的剪切性能,本文针对青海地区的细颗粒氯盐渍土,开展了一系列法向循环荷载下的大型直剪试验。研究了初始含水率、静荷载、法向循环荷载初始应力、循环幅值和循环频率等对细颗粒氯盐渍土剪切特性的影响... 为了研究法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盐渍土的剪切性能,本文针对青海地区的细颗粒氯盐渍土,开展了一系列法向循环荷载下的大型直剪试验。研究了初始含水率、静荷载、法向循环荷载初始应力、循环幅值和循环频率等对细颗粒氯盐渍土剪切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水率对细颗粒氯盐渍土的残余强度具有显著地影响。当含水率非常接近最优含水率时,细颗粒氯盐渍土仅出现微小的裂隙。但是,当含水率低于最优含水率时,细颗粒氯盐渍土在剪切初期会出现较多的裂隙,但在剪切后期裂隙会减少。当含水率高于最优值时,细颗粒氯盐渍土整体剪切界面会出现团粒状土样,团粒间裂缝较大,且土体抗剪强度明显下降。细颗粒盐渍土出现细小裂隙后随上覆动荷载迅速扩展,进而导致细颗粒盐渍土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法向循环荷载作用下,较小的荷载频率仅对细颗粒氯盐渍土的残余强度有较明显地影响。但是,较大的荷载频率对细颗粒氯盐渍土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均有较明显的影响,且随着荷载频率的增大而增大。高循环荷载幅值下,细颗粒氯盐渍土的峰值剪切强度较静载有所增高。但低频率和低幅值的法向循环荷载会明显地降低细颗粒氯盐渍土的抗剪强度。同时,颗粒的重分布导致剪切应力峰值与法向应力峰值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颗粒大小和级配影响时间差,进而影响法向循环荷载下土体的剪切性能。该研究结果可为细颗粒氯盐渍土的路基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指导和施工技术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盐渍土 剪切强度 交通荷载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土干缩裂隙动态演化特征与盐分非均匀分布规律分析
4
作者 翟亚明 胡舒璇 +4 位作者 冯根祥 王策 黄明逸 赵涛 王浩轩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52-559,共8页
盐碱土表层常伴随复杂的干缩裂隙网络结构,探究盐碱土干缩裂隙特征及其动态演化过程中的土壤盐分分布规律,对于科学制定盐碱土盐分淋洗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室内土格开展盐碱土干缩裂隙动态演化特征及盐分淋溶试验,设置3种初始土壤含... 盐碱土表层常伴随复杂的干缩裂隙网络结构,探究盐碱土干缩裂隙特征及其动态演化过程中的土壤盐分分布规律,对于科学制定盐碱土盐分淋洗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室内土格开展盐碱土干缩裂隙动态演化特征及盐分淋溶试验,设置3种初始土壤含盐量2 g/kg(S1)、5 g/kg(S2)和8 g/kg(S3),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形态学算法获取土壤裂隙几何形态参数和连通性指数,分析不同初始含盐量土壤在脱湿-吸湿过程中的干缩裂隙演化特征,并同步监测裂隙演化下的土壤盐分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干缩开裂(脱湿)过程中,土壤初始含盐量越大,土壤裂隙面积率、平均宽度、长度密度、连通性指数均相应增大,且裂隙面积率、平均宽度在单个干湿循环内形成“∞”环形状。同时,土壤盐分逐渐向裂隙附近区域迁移,最终形成裂隙网格边缘含盐量高、网格内部低的非均匀分布规律。土壤干缩开裂过程中,S1、S2、S3处理土壤内部含盐量变异系数随着土壤含水率降低而逐渐升高,且在裂隙发育稳定后(土壤含水率为5%左右)分别达到0.235、0.247和0.251;在土壤盐分淋洗(吸湿)过程中,S3处理土壤裂隙面积率较S2和S1处理提高8.565、4.208个百分点,其土壤脱盐率相应增加20.4%、67.3%。总体上,土壤初始含盐量越高,土壤淋洗脱盐率越大,S3、S2、S1处理最终土壤脱盐率分别为54.2%、45.0%和32.4%(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土 土壤裂隙 盐分分布 淋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阶段胡杨树离子分布、吸收和运移特征及其与土壤盐分的关系
5
作者 王杰 黄文娟 +2 位作者 姚诗雨 彭承志 宋双飞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2,共13页
为探讨胡杨适应盐渍环境的生理机制,探究不同生长阶段胡杨各器官离子分布与土壤离子的关系。以不同生长阶段的胡杨为试材,采用对幼苗、幼木、近熟木及过熟木的各器官离子含量进行分析比较方法,并通过各离子含量研究了胡杨各器官对土壤... 为探讨胡杨适应盐渍环境的生理机制,探究不同生长阶段胡杨各器官离子分布与土壤离子的关系。以不同生长阶段的胡杨为试材,采用对幼苗、幼木、近熟木及过熟木的各器官离子含量进行分析比较方法,并通过各离子含量研究了胡杨各器官对土壤离子的选择性吸收、分布以及运输特征,以期了解土壤离子对胡杨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胡杨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胡杨各器官中的Na^(+)、Cl^(-)、HCO_(3)^(-)、Ca^(2+)含量普遍增加,而K^(+)、Mg^(2+)、SO_(4)^(2-)含量则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这表明胡杨通过调节各离子之间的平衡来维持生理稳定。(2)胡杨各发育阶段的Na^(+)、K^(+)、Ca^(2+)、Cl^(-)主要分布在叶片和根系中,而Mg^(2+)、SO_(4)^(2-)、HCO_(3)^(-)则在不同器官间有所差异。这说明胡杨通过不同器官的离子分配来提高盐分排除或耐受能力。(3)胡杨各发育阶段,离子由根系向叶片运输的过程中,运输能力也存在差异,其中幼苗和幼木具有较强的K^(+)吸收和运输能力,而近熟木和成熟木则具有较强的Ca^(2+)运输能力。说明胡杨在不同生长阶段对不同离子的需求和利用程度不同,增强对盐渍环境的适应性,形成了适应逆境的离子调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离子分布 离子吸收 离子运输 土壤盐渍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残塬沟壑区人工林小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6
作者 王子涵 龚铭 +6 位作者 赵炯昌 池金洺 朱洪盛 左启林 王丽平 王百群 于洋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0,共9页
[目的]了解残塬沟壑小流域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生态建设和探究水文过程对气候-植被-地貌综合效应的敏感性至关重要。[方法]以地处山西吉县蔡家川的人工林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流域尺度野外定位监测与地统计等方法,分析了小流域... [目的]了解残塬沟壑小流域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生态建设和探究水文过程对气候-植被-地貌综合效应的敏感性至关重要。[方法]以地处山西吉县蔡家川的人工林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流域尺度野外定位监测与地统计等方法,分析了小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研究时段内总降雨历时为308 h,累计降雨量311.1 mm,占全年降雨量的77.95%,小流域土壤水分变化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2)采用有序最优分割法将人工林小流域土壤水分分为三层,其中,0-10 cm为土壤水分活跃层,其体积含水量均值为(13.91±4.08)cm^(3)/cm^(3)(CV=29%),10-80 cm为土壤水分次活跃层,其体积含水量均值为(16.28±5.01)cm^(3)/cm^(3)(CV=31%),80-180 cm为土壤水分调节层,其体积含水量均值为(14.25±1.89)cm^(3)/cm^(3)(CV=13%)。(3)人工林小流域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反距离权重法土壤水分空间插值的精确度最高,纳什系数为0.52,均方根误差为2.04。[结论]蔡家川人工林小流域的水分空间分布受到地形、降水和植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水分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 空间插值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原生技术的大田土壤墒情采集系统——节点案例研究
7
作者 张嘉英 尹飞虎 +2 位作者 石磊 屈英 温艳华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09,共10页
为提高田间智能灌溉系统工作效能,实现精准监测土壤墒情,保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利用LORA无线通讯、墒情传感器、网关等技术构建了基于云原生技术的墒情采集系统,选择适当数量节点作为案例,测试了该系统的带载能力、功耗及通讯距离,并通... 为提高田间智能灌溉系统工作效能,实现精准监测土壤墒情,保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利用LORA无线通讯、墒情传感器、网关等技术构建了基于云原生技术的墒情采集系统,选择适当数量节点作为案例,测试了该系统的带载能力、功耗及通讯距离,并通过田间试验对该墒情采集系统在时空上的数据进行了实测验证。结果表明:墒情采集系统静态功耗220μA左右,在不充电、采集时间间隔30 min、各土层传感器续航能力不低于30 d时可实现3 km稳定通讯,表明该墒情采集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墒情数据准确可靠,能够实现长时间序列下的持续观测。本研究为开发与优化基于云原生技术的大田土壤墒情采集系统提供了借鉴,并为实现智能灌溉施肥决策提供了技术保障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RA 土壤水分 土壤盐分 监测装置 低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下栗钙土田土壤水分浸润与释水特征
8
作者 韩云杰 宋晋辉 +3 位作者 张立峰 高伏龙 卢海涛 张继宗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5,136,共9页
为明确冀西北地区滴灌条件下栗钙土农田土壤水分的运移特征与对作物生产的有效性。本试验在中壤质和砂壤质栗钙土田分别设置5、10、15、20和25 mm滴灌量处理,监测不同滴灌量下土壤湿润体形态特征、分析土体可供作物利用的释水量。结果表... 为明确冀西北地区滴灌条件下栗钙土农田土壤水分的运移特征与对作物生产的有效性。本试验在中壤质和砂壤质栗钙土田分别设置5、10、15、20和25 mm滴灌量处理,监测不同滴灌量下土壤湿润体形态特征、分析土体可供作物利用的释水量。结果表明:两种栗钙土下滴灌水分均呈现以滴灌点为中心,径向与纵向递减的双向非均匀分布特征。在较低滴灌量下土体湿润剖面呈“半球状”;中壤质栗钙土田超过15 mm后,湿润剖面呈“水盂状”;砂壤质栗钙土田在较低滴灌量时就以“水盂状”润湿土壤。对湿润体水分空间分布与可供水数量的模拟分析,明确了不同滴灌量下,表征“水盂状”湿润体相对含水率加权平均值的位点,以及期望相对含水量下限时,一定土层厚度的释水量。研究结果可为冀西北地区依水调根、促进根-水耦合,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的技术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量 栗钙土 湿润体特征 水分空间分布 释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平原土体厚度和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
9
作者 黄艳平 罗贵文 +2 位作者 高林海 付金霞 李志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8,共11页
[目的]研究东北平原土体厚度和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为黑土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提供重要理论参考。[方法]基于2010—2018年90 m分辨率土体厚度数据和1 km分辨率0—100 cm深土壤分层水分数据,利用GIS技术分析了东北平原土体厚度和... [目的]研究东北平原土体厚度和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为黑土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提供重要理论参考。[方法]基于2010—2018年90 m分辨率土体厚度数据和1 km分辨率0—100 cm深土壤分层水分数据,利用GIS技术分析了东北平原土体厚度和土壤水分在主要环境因素(气候带、地形地貌、土壤质地)下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土体厚度松嫩平原(平均144 cm)>辽河平原(平均113 cm)>三江平原(平均103 cm),土壤水分三江平原(均值31.1%)>松嫩平原(均值29.3%)>辽河平原(均值24.9%)。土壤表层0—20 cm水分含量较高。当土体厚度<60 cm时,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大呈减小趋势;而土体厚度>60 cm时,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大呈先减小再增大趋势。(2)土体厚度在中温带半湿润地区最厚,在中温带半干旱地区最薄。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区土体厚度最大。土体厚度与高程、坡度总体呈负相关,300 m高程以下、坡度5°以下(特别是2°以下)土体较厚,但辽河平原在高程400~600 m出现增厚现象。(3)土壤水分在中温带湿润地区含量最大,在中温带半干旱地区含量最小。辽河平原土壤水分随高程增加呈缓慢减小—增大—减小趋势,松嫩、三江平原则总体呈缓慢增大趋势。辽河、松嫩平原土壤水分随坡度增大总体呈缓慢增大趋势,三江平原则变化较稳定。砂黏土、黏壤的水分含量较高,砂土、砂壤、粉壤的水分含量较低。[结论]东北平原土体厚度和土壤水分受气候、地形和土壤质地等因素影响显著,三江、松嫩、辽河平原间呈现明显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平原 土体厚度 土壤水分 环境因素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土陡坡滴灌土壤水分运移模拟试验研究
10
作者 薛子钊 张晓超 +2 位作者 吴婧云 王志昊 马理辉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3-79,89,共8页
渣场高陡边坡生态修复后续的科学养护成为生产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指导重构土陡坡滴灌系统设计与应用,通过室内土箱试验模拟了重构土陡坡滴灌下土壤水分运移过程,研究了不同坡度(15°、30°、45°)、滴头流量(1、1.... 渣场高陡边坡生态修复后续的科学养护成为生产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了指导重构土陡坡滴灌系统设计与应用,通过室内土箱试验模拟了重构土陡坡滴灌下土壤水分运移过程,研究了不同坡度(15°、30°、45°)、滴头流量(1、1.5、2 L/h)、灌水量(3、5、7 L)下湿润锋运移与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坡度增大时,顺坡方向湿润锋运移距离(R_(+))与滴头下入渗深度(H)及最大入渗深度(H_(max))越大,而逆坡方向(R_(-))、横坡(R)与横坡方向最大湿润锋运移距离(R_(max))越小;滴头流量越大,R_(+)越大,R_(-)、R、R_(max)、H、H_(max)越小。R_(+)、R_(-)、R、R_(max)、H、H_(max)都与灌水时间(灌水量)呈现显著的(R^(2)>0.95)幂函数关系。灌水结束时,湿润体内土壤含水率随着距滴头距离增加而减小;同深度层距滴头距离相同的点,顺坡方向点的含水率要高于逆坡方向;在逆坡与横坡方向剖面中,含水率随坡度与滴头流量的增大而减小;顺坡方向剖面不同深度层土壤含水率对坡度与滴头流量的响应存在差异,坡度与滴头流量越大,0、5 cm层的平均含水率越高,坡度与滴头流量越小,10、15 cm层的平均含水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坡度 重构土 湿润锋 水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残塬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特征
11
作者 王丽平 赵炯昌 +3 位作者 朱洪盛 池金洺 王子涵 于洋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4-792,共9页
【目的】植被恢复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主要举措,水分是该地区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开展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分动态研究,旨在为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管理策略。【方法】在2023年生长季(5—9月)... 【目的】植被恢复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主要举措,水分是该地区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开展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分动态研究,旨在为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管理策略。【方法】在2023年生长季(5—9月),以地处黄土残塬沟壑区的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乔木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灌木林(黄刺玫Rosa xanthina)、草地(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果园(苹果Malus pumila)、农田(玉米Zea mays)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60、60~80、80~100、100~120、120~140、140~160、160~180 cm)土壤水分进行系统的定位监测。基于野外实测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层深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使用最优分割法划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垂直层次。【结果】生长季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与降水变化趋势一致。各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农田(21.06%)、灌木林(17.88%)、草地(15.17%)、果园(15.02%)、乔木林(13.29%)。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将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层水分垂直层次划分为强变异层、中等变异层以及弱变异层。草地和乔木林地的垂直层次一致,强变异层为0~10 cm土层,中等变异层为10~100 cm土层,弱变异层为100~180 cm土层。灌木林强变异层以及中等变异层为0~140 cm土层,深度范围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果园强变异层以及中等变异层为0~80 cm土层,深度范围低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农田土壤水分垂直变异不同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100~180 cm土层变异性最强,中等变异层为0~20 cm土层,弱变异层为20~100 cm土层。【结论】土壤水分动态受降水、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工程措施综合影响。在开展植被恢复时,应重点关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土地利用类型 垂直分布 蔡家川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塬苹果园集雨保墒措施对土壤水分、根系及降雨利用的影响
12
作者 倪文乐 雷舒晨 +5 位作者 郝爱妮 封嘉成 卢帅宇 赵西宁 邹养军 宋小林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4-312,共9页
[目的]渭北旱塬为典型的雨养农业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果树关键生育期水分供应不足,为探讨苹果园降水集蓄促渗保墒增碳措施对渭北旱塬区降水资源的利用效果。[方法]以苹果生产园区常规有机覆盖管理为对照(CK),探讨果园降水集蓄促渗保墒... [目的]渭北旱塬为典型的雨养农业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果树关键生育期水分供应不足,为探讨苹果园降水集蓄促渗保墒增碳措施对渭北旱塬区降水资源的利用效果。[方法]以苹果生产园区常规有机覆盖管理为对照(CK),探讨果园降水集蓄促渗保墒增碳方法(rain collection and infiltration carburizing technology,RCIC)对苹果园土壤水分及其亏缺状态、苹果树根系生长、光合特征、苹果产量与降雨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 RCIC系统通过“表层截留-深层渗透”机制显著促进土壤水分向深层渗透,有效入渗深度达80 cm,最大水分利用层由CK的20~40 cm下移至40~60 cm,2021年、2022年20~80 cm土层平均蓄水量较对照(CK)分别提升14.71%和8.57%(p<0.01);在2022年干旱期,RCIC使40~80 cm土层储水亏缺度(WD)降低3.09%,突破传统灌溉模式下果园土壤表层补水的空间限制;技术实施后,0~100 cm土层苹果树细根根长密度增加21.3%~25.8%,叶片光合水分利用效率(WUE)提升24.01%~80.49%(p<0.01),2021—2022年苹果产量与降雨利用效率(RUE)较CK显著提高14.1%~16.64%(p<0.05)。[结论] RCIC技术可实现雨季苹果园树行内降水汇聚-蓄积-浅层入渗-深层入渗-再分配,补偿深层土壤水分,促进根系延伸;进一步提高苹果叶片净光合速率、降雨利用效率与产量。研究结果可为降水资源与灌溉水资源协同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 矮化密植苹果园 土壤水分 根系分布 降雨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包气带土壤含水率分布定量刻画及其模拟
13
作者 王铭森 邓斌 +3 位作者 张晚祺 孙志坚 刘延锋 张林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6-308,共13页
包气带作为连接植被与地下水的重要纽带,其岩性结构是影响地下水生态功能的主要因子之一,而包气带结构中的弱透水夹层对来自地面的入渗水流具有延迟滞后、局部蓄水作用(上层滞水),尽管该部分水量很小,但对于极端干旱区植被生态的维持具... 包气带作为连接植被与地下水的重要纽带,其岩性结构是影响地下水生态功能的主要因子之一,而包气带结构中的弱透水夹层对来自地面的入渗水流具有延迟滞后、局部蓄水作用(上层滞水),尽管该部分水量很小,但对于极端干旱区植被生态的维持具有一定供水意义。为了探究包气带岩性结构如何影响土壤含水率分布,设计了均质土柱(O)、单薄夹层土柱(A)、单厚夹层土柱(B)以及双夹层土柱(C)4个土柱,开展了室内层状非均质土柱释水实验和入渗实验;依据物理实验开展了变饱和水流数值模拟。实验过程中,粉土夹层结构导致水分在夹层内部和夹层上下界面处滞留,形成了水分聚集区;相较于O柱,A柱、B柱和C柱释水过程持续时长分别增加了290,500,780 h,持水量分别增加了6.20,7.90,7.83 cm;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修正后的van Genuchten模型能更好地模拟层状土含水率剖面。细粒土夹层对入渗水下移特征会产生明显阻滞效应,水分主要滞留在夹层内部和夹层上下界面处,夹层厚度增大、层数增多会导致夹层内和夹层界面处均滞留更多水分,通过引入虚拟变量和毛细高度修正van Genuchten模型,并将其对应的相对渗透率方程分为三段式,可有效提升层状土壤含水率剖面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非均质 土壤含水率分布 数值模拟 定量刻画 土柱释水实验和入渗实验 粉土夹层 包气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卡拉麦里山保护区土壤黏粒与含水量的关系及其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14
作者 彭黄叶 孙刚 +4 位作者 王旭 谢立杰 严彩玉 罗玲吕 韩炜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4-672,共9页
以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红砂群落和梭梭群落为研究对象,定期在植物生长季节对固定样方进行土壤和植物调查,分析0~100 cm土层中土壤黏粒含量、水分含量及地表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理化性... 以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红砂群落和梭梭群落为研究对象,定期在植物生长季节对固定样方进行土壤和植物调查,分析0~100 cm土层中土壤黏粒含量、水分含量及地表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多样性显著不同。红砂群落下的土壤黏粒含量与分形维数在各土层均高于梭梭群落,其中红砂群落下两个指标的最大值均位于40~60 cm土层,分别为3.40%和2.73,而梭梭群落下两个指标的最大值均位于0~20 cm表层,分别为2.22%和2.69。红砂群落下的土壤黏粒含量和含水量重心位于较浅土层,平均深度分别为28.7 cm和34.5 cm,而梭梭群落下平均深度分别为29.8 cm和36.0 cm。红砂群落下的土壤含水量普遍较高,尤其在干旱季节能有效保持水分,有利于早春浅根性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红砂群落因较优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具备更好的植被状况,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科属种数量均高于梭梭群落,分别为12科17属20种和8科10属13种。土壤黏粒含量和水分含量与植物多样性之间呈正相关,说明土壤黏粒含量和含水量不仅是评价土壤质地和水分状况的关键指标,同时也是植物多样性评价的重要参考,为卡拉麦里山区域的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黏粒含量 土壤含水量 植物多样性 分布重心 分形维数 卡拉麦里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黄土含水率光纤被动感测技术研究
15
作者 郭旭辉 朱鸿鹄 +3 位作者 吴冰 高宇新 胡乐乐 曹鼎峰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3-664,共12页
土体含水率时空分布的精准监测对于岩土工程监测、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被动分布式温度传感(passive distributed temperature sensing,简称PDTS)技术在监测土体含水率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引入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法,定量分析辐... 土体含水率时空分布的精准监测对于岩土工程监测、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被动分布式温度传感(passive distributed temperature sensing,简称PDTS)技术在监测土体含水率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引入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法,定量分析辐射、气温、升温速率、土体温度、含盐量与含水率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误差反向传播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twork,简称BP神经网络),建立了一个考虑水-热-盐综合作用的土体含水率被动感测模型,用以替代传统PDTS技术中复杂的数值迭代算法。此模型不仅扩展了PDTS技术的应用范围,还大幅提高了含水率预测的精度。在黄土高原开展了长期观测,利用原位观测数据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含水率与其含盐量、温度之间的极强正相关关系可以实现深度上的互补,输入变量与含水率在2 m深度内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模型可对黄土含水率进行精确预测,其均方根误差低于0.0068 m^(3)·m^(-3);模型误差主要来源于降雨及土体冻融效应,且整体上呈现出冬季小、夏季大的特征。研究内容为将PDTS技术应用于土体含水率监测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并揭示了黄土水盐运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分布式温度传感(PDTS) 人工神经网络 含水率 水热盐运移 光纤布拉格光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及其配施对黄灌区盐碱土壤团聚体结构、持水及收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玮 尹广生 +3 位作者 陈冲 彭钰梅 商建英 王祥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6,共10页
为探究秸秆及其配施有机物料对黄河南岸灌区盐碱土壤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玉米秸秆还田处理设置了对照(CK)、3%玉米秸秆(W1)、2%玉米秸秆配施1%牛粪(W2)、2%玉米秸秆配施1%生物炭(W3)四个有机物料组合处理,于温室大棚土壤培养后,测定... 为探究秸秆及其配施有机物料对黄河南岸灌区盐碱土壤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基于玉米秸秆还田处理设置了对照(CK)、3%玉米秸秆(W1)、2%玉米秸秆配施1%牛粪(W2)、2%玉米秸秆配施1%生物炭(W3)四个有机物料组合处理,于温室大棚土壤培养后,测定不同物料组合下盐碱土壤的团聚体特性、水分特征曲线及收缩曲线,对比分析不同物料组合对盐碱土壤持水特性及结构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物料组合均增加了土壤全氮、全碳和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9.09%~27.27%、21.10%~35.64%、25.54%~64.64%,土壤>0.25 mm团聚体数量和团聚体的水稳定性均明显提高,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WR_(0.25))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增幅分别达到50.00%~57.69%、64.86%~105.41%,但不同组合处理表现出显著差异性,其中W1处理提高盐碱土壤团聚体数量和稳定性效果最好,增幅分别为57.69%、105.41%。不同物料组合增强了盐碱土壤持水性,不同处理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低吸力段和中吸力段,当土壤水吸力<100 cm时,各处理体积含水率大小依次为W1>W2>W3>CK,而当100 cm<土壤水吸力<260 cm时,各处理含水率表现为W1>W3>W2>CK。不同物料组合也改变了土壤孔隙分布状况,其中W1处理和W2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小孔隙和中等孔隙的体积占比,小孔隙体积占比较CK分别增加24.97%、20.22%,中等孔隙体积占比较CK分别增加11.43%、23.32%;而W3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30μm孔隙体积占比,较CK下降49.55%。通过比较分析Kim、Peng、Three-line和ModGG模型对盐碱土收缩过程的适应性发现,Peng和ModGG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离心条件下盐碱土壤的收缩曲线,拟合系数R^(2)均大于0.98,RMSE均小于0.012。基于ModGG模型分析后发现,不同有机物料组合提高了盐碱土壤收缩过程中结构收缩段的比例,增大了土壤孔隙体积;不同处理间土壤孔隙结构的力稳定性具有差异,其中W3处理的收缩率较CK降低19.11%,抗压实能力增强,W1处理和W2处理的收缩率较CK增大7.32%、9.76%,抗压实能力减弱。研究表明,土壤离心收缩过程中,结构收缩段的变化与土壤饱和含水率以及团聚体结构的水稳定性有关,而土壤体积的收缩情况与土壤>30μm孔隙体积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土 玉米秸秆 牛粪 生物炭 有机物料 配施 收缩特征曲线 水分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方式下枣树测墒点布设位置研究
17
作者 李侨 张华东 +1 位作者 殷彩云 孙三民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67-75,共9页
土壤墒情是灌溉决策的前提,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观测了滴头附近4个不同采样点0~100 cm深度内土壤含水率的分布,采用R聚类分析、经典统计学t检验和地统计学方法确定了枣树在砂壤土中最佳测墒点布设位置。结果表明在不同灌溉量条件下,以滴... 土壤墒情是灌溉决策的前提,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观测了滴头附近4个不同采样点0~100 cm深度内土壤含水率的分布,采用R聚类分析、经典统计学t检验和地统计学方法确定了枣树在砂壤土中最佳测墒点布设位置。结果表明在不同灌溉量条件下,以滴头为中心坐标(0 cm,0 cm),不同深度处测定的土壤含水率给予位置坐标,其水平方向上监测点的布设不宜超过30 cm,根据地统计学克里金插值法确定T1处理最佳测墒点坐标为(25 cm,40 cm),其相对平均误差为0.69%;T2处理最佳测墒点坐标为(3 cm,73 cm),其相对平均误差为0.16%。最佳测墒点的确定其准确性和适用性较好,为枣田土壤水分传感器布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墒情 监测点位置 显著性检验 枣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环渤海旱碱区玉米秸秆条带还田-冬小麦条带种植技术的田间效应
18
作者 刘毅 王金涛 巨兆强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40-45,共6页
为了探索河北省环渤海旱碱地区小麦增产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技术模式,以常规种植技术为对照(CK),研究了玉米秸秆条带还田-冬小麦条带种植技术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田间效应,以及小麦生长过程中土壤水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条带种植的小麦... 为了探索河北省环渤海旱碱地区小麦增产和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技术模式,以常规种植技术为对照(CK),研究了玉米秸秆条带还田-冬小麦条带种植技术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田间效应,以及小麦生长过程中土壤水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条带种植的小麦株高显著>CK,穗长和穗粒数分别增加了0~9.6%和5.4%~21.3%,地上生物量和产量分别提高了0.1%~18.4%和9.6%~25.0%;孕穗期净光合速率提高幅度可达27.0%;0~40cm土层含水量增加了2.1%~29.0%,水分利用率提高。玉米秸秆条带还田-冬小麦条带种植技术既能提升干旱盐碱区粮食增产能力,又能达到合理利用秸秆资源的目的,可为盐碱障碍耕地的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盐碱区 秸秆条带还田 土壤含水量 冬小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南岸土壤盐渍化与养分特征
19
作者 姜冰 马健 +3 位作者 张德明 李明波 刘阳 范海滨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7-194,共8页
为研究土壤盐渍化水平对土壤养分指标的影响,以莱州湾南岸为研究区域,通过系统采样测试,获得了212件表层土壤样品的全盐量、pH、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等各项指标数据,结合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为研究土壤盐渍化水平对土壤养分指标的影响,以莱州湾南岸为研究区域,通过系统采样测试,获得了212件表层土壤样品的全盐量、pH、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等各项指标数据,结合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土壤盐渍化对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盐量均值为0.84%,空间变异性强,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土壤pH均值为8.28,主要为碱性土壤。土壤全氮、有机质均值分别为0.52、9.8 g/kg,处于缺乏等级;全磷、全钾均值分别为0.64、17.1 g/kg,处于中等等级。土壤养分综合等级以四等为主,样本数占比64.15%。土壤养分各指标含量互呈显著正相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土壤养分指标与全盐量均呈显著负相关,除全钾外均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滨海盐土的养分指标最低。本研究结果可为地区性的土壤改良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南岸 土壤盐渍化 土壤养分 地统计学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播湿出”对不同盐碱化土壤水盐分布、养分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焦润兴 卜东升 +3 位作者 邵延慧 张涛 陈玲 张冬冬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2-583,共12页
【目的】探究“干播湿出”对不同盐碱化土壤水盐分布、养分及棉花产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轻度、中度、重度3种不同盐碱程度的棉田,在滴出苗水30 d内动态监测种孔、宽行和膜间不同位置水盐变化,在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分析对棉花生长指标... 【目的】探究“干播湿出”对不同盐碱化土壤水盐分布、养分及棉花产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轻度、中度、重度3种不同盐碱程度的棉田,在滴出苗水30 d内动态监测种孔、宽行和膜间不同位置水盐变化,在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分析对棉花生长指标、土壤养分、盐分、pH值含量等指标及产量变化。【结果】土壤体积含水率、种孔土壤电导率及土壤含盐量整体趋势为重度>中度>轻度棉田,0~20 cm土层轻度、中度和重度棉田膜间土壤含盐量总体大于种孔与宽行;轻度和中度棉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0~20 cm>20~40 cm,重度棉田种孔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呈相反趋势;重度棉田土壤pH值基本处于8以下,轻度棉田在8以上;轻度棉田出苗率最高为83.4%,较轻度(常规)、中度及重度棉田分别增加4.51%、5.44%和6.59%;籽棉产量中度棉田最高为513.5 kg/667m^(2),较轻度、轻度(常规)及重度棉田分别提高了0.51%、37.0%和15.0%。【结论】不同盐碱程度棉田出苗率差别不明显,但土壤体积含水率过高不利于棉花出苗,中度棉田籽棉产量最高,土壤盐分在4 g/kg以下对种子萌发和棉苗生长影响不大,但含盐量超过6 g/kg以上会影响籽棉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播湿出 不同盐碱土壤 水盐分布 土壤养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