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含磷营养物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张清春 于仁诚 +3 位作者 周名江 王云峰 李钧 颜天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5-474,共10页
采用显微镜细胞计数和麻痹性贝毒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通过对比磷酸二氢钾、磷酸甘油和三磷酸腺苷(ATP)等含磷营养物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研究了微小亚历山大藻对不同类型含磷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在磷... 采用显微镜细胞计数和麻痹性贝毒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通过对比磷酸二氢钾、磷酸甘油和三磷酸腺苷(ATP)等含磷营养物质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研究了微小亚历山大藻对不同类型含磷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在磷限制条件下,加入磷酸二氢钾、磷酸甘油和ATP均能促进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所获得的最大藻细胞密度分别为22700、28400和27800藻细胞/ml,对数期生长速率分别为0.12/d、0.14/d和0.15/d,溶解态有机磷对藻生长的促进作用稍好于溶解态无机磷。三种含磷营养物质对毒素产生的效应没有明显差别,稳定期藻细胞毒素含量分别为22.87、23.98和21.80fmol/cell。磷限制对毒素组成的影响很大,磷限制条件下膝沟藻毒素GTX1/4的含量占绝对优势,GTX2/3含量很少。在添加含磷营养物质后,GTX1/4所占比例降低,GTX2/3比例增加,说明磷限制显著改变了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毒素组成。对藻体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的结果显示,磷限制组具有最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添加有机磷化合物实验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添加无机磷化合物的实验组。研究结果表明,微小亚历山大藻可以利用实验中采用的无机磷化合物和有机磷化合物,但其利用溶解态有机磷化合物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通过诱导合成碱性磷酸酶来水解培养基中的溶解态含磷有机物,从而释放无机磷酸盐用于藻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碱性磷酸桓 生长 溶解态有机磷 溶解态无机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月湖水体营养物质的分布与硅藻的生态指示 被引量:26
2
作者 胡胜华 高云霓 +3 位作者 张世羊 周巧红 徐栋 吴振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56-864,共9页
通过对武汉月湖2007年1-12月水体理化指标(电导率、溶解氧、pH值、水温、透明度、无机氮、无机磷、可溶硅)、生物指标(硅藻、蓝藻、叶绿素a)的监测,结果表明:月湖水体中无机氮、无机磷含量较丰富,可溶硅含量较低;月湖水体初级生产力较高... 通过对武汉月湖2007年1-12月水体理化指标(电导率、溶解氧、pH值、水温、透明度、无机氮、无机磷、可溶硅)、生物指标(硅藻、蓝藻、叶绿素a)的监测,结果表明:月湖水体中无机氮、无机磷含量较丰富,可溶硅含量较低;月湖水体初级生产力较高,湖泊中蓝藻密度远大于硅藻密度;月湖水体中浮游植物与生境因素有着复杂的生态网络关系。月湖水体营养盐结构不合理,在硅藻消亡后,湖泊水域中的营养组合(丰富的氮与磷,但缺乏可溶硅),这种特殊生境刺激蓝藻的生长,进一步导致硅藻的减少,使月湖浮游植物的优势种转变成蓝藻类。可溶硅在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由硅藻型向蓝藻演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溶硅起始浓度水平不仅决定硅藻生产量最大值的程度,而且制约着硅藻持续时间,补偿湖泊可溶硅可能是防治湖泊富营养化的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月湖 湖泊富营养化 硅藻 蓝藻 溶解无机氮 溶解无机磷 可溶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鹏湾海水中氮和磷的分布变化 被引量:14
3
作者 周毅频 李绪录 夏华永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50-55,共6页
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署于1999—2007年10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结合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于1998—2007年10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分析大鹏湾海水中可溶性无机氮(DIN)和可溶性无机磷(DIP)含量的多年平均分布变化。结果表明,DIN和... 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署于1999—2007年10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结合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于1998—2007年10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分析大鹏湾海水中可溶性无机氮(DIN)和可溶性无机磷(DIP)含量的多年平均分布变化。结果表明,DIN和DIP含量均夏、冬季较高,而春、秋季较低;受香港和深圳等陆源排放影响,四季吐露港西部和沙头角海区域的DIN和DIP含量普遍比其他区域高;夏季南澳养殖场附近水域的DIN也明显较高,可能与养殖场的饵料投放有关。大鹏湾海水中平均氮磷原子比大于16,而DIN和DI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69和0.009 mg/L。夏季,由于外海高盐水的入侵,底层水中DIN和DIP含量明显高于表层。9 a调查期间,大鹏湾香港海区海水中DIN和DIP含量的年际变化呈较明显下降趋势,而氮磷原子比的年际变化则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鹏湾 海水 可溶性无机氮(DIN) 可溶性无机磷(d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气溶胶中溶解性无机磷的空间和季节分布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丁晓君 代威力 +1 位作者 龙爱民 肖红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47-2355,共9页
于2012年夏季、秋季和2013年冬季,利用科考船在南海海域对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进行采集。通过分析TSP水溶性离子及溶解性无机磷酸盐(DIP),对DIP在南海气溶胶中的浓度、空间及季节分布特征进行探讨,同时估算了DIP的干沉降通量。结... 于2012年夏季、秋季和2013年冬季,利用科考船在南海海域对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进行采集。通过分析TSP水溶性离子及溶解性无机磷酸盐(DIP),对DIP在南海气溶胶中的浓度、空间及季节分布特征进行探讨,同时估算了DIP的干沉降通量。结果表明,冬季气溶胶DIP浓度为(31.50±15.93)ng·m^(−3),夏季为(0.14±0.07)ng·m^(−3),秋季为(0.87±0.61)ng·m^(−3),冬季远高于夏秋季;夏、秋和冬季南海气溶胶DIP干沉降通量分别为(0.1±0.05)、(0.6±0.4)、(20.7±10.5)μg·m^(−2)·d^(−1),年平均沉降通量为(6.4±11.0)μg·m^(−2)·d^(−1)。根据Redfield比值C∶N∶P=106∶16∶1,估算得到由干沉降进入南海的溶解性磷(TDP)可支持南海1.3mg·m^(−2)·d^(−1)C的海洋浮游植物碳生产。夏、秋季气溶胶DIP浓度由南海南部向北部递减,南海西部DIP浓度高于东部,冬季中南半岛附近海域DIP浓度较高,DIP浓度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可能是因为夏秋季在西南季风的主导下,南海主要受印度洋海洋性气团影响,导致DIP浓度较低,而冬季则受东北季风携带的东北亚沿海城市污染物的影响,导致冬季DIP浓度更高。DIP与Al_(3)^(+)、NO_(3)^(−)、NH_(4)^(+)等离子相关性,表明南海冬季(P<0.01)可能受东北亚人为排放源影响较大,夏季(P>0.05)受人为排放源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气溶胶 溶解性无机磷酸盐(dip) 干沉降通量 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近岸海域溶解无机磷时空分布及富营养化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际标 张鹏 +2 位作者 戴培东 赖进余 陈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541-2548,共8页
根据2016年枯水季、丰水季和平水季海南岛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现场调查资料,对该海域表层海水中溶解无机磷(DIP)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评价其污染水平和营养盐结构,分析该海域富营养化程度,并探讨了研究区域DIP的主要来源及与环境因子之... 根据2016年枯水季、丰水季和平水季海南岛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现场调查资料,对该海域表层海水中溶解无机磷(DIP)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评价其污染水平和营养盐结构,分析该海域富营养化程度,并探讨了研究区域DIP的主要来源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南岛近岸海域表层海水DIP的平均浓度为(0.008±0.006) mg/L,浓度范围为0.000~0.062mg/L,万宁小海海域是3个水季的主要污染区域;平水季研究海域DIP污染水平高于枯水季与丰水季;富营养化指数变化范围为0.00~3.94,平均为(0.21±0.46),总体上海南岛近岸表层海水富营养化程度较低,但局部海域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磷 污染评价 富营养化 影响因素 海南岛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中北部上升流区各种形态磷的化学特性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水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664-670,共7页
根据1988年7月调查资料讨论了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夏季上升流区各种形态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上升流中心区(即海坛岛东侧一带水域)具有低温、高盐、低溶解氧;DIP,TDP,PP,TP较高;DOP较低(0.27);及DIP/DOP比值(约为1)较高的特性。DOP是... 根据1988年7月调查资料讨论了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夏季上升流区各种形态磷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上升流中心区(即海坛岛东侧一带水域)具有低温、高盐、低溶解氧;DIP,TDP,PP,TP较高;DOP较低(0.27);及DIP/DOP比值(约为1)较高的特性。DOP是该海域磷的主要形态(占TP的49.2%),其含量分布及其形态转化与生物活动直接相关,是该海域生物生产力高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升流区 台湾海峡 水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亚历山大藻对不同磷源的生理响应研究
7
作者 孙惠琛 徐溢波 +4 位作者 仇依琳 陈晓红 孙鹏飞 白洁 晨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0期59-72,共14页
针对近海因溶解态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匮乏而制约浮游植物生长的关键问题,本研究聚焦于甲藻对溶解态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的选择利用机制这一科学空白。鉴于现有研究证实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 针对近海因溶解态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匮乏而制约浮游植物生长的关键问题,本研究聚焦于甲藻对溶解态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的选择利用机制这一科学空白。鉴于现有研究证实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等甲藻已进化出通过DOP代谢适应低磷环境的生存策略,但对其磷源选择偏好与代谢调控机制仍缺乏系统认知。因此,本研究以太平洋亚历山大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对59种磷源的利用能力,系统分析了其在不同浓度有机磷(β-甘油磷酸钠,SG-P)和无机磷(NaH_(2)PO_(4))下的生理响应。结果显示:太平洋亚历山大藻可利用48种磷源,其中优先利用C—O—P键和单酯类磷源,而难以利用C—P键磷源;最大藻密度与磷浓度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但在磷缺乏下藻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与NaH_(2)PO_(4)相比,该藻种对SG-P有更好的亲和力。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APA)与外界环境的磷浓度负相关,即在磷限制下碱性磷酸酶高度表达,在富磷条件下,胞内APA之间无显著差异,胞外APA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藻毒素测定结果表明,该藻株以低毒性的C1和C2为主,单细胞毒素的总含量在这两种磷源之间及不同磷浓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在磷限制下单细胞毒素含量显著增加,且NaH_(2)PO_(4)为磷源下较SG-P为磷源更有利于产生高毒性的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由此可见,太平洋亚历山大藻对有机磷源有独特的生理响应,使其在无机磷源缺乏的环境中能有效利用有机磷进行生长繁殖,这一进化策略使其更具有竞争性。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一些磷匮乏海域仍爆发有害藻华的形成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亚历山大藻 溶解态有机磷 溶解态无机磷 磷缺乏 碱性磷酸酶 毒素 有害藻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