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DF生物反应器快速酿醋的应用技术
1
作者 许朝辉 王吉瑛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27-30,共4页
应用DF生物反应器快速酿醋,以大米为原料经不同时间的液化、糖化、酒精发酵,得到4.2度的酒化液。经DF生物反应器中多株醋酸菌固定化细胞床发酵,最终达到了平均每克乙醇转化0.98g醋酸的水平。通过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温度、不同的酒精度... 应用DF生物反应器快速酿醋,以大米为原料经不同时间的液化、糖化、酒精发酵,得到4.2度的酒化液。经DF生物反应器中多株醋酸菌固定化细胞床发酵,最终达到了平均每克乙醇转化0.98g醋酸的水平。通过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温度、不同的酒精度、不同的醋酸菌细胞浓度化菌床360d不更换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f的生物反应器 固定化醋酸菌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长期还田对稻田土壤DOM和Cd形态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谢杰 陈院华 +3 位作者 徐昌旭 杨涛 李建国 董爱琴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96-1106,共11页
长期种植和翻压紫云英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SOM)和水溶性有机物(DOM)的含量,影响土壤颗粒对重金属镉(Cd)的吸附行为和Cd在土壤中的形态,了解该条件下Cd在不同土层中的特征对紫云英的进一步推广种植具有重要意义。以余江区(YJ)、南... 长期种植和翻压紫云英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SOM)和水溶性有机物(DOM)的含量,影响土壤颗粒对重金属镉(Cd)的吸附行为和Cd在土壤中的形态,了解该条件下Cd在不同土层中的特征对紫云英的进一步推广种植具有重要意义。以余江区(YJ)、南昌县(NC)、丰城市(FC)3地长期种植和翻压紫云英处理(F+M)和化肥处理(F)的定位试验点为研究对象,测试了不同层次土壤中SOM、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Cd总量和形态、DOM三维荧光,以期探明紫云英长期还田模式下不同土层中DOM成分的差异及其对Cd含量和形态影响。结果显示,NC和FC试验点F+M处理耕作层土壤(0-20 cm)中SOM的含量显著高于F处理,分别提高16.8%和10.5%。同一土层中土壤Cd活性呈现F+M处理>F处理的趋势。紫云英DOM主要在耕作层和中层(20-40cm)土壤中迁移,YJ、NC、FC试验点中,F+M处理耕作层土壤中DOC含量比F处理分别提高17.0%、58.1%和33.7%,中层土壤中DOC含量分别提高43.0%、36.7%和11.2%。种植和翻压紫云英降低了DOM中类蛋白质组分的占比,增加了类腐殖质组分的占比,耕作层、中层和深层土壤(40-60 cm)中,3个试验点F处理DOM中类蛋白质的平均占比分别为7.34%、16.7%、23.9%,占比分别是F+M处理的1.26、1.92和1.54倍。类蛋白质组分的深层迁移能力大于类腐殖质组分。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有生物活性的Cd形态占比与土壤SOM、类色氨酸含量存在负相关关系,与类富里酸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其系数分别为-2.170、-0.760和0.239。常年种植和翻压紫云英通过影响土壤SOM总量以及DOM组分对土壤Cd表现出一定的活化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长期还田 水溶性有机物 三维荧光光谱 CD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际溶氧量与氮素形态对水稻根系特征及氮素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41
3
作者 赵锋 徐春梅 +3 位作者 张卫建 章秀福 程建平 王丹英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5-200,共6页
为研究根际溶氧量和氮素形态对水稻根系生长及对氮素利用的影响,设计了两个试验:1)分别以铵硝混合营养(NH4NO3)和全铵营养[(NH4)2SO4]为氮源,在营养液中将杂交籼稻国稻1号和常规粳稻秀水09培养6周,在第4周和第6周时取样测定植株... 为研究根际溶氧量和氮素形态对水稻根系生长及对氮素利用的影响,设计了两个试验:1)分别以铵硝混合营养(NH4NO3)和全铵营养[(NH4)2SO4]为氮源,在营养液中将杂交籼稻国稻1号和常规粳稻秀水09培养6周,在第4周和第6周时取样测定植株的生物量和氮素含量;2)将上述铵硝混合营养下培养4周的国稻1号水稻植株,以分根培养的方式进行不同溶氧量处理,测定水稻生物量、根系形态和氮积累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根际溶氧量较低时(溶氧量0~1.0 mg/L),铵硝混合营养比单一的铵态氮营养显著提高植株的生物量,国稻1号生物量增加69%,秀水09增加41%;铵硝混合营养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根系数量、最长根长、根干质量和根系活力以及植株的氮积累量,国稻1号的地下部和地上部氮积累量分别提高60%和52%,秀水09则分别提高了41%和33%。2)分根实验中,铵硝混合培养的国稻1号,其增氧(溶氧量8.0~9.0 mg/L)处理的根系生物量增加21.6%,根系数量、最长根长和根体积分别增加27%、14%和10%,而氮积累量提高了11%。增氧和铵硝混合营养均对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和氮素积累具有正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形态 溶氧量 根系 氮积累量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红枫湖沉积物磷赋存形态的空间变化特征 被引量:31
4
作者 王敬富 陈敬安 +2 位作者 曾艳 杨永琼 杨海全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89-796,共8页
选取贵州省红枫湖这一典型的亚深水型人工湖泊作为对象,研究了6个代表性湖区沉积物柱芯磷的赋存形态,结合水体温度和溶解氧现场监测结果,探讨了该类型湖泊沉积物内源磷释放风险.研究结果表明,红枫湖沉积物总磷含量普遍较高,表层沉积物... 选取贵州省红枫湖这一典型的亚深水型人工湖泊作为对象,研究了6个代表性湖区沉积物柱芯磷的赋存形态,结合水体温度和溶解氧现场监测结果,探讨了该类型湖泊沉积物内源磷释放风险.研究结果表明,红枫湖沉积物总磷含量普遍较高,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均值大于1500 mg/kg,明显高于下部沉积物.NaOH-SRP和rest-P是沉积物磷的主要赋存形态.NH4Cl-P和BD-P含量表层最高,随深度增加明显降低,rest-P含量在垂向上变化不大.人为活动是造成沉积物总磷及赋存形态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工业废水和网箱养鱼活动等大大增加了沉积物NaOH-SRP含量.红枫湖深水湖区底部水温多在14.5~23.5℃之间,随季节变化底部水温差异明显,溶解氧含量通常不高于1.5 mg/L,整体处于季节性缺氧或厌氧状态.以NaOH-SRP为主的沉积物磷赋存形态和深水缺氧环境大大增加了红枫湖沉积物内源磷释放的风险,在未来的研究中亟待加强对该类型湖泊沉积物内源磷释放机制、控制因素及治理措施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枫湖 沉积物 磷形态 温度 溶解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主要河流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2
5
作者 周国华 孙彬彬 +3 位作者 刘占元 魏华玲 曾道明 张必敏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28-1042,共15页
在2007年底至2008年初的枯水期间,系统采集了中国东部流域面积和径流量较大的33条河流沉积物、悬浮颗粒物和水样,采用等离子质谱法、X荧光光谱法等方法测定了14种稀土元素含量以及常量组分和水体pH值等理化指标。研究发现中国河流稀土... 在2007年底至2008年初的枯水期间,系统采集了中国东部流域面积和径流量较大的33条河流沉积物、悬浮颗粒物和水样,采用等离子质谱法、X荧光光谱法等方法测定了14种稀土元素含量以及常量组分和水体pH值等理化指标。研究发现中国河流稀土元素浓度总体高于世界均值,且南方河流沉积物、悬浮物稀土元素含量高于北方河流,南方河流悬浮物态中稀土、重稀土呈现一定程度的相对富集,与我国上地壳稀土丰度和稀土矿产种类的南北分异相吻合。展示了以中国东部泥质岩稀土元素丰度标准化后的稀土配分模式及Ce、Eu异常特征,发现河流沉积物的中、重稀土元素相对富集,悬浮物轻稀土相对富集,溶解相重稀土富集的特征;北方河流溶解相稀土元素浓度明显大于南方河流,且除小清河外,溶解相Eu不同于沉积物与悬浮物而呈强烈的正异常,主要与河水理化性质影响下的稀土分异有关。研究发现小清河等少数河流沉积物中稀土元素为异常高值,经Al标准化处理、计算拟合剩余值后,认为小清河等河流稀土元素已受人为污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浓度 稀土配分模式与异常 水粒分配系数 沉积物 悬浮物 溶解相 人为污染 中国东部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沉降影响下庐山森林土壤溶液铝形态分异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连峰 潘根兴 +4 位作者 张乐华 黄明星 石盛莉 李玉红 董小卫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5-48,共4页
采用 8 羟基喹啉络合比色法测定了庐山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季节、不同植被下以及根圈与非根圈剖面土壤溶液中溶解态铝的含量及其变异。结果表明 ,供试土壤中酸溶性铝、单核铝和多核铝的含量分别变化于 0 6~ 3 8mg/kg ,0 3~2 8mg/kg和... 采用 8 羟基喹啉络合比色法测定了庐山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季节、不同植被下以及根圈与非根圈剖面土壤溶液中溶解态铝的含量及其变异。结果表明 ,供试土壤中酸溶性铝、单核铝和多核铝的含量分别变化于 0 6~ 3 8mg/kg ,0 3~2 8mg/kg和 0 1~ 1 1mg/kg范围内。土壤溶液中溶解铝明显受植物类型和根系活动的影响 ,所测定的 3种形态铝含量均表现为随剖面深度而减少 ,针叶林植被下高于阔叶林 ,而非根圈土与根圈土差异不大。溶解铝的形态与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异 ,秋、冬季铝含量偏高且单核铝 /多核铝比值较高 ,而春、夏季偏低。结果还表明酸沉降影响下的土壤酸化促进了森林土壤中铝的移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酸沉降 溶解铝 庐山 铝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长期还田对稻田土壤Cd含量与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谢杰 董爱琴 +4 位作者 徐昌旭 苏金平 范芳 胡美蓉 刘佳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84-2094,共11页
为了解中长期时间尺度上紫云英翻压还田对土壤Cd垂直迁移和形态的影响,选择长年种植和翻压紫云英还田的稻田土壤进行调查,分析其对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水溶性有机物(DOM)含量、Cd含量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化肥处理,紫... 为了解中长期时间尺度上紫云英翻压还田对土壤Cd垂直迁移和形态的影响,选择长年种植和翻压紫云英还田的稻田土壤进行调查,分析其对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水溶性有机物(DOM)含量、Cd含量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化肥处理,紫云英长期还田条件下,不同深度土层的pH值、有机质含量升高,土壤表层(0~20 cm)的DOM含量显著(P<0.05)升高,虽未对土壤Cd产生明显的淋洗效果,但各土层中具有生物活性的Cd形态占总Cd的比例明显升高。相较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可溶性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和pH与Cd形态有更好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洗 水溶性有机物 镉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脱氮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跃峰 刘慎坦 +2 位作者 谢祥峰 李先宁 吕锡武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7-491,共5页
采用组合基质人工湿地和煤渣基质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2种不同基质人工湿地的脱氮效果及影响脱氮性能的因素.结果表明:组合基质人工湿地在水力负荷为10 cm.d-1时,表现出较高的脱氮效果,氨氮和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2%和76.... 采用组合基质人工湿地和煤渣基质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2种不同基质人工湿地的脱氮效果及影响脱氮性能的因素.结果表明:组合基质人工湿地在水力负荷为10 cm.d-1时,表现出较高的脱氮效果,氨氮和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2%和76.2%;煤渣基质人工湿地在15 cm.d-1时脱氮效果最佳,氨氮和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9%和71.1%.此外,湿地溶解氧水平、有机碳源和氮形态对人工湿地脱氮具有显著的影响.人工湿地中、后段的溶解氧和有机碳源不足,是导致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工湿地进水氮形态不同显著影响湿地脱氮效果,较高的氧化态氮比例有利于总氮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农村生活污水 水力负荷 氮形态 溶解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中部气田下古生界水溶气成因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贤庆 侯读杰 +2 位作者 胡国艺 张爱云 柳常青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2-217,共6页
鄂尔多斯中部气田下古生界水溶气以高甲烷含量为特征 ,含有少量重烃和非烃组分 ,基本显示出高成熟过成熟的干气特征 (C1/C1~ 5>0 95 )。该区下古生界水溶气组成存在“东、西差异”(东部区块水溶气的C+2 重烃、苯和甲苯含量较高 ,... 鄂尔多斯中部气田下古生界水溶气以高甲烷含量为特征 ,含有少量重烃和非烃组分 ,基本显示出高成熟过成熟的干气特征 (C1/C1~ 5>0 95 )。该区下古生界水溶气组成存在“东、西差异”(东部区块水溶气的C+2 重烃、苯和甲苯含量较高 ,而西部区块水溶气的C+2 重烃、苯和甲苯含量低或缺失 ) ,揭示了东部、西部区块水溶气的来源是不同的。东部区块水溶气具有上古生界煤成气和下古生界油型气的混合贡献 ,西部区块水溶气主要来自下古生界的油型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中部气田 下古生界 水溶气 成因 煤成气 油型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源型溶解性有机氮的产生及不同时期藻类有机物的特性 被引量:18
10
作者 古励 郭显强 +2 位作者 丁昌龙 何强 单志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745-2753,共9页
研究了铜绿微囊藻藻细胞全生命周期中氮的转化过程以及藻类有机物的性质,结果表明:溶解性有机氮(DON)在藻类生长周期中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藻细胞在其生长初期释放量小于0.05mg DON/107cells,衰亡期释放能力约为0.40mg DON/107cells;胞外... 研究了铜绿微囊藻藻细胞全生命周期中氮的转化过程以及藻类有机物的性质,结果表明:溶解性有机氮(DON)在藻类生长周期中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藻细胞在其生长初期释放量小于0.05mg DON/107cells,衰亡期释放能力约为0.40mg DON/107cells;胞外有机物(EOM)中分子量分布在对数期和衰亡期以<1k Da和>100k Da为主,稳定期以<30k Da为主;胞内有机物(IOM)的分子量分布随藻的生长变化较小,集中在<1k Da和>100k Da范围内.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EOM中荧光物质主要为类腐植酸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而IOM主要由类芳香蛋白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氮转化 溶解性有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东部磷的形态及分布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赵夕旦 祝陈坚 +1 位作者 举鹏 史致丽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3-56,共4页
报道了胶州湾东部自 1 990年 1 1月~ 1 991年 8月 4个季节各种磷的含量及分布情况 :总磷年平均含量为 3.2 6 μmol/dm3;颗粒磷是主要形态 ,占总磷的5 2 % ,溶解态无机磷占 2 4% ;秋季各种磷含量最高 ,是矿化再生的主要季节。春、冬浮... 报道了胶州湾东部自 1 990年 1 1月~ 1 991年 8月 4个季节各种磷的含量及分布情况 :总磷年平均含量为 3.2 6 μmol/dm3;颗粒磷是主要形态 ,占总磷的5 2 % ,溶解态无机磷占 2 4% ;秋季各种磷含量最高 ,是矿化再生的主要季节。春、冬浮游植物大量繁殖 ,吸收磷酸盐 ,浓度下降。夏季磷受物理混合过程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颗粒磷 溶解磷 形态 磷酸盐 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花湖水体氮的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沈威 胡继伟 +2 位作者 谢伟芳 张杰 罗晋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2年第1期74-81,共8页
初步探讨了百花湖水体中氮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氮及溶解氧(DO)的相关性。对8个站位的表层、4m、8m及12m水体中总氮、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及溶解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百花湖水体中总氮的平均含量为1.18mg/L,氨氮的平均含量... 初步探讨了百花湖水体中氮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氮及溶解氧(DO)的相关性。对8个站位的表层、4m、8m及12m水体中总氮、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及溶解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百花湖水体中总氮的平均含量为1.18mg/L,氨氮的平均含量为0.144mg/L,硝酸盐氮的平均含量为0.20mg/L,亚硝酸盐氮的平均含量为0.018mg/L。百花湖入湖口附近的1号采样点总氮、氨氮和硝酸盐氮的平均浓度都较其它采样点高。分析表明百花湖中DO浓度与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9、-0.7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花湖 氮含量 氮形态 氮转化 溶解氧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氧等环境因素对Alafia河表层沉积物磷释放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韩璐 黄岁樑 +2 位作者 罗阳 宋永会 C.D. Stanleyt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178-2184,共7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混合均匀的Alafia河表层沉积物并以蒸馏水为上覆水进行沉积物磷释放模拟试验,研究了溶解氧、有机碳和金属铝对沉积物磷(PO4-P)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厌氧条件下沉积物磷释放量明显高于好氧条件下。厌氧条件...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混合均匀的Alafia河表层沉积物并以蒸馏水为上覆水进行沉积物磷释放模拟试验,研究了溶解氧、有机碳和金属铝对沉积物磷(PO4-P)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厌氧条件下沉积物磷释放量明显高于好氧条件下。厌氧条件下,未添加金属铝、添加有机碳源的试验组中沉积物释放平衡时水中磷浓度为5.93mg.L-1;好氧条件下,平衡时水中磷浓度为2.39mg.L-1。研究还发现,未添加金属铝的试验组,无论好氧还是厌氧条件下,未添加有机碳源时,沉积物磷释放量高于添加碳源条件;而在添加金属铝后,添加有机碳源的试验组中磷释放量略高于未添加碳源的试验组。添加金属铝能够明显抑制沉积物中磷的释放。未添加金属铝,厌氧条件下,平衡时水中磷浓度为6.91mg.L-1,好氧条件下,释放平衡时水中磷浓度为3.70mg.L-1;而添加金属铝的试验组,无论厌氧还是好氧条件下,上覆水中磷浓度均很小,接近于0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磷释放 溶解氧 有机碳 金属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生物反应器-超低压纳滤组合工艺处理城镇污水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恒亮 段亮 +2 位作者 姚美辰 魏健 黄宇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21-27,共7页
针对再生水的高品质化和污泥的减量化问题,构建一套膜生物反应器-超低压纳滤组合工艺(MBR-DF)中试装置,以零排泥的方式运行处理城镇污水,同时建立一套传统活性污泥处理工艺(CAS),进水COD及NH_4^+-N、TN、TP浓度分别为87.0~165.7、14.0~3... 针对再生水的高品质化和污泥的减量化问题,构建一套膜生物反应器-超低压纳滤组合工艺(MBR-DF)中试装置,以零排泥的方式运行处理城镇污水,同时建立一套传统活性污泥处理工艺(CAS),进水COD及NH_4^+-N、TN、TP浓度分别为87.0~165.7、14.0~31.0、14.2~32.4和2.5~3.3 mgL。结果表明:浓水零排放MBR-DF系统对COD、NH_4^+-N和PO_4^(3-)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95.7%、99.0%和68.5%。总溶解固体(TDS)和HCO_3^-的去除率分别为13.5%和31.1%,并能有效地降低出水总硬度。DF膜对PO_4^(3-)和SO_4^(2-)具有明显的截留作用,对NO_3^-截留效果较差,对HCO_3^-无截留作用。进水溶解性有机物(DOM)经MBR-DF后,出水中仅剩少量的类色氨酸类物质,且MBR-DF系统对进水DOM的UV_(254)消减率达到94.9%,对DOC的去除率在98.0%以上,出水DOM的腐殖质向非腐殖质转化的程度较高。MBR-DF系统和CAS系统对17-β雌二醇(E2)的去除率分别为99.9%和70.8%,MBR-DF系统可有效降低出水回用过程中存在的健康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超低压纳滤系统(MBR-df) 溶解性有机物 三维荧光 17-Β雌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滹滏平原漏斗区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希雨 张光辉 严明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81,共10页
为揭示滹滏平原漏斗核心区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TDS)增大对水位下降的响应特征以及驱动TDS增大的主要化学组分,应用地学数理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异变分析和GIS空间特征分析技术,分析了近50年(19722017)研究区地下水水位埋深、TDS及化学组... 为揭示滹滏平原漏斗核心区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TDS)增大对水位下降的响应特征以及驱动TDS增大的主要化学组分,应用地学数理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异变分析和GIS空间特征分析技术,分析了近50年(19722017)研究区地下水水位埋深、TDS及化学组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水位降幅变化,地下水TDS增幅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在漏斗形成初期(19721980年),地下水水位年均降幅最大,TDS年均增幅也最大;中期(19812000年)地下水水位年均降幅最小,TDS年均增幅也最小;末期(20012017年)地下水水位年均降幅居中,TDS年均增幅也居中。(2)随着水位埋深增大,漏斗核心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大小对TDS增大影响呈递减效应。漏斗形成初期水位埋深9.10~23.20 m,中期水位埋深13.40~42.28 m,末期水位埋深21.41~50.29 m,漏斗核心区地下水水位年均降幅每增大1.0 m条件下,TDS年均增幅分别增大21.96,13.54,12.32 mg/L。(3)自初期、中期至末期,地下水中Na^(+)、SO_(4)^(2-)含量增幅占TDS增幅的比率呈不断增大特征,为漏斗核心区TDS增大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末期Ca^(2+)、Mg^(2+)、HCO_(3)-和Cl^(−)含量增幅占TDS增幅的比率合计仍达65.88%,对漏斗核心区地下水TDS增大仍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前平原 浅层地下水 漏斗形成过程 水位下降 溶解性总固体 滹滏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不同形态异味物质含量、相互关系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9
16
作者 齐敏 孙小雪 +2 位作者 邓绪伟 陈隽 谢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38,共8页
根据2009年6月到2010年5月太湖水样中溶解态和结合态异味化合物(2-甲基异茨醇(MIB)、土嗅素(GEO)、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的月间采样分析结果,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子以及蓝藻种属,探讨了溶解态和结合态异味化合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 根据2009年6月到2010年5月太湖水样中溶解态和结合态异味化合物(2-甲基异茨醇(MIB)、土嗅素(GEO)、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的月间采样分析结果,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子以及蓝藻种属,探讨了溶解态和结合态异味化合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太湖中异味化合物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溶解态MIB和结合态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是研究期间湖水中的主要异味化合物,这些物质对于太湖水体发生异味具有较大贡献或较大潜在贡献.通过本文研究和对以往文献讨论推测,太湖中溶解态和结合态异味化合物相关关系较弱的原因可能是,异味化合物生产和释放速率的变化、微生物降解、光解、吸附和挥发等.同时发现微囊藻和叶绿素a与太湖异味化合物关系密切.蓝藻水华对于太湖异味化合物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控制蓝藻水华发生的关键是控制或减缓太湖异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溶解态 结合态 异味化合物 相互关系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3种优势微囊藻对不同形态磷的吸收利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岳涛 张德禄 胡春香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9-384,共6页
微囊藻(Microcystis)是最常见的淡水水华蓝藻,它们对磷营养盐的竞争力是其成为优势种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以太湖水华中的3种优势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Microcystis wesenbergii和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材料,比较研究了... 微囊藻(Microcystis)是最常见的淡水水华蓝藻,它们对磷营养盐的竞争力是其成为优势种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以太湖水华中的3种优势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Microcystis wesenbergii和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材料,比较研究了它们对正磷酸盐(K2HPO4)、三聚磷酸盐(Na5P3O10)、小分子溶解态有机磷(葡萄糖-6-磷酸,G-6-P)和大分子溶解态有机磷(卵磷脂)的吸收和利用能力.结果发现,3种微囊藻对4种磷形态有明显的嗜好.当磷浓度为0.2 mg/L时,M.flosaquae只在正磷酸盐下生长最快,M.wesenbergii在三聚磷酸盐和大、小分子有机磷下生长最快,M.aeruginosa在所有磷形态下生长都最慢.而当磷浓度为2.0 mg/L时,M.flos-aquae在所有形态磷下生长都最快.在2种磷浓度下M.wesenbergii都表现出最高的溶解态无机磷比例和光合活性Fv/Fm.以上结果说明,3种藻在磷形态利用方面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差异,即低磷浓度下M.wesenbergii适宜利用的磷形态更多,高磷浓度下M.flos-aquae适宜利用的磷形态更多,而不论磷浓度高低,M.aeruginosa对4种形态磷的适应性最差.由此可知,可利用磷形态的丰富性只是部分优势微囊藻的竞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 磷形态 溶解态无机磷 光合活性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不同分子量溶解性有机质对全氟化合物赋存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杰 赵璞君 夏星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058-2066,共9页
目前有关水体全氟化合物(PFASs)赋存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总溶解态,对溶解性有机质(DOM)结合态PFASs的研究较为匮乏,尤其忽视了不同分子量DOM对PFASs赋存形态的影响.为阐明河流上覆水体不同分子量DOM对PFASs赋存形态的影响,本文以长江... 目前有关水体全氟化合物(PFASs)赋存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总溶解态,对溶解性有机质(DOM)结合态PFASs的研究较为匮乏,尤其忽视了不同分子量DOM对PFASs赋存形态的影响.为阐明河流上覆水体不同分子量DOM对PFASs赋存形态的影响,本文以长江干支流为例,分析了河流上覆水体11种典型PFASs(C4~C12)的浓度及组成,研究了不同分子量DOM结合态PFASs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①长江上覆水体中PFASs的平均浓度为52.6 ng/L,其中全氟戊酸(PFPeA)和全氟己酸(PFHxA)是最主要的单体污染物;由于受点源污染的影响,武汉段PFASs总溶解浓度及其单体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他采样点.②长江上覆水体中DOM的浓度范围为0.08~3.84 mg/L(以C计),将水体DOM按分子量分离为<1 kDa、1~3 kDa、3~5 kDa、5~10 kDa和>10 kDa五种组分,各采样点中<1 kDa的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1.56~3.84 mg/L)显著高于其他分子量的DOC浓度.③对于所检出的PFASs,<1 kDa DOM结合态PFASs(含自由溶解态)的浓度亦显著高于其他分子量DOM结合态PFASs的浓度,且其占水体总溶解态PFASs的比例均在85%以上,说明水体DOM结合态PFASs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研究显示,水体不同分子量DOM结合态PFASs的赋存特征存在差异,因此对水体PFASs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时需综合考虑不同分子量DOM结合态的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全氟化合物(PFASs) 溶解性有机质(DOM) 分子量 赋存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改良剂对矿区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及其铅赋存形态的影响机制
19
作者 李思敏 吴月颖 +4 位作者 吴治澎 王全超 李财生 侯正伟 符传良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1-279,共9页
为探讨不同来源有机改良剂对污染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分子特征及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选择3种不同来源的有机改良剂,以海南省昌化矿区铅(Pb)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以不施有机改良剂的土壤为空白对照处理,对3种不同有机改良... 为探讨不同来源有机改良剂对污染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分子特征及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选择3种不同来源的有机改良剂,以海南省昌化矿区铅(Pb)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以不施有机改良剂的土壤为空白对照处理,对3种不同有机改良剂处理(添加5%羊粪、海藻有机肥、小麦秸秆生物炭)的土壤进行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施用有机改良剂能显著提高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在培养后期DOC含量逐渐降低;除了生物炭,其他3种处理高分子量芳香碳类物质(C2)占比随培养时间增加而降低,较低分子量的氧化醌类物质(C3)占比提高。红外光谱特征表明施用有机改良剂后土壤中DOM的官能团主要是氨基酸N H键和羟基OH;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4种处理均能提高土壤中水溶态Pb含量,其中海藻处理的水溶态Pb含量最高,达到1.91 mg·kg^(-1),可还原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是Pb的主要存在形态(48%~54%)。不同培养时间的冗余分析表明土壤DOC含量以及相关官能团与土壤Pb含量和形态存在相关性,土壤溶液中的Pb主要受控于土壤溶液中的DOM,海藻和羊粪处理能够增加土壤中水溶态Pb和EDTA-Pb的含量。研究表明,施用有机改良剂改变了土壤中DOM的性质,进而影响土壤中水溶态Pb和有效态Pb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改良剂 土壤 溶解性有机质 铅形态 羊粪 海藻 生物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藻消亡过程对上覆水磷形态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蔡婕 韩超南 +1 位作者 孙宁宁 严格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31,52,共5页
以太湖沉积物样品和浓缩绿藻等为试材进行室内柱培养实验,研究绿藻消亡分解条件下上覆水pH、溶解氧(DO)、总磷(TP)、总溶解态磷(TDP)和活性磷酸盐(PO4^3-)等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厌氧培养下绿藻等死亡速率相比好氧培养更快,且藻体... 以太湖沉积物样品和浓缩绿藻等为试材进行室内柱培养实验,研究绿藻消亡分解条件下上覆水pH、溶解氧(DO)、总磷(TP)、总溶解态磷(TDP)和活性磷酸盐(PO4^3-)等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厌氧培养下绿藻等死亡速率相比好氧培养更快,且藻体消亡过程中耗O2产CO2、释放小分子有机酸作用使之上覆水DO、pH明显下降。"空白-好氧"组上覆水PO4^3-、TDP含量在1~20 d内明显上升,说明好氧条件下沉积物仍会释放部分磷进入上覆水;"加藻-好氧"组PO4^3-含量在10~20 d内才升高,主要因培养后期绿藻死亡分解释放磷而引起;"加藻-厌氧"组PO4^3-、TDP含量变化较小,可能与后期藻体残渣、悬浮物质吸附PO4^3-作用有关,后续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表明,绿藻分解能明显降低水体DO、pH,且能释放磷进入水体,但不同培养条件绿藻分解释放磷的时期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藻 藻体分解 上覆水 磷形态 溶解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