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uccessful case of hydrocarbon dew point analysis during mixing of natural gases in transmission pipeline
1
作者 王玮 段纪淼 +4 位作者 李明 信鹏 史博会 张文伟 宫敬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9期2454-2458,共5页
The occurrence of liquid condensation in natural gas accounts for new challenges during the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transmission networks,where condensation would lead to higher pressure drops,lower line capacity and... The occurrence of liquid condensation in natural gas accounts for new challenges during the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transmission networks,where condensation would lead to higher pressure drops,lower line capacity and may cause safety problem.A successful case of hydrocarbon dew point(HCDP)analysis is demonstrated during the mixing of natural gases in the transmission pipeline.Methods used to predict the HCDP are combined with equations of state(EOS)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6+heavy components.Predictions are compared with measured HCDP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mixed gases at a wide range of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scopes.Software named"PipeGasAnalysis"is developed and helps to systematic analyze the condensation problem,which will provide the guidance for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the net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gas mixing proportion phase behaviour hydrocarbon dew point liquid condens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式上行管内正四面体颗粒群的运动分布特性
2
作者 彭德其 周靖强 +5 位作者 冯源 黄治中 谭卓伟 唐明成 彭建国 陈莹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138,共9页
液固两相流技术广泛应用于换热器的强化传热设计,其关键在于引导低体积分数颗粒运动至壁面以扰动并破坏附近的热边界层,进而实现强化传热效果。颗粒的运动行为是深入解析传热强化机理的关键因素,其中非球形颗粒因其形状的各向异性而具... 液固两相流技术广泛应用于换热器的强化传热设计,其关键在于引导低体积分数颗粒运动至壁面以扰动并破坏附近的热边界层,进而实现强化传热效果。颗粒的运动行为是深入解析传热强化机理的关键因素,其中非球形颗粒因其形状的各向异性而具有更佳的扰动效果以及更为复杂的运动行为。该文以正四面体颗粒群为研究对象,为分析其在立式上行管内液固两相流中的运动分布规律,基于CFD-DEM(计算流体动力学−离散单元模型)耦合方法模拟研究颗粒进口体积分数(1%、2%、3%、4%、5%)和液相进口流速(1.0、1.2、1.5、1.8、2.0 m/s)对管内颗粒群平均速度和颗粒群相对体积分数分布的影响,并通过PIV(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实验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研究参数范围内,颗粒群平均速度沿轴向波动,波动幅度随进口流速的增大而加剧,沿径向由中心至管壁递减,分布随流体轴向的充分发展而越发集中;颗粒群相对体积分数沿径向遵循管中心区域和近壁面较高、过渡区域较低的双峰规律;颗粒进口体积分数为1%、液相进口流速为2.0 m/s时,管壁附近的颗粒体积分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两相流 正四面体颗粒 运动特性 速度分布 体积分数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渭河主要排污口常见抗生素监测与生态风险研究
3
作者 张秦铭 姜显智 +4 位作者 张淳 张莹 吴卫东 白璐 孟令杰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20-1630,共11页
建立了检测污水中常见抗生素的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通过运用同位素内标法,实现了7类42种常见抗生素的自动化处理与定量检测,线性范围为1~500 ng/L,相关系数(r^(2))大于0.97。采用所建方法对渭河流域咸阳至西安段进行... 建立了检测污水中常见抗生素的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通过运用同位素内标法,实现了7类42种常见抗生素的自动化处理与定量检测,线性范围为1~500 ng/L,相关系数(r^(2))大于0.97。采用所建方法对渭河流域咸阳至西安段进行了深入调查。按照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不同时段,对24个关键排污口处的42种抗生素进行了监测与风险评估,发现该河段水体中普遍检出42种抗生素,各水期的总质量浓度为5110.3~21378.1 ng/L,其中,1月(枯水期)浓度最高,5月(平水期)次之,9月(丰水期)则最低。克拉霉素、氧氟沙星、磺胺甲唑不仅检出频次高,且浓度较高,成为该区域的主要抗生素污染源。通过风险商值法评估发现,氧氟沙星、罗红霉素、磺胺甲唑在多个监测点达到高生态风险等级,需引起高度重视。该研究不仅为地表水及污水中抗生素的监测提供了一种高灵敏度、高效率的检测技术,更为深入了解渭河流域关中段的抗生素污染现状,以及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 关中地区 抗生素 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SPE/LC-MS/MS) 时空分布 生态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产水气井井下节流携液机理及预测新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谢川 戚志林 +2 位作者 严文德 黄小亮 Fanhua(Bill)Zeng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致密砂岩气是目前中国开发规模最大的非常规天然气,其普遍采用井下节流工艺进行生产,但目前尚未认清产水后井下节流器对井筒携液的影响规律,导致气井积液加速,气井生命周期骤减,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单井天然气估算最终采收率(EUR)的提升。... 致密砂岩气是目前中国开发规模最大的非常规天然气,其普遍采用井下节流工艺进行生产,但目前尚未认清产水后井下节流器对井筒携液的影响规律,导致气井积液加速,气井生命周期骤减,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单井天然气估算最终采收率(EUR)的提升。为此,以国内典型致密砂岩产水气井为研究对象,基于气液两相井下节流可视化实验,分析了节流器上、下游气液两相流动和分布特征,揭示了井下节流气井携液机理,提出了节流器影响下的液滴夹带率计算新方法,最后建立了井下节流气井携液临界气流速预测机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井下节流器下游管段中液膜反转是气井积液的起始点,当上游为搅动流时,节流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下游压力的波动,对维持气井稳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2)井下节流器下游额外液滴夹带率与面积比(嘴径/管径)成反比,临界携液流速随面积比的减小呈现线性递减特征;(3)建立的新模型预测精度(Erms=8.4,R2=0.94)远高于Wallis、Luo和Belfroid等模型经过现场35口实际井验证,积液误判率仅为8.6%。结论认为,建立的携液临界气流速新模型可以对井下节流的致密砂岩产水气井积液初始条件进行准确预测,并为排水采气工艺的介入时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诊断气井积液状况、维持气井稳定生产、延长气井生命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井下节流 流动特征 气液分布 液滴夹带 临界携液气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流量工况下熔盐泵内固液两相流流动特性研究
5
作者 靳卫华 李志鹏 +3 位作者 张建斌 秦武 王晓钧 陈凤官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94-1300,共7页
针对熔盐泵输送高温介质,且在介质熔点附近工作时,固体颗粒的析出对泵性能产生影响的问题,探究了不同流量工况下,熔盐泵内输送固-液两相流体的流动特性。首先,结合熔盐泵的主要结构参数,针对熔盐泵流道内的流体区域建立了几何模型,并对... 针对熔盐泵输送高温介质,且在介质熔点附近工作时,固体颗粒的析出对泵性能产生影响的问题,探究了不同流量工况下,熔盐泵内输送固-液两相流体的流动特性。首先,结合熔盐泵的主要结构参数,针对熔盐泵流道内的流体区域建立了几何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网格划分(由于熔盐泵蜗舌位置结构较为复杂,对此处网格进行了加密处理);然后,建立了流体流动数学模型,引入了控制方程、固体颗粒运动方程和湍流模型,设置了边界条件和介质属性,并进行了数值计算;最后,搭建了熔盐泵实验平台,按熔盐泵实验工艺流程进行了实验,并将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流量的改变仅对泵内的静压力数值大小造成影响,不同流量工况下泵内压力分布趋势相似,即叶轮内压力由入口沿着叶轮流道到出口不断增大,蜗壳内的压力明显高于叶轮内的压力;小流量工况下,在靠近蜗壳出口的叶轮流道内存在较多低速液体回流及漩涡,固体颗粒呈高速流动,且不能均匀分布。该研究结果对于预防熔盐泵的磨损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泵磨损 泵的性能 变流量 固液两相 回流 泵内静压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两相条件下叶片开孔对电潜泵性能和内部流场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通 王健 +2 位作者 施卫东 韩勇 周岭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8-555,共8页
为了研究电潜泵内部流动机理,从而改善高含气工况下电潜泵的气液混输性能,文中基于欧拉-欧拉非均相流模型,对不同入口含气率工况下叶片开孔前后的气液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探究了气液两相流条件下叶片开孔对电潜泵性能和内... 为了研究电潜泵内部流动机理,从而改善高含气工况下电潜泵的气液混输性能,文中基于欧拉-欧拉非均相流模型,对不同入口含气率工况下叶片开孔前后的气液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探究了气液两相流条件下叶片开孔对电潜泵性能和内部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纯水工况以及低含气率、小流量工况下,叶片开孔会降低电潜泵性能;但是叶片开孔可以改善电潜泵在大流量下的气液混输性能.叶片开孔后会改变叶轮内部压力分布,使电潜泵叶轮内部平均压力升高,进而改善叶轮内部流态.叶片开孔后会冲散气相聚集,使气体分布更加均匀,叶轮流道内涡核分布明显减少,减少了能量耗散.该研究为改善电潜泵气液混输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潜泵 叶片开孔 气液两相流 数值模拟 涡核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频分析与复杂网络的气液两相流流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立峰 武传宝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12-1519,共8页
提出一种基于时频变换与复杂网络相结合的垂直管道气液两相流流动特性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数字化电阻层析成像系统采集的测量数据,通过Choi-Williams分布(CWD)、自适应最优核(AOK)以及平滑伪Wigner-Ville分布(SPWVD)三种方法对预处理... 提出一种基于时频变换与复杂网络相结合的垂直管道气液两相流流动特性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数字化电阻层析成像系统采集的测量数据,通过Choi-Williams分布(CWD)、自适应最优核(AOK)以及平滑伪Wigner-Ville分布(SPWVD)三种方法对预处理后的一维时间序列进行时频分析,进而从时频平面中提取能量序列。分别对原始时间序列和三类能量序列使用有限穿越可视图方法构建复杂网络。最终使用平均集聚系数、平均度以及全局效率3个网络指标来表征从泡状流到段塞流的演变。结果表明,由原始序列构建的复杂网络,3个网络指标规律性较差;AOK与SPWVD所对应的平均集聚系数与全局效率仅在部分工况下具有规律性;而CWD所对应的3个网络指标均呈现较好的规律,能够更有效地揭示气液两相流复杂的流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计量 气液两相流 流动特性 时频分析 复杂网络 Choi-Williams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砂土中DNAPL污染物迁移过程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7
8
作者 肖鹏 刘汉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6-395,共10页
基于物理砂箱实验所获参数,运用数值模拟Petrasim程序模拟DNAPL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过程,探究DNAPL在重力和毛细力共同作用下的迁移行为与迁移路径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⑴DNAPL污染物入渗前期主要受重力影响呈“液滴”状垂... 基于物理砂箱实验所获参数,运用数值模拟Petrasim程序模拟DNAPL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过程,探究DNAPL在重力和毛细力共同作用下的迁移行为与迁移路径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⑴DNAPL污染物入渗前期主要受重力影响呈“液滴”状垂向扩散,在垂向扩散至底部不透水层后,DNAPL在毛细力驱动下开始横向再分布扩散,最后在底部形成长期的“池状”污染源区;⑵通过对比验证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其垂向扩散相对误差范围为-2.96%~5.95%.横向扩散的相对误差范围为0.04%~23.41%.平面污染面积相对误差范围为0.03%~19.39%.表征横向扩散、垂向扩散与污染面积模拟值与实验值差异性的拟合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827、0.9919、0.9832,模拟结果与实验值接近,模拟效果良好.结果说明了数值模拟Petrasim程序预测饱和多孔介质中DNAPL迁移行为和污染分布范围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在野外环境中DNAPL泄露污染的污染范围评估与迁移行为预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非水相液体 污染物分布 数值模拟 饱和砂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粒粒径对高比转速离心泵非定常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欧铭 宋文武 +1 位作者 由丽华 杨敏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82-2291,共10页
在离心泵实际运行环境中,固液两相流中存在的沙颗粒会直接影响离心泵运行的效率及稳定性,因此,以一比转速ns=157的离心泵为例,对不同粒径沙粒在泵中的运动特性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首先,采用CFturbo及UG等软件对离心泵进行了三维建模及... 在离心泵实际运行环境中,固液两相流中存在的沙颗粒会直接影响离心泵运行的效率及稳定性,因此,以一比转速ns=157的离心泵为例,对不同粒径沙粒在泵中的运动特性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首先,采用CFturbo及UG等软件对离心泵进行了三维建模及优化处理,使用ICEM软件对模型进行了全流域网格划分,使其达到了计算精度要求;然后,利用ANSYS商业软件进行了计算前处理,再结合Mixture多相流模型与Finnie磨损模型设计了五种不同沙粒粒径,并对其进行了全流道仿真模拟;最后,根据仿真计算结果分析了不同粒径沙粒在泵流道中的运动分布、磨损情况及其对泵的瞬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粒径为0.04 mm~0.2 mm范围内,沙粒直径每增大0.04 mm,泵扬程降低1.3%左右,效率降低0.6%~1.5%;沙粒主要聚集在叶片吸力面外侧尾缘处、泵前盖板、蜗壳隔舌处,且其浓度与沙粒粒径大小呈正比关系;沙粒粒径每增加一个梯度,其在吸力面分布面积将增加约5%,最高占叶片面积约35%;由于结构差异,在蜗壳流道内,低直径沙粒更容易悬浮在流道中造成聚集,在叶轮流道中较大直径的沙粒会由于摩擦力而聚集;以粒径0.08 mm为界,小直径沙粒引起的压力脉动幅值与径向力增长的速率均小于大直径沙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固液两相流 沙粒运动分布 磨损状况 运动特性 Mixture多相流模型 Finnie磨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不同品种柑橘果实不同部位中3种柠檬苦素类似物的含量 被引量:1
10
作者 秦芸桦 钟世欢 +5 位作者 陈青俊 王京 王岳 叶佳明 陈云义 孙崇德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79,共9页
提出了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4个品种柑橘果实的4个部位(油胞层、白皮层、囊衣、果肉)中柠檬苦素、诺米林、黄柏酮含量的方法。取5.0 g均质后的样品,加入5 mL水,涡旋混匀后加入20 mL体积比5∶5的丙酮-乙腈混合溶液,... 提出了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4个品种柑橘果实的4个部位(油胞层、白皮层、囊衣、果肉)中柠檬苦素、诺米林、黄柏酮含量的方法。取5.0 g均质后的样品,加入5 mL水,涡旋混匀后加入20 mL体积比5∶5的丙酮-乙腈混合溶液,混匀后超声提取10 min,离心5 min。用3 mL水活化2 g EMR-Lipid吸附剂,加至上清液中,涡旋30 s,加入5 g质量比1∶4的氯化钠-硫酸镁混合物和15 mg石墨化碳黑,迅速摇匀后离心1 min。吸取全部上清液,于40℃氮吹至近干,残渣用10.0 mL体积比9∶1的0.1%(体积分数,下同)甲酸溶液和乙腈的混合溶液复溶,过0.22μm滤膜,滤液按照优化的仪器工作条件测定。进行色谱分析时,以CAPCELL PAK ADME HR色谱柱作固定相,以不同体积比的0.1%甲酸溶液和乙腈的混合溶液作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分离;进行质谱分析时,以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ESI+)和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结果显示:3种柠檬苦素类似物的质量浓度在0.10~10.0 mg·L^(-1)内和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均为0.01 mg·kg^(-1);按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83.1%~90.5%,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2.6%~5.6%;方法用于30个实际样品的分析,柠檬苦素类似物在不同品种柑橘果实及其不同部位中的含量分布差异显著,柚类品种中柠檬苦素类似物总测定值较高且主要分布在囊衣部位,其他品种主要分布在白皮层和油包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固相萃取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柠檬苦素类似物 分布 柑橘果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雷诺数下洗涤冷却管内垂直环状降膜流动传热
11
作者 王亮 王亦飞 +3 位作者 黄悬悬 李婷婷 曾杰 于广锁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403,共10页
为了研究高雷诺数(R_(e)=1.81×10^(4)~4.23×10^(4))下洗涤冷却管内降液膜的传热特性与机理,对管内液膜厚度分布与传热过程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槽缝宽度与液膜Re越大,液膜越厚;液相出口温度随壁面温度而上升,最大传热... 为了研究高雷诺数(R_(e)=1.81×10^(4)~4.23×10^(4))下洗涤冷却管内降液膜的传热特性与机理,对管内液膜厚度分布与传热过程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槽缝宽度与液膜Re越大,液膜越厚;液相出口温度随壁面温度而上升,最大传热系数约为3.7×10^(3)W·(m^(2)·K)^(-1);传热系数随进口温度上升而下降,最大传热系数约为8.3×10^(3)·W(m^(2)·K)^(-1);液膜Re的增加使传热系数上升,最大传热系数约为9.4×10^(3)W·(m^(2)·K)^(-1);表征传热系数h+与液膜Re近似于正比例关系;通过研究气液两相传热发现,传热过程在液膜入口段0~0.1 m处最剧烈;传热系数随气相温度上升而先升高后降低,最大传热系数约为899 W×(m^(2)·K)^(-1);计算数据与试验关联式的最小误差约在10%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降膜 高雷诺数 液膜分布 对流传热 气液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BDT的气液两相流相分布测量模型 被引量:2
12
作者 曾思睿 孔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0-807,共8页
双波长透射法是一种高精度的多相流相分布参数检测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相分布测量的精度,本文提出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算法建立相分布测量模型。利用光学仿真,模拟气泡在不同相分布下波长为445nm和635nm的光线在气液两相流中的传播过... 双波长透射法是一种高精度的多相流相分布参数检测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相分布测量的精度,本文提出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算法建立相分布测量模型。利用光学仿真,模拟气泡在不同相分布下波长为445nm和635nm的光线在气液两相流中的传播过程,采集检测平面的光强分布,分析不同相分布情况下气泡中心位置和气泡半径对光强分布曲线的影响;用GBDT建立测量模型,以光强缺失宽度和缺失偏移为特征参数,建立特征参数与气泡相分布之间的对应数据库,利用数据库对GBDT模型进行训练;用训练好的模型预测气泡的相分布。建立的测量模型对气泡相分布预测的均方误差小于0.0008mm,均方误差减小了33.33%,证明了测量模型更适用于相分布的测量。搭建了实验平台,对竖直上升气泡流相分布参数进行预测,实现了对气泡中心位置运动轨迹的追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气泡 上升管 相分布 梯度提升决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己烷-乙醇-离子液体液液相平衡数据测定及关联
13
作者 卢摇 杨帆 +5 位作者 陈洪亮 林童 张亲亲 辛华 张弢 张志刚 《化学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3,共5页
环己烷-乙醇是化工生产中常见的共沸体系,溶剂萃取是分离环己烷-乙醇的重要途径。在常压,303.15 K实验条件下,以[EMIM][OTF](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甲烷磺酸盐)、[EMIM][SCN](1-乙基-3-甲基咪唑硫氰酸盐)、[EMIM][DCA](1-乙基-3-甲基咪... 环己烷-乙醇是化工生产中常见的共沸体系,溶剂萃取是分离环己烷-乙醇的重要途径。在常压,303.15 K实验条件下,以[EMIM][OTF](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甲烷磺酸盐)、[EMIM][SCN](1-乙基-3-甲基咪唑硫氰酸盐)、[EMIM][DCA](1-乙基-3-甲基咪唑双氰胺盐)3种离子液体为萃取剂,测定环己烷-乙醇的液液相平衡数据。利用分配系数和选择性评价不同离子液体的萃取性能。此外,根据Othmer-Tobias和Hand方程对相平衡实验数据进行一致性和可靠性校验。最后,采用Aspen Plus软件选择NRTL模型对相平衡数据进行关联,获得二元交互作用参数,并将其用于计算相应的相平衡组成。通过研究发现,计算值和实验值的均方根偏差小于0.02,表明NRTL模型能够准确描述三元相平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己烷-乙醇 离子液体 相平衡 溶剂萃取 分配系数 NRTL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碳酸甲乙酯-离子液体体系液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及关联
14
作者 王洋洋 林童 +3 位作者 丛志锋 房鸿 张志刚 张亲亲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5,共5页
在常压、303.15 K条件下,以离子液体(IL)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氢盐([EMIM][DHP])、1-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氢盐([PMIM][DHP])、1-丁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氢盐([BMIM][DHP])为萃取剂,测定了乙醇-碳酸甲乙酯(EMC)-IL体系的液液相平衡(L... 在常压、303.15 K条件下,以离子液体(IL)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氢盐([EMIM][DHP])、1-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氢盐([PMIM][DHP])、1-丁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氢盐([BMIM][DHP])为萃取剂,测定了乙醇-碳酸甲乙酯(EMC)-IL体系的液液相平衡(LLE)数据,分别计算了不同IL对乙醇-EMC体系的分配系数和选择性系数,并研究了IL对乙醇-EMC共沸体系相平衡行为的影响。采用Aspen Plus软件中的NRTL模型对乙醇-EMC-IL体系的LLE数据进行模型关联,得到相应的非随机参数和二元相互作用参数,为IL萃取分离乙醇-EMC的工艺设计奠定基础。实验结果表明,以[EMIM][DHP],[PMIM][DHP],[BMIM][DHP]为萃取剂分离乙醇-EMC共沸体系的选择性系数均大于1,3种ILs都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其中,[EMIM][DHP]的选择性系数最高;采用NRTL模型关联得到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均方根偏差小于5%,表明NRTL模型关联乙醇-EMC-ILs三元体系的LLE数据准确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甲乙酯 乙醇 离子液体 溶剂萃取 相平衡 分配系数 NRTL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变换热器气液均匀分配特性及典型结构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9
15
作者 吴裕远 吴铁晖 陈流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3-388,共6页
介绍了低温两相流板翅式双相变换热器的结构和特点,回顾了板翅式换热器两相流体入口分配结构对其气液分配特性的影响.指出了传统的“先混合、后分配”方法的缺陷,基于单相流体易于均匀分配的物理特性,提出了“先分配、后混合”的新方法... 介绍了低温两相流板翅式双相变换热器的结构和特点,回顾了板翅式换热器两相流体入口分配结构对其气液分配特性的影响.指出了传统的“先混合、后分配”方法的缺陷,基于单相流体易于均匀分配的物理特性,提出了“先分配、后混合”的新方法和新结构.应用该新方法和新结构于国产化的乙烯冷箱后,其冷端传热温差降低到仅为3 K.应用该新技术的宝钢等大型制氧装置中的新型高效冷凝蒸发器,其传热系数达到了925.1 W/(m2.K),比国际上最先进的指标提高了48.97%,产品性能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两相流 板翅式 双相变 换热器 气液均匀分配 乙烯冷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电解槽熔体内氧化铝浓度分布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16
作者 詹水清 李茂 +2 位作者 周孑民 周益文 杨建红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658-2667,共10页
应用欧拉双流体模型和氧化铝组分输运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考虑阳极气泡影响的修正k–ε湍流模型,并引入合适的氧化铝溶解和消耗函数,对铝电解槽熔体内氧化铝输运过程中的阳极气体–电解质气液两相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气体作用力和... 应用欧拉双流体模型和氧化铝组分输运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考虑阳极气泡影响的修正k–ε湍流模型,并引入合适的氧化铝溶解和消耗函数,对铝电解槽熔体内氧化铝输运过程中的阳极气体–电解质气液两相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气体作用力和电磁力共同作用对电解质流场有重要影响;气体作用在局部位置对氧化铝浓度的均匀分布有一定的效果,而电磁力作用可以更好地将氧化铝快速输运到全槽区域;氧化铝浓度分布呈周期状态变化,且该周期状态变化与初始浓度无关;下料点位置应布置在阳极间缝与中缝的交叉位置以及流场大漩涡流线的边缘处,这将有利于氧化铝快速溶解,并随电解质运动将氧化铝输运到全槽区域,使氧化铝浓度快速达到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电解槽 气液两相流 氧化铝浓度分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两相流流型影响喷嘴喷雾形态及液滴粒径分布 被引量:12
17
作者 孙春华 宁智 +2 位作者 乔信起 李元绪 吕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9-37,共9页
为了获得气泡雾化喷嘴内不同气液两相流流型对喷雾形态及液滴粒径分布的影响规律,该文建立了气泡雾化喷雾可视化试验系统,采用试验方法获得喷嘴内气液两相流流型及宏观喷雾形态;该文建立了喷嘴内和喷雾场中气液流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获得气泡雾化喷嘴内不同气液两相流流型对喷雾形态及液滴粒径分布的影响规律,该文建立了气泡雾化喷雾可视化试验系统,采用试验方法获得喷嘴内气液两相流流型及宏观喷雾形态;该文建立了喷嘴内和喷雾场中气液流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泡状流时喷孔出口含气率呈周期振荡衰减且含气率较低,搅拌流时喷孔出口截面含气率脉动幅度及其变化较小且含气率较高(较泡状流高1倍);搅拌流时喷雾形态脉动不明显,喷雾半锥角分布比较集中,而泡状流时正好相反,搅拌流时喷雾半锥角在8°~14°范围内的占比超过70%,而泡状流不到40%。搅拌流时喷孔出口附近液滴粒径分布更加集中且随轴向距离增加分布范围变化更大,液滴平均粒径比泡状流小4%左右;在喷孔出口附近,搅拌流时液滴粒径标准差明显小于泡状流时液滴粒径标准差,较泡状流小30%以上;不同气液两相流流型时液滴粒径分布的差异随轴向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研究结果可为气泡雾化喷射技术的发展以及不同领域喷嘴内流型的合理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和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嘴 雾化 气液两相流 流型 液滴粒径分布 可视化试验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用潜水电泵性能正交试验 被引量:14
18
作者 施卫东 孙新庆 +2 位作者 陆伟刚 曹卫东 张华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2011年第1期6-10,共5页
以煤矿排水用的BQS20-40-5.5型固液两相流潜水电泵为例,选择对泵性能影响较大的3个因素叶片进口冲角、叶片出口安放角和叶片数,对3个因素分别取3个水平,采用L9(34)正交表,得到9种试验方案.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中采用标准k-ε湍... 以煤矿排水用的BQS20-40-5.5型固液两相流潜水电泵为例,选择对泵性能影响较大的3个因素叶片进口冲角、叶片出口安放角和叶片数,对3个因素分别取3个水平,采用L9(34)正交表,得到9种试验方案.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中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SIMPLE算法,对正交试验中9种方案分别进行单相清水模拟和固液两相流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极差值计算,得到因素与效率指标的直方图.结果表明,叶片出口安放角和叶片数在清水模拟和两相流模拟的最优方案中取值不同,小固体颗粒在叶轮内集中分布于叶片工作面,并沿工作面向外运动,在叶轮出口处以很小的出口角流出,部分颗粒会在叶片出口处与叶片工作面相撞,加剧叶片磨损.因此在设计固液两相流泵叶轮时,叶片出口安放角不易过大.采用两相流理论对BQS20-40-5.5型泵进行优化设计,在设计工况下,泵效率高于国家标准的规定值,叶轮磨损有较大改善,提高了泵运行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用潜水电泵 正交试验 固液两相流 数值模拟 颗粒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管泡状流相分布特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孙科霞 陈学俊 +1 位作者 张鸣远 杨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19-725,共7页
气液两相泡状流的主要特征是连续液相中携带散布其中的细小气泡,气泡的存在不仅对气液两相流的传热、传质及阻力特性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两相流动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前人有关泡状流的研究大多偏重于两相流的平均参数,对于两相流局... 气液两相泡状流的主要特征是连续液相中携带散布其中的细小气泡,气泡的存在不仅对气液两相流的传热、传质及阻力特性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两相流动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前人有关泡状流的研究大多偏重于两相流的平均参数,对于两相流局部统计参数如局部空隙率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是近年来两相流研究的新趋势.对于垂直管内的流动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据,而同样有广泛应用的水平管内相分布规律还知之甚少.气泡对气液两相流的传热、传质及流动结构影响机理的研究必须以了解相分布及气泡的局部统计参数为前提,同时对相分布特性的深人研究也为气液两相流的数学模型化提供实验依据.本文以空气、水为工质,研究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相分布特性,给出了典型泡状流的时域信号图,研究了相分布随气液两相流量的规律变化,并与前人的有关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泡状流 相分布 水平管 两相流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钢与0Cr18Ni9异种金属材料的瞬时液相扩散焊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磊 俞建荣 +2 位作者 董晓慧 王岚 杨德宇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47,共3页
采用FeNiCrSi合金作为中间层,以氩气作保护气,在开放环境中,对20钢和0Cr18Ni9异种金属材料进行瞬时液相扩散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铁镍非晶体中间层能够实现20钢与0Cr18Ni9的瞬时液相扩散焊连接,连接强度和弯曲性能能够满足要求;通过观... 采用FeNiCrSi合金作为中间层,以氩气作保护气,在开放环境中,对20钢和0Cr18Ni9异种金属材料进行瞬时液相扩散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铁镍非晶体中间层能够实现20钢与0Cr18Ni9的瞬时液相扩散焊连接,连接强度和弯曲性能能够满足要求;通过观察不同焊接温度下的接头金相组织以及不同保温时间下接头处的电镜扫描显微组织和元素分布,分析焊接温度和保温时间对中间层与母材之间元素扩散的影响。试验发现,焊接接头区域出现元素扩散的非对称性,原中间层中心位置向0Cr18Ni9发生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液相扩散焊 金相组织 元素分布 非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