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农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隽英华 何志刚 +2 位作者 刘慧屿 刘艳 陈玥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6,共8页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农田土壤可溶性氮转化特征的影响,研发东北冷凉区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提高的秸秆还田技术,采用田间连续定位试验,对比分析了秸秆还田方式(不还田、粉碎翻压还田、堆腐旋耕还田)与氮肥运筹(N 180、210、240 kg/hm^(...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农田土壤可溶性氮转化特征的影响,研发东北冷凉区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提高的秸秆还田技术,采用田间连续定位试验,对比分析了秸秆还田方式(不还田、粉碎翻压还田、堆腐旋耕还田)与氮肥运筹(N 180、210、240 kg/hm^(2);氮肥基施、氮肥后移)作用下农田土壤无机氮(IN)、可溶性有机氮(DON)及可溶性全氮(DTN)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影响农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其作用行为受秸秆还田方式、施氮模式和生育时期的多重制约。秸秆还田配施低量氮肥(N 180 kg/hm^(2))土壤IN和DTN均低于无秸秆处理,而配施高量氮肥(N 240 kg/hm^(2))时高于无秸秆处理;秸秆还田土壤DON于生育前期(播种-拔节期)较无秸秆处理显著增加,而在生育中后期无规律性变化。随着施氮量增加,秸秆还田土壤IN和DTN显著增加,而DON仅于春玉米旺盛生长期(拔节期-灌浆期)显著增加。随着生育期推进,除秸秆堆腐旋耕还田土壤DON呈三峰曲线变化外,秸秆还田土壤IN、DON和DTN均呈双峰曲线变化,且峰值越来越低。由此可见,在东北农业产区,N 210 kg/hm^(2)用量下秸秆粉碎翻压还田配施15%氮肥的秸秆还田技术具有优化氮素管理、提高土壤肥力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方式 无机氮 可溶性有机氮 可溶性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添加生物炭对设施农业土壤不同形态氮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婧睿 任凤玲 +2 位作者 李亚林 魏雪勤 孙楠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0-1559,共10页
生物炭在设施农业土壤中施用,对土壤氮形态具有显著影响。探明不同施肥处理添加生物炭对设施农业土壤不同形态氮的影响,可为设施农业施用生物炭减排提供科学依据。以设施菜地土壤(褐潮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施用有机肥(M)、化... 生物炭在设施农业土壤中施用,对土壤氮形态具有显著影响。探明不同施肥处理添加生物炭对设施农业土壤不同形态氮的影响,可为设施农业施用生物炭减排提供科学依据。以设施菜地土壤(褐潮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施用有机肥(M)、化肥(F)、有机无机混施(M+F)4种处理下投入2%和4%(生物炭与土壤干质量比)生物炭处理,采用室内恒温好氧培养-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监测土壤N_(2)O释放量,测定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DON)和无机氮(N_(min))的含量,并分析DON、N_(min)含量变化及其与土壤N_(2)O释放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生物炭的施用在不同条件下对土壤N_(2)O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产生不同影响。在CK和M处理下,生物炭在施用初期(第0~1.5天)显著促进了土壤中N_(2)O的释放,但随后(第2~60天),在CK处理下,生物炭的添加对N_(2)O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同样地,在M处理下,生物炭的添加也未对N_(2)O的释放速率产生显著作用。然而,在培养结束时,添加4%的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中N_(2)O的累积释放量。值得注意的是,在F和M+F的处理中,生物炭的加入在初期阶段(第0~2天)有效地降低了土壤N_(2)O的释放速率,这种降低效果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变得更加显著。在F和M+F处理下,添加生物炭在不同时间段内(第2~25天和第3~14天)显著增加了土壤N_(2)O释放速率,但对该速率的影响在后续阶段并不显著。培养结束后,F处理下,添加2%和4%生物炭的土壤N_(2)O累积释放量分别显著提高78%和90%;M+F处理下,添加2%和4%生物炭的土壤N_(2)O累积释放量分别显著提高80%和67%。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施用生物炭的土壤中,DON和N_(min)的含量与N_(2)O的排放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生物炭的添加通过调整土壤中DON和N_(min)的含量,对N_(2)O的排放产生了直接影响。将生物炭投入到不同的施肥土壤中,土壤N_(2)O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是由于生物炭自身特性的多样性、配施化肥和有机肥种类的差异、施肥方式和时间的差异等,因此分析生物炭添加后对土壤N_(2)O累积释放量影响时,需要根据研究时的具体条件做合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施肥处理 N2O 土壤溶解性有机氮 土壤无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河网溶解无机氮来源的稳定同位素示踪——以温瑞塘河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音利 廖忠鹭 +5 位作者 王芃玮 詹晨灿 谭鑫敏 王宇昊 马浩翔 纪晓亮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874-6885,共12页
选择浙江典型平原河网—温瑞塘河为研究区,联合多种水化学参数和稳定同位素(δ^(15)N/δ^(18)O-NO_(3)^(-)、δ^(15)N-NH_(4)^(+)、δ^(18)O-H_(2)O),识别了水体溶解无机氮(DIN)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耦... 选择浙江典型平原河网—温瑞塘河为研究区,联合多种水化学参数和稳定同位素(δ^(15)N/δ^(18)O-NO_(3)^(-)、δ^(15)N-NH_(4)^(+)、δ^(18)O-H_(2)O),识别了水体溶解无机氮(DIN)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耦合硝酸盐和氨氮浓度及其同位素和贝叶斯污染源解析模型(SIAR)的DIN定量源解析方法,计算了温瑞塘河各污染源对DIN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温瑞塘河DIN污染严重,其浓度变化范围为1.43~12.88mg/L,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分别占DIN的63%、35%和2%;DIN污染呈现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时间上DIN浓度呈现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变化趋势,空间上呈现主河道<支流,城乡结合部河道<城市河道的特点;研究区DIN转化以硝化过程为主,反硝化过程不明显;模型计算结果显示粪便污水、土壤氮、化肥和大气沉降对丰水期水体DIN的贡献率分别为(71.29±14.24)%、(18.96±13.89)%、(6.78±5.91)%和(2.97±2.28)%,对平水期DIN的贡献率分别为(57.51±15.53)%、(25.01±16.45)%、(15.24±8.19)%和(2.25±2.28)%,对枯水期DIN的贡献率分别为(57.60±16.27)%、(26.75±17.58)%、(13.03±7.95)%和(2.61±2.55)%;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氮和粪便污水贡献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建立的DIN溯源方法能够有效计算不同污染源对水体DIN的贡献率,弥补了以往研究只单独解析硝酸盐或者氨氮来源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 溶解无机氮 稳定同位素 污染源解析 SI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湾海水温度季节变化及溶解无机氮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4
作者 董俊德 王汉奎 +1 位作者 张偲 黄良民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0-47,共8页
根据 2 0 0 0年 4月— 2 0 0 1年 3月在三亚湾的定点现场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 :6— 8月份受外来冷水上升流的入侵和影响 ,使该湾水域在该季节形成明显的温跃层 ,底部和中部有明显的低温层。在上升流入侵期间 ,该湾水域平均温跃层强度为... 根据 2 0 0 0年 4月— 2 0 0 1年 3月在三亚湾的定点现场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 :6— 8月份受外来冷水上升流的入侵和影响 ,使该湾水域在该季节形成明显的温跃层 ,底部和中部有明显的低温层。在上升流入侵期间 ,该湾水域平均温跃层强度为 0 .1 3 8— 0 .2 83℃·m- 1 ,最大温跃层强度为 0 .41 9— 0 .440℃·m- 1 ,底部最低水温在 2 2℃左右。 9月—翌年 3月温跃层消失 ,海水混合流动充分 ,温度垂直分布均匀。 3月份水温开始升高 ,至 5月水温总体升至最高 ,并由于高气温及强太阳的辐射作用 ,5月份形成温跃层。溶解无机氮 (DIN)的分布特征表明 ,硝酸盐、亚硝酸盐在冷水上升流入侵季节 ,其含量明显提高 ,比平时分别提高 :1 0 .2 0 %(表层 )、3 7.2 0 %(中层 )、83 .81 %(底层 )和 6 4 .0 4 %(表层 )、82 .96 %(中层 )、1 1 9.41 %(底层 )。氨态氮不直接受上升流影响 ,但季节变化特征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湾 冷水上升流 溶解无机氮 温跃层 垂直分布 海水 温度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月湖水体营养物质的分布与硅藻的生态指示 被引量:26
5
作者 胡胜华 高云霓 +3 位作者 张世羊 周巧红 徐栋 吴振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56-864,共9页
通过对武汉月湖2007年1-12月水体理化指标(电导率、溶解氧、pH值、水温、透明度、无机氮、无机磷、可溶硅)、生物指标(硅藻、蓝藻、叶绿素a)的监测,结果表明:月湖水体中无机氮、无机磷含量较丰富,可溶硅含量较低;月湖水体初级生产力较高... 通过对武汉月湖2007年1-12月水体理化指标(电导率、溶解氧、pH值、水温、透明度、无机氮、无机磷、可溶硅)、生物指标(硅藻、蓝藻、叶绿素a)的监测,结果表明:月湖水体中无机氮、无机磷含量较丰富,可溶硅含量较低;月湖水体初级生产力较高,湖泊中蓝藻密度远大于硅藻密度;月湖水体中浮游植物与生境因素有着复杂的生态网络关系。月湖水体营养盐结构不合理,在硅藻消亡后,湖泊水域中的营养组合(丰富的氮与磷,但缺乏可溶硅),这种特殊生境刺激蓝藻的生长,进一步导致硅藻的减少,使月湖浮游植物的优势种转变成蓝藻类。可溶硅在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由硅藻型向蓝藻演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溶硅起始浓度水平不仅决定硅藻生产量最大值的程度,而且制约着硅藻持续时间,补偿湖泊可溶硅可能是防治湖泊富营养化的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月湖 湖泊富营养化 硅藻 蓝藻 溶解无机氮 溶解无机磷 可溶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无机氮在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和通量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蒋凤华 王修林 +3 位作者 石晓勇 祝陈坚 胡海燕 韩秀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18,24,共7页
应用实验室培养法测定了溶解无机氮(DIN)在胶州湾16个站位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结果表明,NH+4-N,NO-2-N和NO-3-N的交换速率一般分别在-0.5~1.6,0.005~0.67,-2.0~2.8 mmol/(m2@d)范围内.由于间隙水中DIN主要以NH+4-N形态存在,... 应用实验室培养法测定了溶解无机氮(DIN)在胶州湾16个站位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结果表明,NH+4-N,NO-2-N和NO-3-N的交换速率一般分别在-0.5~1.6,0.005~0.67,-2.0~2.8 mmol/(m2@d)范围内.由于间隙水中DIN主要以NH+4-N形态存在,DIN在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以NH+4-N的扩散为主,在大部分站位表现为由沉积物向水体的释放,NO-3-N主要来自NH+4-N的硝化反应,而NO-2-N是NH+4-N和NO-3-N之间化学转化过程的中间产物.考虑胶州湾沉积物类型,DIN在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通量为9.68×108mmol/d,是河流输入DIN的50%左右,可提供维持胶州湾初级生产力所需DIN的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氮 din 胶州湾 沉积物-海水 交换 速率 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西北湖区浮游植物和无机、有机氮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7
作者 叶琳琳 吴晓东 +2 位作者 刘波 闫德智 赵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59-869,共11页
以太湖重度蓝藻水华发生的西北湖区为研究对象,从河口至湖心区设置5个采样点,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逐月采集表层水体样品,测定了水温、溶解氧和浮游细菌丰度,并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组成、溶解性无机氮(DIN)和有机氮(DON)浓度... 以太湖重度蓝藻水华发生的西北湖区为研究对象,从河口至湖心区设置5个采样点,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逐月采集表层水体样品,测定了水温、溶解氧和浮游细菌丰度,并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组成、溶解性无机氮(DIN)和有机氮(DON)浓度以及氮磷比.研究结果表明,太湖西北湖区浮游植物主要由蓝藻、硅藻、绿藻和隐藻组成.可能由于风、浪等混合作用使太湖西北湖区不同采样点之间蓝藻细胞密度没有显著差异.蓝藻生物量在浮游植物中所占比例最高为34%±15%,春季部分点位隐藻生物量高于50%,表明隐藻与蓝藻的相互竞争趋势显著.CCA排序图结果表明,DIN、DON浓度以及总氮∶总磷比(TN∶TP比)是影响西北湖区浮游植物优势属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5个采样点铵态氮(NH_4^+-N)与DIN浓度具有显著差异,与DON浓度没有显著差异.夏季蓝藻水华暴发期间,可能由于蓝藻的吸收利用引起NH_4^+-N和硝态氮(NO_3^--N)浓度迅速降低.此外,由于NH_4^+-N浓度还可能受到沉积物NH_4^+-N释放的影响,因此,蓝藻细胞密度与NO_3^--N的相关系数和显著水平均高于NH_4^+-N.夏季TN∶TP比和DIN∶TP比降至最低,表明该湖区浮游植物,尤其是蓝藻的生长可能受到氮限制.蓝藻细胞密度与DON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在氮限制条件下,DON可能是蓝藻氮素利用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浮游植物 溶解性无机氮 溶解性有机氮 氮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甫水丝蚓对太湖梅梁湾沉积物影响——水界面无机氮、磷交换 被引量:10
8
作者 姚思鹏 李柯 +2 位作者 周德勇 刘旭博 刘正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0-104,共5页
根据太湖梅梁湾大型底栖动物的自然分布特征,运用沉积物——水微宇宙的实验方法评估了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risteri)对太湖沉积物无机氮和磷释放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沉积物和上覆水无机氮浓度、沉积物和上覆水之间无机氮的循... 根据太湖梅梁湾大型底栖动物的自然分布特征,运用沉积物——水微宇宙的实验方法评估了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risteri)对太湖沉积物无机氮和磷释放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沉积物和上覆水无机氮浓度、沉积物和上覆水之间无机氮的循环规律及沉积物中无机氮的剖面特征在有/无水蚯蚓活动背景下的差异,探讨了寡毛类底栖动物霍甫水丝蚓对梅梁湾沉积物-水界面磷和无机氮交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水蚯蚓通过生物扰动作用,促进了沉积物中的无机氮(主要是氨氮)和正磷酸盐向上覆水体中扩散,增加水蚯蚓的密度显著影响沉积物和上覆水中无机氮的浓度,而上覆水中正磷酸盐的浓度主要受生理活动-排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梁湾 沉积物-水界面 无机氮 水蚯蚓 生物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暴雨对厦门港湾海水溶解无机氮、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杨逸萍 郭卫东 +2 位作者 方志山 吴国琳 弓振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2-58,共7页
于1998年10号台风、2000年10号台风碧利斯和2000年6月厦门地区特大暴雨影响期间,在厦门港湾对表层海水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以及盐度、DO、Chl a等相关环境因子进行定点连续观测。描述了台风暴雨期间和恢复期DIN、DIP的变... 于1998年10号台风、2000年10号台风碧利斯和2000年6月厦门地区特大暴雨影响期间,在厦门港湾对表层海水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以及盐度、DO、Chl a等相关环境因子进行定点连续观测。描述了台风暴雨期间和恢复期DIN、DIP的变化特征。对水动力因素、底质再悬浮、有机物氧化降解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暴雨 厦门港 湾海 水溶解无机氮 水溶解无机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莱州湾及附近水域理化环境及营养现状评价 被引量:48
10
作者 夏斌 张晓理 +5 位作者 崔毅 陈碧鹃 陈聚法 过锋 张艳 黄翠玲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3-111,共9页
根据2007年8月对莱州湾及附近水域的调查资料,讨论了温度、盐度、pH、溶解氧(DO)、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3-P)等理化因子的分布特征,并对该水域的营养水平和有机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西部和西南部水域表层和... 根据2007年8月对莱州湾及附近水域的调查资料,讨论了温度、盐度、pH、溶解氧(DO)、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3-P)等理化因子的分布特征,并对该水域的营养水平和有机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西部和西南部水域表层和底层的DIN含量较高,均呈向东北方向递减的趋势;表层PO43-P含量分布较为均匀,在湾口中部水域有一小范围的高值区,并呈向四周逐渐递减分布。底层水平基本与表层一致,但其高值区范围较大,等值线较为密集。营养盐与盐度的相关分析表明,DIN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DIN主要来自河流径流的输送;而PO43-P与盐度相关性不十分显著,这表明莱州湾PO43-P的补充并非主要来自河流径流输入,而是以有机物的分解矿化再生为主,同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由水域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看,N/P值均大于Redfield比值16,P显得相对缺乏。根据营养化评价模式和有机污染指数计算结果,2007年夏季莱州湾水域营养水平基本属于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有机污染程度属3级,表明该调查水域受到轻度有机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溶解无机氮 磷酸盐 营养现状 潜在性富营养化 有机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鹏湾海水中氮和磷的分布变化 被引量:14
11
作者 周毅频 李绪录 夏华永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50-55,共6页
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署于1999—2007年10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结合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于1998—2007年10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分析大鹏湾海水中可溶性无机氮(DIN)和可溶性无机磷(DIP)含量的多年平均分布变化。结果表明,DIN和... 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署于1999—2007年10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结合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于1998—2007年10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分析大鹏湾海水中可溶性无机氮(DIN)和可溶性无机磷(DIP)含量的多年平均分布变化。结果表明,DIN和DIP含量均夏、冬季较高,而春、秋季较低;受香港和深圳等陆源排放影响,四季吐露港西部和沙头角海区域的DIN和DIP含量普遍比其他区域高;夏季南澳养殖场附近水域的DIN也明显较高,可能与养殖场的饵料投放有关。大鹏湾海水中平均氮磷原子比大于16,而DIN和DI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69和0.009 mg/L。夏季,由于外海高盐水的入侵,底层水中DIN和DIP含量明显高于表层。9 a调查期间,大鹏湾香港海区海水中DIN和DIP含量的年际变化呈较明显下降趋势,而氮磷原子比的年际变化则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鹏湾 海水 可溶性无机氮(din) 可溶性无机磷(D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可溶性无机氮时空变异状况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戴明新 彭士涛 +1 位作者 毛天宇 白志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6-390,共5页
以渤海湾17个监测点11年来可溶性无机氮(DIN)监测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箱线图,相关分析,Mann-Kendall及样条插值等技术方法,分析渤海湾1996—2006年17个监测点ρ(DIN)的统计学特征、季节差异性和时空变化状况,以及引起ρ(DIN)时空变化的... 以渤海湾17个监测点11年来可溶性无机氮(DIN)监测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箱线图,相关分析,Mann-Kendall及样条插值等技术方法,分析渤海湾1996—2006年17个监测点ρ(DIN)的统计学特征、季节差异性和时空变化状况,以及引起ρ(DIN)时空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各监测时期渤海湾ρ(DIN)大多表现为正偏态分布.在33个监测时段内,2号,4号和6号监测点所在海区ρ(DIN)最高,说明陆源污染及港口发展对渤海湾ρ(DIN)的贡献不容忽视.丰水期ρ(DIN)与平水期显著相关,而枯水期ρ(DIN)与丰水期和平水期的相关性不显著.在时间特征上,ρ(DIN)表现为先增加后平稳而后快速增加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ρ(DIN)表现为北高南低,近岸高离岸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可溶性无机氮 时空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三省一市溶解态无机氮容量总量控制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修林 崔正国 +3 位作者 李克强 韩秀荣 李雁宾 祝陈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19-622,626,共5页
对溶解无机氮(DIN)容量总量控制实施的具体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研究。1979~2005年渤海DIN排海通量总体上呈“N”形变化趋势,年均入海通量34×10^4t/a。基于多介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箱式模型,推算出在Ⅰ类、Ⅱ类、Ⅲ类和Ⅳ类海... 对溶解无机氮(DIN)容量总量控制实施的具体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研究。1979~2005年渤海DIN排海通量总体上呈“N”形变化趋势,年均入海通量34×10^4t/a。基于多介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箱式模型,推算出在Ⅰ类、Ⅱ类、Ⅲ类和Ⅳ类海水水质标准下渤海DIN极小海洋环境容量分别为(22,29,38,47)×10^4t/a。分配容量优化结果表明,在在国家Ⅰ类、Ⅱ类海水水质标准条件下,2010年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DIN排放量均超过其最大允许排放量,均需不同程度的削减,平均削减预计排放量的37%和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量总量控制 环境容量 分配 溶解无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双季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周年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春兰 涂成 +5 位作者 陈安磊 侯海军 刘波 谢小立 魏文学 孙志龙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5-345,共11页
【目的】研究红壤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含量及其周年变化和影响因素,为弄清红壤双季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季节变化规律,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1990年开始)为对象,选择不施肥(CK)、单施NPK化肥(... 【目的】研究红壤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含量及其周年变化和影响因素,为弄清红壤双季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季节变化规律,提高土壤养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1990年开始)为对象,选择不施肥(CK)、单施NPK化肥(NPK)和有机物(紫云英、稻草)+NPK化肥(NPKM)三个施肥处理,在早稻、晚稻、休闲期取0—20 cm土样,动态监测稻田土壤几种重要活性碳、氮成分,包括无机态氮(NH_4^+N、NO_3~–-N),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的周年动态变化。【结果】稻田土壤NH_4^+-N含量在早稻期间呈下降状态,晚稻期间变化较平缓,休闲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壤无机氮主要以NH_4^+N形式存在,其含量范围为14.9~31.6 mg/kg,其休闲期含量略低于生育期(P>0.05);周年土壤NO_3~–-N含量(<3 mg/kg)远小于NH_4^+N含量,与NH_4^+N含量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P<0.01)。稻田土壤DOC、DON周年变化趋势相似(P<0.01),在生育期呈下降状态,休闲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休闲期土壤DOC、DON含量略低于生育期(P>0.05)。休闲期土壤MBC、MBN含量分别为463~701 mg/kg、31.1~52.4mg/kg,比生育期分别提高25.4%~36.9%和62.8%~125.9%。总体来看,稻田休闲期土壤活性碳(DOC+MBC)、氮(NH_4^+N+NO_3~–-N+DON+MBN)含量高于生育期含量,较生育期增幅分别为10.8%~19.6%、10.3%~34.8%。不同施肥处理结果表明,仅施用化肥(NPK处理)对活性碳、氮影响较小(P>0.05),有机物还田能显著提高水稻生育期和休闲期的土壤活性碳、氮含量(P<0.05),NPKM与CK相比活性碳、氮在水稻生育期分别提高53.8%和81.2%,而在休闲期分别提高了43.5%和63.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稻田休闲期土壤NH_4^+N、DOC、DON含量不仅与土壤SOC、TN含量密切相关(P<0.05或P<0.01),还受温度、水分含量等环境因子影响,如休闲期土壤NH_4^+N含量与5 cm处土壤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土壤NO_3~–-N含量与该土层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DOC和DON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长期化肥配施紫云英及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稻田土壤周年活性碳、氮含量,其活性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休闲期稻田能维持较高的活性碳、氮含量,且比水稻生育期有一定程度增加。休闲期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主要受土壤温度影响,土壤可溶性碳、氮含量变化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休闲期 无机态氮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氮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人工草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库和无机氮库动态变化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文颖 李文全 +4 位作者 周华坤 康清 马晓玲 刘攀 王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5,共6页
以青海省高寒区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库和无机氮库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过程,确定牧草不同发育期土壤供氮能力,为研究高寒区人工牧草吸收土壤氮素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同德暗栗钙土种植禾本科牧草第1 年... 以青海省高寒区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库和无机氮库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变化过程,确定牧草不同发育期土壤供氮能力,为研究高寒区人工牧草吸收土壤氮素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同德暗栗钙土种植禾本科牧草第1 年土壤以硝态氮为主,占54%-59%,其次为可溶性有机氮,占22%-29%,铵态氮最低,仅占17%.1 年人工草地土壤铵态氮含量随生长季延长逐渐增多,9 月最高;土壤硝态氮在6 月返青期最高,随生长季延长下降显著;土壤可溶性总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在返青期和枯黄期较高,生长旺盛期较低.(2)青海果洛州退化高寒草甸土种植禾本科牧草的人工草地土壤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占优势,分别占49%和43%,铵态氮仅占8%.1 年人工草地随生长季土壤铵态氮含量逐渐升高,9 月最高;土壤硝态氮在7 月初期最高,随生长季延长显著下降;土壤可溶性总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在生长季初期(7 月)最高,随生长季延长而降低.表明高寒区人工草地土壤可溶性有机氮是植物可利用氮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含量仅次于硝态氮且远高于铵态氮.(3)与1 年人工草地相比较,同德单播禾本科牧草生长3 年后,土壤中植物可利用氮素迅速下降,尤其是硝态氮含量下降近80%,其次铵态氮下降近67%,可溶性总氮下降近60%2.5 倍,仅可溶性有机氮下降不显著.说明单播模式下人工草地土壤有效养分下降是人工草地生产力难以持续的主要原因.(4)在1 年人工草地种植的不同牧草种类的土壤各类氮素均无显著差异;而在3 年草地,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和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单播人工草地土壤表层硝态氮显著高于其他种单播人工草地,星星草和多叶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单播人工草地土壤可溶性总氮显著高于其他种类人工草地.初步推断:种植不同牧草可对不同形态土壤氮素产生影响,暗示不同牧草对不同形态氮素的需求存在-定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人工草地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库 土壤无机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可溶性氮和pH对有机肥和化肥的短期响应 被引量:15
16
作者 潘丹丹 吴祥为 +4 位作者 田光明 徐强 保琦蓓 周卉 李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0-174,共5页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施用猪粪堆肥(PC)、污泥堆肥(SC)、菜籽饼肥(CM)和无机化肥(IF)后,对土壤pH值和不同形态氮素的短期响应进行研究,探讨土壤可溶性无机氮、有机氮及土壤pH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CM,PC和IF处理的pH值都呈现先快速...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施用猪粪堆肥(PC)、污泥堆肥(SC)、菜籽饼肥(CM)和无机化肥(IF)后,对土壤pH值和不同形态氮素的短期响应进行研究,探讨土壤可溶性无机氮、有机氮及土壤pH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CM,PC和IF处理的pH值都呈现先快速下降后缓慢回升的趋势,但PC处理下降幅度较小;而SC处理和不施肥对照(CK)处理的pH值基本不变;不同施肥处理均提高了土壤中氮素水平,3种有机肥中以CM处理最显著地提高了土壤中总可溶性氮(TDN)、NH4+-N、NO3--N和可溶性有机氮(DON)浓度,PC处理的次之,SC处理的最弱,而IF处理与CM处理提高幅度相似。不同施肥处理中土壤可溶性氮表现出不同的短期响应,IF处理和CM处理的TDN分别经过11,13d的稳定期后迅速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至31d开始下降;PC处理和SC处理未出现突然升高的现象,而是前20d较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之后缓慢下降,总体与对照趋势一致。不同处理土壤中NH4+-N均呈下降趋势;IF处理、CM处理的NO3--N呈增加趋势,PC处理的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SC处理的呈缓慢下降趋势,结果说明不同有机肥在土壤中的转化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CM处理、IF处理的土壤pH值与NH4+-N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NO3--N呈极显著负相关;除PC处理外,其他处理的DON含量与TDN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而PC处理的DON同时与NH4+-N、NO3--N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化肥 土壤可溶性氮 PH 短期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活性碳、氮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飞 王卫 +2 位作者 陈安磊 谢小立 李雁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5-220,共6页
以红壤坡地长期定位试验(1995开始)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林、草地、农作、油茶林和湿地松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几种重要的活性碳、氮成分,包括无机态氮(NH4^+-N、NO3^--N)、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 以红壤坡地长期定位试验(1995开始)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林、草地、农作、油茶林和湿地松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几种重要的活性碳、氮成分,包括无机态氮(NH4^+-N、NO3^--N)、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含量及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坡地土壤DON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年均值在16.3~18.2mg/kg之间),土壤可溶性总氮(TDN)的差异主要来自可溶性无机氮(DIN)。农作利用土壤NH4^+-N、NO3^-—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除油茶林外,其他土地利用方式NH4^+-N含量都高于NO3-~N含量,其中自然林、草地利用方式下NH4^+-N是NO3^-N含量的2.2倍和11.8倍。不同坡地利用土壤MBC含量均值范围为195.7~437.2mg/kg,土壤MBN含量为28.6~70.0mg/kg,大小顺序为:草地区〉自然林〉湿地松〉油茶林〉农作区。土壤DOC年均值范围为237.3~290.7mg/kg,其中草地土壤年均含量最高(290.7mg/kg),显著高于其它4种利用方式。总体来看,除农作、油茶林土壤DOC≥MBC外,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氮成分均以MBC、MBN形态为主,土壤MBC/DOC和MBN/DON比值分别为1.1~1.6和1.7~3.9,其中草地土壤比值最大,农作土壤相差最小。土壤活性碳、氮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关系并不密切,其含量可能受水土流失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无机态氮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多元养殖生态模型研究:Ⅰ养殖生态模型的建立和参数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史洁 魏皓 +2 位作者 赵亮 方建光 张继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6-35,共10页
建立了一个与考虑养殖阻力的水动力模型耦合的、以浮游植物生物量、无机氮浓度、悬浮有机颗粒物浓度、海带生物量为变量的桑沟湾三维多元养殖生态模型。模型考虑了养殖生物海带对海水流动的阻碍作用随其生长的动态变化,以及养殖生物和... 建立了一个与考虑养殖阻力的水动力模型耦合的、以浮游植物生物量、无机氮浓度、悬浮有机颗粒物浓度、海带生物量为变量的桑沟湾三维多元养殖生态模型。模型考虑了养殖生物海带对海水流动的阻碍作用随其生长的动态变化,以及养殖生物和浮游植物之间对无机氮营养盐的竞争。最后,分别以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海带产量为目标变量,对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沟湾 浮游植物 无机氮 悬浮有机颗粒物 海带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异养细菌对无机氮吸收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秋璐 周燕遐 +1 位作者 王江涛 袁泽轶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1-234,共4页
着眼于海洋异养细菌对无机氮的吸收研究,在不同的海区和河流中,通过对环境因素的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环境影响因子作用下,异养细菌对无机氮吸收具有选择性,同时也发现,这与异养细菌本身的生理特性也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 海洋异养细菌 无机氮 选择性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须菜海藻场构建及其对水环境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周岩岩 李纯厚 +5 位作者 陈丕茂 李春晓 马庆涛 杨进 李琦 刘维达 《生态科学》 CSCD 2011年第6期590-595,共6页
2010年2月~2010年5月,在汕头南澳岛海域,通过设计不同的主绳间距和苗绳间距研究了龙须菜(Gracilarialemaneifomis)海藻场的构建模式及其对养殖附近海域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筏式养殖密度中,主绳间距在0.3~0.4m,苗绳间距在0.1... 2010年2月~2010年5月,在汕头南澳岛海域,通过设计不同的主绳间距和苗绳间距研究了龙须菜(Gracilarialemaneifomis)海藻场的构建模式及其对养殖附近海域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筏式养殖密度中,主绳间距在0.3~0.4m,苗绳间距在0.1~0.2 m之间,龙须菜的生长速率较高。龙须菜海藻场构建后,养殖海域的无机氮(IN)平均值为133.40±15.18μg·L^(-1),对照海域的无机氮平均值为153.81±11.97μg-L^(-1),养殖海域显著低于对照海域(p<0.05);养殖海域的无机磷(IP)平均值为13.16±1.38μg·L^(-1),对照海域的平均值为15.55±1.05μg·L^(-1),养殖海域的显著低于对照海域的(p<0.05)。养殖海域叶绿素(Chl-a)的平均值为1.86±0.23 mg·m^(-3),对照海域的平均值为2.44±0.30mg·m^(-3),养殖海域显著低于对照海域(p<0.05);养殖海域的透明度平均值为1.76±0.09 m,对照海域的透明度为1.41±0.15 m,养殖海域显著高于对照海域(p<0.05):养殖海域的溶解氧(DO)平均值为9.55±0.46 mg·L^(-1),对照海域的平均值为8.90±0.37 mg·L^(-1),养殖海域显著高于对照海域(p<0.05)。研究表明,构建龙须菜海藻场可以显著增加海水中DO浓度,抑制微藻生长繁殖,吸收水体营养盐,改善水质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菜 海藻场 溶解氧 叶绿素 无机氮 无机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