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98篇文章
< 1 2 1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iability analysis for aeroengine turbine disc fatigue life with multiple random variables based on distributed collaborativ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被引量:2
1
作者 高海峰 白广忱 +1 位作者 高阳 鲍天未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4693-4701,共9页
The fatigue life of aeroengine turbine disc presents great dispersion due to the randomness of the basic variables,such as applied load,working temperature,geometrical dimensions and material properties.In order to am... The fatigue life of aeroengine turbine disc presents great dispersion due to the randomness of the basic variables,such as applied load,working temperature,geometrical dimensions and material properties.In order to ameliorate reliability analysis efficiency without loss of reliability,the distributed collaborativ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DCRSM) was proposed,and its basic theories were established in this work.Considering the failure dependency among the failure modes,the distributed response surface was constructed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ilure mode and the relevant random variables.Then,the failure modes were considered as the random variables of system response to obtain the distributed collaborative response surface model based on structure failure criterion.Finally,the given turbine disc structure was employed to illustrate the feasi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presented method.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DCRSM,Monte Carlo method(MCM) and the traditional 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utational precision for DCRSM is more consistent with MCM than RSM,while DCRSM needs far less computing time than MCM and RSM under the same simulation conditions.Thus,DCRSM is demonstrated to be a feasible and valid approach for improving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of reliability analysis for aeroengine turbine disc fatigue life with multiple random variables,and has great potential value for the complicated mechanical structure with multi-component and multi-failure m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icated mechanical structure reliability analysis multiple random variables multi-component and multi-failure mode distributed collaborativ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lloidal dispersions of graphene-like structures from different ranks of coals 被引量:5
2
作者 D.P.Savitskii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97-907,共11页
This paper focuses on preparation of colloidal solution of graphene-like structures from different ranks of coals: brown coal,bituminous coal,low-volatile bituminous coal,anthracite. It was found that brown coal therm... This paper focuses on preparation of colloidal solution of graphene-like structures from different ranks of coals: brown coal,bituminous coal,low-volatile bituminous coal,anthracite. It was found that brown coal thermo-oxidative destruction leads to formation of small d = 32 nm( V = 17%) and large d = 122 nm( V = 11%) fractions of nanoparticles. The thermo-oxidative destruction of bituminous coal leads to formation of nanoparticles d = 50 nm( V = 5.2%) and d = 164 nm( V = 16%). Thermooxidative destruction of low-volatile bituminous coal and anthracite leads to formation of nanoparticles,predominantly,d = 122-190 nm. Carbon nanostructures obtained from coal are negatively charged at pH= 2-12. Colloidal solution of carbon nanostructures at dispersed phase concentration 0. 01 mg/mL is stable for 1 month. Electron diffraction patterns and X-ray analysis of carbon nanostructures showed that nanostructure from brown coal is amorphous and nanostructure from anthracite is crystalline. Results of coal macromolecules modeling and graphene-like structures obtained from them are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ene 一样结构 胶体的分散 粒子尺寸分发 electrokinetic 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tributed Technology of E-Business and Its Practice
3
作者 LIN Qing-yang, ZHOU Sun, JI Guo-li, ZHANG Xiao-bo, SU Qin (Department of Automatio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93-294,共2页
With the evolution of application system, there are t wo different system architectures. One is the traditional application system suc h as MIS and Business Software. Along with its extension, the traditional applic a... With the evolution of application system, there are t wo different system architectures. One is the traditional application system suc h as MIS and Business Software. Along with its extension, the traditional applic ation system transforms from file-based structure to C/S and then CSS model. At the same time, following the prevalence of Internet/Intranet, Web application s ystem based on browser comes into being. In early time, Web application only pro vided functions of looking over or querying static data on browser.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Intranet widely, it’s expected that more and more trad itional applications can be performed on browser, or even E-Business trades and other complicated application systems such as MIS, ERP and CRM and so on. In or der to satisfy both traditional application and Web application, reduce the cost of developing system repeatedly, increase the repeated use of application syste m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e functions of OOA/OOD sufficiently, a new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 structure (system solution based on repeated components) comes for th. In this article, this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 structure will be discuss ed in detail. Firstly,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application system and Web application sys tem will be talked over, especiall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tw o architectures. Secondly, the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 (system solution based o n repeated components) will be described particular. Several prevalent technolog y of component, such as COM+, CORBA and EJB, will also be illustrate d in this part. Thirdly, the practice of the technology of repeated component wi ll be discussed by analysing and design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cience & Te chnology Articles. Lastly, the latest distributed techonlogy of E-business(Web service based on xml/soap)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end, Based on summing-up o f the distributed technology of E-Business, the future distributed tenchnology of E-Business will be exp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stem architecture structure distributed techno logy of component science & technology articles management Web servi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fe cycle detection of prestress in large prestressed reinforcement structures
4
作者 金秀梅 杜彦良 孙宝臣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5年第S2期90-94,共5页
To monitor the stress state of prestressed reinforcement in large reinforcement prestressed structure, two sensing structures, namely the direct spiral-winding structure and sawtooth modulated structure, were designed... To monitor the stress state of prestressed reinforcement in large reinforcement prestressed structure, two sensing structures, namely the direct spiral-winding structure and sawtooth modulated structure, we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ordinary communication optical fiber. The sensing theori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were also carried out. The quasi-distributed sensing system based on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ive technology was established. 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and spatial resolu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estimation formula of maximal number of sensing point was also giv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can realize the quasi-distributed test of measurand with single fiber, which helps to simplify the in-out wires. Moreover it can take on the important task of long-term and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prestress, which helps to realize the life cycle detection of prestres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stimating of bridge health st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 cycle DETECTION smart structure PRESTRESS optical fiber quasi-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4种应用于薄膜与管道的聚乙烯树脂的链结构特点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宇新 刘巍 +5 位作者 李瑞 潘艳雄 王登飞 张茗郡 何书艳 姬相玲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0-498,共9页
聚乙烯(PE)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由乙烯与α-烯烃单体聚合而成的共聚物中单体的含量和序列分布等链结构参数对PE的性能和应用有重要影响。采用高温凝胶渗透色谱(HT-GPC)、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 聚乙烯(PE)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由乙烯与α-烯烃单体聚合而成的共聚物中单体的含量和序列分布等链结构参数对PE的性能和应用有重要影响。采用高温凝胶渗透色谱(HT-GPC)、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连续自成核退火热分级技术对4种应用于流延膜(CPE)、耐热聚乙烯(PERT)管道、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包装和双向拉伸聚乙烯(BOPE)薄膜的乙烯-辛烯共聚物专用树脂进行了链结构的对比研究。分析对比了链结构参数,包括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共聚单体的摩尔分数、三元组序列分布、平均乙烯和辛烯的序列长度以及平均亚甲基序列长度。结果表明,虽然CPE和PERT均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但PERT的相对分子质量要高得多且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更宽,这有利于在晶区间形成更多的系带分子,改善PERT管道的耐环境应力开裂、抗冲击和抗慢速裂纹扩展性能;LLDPE和BOPE均为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但BOPE中含有更多更长的结晶序列,有利于提高分子链的取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 共聚单体 链结构 序列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中—古生界潜山形成演化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永诗 罗霞 +2 位作者 胡阳 石晓光 张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潜山是济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深化潜山成山机制、建立可预测性潜山类型划分方案是潜山勘探的关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在潜山构造特征解剖的基础上,结合断裂活动速率及平衡剖面分析,恢复各关键阶段的潜山叠合演化过程,... 潜山是济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深化潜山成山机制、建立可预测性潜山类型划分方案是潜山勘探的关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在潜山构造特征解剖的基础上,结合断裂活动速率及平衡剖面分析,恢复各关键阶段的潜山叠合演化过程,建立潜山成因-结构分类体系,明确潜山类型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潜山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期挤压逆冲形成北西向潜山雏形、燕山期左行走滑拉张裂陷形成北西向潜山初始格局、喜马拉雅期右行走滑伸展裂陷最终形成北东东向潜山定型三大演化阶段,形成了现今七纵四横潜山构造格局。依据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潜山所处构造位置及经历构造运动的差异,将济阳坳陷潜山划分为中隆新隆残丘山、中隆新沉断块山、中沉新隆滑脱山和走滑改造断块山4种类型,形成了与断陷盆地结构相对应的潜山类型有序性分布特征;即自凸起带—缓坡带—洼陷带—陡坡带,依次发育中隆新隆残丘山—中隆新沉断块山—中沉新隆滑脱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生界潜山 构造格局 成因演化 有序分布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概率的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
7
作者 张超 杜永峰 +4 位作者 洪娜 许军 周金良 马振和 李超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8,共16页
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所经历的环境温差和混凝土干缩作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随机性,采用概率手段研究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以有效控制隔震层的温缩变形.首先,研究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机理,提出了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 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所经历的环境温差和混凝土干缩作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随机性,采用概率手段研究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以有效控制隔震层的温缩变形.首先,研究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机理,提出了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制方法.其次,基于广义极值分布模型得到了12个不同环境温湿度分布的高烈度城市最冷月平均最低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和年平均相对湿度的最优分布模型参数,结合超长隔震结构施工期的3个环境温湿度水准,给出了不同水准下12个城市超长隔震结构综合温差的取值建议,进而提出了后浇带最大设置间距计算方法.接着,总结出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最后,对某在建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案进行优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隔震层刚度生成时间不变、混凝土干缩模型确定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隔震层合成向最大温缩变形控制在55 mm的限值之内,采用后浇带划分方案3和封闭方案1时,需将最冷月隔震层温度提升至-4℃及以上.为了保证结构整体性和施工便利性,可采用后浇带划分方案2和封闭方案1,同时最冷月隔震层温度需达到-1℃及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隔震结构 温度分布 湿度分布 结构单元划分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现期的落石尺寸设计值确定方法
8
作者 王玉锁 吕宁宁 +5 位作者 王明年 唐建辉 杨竣翔 赵状 肖鹏 安博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2-270,共9页
山区交通落石事件频发且具有突发性和随机性,基于概率的防护结构可靠性设计是降低灾害风险的必要和有效手段,然而,作为设计基本参数的落石尺寸设计值的确定方法还不明确,使得可靠性设计不能有效进行.介绍基于泊松-广义帕累托分布(GPD)... 山区交通落石事件频发且具有突发性和随机性,基于概率的防护结构可靠性设计是降低灾害风险的必要和有效手段,然而,作为设计基本参数的落石尺寸设计值的确定方法还不明确,使得可靠性设计不能有效进行.介绍基于泊松-广义帕累托分布(GPD)复合模型的落石尺寸-重现期预测方法,结合宝成铁路白—上段落石记录数据,进行GPD阈值选取,并分析记录中缺失的最大、最小落石尺寸对阈值选取和对预测结果的影响;与地震作用标准值超越概率对应,提出以“小落石不坏、中落石可修、大落石不塌”三水准设防为标准的落石尺寸设计值确定方法.研究表明:记录中缺失的最大落石尺寸对阈值选取影响小,但对落石尺寸预测结果影响大,与重现期对应的落石尺寸预测值随设定的最大落石尺寸呈指数型增大趋势,而记录的最小落石尺寸对阈值选取和预测结果的影响都较小;以宝成铁路白—上段落石记录数据为例,根据选取出的合理阈值,设定不同最大落石尺寸值,利用本文方法,预测得到宝成铁路白—上段50、100、1000、10000 a重现期落石尺寸区间范围,计算得到50、100 a设计基准期三水准设防标准对应的落石尺寸标准值即设计值,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结构 落石尺寸 重现期 广义帕累托分布 设计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水管结构对循环水圆形养殖池流场影响及试验
9
作者 朱明 齐悦颖 +3 位作者 万鹏 范豪 雷翔 汪荣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7-198,F0003,共13页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池的进水管结构会影响养殖池内的进水状态及水体流场分布,同时影响鱼类的生长及残饵粪便等悬浮颗粒物的排出。为了探索不同进水管结构对圆形养殖池内流场分布的影响规律,确定进水管的结构参数,该研究借助于计算流...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池的进水管结构会影响养殖池内的进水状态及水体流场分布,同时影响鱼类的生长及残饵粪便等悬浮颗粒物的排出。为了探索不同进水管结构对圆形养殖池内流场分布的影响规律,确定进水管的结构参数,该研究借助于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建立了圆形养殖池的数值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了不同进水管数量、射流角度及射流孔数量对圆形养殖池内的流场均匀性的影响,以速度分布均匀系数U50为评价指标对圆形养殖池内的流场均匀性进行评价,采用正交试验对圆形养殖池进水管结构的最佳参数进行优化;按照最优进水管结构参数构建了循环水养殖系统开展大口黑鲈养殖试验,对养殖过程中的水质变化以及大口黑鲈的生长指标变化进行检测,对养殖系统的流场及进水管最优结构参数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当圆形养殖池配置3根进水管、且进水管成120°布置、单根进水管上的射流孔数量为6、进水管射流角度为45°时,圆形养殖池内的流场分布最为均匀;在0.1 m/s流速下,3组不同密度的大口黑鲈养殖池内亚硝酸盐氮的浓度小于等于0.2 mg/L、氨氮的浓度小于等于0.3 mg/L,水体的浊度值均低于0.3 NTU(nephelometric turbidity unit);3组密度养殖池内大口黑鲈样本的饵料系数最低为1.06,体质量增长率最高为161.03%,存活率最高为100%。该研究表明优化进水管结构有助于在圆形养殖池内形成均匀、稳定的流场,有利于悬浮颗粒物的排出及大口黑鲈的生长,可为循环水养殖系统进水管结构设计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 流场分布 循环水养殖 进水管结构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矩法在分布未知条件下的随机结构抗震可靠度分析
10
作者 吴罗成 张龙文 曾梦澜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90,共11页
在工程结构领域,由于数据不足,结构参数的分布通常未知,这成为结构可靠性分析中常见而复杂的挑战。在结构参数分布未知的情况下,本文提出了随机结构抗震可靠度分析的线性矩法。构造了仅由两个基本随机变量描述的随机动力系统:(1)基于结... 在工程结构领域,由于数据不足,结构参数的分布通常未知,这成为结构可靠性分析中常见而复杂的挑战。在结构参数分布未知的情况下,本文提出了随机结构抗震可靠度分析的线性矩法。构造了仅由两个基本随机变量描述的随机动力系统:(1)基于结构随机参数的前四阶线性矩,借助标准正态分布随机变量的随机函数表达,将结构参数的随机变量表示为仅有一个基本随机变量的一元三次多项式;(2)利用一个基本随机变量的随机函数‐谱表示模型描述非平稳地震动过程。在此基础上,根据数论方法确定两个基本随机变量的代表点集,进行时程分析并计算结构响应极值,进而计算确定界限下功能函数的样本及其线性矩;利用功能函数的前四阶线性矩求解三次多项式转换系数;并根据一元三次方程根的求解,建立基于线性矩的结构抗震可靠指标表达式。以结构参数分布未知的非线性单自由度为例说明了本文方法的应用,同时与Monte Carlo模拟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可靠度 随机结构 线性矩 分布未知 随机函数-谱表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结构模型的晚稻杨梅冠层光分布模拟研究
11
作者 华珊 李双伟 +2 位作者 张淑文 戚行江 张真真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5,共6页
果树冠层形态结构决定其冠层内部的光分布情况,果园修剪管理通过改变冠层内微环境进而影响果树的生长发育和光截获能力,最终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形成。以晚稻杨梅果树自然生长与修剪管理两种树型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多视角图像序列法重... 果树冠层形态结构决定其冠层内部的光分布情况,果园修剪管理通过改变冠层内微环境进而影响果树的生长发育和光截获能力,最终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形成。以晚稻杨梅果树自然生长与修剪管理两种树型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多视角图像序列法重建杨梅树冠层三维结构,结合三维辐射模型和光线追踪算法定量模拟冠层内光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多视角图像序列法可以较好地重建杨梅树冠层形态结构,果树主要形态参数模型提取值与人工实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均方根误差RMSE<19.3 cm。自然生长树型结构较为紧凑,叶片相对集中,光截获量大多集中于冠层顶部,中下部由于枝条叶片的遮挡,截获光照较少。修剪后,果树矮化,枝条分布松散均匀,尤其冠层中下部枝条叶片遮挡较少,整体叶面积较自然生长树型增加16.3%,中下部光截获系数高于自然生长树型。修剪管理使得晚稻杨梅的叶片光截获能力提高15.8%。可用于定量分析不同修剪方案形成的树型结构对果树冠层光分布和光截获量的影响,为杨梅果树整形修剪装备智能化决策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杨梅 多视角图像 三维重建 冠层结构 光分布 辐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直挂式调相机定子热态分布及冷却结构寻优研究
12
作者 徐骁 王怿栋 +2 位作者 戈宝军 李胜男 张建承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52,共12页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新型电力系统快速无功调节需求日益突出,调相机作为重要无功支撑设备,以往传统设计因受限于本体耐压限制,难以有效提升其无功响应速度及运行效率。以一台目标容量为30 Mvar-35 kV超高压直挂式调相机定子为设计对...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新型电力系统快速无功调节需求日益突出,调相机作为重要无功支撑设备,以往传统设计因受限于本体耐压限制,难以有效提升其无功响应速度及运行效率。以一台目标容量为30 Mvar-35 kV超高压直挂式调相机定子为设计对象,采用电缆绕组、非磁性齿等关键设计,以期实现机-网直连,重点针对高压运行时的定子发热问题,建立了超高压调相机有限元耦合模型,确定定子各部损耗分布,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关键技术的可行性;其次,对定子冷却结构进行设计并建立其流体-传热三维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揭示了求解域内的传热规律,探究影响其热态分布的相关因素及变化规律。以上研究为超高压直挂式调相机定子散热结构提供了研究基础,在电缆型绕组电机系统研究中具有一定普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调相机 电缆绕组 非磁性齿 冷却结构 热态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MR与CMP实验的致密砂岩孔喉结构表征方法
13
作者 李浩 樊志强 +5 位作者 谢雨芯 巩肖可 郝博斐 孙龙 雷小兰 闫健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5,共11页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纳米孔隙发育,需集成多种技术对孔隙结构进行综合表征,以更好地认识储层。在优选6块延长组长71储层代表性岩心基础上,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恒速压汞(CMP)和核磁共振(NMR)等方法,研究了岩心样品...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纳米孔隙发育,需集成多种技术对孔隙结构进行综合表征,以更好地认识储层。在优选6块延长组长71储层代表性岩心基础上,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恒速压汞(CMP)和核磁共振(NMR)等方法,研究了岩心样品的孔隙类型及结构特征。采用CMP数据对NMR孔隙分布进行了修正,识别了喉道半径与孔隙半径的分布范围,建立了适用于致密砂岩的孔隙半径分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储层可动水与不可动水孔隙度之比仅为0.14~0.47,渗流能力差。将NMR与CMP数据相结合可精确识别出目标储层喉道半径中值为0.151~0.525μm,孔隙半径中值为4.38~9.76μm。孔隙内赋存水类型分为可动水、束缚水和黏土结合水,对应的饱和度平均值分别为23.4%、14.8%和9.4%。微小孔(T_(2)<T_(2c1))、中孔(T_(2c1)<T_(2)<T_(2c2))和大孔(T_(2c2)<T_(2))的平均孔隙度分别为3.12%、3.42%和1.35%。孔喉半径r_(2c1)可作为储层渗流能力划分的评价指标,r_(2c1)的降低会导致微小孔(即吸附孔)孔隙度的降低,以及中孔和大孔(即渗流孔)孔隙度的增加。研究成果为优选致密砂岩优质储层,提高致密油采收率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孔隙结构 孔径分布 喉道 恒速压汞(CMP) 核磁共振(N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华蓥山断裂西侧低缓构造区石炭系黄龙组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
14
作者 付小东 董景海 +12 位作者 李伟 云建兵 谷明峰 李文正 应玉双 朱茂 谭万仓 和源 朱可丹 徐哲航 朱心健 熊绍云 张豪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9-254,共16页
石炭系黄龙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产层,其在华蓥山断裂西侧低缓构造区勘探程度低,面临成藏条件不清,有利勘探区带不落实的问题,制约了天然气规模储量的发现。基于新老探井和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针对华蓥山断裂西侧黄龙组地层分布、... 石炭系黄龙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产层,其在华蓥山断裂西侧低缓构造区勘探程度低,面临成藏条件不清,有利勘探区带不落实的问题,制约了天然气规模储量的发现。基于新老探井和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针对华蓥山断裂西侧黄龙组地层分布、岩相古地理与成藏条件开展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黄龙组残余地层分布较广,面积约13100 km^(2),川北一带新落实地层分布区约4000 km^(2),厚度主要为10~40 m。②黄龙组潮间带浅滩白云岩广泛发育,主要位于黄二段,分布面积约8200 km^(2),在平昌—巴中地区预测新增滩带面积约2000 km^(2);浅滩相白云岩储层厚度主要为2~20 m,储层物性条件好,平均孔隙度为3.90%。③川北地区黄龙组成藏烃源条件好,下伏五峰组—龙马溪组烃源岩分布面积约为25000 km^(2),烃源岩总厚度为50~150 m,其中优质烃源岩厚10~60 m,可与黄龙组构成下生上储的有利成藏组合。④受古隆起斜坡带、地层尖灭带和大型断裂带控制,黄龙组发育平昌—巴中、广安—渠县两个大型圈闭发育带,圈闭类型多样,以岩性-地层圈闭为主,保存条件好。预测华蓥山断裂西侧低缓构造区存在4个有利勘探区,天然气勘探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分布 成藏条件 勘探潜力 黄龙组 华蓥山断裂西侧 低缓构造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华北豹种群数量及空间分布
15
作者 韩亚鹏 杨永强 +2 位作者 高文杰 毛锐锐 周天林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7-491,共5页
华北豹是中国特有的豹亚种,属大型猫科动物,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对维持当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5月—2022年6月,在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网格法布设240台红外相机,分析监测的影像数据并进行个体识别,对华北豹... 华北豹是中国特有的豹亚种,属大型猫科动物,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对维持当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5月—2022年6月,在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网格法布设240台红外相机,分析监测的影像数据并进行个体识别,对华北豹的种群数量及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20—2021年该地区识别出华北豹个体39只,其中雌性15只,雄性18只,亚成体2只,幼崽1只,未识别性别个体3只,种群性比(雌性数量/雄性数量)为0.83;2021—2022年共记录识别出华北豹45只,其中雌性18只,雄性21只,未识别性别个体6只,种群性比为0.86,种群结构中成体占90%以上.该地区华北豹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种群年增长率为15.38%,种群空间活动范围主要在核心区(拍摄频次占48.5%),实验区和缓冲区较少,空间分布位点主要集中在秦直道及两侧山梁,谷底及中、下位坡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监测 种群数量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 华北豹 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群体收入差距
16
作者 冯科 刘丹 何理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缩小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实现“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对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关系着共同富裕目标的顺利实现,数字经济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值得探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通过关注“长尾市场”、实现“减尾效应”,提高低... 缩小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实现“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对国家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关系着共同富裕目标的顺利实现,数字经济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值得探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通过关注“长尾市场”、实现“减尾效应”,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通过增加高端就业机会、提升创业成功概率、扩展社会关系网络、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向上流动;通过增加原技能群体就业机会、增强劳动者培训、提升劳动者受教育水平、激发低技能者创业潜能,缩小不同技能群体间收入差距;通过优化女性群体时间安排、提升女性群体就业能力、规避女性群体体力劣势,缩小性别群体间收入差距;通过强化市场机制作用、降低社会资本垄断、缩小人力资本差距、促进公共服务均等,缩小代际收入流动性引致的收入差距。为了缩小群体间收入差距,各级政府应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普惠性建设、增加普惠性培训、提升弱势群体的数字能力、构建数字教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群体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结构 性别收入差距 代际收入流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天目山毛竹皆伐后次生林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
17
作者 庞春梅 樊民亮 +1 位作者 王秀云 姚良锦 《浙江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8-16,共9页
为进一步了解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皆伐后,天然更新次生林群落的恢复效果与演替格局,2023年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皆伐区设置1块100 m×100 m固定样地,对样地内胸径≥3 cm的所有木本植物进行调查、鉴定及定位,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皆伐后,天然更新次生林群落的恢复效果与演替格局,2023年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皆伐区设置1块100 m×100 m固定样地,对样地内胸径≥3 cm的所有木本植物进行调查、鉴定及定位,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分布、径级结构及垂直结构。结果表明:(1)样地内木本植物个体共有6412株,隶属于49科85属110种,其中常绿阔叶、落叶阔叶及针叶树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24.5%、71.8%及3.7%;(2)群落重要值前3位的物种分别是白背叶Mallotus apelta、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其重要值之和占总重要值的26.2%;(3)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垂直结构由林冠层(12种)、亚冠层(59种)和灌木层(106种)组成;(4)群落所有木本植物个体的径级分布呈倒“J”型,表明群落更新良好,其中优势种径级结构呈倒“J”型、“L”型、单峰型和双峰型等各种分布形态;(5)在科的水平上,热带区系成分占总科数的56.76%,温带区系成分占总科数的43.24%;在属的水平上,热带区系成分占总属数的41.67%,温带区系成分占总属数的52.38%。天目山次生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与较复杂的垂直、径级结构,落叶树种占据优势,群落仍处于演替初级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组成 区系分布 径级结构 垂直结构 次生林群落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een函数的轮胎冲击载荷特性反演方法
18
作者 师桂杰 李强 王德禹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73,共9页
[目的]旨在通过结构响应间接识别轮胎冲击载荷及其分布特性,为甲板设计与安全评估提供依据,提出一种基于Green函数的载荷反演方法。[方法]以某船甲板加筋板为研究对象,利用Green函数将冲击载荷表示为单位脉冲载荷的叠加,通过有限元仿真... [目的]旨在通过结构响应间接识别轮胎冲击载荷及其分布特性,为甲板设计与安全评估提供依据,提出一种基于Green函数的载荷反演方法。[方法]以某船甲板加筋板为研究对象,利用Green函数将冲击载荷表示为单位脉冲载荷的叠加,通过有限元仿真得到Green核函数矩阵,并结合广义交叉验证准则(GCV)的Tikhonov正则化方法,建立载荷反演模型。针对单个轮胎及多个轮胎冲击工况,分析多源载荷对反演精度的影响。对于凸型、马鞍型和凹型3种典型的轮印载荷分布形式,通过等效划分受力区域并施加单位脉冲载荷,完成载荷分布特性的反演。[结果]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识别轮胎冲击载荷的时间历程及其分布特性,反演相对误差均小于5%。其中,基于应变和位移响应的反演精度较高,误差低于2%;即使在5%噪声干扰下,反演载荷仍然与实际载荷基本一致。[结论]所提方法解决了冲击载荷作用时间短、结构响应范围有限以及多源载荷联合作用带来的反演难题,为实船轮印载荷识别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板设计 结构响应 动力响应 加筋板 承载能力 冲击载荷 轮印载荷分布 GREEN函数 载荷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龙头文化企业分布格局演化: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19
作者 孙传明 陈宇韬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4-636,共13页
龙头文化企业是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框架,该研究利用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寻我国龙头文化企业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从分布类型上看,龙头文化企业分布呈现集聚... 龙头文化企业是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框架,该研究利用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寻我国龙头文化企业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从分布类型上看,龙头文化企业分布呈现集聚分布态势,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2)从演化态势上看,我国龙头文化企业持续向东部沿海和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地区扩张,呈现结构稳定与动态调整并存、整体扩张与局部集中并举、市场驱动和政策引导并重等特征;3)从集聚特征上看,我国龙头文化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双核双次、多点集聚”的分布格局;4)从影响因素上看,金融资本、多样化集聚、创新水平和研发投入是关键驱动因子.最后,提出推动文化与金融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数字文化新基建、创新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等管理建议,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龙头文化企业 时空分布 行业结构 演化经济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储能用280Ah风冷电池包流道结构和导流板的协同优化
20
作者 刘顺新 李昊阳 +2 位作者 张建兴 曾光 许令平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06-1817,共12页
传统风冷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但冷却均匀性差和局部过热问题限制了其在高功率密度应用中的表现。针对该问题,基于流体力学和传热学原理,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流道结构和一种新型风冷导流板。利用仿真软件Fluent,... 传统风冷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但冷却均匀性差和局部过热问题限制了其在高功率密度应用中的表现。针对该问题,基于流体力学和传热学原理,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流道结构和一种新型风冷导流板。利用仿真软件Fluent,结合Bernardi生热理论、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及流固耦合边界条件,对双“Z”型和双“U”型流道结构的热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最终选定双“Z”型流道结构进一步分析导流板的有无配置、不同孔边长及入口风速对电池组温度场和流场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导流板可以有效优化流量分布,提升电池组内部温度的均匀性;降低导流板孔边长能够显著降低最高温度。增大入口风速同样能改善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并平衡内部温差。本工作开发的新型微多孔板风冷热管理单元,能够快速释放方块状电池在大倍率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显著提升储能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和安全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冷系统 导流板 流道结构 温度流速分布 散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