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化工废水零排放系统膜浓缩与分盐过程中DOM的赋存与迁移特征解析
1
作者 徐远豪 刘睿 +5 位作者 焦建业 顾清清 郑利兵 赵鹏飞 付志雄 魏源送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75-1288,共14页
溶解性有机物(DOM)对废水零排放(ZLD)效能与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ZLD系统的DOM,特别是分子学组成与信息的关注和认识仍较少。本研究结合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共振质谱(FT-ICR MS)技术解构实际煤化工废水ZLD系... 溶解性有机物(DOM)对废水零排放(ZLD)效能与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ZLD系统的DOM,特别是分子学组成与信息的关注和认识仍较少。本研究结合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共振质谱(FT-ICR MS)技术解构实际煤化工废水ZLD系统中废水的DOM组成和分子特征,并揭示膜浓缩与分盐过程DOM的赋存与迁移特征。结果表明:①煤化工废水ZLD系统进水的DOM主要为木质素、稠环芳烃、蛋白质和类腐殖质等;预处理阶段主要去除高不饱和度和芳香性的大分子蛋白和木质素类物质。反渗透(RO)浓水中DOM的质荷比(m/zw)、等效双键当量(DBEw)与芳香性指数(AImodw)升高,表明RO优先截留此类大分子量的不饱和的高芳香性物质。RO产水存在小分子蛋白类、脂类和小分子的木质素等物质,揭示了膜表面的微生物污染。②纳滤(NF)分盐阶段,进水中含有蛋白质、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和腐殖质,同时高盐度下的膜孔溶胀效应导致DOM截留率较低,故产水中仍有少部分的蛋白和腐殖质。③膜污染层中DOM主要是低不饱和度与芳香性的脂类、蛋白、不饱和烃类及少量木质素,其DOM的分子特性与水样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显示,预处理针对DOM去除效果有限,DOM的截留主要依靠RO,RO优先去除高芳香性大分子物质,但产水中仍有部分的小分子蛋白、饱和的脂类和蛋白质吸附沉积在RO膜表面,研究可为ZLD系统的污染物去除规律的认识与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废水 零排放 溶解性有机物(dom)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2)O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DOM对N_(2)O生成的影响
2
作者 姜慧琪 于沛涵 +5 位作者 胡振 任延刚 郝泽育 韩珂 薛晨阳 王金鹤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69-1877,共9页
采用三维荧光-平行因子法(3D EEMs-PARAFAC)解析了厌氧-缺氧-好氧(A^(2)O)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DOM特征,并对各工艺单元生成的N_(2)O进行了定量分析,之后运用机器学习模型对二者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响应预测.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进水中DOM主... 采用三维荧光-平行因子法(3D EEMs-PARAFAC)解析了厌氧-缺氧-好氧(A^(2)O)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DOM特征,并对各工艺单元生成的N_(2)O进行了定量分析,之后运用机器学习模型对二者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响应预测.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进水中DOM主要包含类色氨酸C1,类富里酸C2,类腐殖酸C3和类酪氨酸C4四种组分,并以C1和C4为主,且各组分含量沿污水处理流程逐渐降低,易生物降解的C1和C4的去除速率明显高于C2和C3.N_(2)O排放是直接碳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各处理单元N_(2)O生成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好氧池、辐流沉淀池、缺氧池、厌氧池、细格栅、钟式沉砂池.Shapley Additive ex Planation(SHAP)分析表明,C1和C2对N_(2)O生成影响较大,而C3和C4几乎没有影响,其中C1对N_(2)O的生成表现出促进作用,C2则不利于N_(2)O的生成.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能够利用易生物降解有机物进行反硝化的Methylotenera和Terrimonas是污水处理厂内的优势菌属.本研究揭示了A^(2)O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N_(2)O生成对不同DOM组分的差异性响应,并为完善当前污水处理厂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并优化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工艺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厂 氧化亚氮 溶解性有机物 厌氧-缺氧-好氧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鸡啼门水道汛期污染溯源:基于水质变化及DOM特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枫 许伟宁 +4 位作者 陈灿林 陈海燕 刘东萍 于会彬 宋永会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87-2697,共11页
鸡啼门作为珠江八大口门之一,是珠江三角洲陆域污染物质向海洋输送的重要通道,其水质对近海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鸡啼门水道承担区域泄洪纳潮功能,具有典型的汛期强径流、枯水期强潮流水文特征,开展汛期污染溯源对精准识别陆域污染... 鸡啼门作为珠江八大口门之一,是珠江三角洲陆域污染物质向海洋输送的重要通道,其水质对近海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鸡啼门水道承担区域泄洪纳潮功能,具有典型的汛期强径流、枯水期强潮流水文特征,开展汛期污染溯源对精准识别陆域污染、实现精细化管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22年汛期采集鸡啼门水道干支流样品,开展常规水质参数和溶解性有机质(DOM)荧光特征分析,追溯、解析水体污染来源及过程,识别重点污染区域。结果表明:①鸡啼门水道干流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但各项参数随流向波动。上游河段自净能力较强,下游受支流汇入影响,总氮(TN)、氨氮(NH_(3)-N)和化学需氧量(COD)等指标呈先降后升趋势。支流水质整体较差,流经居民区和水产养殖区的环形支流TN、NH_(3)-N和总磷(TP)浓度较高。②DOM特征分析显示,干流水体DOM荧光组分以类酪氨酸、类富里酸和降解中间体为主,M1~M3和M4~M6采样点所处河段的荧光强度明显升高;M2、M5和M6采样点附近有较大污染源汇入,为污染排放热点区域。支流DOM荧光强度是干流的9.5倍,类蛋白物质与陆源腐殖质是主要贡献者。③荧光指数分析及多参数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显示,干流DOM荧光组分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而支流则兼具陆源和自生源输入特征。结合水质常规参数分析,识别出支流T5、T7采样点呈现生活污水污染特征,支流T14、T16采样点呈现养殖废水污染特征,T2、T4、T10环形支流上多个采样点受闸控影响呈现自生源污染特征。研究显示,鸡啼门水道生活污染与农业污染并存,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交织,支流污染强度显著高于干流。建议围绕溯源识别的重点污染区域,采取针对性治理与监管措施,加强生活污水与养殖废水污染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啼门水道 溶解性有机质(dom) 荧光特征 污染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V-Vis和EEM-PARAFAC的草海沉积物DOM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龙云川 王龙燕 +1 位作者 胡菁 蒋娟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98-2709,共12页
为揭示高原湿地贵州草海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不同水期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本文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解析贵州草海枯水期和丰水期沉积物DOM含量、分子性质、来源及荧光组... 为揭示高原湿地贵州草海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DOM)不同水期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本文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解析贵州草海枯水期和丰水期沉积物DOM含量、分子性质、来源及荧光组分。结果表明:①草海沉积物中DOM含量为0.79~5.14 mg/g,包含类蛋白(C1)和类腐殖质(C2)两种荧光组分,其中C1为优势组分,其平均荧光强度占比为78.01%。DOM以弱腐殖化特征的富里酸类物质为主,呈现内源为主、陆源为辅的混合来源特征,生物可利用性较高。②除DOM自生源特性外,丰水期沉积物DOM含量、相对浓度、腐殖化程度、芳香度、官能团数均低于枯水期。枯水期各组分的高荧光强度值出现在草海湖心区域及东北区域,可能与草海湖泊地形及北部城市人类活动有关;丰水期C2组分在南部湖滨区域聚集,可能与草海南部农业径流相关。③相关性分析、共现网络分析及Mantel test分析表明,TOC含量、TP含量及CAT酶活性均与DOM组分呈显著相关,人类活动及微生物作用介导着枯水期DOM特征,丰水期DOM来源可能还受风浪扰动、光降解等更多因素影响。研究显示,草海沉积物DOM以类蛋白组分为主、呈弱腐殖化特征、可生化利用性好,需警惕水华暴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三维荧光光谱 溶解性有机质(dom) 紫外可见光谱 分子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菌菇棒与牛粪共堆肥过程中DOM的光谱特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世杰 吴蔓莉 +2 位作者 徐会宁 康浩轩 严子浩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79-2589,共11页
堆肥是废弃菌菇棒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而堆肥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变化特征对探究堆肥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探究废弃菌菇棒与牛粪共堆肥过程中DOM的光谱特征及废弃菌菇棒的腐殖化过程,采用紫... 堆肥是废弃菌菇棒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而堆肥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变化特征对探究堆肥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探究废弃菌菇棒与牛粪共堆肥过程中DOM的光谱特征及废弃菌菇棒的腐殖化过程,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荧光光谱(FS),对堆体中DOM的结构与组成变化进行研究。UV-Vis结果表明,随着堆肥的进行,DOM的不饱和度和芳构化程度增强;紫外光谱特征参数SUVA254、SUVA269和SUVA280增大,E250/E365值(250和365 nm处吸光度的比值)降低,说明堆肥中木质素类物质被分解转化为芳香化合物,芳香化程度加深,且DOM分子量增加;E253/E203(253和203 nm处吸光度的比值)和A240~400(240~400 nm范围内紫外光谱的积分面积)增大表明DOM苯环上脂肪链被氧化分解,产生了羟基、羰基等官能团,使得分子缩聚程度及腐殖化程度加深。FTIR结果表明,DOM中脂肪族类和多糖类物质逐渐减少,芳香族类物质含量增加。发射荧光光谱418 nm处的荧光峰表明初始物料中含有大量结构相对复杂的类腐殖物质;334和418 nm处的荧光峰红移至428 nm附近,说明结构简单的物质不断被分解利用,芳香基团进一步缩合,形成共轭程度高、结构更复杂的类腐殖质物质。同步荧光光谱中蛋白质类物质区积分面积比例(APLR)降低了42.1%,富里酸类物质区积分面积比例(AFLR)和胡敏酸类物质区积分面积比例(AHLR)分别增加14.0%和152.3%,说明类蛋白质物质和单芳香族化合物不断被分解利用,而类胡敏酸物质和类富里酸物质不断形成,同时存在富里酸类物质向更稳定的胡敏酸类物质转化的过程。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将DOM解析为类富里酸(C1)、类胡敏酸(C2)和类蛋白物质(C3)三类组分。与堆肥初期相比,堆肥结束时C1和C2组分占比分别增加22.42%和126.91%,C3组分占比降低73.32%,且C1和C2组分占比之和达90.04%,表明类蛋白物质含量降低,类腐殖物质显著增加,最终成为DOM的主要成分。研究显示,废弃菌菇棒与牛粪共堆肥DOM的芳香化和腐殖化程度随堆肥的进行逐渐加深,且主要发生在堆肥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菌菇棒 牛粪 溶解性有机物(dom) 堆肥 光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DOM组成与有机碳收支对江湖水力连通的响应 被引量:3
6
作者 庄奔 李冰 +2 位作者 郭燕妮 周永强 谷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6-1475,共10页
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通江湖泊之一,为探究洞庭湖溶解性有机物(DOM)组成、(DOC)收支与江湖水力连通间的内在关联,于2018年5月、7月、9月和11月在洞庭湖湘、资、沅、澧4支流和长江荆南松滋、虎渡、藕池3个入湖口以及洞庭湖出湖口城陵矶采... 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通江湖泊之一,为探究洞庭湖溶解性有机物(DOM)组成、(DOC)收支与江湖水力连通间的内在关联,于2018年5月、7月、9月和11月在洞庭湖湘、资、沅、澧4支流和长江荆南松滋、虎渡、藕池3个入湖口以及洞庭湖出湖口城陵矶采集水样,并探究洞庭湖流域DOM的组成分异特征及其对江湖水力连通的响应.结果表明,入湖河流和城陵矶DOM吸收系数a254和陆源类腐殖酸组分C1在7月最高.DOC由入湖口(2.4±1.3mg)/L下降至出湖口(2.1±0.3)mg/L,而a254由入湖口(9.7±2.2)m^(-1)上升至出湖口(10.1±1.7)m^(-1).微生物培养前的DOC浓度为(2.4±1.0)mg/L,微生物降解后的DOC浓度为(2.1±0.9mg)/L,DOC的微生物活性,即BDOC最高值出现在澧水为50.3%.5月、7月、9月和11月入湖的DOC通量分别为(63.7±43.6)×10^(3)t,(60.1±7.3)×10^(3)t,(27.6±3.6)×10^(3)t,(31.9±13.9)×10^(3)t.洞庭湖因自身水力滞留时间短,导致DOM在湖内运移过程中较少被降解,全湖DOM来源组成受流域不同季节来水条件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物(dom) 洞庭湖 水力联系 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中小型闸控入海河流DOM特征及藻源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李丹 范中亚 +5 位作者 罗千里 贾政博 陈钢 赵长进 曾凡棠 黄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1-922,共12页
本研究以华南地区中小型闸控入海河流黄江河、东溪河和练江(三河)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逐月持续监测三河DOM特征,探讨DOM浓度时空分布、来源和藻类大量增殖对其影响.结果表明:黄江河、东溪河和练江溶解有机碳(DOC)占总有机碳(TOC)比例分... 本研究以华南地区中小型闸控入海河流黄江河、东溪河和练江(三河)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逐月持续监测三河DOM特征,探讨DOM浓度时空分布、来源和藻类大量增殖对其影响.结果表明:黄江河、东溪河和练江溶解有机碳(DOC)占总有机碳(TOC)比例分别为78.6%、81.3%和67.2%,DOC为三河有机碳主要存在形式;三河DOC年均浓度分别为2.6,4.3和5.1mg/L,低于世界河流平均浓度但高于华南地区大型河流.荧光参数结果表明三河DOM具有陆源内源双重特征,内源贡献更明显.利用吸光特征量化藻源DOC贡献,三河藻源DOC浓度分别为1.2,1.8和2.2mg/L,藻源DOC占比分别为49.6%、42.6%和48.0%,进一步表明藻类内源是三河DOM主要来源.平行因子解析出3种类蛋白组分和2种类腐殖质组分,其中,受藻类异常增殖影响,表征内源类蛋白组分C1和C3总荧光强度枯水期显著高于丰水期,表征来自陆源类腐殖质组分C2和C4总荧光强度呈练江>东溪河>黄江河.因此,藻类大量增殖是三河DOC浓度高于华南地区大型河流、枯水期类蛋白组分C1和C3显著高于丰水期的主要原因之一,外源输入及河流理化参数,包括降雨、温度、盐度和营养盐浓度以及人为干扰(闸控调度)共同影响三河DOM浓度和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质(dom) 闸控入海河流 藻类增殖 吸光特性 三维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氮磷输入对泥炭地DOM结构复杂性的影响
8
作者 朱晓艳 卢禹晗 +4 位作者 武忠 董向前 王琪琛 柳钟惠 路永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807-6816,共10页
通过对兴凯湖长期N、P添加平台设置不同浓度的处理,分析DOM的浓度和光谱学特征,来探究外源N、P及其交互效应对泥炭地DOM结构复杂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源N、P输入没有显著改变DOM的浓度,但DOM的芳香化程度在高氮(N_((2)))、低磷(P_((... 通过对兴凯湖长期N、P添加平台设置不同浓度的处理,分析DOM的浓度和光谱学特征,来探究外源N、P及其交互效应对泥炭地DOM结构复杂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源N、P输入没有显著改变DOM的浓度,但DOM的芳香化程度在高氮(N_((2)))、低磷(P_((1)))以及NP交互效应下显著提高了58.5%~82.9%.此外,高磷(P_((2)))和低氮高磷(N_((1))P_((2)))处理增加了DOM的内源输入.DOM的荧光组分主要以类腐殖质物质和类蛋白质物质为主,单独N、P处理提高了类蛋白质含量,而NP交互效应增加了类腐殖质含量.这些结果表明外源N、P输入会通过刺激植物生长以及促进微生物活性来增加DOM的结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外源氮磷输入 土壤可溶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 抗分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DOM光谱特征的泥页岩产气特征评价
9
作者 郑晓璇 田继先 +4 位作者 田聪 蒋峥文 杨磊 贺秋芳 薛红蕾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140,共13页
泥页岩中可溶有机质(DOM)组成和可降解性是影响生物气形成的重要因素,开发简便有效的方法来评估可溶有机质的组成、官能团特征和微生物活性等,可为泥页岩生物气田产气机制分析提供关键的基础信息。采集了柴达木盆地涩探1井1219~1309 m... 泥页岩中可溶有机质(DOM)组成和可降解性是影响生物气形成的重要因素,开发简便有效的方法来评估可溶有机质的组成、官能团特征和微生物活性等,可为泥页岩生物气田产气机制分析提供关键的基础信息。采集了柴达木盆地涩探1井1219~1309 m泥质岩心,基于有色可溶有机质(CDOM)的三维荧光(EEM)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分析了可溶有机质的组分、官能团特征和易降解程度,了解了产甲烷菌可利用底物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涩探1井岩心有机质以易降解的类色氨酸荧光组分C1和C3为主,占比70.54%;荧光组分、荧光参数HIX、BIX和吸光系数E_(253)/E_(203)、SUVA_(254)共同指示1219~1222 m和1285~1301 m2个层位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低,芳香性较弱,为潜在的产气活跃层位。研究表明CDOM光谱可以作为分析泥页岩可溶有机质特征的有效方法,其结果反映了产甲烷菌可利用底物和微生物活性等特征,为烃源层系内生物产气预测提供有效的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 可溶有机质(dom) Cdom三维荧光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柴达木盆地 泥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湿地草海不同覆被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光谱特征
10
作者 龙云川 蒋娟 +1 位作者 胡菁 万合锋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6-906,共11页
土地覆被类型差异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探究高原湿地不同覆被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我国亚热带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贵州草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三维... 土地覆被类型差异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探究高原湿地不同覆被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我国亚热带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贵州草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3D-EEMs)及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方法,解析草海湿地林地、耕地、草地、灌丛和滩涂等5种覆被土壤DOM的组成及特征。结果表明:①草海湿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51.11±10.58)g/kg,DOM含量为0.37~1.02 g/kg。DOM以植物源等陆源输入为主,呈弱腐殖化、较强自生源特征。土壤DOM共解析出3种组分,即类富里酸(C1)、陆源类腐殖质(C2)和类蛋白(C3)。②土地覆被类型影响土壤DOM特征,滩涂和灌丛土壤中C1组分占优势,林地和耕地土壤中C2组分相对占优,草地土壤中以C3组分为主。不同覆被土壤中DOM含量表现为滩涂>灌丛>耕地>草地>林地,林地土壤中DOM含量最低;耕地和草地土壤中DOM呈现较低的芳香化程度,滩涂和灌丛土壤中则有较高的芳香性,且DOM光谱参数呈表聚性。③共现网络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显示,C1组分与陆源输入密切相关,C2和C3组分与微生物活动联系紧密。冗余分析(RDA)和方差分解分析(VPA)表明,pH和总氮(TN)浓度是影响草海湿地土壤DOM光谱特征变化的关键因子。研究显示,高原湿地不同土地覆被通过植物资源输入、微生物转化及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对土壤DOM组成产生重要影响,其中pH和TN浓度是关键环境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高原湿地土壤碳循环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dom) 高原湿地 紫外-可见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共现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DOM的来源、特性及流动 被引量:60
11
作者 杨玉盛 郭剑芬 +4 位作者 陈光水 陈银秀 于占源 董彬 刘东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47-558,共12页
可溶性有机物质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是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可移动碳库及重要的养分库。系统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来源、组成、性质、季节动态 ;DOM释放与存留机制及影响因素 ;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流动及干扰对 DOM动态影响等... 可溶性有机物质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是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可移动碳库及重要的养分库。系统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来源、组成、性质、季节动态 ;DOM释放与存留机制及影响因素 ;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流动及干扰对 DOM动态影响等。已有研究表明 DOM在森林生态系统 C、N、P循环、成土作用、污染物迁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今后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研究应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1 )确定森林生态系统中 DOM源和汇 ;(2 )评价森林水文条件对 DOM释放与存留的调节作用 ;(3)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 DOM的影响 ;(4)可溶性有机氮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可溶性有机磷 (DissolvedOrganic Phosphorus)动态与可溶性有机碳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动态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物质 森林生态系统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陵江重庆段DOM三维荧光光谱的平行因子分析 被引量:49
12
作者 蔡文良 许晓毅 +2 位作者 杜娴 朱虹 罗固源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6-281,共6页
应用平行因子分析法对2010年6月嘉陵江重庆段水体13个取样点DOM(溶解性有机质)的三维荧光光谱进行指纹识别.结果表明,嘉陵江重庆段水体可识别出4类5个荧光组分,包括类富里酸荧光组分C1(250、320 nm/400 nm)和C4(230、340nm/450 nm)、类... 应用平行因子分析法对2010年6月嘉陵江重庆段水体13个取样点DOM(溶解性有机质)的三维荧光光谱进行指纹识别.结果表明,嘉陵江重庆段水体可识别出4类5个荧光组分,包括类富里酸荧光组分C1(250、320 nm/400 nm)和C4(230、340nm/450 nm)、类腐殖酸荧光组分C2(260、360 nm/450 nm)、浮游生物产生的荧光组分C3(260 nm/380 nm)和类蛋白物质荧光组分C5(280 nm/330 nm).它们的贡献率依次为类富里酸18%~38%,类腐殖酸11%~18%,浮游植物8%~22%,类蛋白物质33%~49%.嘉陵江重庆段水体的有机物污染主要以来自工业、生活污水和其他人为活动产生的陆源污染输入为主,其次是浮游植物和水体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污染.13个取样点的总荧光强度在空间分布上由西到东呈"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荧光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DOM渗滤液厌氧-好氧-混凝处理工艺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智萍 方芳 +2 位作者 ABDULHUSSAIN A Abbas 郭劲松 姜佩言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81-1085,共5页
采用厌氧-好氧-混凝工艺,对垃圾焚烧厂高DOM渗滤液进行处理,当进水ρ(CODCr)平均值为10800mg/L时,出水ρ(CODCr)平均值可达208mg/L;同时,着重针对各工艺单元出水DOM不同分子质量分布区间的ρ(CODCr)以及DOM组成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 采用厌氧-好氧-混凝工艺,对垃圾焚烧厂高DOM渗滤液进行处理,当进水ρ(CODCr)平均值为10800mg/L时,出水ρ(CODCr)平均值可达208mg/L;同时,着重针对各工艺单元出水DOM不同分子质量分布区间的ρ(CODCr)以及DOM组成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处理工艺对DOM分子质量<50ku的有机物去除率均可达到94.7%以上,而对分子质量<2ku的有机物的去除率可达99.0%;对渗滤液DOM组成成分〔腐殖酸(HA)、富里酸(FA)和亲水性有机质(HyI)〕的去除率均达到90.0%以上,表明该组合工艺用于处理垃圾焚烧厂渗滤液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厂 渗滤液 组合工艺 溶解性有机物(dom) 分子质量分布 dom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水体溶解性有机物(DOM)分级组分对典型城市源污染的荧光响应 被引量:19
14
作者 魏群山 罗专溪 +1 位作者 陈强 颜昌宙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29-1235,共7页
运用化学(树脂)分级方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从总体溶解性有机物(DOM)到DOM各分级组分,逐步深入考察其总体分级特征及各组分三维荧光特征对典型城市生活源污染的响应特征和机理.总体DOM分级特征对污染的产生和变化响应较弱,而DOM的分级... 运用化学(树脂)分级方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从总体溶解性有机物(DOM)到DOM各分级组分,逐步深入考察其总体分级特征及各组分三维荧光特征对典型城市生活源污染的响应特征和机理.总体DOM分级特征对污染的产生和变化响应较弱,而DOM的分级组分对生活源污染具有较好的响应特性.DOM的总体分级特征表明,无污染的源头水DOM中以憎水酸(HoA)为主(相对含量最高),其次为亲水性物质(HiM),而受污染水体DOM中的憎水性碱和中性物质(HoBN)及弱憎水酸(WHoA)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均明显增高,表明用HoBN和WHoA组分相对含量的增加指示污染的增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研究各分级组分的三维荧光光谱结构特征表明,HoA,HoBN及HiM均对城市源污染具有良好的响应特性,受污染水体的HoA和HoBN组分荧光特征信息更为突出和丰富,且主要为具有紫外吸收的生物代谢类蛋白物质;最为特异的是WHoA组分,其在源头水中主要为含共轭结构的富里酸类物质,而在受污染水体中该类物质几乎消失且荧光响应也急剧降低.分析式分级法获得的水体DOM主要分级组分对城市源污染具有较好的响应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水体 污染预警 溶解性有机物(dom) 树脂分级 三维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秋季入湖水源中DOM的光谱学特征及通量 被引量:14
15
作者 胡琼丹 王华静 +4 位作者 李锦 胡春明 张彦 于涛 张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2-158,共7页
秋季是太湖水体DOM含量较高的季节。运用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手段分析了秋季太湖周边不同入湖水源(河水、雨水、污水处理厂水、直排生活污水)中DOM的组成和来源,及对太湖DOM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入湖水源中DOM的光谱学特... 秋季是太湖水体DOM含量较高的季节。运用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手段分析了秋季太湖周边不同入湖水源(河水、雨水、污水处理厂水、直排生活污水)中DOM的组成和来源,及对太湖DOM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入湖水源中DOM的光谱学特征有显著差异。其中污水处理厂进水的ρ(TOC)为(68.5±13.9)mg/L,显著高于其它类型水;而且处理前污水〔ρ(TOC)为(68.5±13.9)mg/L〕、处理后污水〔ρ(TOC)为(21.7±5.15)mg/L〕、直排生活污水〔ρ(TOC)为(25.1±9.74)mg/L〕、河水〔ρ(TOC)为(27.3±1.27)mg/L〕和北太湖湖水〔ρ(TOC)为(27.9±2.35)mg/L〕中DOM浓度高、结构复杂,且均以腐殖质为主,同时类蛋白物质含量也较高;而雨水中的DOM以类富里酸物质为主,且其DOM的f450/500(荧光指数)平均值为1.61,呈现出外源特征,但其DOM结构相对简单。东太湖湖水DOM的f450/500值在1.73~1.92之间,表明其DOM主要为内源生物降解,显示出草型湖区与北太湖藻型湖区DOM组成和来源的显著差异。不同入湖外源DOM相对太湖水体总DOM的贡献为:河水〉雨水〉污水处理厂出水〉直排生活污水。其中河水DOM年入湖总量大(2.42×108kg)且成分复杂,对太湖湖水DOM的组成和含量影响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溶解性有机质(dom) 光谱特征 不同水源 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上覆水DOM荧光特征及对富营养化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海超 李艳平 +2 位作者 王圣瑞 焦立新 张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888-3896,共9页
湖泊溶解性有机物(DOM)组成特征对水质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上覆水DOM组成特征对指示湖泊富营养化现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荧光光谱区域体积积分分析法(FRI)定量分析洱海上覆水DOM组分时空变化,以及DOM组分与水质因子间的关系,对比分析不... 湖泊溶解性有机物(DOM)组成特征对水质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上覆水DOM组成特征对指示湖泊富营养化现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荧光光谱区域体积积分分析法(FRI)定量分析洱海上覆水DOM组分时空变化,以及DOM组分与水质因子间的关系,对比分析不同来源入湖水体、不同富营养化程度高原湖泊上覆水DOM组分荧光特征。结果表明,洱海上覆水体DOM主要以类腐殖酸为主,其次为类富里酸,洱海DOM总量及类腐殖酸组分中部较高,色氨酸和络氨酸等类蛋白质DOM南部较高,类富里酸DOM北部较高。藻华易发期(10月)类蛋白质和类富里酸DOM较低,类腐殖酸DOM显著增加,DOM生物源降低,DOM生物活性降低。洱海沉积物内源释放和入湖河流主要影响上覆水中类腐殖酸DOM,湿沉降主要增加类蛋白质DOM。在湖泊贫营养阶段类富里酸DOM对水质影响较大,在富营养阶段类腐殖酸DOM对水质影响较大。随着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上覆水类蛋白质和类富里酸DOM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微生物降解产物和类腐殖酸DOM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DOM荧光组分占比变化对湖泊富营养化具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m 洱海 荧光特征 富营养化指示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溶解性有机质(DOM)源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谢秀风 郗敏 +2 位作者 李悦 孔范龙 董成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02-1108,共7页
湿地是位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重要生态交错带,而溶解性有机质(DOM)是陆地向水生生态系统输送营养物质的重要载体物质。湿地中DOM的来源分为内源和外源。对湿地中DOM的来源进行识别有助于认识湿地中营养物质的生物化学循环特征,从而进... 湿地是位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重要生态交错带,而溶解性有机质(DOM)是陆地向水生生态系统输送营养物质的重要载体物质。湿地中DOM的来源分为内源和外源。对湿地中DOM的来源进行识别有助于认识湿地中营养物质的生物化学循环特征,从而进一步了解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目前,对湿地DOM进行源识别的方法较多。根据各种方法在研究中应用的广泛性和可用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光学法、同位素法、C/N比值法和生物标志法在湿地DOM源识别中的应用。综合分析表明,光学法、同位素法和C/N比值法在湿地DOM源识别研究中的应用较多。近几年,由于生物标志物(特别是木质素)不仅能够对来源进行识别,而且对源的变化很敏感,因此生物标志法在湿地DOM源识别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论文在分析各种湿地DOM源识别方法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溶解性有机质 源识别 光学法 生物标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诱导水体中DOM的荧光猝灭特性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南京 刘文清 +5 位作者 张玉钧 崔志成 刘建国 李宏斌 魏庆农 杨立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499-1502,共4页
以355 nm激光为激发光源,在实验室中用激光诱导荧光(LIF)方法以不同浓度的腐殖酸为测量样品研究了水体中溶解有机物(DOM)的荧光猝灭特性。研究表明,随着腐殖酸浓度的增加,水拉曼散射强度逐渐减弱,当浓度为40 mg.L-1时,水拉曼散射信号几... 以355 nm激光为激发光源,在实验室中用激光诱导荧光(LIF)方法以不同浓度的腐殖酸为测量样品研究了水体中溶解有机物(DOM)的荧光猝灭特性。研究表明,随着腐殖酸浓度的增加,水拉曼散射强度逐渐减弱,当浓度为40 mg.L-1时,水拉曼散射信号几乎完全被DOM的荧光基态分子所吸收,而DOM的荧光强度随着浓度的增加,先是线性增加,当浓度为16 mg.L-1时,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再继续增加腐殖酸浓度,荧光强度则缓慢降低。因此,通过对不同浓度下腐殖酸荧光猝灭特性的分析,可以更加有效的实现水体中DOM浓度的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荧光(LIF) 溶解有机物(dom) 荧光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O-MBR处理餐饮废水过程中DOM特性解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祝超伟 毛金炼 +1 位作者 何磊 王志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24-229,共6页
借助凝胶过滤色谱(GFC)分子量测定技术和三维荧光(EEM)光谱技术,对厌氧微网与好氧平板膜-生物反应器(A/O-MBR)联合处理餐饮废水过程中各阶段的溶解性有机物(DOM)及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的性质进行研究。分子量研究表明:好氧段污泥滤液的... 借助凝胶过滤色谱(GFC)分子量测定技术和三维荧光(EEM)光谱技术,对厌氧微网与好氧平板膜-生物反应器(A/O-MBR)联合处理餐饮废水过程中各阶段的溶解性有机物(DOM)及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的性质进行研究。分子量研究表明:好氧段污泥滤液的GFC谱图中在10 min以前有大分子物质析出,分析是微生物代谢产物;且随着处理过程的进行水样DOM中的分子量分布范围不断变宽。EEM光谱研究表明:进水、好氧段出水、好氧段污泥滤液的DOM中的2种主要荧光物质为高激发波长类色氨酸和可见区类富里酸,而厌氧段出水中仅有高激发波长类色氨酸,且峰强较强。同时,厌氧段出水中在形成可见区类富里酸的区域内有成峰趋势,分析是由较强的类色氨酸峰的掩蔽作用造成的。好氧段污泥EPS中存在3个明显的荧光峰,指示了色氨酸和腐殖酸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R 餐饮废水 溶解性有机物 分子量 三维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粪蚯蚓处理后DOM变化及其与Cu(Ⅱ)的配合特性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志 朱维琴 +2 位作者 单监利 胡安 魏佳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19-1325,共7页
研究了畜粪、木屑混合物经蚯蚓处理后水溶性有机物(DOM)分子量及荧光光谱变化.结果表明,经蚯蚓处理后畜粪、木屑混合物中DOM分子量呈整体降低趋势,分子量分布范围变宽,但其DOM分子量仍高于无蚯蚓处理;蚯蚓处理后混合物DOM中的富里酸含... 研究了畜粪、木屑混合物经蚯蚓处理后水溶性有机物(DOM)分子量及荧光光谱变化.结果表明,经蚯蚓处理后畜粪、木屑混合物中DOM分子量呈整体降低趋势,分子量分布范围变宽,但其DOM分子量仍高于无蚯蚓处理;蚯蚓处理后混合物DOM中的富里酸含量及分子结构芳香化程度增加明显.进一步就蚯蚓处理前后DOM与Cu(Ⅱ)配合后的荧光光谱分析表明,蚯蚓处理后DOM更易与Cu(Ⅱ)产生配合反应并导致其直链变短或芳香基团的裂解;DOM中与Cu(Ⅱ)配合的基团主要包括—OH和—NH2等;且蚯蚓处理后DOM中的富里酸类物质更易与Cu(Ⅱ)发生配合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粪 蚯蚓处理 水溶性有机物(dom) Cu(Ⅱ) 荧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